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多样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文化多样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文化多样化范文1

大家早安!我非常荣幸也很高兴有机会回到我们祖先的家乡——福建省。我爸爸妈妈一直在讲“我们是南少林的子弟”,所以我从小就学拳,可惜一直打得不好。最重要的事情是,在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我今天要讲的其实是在世界的这么多变化之中,能够维持的一个新的中心思想——宋明理学,尤其是在作为国家宋明理学重点研究中心的武夷学院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

我们今天有机会在这里,来体认正在发生的世界大事。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时空距离越来越短。不久以前,我因为会议的原因,在世界绕了一圈。我算了算我走的路程,如果算飞机的里程,从台北到南美,再到其他各个地方,最后回到台湾,用了不到48个小时。但是假如我们回想几十年以前,或者是我们长大的时候曾看过的一部电影,叫做《环游世界80天》,你会发现48个小时跟80天可谓天壤之别。这个世界的变动越来越快,其中,很重要的变动是经济的、金融的变动,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想想看,很多年以前,所有的资金、投资、存款,特别是大企业家的资金,几乎都是在欧美的银行里。但是,我们发现,经过多年的考验以后,欧美的银行是不可靠的,从198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很多地方的经济都发生了崩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所以,我们看到,人们现在不再把钱全部投在欧美,经济的很多变动开始放在云里面去——所谓的云端经济。在云端里面,我们看到全球经济的规模一直在流动。现在大家已经很清楚地看到,它已经放在亚洲的市场,很多资金都在往亚洲流动。这也就是不久以前,加拿大总理访问了两次中国、亚洲之后,回去给他国家的咨政会上谈到的“为什么加拿大一定要和亚洲、和中国靠拢”的原因。如果加拿大不向亚洲靠拢,完全走欧美的模式,将来在全世界的竞争力量必会减弱。

所以,我们看看当前亚洲、中国这几个地方的变动。很多以前的模式,我们很多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都是跟着欧美走的。现在,大家慢慢体认到,你还是要回归到自己原来的社会文化里,才能活得更开心,才能活得更愉快、更幸福。

什么叫做自己社会文化的特性?在这个地方,我想各位大学校长们聚在一起,应该开始在思考,我们怎么样把我们文化里面的内核,里面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特征,跟现在社会的变动进行整合。而经过这样一种整合之后,我相信新的模式将会出现,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宋明理学的重要性。在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看到世界的变化很快,比如我们生存的方式。今天早上吃饭的时候,我看到有人在说:“这个不晓得可不可以吃”。食物安全问题,已经对台湾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这几天台湾的各种报纸新闻中很多都是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

我们已经看到,台湾过去一直遵循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城市的集中化造成了现在的很多危机。在这种危机里面,台湾的民间力量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活的活力。现在,台湾民间提倡的“慢活”、“乐活”是有一定原因的,他们希望在文化里面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大家都沿着西方现在的模式去走的话,我们真的会有危机的,台湾现在就在遭遇这样的危机。城市化导致人们想办法用现代科技去制造更多的食物,但是制造的安全问题也更多。类似的危机还有很多。

世界文化多样化范文2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研究;述评

【作 者】于,女,广西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G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454X(2007 )01-0025-005

Review on the Study of Culture Diversity

Yu Li

Abstract: Culture diversity is a preceding issue studied by current academic circl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provided by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about culture diversity, the article makes summary and review on the forming and effects of culture diversity,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ulture, protection of culture diversity and so on.

Key words: culture diversity; study; review

文化多样性理论始于人类学的研究。作为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学一直倡导对人类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性的相似及差异双方面,及志在阐明人类在何处及如何可以互相合作、互相迁就、互相和合;及在何处及如何必须互相分离、互相尊重、互相放任的科学”。随着学科的发展,人类学家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对不同集团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尤其是文化差异性的研究,对不同族群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及其价值做出解释,从而形成文化表述的不同流派。人类学以独特的学科视角,对文化多样性及其价值的理解与尊重贡献了理论。到今天,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已经超越了人类学的视野,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科和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围绕文化多样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现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观点综述如下。

一、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及其发展

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我国学者韩民清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与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根据哲学对人的理解,人=动物+文化,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和独特部分,“人类是动物与文化的统一体,文化是人类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①而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的客观必然性。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人群之间,都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必然通过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出来。再加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和传承,以及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的相互作用,文化的多样形态就更加复杂和分化。

而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则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文化的差异性或特殊性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文化的本质。她认为,人类文化具有不同的模式,这是因为人类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种群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并演化成对自身社会有价值的风俗、礼仪、生产、生活方式,而这一系列的选择,便结合成这一族群的文化模式。各种文化模式是不相同的,甚至有完全相反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每个社会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显著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由该社会的所有成员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② 杜威・佛克马也认为,“文化多样性……强调的是种族上和文化上有着差别的族群的独特品质”。③

文化多样性的观点在现在成了解释众多社会现象的工具,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反思。比较有代表的是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他在《文化差异的历史与地理政治学分析》一文中对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他认为,文化多样性到今天已经逐渐变为表达众多矛盾的现实与立场的广泛用语,一些国家和国际机构用这个概念来证明他们为维护各自利益所发表的言论,并使其合法化,而许多跨文化组织也以它作为其抵抗全球同一模式的依据。他认为这一概念的多义性揭示了要透过权力关系体系来审视“文化多样性”话语。

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一直有不同意见。一部分学者认为,多样的文化之间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多样的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对冷战以后文化冲突研究影响较大的亨廷顿认为,文化既是思想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人们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冷战以后,世界政治的一个主轴是西方的力量和文化与非西方的力量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而未来世界的对抗将主要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之间的对抗;人类最大的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将成为未来战争发生的根源。这种观点在很长时间有相当多的拥护者。④

而大多数学者则不这样认为。比如,法国学者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指出:“全球文明从来不应该是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联合,每一种文化都应该保持其创造力。……为了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必须从其他文化的观点来观察它,使我们的习俗和信念与其他时代和其他地方的习俗和信念形成比较。”“当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越来越小时,文化多元发展对世界和谐与稳定的作用也就日益突出和重要。”美国学者罗杰・M・基辛也认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维持世界秩序并保存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我们面临但仍想象不出解决办法的问题”。这无疑是对人类文化多样化现象的一种明达理性的态度。⑤

还有一些学者从文化的全球化角度来分析文化多样性的后果。如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本土和全球之间始终有一种对立,一种延续不断的对立。”“文化全球化会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界限趋于消亡,而文化本土化则会造成对文化全球化的阻碍。”在这种观点看来,维持文化多样性会对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不利。很显然,这是对这两者关系的一种误解。其谬误根源于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两者内涵的认识不清。⑥

当然,大多数学者都对文化多样性的现象及其影响采取辩证态度,认为,一方面人类文化的多样化会因各种文明间的"误读"而产生各民族相互摩擦和冲突的可能,另一方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文化发展而言,又是至关重要的。

三、一元化还是多样化:关于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争论

虽然对于现阶段世界民族文化发展存在多样性这样一个观点学者们没有异议,但是,在对未来如何发展的讨论中,学者们则有不同意见。一些学者提出继续维持文化多样发展的观点,也有一些学者坚持文化的一元化发展方向。

图雷纳、戴维・赫尔德等人认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文化出现,宣称民族文化差异的消失为时过早,“要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一种持久的多元文化主义和在如欧盟这样的政体内建立一种持久的世界主义,这已经被证明是很困难的”。拉兹洛也提出:“在多样性受到重视和至关重要的地方,没有必要追求一致性。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和在文化上多样化的社会正在有意识、有目的地为促进一个整合的局面打好基础。统一性不能与一致性混为一谈,统一性只能补充而不是损害多样性。”A・罗杰斯指出,“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政治,对于公正是有益的”。S・C・杜布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尽量设法缩小经济上的不平等……文化差异甚至可以尽量扩大”。M・卡斯特则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信息化、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征,正出现在各个非常不同的文化的脉络之中,出现在北美、西欧、日本、‘中华圈’、俄罗斯、拉丁美洲,以及遍及整个地球,影响所有国家,并且导向多文化的参考架构”。

总体上看,主张文化多样发展的学者大多是从文化的价值和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认为文化的历史是不可割断的,它具有传统性、累积性,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而不是绊脚石;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文化的独特品质是地域、民族特征的反映。“每一种文化代表自成一体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一个民族的传统和表达方式是证明其在世界上的存在的最有效手段”。从平衡发展的角度讲,文化的多样性如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是自然的产物。正如拉兹洛指出的:“各种文化无所谓谁好谁坏,只有区别,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摧毁,正如一个现存物种的消失一样,是令人不快的。”即便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这个快速的全球化过程,也不应破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应支持这种多样性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世界文化的整合,实现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在共处、共享、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对话与合作。文化多样性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世界文化整合的基础,整合统一不是一致和同一。整合是在平等、公正、有序的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共存,整合是文化、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形式的发展和进化。

也有一些学者对未来文化会继续维持多样性发展方向提出质疑。M・努斯鲍姆认为,“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旗号下……一种新的反人文主义观念已不时地冒头,这种观点以一种不加批判的方式弘扬差异,否认可能存在的共同兴趣和理解,甚至否认对话和辩论……”。D・德里克认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使得文化分割具体化,并在不利的形势下转变为致命的文化冲突”。 L・罗伯森认为,“‘纯粹的’文化多样性,可以视为与‘纯粹的’全球功利主义的重商主义相类似”。他们认为,过分强调多样化会强化差异,“否定共同兴趣和理解,甚至否定对话和辩论的可能性,并把人们带到自己的族群之外”。多样文化是以特殊性反对普遍性,而多样文化的存在,又是造成分离和冲突的可能因素。过分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可能会强化一种民族主义的狭隘立场,对文化的发展没有好的影响。显然,这种意见是在强化对异文化的排斥态度。

尽管两种观点存在对立,但是,他们都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和它在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

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关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保护的问题,二是如何保护的问题。

关于为什么要保护的问题,学术界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保存的重要前提。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长处,同时也有其缺陷。一种文化要想在不利于自身存在的条件下获得生存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只有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优势因子以取长补短,来迎接挑战,积极地适应环境。就人类文化的整体而言,如果离开了所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整合,就有可能将一种文化的缺陷放大为整个人类文化在总体上所普遍具有的共同缺陷,从而危及到人类文化的持续存在。法国学者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以及外部多样性的衰退,保护和维持由不同群体和亚群体构成的每个社会的内部多样性就变得迫在眉睫,因为所有这些群体和亚群体都在发展它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差异。因此,通过维护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至少应该是可能的,就像植物种类的基因库被创造出来以防止生物多样性的枯竭和地球环境受到伤害一样。如果我们要维护我们社会的活力,我们必须至少要保持不能取代的习俗、惯例和技能的活的记忆,它们不应该被允许完全消失。其二,文化多样性的存在还是人类文化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条件。一方面,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化实现类似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杂交优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文化多样性的存在还为特定文化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对新的可能性的尝试和探索,恰恰是创造性与活力的重要表现。”拉兹洛指出:“真正的创造性并不导致一致性。……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观念只要互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性和活力”⑦]文化多样性所要求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多元关系,成为各种文化之间的张力结构赖以保持的可靠保障。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关系恰恰为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关于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问题,学者们也认识不一。

英国学者约翰・斯多雷对当今美国的强势文化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损害表示了忧虑。他在《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与权力:有关全球化即文化美国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深刻指出,全球化是美国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成功内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功地操纵了文化产品,毁掉了本土文化,将美国社会方式强加给他方,这给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难题。这一观点让我们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层面重温了英国文化研究传统关于“文化与权力”的理论表述。

另一位英国学者格雷厄姆・默多克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流动的消费主义”正在借助资本的力量扩展着文化边界,使文化接受资本的控制,与此同时,原教旨主义企图划定边界,拒绝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面对这一矛盾,他提出构建“世界公民性”的设想,让每一文化区域的人们都成为世界公民,在自由、开放、多元、对话的环境中建立世界文化的公共论坛。这一观点无疑比较符合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也有学者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努力提出质疑,比如美国学者特德・梅杰认为,赋予文化以权力,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看似极具吸引力,但要作为合法条文是有缺陷的,因为无论作为符号还是实践,文化天生就是集体表现,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努力可能会夸大个人的跨国界传播权。

我国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是比较多的。比如复旦大学学者童兵认为,不能把强势文化的传播简单地看作是“文化侵略”,应充分肯定西方国家政治文明的积极功能。他同时提出,这种传播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对国家安全和国家构成挑战,又有可能促进多样文化之间的交流,拓展文化创造的空间。这实际上表达了当前我国学者对于文化多样性问题所持的学术态度。

杨倩认为,应该在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中提炼世界文化的共性,把世界文化的共性融入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之中。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和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矛盾,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前进。只有既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又追求世界文化的共性,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从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⑧

何星亮则提出通过创新来进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他认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保守应该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守。⑨

著名社会学家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过十六字的概括。他在1990年日本东京“东亚社会研究国际讨论会”上的发言里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他后来解释道:“‘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处于分散、孤立状态的人群所必然具有的心理状态;‘美人之美’就是要求我们了解别人文化的优势和美感。这是不同人群接触中要求合作共存时必须具备的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态度;‘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 归结起来,就是“文化自觉、和而不同”的原则。

阮炜在他的《文明的表现》一书中阐述了类似的思想,他认为,文化是人类为了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应该多元并存、东西互补和共同发展。用某一种文化去“统一世界”搞所谓的“西方文化优越论”,或认为“世界的前途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将是不现实的, 而且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要通过交流和对话来达到“和”的目的,这样各种文化才能共生共荣。事实上,这种表述已经相对明确地把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联系起来了。那就是,以宽容平和的心态看待当前这个多元文明并存和多彩文化互动的世界,才能实现、求同尊异、取长补短、互补共生,在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中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①韩民清:文化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②[美]R・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页。

③ [荷]杜威・佛克马:重建现代中国文化[J],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第1页。

④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⑤ [美]罗杰・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3页。

⑥ 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⑦ 欧文・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1页。

世界文化多样化范文3

【关键词】海龙屯土司文化;景区建设;景区优化

一、景区概述

(一)景区简介

海龙屯,又称海龙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其行政区划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双龙组。屯上最高海拔与屯下海拔相对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顶平阔,面积约1.59平方公里。目前海龙屯发现的遗址有:海龙屯城墙,丸道关隘(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歇马台,等屯古道,天梯,校场,水牢,马道,卡门,宋代“老王宫”,明代“新王宫”,绣花楼等。

(二)景区主要发展历程

1.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2001年晋升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012年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申遗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48项世界遗产,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二、景区开发现状分析

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隐藏于深山中几百年,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而且海龙屯景区的建设开发一直比较缓慢。直到2015年7月海龙屯土司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的开发才正式进入了快速和全面发展。现在景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基本完成,景区外部还建有景区文化文物展示馆等,景区内部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正在逐步完善当中。

三、景区管理存在的不足

海龙屯土司遗址是迄今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但是就目前来看,海龙屯土司遗址的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景区的开发管理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下面从旅游的六要素来进行分析。

(一)“吃”的问题

在对景区进行实地走访中发现,景区内部以及景区周边并没有专门的为游客提供的就餐的地方,也没有相应的规范化的饭店等,只有零星的两三个小店在售卖一些小吃等。

(二)“住”的问题

在山脚下有专门修建的宾馆,山顶上也有与景区整体比较相符的木质住宿建筑。但是从整体来看,住宿供给比较单一化,质量并不是很高,这可能也与景区建设刚刚正式起步,游客量较少,住宿需求较小有关。

(三)“游”的问题

海龙屯土司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最为珍贵的应该是它所蕴含的文化,但是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景区的打造并不深入,仅仅停留在观光层面,游客走马观花,并未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游览过后对景区的了解仍然很少,对于土司文化也就更是一知半解。

(四)“购”的问题

景区内并没有相关的购物场所,没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等。

(五)“娱”的问题

景区没有娱乐性演出,也没有民俗风情展示,游客参与性活动也是很少。

(六)其他问题

1.景区内的指示牌不详细(景点不容易找到)线路交叉,错综复杂,比较混乱。

2.景区内对景区景点的介绍比较少,不便于游客了解景区和景区文化。

3.景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景区知名度并不高。

4.景区内部厕所空间很小,有时还会停水,导致厕所卫生较差。

四、景区的优化与提升设计方案

(一)景区基础设施与服务优化

1.公共卫生间

在卫生间这一块,海龙屯景区应该加强整治和管理。卫生间的空间可以建设得大一些,景区应安排专门的人负责打扫厕所卫生。景区应该把卫生间当作一个景点在打造,这样既可以给游客一个好的体验,又能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打造出景区的特色。

2.指示牌设置

应在每个景点的内部交叉路口的地方设立指示牌,指示牌的设置要清晰且要与整个景区的布局和环境相协调。

3.信息与可进入性

在景区内的重要节点设置信息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景区的相关信息。景区在交通设施方面也要建设好,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

4.景区整体协调性

注意旅游景点内的休息场所、垃圾箱或路灯等的安置以及设计和制作的材料要与整个景区整体的文化和风格相融合。

5.景区内员工的服务态度

景区讲解员应提前进行专门的培训,导游讲解的水平要高,讲解要生动化详细化。改善景区的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打造景区特色旅游

如何就海龙屯景区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打造景区自身的特色,以及怎样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一个独特的旅游产品就成了景区建设的重点:

1.打造景区特色土司文化旅游

海龙屯土司遗址是播州土司杨氏在其统治区域设立的山地军事城堡,是战争时期播州土司的行政和军事中心,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海龙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蕴含的土司文化是非常值得挖掘和开发的。

(1)建立土司文化展览馆,展示考古发掘中的成果,展示与土司文化相关的资料,展示土司的生活习俗,便于游客了解土司文化。海龙屯还有着很多的传奇故事,可以开放一个故事讲解专区,讲讲当时杨氏一族的传奇故事,吸引游客,丰富旅游项目和旅游形式。

(2)增加游客体验性旅游项目。如:可以建立专门的体验区,让游客感受当时土司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放映馆,将一些大型事件拍摄成影片放映等。通过各种方式让游客对景区独特的土司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游客参与性,提升旅游质量。

2.自然风光的展示

海龙屯不仅文化底蕴浓厚,而且还拥有非常美的自然旅游资源。景区可以以自然风景旅游为切入点进行景区多样化的建设。如:海龙屯景区有非常多的野生杜鹃花,每年五月中旬左右,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简直美不胜收。景区可以赏花为主题,举办夏季独特赏杜鹃花旅游节吸引游客前来。

3.遗址遗迹类景点的发掘与修复

海龙屯土司遗址包含的景点很多,其中有很多已经残缺不全了,对于此类建筑遗址,可以采用修复还原的方法。在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尽量符合建筑原貌,符合景区本身所代表的文化,切不可胡乱修建。

4.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购物一直是游客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也是旅游目的地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海龙屯景区应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增加投入,制作和出售具有景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可以将景区内的军事古堡做成模型进行出售;土司杨氏家族的兴衰史可以编著成书和制作成碟片,游客可以购买并了解杨氏土司一族和神秘的土司文化;独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也是很好的旅游商品。

5.联合打造多样化旅游

提起遵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会址,这也是遵义最为突出的城市形象。海龙屯土司遗址可以与会址做联合宣传,互相带动,共同发展。

(三)景区旅游业态优化

旅游业作为典型的服务业,为了适应旅游者行为的变化,旅游景区必须不断的做出调整,这也就要求旅游景区要时刻注意进行旅游业态的优化。海龙屯作为一出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景区,进行旅游业态的整合和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1.智慧型旅游

(1)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景区也要全面推进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智慧旅游,全面提升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使国内外游客能够充分享受到“智慧景区”智能化、高品质的便捷服务。

(2)在景区网站、景区导览图上加装二维码,通过扫码下载手机APP,让游客可以轻松了解景区以及景区的最新动态,提供电子导游讲解,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2.打造深度旅游

(1)首先景区要有明确的自我定位,然后结合景区的定位制定最适合景区的旅游建设方案。

(2)摆脱观光式旅游,打造高品质的体验式、参与式旅游。通过扩大旅游空间,增加游览项目等方式让游客“留下来”。

3.对旅游消费群体进行细分

在景区内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充分了解游客行为模式,开发符合游客需求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改变现有旅游景区游览模式单一的状况。

4.景区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提升景区知名度。

(1)可以通过制作高质量的旅游宣传片、景区文化展示影片,将海龙屯土司遗址宣传出去。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头衔要充分应用,提高景区知名度。

(2)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充分运用互联网进行宣传。

5.加强与其他景区的合作,推出多样化的联合旅游线路。

(四)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海龙屯土司遗址要进行开发建设,但是不能过度开发建设,景区开发与景区保护要平衡发展。保护为先,适度开发。国内很多景区就是因为过度开发,导致景区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无论是景区的自然环境,还是遗迹遗址等,在开发时都要深入贯彻保护的理念。

五、结束语

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作为一个新新的旅游景区,其经营建设仍处于景区开发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景区应该致力于充分挖掘和展示景区的文化内涵,加强景区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同时也要注重景区的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性,进行合理的景区规划,坚决避免因过度开发而损坏景区。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李坤,郎艳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访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红光[J].当代贵州.2015

[2]李飞土司.考古与公众――基于海龙囤的公众考古实践与思考[J].贵州文史丛刊,2014

[3]肖远平,王伟杰.海龙屯的文化符号塑造[J].当代贵州,2015

世界文化多样化范文4

全球化是单一化与多样化的统一。一方面,全球化是一种单一化,它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某种趋向化。例如,在政治上,民主政治日益成为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对人的尊重、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价值,专制政治已越来越不得人心;在经济上,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超越其起源地欧洲,而成为全球的方向,传统的数代同堂的大家庭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被孩子家庭取代;在文化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商品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另一方面,与单一化过程相伴随的则是特殊化和多样化。市场经济虽然正在成为世界的方向,但各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却极不相同,其差异并不见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缩小。这恰恰符合所说“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无限多样,而多中寓一,异中有同,差别中有一致。”

(一)政治

政治全球化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其具体表现为国家间的整合程度极大地提高,传统的民族国家壁垒,如国家在相当程度上开始消解,国家间的一体化运动十分活跃,并且从原先少数人头脑中的理想开始成为现实,如欧洲一体化、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等等。但在全球一体化的同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方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强调。如民族独立和民族自治运动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向纵深发展,一些中小民族也纷纷要求自治,如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族的独立运动,等等。区域自治、地方自治和社区主义浪潮也伴随着全球化而高涨,却不是消退,由之出现了一个专门术语——“全球化的地方主义”。

(二)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统一。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本、信息、权力和财富的日益集中,尤其是日益集中于跨国公司。不久前航空领域两位大哥大麦道公司和波音公司的合并即是强强联合的突出例子。另一方面,资本、信息、权力和财富分散化的趋势也有增无减。中小资本在世界各国仍然极为活跃,资本的集中化似乎并没有影响它们的发展;信息共享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的集中程度虽然在提高,但却谁也甭想再垄断它;虽然霸权国家只有一个,但国际政治的多极化格局却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在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统一方面,最好的例子是国际互联网。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信息集散地,它储存了来自世界各地,来自各个不同部门的无数信息,各种信息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集中,但任何人都不能垄断这些信息,每一个上网的人都可以享用这些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这些信息又具有最大限度的分散性。

(三)文化

世界文化多样化范文5

圆拱形大门、方方正正的外墙,镶嵌以赤红色纹路的绿色圆形穹顶,上海世博会印度国家馆特色鲜明。8月18日,印度馆迎来国家馆日,穹顶建筑将让游客领略到佛教古国的现代魅力。

馆日当天,印度商工部政务部长杰奥蒂拉迪特亚・辛迪亚,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副总代表朱祖寿等共同出席印度国家馆日官方仪式。

辛迪亚在致辞中说,印度与中国的共同利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更为紧密。他说,印度正致力于开拓中国的制药、农产品和信息技术市场,同时,印度在基础设施等领域也欢迎中国的投资,“仅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建筑企业就取得了40亿美元的印度建筑承包项目”。

谈到印度馆,辛迪亚说,印度馆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板,风车、草本植物、竹木等材料,展现了不同部门,不同阶层、城乡之间如何获得最大程度的和谐共处,充分体现了印度“和谐之城”的主题。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印度馆累计参观人数已突破300万人次,日均参观者共计3万人次,其中最高峰的6月27日,单日接待人数达5万人次。

馆日当天的仪式上,身着印度民族服装的赤脚舞者踩着欢快鼓点腾跃旋转,双双对对舞到前台来。虽然步调一致,脸上表情却各有不同。袅娜的身姿,独特的造型、极富韵律感的音乐节拍,将观众带入印度这个神奇国度。

印度馆位于世博园区。据了解,印度馆的外形设计灵感源自印度最古老、最气势恢宏的建筑――桑奇佛塔。这座佛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佛教遗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印度馆展馆入口是一座圆拱形大门,门上镶嵌铜制图案“生命之树”,造型源于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西迪・赛亚德清真寺;广场地面由赤陶和青石铺建,灵感则来自兰浦尔宫殿,那里被印度人民视为离天国最近的地方。

走进印度馆,踏上仿自印度古宫殿的青砖地面,来到雕刻有“生命之树”的展馆,所到之处均可见传统与现代科技、城市和农村以及各种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处,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度这次为世博会带来的不仅有古文明,还有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世界文化多样化范文6

(一)国际文化贸易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国际文化贸易以图书、音像制品、海外演出、电影等服务类的文化贸易为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贸易的形式和种类也逐渐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促进国际文化贸易的成功案例也越来越多,很多都进入了商业化运作阶段[4]。例如:中国的杂技、戏曲和功夫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推广,已深入海外市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尤其是中国功夫中的河南嵩山少林寺表演的大型武术片,得到了国外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赞叹;在海外知名盛会柏林电影节、好莱坞电影节、戛纳电影节上,中国影星亮相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女子十二乐坊”以时尚化的包装表演为形式,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精美的民族乐器,而且还向全世界弘扬了中国的民乐、传播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乐队分别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举行大型演出,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反响,接着又在国外的主流电视频道上播放录像,还以DVD的形式在欧美市场上发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姚明虽然是体育界的明星,但他在扮演传播中国文化的角色上,作用依然十分明显。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前景十分广阔。

(二)国际文化贸易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俗特征。这些历史文化和民俗特征为我国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条件。表1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数量就足以说明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截至2011年底,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排名上,中国位例第二,拥有42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说明我国拥有较好的开展国际文化贸易出口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优势,将我国的自然遗产用文化的表现形式推向全世界,是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国际文化贸易出口地区狭小

由于语言、传统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原因,我国文化出口的地区主要是香港、台湾、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这些地区是华人聚居的主要区域,海外华人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具有自然的亲和力,也更加容易接受。以中国图书版权为例,2010年中国一共对外出口图书版权3600种,输出地见表2。输出地前5位的依次是东南亚地区、台湾、香港、美国和加拿大。这5个地区的图书版权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67%左右,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贸易的输出地区上过于狭小、过于集中,中国的文化出口依旧以本土化为主,国际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四)国际文化贸易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

由于长期文化贸易发展的滞后,国际文化贸易在进出口金额上,逆差现象很明显[5],详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存在较大逆差,这与我国物资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综合国力来看,这种文化贸易的逆差显然不合理。

我国加快发展国际文化贸易的作用

(一)发展国际文化贸易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

一个成龙、一个李连杰、一个姚明对于传播中国文化远比上一百堂文化课要生动。而加快发展国际文化贸易,恰恰可以起到这一作用。如今姚明虽然已经退役了,但他作为承担中美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始终没有停止,而中国的灿烂文化也需要有更多像成龙、李连杰这样的名人通过其自身的形象宣传来实现传播。

(二)国际文化贸易可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贸易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关文化贸易的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具有排放污染物少、耗费资源少的特点。这正好符合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热点,是一种货真价实的绿色经济产业[6]。

(三)发展国际文化贸易有助于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也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如果大力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因该产业工作岗位的需求量很大,可以极大地缓解就业难矛盾。媒体、出版、文化传播等行业正逐渐取代原有的金融投资行业,成为新一代年青人就业的首选职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我国经济强有力的贡献[7]。国际文化贸易需要更多的文化产业来支撑,这种新兴行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正需要有更多的人才来从事这一行业,特别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该行业,发挥年青人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同时,文化产业也需要有大量普通的生产经营者来生产、经营和服务,这也就为我国大量的普通劳动者提供了广阔就业空间。表4是关于发达国家从事对外文化贸易的从业人员数据,足以说明我国和文化贸易强国之间的差距。从表4中可知,美国从事对外文化贸易的人数达到了500多万,占本国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8.6%。目前我国从事文化贸易的人员大约有1000多万,仅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1.52%,有很大上升空间。

(四)加快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可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贸易承载着我国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可以很好的反映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加快发展文化贸易,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日益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更加关注,了解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我国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国际责任明显加重,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国际文化贸易,推动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8]。近几年,全球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100多所孔子学院说明了不仅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在走向世界,中国文化的名片也正在走向全球,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

(五)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可以提高我国的居民素质

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我国居民财富的终极基础,资本和资源都是经济中被动的因素,人才是主动的因素。居民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也是和他国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我国重要的宝贵财富,居民素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当中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9]。随着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也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政府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国民的文化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引导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加快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可以提高居民素质。

加快发展中国国际文化贸易的路径

(一)加强对文化产品翻译的投入

我国的许多文化产品出口遇到的最明显困难是缘于作品的翻译费解,外国人不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由于国际翻译费用较高,国内很多公司和机构只是请非专业人士进行简单翻译,导致了不少文化产品不被外国人所理解。今后应该在财政上加大对文化产品翻译的投入,通过使用国际化的语言,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全世界消费者都能容易理解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加文化贸易出口的可行性。还可以在国外设立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让国外居民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追求中国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帮助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提供相应的背景。

(二)将文化产品出口至经济实力较发达的国家

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实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为此,在加快发展国际文化贸易的道路上,可以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供给,把我国的文化更多的出口至发达国家。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世界各国人民都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发达国家的人民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更多财力,有条件通过进口中国的文化来实现这一愿望,而国内文化产品和服务正好符合了他们的好奇心。当然,在把我国的文化出口到发达国家时,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采用与发达国家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国外找到合适的经销商作为合作伙伴,通过合作伙伴把我国的文化出口到发达国家。例如,中央电视台就通过与时代华纳的合作成功进入美国纽约、旧金山和休斯顿的有线电视网与饭店网路中,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加快发展我国国际文化贸易,需要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从事国际文化贸易方面的人才在数量上十分短缺,质量上也有待提高。首先,从国内高校来看,设立国际文化贸易专业的学校还不是很多,很多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方面的人才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国内高校应加强开展国际文化贸易专业的建设,加快中国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其次,还可以将中国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的人员送到国外去学习,并且要适当引进国际市场上的文化贸易人才,间接提高中国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四)加大国际文化贸易的创新力度

加快中国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无论是在管理体制方面、投融资方式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需要加大创新的力度。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创新,把国际文化贸易的创新当作一项大事来看待;投融资方面,也应该加大国际文化贸易的创新,可以借鉴美国的先进做法,实现文化贸易投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利用现代经营的股份制,金融信贷等方式加快我国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也参与进来,华谊兄弟的成功上市就是很好的例子,不仅如此,还要鼓励经营国际文化贸易业务的企业到海外上市,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技术方面,可以利用3D电影、4D电影和数字电影、开拓卫星传输信号、数字化装备、宽频系统的方式来加大宣传我国文化,从而使我国文化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后更具竞争力。

(五)打造文化国际品牌

我国文化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这一点上,可以吸取美国的成功经验,美国有全球著名的好莱坞,中国也能,而且要做得比美国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国际文化贸易的胜利。比如我国在电影文化方面潜力巨大,ChineseKungfu闻名全世界,中国的功夫类电影就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品牌。成龙、李连杰等功夫类的影星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可和喜欢,可以通过这些影星的名人效应,来推广中国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视和书籍。使中国文化能走向世界,从而向西方国家传递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