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范文1
韩金蓉(1990.7-),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一、引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深化“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6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同时,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的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且丰富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在此形势下,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分析讨论了中国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排名情况,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二、构建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选择现状
目前,以城市为载体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证分析尚未成熟,国家相关部委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探讨。科学性、操作性、适宜性、可持续性是现在很多研究人员遵循的原则,目前相对全面的是中央编译局组织研究并与2009年7月8日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此外,很多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定义为四大部分,即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意识(文化)、生态制度,本文主要也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分析。
2.指标体系选择思路
a.生态经济主要指标为: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指标,数值越高生态建设支撑越牢固;三产占比反映经济结构,结构越合理生态污染越少;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循环经济力度,数值越高说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b.生态环境主要指标为: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淡水资源量、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单位GDP能耗、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生态环境直接反映生态建设质量好坏,是人们可以直观观察和感受到的。森林覆盖率、人均淡水资源量是自然资源情况,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基础;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是主要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这些指标情况好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因素,是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和感觉到的;单位GDP能耗是环境效益指标,可以反映资源节约情况,有些研究将其放入到生态意识,但考虑到其也是反映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故本文将其放入到生态环境。
c.生态意识(文化)指标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态意识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满意度、环保组织注册人数占城市人口比例等。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直接反映生态保护意识的强弱,其值越高说明越重视生态建设;生活用水重复率直接反映人民生活中节约生态意识的高低,重复利用率越高说明生态意识越强;生态意识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满意度以及环保组织注册人数占城市人口比都间接说明了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的情况。
d.生态制度指标为:政府绿色采购比例、生态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执行率、重点企业ISO认证率等。生态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弱项,很多地方仍然以GDP为大,不注重生态环境不重视集约发展;政府绿色采购比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执行率、重点企业ISO认证率等都是需要提升和重视的。
3.指标体系具体选择
在具体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指标没有数据或者数据不可算得,因此,我们进行了变通和剔除,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生态经济指标中工业用水重复率中工业重复用水量难以找到,所以我们以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代替。
生态环境指标中污水集中处理率难以算得,故我们用城镇污水处理率来代替。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现已采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取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人口数量。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因为是总量指标,和地域及实际面积有很大关系,故将其剔除。
生态意识指标和生态制度指标中,很多都是实际现状中的弱项,在年鉴和公报中都难以找到,所以我们据以剔除,只保留生态意识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这项指标。
另因为有很多数据没有,故也将其舍弃,只分析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
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单位GDP能耗和森林覆盖率、人均淡水量和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均有相关关系,故我们剔除掉人均淡水量这项指标,因为单位GDP能耗和森林覆盖率均为生态建设比较重要指标,故两者均保留。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范文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地处贵州东南部,是一个典型中国少数民族农村。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1族自治州,北抵遵义市、铜仁地区。[1]黔东南州因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因此蕴藏着巨大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导致该州的发展缓慢,经济低迷,旅游业优势长期得不到有力的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普及,黔东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得到极大地开发,一大批优秀旅游景点被挖掘认识,该州的经济活力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
一、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3]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为准则,全面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对于黔东南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突破发展,是一次前途与命运的抉择。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4]第一阶段为示范建设期(2013年-2015年),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文明建设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期(2016年-2020年),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成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繁荣的黔东南,全面达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的要求。
二、黔东南旅游业资源现状与发展方向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其坐拥苗、侗等33个民族和两个未知民族,民族多样性形成了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加之发展缓慢,原生人文生态系统保持完整,拥有A级型(绝品型)40处,B级型(精品型)55处,C级型(重要型)31处,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基础差、文化水平低、封建思想严重等因素,大量的资源被长期搁置。除此,已发展的旅游资源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升级,呈现出诸多问题。如民族文化不够单纯,许多文化被“移花接木”、开发过程不够科学,环境破坏严重、景区管理不规范,环保意识薄弱等严重问题。
三、黔东南旅游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 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旅游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 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点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科学论证,合理规划
实际上,只要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完善各种管理措施, 对生态环境的各种不利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健全和成立旅游景观管理机构,加强对风景区及其环境保护。制定和完善各种旅游资源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 环境资源的保护。把环境资源的保护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旅游客流强度,制定客流控制标准和措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落实保护职责。
(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做好四个方面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2、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对水、大气、土壤、森林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范文3
总书记“7·23”重要讲话是继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讲话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和“战略任务”的高度,首次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对于生态文明,我认为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理念、原则和目标,不能把它当成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文明,这样理解太高;也不能把它等同于环境保护,这样理解太窄。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秩序,文化建设强化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保障公平正义,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其他各种建设的基础、支撑和保障。离开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就无法持续、协调地进行。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我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和贯穿到经济建设中,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融入和贯穿到政治建设中,就是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安排;融入和贯穿到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全社会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念、道德约束、消费方式以及社会风尚;融入和贯穿到社会建设中,就是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贵阳市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入手,抓紧编制《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着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按照功能区划确定发展定位,科学确定未来开发强度,根据科学的空间开局确定城镇化的方向和节奏;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坚持高端资源高效利用,继续抓好十大工业园区和标准厂房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保护生态环境,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治水、护林、净气、保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民生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继续下大力气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着力弘扬生态文化,努力使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生态生活方式成为全民自觉行动;着力完善制度安排,加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法规、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范文4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 许昌市
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延伸,是指人类在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意义
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水环境容量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一个城市的容量、产业布局直接受到水环境的影响,城市的产业必须根据水容量的大小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由此可见,经济发展随时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若离开了水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同时,水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粮食和物质保证。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方式转变的重要突进,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通过建设水生态文明,合理调配水资源,可以促进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模式转变。
水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创造优美的水生态环境,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污染等水安全问题。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水生态系统修复的过程,在人、水以及其他动植物间建立一种平衡,使水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在净化、美化水环境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与问题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域内降水受季风影响,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710毫米,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35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8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0,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一半,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许昌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短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许昌工业的发展,曾经因为缺水错失大型企业入驻良机的许昌始终无法挤入河南发展的一流方阵。
据调查许昌市居民用水节水意识不强,没有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意识,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城区地下水过度开采,主城区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 200 万m3/ a,目前,城区地下水开采量约为4 380 万m3/ a,超采3 180 万m3/ a,长期超采将导致地下水循环系统严重失衡。
根据近年许昌市水文局对颖河、北汝河、清异河等河段的监测显示,全市全年水质劣于V类的河面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26.26%,这类河段的水体已完全丧失使用功能。而其它河段的水质虽未劣于V类,却也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市地表水整体环境质量形势仍较为严峻。
城区滨水带景观建设与周边水环境的适应度不高,滨水景观缺乏协调性.西湖公园作为许昌市城市绿肺,公园内商业性开发致使人口环境容量压力增大,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西湖的水生态。护城河沿岸周边的建筑缺乏整体规划,部分河段沿岸建筑高度失控,过高建筑物割裂了护城河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同时在护城河周边的改造过程中,无序的现代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使护城河丧失了河道原有的自然特色。
许昌市正在进行许昌市三大水利项目,申报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建设全市域的水系连通工程,建设54.7万亩高标准粮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经调查在工程实施阶段出现主要交通道路被阻断,同时多处修建造成城区交通拥堵,噪音污染等现象为市民生活带来不便。
三、许昌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培养和倡导水生态文明理念
许昌市政府政府和学校及单位都应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居民进行用水节水意识的培养,告知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水生态文明建设应从每一个居民思想意识和行动做起。
(二)保护现有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健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加强住宅小区的排水规划和污水集中处理。对于化工、印染、橡胶等企业,应通过提升技术水平、优化发展方式改进现有的污水处理方式,相关部门应严格监察相关企业的污水处理工作。同时,农村的水污染也不容忽视,应建立农村垃圾回收站,减少化肥的使用,推广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生态质效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金融、物流、节能环保服务、软件及服务外包等生产产业,逐步构建起与现代制造业相匹配、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实施污染减排工程,健全市级监测预警、统计、考核三大体系,强化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推进科技减排,完善管理减排,实施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加快推进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改造。
(四)建设水景观体系,发展特色水生态旅游业
在水系连通工程的同时应注重城市水景观建设,结合河湖及城市三国文化,沿河湖两岸因地制宜建设一些亲水平台、木栈道等亲水景观点,环通之后可以创建观光游船等娱乐项目,可以发展成为特色水生态旅游业,带动水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能起到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作用。
(五)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优化施工方案
在水系环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对既有线交通的影响;在既有线施工,积极与公路管理部门配合,道路封闭,及时通报;在既有线上施工,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夜间施工要设置警示灯。安排专职交通指挥员,疏导指挥车辆通行。同时注重噪音污染的控制,做好周围居民的工作,共同维护正常的施工秩序和生活环境秩序。提高工程效率,早日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项目。
参考文献:
[1]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
[2]张瑞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5.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范文5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一、琼海生态构建之曲: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琼海有个家喻户晓的"三不一就"发展理念,即围绕"田园城市"建设,琼海坚持"不砍树、不占田、不拆迁,就地城镇化"的原则。琼海为实现这个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从源头入手:
(一)以规划引领生态保护建设
作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琼海不断加强生态文明规划工作,先后编制《琼海生态市建设规划》、《琼海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及《海南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APEC低碳示范城镇发展规划》等,极力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县级文明城市建设申请工作。
(二)制度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琼海市在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大胆探索、大胆突破,创新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制度。创新生态环境激励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着力推进珍爱自然、发展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构建生态功能分区体系
琼海构建三级生态功能分区体系,打造以旅游为引领的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水平,同时抓好万泉河流域、森林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工作,建设天然林、水源林、海防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
(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
琼海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提升和改造,朝"六化"即村路巷道硬板化、村庄环境公园化、农业生产集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收入多样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的等方向发展,使生活设施、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琼海生态美化之曲:打造生态环境,重构琼海生态新格局
琼海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路明确清晰,即将整个琼海当做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在城区形成"园在城中"、在镇场形成"城在园中"、在农村形成"人在园中"的自然、朴素、生态、和谐之美,形成城乡一体、多中心、走廊式、组团化、网络状的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城市与农村和谐相融、良好民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风貌。
(一)以绿化工程打造原生态环境
琼海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林"工程。在绿化工程中,坚持因地制宜,优选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经济果树,兼顾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村庄绿化以增加群众收入的经济林种植为主,滨海、滨河绿化以保护生态为主,高速公路两旁和城区内绿化以景观林种植为主。
(二)以万泉河再建打造生态新景观
琼海充分利用万泉河流域自然资源,依托万泉河流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优势资源,在原先建设万泉河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万泉河流域旅游慢道和乡村风景道,设计融入文宗皇帝渡口等琼海本地文化元素,使旅游景观和地方历史文化深度交融,彰显地方特色。
(三)以博鳌创建生态村打造论坛新景点
博鳌镇是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在论坛配套设施建设的推动下,该镇以"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庄绿化"为重点,在沿途村口、路口进行绿化美化改造及花木品种点缀,在各村庄大面积植树造林,大力种植用材林和生态园艺林,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镇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为论坛创造良好的会议环境。
三、生态产业之曲: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琼海文明生态村建设坚持"好看又好用",通过改善环境和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田园经济"。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型、田园观光旅游型、民俗风情型、农家乐休闲度假型等不同风格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特色风情旅游乡村。
(一)生态村成为受欢迎新兴旅游点
嘉积镇大园古村,长坡镇文屯村,博鳌镇南强村、大路坡村、美雅村、北山村、留客村,塔洋镇上坡村,阳江镇上科村,彬村山华侨农场的"印尼村"等,既是文明生态村示范村,又是乡村游特色村,受到众多海内外客人的青睐,吸引一批批团队来参观旅游,琼海文明生态村逐步成为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新兴旅游点。
(二)环境优化促农旅融合形成新业态
琼海对村镇进行田园化改造后,一条条蜿蜒的绿道,在槟榔、椰树、园林小品和田园绿野中穿越而过,将镇区和乡村串联起来。特别是乡村带状公园沿途带入5个村庄,形成了"农家乐"、"家庭旅馆"、"休闲慢道"、"农产品采摘体验"等新业态,注入经济价值元素,加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传统农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融合
琼海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实现"六化",还完成村内小品景观绿化美化工作,完善农村供水、垃圾处理和污水湿地化处理等工作,使社会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增加村民收入,就地实现城镇化,不少乡村农民从传统农民向市民融合,其传统农业也逐步向第三产业融合。
四、生态启示之曲:创造优美人居环境,让环境产生效益
琼海深入贯彻"绿色崛起",保护生态并作为发展过程中的最大资本,优化生态、美化环境为当地特色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乡村经济效益,同时良好的乡村经济效益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美丽家园也能创造价值
琼海把全市规划为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国家农业公园和万泉河国家农业公园等3个大片区。通过连片完善充实提升田洋及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打造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城镇化乡村综合载体,使农业公园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产业支撑的园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优美生态环境产生良好效益
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创办起一批农家乐、农家旅馆、咖啡屋、观光及瓜果采摘等乡村游项目,这些项目大都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农民从中获得财产、生产、经营、工资4种收入,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优美的环境也是价值"。这三大农业公园,无疑成为琼海集中展示生态景观的最佳窗口。
(三)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琼海潭门镇在风情小镇建设中,抓住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特色资源,全镇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得到全面改造,风情小镇变身旅游小镇,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成为继博鳌之后又一旅游热点。据统计,政府投入1.2亿元的基础设施改造资金,短时间内就带来本地和外来投资近5亿元,潭门群众尝到文明村镇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甜头。
参考文献:
1.岳波,吴小卉,黄启飞,孟伟,张林波.生态文明建设国内外经验总结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5
2.李百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价值工程;2010年25期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范文6
一、生态文明评价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而以“生态文明”为专门评价对象的指标体系的出现,则主要集中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后。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研发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5个子系统,从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5个方面来评估各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估结果显示,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名靠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江苏等经济较发达的省份,、甘肃、宁夏、贵州、云南、青海和新疆等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名靠后。
2.生态现代化指数
生态现代化是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探索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新模式而提出来的。生态现代化指数包括生态进步、经济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3个指数,每个指数包括10项具体指标,通过这30项评价指标,涵盖12个政策领域,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现代化水平。
生态现代化指数核算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和、青海等生态环境破坏较少的省份排名靠前,山西、宁夏、河北、河南等欠发达且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地区生态现代化水平排名靠后。
3.地方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实践探索
地方政府中,较早提出生态文明评价的有厦门市、贵阳市和浙江省。厦门市生态文明(城镇)指标体系包括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环境友好和制度保障4大系统,涉及30项具体指标。贵阳市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等6个方面,共33项指标,构建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浙江省统计局构建的浙江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生态效率指数、生态行为指数、生态协调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4个子系统最终合成生态文明总指数。
4.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大排名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福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就是用较少的自然资源消耗,来创造较大的社会福利的文明。他们将生态文明水平等同于利用资源创造地区生产总值的效率,提出“生态文明水平”的计算公式为GDP/EF。生态文明水平与GDP成正比,在生态足迹一定条件下,GDP越高,其水平亦越高;与生态足迹成反比,在地区生产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生态足迹越小,其水平越高。
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大排名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相对靠前,而宁夏、山西、贵州、新疆等欠发达省份排名靠后。
5.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器物、行为、制度和精神4个层面,由于制度和精神领域缺乏权威数据的支撑,难以直接对这两个层面的建设进行量化评价。然而,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最终要体现到器物和行为层面上来。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的课题组从器物和行为层面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分为4个方面,即充满活力的生态、健康安全的环境、发达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加上反映各省域间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贡献的状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5个核心考察领域: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和转移贡献,然后选取备考察领域有显示度和权威数据支撑的具体指标,构建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CI)。
通过该评价体系加权计算出的生态文明指数(ECI),全面评价了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具体评价各省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则侧重评价各省更“绿”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此外,为切实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课题组基于指标原始数据还进行了国际比较、进步指数分析、类型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驱动分析。
二、现有评价的不足
对生态文明的评价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开创性工作,虽然目前已取得了一批积极的成果,但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还未能真正释放出其“以评促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的功效。
(一)现有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受当前认识水平所限,现有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在指标设置、统计算法及分析方法选择等方面尚不够成熟,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和及时性还无法保证,亟待丰富和完善。
1.指标设置及算法选择存在缺陷。指标设置方面,部分评价体系还存在指标过于庞杂、指标选取不够全面等问题。选取指标过多,会增大统计分析难度,还易陷入主次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的困境。指标选取不全面的问题体现在,有的评价体系只是对某几个方面有所侧重,而对其余方面则关注不够。
算法选择方面,目前普遍较简单化,方法学尚未成熟。如,由于生态文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指标目标值确定有困难,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相对评价的算法,其测评结果生态文明指数只是省际相对比较的结果,未能反映各省生态文明的绝对水平。
2.基础数据缺乏全面性。由于基础数据的不足,各评价体系普遍存在数据缺失较严重的问题,而不得不对有缺失数据的指标进行技术处理;还有部分评价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存在数据来源不统一、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此外,因为缺乏连续的权威数据支撑,一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尚不能纳入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只能选取相关指标代替或者暂时放弃对该方面的考察。这些问题都会对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
3.评价单元选择不够合理。已有的评价体系大多以国家或省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其评价范围显然过大,国家或省份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明显,发展并不均衡,因此其评价分析结果,难以直接指导基层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国内地方政府在对生态文明评价的实践探索中,其选择的评价单元相对较小,但其评价体系的区域特色较明显,受此限制而难以推广应用到其他地区。
4.相关的分析有待深入。现有的评价中。部分指标体系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尚未对其评价对象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实际的测算、评估。而根据评价指标及相应算法计算出评价结果的指标体系,也多将关注点集中于各评价对象的得分及排名上,缺乏对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因素、机制等的深入挖掘和探析。
(二)评价与社会的互动有待加强
在我国,对生态文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其成果的影响范围有限,影响力持续时间较短,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公众参与较少、互动不足等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举国上下之共识,但各级政府对生态文明评价的重视程度还未提升到相应高度。关于生态文明评价的内容尚未纳入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中。
2.社会公众参与不足。目前。社会公众还普遍认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实施节能减排等重点工程,都只能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来实现,对生态文明的评价也是由各级政府或专业机构来完成,与个人关系不大。导致生态文明评价成果后,其关注者多为相关专业部门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而社会公众对其关注度较低,缺乏互动。
3.学者研究合作不深。生态文明评价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必然要求各领域的学者广泛合作,才能完成好这项艰巨的研究任务。而目前学者间的研究合作普遍停留在浅层次阶段,较多的研究人员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未形成推动生态文明评价研究不断深入的合力。
三、生态文明评价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这是继党的十七大之后,再次将生态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而生态文明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考核手段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各界应紧抓当前大好历史机遇,理顺体制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提升评价效果,为全球生态安全和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政府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手,应正确认识评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主动将生态文明评价纳入其绩效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千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同时,积极响应学界对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诉求,不断完善评价指标所急需的数据,做好相关数据的收集、统计、审核与工作,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二)学界强强联合
生态文明评价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学科,对生态文明的评价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理论、哲学理论、管理学方法和统计分析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要做好对生态文明的评价工作,就必须加强对政府业务部门、专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各路研究力量的整合,确保理论深度与一线实践经验并举,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评价全面发展,以切实实现其对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三)完善评价体系
在整合现有成果基础上,随着数据丰度的提升,应按照权威性、定量化、科学性和导向性的原则,不断修正、完善指标体系;探索对生态文明水平能够实现绝对评价的统计算法;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合理选择评价单元;完成对评价对象实际生态文明水平的评估、测算。同时,根据相关数据展开深度分解、剖析,探寻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充分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机制和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有效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四)扩大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