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巴蜀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1
一、好莱坞电影与文化霸权
我们如此关注好莱坞电影与国产影片之争,不仅是从产业角度上的金钱和利益,不仅是美国佬在中国老百姓的口袋中卷走多少钱以及中国电影人能不能赚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能否崛起,以及美国“文化霸权”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文化霸权在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中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葛兰西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这种支配或统治并不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更普遍性的支配。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被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美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已形成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好莱坞电影就是美国文化的宣传载体,伴随电影而来的美国文化很容易给国人造成对个人英雄主义,自由和人权的等等被夸大的、不实的意识形态体系,好莱坞占领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美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大获全胜的表现。
首先,电影镜头中的美国,往往被演绎为现代片中繁华都市的奢靡生活、西部片中广袤平原的自由驰骋、歌舞片中明亮舞台的尽情高歌……好莱坞电影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所谓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理念的国度。其次,人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全面的美国,但依然会对镜头里的“理想国”产生向往,并有了态度层面上的改变,认为美国文化就代表着现代和进步,并逐渐养成了美国电影里所涉及的美国价值观。最后,人们开始在行为上向着美国文化靠近,并在模仿中逐渐舍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美国文化开始在全球扩张,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从而,美国化成为全球化和一体化,美国成为世界的裁判。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显然已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默默将目标对准了中国。抢占中国市场的策略之一就是在影片中大量融入中国元素,提高在中国观众中的亲近感和接受度。
1.中国故事:花木兰
1998年,一部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引起轰动,但这是好莱坞影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在看中国元素。花木兰在中国原是孝道、爱国、有勇有谋的象征,但在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片中,花木兰成了活泼可爱的少女,对爱情有着渴望。《花木兰》的成功,不仅让中国影人反思,同时也让好莱坞影人尝到了甜头。
2.中国场景:碟中谍
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至今已有四部。2006年上映的《碟中谍3》更是捧红了中国的一个旅游景区――西塘古镇。作为外景拍摄地的嘉善西塘古镇、上海陆家嘴金茂大厦,延安东路隧道和淮海路多次出现在影片中,我们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能见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环境。《阿凡达》里的“哈利路亚山”也取景于张家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场景开始在好莱坞电影里出现。
3.中国标志:功夫熊猫
2008年,一只名叫阿宝的熊猫走进人们视野,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以中国功夫为主题,以中国国宝熊猫为主人公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继续出品《功夫熊猫:盖世五侠的秘密》、《功夫熊猫2》等,以及功夫熊猫的小游戏,少儿图书等延伸产品也大获成功。
4.中国演员:从李小龙开始
华人演员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更是非常常见,从最开始勇闯好莱坞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到以后的闯好莱坞女星巩俐、杨紫琼、章子怡,到现在的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人,只要是个明星都可以进入好莱坞,跻身国际大牌行列。
我们的文化被美国用来赚我们的钱,这实在是可笑之至。中国文化被好莱坞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中国却苦于没有好题材。在国产电影尽是脑残和中日战争的时候,我们或许应该看到好莱坞是如何从中国文化中开辟的光明之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
三、国产电影的救赎
冯小刚说,“现在大家都在抱怨好莱坞挤压国产片空间,但我们要找自己的问题。你没有观众,是因为你的电影不好看。”核心问题不是审查,而是中国电影确实很少出现精品,因此在强势美国文化占领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之下,好莱坞电影成为代表“精彩”的品牌,国产电影只能苟延残喘。太死守民族本土主义就会阻碍传播交流范围,传而不通;如果抛弃民族本土主义就会只剩下大众通识的元素,影片则失去文化的稀缺性。因此,我认为国产电影应该从一下两个方面进行救赎。
一方面,以学习西方模式符合世界潮流为重点。师夷长技以自强,好莱坞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包括故事题材、叙事模式、技术手段、表演风格等,这些构成电影的各种元素都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中心,因此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世界范围内都广受欢迎。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茶饮”史话
茶与可可、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在这三大饮料中,只有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都起源于中国。但茶叶在中国成为一种普遍的饮料,并进而走向世界却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
中国对茶的饮用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先祖神农氏创立了医学。为了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他通过遍尝百草来识别和了解药性,寻找治病的药草。有的草会含有毒性。据说有一日他尝了72种毒草,中毒72次。但是他都通过饮用一种神奇的药草而化险为夷。这种神草名叫“荼”。“荼”就是后来的茶。茶在古代还被称为“茗”,“皋芦木”。从这个传说看,中国人开始认识茶树及其药用功能已经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我国先民发现茶也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中就有了“采荼薪樗”的诗句了。意思是说农夫们采摘茶叶,砍柴为薪。世界上饮茶,种茶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的茶树栽培和饮用又起源于那里呢?研究表明,它起源于巴蜀地区人文历史论文,即今天的四川一带。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东晋《华阳国志·巴志》上记载:“就丹、漆、荼、蜜……皆纳贡之。”意思是说古代四川向中原地区交纳,丹药,油漆、茶叶、蜂蜜等当地特产。从地名学来看,蜀国在古代又称为葭萌郡。葭萌是古蜀人对茶叶的一种称谓。因此葭萌郡的意思是茶郡之意,即生产茶的地方论文服务。历史记载,西汉时巴蜀一带便已经饮茶成风。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茶具出售。茶具的市场化正是茶饮普及化的表现,也是茶饮民间化、群众化的结果。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在中国的范围日渐扩大。特别是当时的文人更是把以茶待客作为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由于文人们的参与,中国的茶饮很快发展演变成茶艺,并进而形成独特的中国茶文化。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和尚坐禅破睡,饮茶发挥了独特的功效。因此各地的寺院开始大量种茶和饮茶。饮茶之风也就随之盛行开来,当时的人们称“茶佛一味”。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推动了茶饮之风在世界范围的流行和传播。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有关茶饮的学术专著,陆羽的《茶经》就在这一时期问世。为了纪念陆羽在推动中国茶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人们把“茶神”的桂冠送给了他,并将他供奉在官府的茶叶库和民间的茶肆之中。自唐以后,茶饮之风不但在中国大行其道,并成了人们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各国商人,使者纷纷前来唐朝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而将茶饮之风也带到了世界各地。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确切讲来应该称为“丝茶之路”,因为茶叶也是当时商贸交流的重要商品。中国的近邻日本茶道之风更是盛行。据说唐朝时日本高僧最澄来中国求佛,回国时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进行种植并获得成功人文历史论文,从此日本人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并将中国的茶艺技术发扬光大,形成了在今天仍然风靡全日本的具有大和民族特点的日本茶道文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中国人饮茶已不但是为了解渴、保健和提神,而是将茶饮当作一项高雅而又精致的艺术生活来看待。茶除了它的实用功效外同时也富有欣赏情趣,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更带有神思遐想和通过茶因所产生的情趣。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或浓或淡的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或与朋友对饮,不但能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还可以在细啜慢饮之中,得到美的享受,使精神境界提升到一种高雅艺术境界之中。正因为茶饮的这种功效它特别受到历代文人墨客们的青睐和追捧。也正是他们的参与,使茶饮已变成了国人的一种文化行为。品茶待客成了我们生活中一项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3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特色资源是指“一定时空内,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竞争优势资源” 。一般说来,特色资源体现出经济性、稀缺性、差异性、可开发性的特点,尤其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在整合生产要素的力度和速度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对巴蜀地区而言,开发其多样性强的地域文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殊的自然环境赋予巴蜀地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决定其开发的巨大潜力。在众多的文化载体中,巴蜀酒文化可谓是一枝独秀,负载着久远的历史与厚重的价值。明清以来,随着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巴蜀地区以川酒为代表的酿造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满长岁月的累积,酿造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川酒与地方经济、文化的互动
川酒大都分布在四川东部盆地以内,其外圈“西起广元、江油、灌县、邛崃一线,向南经过乐山、犍为、宜宾、泸州、合江,向东延伸至重庆、涪陵、万县和云阳;内圈西起绵阳、德阳、广汉、成都、彭山、眉山,南过荣县、自贡、富顺,东连合川、广安、渠县乃至达县” ,呈U字形分布。川酒文化千年传承,形成了许多独特遗产,极大的丰富了酒文化内涵。
1.川酒与诗词歌赋
酒与诗向来联系紧密,诗人们将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感情、政治抱负等融入到酒文化之中,饮酒也由一种日常生活变为了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向与文化符号。它所积累的情感与文化心理,成为一种民众认同的象征主义文化载体。在《华阳国志》中写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由此可见,远在巴蜀时期以酒为载体的诗词文化现象就已经出现。这些诗词也正因为川酒的独特韵味而获得了丰富的内涵,赢来了一次次文学艺术的创造巅峰。
2.川酒的文化继承
课题组成员相继考察了五粮液、文君酒厂、水井坊、沱牌四个酒文化建设基地。以五粮液为例,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五粮液是儒家中庸文化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 “不偏之, 谓中, 不易之谓庸”, 五粮液酒具有的“香气悠久, 味醇厚, 入口甘美, 入喉净爽, 各味谐调,恰到好处, 酒味全面”的卓越品质, 体现儒家思想和谐理念。五粮液和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一脉相承, 体现了中庸和谐的集杂成醇文化理念, 达到了色、香、味俱全的佳境,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和谐”的完美境界。
3.川酒与经济开发
酒文化与酒文化资源之间是一种相生关系,酒文化产业集生产示范、科学普及、旅游观光为一体,能够展示独有的地方特色,这些酒文化风情构成了独特资源,是四川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它们展现了巴蜀酿造特有的文化底蕴,再现了不同民族的人类文化传统符号,对吸引外来游客、传承民族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此酒文化背景下,四川的民俗产业应运而生,“通过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川酒开发的问题及建议
一般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连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就是以系统观点出发,抓住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的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处理问题的学说,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组织性和相似性等特征。”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社会问题研究中。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认为川酒文化的开发关键在于用系统论的方法处理好产业、资源两者的关系。
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针对四川酒文化的发展战略,建立科学的论证、备案、与审批制度,以保护各类酒文化资源,提高其资源开发效率。
其次,运用点线面一体的开发思路,避免粗放式经营,四川酒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若采取传统的零散无序的粗放式经营开发模式,便会降低酒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因此在四川酒文化开发过程,应运用点线面一体的开发思路。
四川酒文化资源是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综合体,因而,要使其得到科学的发展必须建设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将历史与文化角度将四川酒文化资源做到有机结合。对四川酒文化进行系统开发,不仅仅是建设资源所在地经济、文化事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引领着我们对地域文化未来道路做出思考与选择。更应建立内部发展机制――对特殊资源的系统开发是一条有效途径。
1..杜亚然、覃曼、冯铁辛.重庆山区特色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科技致富向导.2010.13.
2.石岩.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特色资源产业化模式研究――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9..
3.康.基于酒文化的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安徽农业科学.2010.13.
康、倪江波.四川酒文化的剖析.商业文化.2010.2.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4
宗教人类学导论 (2)
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服务社会,利益人群——在无锡灵山“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研讨会上的致词蒋坚永 (3)
化导与反思——佛教入世之道 (4)
在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上的致词学诚 (5)
鸠摩罗什和中国佛教——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明生 (6)
《阿弥陀经》——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高桥弘次 杨笑天 (10)
鸠摩罗什的译经与日本佛教杨曾文 (40)
关于《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福原隆善 杨笑天 (44)
鸠摩罗什与《般若经》向学 (47)
“三菩萨传”罗什译质疑落合俊典 杨曾文 (52)
鸠摩罗什译场与“长安文化”王亚荣 (56)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华方田 (60)
为协调佛法与王法立论——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析杨曾文 (65)
僧肇佛教思想述评潘桂明 (75)
汉魏两晋南北朝出经籍表童纬 (86)
《厦门碑志汇编》 (109)
《庐山远公话》中的医学思想探析郭树芹 (110)
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14)
六祖惠能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114)
智yi《摩诃止观》之三十六兽说考论王仲尧 (115)
中国佛教与哲学 (125)
三阶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董家亮 (126)
略论慧能开创的南禅宗与净土教的盛衰因果谭世宝 (134)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一书出版 (139)
马祖的即心即佛思想邱环 (140)
《觉群佛学译丛》出版 (145)
从隋唐佛道论争看道教心性思想的形成杨维中 (146)
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 (159)
试论唐五代的密教与社会生活严耀中 (160)
弘道与明教——《弘明集》研究 (167)
《金光明经》信仰及其忏法之流传林鸣宇 (168)
渊源与流变——印度初期佛教研究 (174)
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相关问题考述左启 (175)
记龙门地区近代出土的四件宗教石刻张乃翥 (183)
关于善导大师所居住的寺院稻冈誓纯 姚长寿 (187)
空海的真言与曼荼罗村上保寿 刘建英 (193)
中国禅学通史 (199)
刍居易在杭州的诗佛缘黄公元 (200)
中国佛教忏法研究 (206)
文殊智慧之光 (206)
唐代国家对寺院经济的控制——以寺院人口为例周奇 (207)
醴陵五座唐代禅宗佛寺——湖南寺庙史考之三刘国强 (214)
超越与顺应——现代宗教社会学观照下的佛教 (217)
论儒佛道三教伦理的交涉——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圣凯 (218)
了本僧戒觉及其人宋日记——《渡宋记》郭万平 (228)
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33)
中国南方造像艺术 (233)
永明延寿《四料拣》(四料简)的背景、意义及真伪问题杨笑天 (234)
试论净土信仰与大足石刻的关系李小强 (244)
大足宝顶山“报德经变”慈觉禅师宗赜溯源陈明光 (252)
明本的禅净融合与禅教会通思想纪华传 (261)
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兼谈水月观音像的产生李翎 (271)
茅蓬考释李蓉 (285)
《顺中论》初探慧光 (293)
关于《顺正理论》中的“e鲁波”与“阿鲁波”的梵语区别惟善 (307)
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研究 (311)
于凌波《杨仁山居士评传》补正武延康 (312)
《欧阳竟无》 (330)
虚云论看话禅的修行方法伍先林 (331)
《巴蜀佛教碑文集成》 (336)
云南德宏傣族宗教消费世俗化现象考察——以芒市那木寨、瑞丽喊莎村和大等喊村为例龚锐 (337)
新疆出土梵文佛典及其相关问题榜迦德—列文 沃罗巴耶娃—吉斯雅托夫斯卡雅 王新青 杨富学 (344)
弘道与明教——《弘明集》研究 (352)
发展广东六祖旅游文化之浅见黄夏年 (353)
南普陀寺沧桑张子权 (361)
与时俱进 慈悲济世——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十周年回顾慧然 (366)
王安石诗文佛典注释辨正方笑益 (370)
首届无锡灵山“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研讨会报道萧桐 (372)
实践人间佛教精神 承担社会关怀使命刘元春 (375)
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西安举行道坚 (384)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5
熊晋生在太原,长在太原。他的父母都是巴蜀人士,所以熊晋身上既透露出巴蜀灵逸的气息,又表现出三晋朴实的气质。巴蜀向来都是人文荟萃之所,不似江南的轻柔,多了几分刚韧,亦不似塞北的彪悍,多了几分内敛。就像打太极,动中求静、阴阳共济、刚柔互生。似乎不经意之中,却有力扛千钧之妙趣。熊晋好太极,嗜书法。以巴蜀的灵秀诡异汇集三晋的沉雄厚重,再以拳道运乎笔锋,以自然之理掌控墨行,以浑厚的文化积蕴游驰于天地之旷达,可谓深哉。
蓄险孕奇师物造,波澜尽涌乾坤出
熊晋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徐树文先生(山西)和张景岳先生(四川)。在其25年的工程引进、英文翻译、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等职业生涯中,有机会游历世界各地、遍访祖国山河,亲身感受到许多中国历代书画经典真迹和真正的西方艺术,并从绘画、建筑和雕塑等各种艺术类别中汲取营养、在怀古思幽中体验传统文化之博大。他信奉这样的人生格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
熊晋十分重视知识文化的底蕴,努力钻研中国和西方的哲学、美学、文学、历史等相关知识在不断的游历中吸取大自然的灵魂气魄;在频繁的交流、融合中增长见识;在中西比较文化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或许正是这丰富的阅历和开阔的眼界成为他宝贵的人生积淀,并浸润到他恣意忘情、大气潇洒的狂草作品中。
熊晋有品,其品在博。
纵横开阖自激情,婉转幽雅还淋漓
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特点的是书法,因为书法凝聚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最能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是狂草,因为狂草使中国文字升华为独立的艺术。狂草以狂热奔放之线条抒漫情怀,得高雅与纵情之一统,乃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
熊晋之逸恰出于狂草。我们从熊晋的狂草创作理念与追求(情、远、和、力、简)中可窥见一斑:
“情” :强调书写时的澎湃情感,抒发心中的浪漫情怀,挥洒谦穆的人格、人性和人文精神,所表达的狂草应是充满激情、创意、鲜活和灵魂的。满怀豪情,潜回内转,挖掘自我,体验自我生命,复归自我真性,并进一步通过笔墨情感去感受世界,体悟世界无限变化之天则,随心所欲撷取传统而不被理法所囿,自觉自然地顺应变化而不被有为所拘。超然物外,腕随情动,达到自由自在地、独特脱俗地尽情表现。
“远”:追求作品意境的幽远,意贵乎幽、贵乎远。“宁静可致远”,在宁静中追求心灵体验的幽远和纵深,在宁静中荡涤心灵的污垢,在静穆中求得笔墨飞动飘逸,从飘逸中求得生生节奏,从而感受内在生命的狂舞;从深厚方面去想象形式,把空间推向深处、远处,从而产生深厚的想象空间,而这个幽远的空间和意境应该是自由自在的、物我两忘的、无法之法的,是有意无意的、虚处藏神的、寄托心灵的、余味回荡的;在形式内部形成具有音乐节奏、疾涩飘逸、左右映衬的张力,因而产生充满生命的空间,让静止的空间流动起来,生命的精神由此而活泼也。
“和”:和谐潇散、洒洒落落、悠然自得;阴阳协调、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动静相宜、开合自如。强调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份自由、一份从容,使自己和大自然、和社会在精神上产生融和。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参禅悟道、抖落尘埃、洗涤心灵的过程,心灵清空,即可观道,由此而获得心灵的自由,进入心灵自然空灵情远之境;自我心灵自由、平和、平淡、闲雅、自然、真实、无染、质朴、飘逸,因而平灭内心的一切冲突,心中一片云水世界、山林之乐,从而达到自我内在生命的和谐之态。
“力”:强调草书的生命境界,力量、运动、鲜活体现着生命状态。所表现出的草书充满着力感与质感、流动与节律、鲜活与激情的飞动飘逸,并在飞动飘逸中求得充满着沉雄与苍浑、厚重与浑圆、古拙与老辣、朴茂与张力、凝聚与收摄、沉着与痛快之气势与美感,更体现出内在气质的阳刚威仪、高风大气、雄放豪迈、飘逸自然,进而表现永恒的生命力。
“简”:简约、简练、纯粹、纯净、真性、自然。强调狂草的写意性;笔简意足,以实入虚,由博返约,以神归道;气韵生动,逸趣天成;注重修为,崇尚内美;神采与气象共存,激情与鲜活共舞。以心灵之自由、人性之觉醒、生活之修炼、文化之渗透,归纳和概括并洗练地表现出生动的整体节奏,同时也不忽略某些鲜活的细节塑造,“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要让局部破坏整体,而要让局部融合到整体当中,也就是说自己的一切艺术行为(无论整体与细节、形式与内容、观念和思想)都要服从一种符合自我本真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的表达,或者说是对符合自己内在生命意蕴的、心灵率真自由的道之阐释,从而进一步赞美自然、表现生命、思考人生。
书如其人应其修,工夫之精在字外
熊晋认为狂草的临习与创作,首先要在整体神韵气息上加以把握,要重神采、重气象、重激情、重整体,所以草书对章法的要求非常高。草书是典型的线的艺术,是时间的、节奏的艺术,结体、字法、墨法和章法是在时间与空间节奏的统领之下随势而变化,因而狂草作品表现为只见线条不见字形而突现整体的线结构,同时书家的情意又融化于富有节律、流畅、鲜活、浑厚和沉雄的线条之中,因而草书对线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线的节奏感和线的空间感十分敏感。狂草看似无拘无束,实则法度森严,草书有着自己独特的字法体系;狂草需要有篆书、隶书、章草、汉简的基础,同时也要旁通楷书、行书,以及对其他姐妹艺术诸如篆刻、绘画、民间艺术、西方艺术等等也应吸取营养。尽管楷行篆隶是草书的基本功,但切不可深陷其中而失去草书所特有的激情与浪漫。草书是情写艺术,意多于法,重在写理念、写思想,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增强素质,此为提高狂草品位的关键所在。
熊晋知艺也。
大海有真能容之理,明月以常不满为心
熊晋的斋号名曰“海月楼”,其取自名联“大海有真能容之理,明月以常不满为心”。先做人、再做事,进而再做艺术,是为熊晋持艺之德。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宽以待人,耐心诚恳,包容通达而广济天下,追求奉献而不图回报,同时又要有不满现状、永远进取之心,正所谓“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做事情,要虚怀若谷,不断学习新鲜事物;谦虚包容,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自牧三省,常常总结经验教训;上善若水,朴实无华而不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而获得双赢。
做艺术更要有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气势,兼收并蓄,广收博取,同时更要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畏权贵、不媚世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摒弃偏见、己见、俗见,不断开拓思维观念而破执,从而在矛盾中求变化,以变化促发展,使自己的书法艺术造诣更上一层楼。
“胸罗万卷轩昂有,笔下一丝俗气无。”这正是熊晋人生与艺术的追求。
熊晋有德,其人品即书品。
修身养心体康健神清气爽乐逍遥
众所周知,书画家是公认的最健康长寿的一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书法讲求精、气、神。写字首先要精神饱满,要有一种神情俱兴的气概。这样的作品,方能体现出神奇之气和情感意兴。正如清代书法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书学理论家何乔在《心术篇》中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之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
采访中,熊晋多次强调书法十分利于健康。他认为,书法是一种格调高雅的修身养性的健身活动。习书时,思想集中,心态平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创作,将心中的豪情书于笔端,把郁闷之情泄于笔外。其心情融入书法艺术的意境美中,对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不愉快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去掉妄念和烦恼,达到轻松安适的状态,得到美的享受。实际上,这就是书法静以修身,俭以养性之原理,与中医学所提倡的“从容养生”“中和健体”的健康理念相一致。与气功有异曲同工之效。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6
2.清代重庆的商业诉讼及其审理张渝,ZhangYu
3.虔敬与苏格拉底审判的二重性刘莘,LiuXin
4.存在之思:人在世界之中存在——论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胡春光,HuChunguang
5.论朱子《尚书》学章句义理之得失陈良中,ChenLiangzhong
6.汉代夫妻合葬习俗的思想史解读谭燕,TanYan
7.《春秋穀梁传》的作者为穀梁子杨德春,YangDechun
8.红色经典文学中的"英雄之死"徐晓利,贺立华,XuXiaoli,HeLihua
9.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中国现代知识者的窘困——巴金小说中的多余人形象解读张万仪,庞国栋,ZhangWangyi,PangGuodong
10.现代性、地方经验与人民立场——论文艺思想的历史语境与意识结构李祖德,LiZude
11.论左翼电影的艺术形式创新欧孟宏,刘阳,OuMenghong,LiuYang
12.李成山水画树石形式的美学意蕴王赠怡,WangZengyi
13.也说《中山狼传》与《中山狼》杂剧的作者与寓意张正学,ZhangZhengxue
14.《介之推火封妒妇》性别叙事的两重语调彭体春,范明英,PengTichun,FanMingying
15.茨威格文学传记与精神分析学说杨荣,YangRong
16.《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文本中的历史张力吴国杰,WuGuojie
17.武陵山民族地区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探讨邓正琦,DengZhengqi
18.试论服务贸易中的紧急保障措施制度文强,WenQiang
19.试论国际油价暴涨的原因和对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冀伯祥,宋涛,JiBoxiang,SongTao
20.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郝明君,HaoMingjun
21.重庆市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朱锦秀,邹涛,ZhuJinxiu,ZouTao
22.高职院校教育与图书馆建设发展——从高职院校及其图书馆的定位和特色谈起颜哲先,YanZhexian
1.历史发展的"正-反-合"逻辑——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文武关系及其近代变化杨天宏,YangTianhong
2.巴蜀"竹枝"的酒香王子今,WangZijin
3.论抗战时期文化普及读物的出版与新启蒙运动的兴起张育仁,张夷弛,ZhangYuren,ZhangYichi
4.建国初期的《西南区禁绝鸦片烟毒治罪暂行条例》评析方勇,FangYong
5.朱熹关于封建伦理纲常"形而上学"化思想研究李禹阶,王吉平,LiYujie,WangJiping
6.智德·智能·才性四本——汉魏之际从重智德到尚智能的演变及影响孔毅,KongYi
7."致良知"视野下的教育思想廖小波,LiaoXiaobo
8.柯勒律治眼中的知识阶层刘耀辉,LiuYaohui
9.把欢乐还给儿童——论高洪波儿童诗彭斯远,PengSiyuan
10.生命哲学的诗意阐释——沈从文《边城》解读胡灿,HuChan
11.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化郭云,GuoYun
12.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石现超,ShiXianchao
13.论师范大学学生的素质及其培养徐仲伟,XuZhongwei
14.人的本质及其教育立场——基于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伍雪辉,WuXuehui
15.论文科研究生教学方式的"道"与"器"郝明君,HaoMing-jun
16.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与设计王剑华,WangJianhua
17.小学-初中聋校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的编制申仁洪,王志强,ShenRenhong,WangZhiqiang
18.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究李祚山,张文默,叶梅,LiZuoshan,ZhangWenmo,Yemei
19.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区域差距分析官永彬,GuanYongbin
20.论行政诉讼调解——调解制度植入的合理性史发忠,张松郁,ShiFasong,ZhangSongyu
21.法庭话语的会话活动类型之语用分析江玲,JiangLing
22.论我国民间组织设立制度之完善吕林,LǚLin
23.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9级绘画黔东南风景写生部分作品
1."汉语新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新视野周晓风,ZhouXiaofeng
2.汉语新文学史的意义王本朝,WangBenzhao
3.散落在纪实与虚构之间——解读黄济人长篇小说《》中的重庆民俗文化凌孟华,LingMenghua
4.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变迁的文化机制杨星映,YangXinyin
5.论汉赋艺术的自觉王洪泉,WangHongquan
6.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十六国北朝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孔毅,KongYi
7.试论唐前期外戚的短期社会行为及其形成原因李禹阶,LiYujie
8.杜威对古代哲学的发生学解读钱厚诚,QianHoucheng
9.康德与荀子德福统一论伦理思想比较何永强,HeYongqiang
10.试论邓以蛰的书法美学思想王有亮,WangYouliang
11.意与境浑:王国维意境、境界说探析宋先梅,SongXianmei
12.宋代翰林学士与礼乐文化唐春生,TangChunsheng
13.留美学生与华盛顿会议熊斌,XiongBingHttP://
14.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的影响因素及最佳报酬李洪,LiHong
15.目的地旅游市场搜索论及营销战略选择——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为例张述林,姜辽,赵瑞,Zhangsulin,JiangLiao,zhaoRui
16.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推拉因素与形成机制胡传东,HuChuandong
17.西方近现代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比较——以规范为视角邾立军,ZhuLijun
18.无罪推定的司法属性与确立途径刘再辉,LiuZaihui
19.从对立走向融合——从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反思教育社会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胡春光,HuChung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