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治思想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治思想建设范文1
关键词:法家 新法家 社会主义法治
作者简介:常晖芳,长治学院师范分院助讲,天津师范大学学院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27-01
一、新法家对法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
新法家认识到法家作为一个政治学派,有它自己一套治理社会的学说,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它的法治主张还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但其重法治,主张用法治理国家、主张法的公平性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强调法律的作用
法家思想的核心在于追求“法治”,以法治国。法是治国之本,只有严厉的法律才能立国,并维持君主的统治。但是,君主并不能随意制定、执行法律。“凡治天下,必因民情”,指出必须遵循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规律,考察客观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是非曲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
“法而治”,“法与时移”。法家认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以法为本,制定出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法,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同时还要适应时展,及时制定、修改、废除法律法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法可依”。
法要“布之与众”,争取需做到“家喻户晓”。既然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人民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就应当以成文的形式出现,做到公布于众,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在今天看来就是要进行普法宣传,让人民群众懂法、守法、护法,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
“上法不上贤”,严格依法办事。法家坚决反对在 “法令”之外讲仁爱、道德。法家认为,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一视同仁,皆体现了法家公平执法的决心。这一思想发展到今天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以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二)、赏罚分明
“信赏必罚”“厚赏重罚”。指根据法令的规定,该赏的一定赏,该罚的必罚,实际的赏罚一定要和法定的赏罚一致,不论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在此基础上,商鞅更侧重于“重刑”,即以刑罚手段去免除刑罚,起到惩戒作用。确立这一思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对被处罚者带来很大的伤害。
二、辩证地看待新法家的思想
新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家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用现代流行话语概括古代先秦思想。新法家根据法治主义对传统法家思想重新梳理,重新解读,努力使其具有现论形态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新法家的法治主义追求富国强民的目标,这是符合中国的现代需求的。不过,过于强调法治,也给法家带来很大的局限性,这也是我们今天进行法制建设必须要引以为戒的。
(一)过分强调法治,而忽视了人在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否定人类社会的道德
法律固然重要,但它是由人来制订并由人来实施的。作为法治基础和后盾的是民主,没有民主绝对没有法治。若想法律发挥作用,就应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加强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只有始终保持警醒,中国法治才能尽快走上正途。
(二)法家法律思想中重视奖赏之法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它启示我们,奖赏与刑罚一样,既是法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重视的只是刑罚之法,而奖赏之法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加强对奖赏之法的研究,构筑起法律的现代意义上的另一“半边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点应当放在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
现在我们要建立的是真正意义上的 “依法治国”,我们已经在民主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合理的法律体系,基本上扭转了无法可依的局面,剩下的突出问题是如何保证法律的实施。因此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法律的实施加以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必须坚决而顽强地警惕和抵制传统文化中那些造成“名义上建设法治,实质上导致人治”的一切不良因素。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尽快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 万江红.中国历代社会思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2] 郑琼现.占美柏.法家“法治”说: 理论、实践及百年流变[J].学术研究.2004(6).
法治思想建设范文2
摘要: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在他们所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现代法治是人类文明综合发展的产物,一个国家能否顺利走向法治,在相当程度上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法家是最重视法律的,且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其基本价值、立场与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法治还是有差距的。在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际,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进行现代反思是有积极意义的。
引言
众所周知,法家崇尚“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那么,对于中国今天的法制现代化事业来说,古代法家思想是否仍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本文首先探讨法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具有进步的、积极的意义,与我们当前急需建设的现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然后再看法家思想传统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或局限,以致它必须接受改造,才能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挥其生命力。
1、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的一派,对法学也最有研究。他们对法的起源、本质、作用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乃至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1. 1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应当按照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来立法,也只有按照新兴地主阶级意志所立的法才能称为“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法律面前与贵族平等的思想。
1. 2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①”韩非进一步把“好利恶害”的人性发展为自私自利的“自为心”②。
1. 3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相应变化,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固步自封。
1. 4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1. 5 对法律作用的高度重视
按照法家说法,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在这里,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法律的作用,即法律作为治国方略的形式意义。法家强调法具有一种普遍的制约作用,它要约束的不仅仅是臣民,甚至包括了君主本人。其强调法律的成文化,使法律运作有高度的可预测性,认为这样有利于防止徇私。这些都表明了法家强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法律的作用。法家主张“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但其“法”、“术”、“势”没有任何终极价值内涵,只是治理国家的手段而已。其始终强调治国的关键是“法”,而不是“人”,这些都充分说明法家对以“法” 治国的推崇。
2、法家思想的正面积极影响
法家的阶级基础是新兴地主阶级,它是伴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形成而后产生的,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它对我国奴隶制的转化和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法治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 1 法家重视法的客观性
二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家已经认识到,法是用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的客观的、公正的准则,并因此把法比拟为度量衡。《管子》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法治思想建设范文3
【关键词】法治;法律;尊严
一、故事梗概
影片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在搭建辣子楼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于是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但村长不肯认错。于是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经过李公安的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但是村长把钱扔在地上这一举动,使秋菊感到受到了受辱,没有捡钱,而是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在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摒弃前嫌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刑事拘留十五天。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茫然与失落……
二、呈现的问题
影片最后秋菊茫然和失落的神情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从她的茫然隐射出乡村法治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1.法律与人情的冲突。从影片中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最后也赢得官司。但她却并不开心,尤其是想到在自己难产时是村长不计前嫌的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而自己却无情地把村长送入了监狱,这成了秋菊心中永远的遗憾。秋菊的茫然正体现了法律与人情之间的冲突。法律是现代的,人情是传统的;法律讲究法治,人情讲究人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治社会,法制观念在中国普通大众的意识中还相当薄弱,社会秩序主要是靠一些历史积淀下来的社会习俗、道德观念、人情关系来维持。因此,片中村民虽然有了现代法律启蒙,却还未完全摆脱宗法文化的伦理人情,人治才是治村的主要方式。如村长与李公安,作为基层行政人员,他们也讲法律、政策与文件,但在管理中,人情才是他们真正的法宝。如秋菊,为维护自己一家的尊严,她诉诸于法律,但是她没有真正理解法律;她只是想通过法律得到人情意义上的说法,法律不解决让村长认错这一人情问题,而只能在人情之下给她经济赔偿,或在人情之上拘留村长;当村长帮助秋菊保住孩子后,秋菊终于觉得已经得到了她要的人情说法,是以人情的方式给予的,与法律无关;而正当秋菊与村长都觉得平衡了的时候,法律出现了,逮捕了已是恩人的村长,这是秋菊以法律手段要人情说法这一矛盾的结果。面对这一情形,秋菊很无奈,村民很无奈,同时也体现了法治的无奈。村民看到了法治的无情,从而望而生畏,避而远之。将村长送入监狱将使得秋菊在村民中的形象大减,给当地村民留下了不通情理的印象,从人情世故,从情理上看,这样做的确欠妥,但是在法制社会中这是一个合法的行为。法律的无情与道德的情理形成了冲突。
2.农村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小山村中,村民法律意识普遍不高。首先,秋菊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有法律意识,但却无法律知识。她既不懂诉讼的程序也不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只是朦胧的知道有法律这么个东西,并且相信法律是公正的,可以给她想要的说法。其次,她层层上告,讨说法的背后心理动机是对自身尊严的维护。秋菊打官司并不为得到更多的经济赔偿,也不是想让村长去蹲监狱,而只是要个说法,要村长认个错,这是人的尊严问题。因此可以说她在打官司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只是出于对自己尊严维护的一种无意识的举动。同时,秋菊在“讨个说法”过程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他是村长,他打两下,咱也没话说,可以他该往哪个地方踢呀,那可是个要命的地方……”可见,在秋菊的眼中,村长(官)仍是要比民高一等,而不是平等的关系,之所以要讨个“说法”是因为村长打得太重了,而且事后没有道歉。此外,秋菊最后打官司了,按照法律程序,市公安局应该首先成为被告,作为其法人代表的公安局长也应该出庭候审,但是秋菊却迟迟不愿进法庭,因为公安局长是一个大好人,一直在帮助她,她说:“我告的是村长,不是局长,局长出庭,我就是不去。”这个赋予戏剧效果的情节,值得我们深思。本来法律是到了位的,也是坚定地站在百姓利益一方的,但百姓却由于法律意识不够,毫不买账。电影中关于这方面的实例还有很多。这些方面都充分地体现了秋菊等村民的法律素质不高,缺乏对自身的权利意识的认识与维护。
3.农村中弱势群体维权之路的艰辛。影片中秋菊不惜挺个大肚子,奔走了大半个冬天只为“讨个说法”的这种执着坚强的精神使我深深为之感动,敬仰她的执着,佩服她的勇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秋菊只是个存在于电影中的人物。在农村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往往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因为他们了解维权道路的艰辛。首先,私人成本的制约。秋菊打官司的私人成本过高:将照顾受伤的丈夫以及家务活和农活全部扔给年迈的公公,此为家庭成本;亏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低价卖掉家中惟一值钱可卖的红辣椒,这是经济成本;在怀孕期间和小姑子冒着严寒颠簸之苦行走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忍受着出门在外的种种不便,这是精神成本。此外,还有家庭成员生活质量的下降及痛苦指数的上升等等隐性成本。因此,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担负不起高额的打官司成本,同时也损耗不起人力、物力。其次,上访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影片中我们从中隐约体会那些与秋菊同命运、甚至比秋菊悲惨得多的人们在真实世界是如何为了活着而走上漫漫上访之路的。他们就像电影中的秋菊一样,孤独、蹒跚,由于正式的制度没有给他们想要的说法和出路,而又不得不走出这一步。但是现实中的人没有影片中人物的好运气,好心人不是想遇就能遇到的。在村民眼中,上访是遥不可及的事,上访有风险,需谨慎。
三、相关建议
对于秋菊打官司影片折射出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首先要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尤其是在偏远地区要更加注重其素质的培养。克服片中村长“只为公家人服务而不是为村民服务”的错误意识,漠视村民的利益和意见。作为行政人员要树立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切实为村民办实事,虚心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耐心为村民讲解国家政策的工作态度。此外,加大政策的透明度,加强对行政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实行政务公开,使人民了解国家实时的政策法规。同时,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对行政的监督,对行政不当行为的要进行报道和评论。
2.法律应与国情相适应。法律有法律的规定,道德有道德的情理。从秋菊打官司中,这种正式的以国家的制定法为背景的“说法”并没有给秋菊带来自己想要的正义,相反这种“说法”使得秋菊更加的困惑,从而对国家法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这就必然使得国家很难“送法下乡”,使得普法工作更难。这一情形无疑提示着我们:国家理性,制度理性并不总是优于地方理性,非制度理性。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在于以前者强制性的取代后者,这只是一种暴力,不可能赢得心服,而是应该考虑如何使两者进行两元的良性互动,沟通,相互理解,最终达成合理的制度性约束即令双方都满意的“说法”。
3.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加强普法教育。影片非常鲜明的体现出了行政相对人素质不高和法律意识薄弱的实情。因此提高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对我国乡村法治建设很有必要。我们可以通过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如举办律师下乡、开办法律座谈会等形式,使村民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并且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参考文献】
[1]周风鸣,张越华.中国公民权利手册[M].沈阳:白山出版社,1997.
[2][德]胡芬.行政诉讼法[Z].莫光华译.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法治思想建设范文4
一个国家若想实现长久的发展并保持一定的繁荣程度,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社会稳定了,其他社会事业才能发展。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不过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主要派系之一,他们对法律最为重视,他们最主要也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重的主张就是以法治国,突出法律这种国家的强制性工具在社会统治中的绝对准绳地位。韩非子作为我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虽然他所宣扬的法制思想的社会背景有别于如今的社会背景,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许多值得我们当今社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去伪存真,汲取其中的精华来为我们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
韩非子(前281-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韩王室后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韩非子虽然不擅言谈,甚至有些口吃,但是其文采出众,著作颇多,主要收集于《韩非子》这部作品中,主要就是关于法家思想的叙述,难能可贵的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唯物主义色彩,这在我国古代诸多唯心主义流派林立的境况中独树一帜,并且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法制发展。
笔者经过整理和分析一些资料文献,认为韩非子法家思想的精华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这在我国是首创,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乱战的背景下,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当时是封建主义专制时代),但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不过其消极之处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法不阿贵的对象不包括皇帝。第二,韩非子强调以刑上刑、严刑重罚,这对于治理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是很有益处的,对于犯罪分子的震慑作用十分明显。不过过于严厉的刑罚伤及了许多无辜百姓,甚至引起了一定范围的民众愤怒,没有做到罪刑法定的原则。第三,法制的实施要以势作为保证,所谓的势实际上就是指政权,也就是说法制的实施要想彻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治权力作保障,稳定而有力的政权是法制实施的前提。第四,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改革图治,变法图强,纵观世界历史几千年的发展,很多国家或者地区的繁荣昌盛都是从变法和改革开始的,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两次变法和改革,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愿望。第五,韩非子将历史的发展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几个阶段,并且根据每一个时代的背景分而治之,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色彩,也就是我们如今哲学领域经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总体上来看,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就是集法、术、势为一体的用法制治理国家的思想。
笔者认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我国法制建设还是有很多启示的,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首先,应继续强调法不阿贵的思想,不过应该天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如今是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不管是谁违犯了法律,都应受到相应的刑罚,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体现。而韩非子所宣扬的以刑上刑、严刑重罚思想显然需要我们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改良,如今我国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公民触犯每一种刑罚都有法可依,也有法必依,但有法必依不等于量刑过重,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条文依法量刑。其次,应效仿韩非子关于变法和改革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大势,趋利避害,科学修改和完善以《刑法》为主的相关法律条文和法律制度。我国的《刑法》等法律条文经过多年的不断修正与完善,虽然还有一些滞后的地方,但是己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步。比如在关于死刑是否废止的讨论上,我国许多专家学者甚至一些公民都给出了自己认为合理的建议,这实际上是我国大力普及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刑法》等法律条文中不符合或者落后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部分。最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律条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应该效仿韩非子分而治之的思想,在法制建设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法律条文,要灵活将法制与法治相结合,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许多地方不谋而合,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利用其中的若干启示,汲取和借鉴其中的精华部分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充分利用古人的聪明才智,融古贯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法治思想建设范文5
俗话说“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企业文化的强弱,这一非经济、非技术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差无几的企业中,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却有天壤之别。营造优秀的特色企业文化,除了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魅力,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灌输、宣传作用。
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根植于我国历史和传统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方法。如通过《三字经》《神童诗》等启蒙读物教育灌输思想,不求能否深刻理解内在含义,只要求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通过树立典范加官进爵,修建祠堂,建立家谱等方式,营造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特别重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如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先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当是伦常的万类体现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东方的精神文明体现,它借鉴吸取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得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飞进来一些思想苍蝇,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教育其自觉抵制腐朽文化,追求高尚健康的精神娱乐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处理方面,在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内容按排方面,在民主的发展程度和企业个性、特色的体现上,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挫折的教训,都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它诞生于中国浓厚的政治氛围中,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且在中国的企业中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聚力于企业长远发展和价值创造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引导人的思想,调动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企业立足时代背景,用政治动员的力法鼓励员工努力工作,用信念追求引到员工拼搏进取,用以维持产品经济高速发展。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又出现了崇拜物质刺激,奖金挂帅的现象。有些地方企图以“奖得跟红,罚得发抖”的办法促使职工努力工作,使企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增强竞争能力。实践证明,这两种办法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虽然起过一点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恶果是损害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象。其错误的要害,在于脱离了职工的思想实际,背离了在企业职工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职工在企业既有生存的物质需求,又有成就事业即发挥才能的愿望,还有求得理解、得到激励 的盼望,有一个团结、和谐的环境期望。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愿望同企业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职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感到企业为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平台,才能调动起积极性挖掘创造潜能,从而变成搞好企业、这正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企业政治教育的重点抓手。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目标的创造者。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目标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企业和企业职工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最宝贵的无价精神财富。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职工和企业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并表述为某种观念、信条与口号,逐步为职工所接受,并在人们的心理行为中体现为一种比较稳定的习惯、心态和风范。企业价值目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所追求物质和精神需求目标,同时也是一定时期内企业所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成果。企业价值其实质是从过去以重物轻人,转为重视人、重视职工的心理与需求经营思想,重视建立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的群体意识和理念。企业文化的主要方面是重视人的价值观,它是企业成功的原动力,并对企业的其它要素行为进行规范,对科学精神、技术业务素质等起到导向推动和支持作用。人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人潜力的发挥,需要企业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侵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史证明,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它在启发觉悟、调动积极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企业文化建设中,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在企业内部,要制订和实行符合客观需要的严格的规章制度。这就要求企业的广大职工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定要在经营作风上讲究诚实、守信、公正、周到和谦逊。不仅要对企业本身负责,而且更应对社会负责,对客户负责。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人们就必须转变长期受旧体制影响形成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除旧解惑释疑,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以及其他与改革相适应的创新观念,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供必要的思想前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法治思想建设范文6
[关键词] 企业文化;思想政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08-1
新时期,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的不断丰富,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重新得到了发挥。企业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那么如何在构建企业文化时,渗透思想政治工作?笔者以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管理逐步向以人为本过渡,企业发展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经济行政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已相互揉和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是深入基层,加强交流。通过与基层干部职工的深入交流,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对企业改革的认识,加强他们对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二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向干部职工宣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企业改革的思想认识,从容应对企业改制所带来的挑战和困难,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的改革发展事业上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健全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企业从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实践、企业行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中提炼出来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比如企业领导制度、企业组织机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民主制度以及现场管理、生产服务标准、业务流程等,具有公认、权威和稳定等特点,对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起到了评判和制约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企业各方面工作长期总结的产物,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有能力包办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从保障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企业、员工三者和谐的角度,用敏锐的政治视角和大局意识对现行的规章制度的进行审视,对制度体系提出科学合理性的建议。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可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为优化后制度的贯彻落实营造更好的内部环境。
三、加强现代人才价值观的教育
随着社会转型,社会价值越来越多样化,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很多企业职工的人生价值观也出现了微妙变化:一是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二是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三是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对于这些新的价值取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坚持对现代人才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将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引入价值观研究,逐步建立一套价值冲突预警机制,紧跟时代脉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偏激思想主动进行调控,使现代人才的价值观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四、打造优秀企业团队
企业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团队理论,团队指的是处于同一环境中,彼此能够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志同道合的人生观,容易形成坦诚沟通,共同激荡创意,相互鼓励及启发事业的成就感的员工群体,这样的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巨大的创造力量。在开展团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机构和组织形式,如“职代会”、“QC小组”、“青年文明号”、“职工之家” 等,将职工较好地吸引到企业的周围;要在企业内部进行良好的沟通,构筑自上而下的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让职工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政策制度、管理措施,形成“上下同欲”的理想氛围。
五、促进企业道德建设
企业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道德通过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行为等来调节企业内外的各种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企业形成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见成效。企业可以利用报告、培训、广播、座谈等典型的思想政治形式,对员工进行企业道德的基本原理、基本规范、基本内容的宣传教育,引导教育员工充分认识企业道德产生的必然性,充分认识企业道德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韩松岭,陈春红.论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接机理[J].中国林业企业,1999,(05).
[2]陈献华.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 云南农业科技,2002,(S1).
[3]张永刚.浅论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 甘肃农业,2011,(08).
[4]简频捷.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