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合作用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合作用概述范文1
摘 要 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高考中常见的装置图为例进行了总结,并选择了经典例题剖析了该类型题目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 装置图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B
装置图是高考中的新题型,该题型所占的分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09年天津卷生物部分解读中也明确规定:通过概念图。装置图、实验装置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形式,从基本、核心、重点等知识领域,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的能力、识图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装置图题符合新课程理念,对于能力考查等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所以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应给予重点训练。
1 物理模型与装置图概述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它包括实物模型和思想模型两类。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实物模型如反映生物体结构的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抽象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抽象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抽象模型。这类模型使研究对象简化,在科学研究中常被用于计算推导,引申观察和实验的结论等方面。装置图是高考物理模型类题中最重要的呈现方式,主要包括渗透装置。光合和呼吸作用装置、神经调节(电流表)装置及生长素装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下面以该部分装置图为例。
2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常见装置图总结
2.1 呼吸作用装置:密闭小室+二氧化碳吸收剂(图1)
2.2 光合作用装置:密闭透光小室+二氧化碳缓冲剂(图2)
3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装置图题解题策略
3.1 两大装置图中实验控制方法小结 (1)除去光合对呼吸的干扰――给植株遮光(黑暗处理)。
(2)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处理)。
(3)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KOH溶液)。
(4)维持小室内CO2浓度的相对恒定――CO2缓冲液(NaHCO3溶液)。
(5)测定密闭小室气体变化量――带刻度的液滴。
3.2 经典例题解析
某转基因作物有很强的光合作用强度。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暑假开展了对该转基因作物光合强度测试的研究课题,设计了如下装置(图3)。请你利用下列装置完成光合作用强度的测试实验,并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I 实验步骤
(1)先测定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方法步骤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30 min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红墨水滴移动的方向和刻度。
(2)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方法步骤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30 min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红墨水滴移动的方向和刻度。
(3)实验操作30 min后,记录甲装置红墨水滴移动情况(表1)。
Ⅱ 实验分析:
假设红墨水滴每移动1 cm,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增加或减少1g。那么该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是_______g/h。白天光照15h,一昼夜葡萄糖的积累量是_____g(不考虑昼夜温差影响)。
解析:
(1)明确装置类型是基础。
首先要看清实验材料,如果是植物则白天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夜晚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如果是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动物及酵母菌等都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本题中的实验材料为转基因作物,所以可以用作测定两种代谢活动的装置。
其次根据常见装置图总结规律,配备好恰当的仪器或设备,尤其要注意细节。在本题中如果是测定呼吸作用强度的装置,D中应为NaOH,而且要做到遮光处理,如果是测定净光合作用强度的装置,D中应为NaHCO3。
最后应用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做出正确的答案,在本题中乙装置的实验材料为死的转基因作物,应该使学生明确乙装置是对照组,起到校正作用,还要注意实验的其他条件(如温度)要相同。
(2)分析重要试剂及设备作用是关键。
本题中要明确NaOH溶液、NaHCO3溶液及带刻度的液滴的作用。在测定呼吸作用装置中,由于NaOH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液滴的移动是因为消耗了氧气,甲装置应向左移动1.5cm。在测定净光合作用装置中,NaHC03溶液维持了小室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对恒定,液滴的移动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差值,但因为白天时净光合作用大于零,所以甲装置应向右移4.5cm。
(3)迁移知识、灵活应用是灵魂。
在测定呼吸作用的装置中,甲装置左移1.5cm,乙装置右移0.5cm,所以30 min后实际向左移动了2cm。根据红墨水每移动1cm,植物体内葡萄糖增加或减少1g,那么每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4g葡萄糖。这一设问形式体 现了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在测定净光合作用的装置中,甲装置右移了4.5cm,乙装置右移了0.5cm,所以30min后实际向右移动了4cm。所以每小时净光合积累葡萄糖量为8g。一昼夜葡萄糖积累量=葡萄糖产生量一呼吸作用消耗量,在计算时用(8+4)x15-4x24=84g。在这一问中体现了培养学生迁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知识点的能力。
参考答案:
I (1)①甲乙两装置的D中都放入NaOH溶液,装置乙做对照组(校正作用)。
⑦将装置甲乙的玻璃钟罩遮光处理,放在温度
等相同的环境中。
(2)①甲乙两装置的D中都放入NaHCO3溶液,装置乙做对照组(校正作用)。
②将装置甲乙放在光照充分、温度等相同的环境中。
(3)测定植物呼吸作用甲装置左移1.5cm;测定植物净光合作用甲装置向右移4.5cm
Ⅱ 4 84
3.3 变式训练
利用下列装置(图4)研究CO2含量和光照强度对大豆光合作用的综合影响。实验时使用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大豆植株在室温25℃下进行,通过缓冲液调节密室空间内C02浓度的相对恒定。对各组试验装置精确测量的液滴移动数值记录于表2。据图表分析回答:
(1)在较强光照下,每组装置中液滴右移的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6组状态到7组状态,大豆叶绿体内C3 和c,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6组、7组之间增加一组实验,光强为800lx,CO2浓度为0.05%。预期这一条件下装置中液滴向右移动的范围是____________mm・h-2之间。
(4)第8组、9组的实验结果相同,限制第9组装置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将该装置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则装置中毛细刻度管内的液滴应向――方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防止无关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与实验组装置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试管中的CO2缓冲液改为水,则黑暗条件下实验测得的数据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值。
参考答案:
(1)光合作用O2释放量大于呼吸作用吸收O2量
(2)C3化合物含量减少,C3化合物增多
(3)60-112
(4)CO2浓度
(5)左 细胞呼吸时消耗O2释放CO2,CO2被缓冲液吸收,使密室内气体总量减少,气压降低
光合作用概述范文2
关键词:讲授法;课堂教学;环境教育
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如今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演变成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问题,而我国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两大问题同时存在,且十分严重。统计显示,中国的污染物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是世界上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生态环境总体仍在加剧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二、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因此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提高人类的环境意识,而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手段。早在1992年联合国就在环境与教育发展大会上指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问题能力的关键在教育。
讲授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解释概念、叙述事实、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将知识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生物课堂上应用最早、最广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的优势在于:1、信息量大。讲授法能让教师通过一系列方法,如说明、描述、设疑、解疑、分析、论证等教学语言,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2、灵活性大,适应性强。讲授法对于课堂和课外教学,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教学,都能发挥作用;3、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法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说明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学习;4、是对教师的良好检测。在讲授法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讲授法对于理论性强、难理解、深度大、涉及范围较广、层次较复杂的环境知识应用效果显著。
三、利用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的案例研究
课题: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光合作用的定义、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概述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比较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区别及联系;了解酸雨、温室效应等问题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复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列表与绘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文图转换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植物为我们制造有机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叶绿素中色素的种类及作用;光合作用光反应、碳反应过程;光反应与碳反应的区别与联系;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教学难点:光反应、碳反应过程。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
具体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教师:在课程引入阶段,通过多媒体播放两组图片,一组是在茂密的树林里一座小木屋,青翠欲滴的树林伴有鸟鸣,让人赏心悦目,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躁动的课间活动中牵引到课堂;另一组是乌烟瘴气的城市大气图,没有树木,只有工厂和垃圾堆,灰蒙蒙的色调与第一组形成强烈对比。提问学生更喜欢哪种场景?
学生:学生对于第二组图片中的场景早已深有体会,因为现在很多人在马路上骑车、行走都需要戴着口罩,因此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喜欢第一组图片中的场景。
教师:为什么绿树成荫的环境让人感到呼吸顺畅,心旷神怡,而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却让人有窒息的感觉?
学生:比较关注社会常识的学生都会回答因为植物对空气有保护作用,工业化的城市里植物被乱砍滥伐,大气失去了天然保障,加上工业污染加剧,导致城市大气质量的恶化。
教师:赞同学生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植物对大气有净化作用,如通过叶片吸收大气中的有毒物质,通过代谢在体内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这些作用对于土壤重金属、酸雨等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课题引入
教师:除了上述作用外,同学们还能想到植物对大气的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有预习的学生会很快出来――减轻温室效应。
教师:赞扬学生课前功课做得充分。再问:那植物究竟是怎样减轻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光合作用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学生一般会只知植物可以吸收CO2,却对具体的原理不甚了解。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开始本课题的授课。
通过师生探讨,科学发现过程介绍、教师循环图讲解、比较对比和学生提问等方式,开始光合作用过程、原理的授课。
教师:在结束光合作用的生物学知识的授课后,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光合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食物;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为人类提供煤炭、天然气、木材等能源;维持大气中CO2和O2的相对平衡,防治温室效应。
教师:看来学生对于植物的重要作用已经非常清楚,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植物,以下这些新闻可以让你们感受不善待植物就是不善待人类自己:辽宁省的某个矿业公司为发展矿产,大量砍伐当地山上的树木,导致在2013年8月16日,辽宁抚顺流域内暴发超强降雨时,因没有树木固住泥石,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以及泥石流,在短短的5天内就造成抚顺等9个市35个县(区)180万人受灾,抚顺市因灾死亡人数达63人,101人失踪;在美国《读者文摘》中发表的《会令你震惊的全球变暖六大影响》中显示,温室效应除了带来日常人们熟知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强降雨和风暴等影响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却不可忽略的危害。据美国农业部报告,2012年因北美遭遇严重的低降雪量和高温,导致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及乳制品和肉类减产,进一步导致美国食品价格出现2.5%~3.5%的涨幅。气温升高会加剧人畜共同传染病、动物到人感染源的传播,如缅因州的莱姆病的发病就增加了七倍,在佛蒙特州增加了十二倍。
光合作用概述范文3
近年来新课标生物高考试卷体现了“没有出现偏题、怪题或难度很大的试题,试题注重考查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片面追求知识的覆盖面,知识内容和能力的考查以教材为准,很少涉及当年的科技新进展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命题要求,可以预见高考命题仍然遵循“强调核心内容,强调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强调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对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强调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等命题原则。因此,可以推知2014年的生物高考命题将继续关注如下五类热点。
热点1
细胞代谢是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必考点。本部分的所有知识点均有考查的可能性,尤其是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试题大多围绕酶的特性、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展开,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发生的部位、产物、影响因素、相互联系及实验探究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此类试题在设计时易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I.上图表示在20 ℃条件下,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A、B植物相比,受影响较大的是 植物。
(2)当光照强度为a时,比较A、B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A、MB和有机物合成速率NA、NB的大小,结果应分别为MA MB、NA NB(填 “>”“
II.科学家通过对绿色植物转换CO2的研究知道: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绿色植物对外界CO2的转换为定值(实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外界CO2量×转换率+呼吸作用CO2释放量);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CO2来自外界与呼吸作用两方面。已测得呼吸作用释放CO2为0.6 μmol/h,现用红外测量仪在恒温、不同光照下测得如下的数据,实际光合量用葡萄糖表示。
(3)从表中数据的对比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实际光合量都为0.1 μmol/h,原因是 。当光照强度为2 klx、实际光合量为0.27 μmol/h时,植物从外界吸收CO2为 μmol/h,植物对外界CO2转换率为 。
(4)设外界CO2浓度为6.0 μmol/h,则该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量为 μmol/h。
【解题分析】
(1)由图可知,A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饱和点远大于B植物,因此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受影响较大的是A植物。
(2)光照强度为a时,A、B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因此有机物积累速率相等,有机物合成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比较图中(0,-4)点CO2释放量,不难发现A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比B植物大,因此此光照强度下A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大于B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
(3)表中涉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外界CO2浓度。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光照强度较低,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有限,影响了暗反应速率,因此即使外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实际光合量也不会增加。当光照强度为2 klx、实际光合量为0.27 μmol/h时,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为0.27
μmol/h×6=1.62μmol/h,已知呼吸作用释放CO2为0.6 μmol/h,则植物从外界吸收CO2为1.62μmol/h-0.6μmol/h=1.02μmol/h;植物对外界CO2转换率为1.02/1.2=0.85。
(4)若外界CO2浓度为6.0 μmol/h,则该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量为(6.0μmol/h×0.85+0.6μmol/h)/6=0.95μmol/h。
【参考答案】
(1)A (2)= > (3)外界CO2的浓度、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为限制因素,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中所需的CO2全部由呼吸作用提供 1.02 0.85 (4)0.95
【抢分策略】
1.通过知识迁移法,建构细胞代谢的整体性知识体系。高中生物中细胞的代谢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光合作用、细胞呼吸、酶和物质跨膜运输。复习时,通过C6H12O6、O2、CO2等物质建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是包括主动运输在内的除去光合作用暗反应之外的生命活动的主要的直接能量来源,于是可通过ATP将细胞呼吸和物质跨膜运输联系起来;在上述生命活动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催化作用,且贯穿细胞代谢的始终。
2.运用联想的思维方法建构物质跨膜运输的模型。在掌握细胞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通过对水和无机盐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研究,弄清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研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从运输方向、所需条件、建构数学模型和常见实例四个角度把握知识,并进一步拓展到大分子的运输方式(胞吞、胞吐)上,建立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网络。
3.从实验角度认识酶。无论是酶的化学本质、特性(高效性、专一性),还是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都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因此要牢固掌握相关实验的设计原则、分析思路、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注意诸如将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转换为坐标曲线图等不同表达形式间的相互转换等识图、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
4.多角度分析和认识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一要动态地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分析各种外界条件对这两种生理过程的影响,并能用准确的表达方式阐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及结果;二要借助图、表等形式,更直观地从整体上把握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联系,从而加深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理解;三要善于运用比较法,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如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比较等;四要善于归类和整理,如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H]、ATP、C6H12O6、O2、CO2的来源及去向等;五要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外界因素(温度、CO2浓度、光照等)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影响的实验探究。
热点2
在命题思路上,遗传规律类试题重在考查对遗传规律的理性思考,对单纯的遗传概念的考查占比逐年减少。命题角度主要集中在给予亲代基因型确定子代中不同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计算,以及以伴性遗传为背景,结合遗传规律进行实验设计等。突出高中遗传部分的实验设计思想,充分体现高中生物理性思维的过程是当前各地高考命题的趋势所在。
例2 青蒿的花色表现为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素)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开黄花的青蒿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 。
(2)现有AABB、aaBB和aabb三个纯种白色青蒿品种,为了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黄色品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程序:
Ⅰ.选择 和 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种子;
Ⅱ.F1种子种下得F1植株,F1随机得F2种子;
Ⅲ.F2种子种下得F2植株, F2自交,然后选择开黄色花植株的种子混合留种;
Ⅳ.重复步骤Ⅲ若干代,直到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①F1植株能产生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原因是 。
②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③若F2与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品种杂交,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 。
④F2植株中,开黄花的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黄色纯合子占 。
⑤有同学认为这不是一个最佳方案,你能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以缩短培育年限吗?请简要概述你的方案。 。
【解题分析】
(1)由图示可知,A bb开黄花,其余基因型个体均开白花。(2)选取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得F1,自交得F2,因为A和a、B和b分别位于3号和1号染色体上,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F2中白色(9A B + 3aaB +1aabb)∶黄色(3A bb)=13∶3,黄花植株中有1/3AAbb、2/3Aabb,自交后代中黄色纯合子=1/3+2/3×1/4=1/2。
【参考答案】
(1)AAbb或Aabb (2)Ⅰ.AABB aabb Ⅳ. ①A和a、B和b分别位于3号和1号染色体上,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白色∶黄色=13∶3 ③白色∶黄色=3∶1 ④1/2 ⑤方案一:对F2中开黄花植株分开留种和播种,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的即为纯种。方案二:取F1植株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成熟后开黄花的植株即为纯种。方案三:对F2中开黄花的植株进行测交,判断是否纯合,对纯合的进行标记,下一年再留种。(任取一种方案即可)
【抢分策略】
1.运用联想迁移法建构遗传规律的知识体系。复习遗传规律时,要从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体会和认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用现代遗传学观点回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比较两大定律的内在联系,熟练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总结遗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比例关系及相关推理,由此推导出亲代的方式及其基因型,并将其应用到解决问题之中;挖掘两大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基因自由组合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的概率计算、亲子代基因型的判断以及系谱图的判断等问题。
2.采用归纳、总结和比较的方法复习生物变异。复习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变异的实例较多,复习时要掌握相关实例与各考点之间的关系,如三倍体西瓜与多倍体知识之间的关系;二是生物变异部分的概念多,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易位、倒位等,因此要做好概念的复习,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三是列表总结归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本质、原因、应用及意义,进一步联系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中的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拓宽变异的视野。
3.建构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与隐性、非等位基因存在位置、等位基因位于染色体类型、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环境因素影响与基因控制性状和染色体基因缺失与基因突变等判断性实验设计的模板,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法,提高解题的针对性。
4.采用列表比较方式复习与育种有关的知识。复习时从依据原理、常用方法、育种程序、优缺点等方面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式。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杂交育种也是遗传规律的具体应用,体现了遗传和变异的综合思想,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5.多角度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做好概念的复习,如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与变异、适者生存、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等;二是要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异同,以及共同进化理论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相关知识;三是要明确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是区别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依据。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挖掘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深化遗传规律相关知识的纽带。
热点3
从命题思路上看,高考试题对该热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理解、掌握和再现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机制及特点等重要知识上,并考查利用已有知识分析信息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实验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验证和探究各激素的生理功能;与社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免疫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建构并分析生物模型、信息材料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是目前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之一。试题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对本部分知识的单独考查,又有与其他部分知识的综合考查。
例3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翁建平教授为代表的胰岛素分泌研究组在血糖调节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研究人员认为在持续高血糖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血糖升高后,胰岛素分泌量立即增加,5 min内可增加10倍,所释放的激素主要来源于胰岛B细胞内贮藏的激素。
第二阶段:5~15 min内,胰岛素的分泌量逐渐下降。
第三阶段:15 min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再次增多,在2~3 h达到高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分泌速率也远大于第一阶段。这主要是胰岛素基因大量表达的结果。
第四阶段:倘若高血糖持续一周左右,胰岛素的分泌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这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刺激胰岛B细胞增殖所致。
请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阶段释放的激素主要是贮藏于胰岛B细胞内的激素。这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直接与 (具膜细胞器)有关,首先分泌进入的内环境是 。
(2)胰岛素基因从来不在胰岛A细胞中表达,一种解释是胰岛A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上游的相应序列已被修饰,以致RNA聚合酶不能识别和结合上去,无法启动 过程,该过程 (“需要”或“不需要”)解旋酶参与。
(3)在第三阶段胰岛素基因表达过程中,从细胞核来到细胞质和从核糖体进入内质网的物质分别是 。
(4)胰岛B细胞属于分化的细胞,该分化的细胞是否仍然保留分裂能力? 。
(5)若某人患有自身免疫病,产生的抗体破坏了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则与正常人相比,病人的胰岛素分泌量将 。
(6)已知胰岛B细胞的活动还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则在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中,在直接支配胰岛B细胞的神经纤维中兴奋传导的特点是 。
(7)切除健康狗的胰脏,2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为了证明这一推论,请写出该实验的对照组: 。
【解题分析】
(1)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内质网初步加工,再进入高尔基体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出去,但核糖体没有生物膜。胰岛B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2)胰岛A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转录时需要RNA聚合酶与胰岛素基因上游的相应序列进行特异性结合,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因此转录时不需解旋酶参与。
(3)胰岛素基因转录形成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或多肽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进入内质网。
(4)从第四阶段的资料“长时间的高血糖刺激胰岛B细胞增殖”可知:已分化的胰岛B细胞仍保留分裂能力。
(5)抗体破坏了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B细胞无法与受体细胞结合,因而病人的胰岛素分泌量将增大(上升)。
(6)胰岛B细胞的活动还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刺激来自感受器,在直接支配胰岛B细胞的传出神经纤维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7)实验组注射了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用于该试验的溶剂。
【参考答案】
(1)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组织液 (2)转录 不需要 (3)mRNA和肽链(或多肽) (4)仍然保留分裂能力 (5)增大(上升) (6)单向的 (7)只注射等量用于该试验的溶剂
【抢分策略】
1.由“稳态”这一核心概念入手,建构个体水平调节的知识体系。理解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明确个体水平上的稳态主要包括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及化学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等),由此综合分析血糖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等具体实例,通过这些实例理解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概念以及代谢与调节(如糖代谢与血糖调节)的关系,从而认识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础知识,结合具体实例建构神经―体液调节的知识模型。复习时,要围绕调节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调节机理这条主线展开。在复习神经调节时,要按照反射――反射弧――过程――机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兴奋在低级神经中枢中的传导――兴奋在高级神经中枢中的传导)――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这条主线进行归纳,并具体落实到动物的行为、内环境的稳态、人类活动等内容中,挖掘人体在调节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将静态的个别生理反应变成一种动态的生理过程。在复习激素调节时,除了掌握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种类、作用以及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体液调节的机理,还应归纳、比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从根本上理解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都是一种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的动态平衡。
3.多角度理解免疫调节。通过比较、归纳法建构免疫调节的概念体系,如免疫系统的组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人体的三道防线的比较、抗原和抗体的比较、与特异性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等;通过“串珠成线法”,复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原理和过程,注意图文信息转换和知识的迁移,如在解答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艾滋病、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免疫预防,器官移植)时,要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抗体、淋巴因子等功能蛋白,联系“中心法则”和蛋白质的有关知识,建构学科内的知识体系。
4.采用联想迁移法建构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分析生长素发现的有关实验,初步认识植物激素调节,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理解外界因素(光照、重力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由此总结出什么是植物激素,并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植物激素及其作用,建构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体系。
热点4
从命题思路上看,以某一生态系统案例为背景,主要考查对食物链、食物网的分析和计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计算,物质循环途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等知识。
例4 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4)分析上表,你认为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
【解题分析】
(1)先确定小球藻为生产者,再根据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确定消费者的类型(初级,次级……),最后写出具体的食物链(网)。
(2)B的食物比例C∶E=1∶1时,设B中的能量为x,则需要C的能量为1/2x÷0.1+1/2x÷0.1÷0.1=55x;B的食物比例C∶E=2∶1时,设B中的能量为y,则需要C的能量为2/3y÷0.1+1/3y÷0.1÷0.1=40y;据题意C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y/x=1.375。
(3)据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成分(大气中的CO2)。①过程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在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之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即①②是以CO2形式循环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均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即⑥和⑤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
(4)根据表格可知,污染物为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可以从源头上、污染后的处理方法等方面考虑。此题为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
(1) 捕食和竞争
(2)1.375
(3)①②⑤⑥ 光合作用 分解者
(4)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 防止重金属离子、杀虫剂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抢分策略】
1.通过“串珠成线法”,建构生态知识网络图。复习时,根据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主线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和记忆体系。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进行比较和区分。对于重要概念,要通过各种实例或事实弄清其内涵和外延。如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时,明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应该联系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内容,建立生态和代谢的联系,建构学科内的知识体系。
2.采用建构数学模型和概念图的方式复习种群和群落。在熟练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及发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能根据“S”形、“J”形曲线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和规律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根据鱼种群的生长规律及市场特点,确定投料的时间、捕捞的时机,利用种群“S”形增长的“K”值,扩大需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或限制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等。从理解概念的从属关系入手,比较记忆种群的特征、群落结构和演替等知识。
3.复习生态系统时,打破章节限制,建构跨章节的知识体系。一是遵循“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挖掘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与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内在联系,理解和利用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基本原理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分析结构和功能与稳定性(生态平衡)的关系;二是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细胞代谢知识相联系,建立宏观和微观的知识体系。
4.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知识进行综合,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注意收集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人口问题、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沙尘暴、温室效应、西部大开发的环境问题、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酸雨的形成与污染等问题,能用生态学知识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
热点5
从命题内容上看,实验设计类试题趋向多元化,但仍以设计对照实验为主,其次也会出现观察类、模拟类、调查类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如何操纵、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如何控制,仍是实验设计考查的核心。从命题思路上看,近几年的实验题常结合考纲中重要的知识点,从多个角度命制。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考查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等能力,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虽然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实验题仍然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例5 背景资料:①科学研究表明,两栖类蝌蚪的皮肤生理变色是指个体体色对环境的适应性颜色反应,这是由细胞色素的释放与收集决定的,细胞黑色素是调节两栖类蝌蚪体色的主要细胞色素。②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细胞色素分布的变化。③明亮和黑暗是两种对比突出而又极为简单的环境背景。在明亮处两栖类蝌蚪体色变浅;在黑暗处两栖类蝌蚪体色变深。试根据资料,设计实验,证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是否与松果体细胞的分泌物(褪黑激素)有关系(两栖类蝌蚪的松果体有感光作用)。
材料用具:两栖类蝌蚪、手术刀、伤口缝合针线、光照后松果体的组织提取液、灯光、暗室、光照后非松果体组织提取液、玻璃水槽、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黑暗环境中的两栖类蝌蚪分成两组,分别置于光照和黑暗环境中,三小时后取出,先用肉眼观察体色变化。
第二步,证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是否与松果体有关,具体做法如下: ,观察体色变化,记录结果。
实验预期及结论: 。
第三步,若上一步证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与松果体有关,则继续证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是否与松果体细胞的分泌物有关,具体做法如下: ,观察体色变化,记录结果。
实验预期及结论: 。
【解题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审题:一是题干中有“证明”和“是否”两个字眼,学生易受“证明”的干扰,错误的把探究性实验理解为验证性实验。二是要读懂问题,即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完成的,应设置自身对照,设置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三是完成第三步实验时要弄清实验材料是光照后松果体的组织提取液和光照后非松果体组织提取液,因此,设计实验时要在避光的条件下进行。
【参考答案】
第二步:将黑暗中的两栖类蝌蚪的松果体摘除并缝合,黑暗中待伤口愈合后,分成A、B两组,分别置于光照和黑暗环境中,三小时后取出
实验预期及结论:①若A、B两组处理后均无体色变化,说明变色与松果体有关;②若A、B两组处理后,现象与第一步相同,说明变色与松果体无关
第三步:将黑暗中的两栖类蝌蚪的松果体摘除并缝合,黑暗中待伤口愈合后,分成A、B两组,分别注入适量的光照后松果体的组织提取液和等量的光照后非松果体组织提取液,分别置于光照和黑暗环境中,三小时后取出
实验预期及结论:①若A、B两组处理后的结果相同,说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与松果体细胞的分泌物无关;②若A变色而B不变色,说明两栖类蝌蚪皮肤的变色与松果体细胞的分泌物有关
【抢分策略】
1.强化基础实验的识记、理解和应用。复习时,首先要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对其中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比较记忆,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思想,并总结实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2.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理解掌握教材拓展性实验。该类实验往往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据,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如外界环境因素(温度、光照、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虽然题目常出常新,但是考点多落实到光合作用的原理上。
光合作用概述范文4
1 多效唑的基本概述和机理
多效唑实际上是人工合成的一种延缓植物生长的延缓剂,能够抑制植物营养的吸收和生长,加快植物的分化和发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光照条件,从而实现丰产、早果等,并且还可以简化棚载果树的修剪,降低了人工成本。依据先进的多方面研究和测试,发现多效唑是延缓类植物生长剂,可以阻碍棚栽果树等植物的内部生长剂GA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生长,基本的作用原理类似于PP333抑制果树的氧化步骤,阻碍向顶部运送氧气,抑制GA的合成。
2 多效唑使用中的特点
第一,多样性。多效唑可以顺利的矮化作物,改变作物所需要的光合条件,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以及成果的品质,如果配合其他种类的生长剂共同使用,将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普遍性。多效唑对于植物的抑制生长作用适应所用的植物类型。
第三,持久性。多效唑就有很长的有效期限,可以影响植物很久。经过大量验证表明,多效唑在抑制植物作用方面不仅仅是在当年的效果,在未来的几年之内都会有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对土壤的效果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多效唑对于棚栽果树具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在未来持续好几年,尤其是在土壤中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多效唑在植物内部的衰解速度比较快。在植物的根部比在植物体内分解的更加快,那么多效唑可以在植物体内停留多长时间,对于抑制植物的生长究竟具有多大作用,研究和分析多效唑在棚栽果树中抑制生长的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 多效唑在棚栽果树中的作用
北票市是属于辽宁省辽西朝阳市的一部分,章吉营乡又是北票市的构成部分,因此和北票市一样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积温比较高,北票市属中温带亚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积温高,但是章吉营乡一直致力发展畜牧业,不断增加资金的投入,而且棚栽种植业也比较发达。由于此地区具有干旱少雨等气候特点,在研究多效唑在棚栽果树中作用时,应该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3.1 提高棚栽果树的抗性
对棚栽果树实施多效唑以后,可以明显提高果树的抗性。依据现阶段的实验可以看出,多效唑可以增加植物的抗旱能力以及抗倒伏能力。经过喷洒多效唑处理之后的果树,可以明显增加果树本质抗性,在高温或者低温的影响下,提高了果树的活跃度和质膜强度。多效唑之所以能够提高果树的抗旱能力是因为其改变了果树的形态结构,提高了果树吸收水分的能力以及部分持水能力,从而提高了果树的水分情况,促进了果树的生长。
3.2 提高棚栽果树的品质
多效唑可以有效地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提高了果树的座果率和品质质量,就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依据大量实践表明,在果树的幼苗时期喷洒多效唑,可以有效的提高果树内部叶绿素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树茎叶的生长,从而明显提高了果树的质量,促进了果树行业的发展。
3.3 提高棚栽果树的抗逆力和寒性能
对棚栽果树施加多效唑以后,会出现水分胁迫情况,可以增加果树叶片蒸腾强度以及果树叶片水势的时间。辽宁省属于干旱少雨的地区,一旦遇到大旱年,会导致果树出现减产的问题,那么合理的实施多效唑,可以提高果树的座果率,增加果树结果面积,不但可以提高果树的年产量,也增加了果实的体积。依据大量实验表明,在秋季的时候,对果树喷洒一定的多效唑生长剂,可以明显抑制植物末梢生长,增加植物生长速度,从而降低了果树的受冻程度,提高了果树的抗寒性。
3.4 影响棚栽果树的光合作用
依据大量实验,可以看出多效唑可以提高果树叶片的绿色率,增加了果树叶子的叶绿素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多效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果树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根的增加是最多的。所以,多效唑可以明显的提高果树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果树叶子中碳水化合物的输出和吸收。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果树中叶绿素的含量,促进了果树光合作用;二是,提高了果树叶片碳水化合物的输出,增加植物光合效果;三是,降低了果树营养生长,增加果树的透光性,从而改变了果树的光合条件,提高了二氧化碳和光照强度,最终提高了光合效果。
3.5 矮化果树,促进果树早熟的作用
对棚栽果树使用多效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矮化果树,降低果树的成熟时间。未来果树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矮化果树,那么怎样有效快捷的提高果树的早结果逐渐成为果树发展的关键。对于大量实验表明,对棚栽果树实施多效唑,可以有效地降低果树延长枝的生长延长,从而增加果树的短果枝和果树矮化紧凑,增加了果树的光合作用,导致果树在幼苗时期提早分裂,以便于可以达到早结果的目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能够配合环剥技术等,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3.6 调节坐果率,增加产量
果树生产的最根本关键是怎样做好果树的管理工作。现阶段,有很多的果树品种存在着坐果率低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果树的生产质量。依据实验可以说明,对棚栽果树施加多效唑可以增加果树的坐果率,特别是在实施多效唑第二年以后的产量和坐果率会有着明显增加,甚至有些果树的坐果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从而为果树的质量生产提供了保障。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以适合于核果果树类的蔬果剂,来提高核果果树的生产率和品质,从而提高果树生产的品质质量。依据大量实验表明,对于桃类果树的叶面喷洒多效唑,拥有有效的疏除作用。但是对于山楂一类的果树来说,使用多效唑不会起到很大作用,甚至有可能降低了果树的质量和坐果率,但是适当的与赤霉素进行配合使用,就可以发挥多效唑的实际作用,降低果树的营养生长,果树的坐果率和品质也得到很大提高。
3.7 使用多效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在收集果实和开花阶段喷洒多效唑。第二,在喷洒多效唑的时候应该保障均匀,以叶片滴水为宜;第三,使用15%的可湿性粉剂作为多效唑,并且在使用以前需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光合作用概述范文5
生物组 于新玲
本次期末考试主要考察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虽是复习内容,但是难度是教之前提升很多的。本次试题的特点是考察的知识点较全、较新、较隐蔽(有些题目学生找不到思考点)。现就试卷内容(知识点)分布、学情分析、学生答题情况以及教学建议概述于下。
一、 试题分析
考查的知识点
覆盖的试题
分值
选择题
非选择题
生物圈、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
2
细胞中的有机物
2、3、4、12、18、
24(1)(2)
15
细胞的基本结构
5、6、7、8、9、10、
24(3)、25(1)
19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1、
25(2)(3)
10
酶、ATP
14、17、19
26
18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13、15、16、20、21、22、23
27、28
36
二、学情分析
难易程度
涉及到的题目
分值
学生得分
易(基础)
1、6、7、8、10、12、13、15、17、18、19、22、23
26
中(综合)
2、3、9、11、16、20、25、26、27
45
难(能力)
4、5、14、21、24
29
二、 从经验和缺失两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反思日常工作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认真分析题干,无视题目中有效信息。
例如:非选择题24(1),题目中考查细胞器的分离方法,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只看了分离方法,就写了离心,回答不准确,应该答差速离心法。
非选择题25(1),题目中考查的是提取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什么材料及选择原因,学生对本题的关键字词理解不到位,对语言描述不准确,答成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人的红细胞;人和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细胞等。
2、分析图表题的能力欠缺
例如:非选择题第26题,该题考察内容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为必修一重难点之一,多数学生对呼吸和光合过程已经掌握,但是不会自己分析图中的有效信息,学生因为不会分析图表内容,而不会做题,因而得分率较低。
3、畏惧实验题,不认真分析
例如:28(3)是设计实验题,本题实验目的很明确,且已经给出表格,降低了题目难度,但是学生分不出对照组和实验组,更加不会分析,因此无法根据题意答出正确答案。
4、书写不规范
部分同学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不清,划掉改正的多,要么字写得小而密,要么大而乱的问题。
三、 整改措施
1、加大力度,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必修二和必修三中生物学的核心知识、主干知识。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教材,揣摩教材,分析教材, 采取联系生活实例、多媒体过程演示、学生亲手实验等多种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加以灵活运用。
2、加强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小结,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3、注意相似概念或原理的辨析
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相似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工作,利用表格的方式、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等方法,进行总结。例如J型曲线和S型曲线,对照识记,加强记忆。
4、构建知识网络
培养关于联系的高级知识和建立联系的能力是生物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把大量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等知识,形成越来越有层次的生物学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蕴涵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
在复习中,要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纵横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5、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四、 试卷分析任务分工
试卷任务
试题分析
于新玲
学情分析
于新玲
试卷质量分析表
于新玲
反思
于新玲
光合作用概述范文6
关键词:教材阅读;反思;策略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继承和发展先进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了文本阅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初中科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科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阅读《科学》纳入到科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上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指导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阅读品质。
一、转变观念,增强阅读能力培养的意识
阅读能力是“科学”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科学学习能力的结构中,阅读能力与其他能力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例如,科学中的描述、解释、说明、比较、概述、用理论说明、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与阅读能力有关系,特别是自学能力,更是与阅读能力密切相关,因为自学能力水平高低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信息获取和采编。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力在科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其他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做到:首先,明确阅读意义,提高阅读自觉性。教师应使学生明确阅读科学教材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源泉,从而让学生认识其阅读教材的必要性。教师再渗透阅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启迪学生认识阅读能力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能力。这样,通过正面引导,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从而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趋于稳定,也即“习惯成自然”。由于良好习惯是习得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因而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例如,笔者在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时,十分重视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坚持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把阅读理解教材落到实处。纠正学生不重视阅读理解教材,没有掌握科学基本知识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做习题上的偏见。其二,要求学生阅读时必须要做到认真、仔细、全面。强调阅读要开动脑筋,使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强调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符号、写旁注,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始终如一地进行训练,就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可以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正确地引导到寻求、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上来。
三、指导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能
要使学生形成阅读技能,就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科学的方法。根据科学学科阅读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科学”的阅读,笔者平时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三读”方式落实学生对科学文本的阅读。
1.在理读中享受科学
理读要求一个“细”字,它解决“进入文本”的问题,解决文本“精华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就是细细地读,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概念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对每一章节,我们都要认真地找寻,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科学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把它们罗列出来,以便做到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底。
(1)纲目式阅读: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不同学科都有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都是由一定的知识结构序列所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所以要求读书过程中随时遇到的内容,分别纳入到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做,不但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而且能思路明确,层次结构鲜明。
训练时可采用列表法和树状排列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篇幅长的文本或知识点关系复杂的章节或整个的力学、电学等的知识罗列阅读。比如,在学习常见的植物时候,由于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虽然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但容易混淆,学生阅读起来比较的困难,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指导学生理清“纲目”,采用纲目式阅读,采用列表法来阅读就方便多了,如,后面是被子植物,于是指导学生把列表继续延伸,形成了,这样,把本章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一个树状的列表,指导学生采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阅读思路清晰,比较容易掌握知识点。
(2)概括式阅读:即对事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总括。在语言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阅读的一种方法;在逻辑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思维的一种能力。阅读与思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对各种阅读而言都不能缺少概括。学会概括,既有助于迅速获取信息,又有助于把握整体,从而准确、全面理解文本。它的形成,固然需要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与感悟,但就方法而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训练时可采用填空法和提问法。填空法一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本。利用填空法可以降低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让学生有法可循,不会一开始就被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吓倒。比如,在学习空气对流运动的知识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运动规律,我设计了以下两道填空题:
①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________运动,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________运动,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
②对流层气温下面____________,上面__________,容易发生空气对流。
这样学生通过填空掌握了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就不难理解对流层空气的对流运动。
提问法,对于一些篇幅不长、内容并不复杂的文本来说,概括主要内容采用提问法简单明了,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学习神奇的激素――生长素和植物的向光性时,这一知识的逻辑推理性很强,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混乱,为了降低难度,我要求学生读书本几段话完成相应的问题。
①胚芽生长和弯曲和什么有关?胚芽弯向光源生长可能是由于什么?
②胚芽弯曲生长是琼脂的作用还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
③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胚芽弯曲生长是由于什么原因?
针对问题阅读,学生的阅读就更有目的性,也很快地理清了思路,提问法阅读就这样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容易地概括出文本主要的内容,理出纲要。
2.在类读中发展思维
类读,它解决的是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类读就是连类而读,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类读可以是建立在理读基础之上的操作稍稍复杂的阅读,这时的操作技巧是将理读所得的“原始”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类读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教材的寻读活动,这时的操作技巧是由某一个“点”出发,对同类进行粘连。不管怎么操作,运用这种阅读方法都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无数的“组合”与“板块”。
(1)并列式阅读:科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存在着相似性或延续性,针对这一文本,我们可以采用并列阅读,有助于学生的把握。同时,教材中有些内容本来就是采用文字、图示、实验并列呈现的,这些,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时本就不应该分割阅读,教师帮助学生把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类似的、不同的,或者有联系的进行捆绑,帮助学生进行并列阅读。合理的并列阅读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有助于阅读品质的形成。
例如,杠杆的五要素是学习杠杆的重要环节,学习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杠杆的五要素文字表述的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图示,图和图示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却常被学生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识图读图,运用图文对应阅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文字上的叙述,就更有助于学生对五要素的把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题能力。在学生阅读时候,假如配备学生事先准备好的生活中剪刀、筷子、开瓶器等实物进行对杠杆文本的自我解说,学生必定会在一边阅读,一边摆弄中将文字说明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掌握。
(2)比较式阅读: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有知识内容、形式作比较等。如,采用比较式阅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单独一个一个地阅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效果要明显些,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时,让学生分别阅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进行比对,采用列表的形式,展示阅读结果,学生在自我阅读和讨论的基础上不难产生下表。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不难找出两者的不同与联系,课堂上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它们二者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两个过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就不可能有呼吸作用与氧反应被分解的有机物,没有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空气中也不可能有持续足够供给生物呼吸的O2,如果没有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且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的结论。实践证明,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提高比较能力和解题能力,培养阅读品质。
训练比较阅读法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好以下几点:①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②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③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有比较的侧重点。④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3.在巧读中提高技能
巧读,要求一个“活”字,要求一个“变”字,它解决“如何多角度地科学地利用”各种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巧读,就是要求我们放开眼光,开放思维,去巧妙地钻研、理解教材。这种读法一般着眼于理解课文的思维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这种读法要求更美、更奇、更趣地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1)重点句式阅读:一些章节,其重点句就是文本的主要内容。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文本段落多且长和散,不利于学生的阅读把握,怎么办?笔者指导学生画出每段文本的重点句,由于教师把学生的文本分割成几部分,这样文本就短而小了,学生在阅读时就较快地画出了“生物所需的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传递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等重点句。学生非常容易把握这章节的内容关键,得出章节的主要内容。这种阅读方法主要应用于科技小论文等科技材料的阅读上。
再如,一次作业中的一道题: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10月20日乘作“雪龙”号启程,奔赴南极,开始为期180天的南极考察之旅。“雪龙”号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航行于海面时,它的排水体积为18000m3。破冰船针对不同的冰层有不同的破冰方法。其中的一种破冰方法是:接触冰面前,船全速航行,船体大部分冲上冰面,就可以把冰压碎。当船冲到冰面上时,船的排水体积变为航行于海面上的三分之一,船与冰面接触面积为20m2,求此时破冰船对冰层的压强是多少?(海水的密度取1.0×103kg/m3,g取10N/kg)
题目的信息量很大,学生在大的信息量中容易思路混淆,笔者看学生一筹莫展,就采用了重点句式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题目,指导学生抓住纲要:
学生经教师的指导,在自我阅读中掌握关键句,理清思路,题目迎刃而解。
(2)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时把章节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它的作用就是提示自己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批注笔记的形式有3种:①“眉批”,即批在书头上;②“旁批”,即批在句子旁;③“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批注笔记可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①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懂或难懂的,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②提要: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③批语:在读书中,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④警语:在读书时,发现重要段落或主要论点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这样,常常会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如,在实验图示上标注仪器名称、药剂名称等,在生理图示上进行标注名称等,在表格上进行批注概括文字等。例如在教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时,图示中的各种箭头和文本交错复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时就采用批注式阅读,让学生边阅读图示,边在图边批注。如,注上“从能量传递过程来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绿色植物所固有的全部太阳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等批注,在“化学物质”旁注上“二氧化碳、氧、氮和其他物质”等,这样,使学生掌握自己习得的内容。
学生总是喜欢新鲜的事物,如果老是按照一种方法让他们读抄教材主要内容,日子久了,他们会生出厌烦。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变换学生的阅读方法:有时可以采用填空法,有时可以采用提问法,有时可以采用寻找重点句段法,有时可以让学生直接概括,等等。一定要让学生在感兴趣、不畏难的基础上,学会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引领学生慢慢学会阅读,养成科学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
3.当代教育科学.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教育学会,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