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策略

家校合作策略范文1

一、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

(一)、班主任反映需家长支持推进的工作效果不理想

虽然经常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但是有很多班主任反映需要家长帮助推进的工作达到的效果根本不理想,甚至有些基本和之前一样。比如说有些班主任为了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会要求家长监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保证阅读时间。这项工作布置下去后,一开始很多家长还是支持的,能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将这项工作推给家中的老人去监督或者干脆不监督了,家长的松懒懈怠直接导致学生中途而废,班主任的课外阅读培养工作就推进不下去了。类似这种情况的事例还有很多,有些甚至是只需要家长当天帮助监督学生完成某项作业,不需要长期坚持,一些家长还是做不到,学生第二天仍有没有完成的情况出现。

(二)、家长反映需要班主任帮助解决的问题达不到预期效果

学生在学校会遇到或者产生很多问题,一些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后,反映给班主任,但是最终的解决情况让他们觉得不是非常满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比如说有的学生不爱吃饭爱吃零食,但是因其住宿,家长不可能不给孩子零花钱,为了防止孩子买零食吃,家长就找班主任帮忙监督学生,防止学生吃过多零食不吃饭,但是由于班主任要看护的学生很多,总有无法完全监管到位的时候,最终家长就会对班主任的工作产生不满。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很多,每个学生的性格都不相同,各自的问题也会不同,家长对班主任会提出特别照看自己孩子的种种要求,班主任无法细致地全部照看的时候,家长对班主任的工作就会产生误解。

(三)、家长和班主任互相不理解

教育孩子其实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很多时候,家长和班主任处于互相不理解的状态,没有耐心去帮助对方推进工作。班主任给学生布置亲子作业后,家长会表示作业还需要家长帮助一起完成,自己也不是学生,还要做作业,甚至很多家长的想法是孩子交到学校了,就是学校全权为孩子的教育负责,与家长无关。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校园之外的区域受不到有教育目的的引导,被放任自流。这种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的家长还是属于少数,较多一部分家长还是能够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但是由于自己从事的工作需要经常加班或者出差等原因,做不到对孩子的时时监管和引导,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些学生是长期与家中老人一起生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这种情况就更难做到对学生校外时间的监管了。班主任对学生家庭情况了解的不够仔细,就会对家长产生一定的误解,认为这个家长连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够重视。这样双方互相抱怨指责,学生如果听到,就会影响家长或者班主任在其心目中的形象,使学生产生同理心理对其产生不满,而不再听从其中一方的教导,对学生的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家校合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家校合作的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或者学校相关人员应该实施一些措施,避免家长与班主任在教育工作当中的一些误会,使家长和班主任能够更好地携手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一)、加强对家长教育理念的灌输和更新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困难。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很多家长不理解学校或班主任布置的亲子教育作业,是因为他们缺乏认识,那么学校就必须对家长不断进行教育理念的灌输和更新。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长配合班主任工作对学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可以请做得比较成功的家长现身说法。另外,家长会期间也可以通过专栏宣传相关的专题知识。例如,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期。想象力关键期:2―8岁;文化敏感期:6―10岁;黄金阅读期:8―14岁;独立关键期:12―15岁。通过一些知识的普及,教育家长抓住孩子成长的规律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其实学校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很小的一部分环境,接受教育的大环境是家庭以及社会,在这里,家长就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对于其看到的行为会产生效仿的意识,家长应懂得这个特性,并且在生活中为孩子做好榜样,告知孩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又是错误的,将孩子带到良好的环境中去熏陶,孩子渐渐耳濡目染,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家长的教育理念很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不但要教育学生,更要教育家长。当一个家长在孩子面前对其教师进行抱怨的时候,孩子自然也会对其教师产生不满,自然不会尊重教师或者听从教师的教导。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反映的是他的家长的个人素质,所以学校教育家长提高其个人素质以及更新、强化其教育理念刻不容缓。并且,教育家长的工作也要经常开展,长期坚持,只有@样,教育孩子的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二)、班主任应多了解家长的想法

产生家长和班主任互相不理解的根本原因就是双方沟通不够,班主任应积极地找家长进行谈话沟通,多了解家长的想法,这样开展班主任工作也就更容易些。其实家长们深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有些家长希望自己可以和老师一起参与到教育中去。班主任应将自己的教育计划以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反映给学生的家长,了解家长的看法,并一同为了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制定出计划方案,一同努力实施。对于学生的教育,家长和班主任都义不容辞,均负有重大责任,都不要存在推卸心理。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家长的情况来具体做工作,对于能够有充足时间监督学生校外行为的家长要多给家长布置一些具体任务,而对于没有充足时间的家长要另外想其他办法。这个办法也是因人而异,需要班主任与家长协调商定。比如说班主任布置的学生课外阅读家长监督的任务,一些家长因需要长期加班或者出差无法实时监督,那么对于有一定条件的家长来说可以进行远程监控,通过手机摄像头来监督孩子,或者家长可以直接检查孩子的阅读成果。班主任给学生以及家长布置完任务后应该定期地对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查,对于无法继续完成任务的家长,应与其进行沟通,寻找解决办法。如果班主任对于事情的认真态度上去了,紧紧与家长沟通联系起来,那么家长也会慎重对待班主任正在推进的工作,并给予理解、支持。

(三)、学校应提供更多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平台

为了让班主任与家长更好地沟通,班主任工作能够更好地推进,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班主任和家长能够及时沟通。现今网络科技非常发达,很多学校推出了自己的交流互动平台,这种平台只属于学校内部交流沟通使用,教师会及时将学习内容以及作业上传到平台上去,学生家长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在学校的表现并实时与教师以及其他家长沟通。相比微信、QQ、微博等公众平台,内部平台更加安全、可靠,更加专业,并且一些功能也可以实现定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要求增加一些除了交流沟通之外的功能,比如说可以增加学生日常表现显示功能,将学生平时的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以及小练习成绩等记录到平台中去,家长可以随时查看,这种就属于比较专业有特色的平台。学校应该多研究、利用以及改进这种平台软件,让软件的每个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家校合作策略范文2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家校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13-02

小学班级管理不仅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提升,更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靠学校或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家校合作不仅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够优化社会与学校教育资源,对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问题

1. 家校合作观念意识不强

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家长的教育观及学校的教育观产生了固化。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标。在家校合作中,这种“成绩”高于一切的观念,深深地阻碍了家校合作良好作用的发挥,对学生其他成长需要的学习持漠视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受中国传统成才观的思想禁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史看,“读书成才”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教育观,而且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同时,过于看重“成才”也是众多家长的心灵夙愿。他们将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将自己的全部希望放在了学校,以求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谋求未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种教育观念的偏执,对社会多元化人才储备的结构无疑是巨大的破坏。

2. 家校合作制度不完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制度性。家校合作也不例外,需要健全的组织与制度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学校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即使是存在家校合作的相关组织与制度,也只是摆设,没有实际意义。据相关调查显示,72%的家长与43%的老师都对是否建立过家校合作制度表示不知情。同时,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应该与其他教学管理共同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但据资料显示,8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并未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对于家长而言,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权利有其名无其实,参与权微弱,还是只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成绩,缺乏与学校的合作精神,沟通交流也没有完善的组织与制度作为规范,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3. 家校合作内容不全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合作内容还是比较片面,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品质道德与能力的发展。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进行的,一般学生成绩出现波动或者心理、行为出现异常时,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就会频繁。如果学生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就会减少,没有进行定期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对学生品质、道德、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因此,家校合作内容过于片面,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使小学班级管理处于失衡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4. 家校合作实践不足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实践中,首先,家校合作次数不足,沟通交流的时间短暂,通常一个学期,大部分家长只在学期末与教师沟通一次,交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即使是与教师沟通次数较多的家长,一般也不超过3次。此外,教师由于忙于教学、班级管理,除非学生出现异常情况,否则也不会与家长进行交流或沟通。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大型家校交流会上,大部分家长也只是形式上参加,并没有真正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甚至一部分家长不愿参加,久而久之,学校也放弃了与家长的合作。家校合作的实践明显不足,时间力度不够,效果自然也不会明显。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

1. 提高家校合作双方意识,提升合作效率

(1)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的合作能力。在家长与老师的合作过程中,老师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教师是合作的主持方,需要具备开展合作活动的全面能力。①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家庭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措施;②对家长持尊重态度。尊重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态度,不得以貌取人;③教师应作为家长的倾诉对象,家长能将对教师说出“心里话”,而不是对学生严厉管教,无限放大学生的生活不良行为。

(2)从家长入手,家长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①家长应主动参与学校管理,而校方可以搭建“家长校园”,研究家庭教育理论,促使家长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与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②定期走进校园,教师也应定期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双方情感的交流;③积极参加校方举办的家长座谈会,会议内容不是传授家长理论性的教学观念,而是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在生活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问题。

2. 完善家校合作组织、制度

家校合作要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召开家校合作大会。家长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设立的组织机构既要代表家长的意见,又要代表学校的意见。此外,将学生作为合作的主体,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家长委员会不能形同虚设,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学校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双方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共同商讨教学与班级管理问题,综合确立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3. 丰富家校合作内容与形式

家校合作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丰富合作内容,采用多种交流方式。例如,家长会、交流会、学校开放日、微信、QQ、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增加沟通机会。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品质道德、行为、能力、性格、爱好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对于出现波动的方面,双方要共同给出意见与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加强家校合作的实践

增加家校合作的次数,延长沟通时间。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了解孩子的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重视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与学校成为合作伙伴,优化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提高家校合作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是促进小学班级管理进步的有效教育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进行改进。笔者相信,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潇怡.基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

家校合作策略范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profound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me problems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re revealed.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main problems embodied in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studies how to facilitate the profound of their coope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teachers, schools, enterprises, governments and so on.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等教育发展;互惠互赢;实施策略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implement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717;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254-02

0 引言

校企合作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已逐渐凸显,人们纷纷意识到了校企合作互惠互赢的本质,认识到了它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校企合作的“近况”不如人意,在我们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校企合作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只有不断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推进校企之间深度合作,才能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1]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1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

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一次“双赢”。校企合作帮助了学校完成高等教育要求全面提高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任色的任务。通过深度合作,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任务中,并就行业发展提供实践基地和科研条件,分担了学校的教学压力。此外企业还根据行业需要提出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一起指导对人才的培养,这对提升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极大的帮助。

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内在需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创新,而学校为企业输出人才是最直接最快捷的渠道,企业通过对高校优秀学生层层遴选,不但节约了招人、用人等方面所需要的大量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为企业筛选出企业需要的各种优秀人才为之所用。此外,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可以获得学校科研转化成的成果,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会不断为企业注入新活力。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还是培养学生,学生们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他们将有很多机会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参观学习和实践。通过自身的实践,更加深刻的去掌握所学专业领域中他们将来工作中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他不仅能使学生在实习中理解和强化专业知识、熟练操作技能,还能有助于学生们在企业的工作环境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就业观,从而对自身所学专业领域有进一步了解以及更好地找到自身将来的一个工作定位[2]。

2 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内高校纷纷与校外企业建立起不同程度的合作,甚至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与国外的企业开展了合作,这说明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校企合作互惠互赢的本质,开始积极地探讨和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但是,就我国目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来看,校企合作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都是形式上的合作,合作的深度、广度以及有效度都远远不够,这与校企合作之间存在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有很大的关系。

2.1 企业只顾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动力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够,使校企合作处在“一头热一头冷”、“校热企冷”的一个尴尬境地。这与企业发展的长远目光有很大关系,很多企业目光不够长远,只顾看眼前效益和利润,所以大部分校企合作只是短期的合作,他们并未明白校企合作需要长期的合作,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这就导致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实际行动,缺少对高校得人才投资,以及对学校科研转化成果等各个方面的投资。

2.2 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和实施不到位

校企合作不能得到深度的合作和发展,与高校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和实施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联。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大部分高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校企合作以“放羊式”的顶岗实习较为常见,绝大部分毕业前的高校学生都要有一段时间的实习的要求,有些学校为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与企业进行一些形式上的短期合作,而学生并不能在这种“形式主义”下学到东西,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相差甚远。还有一类是学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理解不透彻。仍强调以课堂为主,完全依赖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实践,甚至没有实践。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确实不能适应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环境中的工作岗位,致使校企合作不能得到很好地推动和发展。

2.3 缺少政府这一关键角色的参与

校企合作参与较多的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缺少政府这一关键角色的协调、推进和监督。目前,政府还未出台符合校企合作发展需要的相应配套政策来支持推动校企合作,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来保护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冲突,使得校企合作在推进过程中因制度不够明确完善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而导致校企合作的进展和效果不如人意。

3 推进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实现互惠互赢的实施策略

3.1 校企双方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和长远的发展战略

促进校企合作首先学校和企业要在思想认识上认识到校企合作的至关重要性,双方都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双方应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认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重点以培养企业继续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突破原有的教育培养思维定式和思想禁锢,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价值观,努力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有效度,双方应充分利用各自资源,紧密合作,从而最终达到互惠互赢的目的。

3.2 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向交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向交流即教师进企业,企业工程师进校园,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学校,这无疑都是一次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和互相提高的过程,企业家和教师优势互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理论和实践互补,各取所长,各补所短,从而使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由企业选派企业内部的优秀高级技工或者专家进入学校,走进学生们的课堂,面对面的向学生们交流专业看法和传递行业信息,使学生们更好地去了解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高级技工或者专家的工作实践和案例,让课堂更加生动有活力,学生可以结合日常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了解当前形势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重要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使他们对以后毕业参加工作有一个很好的准备[3]。

学校同样也可以选派校内的优秀骨干教师前往企业一线,首先,可以为企业一线的职工提供咨询服务和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强化职工的专业文化知识,甚至还可以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来进行科技攻关,将解决出来科技创新转化为成果,为企业的发展再添新动力。再者,教师前往企业一线也有利于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如今高等院校的教师多为硕、博士毕业的老师,他们往往一毕业就走向教师的工作岗位,从而缺少一定的实践能力,而派遣他们去往企业一线加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加大了“双师型”老师的培养。其次,教师前赴企业一线不仅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还可以及时的跟踪行业的发展,充分地了解企业对行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从而将行业信息回馈给学生和学校,使学生能更清晰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及使学校更加准确的设定学生的培养方案[4]。

3.3 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研发教材

一个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培养影响重大,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标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的开发首先要了解企业的需要,要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原则,因此学校应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深入企业认真听取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和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论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企业应让学校明确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群,对每一个具体岗位的具体职责、任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明确每一个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储备、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考核标准,进一步确定所开发课程的具体内容。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确定,紧接着便是课程对应的课程教材的研发,教材的研发要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按照开发课程的特点和课程的要求和最终目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材内容,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生产实际需要,就教材内容、实训项目等与现场长期从事培训人员进行研讨,确定教材大纲,逐步修正,共同研发出紧密结合实际的实训教材,从而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3.4 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不仅仅需要学校和企业的积极参与,还需要政府极大的发挥它的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主导作用,努力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深度合作。学校和企业分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利益群体,如何让两者融洽合作实F双赢也需要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发挥作用,政府应在其中协调处理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所出现的必不可少的利益、权利、冲突、责任与义务等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校企合作的实行,建立一个健全的评估制度来促进校企之间进行长久的深度合作。

4 结语

尽管目前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只要学校、企业和政府齐心协力,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本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水平、增强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及办出特色的初衷,坚守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信念,那么那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只要学校、企业和政府积极参与,加强彼此之间互动,充分发挥三者在校企合作中各自的作用,校企合作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将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张世民.建设信息产业园,加强校企深度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0(28):36-38.

[2]韦振锋,蒙玉玲.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学周刊,2017(6):14-15.

家校合作策略范文4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科学评价

2003年,美国加格达奇区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种被倡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开始普遍应用于课堂。但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只有“小组”而没有“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自己顾自己,没有团队意识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由于缺乏评价标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随意性较大,对学生的合作行为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规范,没有持续的要求,所以学生的合作行为随意性明显,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根据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评价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一是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二是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三是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帮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四是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五是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必然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并使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更好地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因此要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组内糊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第一,组内互评。合理评价是小组合作成功与否的保障。其中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评价的侧重点由评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再到合作质量,最后到创新,循序渐进。如:单元检测后的班会课上,笔者让各小组对本组成员进行总结和评价,有的小组说到一个小组总的学习气氛,好的是能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不好的是爱说小话,行为涣散。也说到某个小组成员的优缺点,在评价中有成学生低下了头,有的学生得到了莫大的鼓励。这样的设计,培养了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善于对待他人进步的精神。同伴的坦诚评价犹如剂一般,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第二,组间互评。“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我在注重组内互评的同时,更注重组间互评,让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中反映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素质情况。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

第三,教师评价。首先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实践表明,及时有效地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其次是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是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如:为达到小组合作的效果,笔者会根据小组活动效果每周评选2-4个优秀小组,对获奖组员进行奖励。一开始从外因上给他们营造了小组合作的气氛,让各小组实现了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更增强了各小组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更是极大的鼓舞了各组的拼劲。

总之,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逐步应用,教师要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其缺陷和不足,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要树立“不是为了合作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合作”的理念,加强研究和反思,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有意于教与学的教学策略,在保证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基于以上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是否有效尤为重要,诚然制定的评价标准,应该符合课程改革提倡的评价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还要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简便宜行,不能破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如果如期达到了评价的目的,建立了预期的评价方法,就可以改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促使学生学会“合作、互动、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以满足教育活动科学化的需要,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3,(2).

家校合作策略范文5

关键词:实施策略;评价;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73-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成了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在交流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容纳他人的观点,养成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不要复杂化,更不要神化。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是保障,灵活实施是关键。

一、学习小组机构建设

1、学习小组的分组应遵循异质编组,同质结对,组间平行的原则。即在性别、学业、性格等方面具有异质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最适合。班额大的班级可以8人一组。各小组之间尽量保证同一水平。这个工作一般由班主任来完成。小组成立以后,小组内再成立学习对子。这时首先考虑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相同的学生结成对子。这个工作由任课老师完成。一个小组内各学科的学习对子可以不相同。小组合作学习中桌椅的排列方式既有利于交流又有利于听讲即可。

2、每个小组选举产生小组长一名,全面负责小组工作。组长任命各学科学长,保证每个人都有任务。学长负责本学科的有关事项。小组长任期为一个学期,使小组团体每学期都有新气象。

二、学习小组文化建设

把学习小组建设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小团体,务必重视小组文化的建设。

1、小组确定“组名”“组名”要有个性,具有一定的含义。

2、小组制定“组训”“组训”是小组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应当成为小组成员的“座右铭“。

3、小组制定“组规”。“组规”应从小组实际出发,简明扼要地表达小组成员的行为规范。体现小组的奋斗目标。

4、小组制作“组牌”。“组牌”内容包括组名、组训、组规及小组成员名单。

5、小组培训。班主任通过班级会或小组会议,讲清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当前和将来发展的重大作用。任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科特点,编写一份“课堂教学流程和学习要求”,让学生明白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任务和要求,懂得小组学习中的责任和义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要领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一下五大要领。

1、组织得力,引导合理。组织学生,引导学生是老师的工作的重要一项。课堂失去了组织和引导,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都可能变成“闹剧”。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教学技能,灵活驾驭课堂,积极有效引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环境宽松,氛围和谐。合作学习需要轻松、自由、和谐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师生共同来创造和建设。它需要老师的策划、组织、引导能力和学生的积极向应的和觉悟保持的良好行为。

3、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明确学习什么内容,训练什么能力,体验什么情感,多长时间内完成。学习若没有目标就缺乏动力,没有任务就缺乏行动。具体操作时,老师明确交代学习目标和任务,同时做好引导和动员。小组长根据目标和任务组织小组进行具体落实。

4、方法得当,学习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必须讲究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经过自学――讨论――展示的三个阶段。实施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思考,认识自我,生成问题为基础。这样才能参与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同学,提高自己。合作学习时,先进行学习对子之间的交流,然后再组内开展讨论。这么做既保证了学习速度有保证了学习质量。讨论与展示是分不开的。讨论需要开口说话,动笔写字,动身表演就成了展示。有了展示才有交流和提升,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评价准确,总结全面。好的评价是“激励武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中,即时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结合是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

家校合作策略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合作办学;人才培养

一、引 言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贯彻落实,地方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对较高层次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达964.8万人,招生数达313.4万人,超过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走进企业就能直接进入一线的关键技术岗位熟练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与一线多变和多样的关键技术岗位结合起来。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2]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发展的共同之路、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要解决的问题,对职业院校而言,主要是解决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学生就业三大问题;对企业而言,主要是解决产品生产、培训员工、智力支撑三大问题。职业院校生存的依托是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企业和市场是职业教育院校“产品”的接受者、检验者、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

三、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1.订单式。[3]“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会议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传达给学生。

2.校企联合式。“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在学校得到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得到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未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式。“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交替进行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教学,实行工学交替或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模式,合作企业为该专业学生留出一部分工学交替工作岗位,并随着学生学习进度轮换岗位。该模式主要注重人才的过程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活动有效、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要适当增加学生到企业进行阶段教学实习锻炼的机会和延长教学实习的时间,建立师徒导师制度,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和技能水平高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4.“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是指学生还没有完全毕业,大部分主要专业课程都已经修完,由于就业机会难得或企业急需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允许学生提前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企业正式员工开始工作和锻炼,直接接受企业的考核和绩效评价。该模式一般要求在顶岗实习之前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能力训练: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基础专项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综合实务能力,在校内可以进行以真实的专业技能为载体的模拟仿真综合实训;第三阶段培养学生顶岗能力,可以在企业真实情境中进行。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即能顶岗的要求。该模式要求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与企业内部自己的员工同等看待,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5.产学合作式。“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师傅的指导,学到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6.校企互动式。“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是学校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企业主动接受学校师生实践、学习的合作模式。

四、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校企合作蓬勃发展,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高职院校各类人士广泛的肯定。但目前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合作协议签订的时间是在该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之前。

五、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理论研讨已比较深入,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一些成功的模式和经验,但总体来看,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影响和制约校企合作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职业院校自身的问题。[4]从理论上讲几乎所有职业院校都已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一涉及到具体问题,长期封闭办学的惯性思维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顾虑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被打乱,顾虑办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顾虑学校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甚至顾虑与企业的关系不好处理等等。学校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不能及时反应企业要求,教学的规范性和企业要求的快速反应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教师队伍有很大部分直接来自高校,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学上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缺乏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职业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在校企合作方面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特别是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能力,通过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扩大学校的影响,寻求与企业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是职业院校应该十分关注的问题。

2.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还未能真正调动起来。[5]“校企合作学校一头热”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还未发育成熟,多数企业在资本积累和生存发展中还处于爬坡阶段,企业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当前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秩序,加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态严重存在,企业无需承担人才培养成本即可直接获得劳动力供给,校企合作能给企业带来的回报和“共赢”还未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

3.政府的职能还不到位。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校企合作机制的真正形成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近几年,我国政府为促进校企合作制度的形成尽管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多数属于倡导和鼓励方面的行政条文,执行起来弹性较大,还缺少法律层面上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政府要培育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要引导企业自主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硬性规定还持谨慎态度。在这种状况下,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学校和企业的协作和互动。

六、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

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实行校企合作,能使职业教育紧贴市场需求,真正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因此,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1.加强校企合作的研究。对各地及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要加以总结和提升,对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同时,要加强对有关校企合作理论的梳理、辨析,特别要加强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的研究,努力形成比较系统的校企合作的理论,从而为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2.更新校企合作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对校企合作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职业院校要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从为经济建设培养适用性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企业要从人力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加深对校企合作必要性的认识,把与职业院校合作作为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战略措施来抓。要拓展合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职业教育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校企合作的思路,强化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关系。

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拓展合作领域,由浅层次合作到全方位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目前,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可以是“订单式”培养,即职业教育院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输送给相关企业。也可以是合作培养,如合作开办相关专业,建立联合培训中心,联合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人员,这种形式可以面向社会,培养、培训的内容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达到“零距离”上岗。以上两种方式都要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6],包括实验实习设备、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如,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专业课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企业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实践课教学等。要通过校企合作改变职业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在教育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可以采取学校与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共享办学效益;也可以共同研发产品。学校以主体专业为依托形成和发展相关产业。通过这种深层次形式的合作,推动职业院校科研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政府要在校企合作中有所作为,要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的必要条件,同时要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支持校企合作。要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开放的用人机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品开发、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职业院校校办产业和校企合作的股份制企业予以税收优惠;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要求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要有职业培训或岗前培训。政府还要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如搭建合作平台,组织校企合作论坛等。从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实践证明,成功的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单向的援助或过分依赖往往不能稳定和持久,职业院校应不断更新校企合作理念,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足以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实力和魅力,主动地、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企业服务。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校 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从政策、法规和人力、物力、财力上给职业院校以强有力的扶持。

参考文献:

[1] 普星.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8,(10):222.

[2] 周龙军.“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136-138.

[3] 王晶.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08,(12):126-127.

[4] 梁煜锟.校企深层次合作办学刍议[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