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动人口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动人口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育现状;习惯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他们大多文化层次较低,流动性大,通常称其为“流动人口”。 2015-2016年,在我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约占我校学生总数的35%左右。由于受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及家长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因脱离了农村大环境,沾染了城市里的不良习气,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厌学心理严重、爱慕虚荣、行为习惯差等问题。大力加强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或习惯培养,对于这部分学生成长,形成良好的校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探讨。

一、我校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现状

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或者在家乡出生同父母流入城镇,或者在城镇出生并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他们大多跟父辈来自农村,在知识素养、受教育程度和心理素质方面与城市的孩子存在差距,因此,品德与行为习惯也有与城市孩子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有积极的上进心,喜欢我校学习环境。据调查,他们普遍认为:能在城市学校读书,教育质量比农村的学校好多了。其中,部分孩子因家里没有暖气,感到家里还没有教室暖和。他们想好好学习,长大了能住进温暖的房子,享受城市里孩子的生活。也有的孩子们说:“长大了,不要像爸爸那样送货,卖菜,太累了!所以要学习。”

(二)热爱劳动,独立性强。这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劳动意识和独立性,他们从小就会做家务,许多事情都自己做,甚至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干。如有的同学放学后还帮父母看摊收钱。有的放学后还去幼儿园接弟弟、妹妹。有的孩子自己做饭。

(三)行为习惯不太好。流动人口家庭,漂泊不定的状态给不了子女一个温馨的文化家庭氛围。部分流动人口几家合租房屋,群居而住。这样许多无人照看的子女聚在一起,相互感染,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如有的随手乱扔垃圾;有的经常不洗头、不洗澡,有的经常乱穿马路;有的上课静不下来,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待人接物不够礼貌,合作意识淡薄等。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父母打工时间不固定,早出晚归,学生就成为无人管理的孩子。有的家长不会,也根本没有时间检查子女的作业,更谈不上对子女学习的辅导。有时,教师想与他们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们人在外地,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由于家长疏于管理,故子女极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逃学时常聚在一起,四处游荡打群架或从事行窃活动,或上网成瘾,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帮助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促进其健康成长

经过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

1.一个优美整洁、和谐快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及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我校将学风、班风及名言警句做成宣传牌挂在教学楼道或班级,时刻提醒学生;并在学校阅览橱窗和班级宣传栏内展出各班优秀学生及典型事迹。

2.利用周一国旗讲话、校园广播或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爱国主义及好人好事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使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更为规范。

3.学科渗透与主题班队会相结合。要求老师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渗透。为了强化养成教育,学校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使养成教育在一定内范围和时间内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在活动中育人。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彰显学生的优良个性,并弘扬正气、施展才华,养成崇尚美的高尚情操。外来流动儿童热爱劳动,性格淳朴,在进行养成教育时,一定要关注他们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的微小进步。

(二)“家校共育”

1.举办家长学校和社区家长培训班。通过家长学校和社区家长培训班,向家长讲授有关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此外,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学生开展的法制、安全、心理健康及文明礼仪等教育工作,这是减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对策。

2.学校及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与流动儿童家长沟通信息和交流意见。学校在开家长会时,除了交流学生的一般情况外,要更多的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结合流动儿童养成教育的实情,增强了养成教育的针对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流动人口家教平台,例如:班主任微信群,心理教师QQ辅导群等,老师和家长随时进行交流,专职教师给家长进行专业指导。

流动人口的现状范文2

>> 深圳市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平湖市已婚女性流动人口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深圳市罗湖区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深圳市罗湖区公众结核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 深圳市流动人口耐多药肺结核未治愈原因分析 深圳市罗湖区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 深圳市罗湖区10kV配电网规划与评价探讨 深圳市罗湖区“二线”插花地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影响农村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潜在因素分析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研究 深圳市流动人口现状与趋势研究 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需求研究 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干预讨论 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流动人口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分析 沙井街道流动人口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汕头市龙湖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现状调查和思考 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检查结果分析 女性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4-29.

[2] 国家统计局.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 http://gdstats. /tjgb/t20110510_83276.htm.2011-05-10.

[3] 兰红霞,谢玉荣,郭洁新,等. 北京市流动人口妇女生殖道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5) :3564-3566.

[4] 施江平,杨飞,何俊霞,等. 义乌外来女性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5):525-527.

[5] 李雪梅,汤炎芬,杨东群,等. 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检查结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94-96.

[6]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9-53.

[7] 刘刚,吴赤蓬,王声.流动人口妇女生殖道感染症状就医行为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583-1585.

[8]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7-185.

[9] 蒋汝刚,付翔,周静,等.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825-1828.

[10] 徐倩倩,胡云,俞华,等.不同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及其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3):240-243.

[11] 朱立新,黄六凤,罗超英,等.柳城县妇女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1,2(6):295-297.

[12] 刘丽超,刘立鑫. 女性生殖系统支原体培养与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2,21(8):40-41,44.

[13] 郑立新,伍园园,黄江涛. 广东流动人口及其影响因素[J]. 南方人口,2012,27(1):10-16.

[14] 周巧宇,卢柳霞,蔡川川,等.东莞市流动人口未婚女性婚前及生殖健康知识现状的调查[J].现代临床护理,2010,9(5):4-5.

[15] 付显华,吴兰笛,王家骥,等.深圳外来女工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042-1045.

[16] 吴嫣,陈利群,陆敏敏,等.上海市某区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2):158-160.

[17] 李海燕,段洪涛,张素云. 现代生殖健康护理信息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性科学,2012,21(4):26-27,30.

流动人口的现状范文3

Abstract: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more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 move to city in order to get a job. In this text,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minority employment in Zhengzhou city, the status quo, analyzes the existence of ethnic minority migrant employment issues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关键词: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现状 对策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ies floating popul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刘璐璐 女 汉族 郑州大学教育系09级研究生

城市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各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有约1000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绝大部分进城从事工商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的存在及其变化,对城市民族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了解这些特点对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是少数民族成员以谋生营利为目的,自发在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城市暂住人口,也就是指“非城市户籍,但又在城市从事各种经济、文化活动的少数民族。

一、郑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

河南省会郑州市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据2005年11月郑州市民族宗教委员会调查,全市有42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2.2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8%。郑州市仅管城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4356人,35种民族成份。其中,具有大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数的5.2%。郑州市规模少数民族工商企业总数近2000家,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企业。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已经成为郑州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就业。一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部门就业。郑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以中小规模商业单位为主,岗位不太稳定,劳动密集型单位由于要求素质技能比较低而竞争激烈且收入较低。

二、郑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存在的问题

1、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障碍

由于我国历史造成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排斥在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之外,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乏使得进入城镇就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缺乏生活保障。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素质技能方面的障碍

据2005年11月郑州市民族宗教委员会调查,42个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中具有大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数的5%左右。然而当今社会城市中有限的就业机会基本上是按照受教育程度来配置的,大多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劳动力素质技能低,因而难以进入较高行业层次。

3、语言及的障碍

语言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就业的重要关口,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圈狭小,信息闭塞,加之受教育水平落后,不少人都不会说汉语,这样就阻碍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少数民族对自身的有着强烈的归属感,经常通过本民族的宗教仪式来寄托情感,由此形成的对故乡的强烈的依赖使很多人最终失去在外就业的愿望。

4、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宗教习俗的不同及语言不通,很多市民对周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抵制的心理,甚至抱有偏见,认为他们落后、不讲卫生等,进而导致在生活、就业各方面的歧视行为。

三、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对策分析

1、逐步改革户籍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保障等权益,实行暂住地登记制,真正实现少数民族的自由迁徙权,使之能够在城市获得合法居住权。

2、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素质技能

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积极探索符合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大力开展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到更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层次中。

3、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有关环节的管理

所在地政府应该组织专场招聘会,以便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全面纳入城市的管理体系之中,使其流动人口能够真正参与城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4、扩大民族特色企业的规模,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所谓民族特色企业是指某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与少数民族的服饰、歌舞、饮食等民族特色相关的企业。随着郑州市饮食文化的多元发展,许多以少数民族特色为依托的餐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街头巷尾,凭借其与众不同的风格,成为城市居民追求个性消费的重要对象

5、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因民族习俗不同而引起的摩擦甚至纠纷

综合运用各种合理措施,尽量避免因民族习俗不同引起的摩擦甚至纠纷,引导各民族劳动者,达成共识,减少沟通交流方面的麻烦和不必要的成本。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通过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素质技能;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有关环节的管理;扩大民族特色企业的规模;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因民族习俗不同而引起的摩擦甚至纠纷等途径,切实促进郑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文久富 陶斯文 刘琳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8))

流动人口的现状范文4

摘 要 本文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将城市人口分为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两个层次,以济南市区的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目前济南市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公共体育服务状况,并从二者之间找出偏差,为济南市乃至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提出参考性意见。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强烈需求与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明显不足依旧是制约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主要矛盾。从总体上看,目前流动人口的体育问题处于管理严重缺乏状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对流动人口的开放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持增长趋势,虽然使流动人口在对自己体育活动方面的改善有一定的主观感受,但同时也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城市中的边缘身份导致他们在城市社会地位的非正式性。

关键词 城市居民 流动人口 公共体育服务

一、济南市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对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的满意度调查

(一)济南市公共体育服务居民满意度因子概述

本研究的公共体育服务主要包含着体育活动服务、体育设施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活动服务包括体育活动项目开展数量、体育活动次数安排;体育设施服包括场地设施安全性、场地设施能否及时维修、场地设施使用状况、场地设施能否满足锻炼需要、场地设施更新周期;体育指导服务包括咨询服务、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包括锻炼安全知识提供、促进健康知识宣传、体育活动开展标准化程度。

(二)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城市居民对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指导服务和体质监测服务的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流动人口,说明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在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指导服务和体质监测服务方面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和城市居民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家庭生活的优越性、社会交往频繁以及工作余暇时间的利用有关,体育设施服务满意度、体育信息服务满意度和体育活动服务满意城市居民得分虽高于流动人口,但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而在体育设施服务、体育活动服务和体育信息服务三方面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满意度无显著差异。

二、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济南市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在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方面的现状调查分析

推动某一区域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核心载体。体育活动是体育的本质所在,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①。据调查,在余暇时间内,看电视、聊天占大多数流动人口的业余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仅有7.3%,与城市居民相比,差值为52.9%,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活动在流动人口的闲暇活动中所占的位置靠后。只有少数的流动人口会进行体育锻炼,流动人口从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出发,具有一定的体育意识。但他们较为独特的社会属性,使得他们的体育行为与体育意识脱节,参与不足。流动人口在城市还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文化冲击。一方面表现为迁移者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圈子,另一方面表现为物质的改善和精神的缺失形成强烈对比。这种文化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体育的难度。

(二)济南市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在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服务方面的现状调查分析

虽然济南市的经济突飞猛进,但是体育设施的建设设施与经济的增长并不成呈正相关,在城市居民中21.5%回答能满足,而流动人口中只有3.7%的人能满足其体育要求。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流动人口,对体育健身设施的需求与供给不足成为济南市体育事业中的基本矛盾。尤其是流动人口,他们大多居住于比较老旧的社区或偏远的郊区,而这些地方恰是济南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盲点。

(三)济南市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在体育健身组织方面的现状调查分析

大多数流动人口一年之中没有参加几次、甚至没有参加过体育竞赛,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居民参与意识出现如此大的差距,究其原因由于我国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尚未形成,大量的公共体育事务还是由各类公共体育组织(主要是政府和各类事业单位)负责,而流动人口中只有极少数是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上班。

三、结论

由于绝大多数民工都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低下,缺乏体育运动的基础,更难谈体育意识,很难自觉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其中影响流动人口享受公共体育服务享受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是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障碍。基于以上理论和事实,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体育健身活动设施均等化程度低,城市居民对社区内的体育健身设施利用率明显高于流动人口,政府必须在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设施等物质供给上保持充裕的同时,还应注意流动人口的体育环境、组织的培育与指导及体质监测服务等各方面抽象体育资源的供给。

注释:

①范宏伟,靳厚忠,秦椿林,刘晚玲.中国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9.

参考文献:

流动人口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 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分析;对策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28-01

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呈现出新的特征。流动人口的变化步调同经济发展相一致,流动人口以年轻的劳动力为主,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收入比较低,生活条件比较差,[1]再加上人们性观念的开放和生殖健康知识的缺乏,使得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关注流动人口这一庞大的群体,关注他们的性与生殖健康对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现状分析

1.1 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观念淡薄 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生殖健康知识缺乏。流动人口脱离了家庭的舒服,潜移默化受周围同事的影响,婚前和同居的现象普遍存在。流动人口的避孕知识欠缺,不懂得各种避孕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避孕机制掌握也不到位,导致的婚前引起的人工流产也随之增加。未婚流动人口避孕措施使用少,由于性病知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殖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观念的淡薄导致的使用避孕措施次数少,避孕失败,人工流产,性病感染与传播等都会严重影响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

1.2 生殖健康管理和服务机制不健全 常住人口可以比较容易获得生殖健康的相关知识,但是流动人口因为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属于各个城市的边缘人员,所辖区域的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相互扯皮,使得大部门的流动人口成为“失控人群”,流动人口的暂居地成为“真空地带”。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管理涉及部门多,而各部门又职能交叉、责任重叠等现象,使得许多流动人口对生殖健康知识有求无供。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身份,使他们没有被纳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范围,因而得不到计划生育服务人员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得不到免费的孕育药具和指导服务。[2]经费不足也是成为制约流动人口生殖健康与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3 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知识欠缺,许多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为题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流动人口主动接受卫生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的主动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信息掌握不到位,底数不清楚,情况不明了,直接影响到了流动人口相关政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计划生育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不能很好的规范流动人口的登记统,不能很好的了解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情况,性病等传染性状况,不能为解决生殖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许多流动人口不能得到免费的避孕药具,避孕药具发放单一影响了流动人口的节育需求,不能到社区、工厂、工地等地方实行点对点式的全方位的服务方式,这些都不能满足流动人口的个性化的需求。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生育相关部门打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定义为已婚育龄人群,使流动人口中的未婚青年很难获得他们需要的服务。再加上服务人员队伍专业人员比重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范围局限多等也影响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水平。[3]

2 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对策研究

2.1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 加强对流动人口尤其是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包括性教育、避孕知识、性病等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他们对自身健康的无意损害。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人员要根据流动人口的流动特点和方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开办学习班,举办专家专题讲座,发放生殖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开通热线咨询电话和网上咨询模块。宣教人员还要分局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包括生殖健康保健的突出问题,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加强宣传。

2.2 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 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是一项全新的课题,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的内涵,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实现服务机制的常态化和长效化。计生服务人员要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该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服务。计生人员改变工作重心,由抓计划生育转变到提供服务上来,由完成工作任务转变到提供高效优质便民的服务上来。加强对计生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建立健全工作人员的考评机制和奖罚机制,考核方法多元化,一定要包括流动人口对工作人员工作态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的评价。加强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专业人员比重和他们的知识化水平,在开展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增加生殖健康相关项目的服务。

2.3 建立健全生殖健康管理和服务机制 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将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管理和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预防为主,全面安排,建立生殖健康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科学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机制,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严格落实流动人口相关的生殖健康政策,加强对计生等工作部门的监督。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要及时更新,防止政策的滞后。各相关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流动人口服务经费的投入。鼓励流动人口积极与所在地的计生服务部门加强联系,及时获得生殖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武俊清.中国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现况[J].国际生殖健康,2010(6):414-417.

流动人口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结核疾病;流动人口;疫情控制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由呼吸道传播的传统慢性传染病。因其具有高传染性特征,结核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我国政府和医学组织高度重视结核病的防制工作,建立了完善的药品供应系统和相对应的病情监督系统,以应对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的防控。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现状和控制策略研究进展展开深入分析,以为该病防控工作提供帮助。

1 流动人口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1.1我国流动人口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有权威调查显示,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4千万,其中80%以上为15~35岁的青壮年,流动人口中大多数劳动者从事于生产、运输、农林牧渔、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加剧了流动人口结核病感染与传播风险。而该点也直接造成了流动人口结核病疫情防治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据相关文献显示,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结核病的感染率远高于本地人口结核病感染率;男性结核病患者的数量多于女性结核病患者的数量;青壮年结核病患者的数量多于老年结核病患者的数量;体力工作者的患病率远远高于脑力劳动者的患病率。由此可见,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和年龄、性别、工作类型有着密切的关联性[1]。

1.2国外流动人口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国际人口迁移通常会涉及到难民和外国移民,有关资料显示国际移民和难民的结核病的感染率远远高于本国居民。从1993年~1998年间,美国所有的结核病患者中2.6%的患者出生于其他国家;从1994~2003年间,西班牙马德里市民的结核病发病率从之前的48.5%降低至23.3%,但是国际移民的结核病发病率却从2.3%飙升至37.7%。为此,国际医学组织对1984~1994年间澳大利亚悉尼市所接收的24610名东南亚难民进行了跟踪研究,在十年的跟随探访过程中,医学工作者们发现该人群中每年每10万人中有74.9例结核病症患者,常规确诊率只有29.6%。该项调查提示了医学工作者,在结核病控制的过程中采取被动发现的策略似乎比主动发现措施更有效[2]。

2 我国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控制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曾于2002年3月出版了《全国结核病症防治规划》(2002年版)以及颁布了《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2年版),并且在2011年了最新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指出当前我国流行性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以及防治能力仍然无法满足当前新形势下疾病防控工作的总体需求,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该规划尽管在防治目标、防治措施、保障措施、监督与评估几方面做出了统筹规划,进一步指明了结核病控制工作前行方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版《全国结核病症防治规划》内容落实工作中之中仍然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基层医疗机构在贯彻以人为(指医生和患者)本理念、强化疾病防控工作能力方面仍然稍显欠缺。另外,由于各地对于流动人口结核病的防治工作重视程度、财政的投入、宣传的力度、工作人员的态度、责任心以及流动人口相对不固定,使得流动人口中结核病患者的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有鉴于流动人口的生活水平较低、经济条件较差、就医条件有限,所以流动人口中结核病患者的误诊率较高,容易延误治疗。此外,流动人口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结核病防治知识认知程度相对更低,进一步加重了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工作压力与难度。根据2010年全国结核病第五次流调结果显示,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57%(720921/1264905),可见当前乃至今后时期结核病防治工作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3 关于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的对策

3.1各省市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视 根据2011年3月19日中新网消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监察专员肖东楼指出2011年,中国共发现并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90万例,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表明各省市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视之后,我国结核病流行趋势得到了明显控制,疾病防控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得到了有效缓解。

3.2启动中外结核病控制项目,提高结核病防治质量 本文认为为了加速中国应用新科技和创新服务方式加强结核病控制,并为世界结核病控制建立新模式作出贡献,应该加强我国卫生医疗机构与世界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启动中外结核病控制项目,提高结核病防治质量,例如:中国卫生部-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防治项目等。进一步免除结核病患者痰检、首次诊断摄片等主要检查费用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药物等费用。同时,扩大活动性肺结核对象范围,以争取促使更多的结核病患者得到治疗,降低由其所引发的传染率。而针对项目资金问题,一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各公益团体的交流合作,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以保证该项目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而长久实施。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就结核病的防控工作设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并通过财政手段拨付到各个省市,当地疾病防控机构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推动结核病防控工作有序发展[3]。

4 关于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工作的相关建议

4.1加强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干预能力 政府要勇于对群众作出承诺,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文件,从法律层面保障结核病患者和结核病防治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另外人口迁出地政府要做好流动人口的体检记录,配合人口迁入地的政府做好流动人口中结核病患者的管理工作。

4.2加强区域间的相互合作 各地区之间加强结核病预防经验的交流,利用区域内整体卫生和医疗资源开展结核病流行的控制工作。在结核病的预防工作当中,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中国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才能有效的控制我国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的疫情[4]。

4.3制定完善的奖励机制 卫生部门要在政策和机制上为流动人口中的结核病患者减轻经济和精神负担,帮助患者完成高水平的全面治疗。例如,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交通和营养补助,鼓励患者接受治疗,培养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决心。

4.4加强关于结核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 流动人口对于结核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自身健康意识薄弱。所以,门诊、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对流动群体进行关于结核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尤为必要。各地区应根据当地人口流动的特点,深入生产、劳动一线向流动务工人员宣传结核病预防知识[5]。

5 总结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结核病防控工作依然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努力来促使结核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进一步降低结核病菌携带者及潜在结核病患者数量,以便于防控与治疗工作的开展。本文不仅对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现状和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也为今后的流动人口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我国的结核病防治事业取得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车洋,于梅,平国华.宁波地区流动人口结核病耐药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04(14):394-395.

[2]应金枝,方淳永,胡浩.永康市流动人口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4,09(14):915-916-919.

[3]《现代预防医学》第41卷总目次[J].现代预防医学,2014,24(14):4518-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