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各阶段教学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各阶段教学重点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需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这对学生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好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实施探究阅读教学。
一、鼓励学生进行预习自学
探究性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提前了解课文相关情况,最好能熟读需要探究的课文,这包括课前自学、教师检查两个阶段。一般来说,自学要掌握生字词、整体课文的主旨大意等,教师检查要重点关注是否学生已经熟读课文,相关陌生的字词是否已经基本掌握。
二、教师向学生明确提出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目标,让学生围绕这个教学主题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明确所要学习知识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生的想象力还不是特别丰富,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足够好的情境,让他们能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一般可以使用电脑软件等多媒体工具来创设问题情境。
四、教师指导开展探究阶段
上述各阶段完成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知识点的基本要求了,这时候就可以开展探究学习了。这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协助学生开展讨论和互助学习活动等。这时候,教学的重点是将知识点的含义和课文的内涵层层剖析出来,运用多媒体工具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研究技巧,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法。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边教边议,边探讨边学习,最终使学生能够学文悟道,顺利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并在此过程中始终和其他同学探讨研究,在互助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五、教师评议学生表现和改进方面
小学生毕竟知识层次、研究能力都是有限的,要认清探究学习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还需要以教师为主来达到学习目标,因此不能太乐观地认为只要实施了研究性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就能自主提高,因此要注重随时对学生的表现提出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尤其是在学习扫尾阶段,更要努力使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系统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3(10).
小学语文各阶段教学重点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主体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36-01
1."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探究
1.1 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1.2 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学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后进生提供当堂达标的辅助台阶。
1.3 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4 自我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M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1.5 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2."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方法
2.1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2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探究结论
3.1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3.2 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3.3 学习贵在质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读"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总之,教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教师所起的作用真正意义上是引导者和学生的朋友。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是否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东西更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胜于生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各阶段教学重点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训练;认知规律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都在作文中显现。所以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指导和训练。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表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肥料,没有一定的阅读积淀,就没有高质量的作文。语文学习的最基本形式是阅读,没有阅读便没有语文的学习。学生具有阅读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都是在形成阶段,需要教师进行有益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相应地提高。作为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重要性,并能够利用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的写作。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基础知识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字词、修辞、造句等;第二是分析欣赏能力的培养,这是阅读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欣赏文章显性意义,领略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最后是作文的范文,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模仿之作。因此,每一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十分重视阅读教学的实施。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一定的限制,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限,他们对文章的思想内涵理解不深,所以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进行后续写作指导的基础。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有人说,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要讲的内容不好把握,尤其是教材的拓展,更是不好把握分寸。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多了解,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只要能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理解,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避免因此而泯灭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三、专注教材的经典文章――模仿写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严格遵照了新课程改革的标准选择的教学内容,充分遵照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选了很多优秀的经典文章。这些古今中外的文章,既是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操陶冶的素材,也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途径,更是学生写作的经典范文。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教师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训练模式。从文章的局部向着整体全部方面发展,注重提示链接。尤其是文章中的优秀句段,让学生重点分析和理解,甚至背诵。然后就是仿照重点句段甚至是全篇文章进行模仿写作。一些重点词句,可以让学生模仿造句、写话,从写一句到写一段。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这样的仿写方式不能仅仅限于对文章或者是对片段的仿写,而是要在仿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尤其是对文章布局谋篇方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
四、摘抄重点段落――不动笔墨不读书新教材收录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短小精悍的精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把精彩片段摘抄到积累本上,作为日后的写作素材,摘抄精美语句,丰富自己的积累。注重平时积累,可以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精彩的片段可以是日后写文章的效仿基础,特别是一些文章中经典内容的积累,都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措施。
此外,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通过仿写、改写、续写、补写、写读后感等形式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把课文“请”到我们的作文课上,使课堂教学既能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又能使学生的习作训练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随着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在不断推进。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目前各阶段语文教学的终点。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各阶段教学重点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 实践运用
“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是一种不断向前递进,又不断回复旋转的循环运动过程,语文能力和素养螺旋式地被提升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对语文基本功进行扎实的训练,运用递进、循环的形式对语文教学进行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的训练。探讨“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让小学语文的未来变得更美好。
1.研究背景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在逐步推进与完善。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现代语文教学工作者重中之重的任务。
国家都教育大力改革,蕴含社会对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殷切期盼,对语文教育实现实质性突破的无线期待。我们将对语文课程改革做出不懈努力,以取得更好、更大的成效。
语文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能力弱、效率低、学生不爱学习、社会满意度很低等。在平时的教学教研工作中不断反思与不断总结中,我认识到,遵循语文学习的学科规律可以取得优质的语文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应该在实践中发展。
2.研究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进行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研究,还要对高效地轻松地掌握大容量的语文知识进行探讨。同时,我融入了对各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3.“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
递进循环式,即一层一层地深入,逐步推进,往复回旋,使得食物周而复始地运动和变化。以某一项为中心不断地向前推进学习,并且对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进行往复回旋的复习和巩固,从而达到对知识记忆或技能和学习素养的提高。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分阶段分步地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实到位,最终取得语文能力和素养螺旋式上升的要求。
4.基本方法
4.1口语交际方面教学
在低年级阶段对口语交际最好进行集中训练,以讲故事、背课文等交流讨论方式为主。外加用母语交流的能力学生自身就已具有,这不是教学的难点,因此集中训练会导致只有少数学生能在课堂中表达。所以,教师应该将朗读积累复述课文作为练习口语交际的重点,让学生积累语言、接触语言,并把它们转化成口语表达。例如:低段语文教学方法应该是认字、写字、拼读、朗读、背诵等,平时随机在学生学习中测试,并且循环进行。
4.2写话方面教学
写话不能在低年级就进行强化,既不能提前,又不能运用攀比,应该正确地运用“递进循环式”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大量识字,广泛语言材料等。语文素养得到积极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得到增强,就能让学生积极地、有兴趣地进入写作状态。只有准备工作做充分,首先学生的语言材料不能缺乏,书写的基本功和思想意识都不可以不成熟,这样就不会出现让学生心里憋了一堆话却写不下来的情况。
不让学生提前练习看图写话,或者提前写日记等,必然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的心理。加强教师在学生学习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关心。例如:让老师每天带小学生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听听故事等,学生的语文生活会随着故事的增多、课文的熟练、好看的汉字而丰富多彩。同时,提前练习写话会导致学生写不好字、写错别字、不认真等坏习惯。所以,小学语文教育需要遵循规律,欲速则不达,而不能急功近利,这样就会扭曲语文教育。
4.3评价制度改进
有一个好的评价制度,才能更有效地应用“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是以阅读为基础的,现在的评价制度仅仅是以一张试卷评价检测语文学习,而这样的评价制度只能评价教学结果,不能评价教学过程,容易对教师起到误导作用。运用试卷和题海战术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在老师教育学生中频频发生,我们需要寻找和探索一种新的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与检测。例如:我们对于小学生低段语文教学的评价应该是认字、写字、拼写、朗诵、口语交际等评价手段,并且在学习中随机测试,不定期地循环进行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评价与检测。
5.结语
以阅读为基础的“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在各阶段对不同的训练目标做到清晰明了,通过目标要求知道自己对教学的实践活动,不用题海战术残害学生。改进评价制度,既评价教学结果,又评价教学过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做好教学核心任务,研究好教学核心策略,落实好“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粘培红.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5(88):40.
小学语文各阶段教学重点范文5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 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四、研究结论
小学语文各阶段教学重点范文6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九义”小学语文课本在内容和结构上作了 相应的调整,将三类课文改为两类,把独立阅读课文从语文教科书中剥离出来,单独编成“自读课本”,与教 科书配套使用。笔者认为这一调整有三个“有利于”:(1 )调整前,不少语文教师由于对三类课文的编写意 图及其特点把握不准,往往把独立阅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来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在这样一调整,有利于 改变以前那种状况。(2)学生有了自读课本, 不仅扩大了阅读量,而且拥有了阅读的主动权,有利于自学能 力的培养与提高。(3)贫困地区的学生的课外读物匮乏,有了自读课本, 就为这些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 课外阅读材料。
一、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本”的现状不容忽视
自读课本的使用,为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然而,一些学校和 教师未能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自读课本的作用。笔者调查了一些学校,发现在对待或使用自读课本时存 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1.把订阅自读课本看作是负担。不少学校只给学生订语文教科书,不订自读课本,说是为了减轻家长的经 济负担。各年级自读课本的印数均大大低于语文教科书的印数,可见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自读课本。
2.把自读课本看作是一般的课外读物。有些学校认为,眼下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学生订阅自读课本是多此 一举。
3.把自读课本作为摆设。一些学校虽然给学生订了自读课本,课表上也安排了阅读课,由于自读课本的内 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也就不加指导和检查。自读课本实际上成了一种摆设,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4.音像制品抢占了课外阅读阵地。学生用在荧屏上的时间多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了,因而,自读课本受 到冷落。一些学生即使看自读课本,也多为匆匆而过,只是认一下“门牌号码”。
究其原因,主要仍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教师认识上的偏颇和操作上的偏差,致使自读课本未能真 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二、用好“自读课本”的两点思考
1.认识上位,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和自读课本的特点及其作用。
(1)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吕叔湘说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叶圣陶说:“从前那些读 书通了的人,那些成为学问家著作家的人,可能是像叔湘同志说的‘得益于课外看书’。”如果只重课内讲读 ,忽视广阔的课外阅读,无异砍掉一只臂膀。《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同志曾对阅读教学的现状作了调查, 指出:“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面窄,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大障碍。”因此,课外阅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践证明,学生要学好语文,既要搞好课内学习,又要搞好课外学习,只有既重课内,又重课外,学生的语 文能力才能日益提高。
(2)自读课本不同于一般的课外读物和学习辅导材料, 它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及学习语文的规律 ,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内容,既注意纵向联系,又注意横向联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训练整体。它具有以下一 些特点:一是选文按组编排。其内容与同组教科书上的课文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内容的一致性。二是围绕教 科书中的读写重点训练项目选文。全套自读课本分低、中、高三个阶段,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三次循环, 使其更具科学性。三是自读课本中的课文属独立阅读课文,独立性很强,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自读课本是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材料,是开发学生心智,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让学生在自读中学 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把自读课本很好地利用起来, 使自读课本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2.指导自读要得法,充分体现自读课本的特点。
自读课本是供学生独立阅读的,教师应该在“独立”上着眼,在“阅读”上下功夫,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指点。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教 师在学生每读一遍后,要进行检查。这样,放手又不放任自流,循环往复,直到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为止。
根据一些教师的经验,自读课文的阅读步骤一般是:①阅读前,指导学生注意和弄懂课文后“读一读、想 一想”的要求,复习学过的阅读方法。②阅读时,结合课后的思考题,反复阅读课文,独立准备答案。③阅读 后,通过朗读、答问,进行检查。④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浮光掠影,以为读了一遍,就算读过了,不懂得怎样才算读懂,教师应教给他们学习 方法,告诉他们独立阅读要一边读一边想,自己学会读懂课文的内容。比如,第七册自读课本中的《割草人和 孩子们》一课,可以指导学生按这样的顺序和方法阅读:
(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 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自读课本上的课文,大部分是通俗 易懂的,生字也较少,教师应放手让儿童自己去读,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字典弄明白。
(2)默读或朗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割草人和孩子们》是自读课本第七册的首篇 ,和教科书第七册的首篇《“绿色的办公室”》相呼应,写的是同一个人——列宁,基本内容都是写革命导师 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怎样坚持革命工作的。所不同的是,《割草人和孩子们》是写列宁为孩子们讲故事; 《“绿色的办公室”》是介绍列宁的“绿色办公室”是怎样的,以及列宁在这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工作的。
(3)结合课文后的思考题,边读边想,独立准备答案。 自读课文的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读一读、想一想 ”的思考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阅读重点,要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本课有两个思考题:①割草人依万诺夫究竟是谁,你能从课文中看出来吗?②割草人听孩子们说“ 列宁正在做着打倒资本家的事情”时,为什么“高兴起来”?每一个思考题都可以通过两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弄 懂。《“绿色的办公室”》是看图学文,图和文都是讲列宁在“绿色办公室”坚持革命工作。《割草人和孩子 们》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列宁在大森林里秘密地从事革命工作。从地点看,两篇课文都是发生在圣彼得堡 西北的拉兹里夫湖畔;从描写的主要人物看,都是写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在湖边的森林里坚 持革命工作。从主人公从事的工作看,都是写其正在做着打倒资本家的事情,撰写伟大著作指导着俄国革命。 通过两相对照,画出有关语句,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