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园区;技术;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行农村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技术、技术推广与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园区技术推广的对象是农户,通过几年建设,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带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总的看,农业园区技术推广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基础条件好,投入力度大园区技术推广发展的较快,有的地区经济基础弱,投入不够,园区技术推广发展较慢,总体效益不高。园区技术推广支撑机制存在着问题,我们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
1 新技术选择标准过高,对经济效益关注不够
新技术选择时必须进行周密的经济分析,慎重选择。在全面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科技园区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和市场环境条件下以及附近农户的实际情况,对新技术选择项目分轻重缓急,依次安排好先后次序,进行选择。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部门不仅是科技创新基地,技术创新源,更是示范、推广、培训的基地,不仅应有科技创新,更应追求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以科技引入,以效益服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部门要讲求科技含量,高标准规划,注意适度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有些园区部门一味追求高标准,采取高投入,直接从国外引进现代化智能控制温室,有的温室投资高达上百万元。一般现代化温室的成套引进费为每亩40万左右,是国产大棚的30多倍,其运行费用通常为每年每亩4万至5万元,其中燃料费约占60%。由于温室的运行费用太高,绝大部分引进的温室处于高额亏损中,这就造成了园区农业科技转化功能与现实脱节。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农业专家指出。引进现代农业设施不能囫囵吞枣,在不进行技术改进和运行机制创新的情况下,盲目照搬照抄,搞“洋跨越”将使高新农业变成“高成本和消耗农业”。可见,这种只重建设,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科研”式示范,对推动农民应用科技不仅不起作用,而且会起反作用。
2 新技术新技术选择重引进、轻开发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具有一定科研开发能力的专家大院。但从总体上讲,许多园区专家大院仍然存在科研水平低,引进多、开发少等问题。农业科技园区要想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引进技术的开发和消化吸收。一方面,利用提供科研经费、试验基地和优厚的待遇等,加强同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迅速引进和开发适合园区建设需要、容易推广应用的农业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优惠待遇,积极引导优秀的农学毕业生到园区创业,使园区始终保持技术上的优势,为园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一些园区在项目和技术引进中,过分的追求所谓的“短、平、快效应”,对一些见效慢、投入大、公益型、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不感兴趣。同时,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视不够,只考虑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园区的长远发展。因此,园区技术推广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放长眼光,重视园区将来的发展。在技术引进上,应当把是否具有长远发展优势作为衡量的标准,不能只顾眼前,造成资源的浪费。
3 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缺乏造成了园区科技贡献率较低
调查数据表明,36个试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人才支撑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一些试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多数园区专家大院技术人员尤其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匮乏,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市场分析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大中专学历的比例偏低,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偏少,而现有的科技人员知识结构也不合理,不能适应园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4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有的地方在进行农业科技引进时,未做深入的调研和规划,是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并没有实现规划设计的初衷,引进大量的科技成果未能转化,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项目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二是项目的产业接口目的性不强,必须进行二次开发才能形成产业化;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性差;四是没有很好的把技术和市场、社会相结合。当然,机制和体制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盲目引进的多,消化创新的少,配套技术和管理跟不上,造成投入的成本较高,而产出的效益却低,未能起到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5 专家大院的技术集聚和创新能力不够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作为园区技术创新的重要部门,应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高新技术手段组织农业生产,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作为其工作重点,因此,技术的先进、组装配套、自主创新构成了自我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园区专家大院的技术创新层面上,集聚创新能力发挥不够。很多园区内的技术大部分都是花高价从国外引进的,由于农业的区域性,造成很多引进技术并不完全适合国内生产实际,再加上忽视了对技术的改造和嫁接,造成了“盆景效益”,中看不中用。使园区技术集聚和转化平台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09-02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研部门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运用、基础建设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图纸、图表、录音、录像、照片、食物、标本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包含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推广运用的重要依据。
地方农业科研推广单位主要从事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与创新,县乡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承担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单位实际,就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的重要性、归档范围与要求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
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德宏州农业局的公益性一类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事业单位。单位由行政办公室、水稻研究室、玉米研究室、马铃薯研究室、蔬菜研究室、经济作物研究室、新技术研究室(小麦、魔芋、间套种技术课题组)7个行政机构组成,主要负责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与创新,县乡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还分别承担了农业部、省农业厅、德宏州下达的各项项目,例如2014年,我单位共承担国家、省、州各类农业科研、科技推广项目30余项,项目资金累计500余万元。集体或个人荣获国家级、省级、州级奖励多个。和国外友人来往密切,曾有我单位技术骨干派往非洲、缅甸进行技术指导,非洲苏丹、缅甸等国家的科技人员到我单位参观学习、进行试验研究。
在单位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好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之前的科技档案材料可帮助改进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真实地记录了科研活动,同时为科研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农业科研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抓好当前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将会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经济服务,促进单位的稳步健康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意识弱,归档范围不明
单位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对档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档案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口头上、会议上重视,行动上却缺乏归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不清楚。部分科技人员对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不信任,一些应该归档的核心材料自行保管,遗失、损坏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科技人员因工作岗位变动或退休后,带走或遗失自行保管的档案,严重影响了科研推广工作的延续性。
2.2 系统性档案材料少,完整性差
归档材料中,总结性、成果性等方面材料较多,试验研究阶段的调研报告、试验记录、试验数据和分析材料、图片等重要的系统性材料较少,导致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
3 对策
3.1 明确归档范围
科技人员只有明确了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才能在平时的科研活动、项目实施中不断积累各种试验研究材料,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完整的科技档案包括反映本单位主持或协作完成的各类科研试验、推广项目和技术培训产生的全部技术材料,及本单位各课题组购置的各类设备仪器的档案材料等。
3.1.1 准备阶段。包括协议书、委托书、合作意向书、课题项目建议书、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试验方案和设计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科研课题经费申请报告及批复等资料。
3.1.2 试验阶段。包括课题试验测试、项目实施方案、室内考种、田间调查、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原始记录、报告、专利申请材料、中期评估报告、课题阶段总结、年度进展及执行情况报告等。
3.1.3 总结验收阶段。包括项目验收确认审核表、工作总结、验收评估报告、评审文件、品种审定书及报审材料、项目经费决算、审计报告、各种财务凭证、财务报表等资料。
3.1.4 成果奖励申报阶段。包括科技成果检测、登记、鉴定材料,科技成果奖励与审批文件,以及论文、专著、专利文件等。
3.1.5 推广应用阶段。包括技术运用情况、成果推广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材料、推广应用方案、技术转让合同、协议书、新品种销售权转让协议及批复、推广应用中的技术资料及工作总结、国内外同行评价及农户反馈意见、成果宣传报道等资料。
3.2 完善归档要求,强化管理措施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民营;农业科技;发展;问题;对策
近年来,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快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哈市农业科技战线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发展,搭建起科技与农民对接的直通车,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应用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1 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情况
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主要指非政府投资的,从事农业新技术应用研究、新品种引进与培育、农业新产品开发及适用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咨询、服务、培训的机构。他们中有一部分已在在工商、民政或科技、科协等部门登记注册的,按照“自主经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机制运行。民营农业科技机构随着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而迅速发展,因区域特色经济或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壮大,其发展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受当地的县域经济的发展、种植结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化程度及当地政府的鼓励、引导、示范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研所达到80余所,农民专业合作社4000余个,农业行业协会50余个,专兼职从业科研人员达到500多人。研究领域已涵盖农牧渔等各方面。现有民营农业科研所在哈市八区十县的发展分布并不平衡。其中,阿城区有12所,主要集中在蔬菜育种、水产养殖等领域。尚志12所,主要集中在特色农业、食用菌、蔬菜育种和中药材等领域。五常10所,主要集中在水稻育种和病虫草害防治等领域。双城4所,主要集中在玉米育种培育行业。巴彦6所,主要集中在玉米、大豆和特色农作物育种培育行业。宾县5所,主要集中在玉米育种、养蜂技术等领域。
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兴起改变了单一的由国家办科研的局面,已成为国有科研机构的有益补充,是哈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是良种良法技术创新平台
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创办者主要是种养殖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村民间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他们在一没有国家科研立项、二没有政府科研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同体制内农业科研工作者一样不凡的科研成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是土地的主人,对土地的感情最深、了解最透。他们不仅是勤劳致富、推动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而且是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实践者、创造者、传播者。他们扎根基层、贴近三农,科研选题方向与农业生产一线需要无缝对接,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满足农业生产现实需求,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国有科研机构科研与生产脱节的“两层皮”问题。他们通过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摸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品种,其研究项目往往能对农民增产增收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强。
1.2 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助推器
民营农业科技机构针对地方特色优势资源,研制开发出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品种、新技术,对地方特色优势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加快哈尔滨市特色农业产品产业化进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优特色产品,有效地发挥起联结农户、企业、科技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1.3 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是农村科技示范推广服务的基地
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科技人员是农村农技推广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田间地头、牛棚猪舍手把手向农户传授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切实管用的科技服务,建起科技与农民对接的直通车,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科技含量,有助于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从而增强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升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是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整体上仍处于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创新能力弱、科研水平低的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2.1 农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普遍存在着研究基础条件差、科研手段落后、科研设备缺乏、试验基地规模小等问题。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一般起步都是由能人或者一、二项创新技术所发展起来的,起步规模较小,自我积累不多,资金实力有限,在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民间集资和自身的积累,投资金额极其有限,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农业科研具有风险水平高、创新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又普遍缺乏信用担保,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营农业科技机构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条件严格,使其一般很难获得各类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性金融农业科技贷款的门槛高,我市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比较缓慢,使得民营农业科研机构融资更加困难。加之与国有科研机构信息不对称和地位待遇不对等,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也很难争取到政府在科研项目立项及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支持。
2.2 农业民营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村高素质人才往往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销售等方面,而从事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大多是农民土专家,主要分布于传统农业产业领域,全日制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农技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农技队伍面临着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大多数民营科技人员长期在基层乡村工作,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难以跟上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农业科技的特点是公益性较强,一些适用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均属无偿服务,农技人员技术性收入偏低,使得很多农技人员为自身生计而分心分身、身兼数职、事务缠身,很难集中精力发挥其专业特长。
2.3 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公平规范的政策环境是稳定和发展民营农业科技、聚集民间科技力量的基础。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还处于自发的无序发展状态,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管理还未纳入我市科技行业的统一行政管理渠道中,针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发展,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由于一些成果还不是很成熟,加上长期存在的偏见,许多部门和专家对民间农业科研工作者和研究机构看不上眼,导致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经费的争取、科技贷款的使用、科技成果评选等方面,还不能享受与国有科研机构同等的政策待遇,科研成果转化时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2.4 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落后,创办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创办人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者较少,缺少素质高,既懂科技又懂管理,善于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相当一部分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是凭借创办人传统的办法和经验,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团队合作欠缺。同时,他们由于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和眼界低、思路窄的限制束缚,还存在着农业技术提升缓慢,获取农业科技信息不及时、渠道不畅,现代信息手段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不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3 对策与思考
如何实现国有、民营“两条腿”走路,在推动各级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发展的同时,引导民营农业科技有序发展,打造一支机制灵活、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研推广生力军,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适合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民间农业科研给予足够的重视,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进一步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解决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其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民间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领办创办民营农技机构,形成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层次发展的格局,推进全市“科技兴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二是将民营农业科技的管理纳入哈市科技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范围,加强业务指导,合理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指标,加大对其科研经费的扶持力度,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三是提供利于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如,允许用于研发的经费在税前列支,对引进国外的先进种苗、技术实行减免税。民营农技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经认定,可申请免征营业税。技术性年净收,可申请免征所得税。四是在民营农技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中,鼓励技术入股。鼓励有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持较大股份,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成果入股比例可不受限制。五是在科技成果评选、科研课题立项、成果转化、职称评定等方面,有关部门要给以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六是鼓励和引导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科研条件,积极承担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开展经常性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技术咨询和致富科技信息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政府可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对其所从事的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提供补偿。
3.2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研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和指导金融部门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贷款的担保措施和信贷程序,完善农业科技小额信贷机制,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提供低息贷款和政府贴息贷款,发挥政策性金融对民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持作用。二是以国家农业政策为导向,以国家财政资金为支撑,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民营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以“银行机构+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特色贷款模式,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三是发挥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在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供销合作社联合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和资金互组织。四是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五是鼓励和支持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降低经营风险。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及农业科技保险的保费补贴,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覆盖面。
3.3 建立完善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民营农业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业务进修,使其开拓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农技研究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力。二是依托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以提高科技素质、从业技能、经营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大力普及推广现代种养殖技术、管理理念,着力解决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从业人员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经营能力弱的问题。三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农村乡土人才,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库”,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专家队伍。四是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农科大学生到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乡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为民营农业科研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3.4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 农业科研机构;人事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01-02
农业科研单位以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为主,即主要从事农业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推广,没有相应经济回报,是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进科技进步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咨询与服务的活动[1]。农业科研单位的岗位分为管理岗位、科研专业技术岗位和农业技工岗位。管理岗位是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以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为目标的工作岗位。科研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农业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为目标,发展农业公益事业的工作岗位。农业技工岗位是指从事农业技能操作,辅助农业科学试验,维护及维修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工具,后勤保障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健全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确定各类人员岗位,加快调整各类人员比例,制定高效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同时立足于本单位实际,优化整体环境,提升综合实力,是科研机构人员优化的重点。
1 农业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周期长,从业人数不足
农业科研工作以农业作物的自然生长为基础,而农业生产的自然过程本身就很漫长,生长周期较短的如水稻、小麦等也仅一年两熟或三熟,更不用说果树、畜牧之类。如果树,即使嫁接也需要完整地观察大小年和物候期5年以上。这样,农业科研出成果的周期明显变长,“数十年磨一剑”导致农业科研的从业者数量稀缺。
1.2 地理因素导致难以留住人才
农业科研机构大多地处偏远的郊区、农村甚至山区,其优势在于土地廉价、自然环境优越,利于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劣势在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办公成本较高等,最重要的是生活设施条件的落后难以吸引人才,即便吸引来也因诸多不便难以留住,实践表明,留住的大多是双职工。统计发现,地方上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大多原籍在本地,且又毕业于本地的农业院校,无形中造成“近亲繁殖”,使得科研创新缺乏活力。
1.3 管理体制落后
农业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上是行政主导方式,用人计划编制、工资定级、职工晋级等都需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这种管理体制束缚了用人单位的手脚,使用人管理易于形式化,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机制。在人事管理的思维方式上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固定身份“铁饭碗”、平均主义“大锅饭”,人事管理行政化等观念难以根除。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制约了农业科研机构的人事改革[2]。
1.4 物质保障不到位,职工待遇差
农业科研机构以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主,财政虽能给予其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与科研发展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同时,职工收入与其他非农部门、非农行业的收入相比待遇较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整体科研人员收入偏低的问题,有些初级职称的职工工资水平还不到当地的平均水平。此外,单一的按职称分配模式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制约了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数量[3]。
2 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现状
2.1 管理人员难以顾全科研与管理
大部分管理人员的现状是科研与管理“双肩挑”,处级领导乃至科级干部一边从事行政管理,一边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出身的管理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经验,但往往缺乏系统且先进的管理知识;在管理工作中往往顾此失彼、教条主义,或者管理方法落后,常以固定模式管理人,僵硬化处理问题。管理出身的科研人员又往往没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只能选择一些级别低、易于上手的课题,在从事管理的同时又要分出很大的精力去完成自身的科研任务,因此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2.2 科研人员科研水平不高
“近亲繁殖”导致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科研院所的地理位置偏僻难以招录高质量的人才是科研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此外,考核途径单一以及科研序列中各级职称的比例失衡直接制约着科研人员的晋升,这都导致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足。
2.3 农业技术工人专业知识匮乏
农业技术工人的现状是农业技工群体庞大,学历层次较低,年龄结构偏高,农学专业知识匮乏,后备资源短缺。农业技术工人主要来自于所在单位职工子弟中未能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人员。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旱涝保收”,“接班”成为大多数职工子弟的选择,因而绝大多数成为自然增长的劳力。
3 对策
根据《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全省控制标准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1∶3∶6。按照这一办法的规定,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达到70%,且高、中、初级岗位比例要接近规定标准。为了实现管理人员、科研专技人员和农业技工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应该采取下列措施来加以保障。
3.1 避免管理与科研“双肩挑”
管理和科研走不同的通道,尽量避免“双肩挑”。对管理人员采取严格的准入制度,给竞聘管理岗位的人员以充分的发挥平台。全方位、多角度考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于特别有管理才能的要着重培养,重点提拔。畅通管理人员的晋升通道,制定完善的晋升办法,量化考核目标,弱化任职年限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并将晋升工作常态化。
3.2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科研专技人员是农业科研机构的核心主力,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人才,把那些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好、专业技术优、具有培养前途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网罗纳入科研机构。制定并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引导、支持、鼓励在职科研人员的深造,打造一流平台,促进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互派访问学者。以完善的深造通道吸引人才,广开学路,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继续教育[4]。逐步建立符合农业科研机构特点的薪酬体制,德、能、勤、绩都要考虑,但更重实绩、重贡献。收入分配的政策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建立科学有序、团结进取的科研团队,以争取和承担国家级课题为手段来培养团队成员。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农业科研工作对于自然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应采用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在农忙时加班加点,农闲时适当调休。可以鼓励农业科研人员自我管理,对科研管理部门进行阶段性考核。
3.3 提高农业技工整体素质
加快优化农业技工群体,减量的同时提质,现代化的农业科研实践活动,农业技工贵精不贵多。呼吁相关技工院校在设置专业时,针对性地开设农艺工专业,农业科研单位可尝试直接与技工院校挂钩,采取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方式,以使高素质的农业技工人员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农业科研机构当中。同时农业科研机构可与技工院校合作,将现有的农业技工人员输送到学校进行再深造,以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
3.4 合理设置工作地点
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的区域分布,比如在靠近城市的位置兴建办公区,在郊区农村甚至山区兴建农业科研基地,优化各类资源以达到效用最大化。使职工在安心工作的同时兼顾生活,切实减轻职工负担。
4 参考文献
[1] 刘江平,张令宏,陈佳瑛,等.非营利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2009,33(6):63-67,71.
[2] 韩卫平.论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4):20-22.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业科研机构;财务管理;资产使用率;科研经费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02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01
1 农业科研机构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1.1 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低
从财务管理执行情况看,部分农业科研单位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的管理办法流于形式,得不到良好执行。财务管理混乱,机构资金的使用、管理,农业项目建设以及对外投资和担保缺乏有约束力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认识不深,忽视制度和纪律,工作态度不积极,财务管理理念落后,仍停留在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上,资金的充分管理应用环节非常薄弱。
1.2 科研经费使用随意性大
单位负责人不认真履行职责,疏于管理本单位的财务工作,不重视单位财务预决算和财务报表,造成上报材料反映不实,项目经费开支真实度低。项目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管,项目经费经常发生相互挤占和挪用现象,不能严格按照项目预算要求和进度合理安排使用资金,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没能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用途,造成资金浪费。有些人在不同部门重复申报同一项目,有的人设法将科研经费变为支出经费,改变科研项目经费用途,相互挤占挪用。个别人在项目批准后,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项目发票报账存在重复报账的现象,采取非法手段隐瞒资金去向,有时同一张发票在不同项目中重复使用,套取国家财政资金。项目验收缺乏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使项目验收流于形式,导致国家财政资金严重浪费。
1.3 资产使用率低
资产的购买、使用等管理属于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有些农业科研单位存在资产管理不善、权限不明确、资产利用率低以及闲置等问题,同样使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其真正用途。科研单位的项目经费使用权由课题主持人掌握,设备均是自行采购、使用和保管,各部门有时重复购置,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极低。部分单位缺乏设备购置成本分析,尤其是一些高精尖的大型仪器,使用次数少、使用时间短,采购前没有对市场进行考察和合理预算,造成仪器长期闲置。
2 农业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财会人员进行科学分工,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务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财务及资产管理制度,强化对各项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监督,对科研及其他活动进行全程管理,制定相应制度,规范单位资金使用流程,层层落实,严格审批。
2.2 加强人员素质
一方面,部分单位的领导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凭借自身掌握的权力,恣意妄为,甚至串通财会人员一起作假账等。为遏制这种违法违纪现象,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必须学法、守法,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以法规为准绳,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重点学好会计法,依法理财、依法核算,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本单位的财产和利益不受损失,敢于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部分领导来自科研一线,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业务培训,明确他们的经济责任十分重要。此外,部分会计人员业务不精,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不断深入的会计形势的需要。为使农业科研财务管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2.3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肩负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任,其科研成果的产生和转化是科研单位的灵魂。国家这几年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和重视程度日益加大,科研项目资金也不断增多,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科研成果,关乎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应建立科研项目的实施绩效、项目管理、评价结果运用机制,以加强和完善预算监管,提高透明度。农业科研单位要严格遵照科研项目申报书和合同要求,做好项目申报、报告审批、资金使用及项目验收等各项项目活动,严格按照项目预算要求和规定用途报销各项开支,杜绝项目经费相互挪用和挤占现象,严肃处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行为。
2.4 提高资产使用率
目前,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非常重视,国有资产管理也逐渐成为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各单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国有资产是农业科研单位进行科学研究、开展经济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农业科研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出租、出借以及报废处置等,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制,定期开展资产清查,不明原因的财产损失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单位内部各科研项目小组之间要统筹规划资产购置,合理配备科研资产,避免资产重复购置现象,杜绝项目资金浪费。
3 结 语
随着农业科研机构经费的逐年增长,很多机构由以往的纯科研型转变为科技经营型,自主创新研发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不断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农业科研机构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为此,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农业科研机构各类项目活动规范开展和进行。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 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 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 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 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
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 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P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