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草莓训练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19-0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人以人为本理念,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多才多艺、困难重重的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抓好这两头,学生工作就不会出大问题,但中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凡、乖顺,默默无闻、没有特长,有的甚至不擅表达,他们却占大多数,如何把中间群体培养成高层次或高技能人才,淮阴师范学院开办“草莓”训练营,培养普通的、一般的、不出众的学生,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新思路,为高等教育变革提供方向与启示。

一、“草莓”训练营开办的主要背景

淮阴师范学院是总理故乡江苏淮安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有17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全日制普高在校生2万余人。淮阴师范学院开办“草莓”训练营的背景:

1.学生的多层次性。在学校里,那些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能说会道、能为集体赢得荣誉的学生最受老师欢迎;最让老师劳心费神的是另一头,他们或惹是生非,或困难重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怀、关注。这两头的学生都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抓好这两头,学生工作就不会出大问题。但中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凡、乖顺,默默无闻、没有特长,有的甚至不擅表达,他们就像草莓,外表光鲜夺目,但脆弱稚嫩、质地绵软,稍一施压就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

2.普通学生的诉求。两头的学生都获得了老师的关注,作为中间群体的普通同学,他们也想改变自己,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他们并非甘愿“普通”,在内心深处也有“绽放”的渴望,希望获得关注,得到改变。

3.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要求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秀品质,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体现整体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淮阴师范学院从2011年初,免费办起了针对没有特长、默默无闻、不善表达的普通学生的“草莓”训练营。

二、“草莓”训练营的主要做法

1.丰富两个“载体”,帮助普通学生成长

一是规范严谨的训练课程体系。内容安排切合学生需求,形体、礼仪、演讲、职业规划、综合知识等是主体。教学方法上,突出语言表达与心理承受力的实训,老师讲授和形体训练之外,把学员分为三组,各组推荐代表演讲,每堂课留下10分钟,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与就业接轨:把毕业生双向选择推荐表稍作改动,去掉大四的内容,让学员去填写。学员针对自己填写表格的空白项,作出学习训练计划。每次课都坚持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相结合,期末形成学员档案。同时还定期向校内外师生展示其精彩的“公开课”,每学期结束还有学员的汇报表演。

二是建立专题博客,使交流零距离。在新浪网专门建立了淮师“草莓”训练营专题博客,及时训练营的活动开展情况,记录学员的心路历程,见证学员一点一滴的成长与进步。其已经成为“草莓”训练营新闻、经验交流的平台,学员青春绽放、思想碰撞的舞台。

2.建立“三项制度”,推动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学员招收制度。“草莓”训练营明确学员招收制度,对象不能是学生干部,不能是有特长的学生,只招普通的、一般的、不出众的学生;要求学员要有耐心、恒心,组织纪律性较强,不能缺课;同时对每期的报名人数作限制,采用小班授课,每期不能超过25人。

二是“公开课”制度。“草莓”训练营的同学们经常向学校师生、其他高校展示其“公开课”,课程分为“娓娓道来”、“彬彬有礼”、“脱口而出”、“戏融坚冰”、“彩色心情”五个环节。在“娓娓道来”环节,配合PPT同步展示,由学员代表讲述“草莓”训练营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一系列荣誉的背后彰显的是一份温馨与关怀,折射出的是同学们对快乐的追寻;在“彬彬有礼”环节,训练营同学在用优美的肢体语言现场展示礼仪动作的同时讲解礼仪知识;在“脱口而出”环节,主持人现场互动,邀请现场嘉宾随机抽取热点话题与演讲人员的名单,在经过简短的准备后,“草莓”训练营的“幸运儿”进行即兴演讲,现场嘉宾对演讲进行点评;“戏融坚冰”环节的互动游戏则完美的诠释了“团队精神,寓教于乐”的精髓,在笑容之下大家看到了小草莓们乐观积极的自我;“彩色心情”环节中,由现场嘉宾寄语草莓训练营的同学们,表达对“草莓”训练营的支持与鼓励。

三是考核制度。在每学期末,都会通过汇报展演的方式展示学生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检验“草莓”训练营的训练成果,并根据检验的结果指导学生修订和完善既定目标。通过扎实有效工作,使学生学会在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点滴积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

三、“草莓”训练营的反响

淮阴师范学院“草莓”训练营开办近两年来,促进了普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获得了学校师生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1.普通学生反映:“草莓”训练营是普通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快乐的气氛中提高个人即兴表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在轻松中认识他人和发现自己;有的学员说,体形训练和“下一个是谁”游戏让我们“草莓”训练营真正成了一个整体,话剧中夹杂着礼仪知识让我们快乐学习快乐玩;有的学员回忆到,开始被老师注意,能和老师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真的很开心,感觉更加自信了。第一次被这么多人表扬,觉得自己的笑容真的很好,也发现自己对人的态度要更正,亲近热情而不失大方,相信这一切都很有意义!

2.领导老师反映:“草莓”训练营在淮阴师范学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校党委书记郑勇说,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草莓”训练营是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创新实验,它与每一门学科的教育改革价值应是平等的,是高等教育转型的美丽呈现。“草莓”训练营里师生的倾情投入与付出,学生的改变是显性的,教育的变革也孕育其中。参与授课的王涛老师说,“草莓”训练营的每一节课,形体训练、情景模拟、亲和力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非常开心地看到许多平时说话害羞的同学也能够非常大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非常高兴地看到许多学生真挚的笑容,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3.政府部门反映:2011年11月,“草莓”训练营被淮安市文明办评为淮安市2011年第三季度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2012年2月,“草莓”训练营项目还被江苏团省委评为2011年度全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成果三等奖。

4.新闻媒体反映:2011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以《草莓训练营:脱去脆弱与稚嫩》为标题对“草莓”训练营进行了深入报道;2011年12月,“草莓”训练营还入选了《中国教育报》高教2011年度感人故事。

四、“草莓”训练营的经验启示

淮阴师范学院“草莓”训练营为适应形势发展,不断在内容形势、方法机制上创新完善,坚持以人为本,让普通学生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在“草莓”训练营的影响下,淮师“山楂”班、“抗挫力”培训班也悄然兴起,学校愈加关注普通学生的成长。这对于高校关注普通学生群体的成长,具有重要启示。

1.全员育人,全程育人。高校要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关注、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真心诚意为学生办实事好事上下功夫,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素质育人。

2.搭建平台,提升质量。“草莓”训练营为中间普通学生群体搭建了一个成长平台,它体现了高校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同时“草莓”训练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了求知欲望,学会了思考和成长,增强了综合素质,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3.精心设计,分类引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的大学教育既不可能“一对一”、“手把手”,也不可能“大一统”。在教育中,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的立场,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进行课程设计,实施分类引导,更能有效的凝聚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理念创新

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创新,突出文化育人的理念。建设具有学习特色、时代特征、社会主义特点的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指导,是全面育人的整体实践。以此为指导,既要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大学生,也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思想,以教育为目的,塑造大学生的高尚精神,用优秀的作品来鼓励大学生。从教育的途径考虑,管理、服务、教学等都要育人,这就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将思想政治贯穿于学习的各个环节,从而渗透到社会服务、科研和教学等方面,以立体化、全方位、整体格局育人。

2.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就是要将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由于核心机制体系是在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时代性比较强,因此以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具有创新性。以为指导,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追求中国梦,这为先进文化明确了方向,反映了当代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内在紧密联系、内涵十分丰富的有机整体。

3.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就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其受教育的内容。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重点,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行动指导是指导思想。这既为大学生明确了加强时代精神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还与封闭的思想观念、僵化的思维模式、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提供了划清界限的参照。

4.目标创新和方法创新

目标创新就是说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以服务并服从党的意识形态为目标,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方法创新就是指对大学生的教育方法有所创新。党的十提出要将核心价值体系写入教材推广到课堂上并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而且提出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践行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为如何帮助大学生处处理好人际关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疏导提出了方法。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人性及其成长成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是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关系、群体秩序和个人需求的关系、未来需求和现时需求的关系、深层次的自尊需求和表面物质需求的关系。

2.结合整体教育与分层教育

在用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从整体性出发,结合学生不同的思想水平进行教育。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总的思想主导,结合学生的多样性,包容多样,尊重差异,针对其个性特征、专业特征和群体特征进行分层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因业施教、因群施教,合理安排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专业化的负担和跟踪式的培养,搭建互动平台,实现一对一的教育引导。

3.向其纵向和横向进程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和横向融入就是要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在深度方面是指要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分阶段的教育,由浅入深地进行教育,使核心价值体系固化在其头脑中;在广度方面就是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的一体化,具有包容性和层次性,借助手机、互联网等优势对学生进行熏陶。

三、小结

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从理念、理论、方法、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最后提出了二者在融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耀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2,9,(1),40―42。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3

值观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7―0020―01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远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它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大学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培育和发扬优良的大学精神,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育人工程,它需要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参与。为此,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

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个体价值观念是周围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注意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着力营造发挥正向作用的综合影响系统。优化社会大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入到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之中,充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好广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如何有效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首先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治观,使当代大学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1. 提升教育理念,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导向,面对多元价值的挑战,教育者要树立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以宽阔的胸襟理性对待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在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对支流价值观进行规范和引导,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2. 加强理论研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结构、功能、实践要求等,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多元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特征、价值以及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等,挖掘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支撑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4

一、信息熵和冗余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理论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休斯最早提出熵的概念。1923年,德国量子力学科学家普朗克来南京讲学,将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克劳休斯认为,熵是用来统计一个系统内部混乱程序的计量单位,即热力自觉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过程中,虽然总体能量守恒,但已经发生了很大贬值,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熵的提出不仅影响物理学界,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信息传播学领域。1948年,美国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将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论,至此人们对信息传播的研究更加微观具体。信息原是一个抽象概念,通常理解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切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信息的多少似乎很难用量度衡量,直到香农提出信息熵概念,才将信息定义为“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这里,不确定的东西即熵的意义。熵是系统无序和混乱的状态,熵值越低,系统越有序;熵值越高,系统越混乱。克劳修斯将熵的概念局限于一个封闭的、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但香农的信息传播系统是开放的,即熵值变高时,可引入一种外界因素对其进行控制,从而降低熵值,使系统重新趋于有序、平稳。这种被引入的外界信息称为负熵,它可以使系统始终保持活力。相反,如果信息系统中一些信息丢失,那么熵值就会增加,无序程度也随之增加,所传播的信息也就更加不确定。根据香农信息熵理论的基本观点,信息效果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传播系统中熵值的高低。如果熵值过高,接受者理解难度就大,相反就小。而熵值的高低又取决于信息传播过程的每一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生观念、道德标准和普世价值的信息制作、传播和接收过程。各种类型的教育形式都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本质内容是让这个传播过程在有序状态下顺利进行。从信息熵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如何把握熵值的高低,适时引入负熵,减少系统消耗。

二、信息熵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面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和其他信息传播系统相同,包括信息的处理、传播、接收、反馈四个基本方面。现实生活中,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需要消耗大量教育资源保持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以学校教育为例,从小学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没有放松过。但是,正这种高消耗系统会使信息熵不断增加,表现为在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不断降低。有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理想。如果从信息熵的角度出发,那么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从外界吸收负熵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能力,以保持信息传播系统的均衡和效果的持久稳定。因此,信息负熵的引入应贯穿思政信息传播过程的方方面面。

(一)从信息处理角度出发

高熵值的思政信息主要表现在小概率信息或一些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抽象晦涩难懂的信息。比如,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理论,如果接受者的理论水平有限或对概念缺乏基本理解,对他们来说信息接收的概率就小,熵值就高。现实生活中经常在街上看到一些很难懂的口号或标语,如“四个必须、三个强调、两个贯彻、一个决心”。信息制作者用看似精炼的语言把完成某项工作的态度和决心表现出来,但标语的受众有可能并不知道“四、三、二、一”的具体内涵,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对传播者而言,处理信息时要首先考虑目标受众的认知背景和接受能力。在理论信息可以转化为低熵值信息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小概率语言的使用,比如,缩略语生僻词、行业术语、专业用语、民族语言、网络用语、古代汉语等,最大程度涵盖受众群体,减少因信息难懂而造成的效果损耗。

(二)从信息传播渠道角度出发

高校思政教育要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多渠道传播有助于控制信息熵值。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常态化的传播渠道是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班会、谈心交流等。如果始终采用这种模式化方式,结果不是熵值的增高,而是熵值的降低,甚至为零。对受教育者来说,虽然接受这种低熵值的信息没有难度,但很容易让他们觉得乏味和无趣,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三)从受众接受角度出发

信息熵值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使受教育者很好地消化接受传播者的意图。接受过程中,受众的记忆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保证传播效果,势必要占领被教育者的长期记忆空间。在香农的信息系统中,影响受众接受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噪音,即干扰信息。受众长期记忆的实现需要很好地将符号化的语言、文字、图像信息进行解码和再现,而噪音影响解码效果的优劣。

三、冗余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的功能

信息论中,香农把传播过程中为减少噪音消耗而必须重复的信息称为冗余信息。冗余是和熵相对的概念,是对信息的确定性、有序性和可预见程度的计量。也就是说,冗余越多,所传播的信息量越少,反之信息量越大。香农认为,冗余信息同样是信息的一种,并不等于无效信息或者垃圾信息。冗余信息的存在,正是为了克服开放系统信息传播中不可避免的噪音干扰。噪音存在于信息传播系统的方方面面,与传播者、媒介、受众和外界环境都有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冗余信息可以更清楚地表达传播者的意图,增强传播效果。口语和文字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不管是书面学习还是口头教育,语言因素都是产生冗余信息的主要条件。比如,考试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都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调诚信考试的行为规范和违纪作弊的预期处理后果。从传播结果看,单次传播不可能实现所有学生都将诚信观念内化为自身行动,此时冗余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正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不断通过班会、谈话、文件传达等方式强化教育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思政教育所包含的语言因素内容如果不加以改进,那么将导致冗余信息的累加和传播效果的急剧降低。考试诚信教育中,高校中低年级学生出现作弊的机率要低于高年级学生。抛开个人主观因素,从信息传播角度可以理解为高年级学生在每次诚信教育中都接收了信息,但每次的信息内容都大同小异,结果导致前期产生的效果被后期大量的冗余所取代,信息传播效率不佳。冗余信息产生的非语言因素,主要指传播形式的单调性和传播频率的高重复性。高传播频率指在一定时期内过于频繁向对象传播信息。由于信息量过多带来接受困难,或同一内容的不断重复导致受众心理上的逆反,所以针对个别学生过错的面对面教育中,教师应在引导教育后让学生自我沉淀、反思。这个过程正是避免冗余信息产生的过程。如果教师连续几天喋喋不休地就某个问题批评教育学生,不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5

思想政治;知识教育;新时代;新环境

随着90后的大学生渐渐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90后大学生们的成长环境、社会影响、接触的新鲜事物与思想等诸多方面原因塑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特点,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是一门知识,但它与一般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它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1.新时代大学生的显著特点及成因

A.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高。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家庭物质财富得到积累和丰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在变大。进入大学前,不少90后都有一技之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再加上接触新事物较多,所以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自信、个性张扬的一面。这些大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与互联网络一起成长,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无论是手机、宽带、MP3、MP4、数码产品等,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B.集体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社会责任感

这些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独生子,长辈们生怕他们吃苦受罪,对他们疼爱有加,久而久之养成了这茬大学生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习惯。小时候,家里就一个孩子使他们学会了一个人玩,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与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让、不知道什么是协作。很多“90后”都是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多事都是由父母长辈们包办,“90后”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离开父母到了大学校园他们就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生活中没有经历过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严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造成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人服务的意识。

C.追求高档次的物质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叛逆心理

90后大学生是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的,可以说吃、穿、用、度几乎是想要就可以随时得到满足的一代。这使他们养成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进入大学后,吃、穿、用、度中服装、电脑、手机、IT产品等都追求名牌。另外,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是非观点,敢于反抗,对父母、学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们不能接受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时反叛意识会出现偏差,比如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一些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够用社会化的思维来看待。动辄以民主、自由、权利为理由评价学校的人和事,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常识。

2.新时代要结合知识教育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不同性质的教育形态,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关系密切。知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知识教育可以改变人、培养人。各类课程的教育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知识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A.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知识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将各学科进行了分类,存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有形或无形地忽视了。据调查,韩国各大学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伦理、道德、人文、政治等文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法制观念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公民。美国也没有类似于我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他们是通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所谓的“通识教育”学科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我国的知识教育课程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待于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深刻挖掘。如在我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德化教育功能。儒学理论之所以流传至今,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亿万人民的心底,就是因为其具有经世而不衰的教化功能。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新时代要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各科专任教师、高校管理层“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历史、哲学、艺术、建筑等人文或社会领域涉及的科目学习中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的渗透,而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科目的学习中也会巧妙地渗透人文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各类院校按照学科分类开设了各类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系密切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古人云:“文以载道”;“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思想性,起主干的作用。“文”若失去了“道”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文以载道”思想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自然科学的各类课程同样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不同角度深刻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是现阶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B.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知识。现在大学生课堂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都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科学知识体系。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匹配的,没有一定的知识教育,学生是无法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知识教育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先进的道德意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要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必须普及和传授大量相关的知识,使受教育者不仅理解革命道理的内容,而且把握道理所渗透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教育对象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要在对待相应思想理论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坚定性,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并能够自觉、能动地利用相应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3.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明环境相结合,利用文化环境中的文化精神来塑造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用社会主导的道德要求来设计制度,自觉运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用说理与规范教育结合的方式,进行渗入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用优秀的精神产品来满足大学生的审美、精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渗入文化因素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大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诚然,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在人格、地位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育者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融文化知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生动性,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各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时,就要学一些哲学、经济学及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时,就要学一些人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论。

[1]成 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04

[2]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12

[3]陈立思,高 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

[4]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3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思路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1-0021-03

[作者简介]王翠婷(1982―),女,辽宁昌图人,硕士,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大数据时代》在过去两三年里风靡整个中国,各大报刊、杂志、电视、网站争相热议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的人都清醒地看到,当今,无论哪个行业,谁能够率先掌握、整合、处理、挖掘、运用好大数据,将大数据成功转化为价值,谁就掌控了这个行业的命脉。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置身事外,教育者应主动树立大数据思维、认清现状、创新思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大数据和大数据时代

(一)大数据的含义和特征

“大数据”(Big Data)的概念最早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出,指不走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的捷径,而是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来,全球最具权威的I研究机构Gartner Group给出了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有四个特征:海量(volume)、多样(variety)、高速(velocity)、价值(value),可概括为4V。海量,指数据体量巨大,从B级别跃升至PB级别;多样,指数据种类繁多,如声音、图像、视频、日志、评论、浏览痕迹、地理位置信息等,都属于数据;高速,指处理速度快,又称“1秒定律”,花很短的时间就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价值,指数据具有可用性,只要能对数据进行正确、准确的分析,可以得到很高的价值回报。

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单地讲,“获取10%的信息量,预测剩余的90%,这是小数据;而掌握90%的信息量,预测剩余的10%,则是大数据”[1]。正是这一点促使大数据正在众多行业、领域掀起革命,甚至改变整个社会,给这个时代深深地打下“大数据”的烙印。

(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它提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信息管理专家涂子沛认为,“‘大数据’之‘大’更多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大量增加,通过这些数据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和‘大发展’”[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丰富的价值,也促进了社会变革。维克托曾说:“大数据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价值观与方法论。这是一场思维的大变革,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做大数据,并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与好处。”[4]总之,大数据已然开启了新的时代篇章,它正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时代的契合情况

(一)大数据思维理念不强,对大数据时代的认识不够

虽然近两年大数据在I业、商业、公共管理等领域已经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身处象牙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却表现出波澜不惊、稳坐钓鱼台的姿态。除了个别理科背景深厚、科研实力雄厚的“211”“985”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上初步引入了大数据思维,其他绝大多数高校的大数据思维理念不强。以笔者所在的四川省为例,全省共有高校109所,仅有西南交通大学明确提出了“建设大数据校园”,并建立了学校大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绘制出学生在校园里的行为轨迹模型,预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未来发展状况,将大数据应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培养中。而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财大等几所重点高校仅仅实施了“一卡通”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其他绝大部分的省属高校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教育培养方式阶段,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远远没有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

(二)硬件设施落后,缺少技术支撑

大数据的应用和挖掘是以特殊、复杂的信息技术为背景和前提的。大数据的4V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无法用单台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然而,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不具备大数据所需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撑。据报道,目前东北大学已建立了自己的超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而其他很多高校由于学科性质、地理位置、人才结构、资金来源等因素的影响,仅建成了基本的网络校园,缺乏超级计算机、云存储器等大数据所需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支撑。这直接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时代的契合。

(三)教育者数据素养不高,大数据运用能力有限

高校要运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硬件设施和技术支撑,还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数据素养概念是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等概念的延续和扩展,它包括对数据的敏感性,数据的收集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能力,对数据的批判性思维。而目前高校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据素养不高,对大数据、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非常有限。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学科背景都属于文史类,不善于运用理科思维进行实践。他们大多数人仅仅是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料信息、捕捉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网络表现,通过对微博、微信、QQ空间、贴吧论坛等新媒体的简单运用开展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时代的契合。

(四)评价体系偏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

大数据是一门基于超级数学统计基础,将定量分析方法发挥到极致的科学方法。维克托指出,“就像互联网通过给计算机添加通信功能而改变了世界,大数据也将改变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维度”[5]。大数据时代,一切都变得可以量化,包括人们的思想、行为、习惯、情感、喜好等。而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却仍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很少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目前,我们主要是根据教育者的直觉、经验和教育对象过去、现在的表现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教育对象的言行、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以此来评估教育效果。而大数据要求的是在最大规模、最大程度上进行定量分析,对一切事物进行量化。评价体系的偏重也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时代的契合。

三、树立大数据思维,全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数据素养

“大数据意味着大机遇。”[6]大数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大数据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大数据思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数据素养。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成长在信息时代,对数据信息有着天生的亲近感。而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却大多是“60后”“70后”,少数是年轻的“80后”,他们在数据信息的掌握和应用方面有些落后。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转变思维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对数据的敏感性;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等能力,找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二)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加入“慕课”、翻转课堂行列

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催生了“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颠覆了在学校课堂上讲授这种传统的、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与此同时,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也都收到了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大数据思维,探索与大数据时代相契合的新的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慕课”和翻转课堂,这有利于整合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节约师资力量。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突破班级、教室、人数等限制,将学习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从教师手里交到学生手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最大规模地向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课程服务。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才是与大数据时代相契合的现代教学模式。

(三)注重量化研究方法,学会用数据说话

大数据的理念之一就是一切皆可量化。大数据所强调的“样本=总体”的方法,就是在收集、存储全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平台分析处理、量化统计,从而得出数据之间特定的相关关系,从而做出合理的、可信的预测。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偏重定性分析方法,轻视定量分析方法。这种学科研究方法在大数据时代应该彻底地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量化研究方法,学会用数据说话,通过数据间的相关关系认识目前各种事物现象,虽然并不能确定现象背后的原因,但可以知道这现象“是什么”、受什么因素影响,从而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发挥大数据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

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预测。把这种利用数据间相关关系预测事物未来发展的方法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实时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比如,学校网络中心后台系统能够自动监测学生浏览网页的类型和时长,如果用于休闲娱乐、交友购物的时间超过某一限度,系统会自动屏蔽掉该类型网站,并提示学生规划好自己的网络学习时间。同时,大数据还可以通过数据采集、运算,预测出学生网络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及时给学生提供合理的网络生活方案。学校也可以通过监测学生在校饭卡消费记录,将月度消费记录低于一定额度的学生列为“可能存在困难”的对象,及时关心和了解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一卡通”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绘制学生的“校园活动轨迹”,了解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从而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大数据,这样采这样用[N].人民日报,2015-04-20.

[2] 大数据时代.[EB/OL].[2015-05-30].http:///link?url=Z-PLUIBxhge2_2N8d9XaJrX42JPMBQaxbmIeY4XG-CsbsXB5e6GuDvUFu wXp3PeOExzmsO-a0RUZu8-cJ4YvC4CknU6bzYujnume FFi#reference-[1]-15364100-wrap.

[3] 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7.

[4] 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