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范文1

摘 要 2004年社区养老服务首次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社区各项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都得到了不断地扩大和充实。发展社

>>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建议 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状况与完善路径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推进乌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思考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思考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探索与思考常州市社区居家养老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河北省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建议 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 新加坡国会. 赡养父母法令[EB/OL]. (2009-3-31)[2016-12-15]. http://statutes.agc.gov.sg/aol/search/display/view. w3p;query=Status%3Acurinforce%20Type%3Aact,sl%20Co ntent%3A%22parents%22;rec=0;resUrl=http%3A%2F%2Fst atutes.agc.gov.sg%2Faol%2Fsearch%2Fsummary%2Fresults. w3p%3Bquery%3DStatus%253Acurinforce%2520Type%25 3Aact,sl%2520Content%253A%2522parents%2522;whole= no.

[11] 任福荣.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28): 1-10.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养老服务模式;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自此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具有老龄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快速化,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养老服务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

一、三种养老服务方式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家庭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服务方式。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文化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家庭养老即自家养老,子女养老。家庭养老具有在熟悉地养老,享受天伦之乐,生活体面等特点。机构养老服务主要是指由专门服务人员在固定的养老服务机构(如福利院、养老院、疗养院等)为居住在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人提供的各种服务。机构养老可以集中资源,针对性的提供专业,老年人集体居住,消除孤独寂寞以及异代人沟通障碍。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为手段,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的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服务。居家养老是一种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方式,是一种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既可以集中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又可以在老人熟悉的地方养老,享受天伦之乐。居家养老即不同与家庭养老也不同于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区别在于居家养老可以在老人熟悉的地方进行养老,但是生活照料主要依靠社区而不是子女。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区别是可以进行专业性的养老服务,但是居住自己家里而不是机构。

虽然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优点,但是我国现在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上存在很多问题。

二、家庭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虽然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在我国的历史更加悠久,更加贴近我国的传承文化,但是目前我国家庭养老却遭遇着危机。1.由于计划生育和生育理念上的变化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小型化使子女无力承担老人的养老。如4-2-1 家庭中的中年人是很难兼顾4位老人的老年生活的。家庭结构的核心化造成分居家庭,子女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功能减弱。2.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女性和男性一样在事业上有所追求,从而导致原本主要负责老人照顾的女性无暇照顾老人。与此同时,由于竞争性,很多年轻人选择异地工作,只能逢年过节才能陪同老人,照顾时间上的缩短也弱化了家庭养老的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功能。3.由于经济,健康条件的发展,我国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从而导致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增多,带病时间延长,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增多。这也增加了家庭的照顾和经济负担,势必会弱化家庭养老功能。家庭养老亟需扶持。4.由于4-2-1家庭结构,造成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养育更加用心,对于老人的照顾却相应减少,代际倾斜十分严重。中年人把精力过多投入到子女的身上很容易忽略老人。经济上在发展,但是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在家庭养老的得不到满足。5.孝文化的缺失也是家庭养老的问题所在。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过重的看重物质的增加,忽视了伦理道德,从而导致不孝事件的频繁发生。

三、机构养老现存问题

1.机构养老供需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和养老机构结构不合理。在机构养老发展较好的上海,截至 2011 年年底,该市共有养老机构 631 家,养老床位 101896 张,占 60 岁以上户籍人口(347.76 万人)的 2.93%,每百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不到 3 张。养老机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公办养老机构不够住,社会办养老机构由于费用和服务质量等问题空置率高。2.护理服务提供上不合理。比如很多养老机构在护理服务专业性上不足,专业护工少。养老机构对于老年的精神供养很缺失,甚至没有精神供养观念。在护工人员的发展制度,工资制度,晋升制度上也没有很好的完善。社会对于护工也持有偏见,认为护工就是一件伺候人的事情,往往受到歧视。3.老人养老观念很传统,在心理上也比较排斥机构养老,认为进入机构养老是子女的遗弃,自尊上也接受不了。很多老人宁愿自己在家养老也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

既然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都存在那么多问题,那么居家养老服务就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本身也有其发展意义。1.居家养老服务是自家养老为基础的,有利于利用家庭养老的资源。由于我国传统家庭养老观念,自家养老,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养老,有儿孙相伴的养老才是老人想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够让老人即能体面的享受天伦之乐,又能有人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社区的专业化服务,那么老年人也会欣然接受的。这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都是很有益处的。2.居家养老服务能够合理的配置养老服务资源。现在我国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供需结构不合理,更新周期慢。但是我国建设养老机构经费投入又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大量增加公办养老机构也不现实。社会办养老机构又空置率很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实现收益,对于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居家养老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配套设施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3.居家养老也有助于发挥社区的作用。居家养老是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方式。依托社区,社区行政人员可以整合来自上级部门,企业,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市场等不同的资源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服务。4.居家养老也可以实现老人对于健康医疗的专业性要求。很多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配备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使老人在享受家庭的温暖同时也接受专业的服务。

综合以上论述,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居家服务。但是发展居家服务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养老模式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以完善。所以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要强调我国要依然是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机构养老也不能缺失,因为机构养老更加注重养老服务的多样性,层次不同的养老机构为不同经济实力,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要注重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让更多老年人更加了解这种养老服务方式。要加强其专业化程度,不仅仅管理要专业化,社工也要专业化。与此同时不能厚此薄彼,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却忽视了家庭,市场,社会的作用。要想完善我国养老服务质量就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张子珍 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4月15

[2]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完善 龙方 《专家视点》 2007年第5期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范文3

关键词 城市社区 老年人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

China's Urban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 Issues and Strategies

YUAN Jime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AbstractIn the city, community home care as a pension in line with the wishes of the elderly, to meet the needs of old-age pension, and gradually be recognized and expanded, but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ocess of gradually exposing a number of issues need to be resol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at present, China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s, there is some common problems, and issues related to these recommendations, I hope it can play a helpful role to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s.

Key wordsurban community; old-age; home care

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据官方统计,2005 年底我国60 岁以上的人有1.44 亿,占人口总数的11%,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其中80 岁以上高龄老人1300 多万,年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5.4%。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60 岁以上的老人。①老年人口的增多,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城市,随着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的增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它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养老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支撑,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存在与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拓展,城市老年人口数量也急剧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对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已经有所脱节,子女由于求学工作结婚等原因,无疑使家庭养老功能被架空,而现存的一些机构养老,无论是在服务还是机构设施上还存在诸多漏洞,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许多老年人对其有排斥心理。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保留了传统家庭养老在家养老的形式,满足了老年人养老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目前国外许多国家都在朝着社区居家养老方向发展,而就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一种必然选择。

2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政府政策的不断引导,社区自身多方面的探索,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社区都已经初步建立了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部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这些社区经过多年的协调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而他们在探索发展中形成的一些模式策略也正在不断地得到推广与壮大。

许多城市社区相继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济南市采取的“居家养老服务代币券”形式,由政府免费为一些有困难的老人提供代币券,老人可以利用代币券购买服务。宁波海曙区建立“义工银行”,以自己今天的服务,换取明天他人的服务等。总体来说,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与体系。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18 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1 8 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 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 余家。根据2005 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1 9%的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②

3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与体系,但是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仍处于初始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低,仍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地区发展很不均衡。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是以试点的形式,逐步向外扩散。在有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形成一定规模与特色,发展形势也比较乐观,而另外一些城市,由于经济等多重原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只在极少数社区开展,有的甚至仍停留在书面文件阶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均衡发展,严重影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自主性。目前,已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绝大多数由政府主导,由社区具体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开展措施及对象的确定都是由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更需要社区自身的探索与自主。如果过度的依靠政府力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则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而是又变成了政府的一种福利性救济。纵观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缺乏自主性,过度依赖政府,这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来说都是一种限制与约束。

三是所提供的服务比较片面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目前已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有些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文件中有所体现,未付诸实践,具有很大片面性。如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精神慰藉服务,在各个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中都有体现,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有的社区根本没有条件实行,而即使有些社区提供了这些服务,所提供的服务都是一些模式化的东西,没有具体考虑到老年人具体不同的需求。

4 完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针对目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1)正确认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衡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需要政府的倡导与支持,更需要社区内相关人员正确认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上级布置的任务,或是仅做一些面子工程,要放远目光,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未来功能与效益。

(2)充分发挥城市社区自身的主动积极性,提高社区自主性。城市社区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时,要注重充分开发利用社区内部资源,提高自主自觉性,不要过分依赖政府。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社区服务人员的选择,可以立足于本社区内一些下岗闲散的人员,这样就能解决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问题,而社区的一些具体服务项目和内容,在政府指导的前提下,社区相关负责人应该以社区为依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具体开展和实施。在寻求支持方面,要把目光放长远,充分挖掘本社区内已有或潜在的资源,动员社区力量,发挥社区成员的主动积极性。

(3)全面贯彻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他们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他们提供的服务必须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有学者认为社区养老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心理支持和关怀,同时, 很多调查报告表明,医疗服务、文化生活与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料理是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社区服务, 因此社区应把服务的重点放在这些方面,同时加大相关设施的投入和建设。③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今后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朝细致化全面化方向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不仅要把他们看作老年群体,更要了解他们具体的个体需求,可以通过问卷或者访谈,具体了解老人的需求,然后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情况做成老年人个人卡片存档,在以后开展服务的时候便可以此为依据。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满足老年群体的多种不同需求。这就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不断深化、健全、完整。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相继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就我国国情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方面缓解了由于政策文化观念变迁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同时为我国今后的养老事业提供了方向,虽然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缺乏自主性,及服务的单一性等问题,但是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调查都提出了宝贵可取的对策,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各个学者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提出的许多建议有的正在被采纳与实施中,相信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不断地探索发展中,必能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全面的服务体系。

注释

①崔张丽.关于我国社区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9(7).

②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4).

③陈元刚, 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9).

参考文献

[1]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4(6).

[2]陈德君.论社区服务与养老保障[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

[4]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J].人口学刊,2008(1).

[5]赵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分析[J].社会工作社会视野,2010(5).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居家养老; 多方参与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作用

传统养老保障中单一的物质生活保障已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的养老需求,而居家养老模式中多元化的服务、个性化的考量及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则受到了老年群体的普遍欢迎。在居家养老服务构建体系中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灵活的组织形式、专业的人才队伍、多元的服务项目及贴心快捷的服务形式有效的与政府、社区等居家养老主体形成合力,为老年群体提供一个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服务项目更加多元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随着我国居家养老实践的逐步推广,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居家养老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一)国内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

我国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是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行,1998年由南京、上海等几个老龄化程度^为严重几个城市进行试点。直至2001年,具有雏形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由于各地的经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各地区均探索出了各具代表性的独特居家养老模式。

1. 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

宁波市海曙区实行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非营利组织落实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每年政府都会向其指定的机构拨款并由该非营利组织进行统一购买。海曙区中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其购买的数量。这种模式不但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模式资金不足的问题,还有效的杜绝了资源浪费与重叠的现象。

2. 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

南京市鼓楼区实行政府、非营利组织联动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其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网络系统。每年全区的养老服务活动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共同协商,达成合作后对各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购买与落实。此外,当地政府对本地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专业、严格的服务培训,不但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大量服务人才也极大地解决了就业等问题。

3. 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

上海市静安区实行政府投标选择非营利组织参与本地居家养老服务并给与其补贴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每年政府都会根据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估,对其服务效果及受服务主体的评价给与其相应的资金补贴或决定是否继续购买该非营利组织的养老服务,以此种方式来不断鼓励各机构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

为例通过对宁波市海曙区、南京市鼓楼区和上海市静安区等几例典型的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实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我国各地在发展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道路各不相同,但每套模式都几乎将所有本地区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整合,既保证了居家养老服务原有的福利性的特点,同时也避免了政府包办所带来的弊端。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居家养老服务在城乡、不同区域间的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

(二)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居家养老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

1. 补充家庭、机构养老模式的不足

所谓居家养老,其实质是将传统养老模式中的社会资源与现代多元、人性化的服务手段相整合,以传统家庭养老照料为核心,以社区全面、多元、便利的服务为依托,以更为专业的服务机构为依靠,为不便、不愿离家的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的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模式使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来自家庭邻里、社区的家政、护理、医疗等服务,让老年人既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能体会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照料。

2. 弥补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缺陷

居家养老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其建立发展是需要雄厚的资金给予运营的。外加高额的成本运作与低收益的特点使其无法只由政府或营利机构单方面供给。正因如此,具有独立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居家养老模式中大放异彩,从而弥补了政府、市场、家庭个人在养老领域的滞后与不足。

3. 缓解政府养老压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强政府、弱社会”的发展模式一时间还难以完全消除。非营利组织作为参与主体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来,其承接的社会责任与任务不仅减轻了政府的养老负担也为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

(一)较政府而言,组织体系的弹性化

首先,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居家养老模式中较政府可以组织更为灵活、触及面更为广泛的养老实践。这是源自非营利组织活动弹性化的特征。由于不受到政府的干预,非营利组织可以自由灵活的参与不同地区或不同程度的居家养老实践。其次,非营利组织能够凭借其更为独立、灵活的优势在特定范围内以更为多样的的方式开展服务活动并与其他养老主体形成互补,在处理方式上,非营利组织具有较大的弹性,可以对突发性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作出调整。

(二)较市场而言,服务形式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老年人对高质量的晚年生活的期待也在随之提高。以往单一的物质生活帮助已经难以让当下的老年人获得更多的满足感,老人们更加期待的是在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与自身价值在社会群体中的重现。非营利组织同时也可以避免公共物品投资时间长、利润收益回收慢而导致市场提供效益低下、效率不高的问题,从而与市场机制相配合,更有效率的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

(三)较家庭个人而言,服务人员的专业化

首先拥有一支高素质、乐于奉献的专业化队伍是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保障。随着老年人对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与高要求,日常的养老服务对服务人员在心理、医疗、急救、营养等学科的了解程度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成为了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居家养老实践中首要的要求。其次非营利组织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优化组合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专业、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三、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曾对4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进行长期研究,比较后发现非营利组织自身运行与发展的程度与政府对其资金的支持力度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特别是非营利组织在参与提供社会公共物品及服务时尤为显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国家机器还是组织系统,只要想存在发展就需要充足的资金给予支撑作为其活动的前提与保证。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居家养老的实践中就遇到了资金短缺、政府对其投入不足的现象。如北京市第一家成立的养老机构――乐龄托老所,其每年的亏损就多达10余万元。其次涉及到的是服务人员与专业人才的薪资待遇问题,微薄的收入导致大量的服务人员与专业人才跳槽。项目无法开展、人才队伍难以建立、势必就会影响到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养老服务上的质量与效率。

(二)缺乏专业人才及文化环境

以四川省某市由非营利组织运营的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调查者发现其服务中心的人员构成多以低保户和下岗的中年妇女为主,其文化程度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服务意识淡薄。这部分人员大多只接受过几周的培训,其服务程度大多只能达到家政服务的标准与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是各项养老服务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在未来对其有着至关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所以,提高人才待遇、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缺乏有效的评估监管机制

对不同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成绩与效果进行评测,由受服务的老人或家庭对于不同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这有利于激发各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亩促进各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但目前我国的评测监管机制还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状态,不健全的监测机制日后势必会对非营利组织服务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四、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虽然我国非营利组织在探索居家养老模式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经验。但也要看到的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实践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当前建立的相关模式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全国还有很多城市及乡村地区的居家养老模式并不健全或尚未建立,因此尽早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同政府间的合作

受以往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畸形局面。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力度的持续深化,我国的政府职能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政府逐渐简政放权,将政府无力涉足的领域交由市场和社会来承担。非营利组织正是顺应这一趋向的第三方主体。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中,二者间应明确分工、相互合作。政府应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其优惠的政策与立法保护,以保障其可持续的发展。而非营利组织则供给相关养老服务,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弥补政府方面的不足。二者间的合作有利于将社会资源最大程度的进行整合,共同满足不断变化、形式多元的养老需求。

(二)增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

鉴于我国非营利组织起步较晚,其组织发展并不完善,所以增强其自身建设,提高养老服务能力是解决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实践中所遇问题的关键。增强自身建设首先应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专业教育及培训机构的发展,构建公益文化环境,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其次,建立起一套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与薪金发放机制,激发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防止专业化人才的流失。

(三)构建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起一个由政府、非营利组织、群众所组成的监管机制,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实践的各个过程进行审核监督,对其执行结果进行评测,使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运行公开化。增强内部人员的服务意识与岗位认同感,在监管的基础上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健.居家养老与非营利组织的动员――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A].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

[2]任俊.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胡宏伟,严晏,时媛媛.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政策思考[M].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

[4]祁峰.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角色、优势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1(04).

[5]张蕊.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参与及其路径分析――以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D].2009.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龄化;对策

老龄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城市比全国又提前了十多年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列为中国之最。为了应对这种亟待解决的急迫情势,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上海各区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以确保老年人颐养天年。

一、研究背景

据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截止2010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31.02万人,占总人口的23.4%;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6.49万人,占总人口的16.0%;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4.33万人,占总人口的11.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9.83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1%,占总人口的4.2%;100岁及以上老人997人,其中男性201人,女性796人。静安区总人口30.51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19万人,占总人口的2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71万人,占总人口的18.7%。这两项指标均居于上海各区老龄化程度排行之首。80岁以上老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排名全市第三。静安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其土地价格极其昂贵,并且受辖区面积限制,养老机构的规模无法满足全区老人需求,居家养老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于2010-2011年期间对静安区千名老人以及静安区5个街道的部分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共计26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

二、静安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一)、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

1.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即老人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受老人自身文化程度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的贯彻力度等多方面影响,35.9%的老人不知道静安区有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59.2%的老人对居家养老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几乎一无所知。这反映了居家养老这一模式并未真正深入贯彻到全区老人,其熟悉度和普及度都必须进一步提高。

2.未能给老人提供做够的医疗保障

健康是老人最为关心的话题。随着年龄增长的生理变化,老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病痛的侵蚀,医疗保健成为了居家养老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的经济能力十分有限,其经济来源一般都是离退休金。有限的经济能力使得老人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

3.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现如今,老人们不仅要求得到全面的医疗保障服务,也需要得到精神层面上的丰富。由于儿女们需要经营事业,无暇照顾到老人,很多居家老人表示存在孤独感,需要更多的人倾听他们的诉说和想法。所以,调查中很多老人希望在社区里多开展一些能调动老人积极性和热情的文体活动和聚会,扩大交往人际圈。

(二)、针对为老服务人员的问题

1.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61.7%的工作人员均来自4050人员和退休人员,30%的工作人员为外来人员。这一人员结构显现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偏低等特点。提供具体服务的服务人员因工作特点和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满足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2.服务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再培训

服务人员缺乏培训和再培训的直接后果就是为老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连续性不强。虽然大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有等级不同的上岗证书,但仍有一大批服务人员未经过培训或者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开始上岗工作,调研显示,取得与没有取得相关培训证书的服务人员的比例为1.7:1,其中63.1%的服务人员取得了相关培训证书,未取得相关培训证书所占比例为36.9%。在取得证书的服务人员中,大部分都是为了参与工作而取得的初级证书。加上目前的证书颁发过程中存在的监管不严现象,致使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不到位。为老服务人员上岗以后的再培训就更加少,即使有培训,培训的范围也大多只限制于技术培训,培训的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甚至不能达到为老服务人员的心理预期。

3.服务人员敬业态度和服务积极性不高

在为老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为老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服务会有很多突况发生,跟老人的交流相对比较困难。加上很多老人的要求比较高,服务人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状况,致使服务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些实际的困难和现实的情况致使服务人员的敬业态度和服务积极性比较低,直接影响到居家养老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针对机构管理人员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不足

由于居家养老在中国属于初探阶段,没有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各地区在从事居家养老事业的过程中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缺乏经验,导致管理人员在协调、沟通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无法充分调配、整合服务资源,工作中难以得到服务对象或服务人员的支持。

2.管理人员可利用的资源有限

最核心的就是资金不足问题,通过调查,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未得到养老机构同等的优惠政策,电、煤、水等公用事业费的收费标准均比居民标准要高。在资金投入方面,各中心没有政府明确的日常运作补贴经费。由于各站点提供的大部分是无偿和低偿服务,以及各个站点自身的规模和服务质量的差异,统一的补贴办法难以弥补各站点的资金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一)、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职能是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管理监督、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2007年静安区政府将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区政府1号实事项目,使居家养老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政府在其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同时,政府应理清自己在整个居家养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监督层面上,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宽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三级管理服务网络的搭建已经初步完成,如何进一步完善、优化这个网络成为急须攻克的课题之一。运作机制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兴办,市场运作,实体管理"的发展方向。具体操作上,进一步深化服务平台的优化、分类标准的科学化、项目管理推动等方面的改革。

(二)、优化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把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纳入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其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其他事业协调发展。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应对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公益组织出台优待和优惠政策,如适当调整公用事业费收取标准,适当减免税收、贷款优待等,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档次。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在今后考虑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应列出一部分专门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具体实施上可采取"双轨制",即政府应对各中心给予明确的运作补贴经费,对各站点实施区别对待的补贴办法,这样才能从资金上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具备了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有利条件,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承接为老服务项目,通过引导社会组织的良性竞争,使老年人得到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三)、吸引多元主体广泛参与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民间性"的优势,让民间组织提供更多的居家养老服务;倡导社会各界加入到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当中,充分利用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小区居民、学生的力量,形成一股庞大的志愿服务合力,为社区中的老人提供多样的志愿服务;同时借助慈善机构的资源,积极推动社会慈善资源与居家养老事业联合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评估监督机制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评估标准体系,将其指标体系与上海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进行对照,好的方面予以保留并继续发展,不一致的地方要进行调整或者修改,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选择具有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服务机构或组织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对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机构或组织的行业资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行适时监督,使政府的投入得到有效发挥,确保老人得到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五)、建立长效地培训机制

实行上岗培训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将培训效果作为为老工作人员的绩效标准。为服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岗前培训和再培训,全面掌握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充分提升其家政服务、护理服务等专业技能。为管理人员取得社工证书提供专业支持和培训,进行老年心理学、医学、团队管理及涉老法规政策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多样且富有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来完善各街道、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希哲. 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兵,张恺悌. 中国老龄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章晓懿、杨培源. 城市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范文6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how science, properly solve the increasingly large number of elderly pension problem is national and social reality must be faced. In this paper, our country and 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model has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 home care and institutional care model and pattern of a certain siz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t pension model and problems,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nd ideas strategy.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pension mode;home-care for the aged;institute pension

中图分类号:C913.6;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90-03

1 国家养老政策的演变及养老模式现状

1.1 国家养老政策的发展及演变 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颁布施行,该法指出,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同时强调,要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发扬邻里互助的传统,提倡邻里间关心、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鼓励和支持社会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此后根据我国养老事业的实际发展情况,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08年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2013年7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其中对老年人权益的界定及保护更加明确具体和完善。正是这些法规和政策的施行逐步将养老服务推上了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这一列有关解决养老问题的政策和法规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养老问题的相关政策导向,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1.2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即养老的物质需要和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老年人家庭照顾主要是指来自家庭成员对老人的照顾,家庭成员包括了老伴、子女、子女的配偶、孙子女和老年人的兄弟姐妹等亲属。[2]在老年人的亲属中,子女是照顾老年人的主要力量。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来看,一直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大家认为子女照顾父母天经地义。另外,老人在家庭中养老,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之中,家人从精神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照顾更能让老人享受到天伦之乐,其养老生活质量也会更高。

1.3 充分发挥政府及社区功能的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针对家庭养老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养老模式。就其定位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是“福利多元化”在老年人福利领域的体现:社区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联系基层政府组织、协调家庭与社区之关系,为社区内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系列服务。[3]居家养老模式主要以社区为依托,这种方式让老年人并不脱离自己熟悉的居住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又能享受到社区养老服务。这种模式既可以避免社区资源的浪费,又能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社区居家养老有一定的市场参与性(如购买服务),但福利性是其主要特色。

1.4 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就是以养老机构为主导,为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方式。机构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起到一个托底的作用。它主要是为一些无依无靠的老人、还有一些家庭困难,无力抚养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社会上其他一些需要机构养老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使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4]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各个地区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成立了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养老机构,也有民间及社会组织成立的养老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养老需求。机构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养护结合,服务专业化;老年人集体生活可以互相交流,排解孤独;可以减轻子女照顾负担。而劣势在于:老年人离开了熟悉的居住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需要重新适应环境,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亲人的精神关怀减少;养老成本高,需要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有些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

2 不同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家庭养老模式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困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独生子女人数已突破1个亿,随之产生了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自我服务功能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这些都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5]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问题、留守老年人问题、空巢老年人问题、高龄老年人问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3]由此可以看出,老龄化的问题是刚性存在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趋于弱化。

2.2 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这种养老方式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张卫东认为:“居家养老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有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的社会环境。缺乏心理沟通和精神抚慰的‘空巢家庭’,不符合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家’的概念涵义”。前已述及,目前各地开展的居家养老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在探索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职责边界不明晰。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尚处在政府扶持推动阶段,因此政府参与到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这虽然有助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内涵窄化,政府的行为及宣传使人们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实际上政府购买服务仅限于自理有困难的老人,主要是城市的“三无老人”。政府的过多参与造成家庭照料期望移植政府,加重了政府负担。另外还存在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问题。

二是资金短缺。一方面,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刚性,社区养老服务支出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资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这两方面因素都会导致主要依靠民政部门投入、部分来自福彩资助的传统筹资模式面临困境。只有解决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问题,才能维系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提供、人员培训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所需的资金。

三是服务队伍建设乏力。近年来虽然各地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但从服务人员的素质、数量还是服务质量,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全国而言,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普遍缺乏,有的社区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志愿服务站。从志愿服务的管理上看,大多数社区缺乏量化的评估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志愿者更多是基于道德的考虑而进行无偿服务。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不足,这直接制约了居家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3 机构养老模式 多年来,各地区都投资兴建了一些公立养老机构,民间投资也逐步加入进来,设立了一些民营养老机构。但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家叫汇晨老年公寓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政府投资9千万元,购买房产和装修,200个床位,目前入住80个老人。[6]这样的问题在各地养老机构中都有反映,部分养老机构经营陷入困境,难以为继。机构养老中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不高,想入住的老人却无法入住。这是因为收费低的公立养老机构配置不足,民营养老机构收费高。

二是老年人护理职业尚未纳入国家职业规划,从业人员的职业地位低,护理人才十分短缺。

三是机构养老的类型单一,功能雷同,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由于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财政投入力度有限,导致了养老机构未能全面、快速的发展,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导致老年人缺少归属感。

四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养老机构的经营能力弱,难以盈利。我国的公办养老机构一般建筑设施较好,配套比较齐全,而民办养老机构一般规模较小,在机构设施上的配置较差,缺少相应的医疗服务条件。

3 对现有养老模式有关问题的思考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西方国家要晚一些,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遇到挑战时,相关的问题才开始受到重视。有别于家庭养老模式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在政府、社会组织的推动下开始起步、探索。但也走过了较长的一段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不同养老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逐步解决问题,完善养老模式。

3.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做好资源整合 养老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需要中央结合全国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统一规划设计,指导全国的养老工作。在法律法规方面,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细化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保障老年人养老的合法权益的力度,充实有关医疗保险的内容,以调整各类社会成员的关系,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方面起到切实的作用。在资源整合方面,要协调好民政、妇联、工会、文化教育、劳动人事及企业等各部门,统一组织和管理,打破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等方面的条块管理,整合民政、国土规划、卫生及社会保障部门的资源,落实对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3.2 加强养老行业职业规划,培训专业人员,提高护理水平 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对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这一行业的职业规划,让护理工作成为一个为政府、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给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发展及上升通道,吸引更多的人从事专业的老年人护理工作。在这一点上德国的校企合作培养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德国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70%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校学理论的时间只占30%,而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的时间占到整个学业时间的70%。[4]德国养老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学校负责颁发理论课程合格证书,企业(养老机构)负责颁发实践课程证书,学校校长兼任养老机构院长,养老机构院长兼任学校校长。这样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医院式管理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教育研究优势。

养老专业化人才在职业化的发展模式下,其队伍会逐步壮大并趋于稳定,解决在一线护理老人过程中存在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女性多,男性少;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缺少护理经验等问题。

3.3 加强互助,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 在充分发挥社区功能的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社区内居民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社区多层次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充分借鉴“道德银行”、“时间储蓄”和“老年生活互助”等富有特色的管理方式。通过量化评估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和绩效,激励和吸纳更多志愿者参与服务。这种通过社会信誉来保障的志愿服务机制比单纯依靠个人道德来维系的机制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另外要充分发挥社区内老年人自身的作用,互帮互助,让社区内身体健康老年人发挥余热,社区加强管理与引导,让老年人在帮助他人过程中获得快乐感和认同感,在这方面我们可学习台湾在社区义工管理方面的经验。

3.4 加大扶持机构养老力度,提升养老机构管理运营水平 机构养老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养老模式,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调研,合理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老年人需求建设规模相当的公立养老机构;另外要努力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切实落实好国家的税费优惠政策,各类养老机构要实现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要落实土地供应政策和医疗服务政策,鼓励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或合作设立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同时要加强政府投入,多管齐下,加快推进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整体提升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服务水平。

在养老机构管理运营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树立养老服务产品观念;重视老人的需求,增加服务品种,提升服务的功能;努力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实现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养老机构要以自己的品质环境和品质服务取胜。坚持做好环境卫生、服务态度、护理工作、设施设备和伙食水准等各个方面的细节工作。合理收费,让有入住需求的老年人能入住,住得起,住得舒服,安度晚年。

4 结论

在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随之产生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对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这些尚处在发展中的养老模式,政府应加强管理与引导,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分担,对制度进行科学的分层与设计,充分利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有利条件,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实现我国养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CTV-13 《共同关注》,2013年12月.

[2]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3]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