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工程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工程的发展范文1
从目前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由于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环境工程的概念主要是有效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属于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1.2环境工程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环境工程的内容主要是如何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在这一前提下,环境工程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使经济发展能够拥有较为可靠的自然环境基础,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环境工程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1.3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提供有力的发展基础
通过加强环境工程手段,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能够为环境工程提供有力的发展环境,使环境工程能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环境工程的发展。所以,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基础。
2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虑到环境工程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认真分析环境工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环境工程的发展水平。目前来看,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环境工程概念的提出,以及环境工程手段的采用,使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满足了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综合质量。所以,我们要清楚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2.2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通过运用环境工程手段,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为此,对于环境工程而言,其影响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2.3环境工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环境工程的发展是环保效果提高的过程,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满足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环境工程对经济的影响在于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结论
环境工程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知识能力素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0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环保人才,当前环境工程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本科院校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行业、企业标准,长春工业大学确立了环境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增加了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一、改革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我校设置了人文社科、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七大平台,各平台既相互联系又逐层递进,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实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各门课程的相互关联与衔接。从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监测,到水污染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从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系统地整合为一体。在学科建设中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学科的渗透与融合,环境工程专业课的设置,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化学工程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2.进一步增加选修课比例,提高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009版培养方案选修课比例为23.5%,2014版方案已增加到24.2%。为满足社会对环保应用人才的需求,增加了与环境工程专业相关性较强的选修课,如给排水工程、化工安全、管道工程、工业通风与净化、工程技术经济和造价管理和环境法学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主修某些专业模块,拓展其专业视野,提升其专业综合实力。还设置了环境工程CAD制图课程,注重实例与理论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CAD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利用学术讲座的形式,从市政设计院请来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讲解“毕业设计CAD图纸规范”相关内容,这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
3.以综合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综合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增强课程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传授及多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工程思维模式与综合应用能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及毕业设计,教学内容涵盖了化工开发过程和化工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注重从思想、方法、推理上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思维素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在2014年本科教学评估中,环境工程专业基础教育环节得到评估组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二、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近两年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等教学内容,大幅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学时。通过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工程实训等环节,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工程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认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活动和所学知识的实践意义。在2014版培养计划中,已将环境专业课程实验又增加了20学时;又新增了污染控制综合试验,学时数为48学时;环境监测课程增加16学时的实验内容;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增至七周;进行为期十八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当然,强化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增加总学时和总学分,还应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采取新的举措,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为保障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实行校、院、系三级严格管理和跟踪考核制度,将毕业设计分为初期考核、中期考核和答辩考核等几个不同的考核阶段。初期考核阶段,以环境工程系为单位进行学风教育、开题报告及方案设计的考核审查;中期考核阶段,分别由学院和学校督学组对毕业设计的进度、完成的质量进行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和建议,专业导师及时督促、指导学生进行调整、改进;最后进入答辩考核阶段,由5~7名专业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考核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设计结构方案、图纸、图表、计算及外文)的质量和数量,设计(论文)的新见解及成果,自述及回答问题情况等,对不合乎要求的需重新修改,应付了事的打不及格成绩者需参加二次答辩,二答仍不合格者需重修。通过对毕业设计的严格要求、层层把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加大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开放,推行创新性实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技能,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自2012年开始进一步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学校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保证学生更好地于实验室根据需要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产品开发等,不断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环境工程实验室也不断加强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在校本科学生的开放,采取全天开放、阶段性开放、预约开放等多种形式,吸引有兴趣或特长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
4.加快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自启动吉林省教育厅高教强省项目――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以来,充分利用省教育厅和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的近300万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特色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新建了一批能够充分体现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实验装置;同时建立了具有仿真和操作功能的污水处理的综合实训实验系统,包括传统活性污泥曝气系统、Orbal氧化沟系统、MBR池和二次沉淀池等;还新引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和实训软件、通风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模拟软件。这些实验平台建设,工程性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为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长春工业大学将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为其立足于社会打下基础。学校完善了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了校、院、班三级的危机预防和干预系统,形成“125-要爱我”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格局。在素质教育课程平台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时必修课程和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近20门必选1学分课程。我校为了体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提出并实践了“离学生最近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2.坚持素质教育贯彻于教书育人过程始终的教育观,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提高哲学素养,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在培养计划的品德与业务素质模块中,已将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等作为必修课程。通过对学生哲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综合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看待事物的全面性与整体性,有利于学生工程思维方式的建立,更好地将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和工程思路运用于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污染治理,更好地适应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完善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离不开较强的师资队伍。为了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我校提倡专业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创造条件将中青年教师派遣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学习,还严格要求每位专业教师要肩负作班导师工作职责。这些经历使环境工程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文化底蕴。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由学校考察、指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爱岗敬业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言传身教不厌其烦地指导他们提高教学水平。我们环境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经过这种一对一导师制的培训,很快成长起来,成为教书育人的有生力量。另外,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的引进上,采取有国外学习经历的研究型人才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型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建设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高水平而密切合作的教学科研团队,打造一支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曹优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4):85-90.
环境工程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 环境风险评价;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101-02
我国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存在特有的特点及趋势主要有:一是由污染物数量角度出发,已从简单单一的污染物作用延伸到了多种污染物之间复合产生的作用;二是由环境研究的风险评价焦点角度出发,已从人体健康变成了生态环境;三是由环境风险才类型角度出发,不单单考虑化学污染物、有毒害的化学物,还重视非化学因素造成的有害影响;四是由环境风险评价范围角度出发,已从局部发展成到区域,甚至全球;五是在风险评价技术上由南定性发展成了半定量或定量;六是生态风险的内容不限于生物个体及生物群体,还对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进行评价。
1 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含义介绍
对于生态环境事件其受到影响的除了人群和生物,还有环境的介质,如水、土壤、空气等等。而造成环境工程受到影响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因素:一是管理层决策,使环境处于长期较差质量,如环境监管部门根据环境的法规审批的项目在正常及非正常的情况下排放污染物;二是客观环境出现的事故或偶然事件,如地震、海啸、设备技术等;三是主观因素导致出现突发性事件,如人为破坏、施工管理不当等。因为化学品的特性及进入方式不同,自然中扩散、传递、转化途径也不同,而且对环境影响时间也不一样,可能是长期、短期,也有可能是一瞬间的事情。可以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以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因此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广义上的内容有,环境质量、人体健康、社会影响、、资源需求、产品使用、产品终结处理。狭义上主要内容有,环境资源及质量、人体健康[1]。
2 环境工程风险评价重要性分析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工业、建筑业等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但是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化学品带来的爆炸、泄露、辐射等时间不断的侵扰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存环境的污染等产生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当代各个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之一。因此对存在风险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工程风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人类安全及生态循环得以保障的最为急切的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对建设项目进行前期飞风险评价,如可能突发事故原因与概率分析并对后果危害进行预测,提出能够避免或减少的对策,这样能够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损失到最低[2]。
3 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
3.1选择风险评价终点
对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终点一般为一个物种,受体是人,无需选择。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终点却不一样,不仅仅一个,因此需要进行终点的选择,这个选择也决定了风险评价过程。终点选择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环境组织中,选择的原则根据生态系统及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了解越多选择越准确。鉴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情况以及评价员的主观性,因此选择的终点不尽相同,对此现在缺乏一个统一的选择方法与标准对评价终点进行选择。
3.2优化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环境风险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人为活动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而该过程是通过对已有资料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其中涉及到大量数学计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数学模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模型及时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是多种模型的有机组合,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连接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险评价变得日益复杂,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完善与优化是风险评价研究重点工作。
3.3暴露评价
对人体风险评价过程中暴露评价主要是指预测人体的暴露值、暴露时间、频率、途径,表征为受到暴露群体。而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生态暴露评价比人体暴露评价要有难度,特别是暴露群体表征的确定,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栖息地环境,且该环境差异大,如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生态的暴露评价属于风险评价中基本组成部分,且因为暴露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因此当前仍缺乏一个可以适用于全部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描述。对生态暴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当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点项目。
3.4处理不确定性风险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作为风险评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不确定性来自于多种外推的结果,如,非同级生物之间的外推、实验室对野外状况的外推等。对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是当前风险评价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与发展多种外推的理论,并建立科学外推的模型。
4 风险评价的应用
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学的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质量进行提高。环境风险评价首先就工程进行分析,从中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并对项目原有风险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有工艺、包装、运输、原料及燃料用量、贮存等。其次在确定了风险源后,根据选择的模式进行风险评价,最终确定该项目风险的级别,同时对事故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果进行预测[3]。
5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工程中的风险评价的发展进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环境状况改善及质量提高的速度。现在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风险评价将会给人类更加健康的发展以及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环境保护工作者,更应该不断发展提升自我素质,研究创新新的评价技术与方法,为环保事业的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雷炳莉,黄圣彪,王子健.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J].化学进展,2009,Z1:350-358.
环境工程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1前言
我国目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有效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防洪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仍然需要加快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关于水利工程,搞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状况通常是受大气环流所控制的,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旦完成,原本的陆地为水体所代替,局部的空气湿润化,也就是说局部气候会发生某种变化,尤其是在降雨和气温等方面。
2.1.1对降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降雨的影响通常表现为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以及降水时间的改变。首先,降雨量会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蓄水,通过阳光的辐射,蒸发量大大增加,最终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其次,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大规模蓄水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温效应,导致降雨的分布区域有所改变。通常表现为库区和库区相邻地区的降雨量下降,而一定距离外的区的降雨增加。最后,降雨时间有所改变。在炎热的夏季,水面的温度往往会低于实际的气温,大气的对流相对减弱,降雨量也会因此减少;而冬季,水面相对较暖,大气的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加。
2.1.2水利工程建设对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落成后,库区的下垫面将受到影响。原先的陆地变成水域,这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空气间能量交换方式的变化,并最终引起气温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气温的小幅度升高。
2.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整个水道将受影响。尤其下游河道的受影响程度最大,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变化。以水库的建设为例,水库落成后,在存储汛期水源的同时,也截流非汛期的基流,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下游水位下降,甚至导致断流,最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而一旦河流枯竭,必然会影响下流生态恶化,导致水质恶化。
2.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原本流动的和流水发生变化,如因水库水温的升高,引发水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另外,水库一旦蓄水,睡眠扩大,蒸发量大幅度增加,水汽、水雾增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2.4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增加地震、塌岸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2.4.1水利工程建设与地震。大型水库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这种蓄水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以后,增加断层之间的程度,而岩层空隙的水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大增加地震发生的几率。
2.4.2库岸易引发滑塌。随水库蓄水能力的提升,蓄水水位的升高,水库岸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将降低。久之,将导致塌方、滑坡等问题。
2.4.3水库渗漏。随水库的渗漏,可导致周边水文条件改变。而一旦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一旦渗漏将直接污染周边水体。
2.5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土壤浸没。浸没区的土壤通透性相对较差,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降低,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5.2土壤沼泽化。水利工程导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随之上升。久之,土壤易形成沼泽化。此外,土壤过度湿润,将加速植物根系衰败速度,导致呼吸困难。
2.5.3土壤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对能源的开发要从长远考虑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而是严格按照大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规划,尤其要改变技术经济最优化的工程目标,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2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尤其在不适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真正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出发,对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产生某种程度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估与严格的审查。
3.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开发目标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参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地域水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往往追求100%。但是,考虑到移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补充费用的越来越高。在综合考虑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社会的角度考虑,规划设计期间应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目标。比如:针对移民少,耕地少,生态问题少的流域,可100%开发。而移民多,耕地大,生态问题严重的流域,可考虑着重重点河段开发。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三者的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钱新月,单桂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科技世界,2013,(13):22-23.
[2]何瑞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55):33-34.
环境工程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污染问题;生态环境;对策与措施
0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大中型水库工程的兴建往往会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被重视,但是对不利的影响尚无一个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方法评价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针对生态环境的变化,研究改善措施和保存文化遗产方面的技术日益先进,补偿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投入的经费在工程总投资中已占更高的百分比。
一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水利工程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于非污染生态项目 ,其建设可以为区域提供发电、 防洪、 航运、 灌溉、 供水 、水产养殖等方而的综合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成可以在汛期发挥蓄滞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又可以增加枯水期流量,提高抗御洪 、涝、旱、 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生产、 生活环境;为防洪 、灌溉、 发电、 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安全保障。
在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中,水电开发工程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 水电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有着较低的环境开发成本,可以取代石化燃料。与建火电站相比具有不污染环境、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的优势,还可以减轻煤炭运输给公路、铁路及水运造成的压力。
水利枢纽工程中核心部分是水库的建设。 具有调节性能的水库,通过调节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不仅可提高下游水体的自净能力, 有利于改善中下游水质状况及供水条件等,还可以促进渔业养殖、 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
水库抬高水位可以有效改善水库上游的天然水运运输系统,与陆运系统相比,水运可充分发挥具有运输成本低 、少占地或者不占地的优点。
此外,水利工程还有拦蓄泥沙、提高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改善涉禽和非迁徙鸟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灌区含氧成分等作用;在血吸虫疫区,水利工程结合灭螺,血防效益显著;而水土保持工程本身就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开发目标等。
二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水库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停滞水域,由于太阳辐射和水的理化特性,造成一种同原来天然河流完全不同的水域环境,从而给水库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种种影响。例如,大多数深水水库的水质,尤其是水温,是沿水深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层分布的。水库深层,其水温低、溶解氧少、游离一氧化碳和还原态物质多、浑浊度大。
水库蓄水对上游的淹没,导致的土地、自然文化遗产、景观、移民、动植物栖息地、生物物种多样性等的损失和破坏。
水库调蓄,对库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地下水位、气候等产生影响,可能会诱发地震、山体滑坡、地下水位抬升引起的土地盐碱化和沼泽化、水质富营养化、水面蒸发量增加等。
水坝对河流的阻隔,使江河水的自然流态发生变化,打破了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如洄游生物迁徙途径破坏、湿地和林地损失、上游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冲刷、河口后退、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而洪水、地震、战争等可能导致的溃(垮)坝,使下游地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风险增加。
在水库蓄水的同时,也将泥沙拦蓄在水库之中,河床逐渐淤塞,致使河床抬高阻碍河道行洪,减小了河道的过流能力,导致水库上游相同流量的洪水水位逐年升高,高水位发生的频率增大;而水库下游河道冲刷加剧,洪水冲积层丧失,甚至引起河口的海蚀等。
在水资源重新分配过程中,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一旦水利工程的作用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环境问题就必然发生 。例如,灌区的过量引水,会导致下游地区河道断流,河流生态退化,地下水位下降,不当的灌溉方式则可能带来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水浪费,这些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下垫面植被破坏,导致洪水泛滥;污水的排放,超出了水体的纳污能力,出现了水污染;干旱缺水导致沙漠化,沙尘暴使空气浊度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跨流域调水,对调出流域的下游因水量减少产生的生态影响,如供水安全、 河道断流、 河口萎缩等;对调入流域的可能影响,主要有工程沿线的移民安置、 水质污染、 水生微生物传播疾病等。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土石方开挖,这不光是对地表大面积的剥离,而且大量的弃渣将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沿河两岸的田地荒芜。如贞丰县水车田水库的建设,除枢纽工程外,光干渠就有三条共长45km,绝大多数渠线位于半山腰,坡面较陡,不仅开挖困难,而且大量的土石方沿外坡滑落,给坡面植被造成大面积损坏,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造成部分地段河道淤塞。
总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水库淹没和移民问题,对泥沙的影响,对气候、 地质、 水体、 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
三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系统,要求人们积极参与,保持和改善地球生态系统,完全地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同时要考虑下一代。 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水利工程建设应遵照标准的生态环境规范,合理地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
1应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设计。 这对于有效减免水利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水利的生态环境效益起重要作用。 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开展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现已成为水利工程项目立项的必备文件。 但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管理主要在决策阶段和竣工阶段才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进行评估或控制,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决策 、设计 、施工运营等阶段,因此,在工程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应该考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同的阶段加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设计。
2尽快研究制定出能反映人们现有认识水平的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建立起生态环境综合及关键要素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制定各类工程对各类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量化评估标准。 而且有必要对生态环境价值进行核算,以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综合考虑社会、 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分析工程的可行性, 切实在水利工程规划、 建设、 管理各个环节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和强制性 、规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3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损失成本计算和补偿方法,特别是创新移民补偿机制。 要根据一些生态环境要素的需水特点,利用水利工程的调蓄有利条件,适时进行补水,保护生态环境。
在水资源开发中强调合理开发利用,而不是充分利用 ,在考虑经济及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时,还必须为生态环境以及水环境留一定的用水份额,提出合理的环境需水和生态用水量。
4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掌握河流的演化、泥沙的运移、动植物繁衍、气候的改变、移民的安置等规律和途径,通过科技创新,防止和减轻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5进一步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健全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畅通公众或利益相关者表达利益、参与决策的渠道,走向公共决策。尽快建立水权制度,切实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大力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为约束,去调整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
环境工程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低碳城市环境;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特点;发展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建筑工程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可以说智能建筑的应用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让人们感受到更为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是推动智能建筑高速发展的中心环节,要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不断提高电气工程的网络化与自动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低碳城市环境下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的特点
低碳城市环境下的智能建筑是时代和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领域逐渐扩大、生活和生产要求逐渐上升的结果。通常意义上说的智能建筑是指综合了很多高科技技术的建筑,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现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建筑物的设计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尤其是使内部的建筑的电气系统、防火防盗功能实现自动化和综合管理的目的,特别是可以让建筑物具有远程监控的作用和功能,只有这样的建筑才可以称得上是智能化建筑。它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管理的自动化、信息的全面化、和办公的自动化。
现阶段提倡的低碳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耗低、污染少,不仅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还有利于为人们提供非常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来看,智能建筑的主要优势包括使用效率高,节能特点突出,居住环境舒适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是非常地快,近些年来国内的很多省份市区的建筑智能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智能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智能建筑也向着大型的公共建筑的方向迈进,例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设计的交流与学习活动越来越密切,再加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智能建筑的支持,相信我国在智能建筑的研究方面还会取得新的突破。电气工程是智能建筑中的核心部分,在电气工程的设计上,要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同时要利用高新技术,完善电气工程的网络化建设,这样才能使智能建筑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低碳城市环境下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前景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主要是朝着网络融合与办公自动化方向发展,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方式的应用,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降低了智能建筑在日常生活中的电气成本的消耗。
首先电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主要的使用功能包括为互联网络的接入提供端口、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与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交互式结合、可以同时进行远程的多方电视会议、并可以实现远程的医疗与教学等。在智能建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将通信的终端直接连接到办公室和家庭中来的目的,并且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电气工程中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对实际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系统实行远程的监控和操作,还可以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适时监控,查看相关的访问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提高智能建筑中人们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的意识。互联网技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的是开放式的网络传输协议,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控制系统的各项功能,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再次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要遵循低碳发展的原则,办公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多媒体电子邮件、远程会议电视、无线遥控等,办公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为建筑的各项电气设备提供信息和网络化的服务,促使其可以保障整个建筑的高效快捷的商业活动,现阶段,通过E-mail智能传真等方式可以发送多种形式的信息,包括声音信息、图像信息、音视频信息、格式化文本等,实现远程控制,节约了很多管理方面的成本支出。
另外智能信息化技术是在半导体芯片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得到进一步拓展的,具体的表现包括智能卡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智能化技术的实现。这种半导体芯片的主要特点包括空间的占有量非常小,方便携带,具有非常大的内存空间,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同时还可以脱机使用,并具有一卡多用的性质,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用户。尤其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智能卡可以帮助人们节省很多时间,在保安门禁系统、停车场付费系统、商业收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庭智能化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一个家庭用的智能控制器将家庭中的各种家用电器和通讯设备全部链接起来,可以在异地对家庭中的电气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保障家庭设施的安全度与协调度。这种家庭处理的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接受,不仅为家庭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活的安全性。家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禁止非法入户、家庭设备的安全使用预警功能,对家庭中的电器实施遥控,还可以使用智能微波炉、智能吸尘器、智能空调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空间。
最后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的使用给智能建筑的网络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打破了传统的有线局域网的布线限制,降低了工程的消耗程度。传统的网络使用需要在建筑中预留一定的线路,在布线的过程中还容易造成线路的损坏等,无形中增加了网络使用的成本。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不断发展,这给无线局域网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项技术的主要应用特点是将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网络传输的媒介,提高了线缆端接的可靠程度。一台计算机可以在特定的网络使用范围之内任意更换地理位置,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智能建筑中,很多领域都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的连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号的传输、交互接入服务等功能,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便捷化和高效化的服务,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筑也需要将低碳理念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来,智能建筑更不例外,应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的设计,不仅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电气技术发展的必然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秉持一种科学的精神,将低碳技术落实到电气工程应用的各个环节,从整体上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宇飞,沙婷婷.浅议低碳城市与智能建筑电气[J].科学与财富,2011(4)
[2]俞海江,陈文心.浅谈综合布线系统应用于智能建筑中的节能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3]任才权.对于智能建筑电气与低碳城市的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