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环境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环境治理范文1
关键词:矿山 地质环境 治理
1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1 矿区地质环境概述 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 地表塌陷 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 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 固体堆积物
1.3.1 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 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 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 对大气的影响 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 对煤矿企业的影响 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 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地质环境治理范文2
就煤矿区采煤塌陷形成的背景条件、发育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于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0引言
煤矿资源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其在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环境效益却也不容忽视。在煤矿资源开采过程之中,经常会诱发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并且会造成该开采区地质破坏、水土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给煤炭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相关研究人员对于采煤矿区塌陷地质形成的原因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采煤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策略。
1采煤塌陷区的主要灾害类型
1.1泥石流
在采煤塌陷区中经常存在着类似废渣与建筑垃圾等松散状的堆积物,导致在出现暴雨等恶劣天气时,会直接产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样不仅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直接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
1.2不稳定边坡
在采煤塌陷区中,因为工程井及采空塌陷的共同作用,会直接导致其周边存在众多边坡。而且这些边坡多是岩质边坡,坡体主要为泥岩与砂岩。在采煤塌陷区周边存在的边坡都非常陡峭,而且有较高程度的风化现象。这就导致边坡上裂缝的发育速度比较快,整体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差,因此在遇到暴雨天气或受到一些地质环境的影响后,也会直接导致该边坡出现局部崩滑现象,这样就会对当地地质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1.3滑坡
在采煤塌陷区中,还会因为挖掘原因而导致出现滑坡。一般情况下,滑坡有楔形体岩质滑坡、岩质滑坡与黄土滑坡这三种类型,并且稳定性较差。因此在采煤工况发生改变或出现暴雨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出现边坡滑动等一系列现象。
2采煤塌陷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思路
目前采煤塌陷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产物,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自然资源开采及运用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并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在矿区和谐及生态和谐的发展目标下,就需要相关煤矿企业充分加强对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并在此过程之中不断更新环境治理观念及治理思路,这样才能够使采煤塌陷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进行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思路有以下几种。
2.1开发旅游资源
在进行采煤塌陷区域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可以借助当地的历史条件,根据塌陷区所形成的大面积积水区域,打造生态旅游的湿地景观。借助在采煤塌陷区开发旅游资源的方式,为当地地质环境的治理提供一定程度的资金,并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借助于大力发展历史文化工程及湿地旅游城市的方式,能够实现旅游经济效益[2]。
2.2开发养殖业
在采煤塌陷区中通常会存在大量的积水区域,因此当地民众可以在一些积水相对较深的区域建立鱼塘。 充分运用当地的水资源进行鱼鸭等养殖作业。而在一些积水较浅的区域,还能够进行水产经济作物的种植,并可以建立一些生态蔬菜种植基地。运用这样的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及地质条件,并能够在此过程中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2.3创建矿山地质公园
对于一些塌陷面积较小的区域,其地表的表现形式往往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充分借助这一特征,保留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塌陷场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矿山地质公园。
2.4植树造林
在煤矿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植树造林是一种常见的治理方式。在塌陷区域借助闲置的土地种植树木,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理环境及加固风沙的作用。但是一些塌陷区域水源较少时,可以运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有效解决干旱的煤矿塌陷区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
3案例分析
A地区是一煤炭矿业城市,随着煤矿资源过度开采,使得该地区的地质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并且形成了采煤塌陷区。在进行该地区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当地政府运用了植树造林、打造农业生态园区及建立矿山地质公园等综合治理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
3.1基本情况
该采煤塌陷区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人居环境、工农业发展及城市发展规划,并且制约该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其具体情况如下:a)采煤塌陷区的地形地貌景观是“满目疮痍,萧条破败”,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b)采煤塌陷区因长期的煤矿开采工作,使当地的工业及民用建筑产生巨大的变形破坏,并且对周边居民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使正常的生产生活难以继续;c)采煤沉陷区中有内地裂缝、高陡边坡及土壤侵蚀等诸多地质灾害,地下水位也处于不断下降的状况,土地及水资源也都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图1为该地区总貌。
3.2治理目标
根据当地政府规划,需要对该采煤塌陷区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并且需要达到“一带二区三湖四点”为特色的城市生态公园。在这一大的治理目标下,可以将该项目分为以下三个目标:a)重新利用该塌陷区的大面积土地资源,并彻底改变该地区的地形地貌;b)进一步消除当地的内地裂缝、地面塌陷及土壤侵蚀等地质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需要有效遏制该采煤塌陷区的水土流失;c)实现该采煤塌陷区的植被覆盖,从而达到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效果。
3.3治理任务
在进行该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具体的治理思路:a)对于该采煤塌陷区的裂缝发育区进行地貌重塑,并需要进行裂缝整治及塌陷坑填埋,需要在此基础上将该塌陷区改造为坡度适合的地形,这样就能够为当地土壤重构及土地重新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b)对当地基岩塌陷区及松散层塌陷区的土壤进行工程覆土及施肥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土壤性能,恢复当地的种植功能;c)需要在积水塌陷区修筑挡土墙,有效防止该积水坑受到新煤矸石的再次污染;d)在该塌陷区之中实施绿化管网滴灌工程,有效确保该项目实施的林木生产条件;e)需要结合多林种的绿化工程设计,建立一个多林种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及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这样就能够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3.4技术路线
在进行具体的治理工作前,首先需要对该采煤塌陷区已经治理的状况及待治理情况进行调研,收集该地区矿井开采资料,这样就可以在国内外相关地质环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具体土地规划情况进行切实可行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3.5具体治理措施
a)土地整理。对于一些沉陷坑需要运用煤矸石来进行填埋,并需要对当地的地裂缝运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艺填补,并需要对当地基岩塌陷区进行高挖低填的施工工艺,需要将整理之后的地形坡度保持在2°~15°;b)防护工程。在治理区内需要对边坡、常年的积水沉陷区及多年形成的工业垃圾堆进行防护处理。其中在进行边坡治理过程中,需要运用坡面清理、覆土夯实的方式进行处理,并且需要运用六棱砖进行护坡。在进行积水沉陷区处理时,需要根据该沉陷区的积水深度及面积等因素针对性地处理,并将其作为一个生态景观来进行施工。在此过程中为确保该地区的安全性,还需要在该积水沉陷区周边修建低矮挡墙。对于生产垃圾则应当按照松散层垂直厚度1m进行处理后,并沿着矸石堆中的南侧修建1.5m的挡土墙,这样就可以防止因为矸石堆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图2为该地区的区域积水图;c)绿化工程。因为长期的生态破坏,使得该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这就需要在平整之后的土地规划中采用林种混交等形式,来完成该治理区的绿化工作。
4结语
在进行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理清治理思路,并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理模式,能够在治理该地区地质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取得良好的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艳,钱卫明.探析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J].世界有色金属,2016(3):20.
地质环境治理范文3
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当前所有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都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矿山开采职工以及矿区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所以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首先就需要有效地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采作业诱发产生各种不同地质灾害的危害,从而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
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我国多数矿山的地质环境破坏的显著特点、危害方式、分布条件以及危害程度,需要抓住环境治理的重点以及关键环节,争取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能够采取科学地拦、排、护、整、填、植等相关重要方面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对该矿山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性的治理。
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在实践中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还需要严格遵循自然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还需要争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需要能够区别出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危害和治理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和综合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需要依据当地的资金条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污染轻重缓急,同时能够分期、分阶段地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4.矿山开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对于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只有首先将工程治理措施和环境生物保护措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目标。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各种工程中,只要配置科学、合理,就能够彻底根治地质环境灾害。但是其中的缺点是投资范围过大,然而当前的生物措施恰好能够弥补环境工程治理措施的显著缺点,并且其投资范围相对比较小,能够有效地改善矿山周边的小气候特点,最终使其可以广泛地应用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中。
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的有效措施
1.采空区和矿山的地面沉陷问题治理
矿山地下采空区以及矿山疏干排水最终导致的地面沉陷、造成地裂缝问题,因为疏干排放地下水,最终将会改变其地下水流的原本自然渗流、地下水径流条件,因此水浮力逐渐消失,地下水的潜蚀作用也会使充填物逐渐流失掉,继而发展形成地质空洞,在矿山内部真空吸蚀力以及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也可能会造成矿山塌陷。对矿山内部采空区的环境综合治理,主要就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其地表残余沉陷问题的进一步发生。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的方法有4种:(1)矿山内部全部需要充填采空区内部的支撑覆岩,以最终能够彻底消除矿山的地基沉陷隐患。(2)矿山局部支撑覆岩或者是地面构筑物,需要减小其采空区空间的实际跨度,进一步防止出现顶板垮落的问题。现阶段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以及大直径钻孔桩柱或者是直接运用桩基法等。(3)矿山注浆加固以及强化矿山内部采空区围岩的结构,能够充填采动覆岩的断裂带以及弯曲带岩的土体离层以及裂缝,使之最终可以形成一个刚度比较大、整体性能比较好的岩板支撑结构,使其可以更加有效地抵抗矿山老采空区塌陷进一步向上发展的问题,使矿山开采区地表只会产生比较均衡的沉陷问题,以确保矿山开采区地表构筑物的安全性。(4)采取必要预防措施。矿山自身释放老采空区的内部沉降潜力法,在矿山采空区地表并未利用之前,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加速其矿山老采空区的活化以及覆岩沉陷速度,有效消除对矿山地表安全有比较大威胁的地下空洞结构。
2.矿山大量开采后泥石流的治理
矿山开采大量的矿产资源,将会为泥石流的出现提供大量松散固体杂质,可能会造成矿山结构的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开采矿山自身矿产资源以及修筑开采运输道路,这些均会对矿山的植被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因此,切坡不合理、废矿井陷落而引起的矿山地表崩塌等要素还可使沟内的土量急剧增加,使矿山地面的径流系数显著增加,洪峰流量也会随之增加,进入到雨季后,在地表山洪冲刷作用下,矿山表面大量的松散物质由雨水的浸润饱和液化之后而造成的过度充水而发生下滑,便形成了泥石流灾害。此种泥石流灾害也就被称为矿山泥石流灾害。在这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应当在整体泥石流发生流域内,运用蓄水、拦土、拦水、排导以及造林等多种治理和防治措施,其上游宜采用蓄水以及引水隧洞等治理和预防措施,将其上游的清水水流科学引走,使该水流和松散堆积体能够脱离接触,以更好地避免泥石流灾害的真正形成;并且还可以修建拦挡坝,以拦截住形成泥石流体杂质的来源。在泥石流的中游,能够采用挡土墙结构或是土钉墙等防治措施,从而才能够防止泥石流体对于矿山表面道路农田以及房屋建筑的破坏力度。
3.尾矿的化学污染的治理
矿山中的废石、废土以及矸石固体废弃物被大量堆放,侵占了大量的矿山土地资源,最终将会造成矿山污染水土体被化工、黑色金属矿物质污染,其中尾矿总量要占到矿石总量的50%~80%。对于矿山中尾矿的综合运用和开采,第一就是矿山尾矿的能源利用与开发。事实上,尾矿作为一种高质量原料、材料已经得到一些颇为实际的利用。尾矿材料能够用作建筑工程材料,但把尾矿材料作为建筑施工材料时,还需要非常慎重的研究和考虑,因此要对尾矿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与分析,查看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着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运用尾矿作为矿山开采井下充填的作业材料,现阶段已经取得非常成功的作业经验,当前很多矿山开采都在应用。这导致矿山中尾矿资源的利用范围以及开采率大大地提高,这样就能够减少尾矿资源的堆存数量,同时又能够将尾矿这一宝贵的资源保存于地下,以便于今后重新进行开采和利用。
4.放射性矿山的环境治理
矿山中坑(井)口治理宜采用封堵坑口的措施,切断其污染源,使其可以更好地恢复矿山坑口原貌,抑制其中放射性物质向矿山周围的大气扩散;并且还需要杜绝污水外流的现象,这样就能够防止矿山附近人、畜误入以及地表水流入。对于其中的废石(渣)堆场还可以砌筑挡墙结构、排水沟结构进行稳定化、安全化处理,从而能够更好地防止废石发生下滑、流失,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三、结语
地质环境治理范文4
摘要:本文阐述了板石沟铁矿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介绍了对其进行治理可采取的一些措施,并对矿山地质环境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on plate stone groove iron ore cau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arm, and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can adopt some measures, and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Key words】 mine environment; management;suggestions
板石沟铁矿是一个具有54年开采历史的矿山,建矿以来,大规模的铁矿资源开采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乃至吉林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资源开采的初始阶段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治理,并缺乏资金投入,致使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阻碍了 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1矿山的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1上青沟矿区露天废石场产生的环境问题
1.1.1露天开采后形成的废石场堆放废石总体积约为182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约为92.4万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的排石场与周围植被覆盖率很高的环境相映衬,显然是很不协调的,特别是天气干旱时,起风或者运矿车一经过,就会发生扬尘,污染大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1.2露天开采形成的陡峭边坡在雨水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很容易造成边坡失稳,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在九矿组已有局部边坡出现裂纹,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很大。露天废石场较露天开采形成的边坡来讲更为松散,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废石场的边坡更容易发生变形和滑移。
1.1.3板石矿在2007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成为国家矿山公园,露天开采遗址是矿山景观的典型,露天采坑也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而废石场作为露天生产遗迹保留没有太大的必要性。它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林地。
1.2地表塌陷产生的环境问题
地下采矿活动,以及采矿方法的选择,导致了地表塌陷的形成,棒槌园矿区表现尤为明显,17矿组、18矿组塌陷区的面积已达到6.9万平方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深,塌陷区的范围也在逐年加大。
首先,塌陷区的形成会破坏地表植被、破坏大量耕地、农田,损坏房屋建筑,造成地下管线的断裂等,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威胁居民的安全。
其次,公司每年都要根据采矿岩石错动界线请地,由于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征地的费用也越来越高,给企业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1.3尾矿排放产生的环境问题
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尾矿的排出量也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尾矿堆放在尾矿库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1.3.1排出的尾矿粒度细,在尾矿库中自然干涸后,遇到大风天气,表面的尾矿砂就会被吹到周边地区,污染环境;
1.3.2尾矿中残存的一些重金属或其他物质,在化学作用下,溶于尾矿水中,而尾矿水流入河流或者渗入地下,就会造成水体污染。
1.3.3尾矿的大量排放,势必会给尾矿库带来沉重负担,也给周
边居民的安全造成威胁。
2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对矿山环境的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耕地、草地、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种树种草或其他利用措施,开采矿产资源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我国也有许多矿山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经验,学习并发展对方的长处。
2.1对矿产资源进行二次回收
随着矿山技术的发展,回收再利用矿山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
石、尾矿中的资源已成为矿产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板石矿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在露天矿对废石场中的磁铁矿进行回收,这样,不仅提高了原矿产量,而且减少了堆放的废石量。在尾矿回收方面,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对尾矿中的低品位磁铁矿以及其他一些伴生矿产进行回收,这样不仅减少了尾矿排放量,而且又为企业增加了效益。
2.2对废石、尾矿进行综合利用
废石、尾矿中含有多种金属化合物、矿物成分及微量元素,近年
来,对废石、尾矿的综合利用的研究工作发展迅速,并取得许多成果。主要用途有:农肥、建材(水泥、玻璃、陶瓷、保温、隔热材料等)、复地充填料、耐火材料等。比如说,我国有些尾矿中含有一定量的磁铁矿,将这样的尾矿进行适当的磁化处理后施入土壤中,可以改善土壤的性能,从而达到达产的效果。90年代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将磁化尾矿加入到化肥中制成磁化尾矿复合肥,并建成一座年产1万吨的磁化尾矿复合肥厂。
2.3植被恢复
对废石场边坡、台阶及上部平台进行绿化,不仅恢复了生态环境,
而且可以加固松散的岩土,使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减少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而在废石场进行植被恢复也需要先进的技术,因为种植的植被一定要能适应矿区的气候,且在废石堆上覆土又是一项大工程。在这一点,可以借鉴大冶铁矿的经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冶铁矿积极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矿山以科技为先导,探索在硬岩废石场不覆土条件下种植刺槐树获得成功,到2004年,全矿已恢复治理的废石场面积达326万平方米,昔日的乱石场已绿树成荫。
对尾矿库的治理首先要对坝堤进行加固,用草皮对坝体绿化,在尾矿库内填土,将尾矿砂覆盖,然后进行植被复垦。
2.4对于塌陷区的治理可在废弃的采空区内充填废渣,这样可
以减缓地表塌陷的速度,向地面裂缝灌注尾矿砂浆(或水泥砂浆),加快充填废渣的固化。充填法不仅可以缓解地表的塌陷,而且有效利用了采选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3板石矿业公司近些年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板石矿业公司近些年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十分重视,编制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建立了矿山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各种规章制度,按期缴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矿山生态环境建设,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如今也小有成效。
3.1露天废石场的治理
对露天废石场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1资源化与减量化
通过废石分选工艺技术,回收废石中含有的低品位矿石,减少废石堆存量。二次废石还可作为采空区充填材料、基础铺砌用的骨料、沥青混凝土的骨料等。
3.1.2废石场整理、复垦与景观建设
对废石堆场进行重整,在重整后的堆场上进行植被,恢复生态,结合矿山公园的建设,建立新景观,供游人休闲观光。
本工程总投资为21920. 52万元,其中生产运行费用:16719万元;新增设备投资:1265万元;修筑工程费用:302.44万元;复垦工程费用:3585.28万元;果园建设费用:48.80万元。
目前该项目仍在实施中,部分排土场已变成草木繁茂的坡地。
3.2对尾矿库的环境治理
为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并保证选矿厂正常生产,自2000年开始,板石矿业公司开始研究尾矿综合利用,到目前为止尾矿综合利用项目有三个:
(1)利用粗尾矿砂制作空心砖。
(2)利用尾矿砂作生产水泥辅助材料。
(3)利用尾矿砂作为井下采空区回填材料。
以上三个项目每年利用尾矿20万m3,每年可减少15%的尾矿占用尾矿库库容。
4对矿山环境治理的一些建议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矿山环境的治理及废弃物再利用的研
究也逐步纳入矿山发展的重点工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仍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许多矿山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获得了良好的经
地质环境治理范文5
一、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现状
景德镇市是依托高岭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陶瓷工业城市,主要开采高岭土、陶岭土、石灰岩、砖瓦粘土和少量砂金以及煤矿,开采方式绝大部分为露天开采。矿山开采后,相继出现了土地及植被破坏、尾砂及(废)矸石堆放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和崩滑流隐患、地下采空造成的地面变形或塌陷、矿山排水引起的水均衡破坏、水土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周边及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秩序。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欠账过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堪忧。尤其是矿山停采以后,矿山疏于管理,地质环境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作为老矿业城市和资源枯竭性城市,景德镇矿山企业在我国具有代表性,在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以生产为主要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被忽视,而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和税收都上缴到国家。随着大量老矿山和开采点关闭停产,日积月累造成的严重环境代价在当代凸显;现存矿山企业也难以独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通知》,该市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重点治理工程区。2004―2008年期间,景德镇市共有5个矿山7批次申请到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扶助资金,总计金额2600万元(见表1)。
2010―2012年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投入经费由中央财政申请治理工程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两部分组成,以中央财政治理资金为主,具体如图1所示。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景德镇市部分矿山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座谈,发现该市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治理的投融资环节中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景德镇具有典型代表性。
1、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历史遗留治理任务重
景德镇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高岭土资源已开采数百年,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部分矿山开采至今也已近尾声,遗留下的是老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问题。目前,在国家政策层面针对新建、在建矿山实行“谁开发,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治理与审批挂钩,治理投入有保证金保障。但是,对于景德镇历史上大量矿山开发资源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来说,仅仅依靠政府税收来推动,远远不能满足这项耗时长、投资大的事业的资金需要,亟需建立健全针对市场引导的矿山地质环境投融资机制。
2、投资主体单一,多渠道主体投资参与度不高
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前已经闭坑的矿山由于责任主体已经缺失,当时又无相应的治理资金账户,本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人为政府;《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污染者。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现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污染企业管理模式。
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投资资金和小部分地方配套资金,是典型的政府投资管理模式,即政府财政资金是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和管理主体。这种情况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情况一致。根据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见图2),我国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106.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8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5.43亿元。恢复治理矿山6112个,累计3.2万个;恢复治理面积10.18万公顷,累计62.52万公顷。
3、投融资渠道陈旧,资本市场筹资功能未显现
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引导资金,更重要的是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恢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基金、国债等。银行贷款是矿山企业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从事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项目有根据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给予择优扶持的规定。但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景德镇矿山企业主要是开采价值较低的高岭土的(问题最好能通过类似方式跟景德镇挂上钩)中小企业,其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较难。
三、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虽然近年来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支出比例加大,但对大量历史存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和部分新产生的问题来说,国家财政投资的数量不能满足治理需要。为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矿产开发领域的生态文明,提出如下投融资建议。
1、加大财政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激励政策
(1)设立专项财政基金。对于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并且资金用于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资质企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于进行过资源开发,但是尚未治理(含历史遗留问题)对居民生活影响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财政基金应该予以支持;对于未改制,并且承担较大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缺乏保护和治理资金的,财政专项基金需支持。
(2)加大地方和中央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活化筹集财政性投入的方式,如财政信用方式,投资重点放在公益性较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基础学科研究上。
(3)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数额。结合本地财政实际状况,各级政府每年从预算内支出部分资金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此外,在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的各项预算外资金中,统筹部分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4)增强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刚性约束力,加大企业不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压力。
2、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渠道,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投融资模式并行
(1)设立资源开发企业参与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账户。资源开发企业应该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参与资源开发的企业必须在银行建立单独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账户,预留企业从事资源开发不低于10%的利润用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2)发行矿山地质治理的专项国债、专项债券。利用国家信用和资源配置优势发行用于矿上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国债,使其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长期、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对于治理后收益率较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国家政策适度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专项债券筹资。
(3)加强银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信贷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适当增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针对商业银行实行货币政策倾斜性,放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企业获取贷款的条件;政策性银行全力支持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项目和信贷融资,用低于社会的贷款利率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企业的积极性,存贷利差可由中央财政专项补贴。
地质环境治理范文6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范围应包括矿区范围、矿业活动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因素存在的范围。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并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对矿山进行现状评估。根据露天采场、排土场、工业广场及矿区公路的4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现状评估结果,将二采区划分为3个区:环境影响严重区(Ⅰ)、环境影响较严重区(Ⅱ)和环境影响一般区(Ⅲ)。由表1可知,现状条件下矿山二采区开采活动压覆、破坏土地总面积为74140m2(露天采场破坏土地面积34000m2,排土场破坏土地面积40140m2),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破坏比较轻,但是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破坏相当严重;工业广场破坏土地面积约3170m2,对土地资源占用、破坏比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破坏相当严重;矿区公路占地面积750m2,对土地资源占用、破坏比较轻;矿山开采对含水层影响及破坏比较轻。
2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2.1矿山地质灾害露天采场矿床属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类型,开采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在构造发育地段有岩石崩塌掉块的可能,引发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排土场位置较高,汇水面积很小,不会形成泥石流的物源,但西部边坡较高,滑坡隐患威胁露天采场的正常生产,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适用期内工业广场的面积不会增加,其建设未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二采区位于矿区东部,其中400m矿区公路一侧开挖山体,出现较大的高陡边坡,且坡面上浮石较多,存在发生小型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2.2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适用期内露天采场仍采用组合台阶式采矿方法,预测面积116080m2,现已严重破坏了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治理难度较大,占用、破坏荒地面积0.1~0.2km2,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较严重;排土场面积将增大到117370m2,采矿废石的堆集严重破坏了植被,压占土地,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严重,治理难度较大,占用、破坏荒地面积0.1~0.2km2,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较严重;工业广场面积不会增加,建设场地由废石充填沟谷而成,充填高度一般为1~4m,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其恢复治理难度较小,占用、破坏荒地小于0.1km2,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较轻;矿区道路不会增加,预测评估其对地形地貌影响和破坏较严重,占用、破坏荒地面积小于0.1km2,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较轻。
2.3含水层影响及破坏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在采场外设防洪沟,采场内设截水沟,自流排水。根据矿区水文地质资料,疏干排水对矿区周围主要充水含水层破坏较小。矿床开采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水质与当地农业生产抽取的地下水基本一致,矿山开采对该区域水资源影响较轻。预测适用期内矿山开采对含水层影响及破坏较轻。根据上述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及评估结果,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的主要问题是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严重,土地资源破坏程度严重。二采区露天采场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为中等,灾害危险性为中等。地下采场岩石移动范围发生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地质灾害危险性比较大。部分排土场边坡较高,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该部分道路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为中等,灾害危险性为中等。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比较严重,对土地资源破坏比较轻,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比较轻。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一般区治理期内不进行开采活动,可能受到矿山采矿工程的影响轻微,预测评估该部分区域矿山环境影响较轻。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预测评估见表2。
3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3.1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及措施根据预测评估分区,将治理分区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表3)。严格控制资源的开发,以便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最大程度地降低或者避免资源开发产生环境问题。目前矿山出现的环境问题,通过采用治理工程和生物工程等措施进行恢复处理,尽量避免矿山环境破坏或将其消除在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不可避免占用、破坏土地植被资源,通过各种恢复治理措施,达到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目的。具体措施如下:(1)露天采场防治区。在开采境界范围设置围栏,锚固边坡,在开采平台砌筑干砌石挡墙、排水沟,并进行覆土、整平及恢复植被。露天采场防护网总长1601m,采用混凝土柱刺网,混凝土柱间距为10m。围栏间隔50m设立明显警示标志,标明“崩塌、滑坡危险区,禁止靠近”,共需混凝土立柱160根,警示牌30块。(2)排土场防治区。对排土场边坡及所有排土场台面进行覆土、整平并恢复植被。对排土场的高陡边坡(边坡角大于30°)进行削坡,坡度控制为30°;排土场施行梯级堆放,沿排土场等高线每20~25m设一宽4m的平台,内倾3°~5°,起防冲作用;将上部高低不平的平台用推土机推平,在排土场下游修建挡土墙。挡土墙墙基为浆砌毛石,基座宽2m,基础深1.2m,留排水孔;墙体为浆砌毛石,高2.5m,横截面呈梯形,墙体上部宽1m,下部宽1.6m。共需削坡2100m3,挖方1312m3,浆砌毛石墙身2132m3,浆砌毛石基础1312m3。(3)工业场地防治区。对高陡边坡进行削坡,对路面进行覆土、整平及恢复植被。工业广场占地3170m2,周长225m,按照间距3m种植松树,共需种植75株。树坑规格0.6m×0.6m×0.6m,土石方量为16.2m3。(4)矿区道路防治区(重点防治区)。部分矿区道路开挖山体3~10m,形成高陡边坡,适用期进行削坡治理,工程量为400m3。矿区道路两侧种植松树,间距为3m,共需植树267株,树坑规格为0.6m×0.6m×0.6m,土石方量为57.67m3。(5)矿区公路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矿区公路应采用洒水等措施降低粉尘,道路两侧种植松树绿化。矿区范围较严重区道路长150m,按照间距3m种植松树,共100株。树坑规格0.6m×0.6m×0.6m,土石方量为21.6m3。恢复治理后期主要对露天采场开采台面和部分矿区公路(严重区)台面进行砌筑干砌石挡墙、覆土、整平、植树绿化及边坡种植爬山虎;对排土场平台及边坡进行覆土、整平及植树绿化,对露天采场边坡、矿区公路(严重区)边坡及排土场进行监测,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前期没有成活的树木进行补种。二采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布置见图1。
3.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1)地质灾害监测包括崩塌、滑坡监测与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缝监测。绝对位移监测选用高精度的测角、测距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采用常规的两方向或三方向前方交会法进行测量,在崩塌、滑坡裂缝两侧设埋桩,用钢尺定时测量裂缝变化情况,进行相对位移监测;采用地面人工观察,定期巡视,对露天采场、排土场的边坡位置、形态、密实度进行监测,每半个月进行一次,进入雨季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增加监测次数。(2)含水层破坏监测包括地表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根据矿山所在水系地表水流向及纳污水体的有关功能要求,对水污染源和控制点进行监测,主要为工业广场生活污水与生产废水排放总口,监测生活污水与生产废水的水量、水质变化情况;地下水监测设置6个监测点,分别对第四系孔隙和基岩裂隙含水层水位、水量、水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每组含水层的监测点在沉陷区内外各布置1个。采用人工定期监测,以掌握该地区的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了解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及水质的影响状况。(3)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监测主要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和勘测,采用GPS定位并结合工程地形图、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全站仪、水平仪、测距仪等工具,填表记录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