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老龄化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老龄化原因范文1
个人层面则涉及养老、医疗、生活质量、心理需求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等个人及家庭生活全方位的问题。个人层面的问题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体会最为深切的问题。养老问题的困扰是老龄化最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劳动力比例的下降,家庭子女的减少,失独老人的增加,老有所养,谁来养,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也成为每一个老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疾病的困扰即“老有所医”,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也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老年人个人价值实现、社会关注、社会交往等心理需求的满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于老年人群中。这需要社会给老年人提供更多机会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需要老年人转变思想观念,以更加开放、积极的状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再有,老年人空闲时间较多,对于教育的需求和热情普遍较高。老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年轻人而言普遍较低,这种情况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1.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劳动力不足,人口红利消失;二是经济发展不足,“未富先老”。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进而造成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诸多问题。人口红利: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过程中,人口生产性有所增强,这种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这一效应即为人口红利。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也将随之消失,这将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未富先老”: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状况成为社会的隐忧。
2.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要解决人口红利消失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单独家庭生育二胎和推迟退休年龄等相关政策,人口红利问题将得到一定好转。另一方面,需要转变老年人和社会全体成员的观念,倡导积极老龄化观念,实践人口转型红利即“老年人口红利”理论。“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人群。人口转型红利是指老年人口通过再社会化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赋闲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有所作为的工作者,通过再就业和续就业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广义来说,老年人对儿女的各种帮助、在社会上的善举(如从事公益事业、志愿者活动)以及在市场上的消费等等也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穆光宗,张团,2011)。在欧美,老年人的再就业、从事公益事业等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但目前在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集中体现为对子女家庭的帮助,对社会其他方面的贡献还更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转变传统老年观念,将先进老龄化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使他们具有再就业和从事公益活动的能力。
要解决“未富先老”问题就要求国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法律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老年人权益。同时全社会也要行动起来,形成老年人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家庭成员鼓励支持老年人以积极心态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氛围,探索多途径、系统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方式。从以上分析看,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社会观念转变和将先进老龄化理念付诸实践,以及老年人能力提升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将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组织起来并进行教育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开始担负起教育、娱乐、交往等多项功能,这些功能不断被强化,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日益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逐渐增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区成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成为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养老观念,树立积极老年观
中国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基本态度和观点是:在物质上,老年人得到其子孙和全社会的赡养和扶助,在精神生活(包括社会地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见等)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其中,“赡养”,是这一老年观的基础部分,而“尊敬”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倪跃峰,1998)。这种老年观体现的是家庭养老的基本观念,是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和多子多福的家庭追求与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施的情况下,这种老年观已经受到了严重冲击。社会情况的变革要求我国老年观也必须随之而变。社会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社会成员观念的进步。
在以“赡养”“扶助”为基础的“家庭养老”这个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中,隐含着一种消极的老年观:当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目前我们一般以退休为标志,即使仍然身体健康,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也会退出工作岗位回到家庭,很少再就业或从事公益活动。他们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换为社会财富的消耗者,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即“老年人”等于“被供养人”。这种观念不仅是老年人,也是家庭、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这种观念作用的结果是,对于家庭而言,老年人开始成为子女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负担。对于老年人而言,一是他们开始以家庭为中心,逐渐脱离社会,生活范围缩小,从而影响到他们精神生活的质量;二是他们的经济收入减少,从而影响到他们物质生活的质量。当代社会需要转变传统的老年观,对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把他们一律视为需要被供养、被扶助的对象。当我们不再将“老年人”与“被供养人”画等号,人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就会增强,从而形成“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良好环境。
为了促进老年人享有健康晚年、幸福晚年、积极晚年,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4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获得最佳的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的过程。它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以“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倡导健康、参与、保障。其中,“健康”,包括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内容。“参与”,是指人退休以后,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参与社会事务,使老年人的生活继续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创造收入和发挥作用的机会,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积极老龄化”虽然提出,并在理论界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是了解甚至是知道这个名词的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寥寥无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教育将这种积极的老年观宣传给每个老年人和社会成员,使积极老龄化深入人心,并逐渐转化为现实,从观念上引领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
2.参与“时间银行”建设,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提出来的老年人权利保障目标。在人口流动加速,家庭小型化的背景下,“老有所养谁来养”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养老事业的基本共识,家庭和社区将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体。社区居家养老是建立在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以社区为平台,为居住在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与养老资源和职能几乎完全依靠家庭的传统家庭养老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与其他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居家养老必将由于其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中国人对于养老的基本认识和习惯,而成为我国养老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模式。成功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就当前各地发展情况看,除了居民观念转变和政府政策支持等问题,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和服务质量保障问题。世界较为通行,在我国也开始试行的做法就是建立“时间银行”。从广义上看,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积累时数;狭义上,时间银行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时,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王泽淮,2003)。
就职能而言,建立并管理时间银行应属于民政部门的任务。但就现实看,时间银行在我国尚处于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阶段,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这显然是民政部门人员难以完成的。担任社区教育任务的一般是高校,高校教师有着很强的研究能力,这恰好可以弥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不足。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应该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因此,高校与政府部门合作,社区教育参与到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中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在时间银行的建立、运行和完善过程中,社区教育应参与的工作包括: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宣传先进老年观,转变社会传统养老观念;设计时间银行的建立模式,研究制定相关管理、运行机制和时间兑换等制度;宣传时间银行的理念和内容,培训时间银行管理人员,参与组建并培训志愿者等相关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队伍,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研究提供和接受扶助人员的双向选择和信用评级等制度,形成科学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研究和实践,制定时间银行运行模式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等等。符合我国社会实际、运行科学的时间银行机制的建立,将有效开发社会闲散力量,挖掘低龄健康老年人的潜能,不仅使他们做到“老有所为”,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机制的建立和实践,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需要扶助的高龄老年人的“老有所养”问题,还为目前低龄未来高龄的老年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最终可以为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加强知识教育,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
在老年人的多种需要中,“老有所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它能够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提升“老有所乐”的品位,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全国60岁以上老人文盲人口约为3 7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21%,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显著下降。调查显示,老年群体主观上接受教育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希望学习的内容广泛,涉及到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同知识层次的老年人对知识的需求内容不同,知识层次较低的老年人对于健身、养生、娱乐、生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要求教育内容简单易懂。原因在于,几乎所有老年人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与生存、生活直接相关。知识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兴趣相对广泛,他们的兴趣会延伸到个人爱好、国内外大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理财等多个方面。时间灵活,形式多样是老年人的普遍要求,这主要源于他们一般都会有照顾家庭和孙辈的任务。与他人交往,扩大社交圈成为老年人参与各项健身、娱乐活动的重要原因,也是对老年教育的期望。
“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教”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老年人的学习欲望强烈,但是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给老年人的教育资源极为有限。老年大学是由政府兴办的公益性老年教育组织,也是目前各地开展老年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更为普及的是社区或社区附近能够进行的一些体育、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有些地区是有组织的,但大多数是由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活动。从全国来看,由于地方政府的思想意识、经济能力不同等方面的问题,加之地区间、社区间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这些教育与活动显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中老年人的普遍需求。综合以上分析,要切实加强老年人的知识教育,实现“老有所学”需要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实现“老有所教”。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是老年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继而应该通过这些教育,宣传先进的老年观,并引导他们接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教育。根据老年人对于教育时间灵活和形式多样的普遍要求,仅就加强知识而言,各地终身教育平台的建立是实现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当然,这就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4.加强技能教育,实现“老有所为”
“老有所为”是《十二五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老年人口红利”的通俗化表述。但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仅仅凭借老年人和社会观念的改变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加强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要根据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教育。对于某方面具有特长的老年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转变老年观的教育;对于具有一定劳动技能,有意愿再就业和续就业的老年人,重点应放在如何选择适当方向,提高实用技能的教育;对于急需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但又没有什么技能的弱势老年人群体,应该进行其力所能及的技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育无法通过现有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而必将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这样的教育,“老年人口红利”才能从理论走入社会,“老有所为”也才能逐渐得到实现。
5.建立老年人学习组织,实现“老有所乐”
社区教育不仅要能够实现其对于社区成员的教育功能,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功能。这种组织功能可以表现在“时间银行”的建立过程中,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中,也可以表现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等的建设方面。面对社区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让他们参加到志愿者和学习组织中,进行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成就感、人生价值的实现感。进一步可以让老年人生命质量有所提高,生活体验更加快乐幸福,实现“老有所乐”。
四、总结
社会老龄化原因范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房价;河北
项目支持: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16174);指导老师:任伟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9日
一、引言
近年来,河北省房价不断上涨,其上涨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人们买房变得更为困难。大量研究表明,人口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房价的变动。找到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将优化河北省房地产行业的产业结构,同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
从人口视角对国外住房市场的研究:很多国外研究者认为人口结构与房价等资产价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生命周期理论中。例如,Modigliann认为经济个体通过平滑各个年龄阶段的消费和储蓄进行最优化选择,在收入与财富的预算约束下可以达到生命周期内总效用最大化。其中的具体表现为个人的消费储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当老年阶段的消费大于储蓄时,老年人会进行借贷或出售资产。因此,得出人口结构会影响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理论。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时,因为社会上存在对房屋等资产的超额供给,所以毋庸置疑房价等资产价格将下跌。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者Bakshi和Chen认为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将更多的财富分配到金融资产,而他们在早期会将大部分财富投资于房地产。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个人风险厌恶系数与年龄成正比的假设下提出了生命周期投资理论。
从人口角度对国内住房市场的研究,主要包括:朱矗2005)提出1999~2005年间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是年龄结构造成的。陈国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表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是目前房价上涨的动力,但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一情况会减弱并逆转。陈斌开等国内研究者发现,中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住房需求,他们认为中国住房需求在2004年以后会与人口结构高度密切相关,他们认为在2012年后,人口老龄化将大幅度降低中国的年均住房增长率。徐建炜等得出房价和人口抚养比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因此他们推断2015年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不再会快速上涨,甚至会衰退。陈彦斌、陈小亮发现,在中短期内,城镇住房大量过剩与人口老龄化不会有太大关系,于是他们认为204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各方面负面冲击才有可能逐渐显现出来。
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房价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本文将找出河北省人口老龄化与房价之间存在的逻辑,分析其中潜在的联系,通过研究出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就可以提前预警,找到解决方案。
三、数据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河北省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总体趋势是增加的,在2010年有点下降,但是其下降的幅度并没有特别大。近几年,河北省的老年抚养比依旧上升,说明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观察河北省的房价情况,一直呈现出较高的上升趋势,12年间翻了3倍。在2010老年抚养比下降时,可以看出当年的房价上涨幅度低于其余年份,可以说明其中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图1、图2)
四、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
影响房价的因素非常多,但是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类:收入因素、成本因素以及本文着重研究的人口因素。本文选取这三大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是收入因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变量,它可以反映出人们的购买力,所以将其选入。在成本因素中,投资额(X2)(亿元)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开发成本。研究目的是人口因素中的老龄人口对河北省房价的影响,所以选取作为一个自变量。在国际上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测量老龄化指标的主要变量是老年抚养比(X3),即社会老龄化群体(65岁以上人口)与社会上创造财富的主要人群(15~64岁人口)之间的比例,这个数值越大,说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高。河北省住房平均价格(Y)(元),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年鉴》。
为了研究住房价格与相关因素的联系,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y=?茁0+?茁1x1+?茁2x2+?茁3x3+?着
?茁是模型的参数,?着为误差项的随机变量,反映了除已经加入模型的其他随机因素对模型的影响,是不能用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变异性。
直接利用统计工具SPSS中的命令regress求解,得到模型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及其置信区间(置信水平?琢=0.05)、检验统计量R2、F、p的结果。
表1显示,R2=0.9940指因变量y(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的99.40%可由模型确定,F值远远超过F检验的临界值,p远小于?琢,因而模型从整体来看是可用的。
将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代入模型:
y=-1784+0.1807x1+0.0763x2+175.28x3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所研究的变量与房价均为正相关。就目前来看,河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就会推动房价上涨0.18元,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资额对于房价的推动作用不是非常明显,透支额增加1亿元房价也只是略微增加。本文研究的人口因素中的老龄人口,每上升1个单位,房价将会上升175.28元,但是由于老年抚养比每年的变动幅度不大,所以其对房价的推动作用反而没有人均可支配收入大。
五、研究结论
从模型中看到,河北省的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并不完全符合国外学者所提出的资产消融假设。在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导致房价下跌,反而会对房价产生弹性较大的正向影响。河北省养老体系主要是居家养老,只有为数不多的选择去养老院进行养老,他们会得到孩子们的赡养;与之相反,国外的养老体系发达,老龄人会选择在养老院进行养老,为支付高昂的养老费用会通过出售房产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所以在发达国家存在的资产消融假设不适用于中国大多数地区。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首先,从家庭结构来分析,家庭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与自己的子女同住一套房的情况越来越少,这将会增加住房的需求;其次,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来分析,老年人总想为他们的后代留下一定的资产,房产较好的保值性能成为他们的首选,此时的房产不仅作为自己住房的刚需,还具有投资品的性能,因此反而会推高房价。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房屋总需求趋势[J].世界经济情况,2005.11.
[2]任木荣,刘波.房价与城市化的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9.
[3]陈斌开,徐帆,谭力.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住房需求:1999~2025――基于人普查数据的微观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
社会老龄化原因范文3
摘要:
当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设计的产品并不是很常见。注重老年人产品的设计将是一种趋势,是一种机遇。在产品设计领域如何把握和应用老年人产品设计的原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 :
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 产品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31-02
一 老龄化社会的现实
1老年人的定义
《人口科学辞典>定义“老年人”为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确定和划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目前,国际通用的老年人年龄界限为60岁或65岁及以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在老龄人口较少的发展中国家以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老龄人口较多的发达国家以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
2老龄化社会的定义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即lO06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3我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从老年人数量和比例看,截止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7%以上。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并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中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还将继续以年均约3.2%的较快速度增长。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4亿;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特别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现状
目前在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行业中,设计师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年轻人,投向时尚和潮流,而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产品设计并不是很常见,尤其没有把老年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作为工作重点。
市场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了解不够深入,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反映为真正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商品不多,品种也单调。很多老年人用品的设计只是在包装上加以改变,贴上所谓老年人用品的标签,而并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加以研究和设计,更不用提忽略了老年人群中也有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
随着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程度不断加剧的认识提高,现在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优秀产品。但是往往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投产量小,推广力度不高,难以降低成本,导致收益不佳,形成恶性循环。
2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现实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会逐渐摆脱传统概念,他们在社会上不再是次要的消费群体,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再仅是需要特殊照顾的弱势群体,他们发挥的作用也不是辅的了。老年人口的增长必将刺激老年产品的消费,这种消费的数量与群体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呈一定比例关系的,老年人群将更多地拥有发言权和选择权,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消费群体之一。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的经营重点必将发生改变。对于产品设计领域而言,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群体,已不仅仅是一件紧迫的任务,而是—种不可逆的趋势更是—种商业机遇。
3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社会意义
北京大学人口所的蒋耒文曾说过:“忽视老年人的社会进步,是不真实的进步;远离老年人的科技发展,是不完整的发展;没有老年人参与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其中的“老有所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意义,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最基本功能的要求,而进一步提升到情感和精神层面需求。
在日渐进入老龄社会的背景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设计师有责任用优良的设计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也是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真正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作产品设计,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三 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日常生活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在生理方面,老年人的“老”不仅仅体现在老年人的外貌形态上,还反映在人体内部细胞、器官组织、身体各部分系统上。老年人感觉器官的功能下降,出现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等现象。其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同时,身体机能下降,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神经组织功能等都有相应的减弱。
老年人生理上发生的变化是设计师在老年人产品开发中最直接、直观考虑的因素。
(1)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官,人的认知有约70%的信息来自视觉。老年人视力的下降要求产品上的字体大而清晰,颜色区分明显,各种形体的提示必须突出,必须清楚直观,不能复杂。
(2)听力的下降要求一些发声产品发音清晰,音量可调,可设定的最大的响度比普通产品高;同时设计时应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耳所接收的声音频率范围会缩小。
(3)老年人感官功能下降,对于灵敏的器件容易造成误操作。所以老年产品操作的敏感度应该降低,包括动作的幅度,反应的时长,反应的方式等,可以缓解老年人面对反应灵敏的部件产生的恐慌。同时老年人的反应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变得缓慢,应避免需要老年人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记忆的设计,简化操作界面和操作方式。
(4)在人机工学方面,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试用于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操作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比如现在药瓶旋转式打开的设计,老年人容易出现双手颤抖的情况而不易取放物品,这样的设计需要一定的力气才能打开,不仅不方便老年人的操作,而且对于急性病患者可能会产生生命危险。
产品与老年人的人体尺寸、形体以及用力方式是否配合;操作系统是否安全;操作界面是否简洁明了;操作的方式是否符合老年人的习惯和生理特征:产品是否轻质,便于携带等都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要求设计师在产品开发时应考虑到的问题。
2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生理上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
(1)由于生理上机能的退化,老年人或多或少会感受到力不从心和恐惧;对于外界接触到的事物的选择更偏向于保守和安全。所以老年人产品的设计要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除非功能需要,否则避免尖锐部件,结构必须稳固结实,可控性强。
(2)老年人的心理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的模式,因此产品设计时应避免过多的刺激,比如过于鲜艳的颜色,刺耳的声音,浓烈的味道。同时在设计中有时会忽略的触觉,要尽量保持柔和平滑,使老年人的心理舒适度达到最大。
(3)老年人产品的设计要遵循老年人的情感活动规律,探求产品的情感化要素,设计出具有人情味的产品形态,获得老年人心理上的认同,并能在体验中获得情感,唤起他们的对过往美好的回味或者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追求。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情感化的设计也是设计师们的追求。设计出能引起人美好情感的产品是一种成功,在老年人产品设计中,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有沉淀的对某个时代有着特殊情感或记忆的人群。
3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退休对于老人来说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退休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工作环境的离开,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老年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如果调整不好,会滋生抑郁孤独感和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这时候产品设计更应该注重老年人的感受:
(1)老年产品的设计要建立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帮助调节因退休等原因产生的消极情绪。产品设计要符合社会文化的需要,老年教育、益智健脑类产品,智能化设计是未来老年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
(2)如何打发老年人闲暇无聊的时光?趣味性的产品设计会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有活力。同时趣味性的设计也是充满感情的设计,自然而然会产生亲和力,对于老年人也有一定的情感上的安慰。
(3)勤俭节约目前仍是我国老年人的主流消费观,尽管老年人大多有积蓄,但时代的烙印和多年养成的节俭习惯使得这种观念延续。同时老年人退休以后,依靠的主要是退休金,所以大多数的老人追求的是“物美价廉”。因此老年人产品设计对价格比较敏感,要注意控制成本,提高质量。
四 针对不同阶段老年人的特点设计系列化的产品
1不同年龄段
年龄是划分老年人身体状况的重要标准,而且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各自时代的烙印和回忆。所以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依据年龄将老年人划分成不同的目标人群,归纳出各个年龄段老人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的特征,会使设计更有针对性。
2不同健康状况
老年人机体功能减弱,视力、听力、味觉等的功能降低,还常见患有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症状。这些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痛苦。根据疾病的特点,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设计属于一类患病老年人的适用产品或者随身物品,是今后设计发展的重要方面。设计的产品要能够在情感上照顾到老年人,做到安全易用有趣,帮助排遣老年人因身体状况不佳而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
3不同地区
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概念,其中城市的老年人和乡村的老年人又有所不同。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大部分可能存在的生活习惯、资金收入、文化教育、精神认识有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对产品的外观、性能、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和接受度也存在差异。
4不同生活模式
老年人生活模式较之从前更加多元化,大致分为家居型,养老院型,独居型三类。不同生活模式的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及出行模式,他们对于日常随身用品的需求也有比较大的区别。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老龄化迅速,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数量大增。所以详细调查老年人的生活模式,建立起数据库,有助于定位,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受欢迎的好产品。
社会老龄化原因范文4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运行管理机制
随着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逐渐受到各方关注,其空转、亏空问题日益严重,及时找到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新对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现状
1997年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但仅仅到了1998年,我国就有接近半数省市的养老金出现收不抵支。2005年时,中国养老金基金空转规模达到了8000亿,并且以每年1000多亿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国家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本应有资产19596亿元,但实际上仅有2039亿元,导致的17557亿元的缺口将要由政府来进行偿还。据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9万亿人民币,目前对于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估算,最乐观的也认为缺口将达到3万亿人民币。
二、养老保险基金空转现状的原因
1.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
我国人口基数大,伴随着近些年来的改革开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也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1/2。
根据世界标准,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到达7%就可以视为社会的老龄化,而我国已达到9%,由此可见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严重,而老龄化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需求的增长远快于社会供给总人数增长,社会老年抚养负担日益严重。
2.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效率低
我国在将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模式改为半基金式运作之后,并没有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的亏空问题,原因在于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导致投资运营效率不高。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银行存款和国债,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上升,实际利率不断下降,基本的保值目标都不能实现,更不用说是增值的长远目标。加之滥用和挪用养老保险基金,缺乏基金监管机制,相较世界其他国家,我国效率严重低下。
3.生活支出的快速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我国的平均消费支出也不断增长,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先前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难以实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的目标,养老保险的透支在所难免。1999年到2009年十年间,我国全国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由156.0元/人/月提高到227.75元/人/月,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为了保证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支出和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基金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亏空日益严重的后果。
三、解决养老保险基金亏空问题的对策
1.基金运作的投资多样化
针对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收益率低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投资组合的方式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和保值,将一部分保险基金投资进入资本市场,在保证一定的流动性的情况下,进行较长期的投资,包括股票、长期公债、长期公司债券、金融衍生工具等,真正实现高效的基金式运作。这样,通过将各种不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的投资工具合理的资产组合,实现优势互补,并且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可以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
2.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是由政府直接管理,因此缺少强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私自挪用和不合理使用,大大降低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因此为了解决基金运营过程中低效和腐败的问题,建立专业的监督管理部门是大势所趋。可以通过委托中介机构,聘请专家理财,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减少违规操作,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控制养老金的支出规模,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有利于基金的高效率、高收益、低风险的运行。
3.实行弹性退休政策
针对老龄化问题,我国应建立有差别的弹性退休制度,根据不同的职业采取不同的退休制度,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比如,针对科研工作者,可以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不仅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还可以弥补一部分的基金缺口。而对于一些体力工作者,因为从事了大量体力工作,所以不再延长他们的退休年龄。在明确最低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建立弹性退休制度,使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年龄密切挂钩,可以有效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不足问题。
总之,为了实现基金的有效运营,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应拓宽投资渠道、进行多样化的投资,科学组合,并采用适当的投资管理和监管制度,,配合合理的退休制度。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空转问题将会得以改善,养老保险基金真正实现增值保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文敬,刘云.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3)
[2]李文浩,王佳妮.国内外养老保险基金运用比较分析及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选择.人口与经济, 2005.(1)
社会老龄化原因范文5
关键词:成都;老年住宅市场;发展趋势
我国自1999年以来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增加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实行特困老人的低保救助和社会救助等。但中国未来老年人的绝对数量是如此之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21世纪我国的老龄化将更加迅速地、大规模地、高龄化地到来,据预测,到204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以上,也就是每五人就有一位老人。临困境,但是换另一种角度分析,如何把“银色浪潮”好好利用起来,充分合理地开发“银发资源”,就可以化负担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经济负担方面。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但它决不是延迟经济发展的根本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从而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使社会对老年产品及劳务需求增加,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并由此刺激老年住宅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国老龄化问题现状分析
1、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经济负担方面。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但它决不是延迟经济发展的根本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从而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使社会对老年产品及劳务需求增加,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并由此刺激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老年产业得到发展,那么也就增加了相关商品的种类,扩展了服务的领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增加了社会的财富,扩大了就业的渠道,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老年服务业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和连锁效应,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关联和连锁效应,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
2、老年人需求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
据一家权威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年需求达到8000亿元。但在目前市场上,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尚不足1000亿元。老年人需求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3、社会老龄化需求老年住宅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打造安居体系已刻不容缓。
老年住宅,有的称“银发住宅”、“养生住宅”、“长寿住宅”、“乐龄住宅”或“关怀住宅”,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用住宅,是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的结合,不仅需要在楼层、医院、交通、服务设施等方面符合老人的身体特点,更要在娱乐、学习、交往、情感等方面照顾老人的心理需要。
在北京、上海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里,大多数老人出于各方面原因不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变,他们的收入及消费行为开始围绕着自身需要来进行,他们将可能是银发住宅潜在的最大的客户群。另外,中国人传统的“尽孝”思想,使很多子女愿意为父母购买一套银色住宅,让自己的父母得到充分的照顾。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老年人住宅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老年人住宅是对老人的终极关怀。
4、家庭因素催生老年人住宅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国70年代中期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以来,“三口之家”现已成为社会的主力家庭结构。许多独生子女成家之后,所面临的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压力加大,每对中青年夫妇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生存发展竞争条件下要照料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生活无规律和精力严重不足,同时,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住宅呼声高涨,呼之欲出。
二、老年住宅发展分析
1、老年住宅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老年住宅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产业链,而且这个产业链很长,涉及的相关行业和环节很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突出。随着老年住宅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为老人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住宅的发展,需要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医疗、邮电、通信、文化教育、装饰装修、家用电器、以及家政服务等一系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增加就业,引发商机。
2、老年住宅的发展,间接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如今老年人的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已开始挑选环境好、功能全、服务质量佳的地方颐养天年,对老年住宅的规模、环境、服务、功能需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老年住宅与服务的多种需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而老年住宅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和连锁效应,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说老年住宅社区中要搞老年服务就需要有服务机构,要搞老年教育需要有教育机构,要搞老年娱乐需要有娱乐实体,要搞老年医疗需要有医疗卫生机构等等。这样,无形中就刺激了市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给经营生产资料的厂商带来了商机,给市场注入了活力。
3、老年住宅打开就业之门
老年住宅的发展建设,是通过关怀老年人的人文理念和一系列关怀老年人的服务体系,体现社区的养老功能。如社区的医疗保健服务部门,可以为老年人进行室内看护,聘请运动学专家、医学专家、营养学专家为老人建立系统的健康指数跟踪服务;在社区里成立各种不同的老年俱乐部,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图书馆等。这些以老年住宅为依托的相关服务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通过招募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进行再培训、再就业,可以有效解决社会压力。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搭建了更好的就业平台。
老年住宅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老龄社会的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调节就业人口多和岗位短缺的矛盾。随着老年住宅的渐渐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将会开发出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实现安排更多人员上岗就业。
三、成都老年人住房现状分析
1、老年人住宅明显不足
2010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1404.7万人,目前,成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7.27%,比全国高出近5个百分点,而且以每年增加约10万人、增长0.7个百分点左右增速攀升。据统计,从1951年至1965年,我市出生人口数为245.97万人,未来15年我市老年人口将猛增200万人。
2009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206所,床位数31917张,其中,国办养老服务机构7所,床位数2252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3所,床位数7605张。农村敬老院166所,床位数22060张。只能满足约2%的老年人进住,98%的老年人都要生活在社区,依托社区家庭养老。
2、户型设计不合理、功能相对单一
现有的养老院户型面积大小不等,主要为单人间、双人间和多人间,房屋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全,不能满足老年人住宅特殊功能要求,更不能从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
3、住宅区规模小、配套设施不足
目前成都市的养老公寓以中小型为主,多属传统的养老院、福利院,拥有300个床位以上规模的还比较少。整体规划设计落后,生活设施不完善,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单一,医疗护理、保健不配套,服务水平低下,缺乏人性化,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新一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4、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成都市现有的养老院中,绝大部坐落在偏远地区或老城内,噪音和空气污染大,且多数的养老院用房是经翻新过的民宅和企事业单位用房,房屋简陋,内部安全隐患突出,绿化植被缺乏,更谈不上养身、休闲的绿化景观环境了,总体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四、成都老年人住宅市场发展趋势
1、“老年人住宅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通过调查,2010年,中国退休劳动者一生的积蓄总和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另据中国老龄人协会统计,2010年中国老年人消费约5000亿人民币,而且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其消费数额还将得到进一步增长。由此可见“老年人市场”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老年人产业,尤其是老年人住宅产业是一个极待开发的产业。
2、老年人住宅将逐步从主城区向城郊转移
老年人进入养老院等福利机构的目的就是安享晚年和健康长寿,因此对环境质量要求较多,而现有的养老院、福利院因历史原因,大多选址于主城区内,噪音和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相信随着老年人对养老质量要求的提高,其老年人住宅从主城区向城郊转移将成必然之势,且唯有城郊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能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3、老年人住宅的开发以中档为主、辅之中低档和中高档产品
对老年人公寓的档次之分,现尚无明确界定,但可以肯定成都市现有养老院中绝大多数应界定为低档产品,而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中档产品严重不足。高档产品市场稀缺,有效需求相对较大。低档产品仍有市场,但需要升级换代。总之中档老年住宅产品的开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开发的主流,而高档产品、低档产品也将占有一席之地。
4、民办产权式老年公寓将成为未来老年人住宅市场的发展趋势
纵观成都市老年人住宅市场的发展现状,各养老院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都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许多老年人既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孤单又恐在养老院无法满足宁静、舒适生活的要求,民办产权式老年公寓的出现将打消老年人养老的多种顾虑,在北京、广州等地该类型的养老住宅深受老年人喜爱。民办养老机构的优势表现在,体制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经营策略上更多思考;管理手段上多样,市场化运作;负责程度上责任心强,全年无休,以院为家,是事业型;运作成本上更经济、有效。
5、“环境度假型老年公寓”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社会老龄化原因范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旅游业 产业创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之受到了影响。高龄老人已经渐渐成为旅游产业所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的人群。较之年轻者,高龄老人在旅游方面的选择会明显不同。旅游地点、旅游时间、交通工具、食宿条件等等,都需要旅游产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本篇论文将会在人口老龄化的这一社会背景下,讨论旅游产业对此变化所做出的相应产业创新。
一、关于旅游地点的产业创新
旅游地点是一个重要发展方面。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会形成产业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促进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高龄老人较之年轻的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年轻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繁华的城市,或者去往具有异国情调的外国。但是对于高龄老人,幽静的自然景色,不喧哗的环境才是理想中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在以后的产业发展中,可以选择加强开发具有幽静特点的自然地点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在旅游目的地方面的产业创新,可以在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吸引更多的高龄老人,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旅游产业需要对旅游目的地这个方面做出相应的产业创新。
二、关于旅游时间的产业创新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时间分为旅游旺季和淡季。在旅游旺季中,有大量的旅游人群,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旅游者受伤和事故发生的次数就会相应的增加。而处于旅游淡季中,旅游人口便会相应的减少。对于旅游者而言,人身的安全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保障。不同于年轻旅游者,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行动反应能力都相对较弱,因此在旅游的过程中,人身安全有必要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障。相比于人口相对多旅游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旅游旺季而言,旅游产业最好在旅游淡季为高龄老人提供旅游服务。在旅游淡季中,旅游人口并不是很多,工作人员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使得高龄老人在旅游的过程中免于发生意外。同样,在旅游人口相对而言较少的淡季,可以避免过于拥挤的状况,高龄老人们可以避免被推挤受伤。他们的人身安全不禁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在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以悠闲的心情更好的享受整个旅游。
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应该在对老龄人口的旅游时间上,做出相应的产业创新,以此来促进产业的发展。
三、关于交通工具的产业创新
在旅游产业的兴旺发展过程中,交通工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在确定旅游过程中采用的交通工具时,相对于年轻的游客有所不同,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等重要因素都需要考虑在内。对于距离相对较远的旅游目的地来说,飞机无疑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近60%的老人并不愿意乘坐飞机。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火车。在他们的观念中,飞机的危险指数明显比火车要高很多,尽管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考虑到社会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加强,当老人参加旅游时,向他们提供火车而不是飞机座位交通工具无疑是正确的做法。同样,在交通工具是船,渡轮的情况下,老人们也对此强烈的排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能忍受晕船的难受感觉。但是对于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就渐渐下降的老人而言,晕船明显更加难以忍受。因此,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关于交通工具的采用而产生的问题都需要关注和解决。
因此,面对社会人口老龄化,旅游产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交通工具做出相应的产业创新。
四、关于食宿条件的产业创新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食宿是重要的方面。一方面,食宿都是旅游整个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在另一方面,旅行社可以取得较大的利润。因此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食宿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高龄老人的身体条件,健康状况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相对于年轻人,都已经相对的开始退化。因此在食宿的安排方面,对年龄偏大的老人游客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为了能够促使老人在旅游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享受旅游,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慎重考虑和选择来保证高龄老人游客的肠胃健康,食物选择应当清洁、营养、易于消化。在这样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老人游客才能被吸引,才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住宿方面,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调整和创新。随着年纪的增长,老人的睡眠食粮也已经开始慢慢的下降,在喧哗拥挤的不利于睡眠的环境下,他们通常不能够入眠。再者,由于老人的抵抗能力已经渐渐的下降,住宿地点的室内温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样,相比于年轻人,老人通常会比较早睡。因此在选择住宿地点的过程中,晚上安静的场所是很必要的。过于喧哗会让老人不能入眠,他们的睡眠质量便得不到保证,那么接下来的旅游就会感到疲惫没有精神,不能够很好的享受整个旅游。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食宿做出相应的产业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背景,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五、结语
社会人口老龄化在旅游产业中的旅游地点,旅游时间,交通工具和住宿条件这些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因此对这些方面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创新,以此在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取得旅游产业的整体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卞金梅. 旅游产业的管理和发展.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何冰.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影响.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3]吴青. 交通工具和旅游产业的联系和发展. 上海: 意林出版时.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