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自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各阶段教学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引,初中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师需先明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内涵,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的,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重要内容。落实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感,使学生获得感悟,实现情感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获得启迪与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质,使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视生活中的苦难,积极拥抱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2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教材,大大加重了文化的分量,教材选编了大量的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文化著作,还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化著作,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的目标和教学的实际,呼唤新的语文教育观、新的教学智慧。
一、语文观念重建:文化过程论与唤醒教育观
所谓“语文观重建”,即指语文教育观的新构建。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语文教育观在各种教育精神、课程理念、教学智慧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地得到新的构建。人与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两个维度,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人与文化通过互动实现双向建构。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它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又要能使学生吸收文化素养、陶冶性情、唤醒灵魂、建构情感与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在于实现人的发展,语文教育过程中人与文化互动的最终指向也是人的发展生成。唤醒教育观重在强调教育之为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或者接纳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母语对人的生命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从文化建构观出发,我们认为语文课程并不是作为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而是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的,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它要求语文课程以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运行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瑰宝,它经历几千年的咀英嚼华积淀而成,深厚的传统规定了她的特质,成为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身上不灭的烙印。这种文化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和思维习惯中,存在于民俗中,存在于我们民族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民族语言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语文学科不可能独担大任。语文学科之所以承担着民族文化教育的重任,不是简单的因为它总是涉及到民族文化的文章阅读,而是因为它承担着民族语言的学习指导任务。语文学科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只能是民族语言的规范的学习和美感化学习,而不是别的。
二、阅读智慧重建:读悟赏析与自由探究
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要善于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是建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古诗文的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着力点。吟咏诵读、参悟体认,立足文本、拓展延伸,构建专题、渗透教化等都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活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弘扬,也要突破超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尚待解决和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是:一是传统文化如何以隐蔽的方式影响阅读教学;二是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与传统文化熏陶的关系,二者的契合点是什么;三是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三、写作智慧重建:合作积淀与个性发展
当代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在《人论》中说:“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挥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人创造文化的作用。”在充分发掘教材探究文化之根,拓展阅读视野采撷文化之花后,培养写作意识摘取文化之果,是必须的也是必行的。
我们考察名人作品,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信息;我们考察考场成功之作,大多渗透着浓郁的文化信息。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及高考验证,渗透文化信息是一条使作文教学走出“平面”和“干涩”等弊病的成功之路。日日诵读天天熏陶,从民族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现代文化、外国文化等方面坚持不懈地培育学生的个体文化底蕴,意义重大。
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3
首先要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文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政治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进行审美陶冶。变语文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向社会,贴近生活,扩展语文教育空间。在实践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搞清楚“教学”这个命题。首先要认识到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交流,互为主客体的。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教学合力,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有效地体现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活力。
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可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备书不备人,教书育人,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无效劳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落实。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语。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致力于促进、改善学生的学。把教师的外驱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以期实现叶圣陶先生的“凡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这是取得教学最佳效果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不能把对语文知识的肢解作为对课文的分析,诸如这是单句,那是复句;这是比喻,那是拟人等等,加以认识,如此而已,这是蹩脚的语言课,而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应当根据语文形式和语文内容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原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领会语文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鉴赏这种表现形式的优劣所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听和看得来,而要身经百炼,在自身反复的语言实践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课,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是一种技能课、能力训练课。因此,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培养把知识迁移为能力,使学生从我学会变为我会学。
语文教学又是一项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稿一视同仁,不能只是先生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教师要善于在课文(教材)与学生心灵之间搭桥,才不会以教代学脱离学生实际,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分类提高。
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应结合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来进行。要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服务。结合教材辅以历史、地理、国情教育等,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培养对党对人民和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热爱的政治思想素质。这也就是不但教学生读革命的书,还要培养学生做革命的人。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人格的健全的人格的完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工作如何得益于早年语文学习的故事,因受某些课文的教化和启迪而影响自己生活历程,最终成为英模人物和成功人物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因而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4
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一、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初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
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初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1.在初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5
摘 要: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倾向于“挤压式”的教育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督促学生争分夺秒地背书学习,这种做法短期也许可以奏效,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不能真正让学生热爱语文这T学科,有违语文教学的初衷。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面对一项项教育革新举措,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使教育理念跟得上社会发展潮流,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既接受了学科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这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关键词:初中教育;语文教学;教师;教育创新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六年的小学语文教育,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文化素养,掌握了常用的字词,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进行一些作文的写作。初中语文是对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深化,除了常规的理解背诵,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延伸知识广度。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本着传授知识的宗旨,一味地将知识和兴趣服务于学生的考试和成绩,忽视新课程教学标准下的教学要求,使课堂变得了无生机,学生对语文学科越来越失去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新课程改革,紧跟教育革新的步伐。新课程改革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高效课堂的建设也不再遥远。
一、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教学过程中,并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将两者有机结合,整理传递给学生,使教师、学生和教科书三者成为一条情感交流线,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这样既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又会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只有将情感教学融入教育教学,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学生的情感反
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必
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自己的教育特点和个人优势,努力找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只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语文学科有了认同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充分给予肯定,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这样,初中语文课堂才会换发勃勃生机。
三、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一种高效的课堂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和探究寻找,集思广益,缩短了问题解决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保证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路,在学生得出结论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成果,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当然,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个体的独立思考,否则,合作探究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必定会造成优等生的垄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先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收获,再展开小组间的交流。
初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这门科目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技巧,并有一定的学科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新时代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更是全面创新的教育,不难发现,教育创新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我们只有为初中语文教育注入活水,语文学科才会彰显它的无穷魅力。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了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对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着一定的意义,需要各个学科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除了认真展开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强化教育革新的意识,努力践行教育教学创新,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552.0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31-01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语文味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上出应有的“语文味”。
一、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
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所选入教材的部分篇目,或是思想内容有所偏窄,或是情感表达有些偏激,或是表达方式有点稚嫩,或是谋篇布局不太严密,或是语言特色不够鲜明。一句话,经典性严重不足。有的作品尚没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历史的考验,或有文无质,或有质无文,甚至有的文质皆无。没有经典性的语文篇目,你想让教师教出“语文味”,确乎勉为其难。
2、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关。
由于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任务、目的并不十分清楚,其教学的着眼点、着力点都缺乏准确性、针对性、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不阅读文本、不品味语言、不朗读、不板书等现象。一堂语文课下来,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师生对文本研习时热烈交流的场景,听不到学生对文本阅读自我体验与个性感悟的交流,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在黑板上见不到教师写的一个汉字,这是语文课吗?要知道,语文味应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篇章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特色)上。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那语文学科的特征又怎么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3、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还在于教师不熟悉对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等优点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如此,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在笔者看来,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际上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要知道,富有张力的语言如果都用直白的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文字还有什么想象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这只会使语言的独特意味和情味丧失殆尽。
二、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1、明确什么是语文课。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
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3、教出语文课应有的语感。
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即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结束语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如何使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成了一种科学的艺术,是一种教育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确切的估价,语文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初中学生的成长,上好每一堂语文课,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