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后勤工作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关后勤工作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关后勤工作存在问题

机关后勤工作存在问题范文1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10月区政府机关后勤工作总结

机关后勤工作纷繁复杂,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机关后勤职能进一步扩展,对机关后勤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近两年,我局坚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重要抓手,以学习启迪思路的创新,以学习促进作风的转变,以学习推动效能的提高,使全局工作努力实现“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保障法制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后勤机关整体素质

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中,我局采取学理论、听报告、看发展、谈体会等形式,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三抓”活动,有效促进了___工作作风和思想观念转变。一是抓观念转变,增强服务意识。传统后勤观念认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管钱、管物、管车,是机关的“大管家”,其主要职责就是“管理”,造成后勤管事的多,做事的少,后勤工作很被动。我们紧扣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实际,明确机关后勤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服务是后勤部门的天职,是立局之本;管理是成事之基,是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手段。我们把职责定位为“服务”,以服务为宗旨,谋划和开展好各项工作。我们在工作思路上提出了“四句话,八个字”:牢记一个宗旨—服务,抓住一个根本—管理,明确一个方向—创新,坚持一个作风—务实。在具体工作目标任务上提出:一是强化服务,要求员工在“钻”、“勤”、“有心”、“优”上下功夫,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机关对我局服务的满意率比上年提高___个百分点,达到___%。二是在提高服务的同时,节支增收。强化成本管理,各项经费支出同比下降___%;加强经营管理,局属经营单位营业额、利润分别增长___%以上。

二是抓素质培养,提高整体形象。

两年来,我们按照区建设学习型机关实施意见精神,每年在年初制订局建设学习型机关年度活动计划,开展全员素质建设,通过下发文件、___学习、岗位培训、查岗教育等形式和措施,加强对员工的学习和教育,转变思想、工作作风,提高后勤队伍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我们___局全体员工在学习日学习了“___”、《中国入世报告》、__大报告等政治理论的学习、讨论和教育,举办了《与时俱进,坚持___员先进性》专题讲座,实施了电工、档案管理、人事管理等岗位业务培训。同时,针对局岗位多,人员多的特点,___中层干部在同一时间分批对局各个岗位进行了查岗,查人员是否在岗,查在岗工作情况:态度是否热情、服务是否到位等,并对查岗情况通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全局干部职工思想上有了明显提高,政治上有了明显进步,作风上有了明显转变,纪律上有了明显增强。

三是抓制度建设,促进规范运转。

我局在抓基础建设、建章立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做到按规章办事,按工作程序办事,按职责要求办事,优质高效地做好区级机关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制订了《节支、创收考核奖励意见》,把节支创收指标进行了目标分解,明确了各科室的支节创收任务与责任、考评的内容和标准。修订了《武进宾馆、新苑宾馆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机关商场考核奖励办法》,把宾馆、商场的奖金与量化的经济指标挂钩,树立效益优先观念。修订《仓库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物品出入库程序和仓库管理。还制订了《电话费管理办法》、《门诊报销补充规定》等制度。同时,我们坚持以前制订的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坚持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坚持以《服务承诺制》明确后勤管理和服务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坚持以《首问负责制》优化服务环境,方便群众办事。

二、推进学习型机关的建设,不断创新机关后勤工作思路

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我在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公司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半年来的学习与工作,工作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工作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一、办公...

本学期的工作很快结束了,在区教委、生产教育办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后勤积极努力,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研究新情况,优化进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增强保障能力,促进学校健康良好的发展。

总务后勤工作总结:严格自我要求尽心服务工作学期即将结束,在过去的一学期里,在校长室和总务处的领导下,在七年级部的支持下,我们的后勤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规,但是仍然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下面就把一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一、指导思想...

一年来,我能认真学习“___”重要思想和党的“__大”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行动上与___保持一致。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工作思路和方法,熟悉本职业务。

刚刚走出校门的我,走进社会,走进工作。对我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对环境的适应,对工作的理解每天都有所不同。经过两月的工作,使我少了些许幼稚,多了几分成熟;少了些许挑灯夜读,多了几分奔波劳碌;少了些许纯真快乐,多了几分责任在...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__年即将过去,我们后勤部门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帮助下,在有关兄弟科室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我们后勤部门克服了人员少,事情杂等困难,为医院做了大量的工作。

小学后勤工作总结本学期,在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后勤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教育工作文件精神,贯彻执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针,坚持后勤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方向,强化后勤内部各环节的管理,强化安全...

一年来,后勤服务总公司在院党委和主管院长的领导下,经过后勤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院党委和院行政赋予后勤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上完成了后勤服务总公司作为学校办学的职能部门应...

机关后勤工作存在问题范文2

一、在各位领导和各个部门的支持下,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效益,召开工作会议

*月*日召开了办公室会议,***(会议)。根据09年工作安排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讨论分工负责到人。

2、强化服务,做好部门沟通

做好会议的安排和简报的出刊,安排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每月出简报一期,做好月度例会会议记录整理,完成***工作。

3、稳抓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传统后勤观念认为,后勤部们职责是管钱、管物、管车,是办公室的“大管家”,其主要职责就是“管理”,造成后勤管事的多,做事的少,后勤工作很被动。我们紧扣后勤改革与发展实际,明确后勤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服务是后勤部门的天职,是立局之本;管理是成事之基,是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手段。我们把职责定位为“服务”,以服务为宗旨,谋划和开展好各项工作。我们在工作思想上提出了“四句话,八个字”:牢记一个宗旨——服务,抓住一个根本——管理,明确一个方向——创新,坚持一个作风——务实。在具体工作目标任务上提出:一是强化服务,要求员工在“钻”、“勤”、“有心”、“优”上下功夫,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在提高服务的同时,节支增收。强化成本管理,加强经营管理。

4、牢抓制度,促进规范运转

我办在抓基础建设、建章立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做到按规章办事,按工作程序办事,按职责要求办事,优质高效地做好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同时,我们坚持以前制订的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坚持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坚持以《服务承诺制》明确后勤管理和服务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坚持以《首问责任制》优化服务环境,方便群众办事。

二、存在问题

回顾2009年上半年工作,我们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工作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工作离上级要求还有差距,机关事务工作不够细致等。

机关后勤工作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后勤改革;高校后勤审计;后勤工作社会化;审计评价;审计质量;财务核算;组织增值;论文下载

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推行后勤改革,其基本方向是“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十多年来,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勤保障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要真正实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运行和推进过程中,作为内部治理手段之一的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与资源利用有关的高校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审查、确认、评价和咨询活动,旨在促进和完善高校的管理控制、风险防范、效益创造,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后勤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主要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后勤的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经济责任和绩效等进行的审计[1]。

一、文献回顾

作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制衡机制,内部审计在促进公司治理改进和完善方面负有重要使命[2]。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1941年维克托·布林克出版了第一部内部审计著作———《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布林克认为,内部审计是经营管理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并没有完全脱离过去的财务审计,内部审计是作为检查和分析会计信息的一种特别手段和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王光远对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演变做了全面的梳理,他认为,早期的内部审计理论基础源于两权分离下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最初在财务领域开展的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督、鉴证受托财务责任,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随着时代的变迁,20世纪70年代,内部审计由狭义的财务审计逐步扩展为包括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在内的管理审计。内部审计除具有传统的防弊功能外,其积极的兴利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并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对企业所处环境、所处地域、管理层诚信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的评价,进而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并制定措施加以控制。这样,内部审计既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经营活动,也能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向管理层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37]。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9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其中“价值增值”(valueadded)是首次被提出来的。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iia在1990年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相比,内部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和评价”变为“增值和改善”,其中增值是核心,这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同,作为企业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增值型内部审计活动虽然不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实现为组织增值的目标[47]。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文献也是层出不穷。郑婕慧认为,在高校经济活动逐步走向市场机制的转型时期,部分高校中出现了违规和腐败现象,这对高校的声誉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和威胁,因此,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和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然而,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地位不超脱,无法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同时,从事高校内部审计的人员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技术落后,经济责任审计因缺乏审计评价标准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基建修缮工程跟踪审计未全面开展且仍存在造价失控等问题[8]。王颖认为,解决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根本是在契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全新的内部审计运行模式,从体制和机制方面改革不利于内部审计发展的诸多因素,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建立高校校长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体制,并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便于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开展工作[9]。代莎从基建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一个高校基建风险模型,她认为,基建审计具有所涉金额大、专业性强、影响范围广、审计周期长等特点,这使得基建审计成为高校审计的风险高发项目[10]。

综上所述,大量文献从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或实践角度揭示了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但专门对高校后勤审计进行研究的文献却不多。本文通过分析内部审计对高校后勤治理的作用以及高校后勤审计的特殊性,提出了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径。

二、内部审计对高校后勤治理的作用

在我国高校,后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不仅拥有的人员多、业务种类繁杂,而且资金占用和消耗往往十分巨大。后勤系统能否高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甚至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手段,内部审计在高校后勤的运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有利于促进后勤运行的规范化

高校办学离不开后勤系统的保障,而后勤系统支出庞大,一所万人规模的高校,其后勤系统每年的资金投入往往动辄数千万元。财务信息失真往往是后勤运行治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后勤经营活动是否规范决定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有效率,而开展后勤审计可以对后勤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后勤审计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依据,按照审计工作规范对后勤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衡量其所进行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以及有无违纪行为、损失浪费行为等,从而有利于督促高校后勤系统遵守财务纪律,改进经营管理,节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提高后勤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从这个角度看,后勤审计对后勤运营监督的重点包括:检查后勤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检查后勤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检查反映后勤经济活动材料的真实性等。

(二)内部审计的决策服务职能有利于推进后勤管理的精细化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学校管理层可能更重视宏观管理,有可能忽略过于细微的环节,而后勤系统的内容庞杂、工作覆盖面大,很多地方都需要注重细节管理,这些细微地方存在的问题有可能导致重大风险,因此,需要一个部门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提供角度全面、观点可靠的信息,为学校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后勤审计恰好能通过发挥决策服务职能使学校管理层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及时地了解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后勤系统的组织增值。

(三)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有利于促进后勤机制创新

有效发挥管理控制职能是高校后勤审计的重中之重。这里的管理控制职能有别于管理职能,并不是内部审计人员去参与管理后勤工作,而是通过检查、评价、咨询等方法协助管理者了解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与制度完善。对后勤实体的管理控制可以涉及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具体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效果、基建管理、资产管理、后勤服务等等,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否采用正确的标准去评价后勤管理计划及计划的执行过程;后勤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能否保障计划的正常运行;是否将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者,以便管理者进行决策等。随着高校后勤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充分发挥后勤审计的管理控制功能有利于加强后勤系统的内部控制,推进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有利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平顺过渡。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后勤审计的功能不仅是监督鉴证、查错防弊的需要,也是后勤系统组织增值的需要。加强后勤审计有利于加快后勤改革,并能为后勤社会化提供保障,但综观目前高校的现状,诸多因素制约了后勤审计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高校后勤审计的特殊性

在高校后勤审计中,审计主体是高校的内审部门,而审计客体则是与高校整个后勤系统相关的所有机构、活动和业务。与其他审计工作相比,后勤审计有其独特性。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风险决定了加强后勤审计的迫切性

我国高校都是由国家出资创办的公益性组织。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经费、人员与高校剥离,而后勤资产仍然归高校所有。不论是“小机关、大实体”模式、“小机关、多实体”模式,还是通过吸引社会资源将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承包或托管给承包公司模式,高校后勤服务公司或集团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这就存在作为高校后勤归口管理的行政部门与实体(后勤服务公司和后勤集团)共同管理的情况,结果造成投资者和经营者权属范围不稳定、相互之间职能交叠、职责定位不清晰,“实体”经营者与“小机关”管理者之间矛盾不断,使得后勤实体很难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运营。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经营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朗,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管、控制制度,从而造成监管难度大、财务漏洞多、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大等现象,这是后勤财务核算和后勤审计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后勤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后勤审计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一些高校的后勤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后勤审计在促进后勤管理和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找茬”,对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管理控制”、“组织增值”等职能缺乏认同,因而对内部审计人员产生防范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向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高校后勤行业跨度大的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后勤系统具有涉及行业面广、规范化程度低等特点。为充分保障高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后勤往往涉及多个行业,通常包括饮食服务、宿舍管理、校园物业、运输服务、医疗保健等。整个后勤系统就是由多个不同实体组成的一个小社会,其行业跨度非常大,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同时,与外部的服务性企业相比,高校后勤管理规范化程度还比较低,而且对这种不同的后勤行业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后勤服务标准,对后勤管理要达到的程度、服务水平、采取的管理模式、执行的规章制度等等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后勤工作往往只是维持现有状况。另外,高校后勤部门摊子大、环节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后勤审计的复杂性。总之,高校后勤运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的复杂性。因此,审计必须根据各实体的经营特点、性质、服务对象等因素的不同来分门别类地选择审计方法。

(三)高校后勤服务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高校后勤工作按其服务内容与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项目:保障项目、经营项目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经营(或半保障)服务项目[11]。由此可见,高校后勤服务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服务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去运行。比如,政府和高校对学生食堂的经营实行免税政策,学生食堂的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学生食堂用房实行零租赁,水、电、气收费执行居民价格等,这些优惠政策最终体现在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上,也就是说,学生食堂的饭菜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市场价格,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当然,高校后勤(如学生食堂)的经营者不能没有利润,因为没有利润就没有主体来经营。后勤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经营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对后勤系统效益性的考核,这既是学校管理层基于管理效率的要求,也是后勤实行社会化、企业化改革后追求自身利润的客观需求。

高校后勤公益性与效益性的双重特点对高校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后勤经营者要融入市场,通过竞争在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以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高校后勤要提供保障,保障社会效益和体现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后勤审计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评价时就会面临公益性与效益性的两难选择。加之目前既缺乏一套正式准则对高校后勤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加以界定,也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予以参考,因此高校后勤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此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职能决定了审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高校后勤并不仅仅是通过为广大师生提供保障来满足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行,育人功能也是高校后勤改革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在对高校后勤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企业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在充分考虑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职能的特殊性情况下进行综合权衡。

(四)高校后勤财务核算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决定了后勤审计基础的薄弱

自高校后勤改革以来,产权关系的不明晰使得后勤财务核算与管理兼具事业单位财务与企业单位财务的双重性质,但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这给高校后勤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带来了巨大困扰,从而使得后勤审计无据可依。就高校后勤财务核算审计来讲,如果没有适合高校后勤的财务核算体系、制度作为依托,就无法对添加会计科目的核算做出判断,因此审计评价便无从谈起。比如,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既有对学校拨入经费及其支出的核算,也有对企业单位的经营收支的核算;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高校后勤既有用学校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也有在高校后勤改革后用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还有高校、后勤共同购置的固定资产,在对不同来源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财务支出方面,高校后勤有些部门(如车队)既有学校拨款收入,又有对校内外的经营服务收入,这两部分收入在用于车队的支出方面如何进行合理、准确地区分是高校后勤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加大学校拨款部分的支出;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由于核算方面的原因难以准确划分。

(五)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决定了后勤审计成效的局限性

高校后勤审计工作具有任务多、难度大、风险点多等方面的特点,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力量明显不足。据调查,目前只有3%的高校设有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其中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有3人以下的高校占40%,4

6人的高校占46%,7人以上的高校占11%,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其工作责任明显不匹配[12]。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不合理,绝大多数高校的内审人员由会计、审计及基建工程专业的人员组成,但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原有审计人员的数量、专业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后勤审计工作的需要。另外,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也使得后勤审计工作在无形中被边缘化了。

四、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且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的财务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约束机制及后勤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后勤审计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助于后勤审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加强后勤内部审计有助于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能够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高校后勤审计,以助推高校后勤改革。

(一)提升审计职能定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对后勤审计的认识。内部审计是创造组织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减少的损失时,组织价值就会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会带来组织价值的增加。

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宣传后勤审计。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教职员工认识到后勤审计不仅是监督和管理控制的要求,也是组织增值的需要。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后勤审计工作,要为后勤审计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后勤系统的干部职工要充分了解审计、理解审计、配合审计;内部审计部门要通过提高审计质量来树立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促进作用。

再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具体来讲,应适当增加后勤审计人员编制,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能通过增进与其他审计部门的交流来共享信息经验和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应引进必要的专业人才,以改变人员结构单一的现状,从而形成一支既掌握现代审计理念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二)梳理后勤运行风险,拓展内部审计服务内容

后勤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的风险点。“管理层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决定本企业准备接受多大的风险,因为风险可以经过奋斗而创造价值。当管理层制定的战略目标能够达到企业利润目标与相关风险之间的最佳平衡,并在追求本企业目标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度资源时,就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1315]。内部审计以风险为出发点不仅能够使其服务范围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直接联系,而且以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和专业知识能够从根本上解释和评估风险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必须拓展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根据后勤系统的运行实际,帮助后勤部门梳理出可能的风险点,从而直接为学校管理层或后勤经营者提供专业建议,使内部审计服务更有价值。

(三)明晰产权关系,健全后勤财务核算体系

许多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这不仅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还会给后续的后勤审计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协助学校尽快对后勤集团的资产进行清查、评估及产权界定。财产清查工作可以由内部审计部门协同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清查对象包括后勤企业占用的土地、房屋、仪器、设备、库存材料、低值易耗品、货币资金、结算资金以及对外投资等[16]。资产评估应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中介机构的工作,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定位和权利义务。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行政部门与后勤实体相分离,两者分别进行行政活动与企业活动,以便给后勤经营实体更广泛的自由度,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后勤服务市场的竞争。

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探讨设计一套适合高校后勤的财务核算体系,使高校后勤财务核算及高校后勤审计有依有据。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实行会计委派制仍是解决当前后勤财务监管不到位的有效举措。会计委派制由高校财务部门委派会计人员帮助后勤集团建章立制,理顺后勤集团各实体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会计人员依据各项法律法规为后勤搞好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学校对委派的会计人员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以避免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1718]。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后勤审计应根据后勤实体的不同类型尝试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

(四)针对后勤运行特点,构建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审计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审计结论就必然带有审计人员的主观性和一定的随意性,从而难以让被审计单位信服。高校后勤审计要客观地对高校后勤的经营活动、收入支出、资产保值增值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师生创造最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就必须构建起科学的后勤评价体系。笔者认为,高校后勤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尝试从后勤管理思想、后勤管理体制、后勤投入、资产利用效益和安全、后勤服务效率等方面构建起一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体系下设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还可列出具体的观测点,形成三级审计考察体系,以有利于总括后勤管理的各个方面。然后,再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赋以相应的权重,通过计算即可得出后勤系统管理结果的审计评价值,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要尝试确立审计基准,以便于对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此外,审计评价的侧重点和方法应针对不同的服务实体而有所不同。对于饮食服务中心和宿舍管理中心等服务保障型实体,审计评价应主要进行效益审计,重在对实体的业绩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其服务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而且必须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资产保值、增值要求。对于校园物业中心等服务经营型实体,审计评价应突出服务对象的利益,评价其服务功能是否能够保障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根据其经营性的特点考虑经营的成本效益。对于经营性的实体,审计评价重在财务审计,主要审计其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等(如对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是否合理、有无不合理或超标准收费情况)。

(五)拓展延伸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随着学校对后勤系统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对后勤系统的检查也日趋严格,这使得后勤服务集团的本级账项日益规范,但由于后勤服务集团往往下设多个独立账户,其下属单位的账务是否规范以及与后勤服务集团本级账务的往来关系都是审计的风险所在。针对这些问题,后勤审计还应采取延伸审计的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

第一,应重点选择部分子公司进行延伸审计。高校后勤服务集团一般下设全资子公司或与外单位合资经营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虽然不是学校直接投资,但他们属于学校的资产。内部审计在对后勤服务集团审计时不应忽视这一部分,而是要重点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子公司进行审计,检查这一部分投资对后勤服务集团的回报:子公司的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将集团本级的一些消费性开支纳入下级财务或将集团本级盈利隐匿在下级财务等不合法行为。

第二,应紧密结合资金往来进行延伸审计。资金往往是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顺着资金流向进行跟踪延伸是延伸审计的主要办法。在延伸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查收款、往来单位被审计资金的异常使用情况,特别要注意一些大额整款支出。另外,出借款项也应是关注的重点,即使是在审计日已收回的出借款项也应进行细致的分析核实:是否违规出借资金?出借资金的用途是否合法?出借资金能否收回?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核查清楚,才能最大可能地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徐建红.浅析高校后勤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9(9):4243.

[2]hermansonsr,rittbergle.internalauditandorganizationalgovernance[m]//raileyad,gramlingaa,ramamoorti

researchopportunitiesininternalauditing.altamontesprings,fl: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2003.

[3]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00~1960年[j].财会月刊,2003(a2):35;2003(a3):35;2003(a4):35;2003(a5):35;2003(a6):35.

[4]王汉民.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建设[j].山东经济,2004(6):143151.

[5]安广实.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2008(11):3639.

[6]李斌,李小波.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比较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4547.

[7]阮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态势———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3):44

47.

[8]郑婕慧.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9]王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0]代莎.高校基建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11]柳遂文.高校后勤管理与内部审计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11(2):2930.

[12]沈丽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9(12):122124.

[13]蔡喜忠,范长缨.论公司治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154155.

[14]钱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4750.

[15]郑小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2730.

[16]孟善春.社会化进程中的高校后勤企业审计[j].事业财会,2006(3):4952.

机关后勤工作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税收工作 服务外包

近年来,各级国税部门人少事多、工作量大、效率不高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集中精力做好征管、服务两大核心业务工作,是当前各级国税机关广泛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企业服务外包的思路.对税务管理中一些非涉税事务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推向社会,通过社会化协作,整合内外资源来提高税务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改善部门形象。

一、当前基层国税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管范围广,管理力量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跨地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税源管理与监控难度与日俱增,相对于基层国税部门而言,现有征管力量明显不足。面对增户不增人、扩区不扩编的实际情况,一线管理人员精力跟不上,在工作中只能疲于应付,管理相对偏松.难以做到严征细管.更谈不上精细化、专业化管理。在没有新生力量补充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征管效率,已成为推动国税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工作事务杂,人员压力大。当前基层干部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思想压力大。税源管理、税收执法、业务学习、文明达标、行风评比、维稳、扶贫帮困等各项工作纷繁复杂,应接不暇,都需要基层同志去落实,而且每一项工作都要纳入目标考核,与奖惩挂钩。一旦工作落实不到位,轻则被通报.重则受处罚.使基层人员的思想始终处于—神紧张状态。

(三)人员素质低,专业人才紧缺。目前,基层国税部门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受教育程度低,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呈现老龄化、思想僵化、活力缺乏的趋势。各类专业人才奇缺,尤其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计算机技术、文秘宣传等方面人才严重匮乏。

(四)经费来源少,管理成本高。目前各级国税部门普遍存在经费吃紧的问题,上级拨付经费除去人员工资、津贴和日常办公经费外已所剩无几,随着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政府补助逐渐减少,经费开支面临着很大困难。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税收管理成本在不断据高。如何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服务外包的概念及意义

外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己的核心优势,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具有两大显著优势:第一,业务外包能够使企业专注核心业务。企业实施业务外包,可以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第二,业务外包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业务外包,企业将集中优势资源到核心业务上,而外包专业公司拥有比本企业更有效、更经济的完成某项业务的技术相知识。业务外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有限资源的作用,加速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映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水平。

三、推进税收工作社会化的现实意义

从目前看,税务部门在服务和管理社会化上还存在机制不够完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形式过于简单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化,因此,推进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社会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社会分工协助和市场资源,将我们系统自身管不了、管不好或管理成本高的工作项目,委托社会上比较有优势的专业机构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通过把一些不涉及执法责任的服务性工作推向社会,可以大大减轻税务部门自身的工作负担,吸引社会力量协税护税.同时也直接减少了税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使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日常巡查、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专业性工作。

(三)有利于协调征纳关系。由于社会机构具有独立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外的第三者身份,更具客观公正性,让他们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既有利于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协调征纳关系.也有利于降低征纳风险,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征纳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有利于缓和内部矛盾。扩大税收服务外包,可以将一部分税务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员力量不足的实际困难。

(五)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通过以招投标的方式引进专门机构协助税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节约资金,大大减少系统内部的资源耗费,降低管理成本,确保我们将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改善征管手段、强化税源管理和优化纳税服务上。

四、推进税收工作社会化的建议

(一)逐步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做好机关后勤服务工作是各级税务机关正常运行的保障。后勤工作涉及面广、事情繁琐、工作量大,但是离开哪一项都可能影响到机关的正常运行。而且,随着办公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对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们国税系统在后勤服务上已经尝试了服务外包。比如将安保工作委托专业的安保服务公司运作,对油料供应和车辆保险推行政府采购。今后应尝试在物业管理、车辆维修、办公用品采购、公务接待等方面扩大外包范围,进一步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进后勤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二)逐步推进信息运维社会化。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国税部门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系统的硬件网络架构。软件类型涵盖了税源管理、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等诸多环节,每一个应用系统都需要定期优化升级、权限设置、信息同步、数据备份等日常管理。众多的应用系统加大了信息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因此,我们除了在计算机设备采购、网络服务等传统领域与专业公司加强合作外,还应把系统软件支持、应用软件及设备维护、网络及安全维护等全部纳入外包管理范围,以进一步提高运维效率和质量,降低运维成本。

机关后勤工作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编外成员 劳动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事业单位,在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的定义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中国的事业单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既不同于国家政府机关,也不同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NPO)或者非政府组织(NGO),其管理模式具有中国特色。近年来,国家制定各种政策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从市场出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全国各个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实行了聘用制,初步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企业化,事业单位数量减少,同时由于编制不足,为了事业单位的业务需要,在一些岗位上,使用了大量的编制外人员,对这类人员的管理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用人机制,致使编制外用工管理混乱,劳动争议层出不断,应引起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究其根源不难发现,事业单位采取编外用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岗位要求限制。事业单位编制岗位要求较高,部分基层岗位就业人员不符合编制要求,所以不能纳入编制进行使用和管理。

2、市场化管理需要。由于聘任合同不受《劳动合同法》的制约,考核体系和出入机制还有待完善,对聘任人员的工作的制约性不强,而编外人员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进行管理和使用,更大程度的发挥其效率。

3、编制数量不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编制调整滞后。近年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一方面机构要优化,人员要精简。另一方面机构设置越来越规范,各系统工作越来越细化,机关事业单位业务工作量进一步增大,各项创建达标及社会事务性工作也逐渐增多,致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任务加重,头绪增多,大量具体的事务工作和后勤工作都需要有人做。编制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已经落后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为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对用工单位来讲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聘请临时人员。

尽管大部分编制外管理人员都能够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但由于编制外管理模式缺乏政策依据,在日常管理的应用中,对于编制外人员录用条件及方式、收入待遇、考核激励等方面仍缺乏制度规范,管理的随意性较强。在编外用人在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着多种的问题。现在对于编外人员的使用和管理上,一般采取按岗位职责的管理制度,争取做到人尽其才,日常管理制度的制定、培训进修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和编制内人员一致。但是由于编制不同,在编外人员的使用和管理主要是招人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和人员激励和保留方面缺少一定的制约机制。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由用工单位自主决定,在人员的招录标准和招录方式上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标准不一致。对于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编外人员,这些人员中不少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或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待遇与编内人员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造成人员流失严重。

同时在编外人员的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基本做法也存在问题。在针对编外人员的考核和晋升方面,采用市场化的做法,围绕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考评结果存入职工本人档案,作为续签、解除、奖惩的重要依据。开辟畅通的晋升和轮转通道,制定规范的晋升标准和晋升体系,使优异者能脱颖而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由于身份的不同,并且在薪酬、考核等方面的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编外人员的待遇往往低于同岗位的编内人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编外人员经费支出难保障。按照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福利经费支出应列入财政预算管理,而大量未经批准使用的编外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一般作为临时性支出,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对于编外人员,导致考核和薪酬体系关连性不强,激励和奖励作用有限。

在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即是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不能实现“同工同酬”。现在的事业单位中,一般通过以下几种做法提高编外人员待遇:

1、大幅度提高编外人员劳动报酬,在薪酬上建立绩效工资制度,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和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保证多劳多得和奖勤罚懒,让优秀人员得到优越的待遇。

2、在单位的福利发放上,有所体现,比如发放解暑费、过节费、年终奖等,在提高编外人员待遇的同时,也增强了其归属感。

3、在社会保障工作上,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为编外人员办理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等各种保险手续,让编外人员感觉到认同,也的规避了用人的风险。

由于经费的来源不一致,编外人员经费难保障,加之考核制度的不一致性,所以难以做到“同工同酬”。 更有甚者很多单位编制外人员管理经费都存在着经费变相挪用等状况,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保障,甚至存在很多“黑工”,每月的工资通过各种票据进行开支。一旦出现劳动纠纷,无法按照《劳动合同法》进行认定及赔偿金额的核算。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事业单位应该如何对待和正确使用编外人员呢?其实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规范的编外人员管理机制。规范用人流程,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的用人环境。规范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岗位及待遇。按照新版《劳动合同法》的要求,明确合同性质和用工主体其用工主体应该按照法律规定明确归属单位法人,或者是法人授权的管理部门,如单位的人事部门。事业大内编制外管理人员的主体必须进行规范,都则事业单位将面临着诸多风险。应该加强事业单位编制外管理人员的报备和管理工作,并统一进行管理,严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使用编制外人员,并进一步明确非法用工的责任,对于非法用工单位进行问责。

2、建立总量控制机制。不但要将事业单位所有在编人员纳入人员规模控制和管理范围,还要将事业单位编外用工人员也纳入人员规模控制和管理范围,将客观存在的编外人员作为人员规模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一管理。

3、建立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编外人员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参考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考虑个人技术水平、学历、工作年限,制定工资指导线。定期对工资指导线进行调整,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4、建立新型的用工机制。探索建立新型的用工机制是解决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的根本之策。培育和鼓励社会劳务中介机构开展劳动用工派遣、劳务承包等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新途径,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要认真梳理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编外人员岗位,对可推向市场,实行服务外包的岗位。

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用人单位根据需要委托劳务派遣公司招聘人员并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的用工形式。在这种用工形式里,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形成劳务合作关系;劳务派遣公司与被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形成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被派遣人建立有偿服务关系。编制外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社保办理、职称评审或技能鉴定、解聘辞聘续聘、劳务纠纷等工作全权由派遣单位负责。事业单位给派遣单位支付除了编制外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社保单位缴纳部分外,只需另支付极少部门派遣管理费用。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的使用能够较好地解决事业单位自主招聘、自主管理的弊端,使编制外人员管理形式上获得法律保障。

现阶段,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管理是任何事业单位都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如何使编制外人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将是事业单位管理和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者应加强学习和研究, 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建立健全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合谐社会,为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度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什刹海体育运动培训中心(北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3年修正],2013.8

[2]镇海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2011.4

机关后勤工作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所谓事业型单位主要是一种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其基本工作范围是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事业单位的体制决定了它的会计核算方式不同于企业单位,又与行政机关有相当大的区别。目前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对内控制度不够重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内控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认真研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势在必行。

1、事业单位主要特征及财务管理特点分析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第一,属于非盈利单位,这种类型单位本身不会创造财务。第二,有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财政部门拨款维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第三,事业单位从企业会计的角度上来看,不具有所有权权益以及出售和转让、清算等财务管理问题,但是资金支出却要遵循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

从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来看,其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则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加精密和规范,并且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开始逐渐遵循市场原则,从而强化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第二,资金管理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要点。十以来,政府全力打造节约化社会,同时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向还受到采购部门和会计核算中心等部门的监控,而且事业单位的服务性收入也被纳入到财务监管,基本解决了过去事业单位财政支出和收入受控程度差的问题。

2、目前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2.1对内控制度不够重视。由于事业单位明显的受到了传统思维运营模式,对于财务管理的工作重视程度并不够,认为仅仅是后勤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服务和工作起不到推动作用,所以很多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忽视了财务管理,让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执行或者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很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2.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然而当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却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没有计划。要想搞好预算管理,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无疑极为关键,可是在很多事业单位都忽视了预算编制的重要性,甚至缺乏相应的预算编制体系,只有到用的时候才会做预算,而且很多预算不切合实际,或者方法不够正确,让预算编制变成了一种形式。第二,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预算编制的不够科学,再加上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严重的偏差,甚至出现随意进行财务决策和投资以及支出的问题。极大的浪费了管理资金。第三,对于预算的监督体制不够健全,一些预算编制不能够充分考虑资金的支出是否合理,另外对于预算资金的流向也没有进行有效监督,缺乏对资金使用效率的科学考核,这些无疑都会降低预算管理水平。

2.3内控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现在对于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监督方面相对匮乏,这导致了资金的使用缺乏了相应的外界压力,这就很容易导致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失。再加上当前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这样就会让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发挥其监管效应。况且最好的制度设计也需要相应的监管制度给予配合,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自然难以保障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3、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3.1构建完善的资产控制体系。资产控制体系的完善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实施钱物分开管理,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相互监督,并采用逐级负责并责任到人的制度。另外还要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对于固定资产转移需要办理相关交接手续,同时要对报废进行严格管理,要在财务部门进行备案和报审。第二,要加强固定资产的预算和审核管理。对事业单位涉及到每一个具体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部门要和其他的相关部门制定预算方案,从而杜绝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错误而导致的浪费。第三,要对新增固定资产进行验收。对每一种固定资产进行等级,同时对于相应的质量、生产日期、原值等项目进行验收,并确定计提减值期限和大修周期,然后填写验收清单,才能够最终进入财务台账。

3.2进一步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财务预算执行控制需要下面几点着手:第一,要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工作,要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和预算,并明确具体的预算管理重点,一旦确定就不能够随便更改。第二,执行预算修改众多领导审批制度,解决单位领导能够对预算编制随意更改的问题,同时要严格执行相应的预算标准程序。对于重点预算项目一旦出现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就一定要拒绝支付。第三,要注重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工作。财务部门在这里要起到带头作用,每个月度以及季度都要对预算进行严格检查,财务主管部门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对于专项经费要进行专项审计,对于挤占或则挪用不在预算中的经费,一定要坚决杜绝。

3.3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完善:第一,要构建严谨的岗位责任制度,并且责任到个人,形成各司其职和协调配合的工作秩序。同时还要坚持授权、批准和控制等权力和其职务不能够兼容,要施行分离制度。对于涉及到大额资金的只服务,需要采用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第三,要对其他相关费用进行严格控制。比如会议费、招待费和车辆燃油费等日常消耗费用的控制要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建立相关费用的开支标准来进行明确,防范这些费用得不到有效遏制。第三,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度,比如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以及内部稽核制度和审计制度等,从而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蕾;加强和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法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