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范文1
――基于消防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运用价值释析
云南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周洪波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消防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现已成为推动当前适应现实消防需求消防教育培养对象发展重要价值显性载体。基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运用价值释析,反思大学语文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诉求,探究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本质,挖掘教材建设价值实现,架构培养对象所需教材建设基本思路。
关键词:消防院校 大学语文 教材建设 价值略论
目前全国高校所用或统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凸聚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攀沿依托。以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大学语文》教材为例,经过多年探索,大学语文课程从内在品性探究有其独有特色性质、潜在目标定位和人文追求价值,在教材本质价值体现消防指挥人才人本精神追求,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培养对象人格精神塑造,在教材建设终极价值体现个体全面发展,现已成为推动现代消防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生力军,面对培养对象需要教材教学现实,如何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编出适应现实消防实战需求集开放性与多元化、高质量与人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教材,突出消防院校教育时代特征,挖掘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模式,对于推动院校大学语文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一、现行课程教材建设运用价值分析
大学语文教育价值是逐渐被揭示和被明确过程,也是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提高过程,推动现代消防指挥人才人文素养、写作能力和责任使命等需求素养。
(一)寻根探源教与学。
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和开拓人文视界的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全新传递大学教育理念有效填补以往教学缺失,使学员感受院校学习新意。面对年龄心智和人文精神已达成年且与普通高校学子有所差别的培养对象,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学习认知转型达到提升自身思想、学识、风度和人品,培养气质内涵和终生竞争力学习理念,形成具有创新意义教育目标指向,实现与培养对象精神接轨。面对因为浮躁和喧哗社会影响而陷入短暂迷茫遭遇各种人文难题,大学语文教材在“教师的教”和“学员的学”显现徘徊。大学语文是一门给中学语文补课的课程吗?学员回答表明过去大学语文失败在于是在补中学课,不能较好培养学员鉴赏表达和会动手运用教学需求,亟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探索。
(二)开阔研究指与向。
随着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兴起,注重提高人文素养能力兼顾丰富完善教育视野。近年来,消防院校大学语文建设改革研究对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任务新认识得到拓展,由过去“高四语文论”提倡弥补高中语文学习缺陷延伸到“大学文学论”,从人才与人文素养关系、课程教学特色和人才融入现实实战、人才走向等层面构建较为完整宽广的人文视野,明确文本牵引主动追求理想和重拾寻觅人文精神,让人文台阶迈向不同岗位和走向不同人生熔铸更高层次人文素养殿堂。但现代社会中充满活力语言及富有时代特色语文范例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目光局限聚集古代传世经典作品层面,忽略广阔域外文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当代作品脉络,不可避免造成大学语文教材滞后当下社会生活被动状态。
(三)反思载体互与补。
作为一门联系学员、课程和教师间重要关系纽带的课程教学载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环节取得长足发展。以昆明学校所编教材为例,大学语文教材打破了长期依靠外来教材教学和纯中国文学状况,避免“炒冷饭”和“难度倒置”,形成多元特质互补,作品的选择和注重时代融入教材建设特色体系。调查表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锲合消防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更适合对应教育特点重要载体。但部分院校过分追求人文性使大学语文教育步入忽略基础性和应用性同样是大学语文课程特征和价值追求体现误区。与有所谓“高四语文”重复现象而授人以话柄,文学思路与大学中文专业教学相近引发部分学员疏离情绪,存在教材选取篇目与中学语文大量重复、教材内容比高中语文还浅、人文和实用文体指向不明等问题,这是因为部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视域不够宽阔,在一定程度上离开语文教材本质属性和背离语文价值本位,给教材建设运用造成混乱而将大学语文课程推入非语文境地。
二、明晰教材本质建设价值追求认识
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建设价值追求的根本,作为培养现代消防指挥人才文化素质教育重要载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明晰课程性质、定位、功能与价值阐述,显性提升大学语文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潜在承载。
(一)教材性质。
大学语文教材从原意上来说是一本语文类的教科书,其内在品性是教育性。其作为培养消防指挥人才的载体,教育性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品性,不仅要注重工具性和基础性,更要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
(二)教材定位。
依据院校现代消防指挥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材目标定位是提高学员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教材建设要以我国古今民族优美精炼语言和文本应用为媒,通过丰富多彩古今中外优秀作品选,借助作品所塑造真实感人艺术形象,传达古今中外贤哲英豪高尚深邃睿智节操思想,关注消防指挥人才人文陶冶、人格提升和能力锤炼。
(三)教材功能。
教材功能既有语言文学修养听说读写能力功能层;又蕴涵熏陶传统儒雅、砥砺现代指挥人才人格教化功能层。既是大学语文教材本质潜在力量的转换,也是培养对象主体内化价值追求显现,体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现代消防指挥人才精神实质。
(四)教材价值。
大学语文教材价值不仅体现教与学、信息对流和主体发展实用价值、原生价值同时再现内核价值复合体,教材建设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主体发展,提供现代消防指挥人才精神食粮标准,送去人文关怀温情和捎去终极意义价值信息。
三、架构培养对象需求教材建设体系
面对时代观念变化和现实消防实战的需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为消防工作新变化而求新。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代表编撰思想观念变化,是现代消防人才共同人文理想不停跋涉途中的驿站, 在新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定型社会人文环境更深刻担当身上重托时代赋予更多责任。基于消防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运用价值分析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创新理念探讨,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探索研究,在总结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价值基础之上,理清发掘适应培养对象需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体系架构。
(一)架构选编文学文本教材建设体系
基于文学文本为中心审美特质教材的选择,院校大学语文建设需打破文学文本定义常规,重新考虑教材中现当代文学类作品设置,大胆跨入大语文视野形理念更新,去掉现行教材中那些陈旧、不便教学或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形成文本对话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蓝本。教材部分内容以时代、文体和地域方向为选围,选编现代文、古代文、诗歌和散文等内容融汇大学教育、语言文章和中国文化,形成具有时空选择无限性和相关区间有限性教材建设体系。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遵循学科基本规律和考虑学科内在规律,在主体文本遴选、教学重点和文本背景等布局,既要考虑不同体裁文本作品联系与区别,也要考虑不同年代不同作者作品的文本比例,文本选择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基本知识之上兼顾古今中外一定比例外国文学作品文本。教材在选材中鲜明确立教育多元化理念,筑牢培养对象精神成人选文本和做文章,让学子学习过程开阔眼界获得精神启蒙和人文素质提升。
(二)架构提升中文素养教材建设体系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中文素养应看作一项基本能力,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应成为主导。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可将文本分成现代大学与学人、学员身份与视野、人文精神反思录和文学家心灵世界等模块,注重现代指挥人才自我身份认知,具有生活视域和学习视域导向性质,形成人生意义价值主题,向培养对象传达无论“做什么、怎么做”均需语文修养理念诉求,任何专业的成功者往往都具有较高语文修养,进而让院校学子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学习是专业所需,语文既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对象取得成就重要根基,是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所缺乏人生意义价值追求对话诉求的准确定位。
(三)架构融入知识视域教材建设体系
教材建设吸收新观点和顺应全球化语境新变化需求解决“文”与“人”关系课题难题。以人为本价值标准系统落实到文本采摭上,要进入作品所构成体系之中,由文本部分构成整体,再从整体分离成部分,最终融入对话新视域。编者既是阐释者,又是传播者,还是把关人,经过编者与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对话形成敞开空间。教材建设编写融合学子基础现有水平,不能简单照搬地方院校语文教材模式,也不能人为地拔高教育要求,在主体文本遴选方面,既不能过于晦涩难懂,也不能使之浅显,作为传播者应与作为受众主体的读者形成核心意义对话,选择人类能够普遍认同观念和展示时代进步作品表达熏陶,对于开拓刚步入大学学子视野和增强现代消防指挥人才感悟时代能力具有很强指导意义。在这样一种理念推动下,利于大学语文教育空间拓展,消除对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语境融入隔阂,提高培养对象整体人文素养,体现教材本质建设新型教育价值脉络。
(四)架构人文教育功能教材建设体系
语文课和其他学科主要区别在于有其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教材的编写要根据现实消防实战的需要,针对当前学员情商缺失、理想信念淡漠和功利主义至上等现象,结合院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学员语文水平、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等状况,发掘人文性内容和选编架构教材文本。通过选编较高文学水平和较强感染力的名作名篇来影响、教育和感染学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现代人才向素质重要高地挑战,让培养对象主动筑融大学语文思维,积极追求大学文化理想和人文精神,在语文浸润中提高修养内涵,促成培养对象提升素养、开启智力和创新能力终极蕴涵,筑牢服务现实实战人才任职需求厚实人文素养和提升表达能力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不该站在边缘的课程[J].社会科学报,2004(12).
[2]王步高等.大学语文・序(修订本)[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范文2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围绕教材,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说明始终是教师课堂教学不能逾越的鸿沟,并强调对课程计划的忠诚实施。这种教学体系和传统课程体系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课程体系把知识作为客观的外在,当作普遍存在的、让人掌握的客观真理,忽视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人的价值和意义,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这样的认识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教材”上,强调“教”,永远把学生视为“无知者”,以此来凸显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而不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历的一切”。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师承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知识权威”,学生自然成为“无知者”,二者之间永远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当然也就无法超越教师和学生的有限视界,填平二者之间的鸿沟。这种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使学生一直处于课堂教学的边沿。“在传统的知识观念支配下,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导向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学生主体性在知识建构中的缺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教师与学生陷入被知识奴役的处境。这是极为不幸的事件,因为它从认识论意义上动摇着知识创新、民主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根基。”①
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既然始终围绕着教材,就绝对强调对课程计划的忠诚实施,让课堂以外的专家牵着教师走,教师不敢跨出教学参考书圈出的范围,于是教材中任意一点疑问都必须得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凡是不符合标准答案,但来源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答案都是错误的。教师不是自主的,学生同样不是自主的,那些敢于说出自己内心意愿的观点往往被教师打击,被同学嘲笑。学生学习知识变成了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个体的情感、态度无关,学生身边的生活以及来自于生活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等都不能成为课堂内容的有机构成成分。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和要实现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真正发展是相背离的,方法不对,目标就无法实现。为了实现目标,重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秩序,建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大学语文课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曾在所教的班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当问及学生他们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全班46名学生,有28名学生期待在课堂上教师能留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教师互动、能让自己上讲台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节课全由教师满堂灌。学生们认为:大学语文的课堂应该充满思想火花的碰撞,无论是教师的想法还是作者的情感,其实都具有个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对比分析,能够找寻到对于自己更有意义的那一点共鸣,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能从中衍生出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只要不违背生活常理,都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这些想法是值得尊重的,因为这也是精神独立的一种体现。学生在问卷中积极踊跃的表现说明他们多么希望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尊重,希望语文课堂教学能始终围绕着他们,体现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感受。从这点来看,改变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从关系,其实也是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
这种需求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重新审视,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让知识、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变成一种对话关系,都获得自由言说的尊严和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要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变成一种对话关系,它不仅指的是人与人的对话,还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在这种关系中,大学语文教材就只成了一种媒介,教师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按自己的理解与学生对话,学生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自主构筑文本及课程的意义,这时学生获取的课程意义是在特定情境中对话的产物,绝非文本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
这种对话关系的建立,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构建要符合个人发展价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得到保障,始终保证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从而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得以提高。
这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秩序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提出所研究、探讨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其他,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仍要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而不是灌输,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中,能主动地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宽容度;学会专心地有礼貌的倾听,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他们成知识的共同创造者;学生变得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他人,能够导致思想转变。
这种新型教学秩序的建立,也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教学的灵感。有一位同事,她在给美术系的学生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要求学生在对诗作作充分理解之后,拿起手中的画笔给这首诗配一幅画,教师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评判标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学生自己心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些画作,不管是清丽还是繁复、空灵还是热闹、凄清还是温暖,既有文本设定的情境,也无不渗透了他们的个人知识和所有的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体验。这是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的结果,并按他们自己的理解来自主建构文本学习的意义。这种意义因为直接来至于学生自身经验,并且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的尊重,自己的价值权力获得理解,老师和书本不再是对自己的一种控制和灌输,这种经验就会变得相当愉悦,大学语文的课堂也就会越来越吸引人。
从上面的课堂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把‘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也具有目的性价值”,②教师同样要依赖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一定的评价体系,体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意义。尽管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中,都会面对难题,面对疑惑、挫折和失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可能收效甚微或者根本“一无所获”,但这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和创造的客观规律,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具有真实的意义。
让学生回归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那就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才可能实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目标”。③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文本上体现了这一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能。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为例,全书十二个章节、四个学文例话和一个附录。十二个章节从“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洞明世事”、“以史为鉴”到“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再到“诗意人生”,每一个章节所选课文“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④“大学生人文精神和品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贯穿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日常生活言行中、阅读优秀作品内容的感受中,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贵在自觉得到启发,并在自然流露中显示出来”。 ⑤四个学文例话是希望对学生阅读欣赏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教材的编排既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不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⑥“课文提示不求面面俱到,而以把握要点,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学生尽可各抒己见,对课文加以讨论。所出思考与练习题力求从实际出发,期望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不要求学生意见一致,以便在讨论中交流提高”。⑦这本教材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他人服务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⑧这套教材不再秉承功利主义的态度,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不再把自然、社会、他人都当作可以利用的客观存在而加以操控和控制,不再把学生个体和自然、社会加以割裂与肢解,而是要促进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并最终促进了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个体与自然、社会构成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
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是人们对教育教学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学生不再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从边沿回归到教育的中心,学习变成了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学习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新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认同学生的多元差异性,认识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发展、性别、学习风格等的不同而形成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班级中更多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因此不能再按统一的要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再追求划一的教学目标,正视学生的差异,正视学生的主体人格。关心并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真正体现教学的平等。
在这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学会关爱、理解、宽容;学会给予、等待、学分享;学会选择、激励、合作;最终学会创新。
只有如此,教育才能从一种工具变成真正有价值的存在,学生不再继续形成过分依赖心理和听任权威,他们的自我不再完全受教师的肯定或否定约束。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构筑起新的意义世界,同时引导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明方向,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搭建平台。
只有教学内容与学生不断发展的经验结合时,学生才能从课堂教学边沿回归到课堂教学的中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才有了意义。
注释: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范文3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得我们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总是会进行邮件等的写作,来不断地洽谈业务,因此写作在我们日程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在网络普及的当下,网络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交流方式并且写作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此我们传统的语文写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大学语文教学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给社会输送真正的人才只有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在我国大学一般是比较自由的,学生可以充分的享受青春,任意的挥洒才华,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在大学生活中得以彰显。然而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讲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厌烦情趣,不利于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够真正的取得应有的课堂教学效率。综上,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在当今时代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
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
1、重视优秀作品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美好的作品人人都喜欢,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优秀作品的比对激发学生不服输的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便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在上课之初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比较优秀的作品,可以是名家习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并且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讲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点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做出的总结等,可以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点评中认识到写作的精髓,并且通过上课发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为了取得持久的效果,达到熏陶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朗诵过或者点评过得优秀范文进行装订成册,发给学生让学生随时进行学习。总之,重视优秀作品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语文写作教学效率,促进大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以教材为本,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
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的,那便是大学语文教材。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大学语文教材进行写作的讲解,这样可以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大学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服务于社会的,因此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话题的讨论以及文章的写作,这样既可以拉近语文写作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而存在。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集中时间为45分钟到60分钟,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将大学语文写作的课时分开,这样就可以适时地改变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不断地提高上课的效率。同时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学生的精神状况,在学生情绪不高等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播放一段比较搞笑的视频或者播放比较振奋人心的音乐,这样就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的精神始终保持在高扬的状态,从而不断的提高上课效率。最后,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学生的就业状况,给学生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任职中需要的写作技巧等,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1)在上课之初,做写作前的指导
写作指导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指导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的专业性指导,既可以指出学生的写作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修改,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指出当今社会中对于写作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方向,因此可以说写作指导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写作指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写作的的注意事项,另一个是写作的内容等。其中写作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审题、切入点、材料、结构等。写作内容主要包括:写作要避免空洞,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同时观点等也有新颖有说服力等。通过这一环节的指导,可以初步让学生确立写作的思路,提高学生文章的质量。
(2)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等,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
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学生的构思、立意等等,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抽象性。我们在进行学生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可以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进行充分自由的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碰撞,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章的立意以及构思,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并且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不断地拓展,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
(3)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培养写作习惯
写作能力的提升最为根本的还是进行写作实践,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作并不是一个轻松地工作,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这样PPT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学生优秀作品的展示,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行写作。只有这样多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等促进学生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4)改革讲评方法,多角度评改学生习作
事物存在即合理,任何人都喜欢被夸。因此在我们进行学生作品讲评的时候,就可以改革讲评的方法,从多角度讲评学生的作品,并且挖掘学生的优点,放大优点,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另外,我们都知道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然而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如何修改的话,相信再美好的璞玉也雕琢不出精美的华章。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细,尽可能的多角度进行讲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结束语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范文4
【关键词】语文 高职教育 作用
语文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很强,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横向联系各科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拥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学科价值非常突出。然而,近年来语文逐渐变为部分高职院校增加实训和实习课时的工具,使语文逐渐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使语文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一、语文课程的作用
1.语文具有美感作用。
学好语文对学生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某些偏差,学生学习只为升学,部分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升职和谋求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利益上。而语文的真正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人生感悟。同时,语文课程的学习还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使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捷,从而使学生对事物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表象转换与扩展的能动性得到不断地增强,认识活动的想象力得到较大地延伸。不少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长期缺乏,会导致学生将原本丑陋的事物当作美好的事物去对待。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培养学生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责任重大,其必须通过不断培养使所有学生都学会欣赏美,欣赏艺术。
2.语文具有认识作用。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与现象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律。文学是语文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世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包含在其中。学生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长各类知识,使视野更加开阔,提高对人生的认识,还能提高其对生活的观察,对现实的理解能力。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该书有“百科全书”之称,其中的诗词韵文、典故引语、陈设器用、官制礼仪、生物医药、名句俗谚、地理经济、风俗游戏、园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哲学等内容包含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关于封建社会的各种知识均包含其中。有学者曾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表示如果能将这本书中所包含的知识全部掌握,就能超过一般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拥有的知识。
3.语文具有美育功能。
语文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将消极的人生态度转变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理想与人类进步的目标而不断奋斗。鲁迅说过,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国民精神前进的指路明灯,是革命时期宣传的重要工具。然而,当今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将物质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沉醉于物质生活的表象,因此对世界的人文关怀不断丧失。内心感到彷徨无措,孤立无援。如果能正确发挥语文的作用,就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方向。
4.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更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经过学校三年的培养后走入社会时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影响社会对整个高职院校的评价。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本质是对为人处世价值观、人生哲学和德性的一种体现,开展好语文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5.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些年,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职工的全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人际交际、心理健康、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学习语文是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较强的理解、阅读、观察、写作、分析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6.语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全面素质的培养也从不忽视。如果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仅仅掌握了专业知识,那么将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为自己融入社会增加了筹码,学生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渠道。语文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例如对于思考得出的项目思路,需通过文字功底将其整理成文,还需要充分利用语言表达能力让领导接受你的观点。工作中常常需要进行各种总结、拟写公文,如果学好语文,拥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工作将便变得非常简单。另外,人际交往能力在工作中也非常重要,想要拥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学会对各种事情进行协调和沟通,只有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胜任每一份工作。语文课程的设置便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有利武器。
二、实现语文作用的方法
1.明确语文课程设置的目标。
要明确语文课程设置的作用,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的地方。中学设置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读写与运用能力,教学内容以认识生词生字、分析课文、归纳课文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进行相关写作等为主。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教师讲解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中外文学的相关发展历程和文学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形象进行相关分析,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艺术进行深入分析,达到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公文写作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给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做好教材编排工作。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编排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选取的内容不仅要使人文性和文学性得到充分体现、更要注重对学生工具性、知识性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文体为主,文学史为辅。教材中大部分篇章多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这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也直接影响了课堂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出合适的教材。教材编写应该以积极向上为主要精神体现,教材内容应充分体现高尚的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另外,教材编排时应该着重观察社会生活,将社会生活溶于教材内容中,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加入适当的与社会有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了解,从而掌握一些适用于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也是因为这种教学理念,导致某些高职院校过度追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端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11):101-103.
[2]王红霞,殷铭良.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5(03):147.
[3]毛元金.试论《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J].思想战线,2015(S1):100-103.
[4]熊志华,杨江科杰.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6):274.
[5]张明明.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J].管理工程师,2011(04):76-78.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范文5
语文教育有深厚的人文性、基础的工具性、选材的多元性等特征,它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学方法都必须以语文媒体为基础。语文教学方法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途径,金一鸣在《教育原理》中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材、课堂教学这三点为中心,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知识是自我构建的,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诵读法、自学法,新型的教学方法有S-ISAL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等等。不论采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还是新型语文教学方法,都必须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标准。
1 S-ISAL教学法
S-ISAL 教学法是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方法,它是从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的课程ISAS为基础演变而来,全称为基于空间的信息搜集与分析的教学方法(Space-based 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Learning)。这种教学方法包括了选题与分工、搜索与分析、整合与结论、呈现与评价、分享与反馈等几个部分。
S-ISAL 教学法以建构主义观为理论基础,强调学习是学生由以往的经验基础上自主的进行知识的重新构建,即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该教学法有数字性、自主性、过程性、对话性等特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能够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标准和课程目标的培养要求,提高高职生的语文素养,在工作中学以致用。
2 S-ISAL教学法在《我与地坛》中的应用
2.1 选题与分工
大学语文课程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教学部开设,学生大多为女生,她们所学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该课程在大专一年级上学期进行授课,所选教材为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十版《大学语文》。
选题:教师根据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九单元关爱生命的教学中,高职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1)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式,品味作者深沉的语言;(2)提高学生诵读能力,通过诵读使高职生深入了解生命的意义;(3)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4)面对苦难时要以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本单元共有《小狗包弟》、《?竹山房》、《我?c地坛(节选)》、《一滴水可以活多久》、《苦恼》、《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多篇中外名家作品。教师和高职生一起进行讨论,最终确认选上《我与地坛(节选)》。
分工:分组以宿舍为单位,人数控制在每组5人以下,在宿舍分组的基础上也可自愿互换,由组员自行推选组长,或者选择计算机技术较强的组员担任。教师将选上课文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划分为几个任务,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完成过程中也需要与其它组、教师交流与合作,在每个小组内部,大的任务又细化为更小的任务,每个人需要独立完成,也需要和组员进行讨论与分析。
2.2 搜索与分析
搜索:高职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所承担的任务为导向,通过校内外的图书馆(书籍、报纸、杂志)和互联网(图片、视频、文字)进行搜索与查找。以第一组任务“作者与地坛”为例,高职生通过图书馆查找到了史铁生的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往事》;散文集《病隙碎笔》等;该组同学还在期刊馆查找到了《中华读书报》 邹大立所写的《我眼中的史铁生》、《华夏时报》苏娅所写的《史铁生: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新华每日电讯》周宁所写的《不屈的史铁生,用生命书写生命》等文章14篇,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史铁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24张、地坛图片30张,相关视频6个以及网络资料若干,这些资料经过筛选后上传到了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资料共享,其他同学需要这些资料时,只需在线下载即可。
分析:每组组员对所找到的资料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讨论楼进行分析和筛选,选取与任务关联度大的文章与资料进行上传。
2.3 整合与结论
每个小组对任务进行搜索与分析后,对现有材料进行筛选、加工、辨别、整合的过程。该阶段全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讨论组进行,在面对大量信息时,高职生既可以与本组同学进行商讨,遇到难题时又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让教师来优化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此阶段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生命的感悟”小组为例,该小组同学整合信息的过程:(1)将搜集到的资料及其它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选取初步的汇总信息集。(2)对资料进行分析:古园的颓废与作者的命运相似,但园子里荒芜但并不衰败又给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3)建楼讨论:高职生从课文文本转移到文本之外,讨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4)结论:通过分析与整合所搜集的信息,有了结论后,对结论进行呈现。
2.4 呈现与评价
呈现与点评有两个维度,一是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讨论楼,在讨论楼中高职生的讨论,教师的随时点评和指导都保存在讨论楼中,它即是讨论的过程也是呈现的方式。另一个是现实的课堂,结论的呈现主要以PPT、视频、现场解说为主。以“母爱”小组为例,通过前期的资料搜索、整合、分析,该组同学以课文的文本为出发点,以PPT的形式,以《雨的印记》为背景音乐,缓缓道来文章中母爱的深沉,浸润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得出结论为:母爱平凡而伟大。该组同学以一张汶川地震时女警给婴儿哺乳的图片来引出讨论,母爱的伟大并不在于爱自己的小孩而是大公无私的大爱。这样的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成果,也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更是高职生自己展开思索、解决问题的结论。
2.5 反馈与分享
在S-ISAL 教学方法中反馈与分享也是开放的、由学生和教师自主完成的一个环节。对于教师来说,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楼、微课、视频、PPT、图片、文字等等都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得出的成果,教师在学生任务结束后,继续对学生的成果做出回应,其中也包括对这些资源的交流与分享,由于网络的便捷性,教师的反馈更快速。对于学生来说任务虽然已经完成,但是探索永远不会止步于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高职生还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在云空间分享,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将合作学习理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是形成性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S-ISAL教学法的总结与反思
S-ISAL 教学方法是一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方法,它具有数字性、自主性、过程性、对话性等特征,在高职语文信息化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具有其独特性,并不是所有语文课都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教学方法也应该交由实践去检验。
3.1 教师应该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
S-ISAL 教学方法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云空间,教师在实行该教学法时,自身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从选题到评价,整个过程大多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它既要求教师懂得微课的制作、PPT美化、网络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又要求教师在网络平台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难进行引导和解决。
3.2 教师要按照语文学科特点和高职生学习能力来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课堂教学,S-ISAL 教学法则以高职生自我学习为主要方法,使高职生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通过自我思考、团队合作及求助教??,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形成以视频、PPT、图片、文字、音乐等形式的任务成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基础性、思想性、实用性等诸多特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针对这些特点来进行。例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教师采用S-ISAL教学法,需要在布置任务时充分考虑到人文性,创设文化情境、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不能单纯为了技术而用技术,忽略了语文课的学科特点。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范文6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教学中,学生多半是学困生,既无良好的学习态度,无课外阅读的习惯,当然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了我们中职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10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学校开设“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北京市昌平区已被确定为试点区,区内中小学、中职学校将在语文、历史、德育等课程中强化经典讲解、诵读内容,高校大学语文及中文、播音主持、影视话剧表演、师范类等专业相关课程中也需训练和考核学生诵读和书写技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为此,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有义务、更有必要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尽一份力。
一、学生阅读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大多数学生对名作的阅读重视不够,他们对网络、游戏、漫画等阅读材料兴趣更大。在他们实际的课外阅读中,专业课的阅读占了大头。文学类作品阅读面窄,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武侠类、言情类、科幻类作品。在读书过程中,学生缺少有效的监控,粗读、泛读多,精读少,片面强调感官享受,“快乐阅读”大行其道,学生很少沉下心来去思考、感悟,因此阅读质量很低。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不外乎:(1)观念陈旧、意识淡薄。部分老师观念没得到扭转,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2)阅读意识缺失,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部分老师担心学生阅读不良作品甚而禁止课外阅读。(3)读风不浓,缺少氛围。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热情,谈论的焦点却是网络、电视。(4)材料太少,缺少引导。学校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可供阅读的材料太少,老师的教学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5)方法欠妥,亟需指导。
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对策
通过对学生文学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倡导积极的主题阅读活动和文学活动,将文学阅读与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和学生活动综合,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文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在主题阅读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做不必要的讲解和机械训练,而围绕教材单元主题或课文关键词,把与课文的相关文章集结在一起,组织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进行主题阅读。
在文学阅读时把文学阅读内容与当今社会相联系,把握时代脉搏。文学阅读倡导的是通过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中职学生文学阅读就是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基础性、应用性、发展,尝试在职业学校开展主题阅读与专业结合部分的语文教学研究。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共同职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读书。我们可以成立社团、读书小组,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还可以出去采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不能盲目读书,应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书籍,从中汲取营养,学以致用,学为我用。从书本中学到知识、学会技能、学会做人。我们教师应该做到: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让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要充实书源,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要增加开放时间,班级要有图书角,要让整个班级洋溢着书香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对学生们的读书成果加以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从而激励其他同学,使校园的读书习惯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