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核心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人类逐渐步入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变革传统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1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这里所提到的整合指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以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并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它不仅仅是策略和内容上是简单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它更是一种方法。其中包含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与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巩固提高所学知识,学会使用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手段来分析和处理有效信息,为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做准备。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整合的作用

2.1实现了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将信息以图片、文字、声音、视觉、动态、色彩等效果为一体来进行表现,突出其综合表现力强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学习印象。

2.2丰富了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使用音频、视频、PPT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音频播放让学生感知文章所散发的气息,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通过视觉效果了解文章大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能够让学生多元化的接触所学内容,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2.3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有效的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不仅包括课本所学内容还可以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详情、文章写作背景等,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4节省了教学时间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文章的一些内容还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能力有限更不如视频效果来得直接。文章当中许多细节描写可以通过视频观赏显现出来,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整合的方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系统训练体系,主要注重语法和词汇的相关知识,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希望,在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最佳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的进行整合,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是本文提出的相关方法:

3.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根据课文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凭借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当然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规律,合理制作教学课件,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更有效率。

3.2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和学生间的交流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的工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重视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重点时,可以利用校园及身边资源作为例子进行讲解,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反思

当前虽然信息技术已经较为普遍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4.1应当加强网络技术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要加强网络技术的运用。互联网具有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地域无限性的特点,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有效工具。利用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在课堂上快速的找到所学内容的拓展,降低教师教学难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完善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当代网络技术的运用主要集中于网络论坛、QQ、邮箱等,专门针对小学堂语文教学方面的技术还未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应当完善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软件,同技术手段相结合,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5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要求。结合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雪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1(10):12-14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核心价值 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也变化着。语文教学渗透着人类文化、人文价值,这是语文学科具备的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人文关怀,这原本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太过重视文本情境的创设,为了迎合应试考试的要求,着重教传给学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课文中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在文章的作用、某句话所用的艺术手法等回答阅读理解类型题的答题技巧,而将课文中那些原汁原味的“语文现象”放置一边,像是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导致语文教学的真正核心价值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随着教授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消失不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和追求语文教学的真正核心价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为了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多重视课本中的那些原汁原味的“语文现象”,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理解和运用语言,将学习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的语言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避免太过重视哪一方面,使语文的人文价值和语言价值相统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追求

作为重要的价值之一,语言价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为了发挥语文核心价值的作用,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当今语文教学的要求。比如用神话故事教学,内容丰富:神话故事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神化故事中的人物,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多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神化故事中的主人翁。神话故事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的想象,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编造故事情节。神话故事,可以分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两大类。故事是为形象服务的,离开了人物形象,它们只能孤立地成为抽象化的概念、符号式的标签。中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在民间流传,教师在神话故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掌握与理解神话故事的有关知识。

对课文中的写作手法的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分析文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主要是对文中的某个词或者某句话所使用的手法等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体会。另一方面是分析文章的布局及在文中的作用。比如:会“呼吸”公路这一课,“呼吸”用上了双引号,有着特殊的含意,即公路的“呼吸”不像任何动物的呼吸,而是一种清除空气污染的方法,文中说公路会呼吸,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公路富有生命力。在教学“阳光很活泼”这一课时,学生知道这篇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进行描写,为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更加突出文章主题,文中的最后一段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是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扣题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在内容上深化全文的中心,深刻而含蓄。在学习“三峡之秋”时,学生知道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明丽,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热烈,写三峡黄昏的特色是来得早,而去得迟。

在探索和追求小学语文核心价值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大意的表达能力。为了符合语文课程的标准,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机会表达自我,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这种语文的表达能力。特别是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应着力体现高年级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进行自我体会和感悟,多动手动脑,练习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强化训练,进行摘抄和写段落的大意,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文章大意的表达。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语言表达能力与每个人的自学自悟能力有关。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采用一些方法:教师可以加强课外阅读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专门的摘抄本,用来摘抄阅读文章的优秀的词语、句子、段落,并在空闲时间读记,记在内心,长期积累,有利于自身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立一个错题本,使学生在本上记录自己做的错题、写的错字,并进行分析总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生活进行语文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实现人文价值和语言价值的统一,追求教学中的核心价值,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建议

每位教师都知道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实践操作中,却因多种原因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陷入了无效的困境,教学花样也在不断翻新、课堂氛围也特别热闹,但回头来看却没有什么教学成效,甚至还不如回到传统的教学形态下所取得的效果。

问题没有出在“课程改革”上,而是出在了自己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上,没有搞清楚“教学质量低下的教育绝对不是素质教育”这个道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问题

在新课改之前,教师们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实施新课程以后,创新课堂教学,全面推进改革便成了当务之急。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创新的理念,使得自己的教学创新走入了形式化、口号化、表演化、无效化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依然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仅仅是在灌输的过程中加了几个提问环节,就美其名曰“讲授式教学法”。其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体现,只不过是给“传统”披上了“创新”的外衣。

二是在教学设计上,在教学方法上追求丰富多彩,在教学氛围上追求活跃、和谐……教师确实在课前下了足够的功夫、付出了很多心血,教学的过程也很精彩,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才华,但精彩和丰满的教学设计背后却是被忽略了的学生。教师一手操纵的教学,从教学设计之初就是“目中无人”的。

三是在教学评价机制上,出现了新形态的“刻板僵化”。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有的教师就完全放开了教学评价的框架,一味鼓励学生,将鼓励为主当作了鼓励为体,失去了其激励作用;有的教师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几乎所有的评价都交给学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发挥“教”和“引”的作用。

四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里所说的单一还不同于传统所指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创新”后的单一。新课改后,一些适应新目标需求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被挖掘和整理出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但教师在应用时过于呆板僵化,讨论法就是讨论法、合作法就是合作法……不知道启发教学与体验教学是可以结合应用的,不知道一种教学方法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这样的创新教学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也体现了教师掌控能力的不足。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建议

针对以上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以及自己的教学反思,提出以下建议。

1.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

教师一人的才智是有限的,教师也并一定能够完全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所以,在教学创新设计和应用中,教师不仅要发挥自己的能量,也应发挥并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本来设计的是使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1:李白与孟浩然为什么“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问题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二者有什么异同?在向学生抛出问题后,我发现学生们在下面交头接耳,于是我想可能讨论法更适合现在的学习实情,便将问题和讨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教学效果比我预设的要好。

2.大胆突破教材又能回归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教材中的内容往往经典有余而拓展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素质发展和渴求新知的需要。教师应能够做到既立足于教材,紧紧对准教学目标,又能大胆突破,给学生带去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如在讲《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时,我为了提升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了给他们带去拓展的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课本内外的一些昆虫,如萤火虫、蜗牛、蝴蝶、蝗虫等等,用图片和视频向他们介绍了许多关于昆虫的知识。这些科学课上才讲的内容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当然,我也没有把语文课改为自然科学课的意思,在拓展了知识并调动了学习兴趣后,我还是带领学生回到了课文本身,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在学习人物叙事描写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成功需要兴趣、执着和努力”。

3.遵循学生学情和学科规律开展创新

在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新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如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生活经验等,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变化非常快,每个学段学生的学情都不一样,教师也就应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学生不适合使用讨论教学法,而高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教学法则兴趣度不高。此外,在创新教学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科的特征,把语文学科与科学、体育、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区别开来,体现并适应其人文特征。

如《三顾茅庐》这一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能把这样的课程当作历史课程来教学,在教学中应注重语文学科学习的思想性、文学性和人文性。如果在教学时,教师过多地关注于对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教学,就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课文中“……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一类具有文学性的描写,具有比拟、情感特征的对话,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快乐学习;主动探究;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4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94

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式教学的根本性挑战。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责任。在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思想,践行新模式,着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语文课堂,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快乐学习、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在兴趣中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加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激发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彻底改变以往教学的机械与枯燥,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无穷魅力的语文课堂,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让学生展开快乐学习。

(一)用音乐来渲染愉悦的氛围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将音乐引入学科教学中,更能为原本枯燥的教学增添无穷乐趣,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这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能够换来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在朗读课文时,我们可以配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以跃动的音符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富有生机,进而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用图片来增强教学形象性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认知途径主要来自于图片等直观事物或是生活经验。如果只是就文字本身来进行阅读与讲解,教学枯燥,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课本插图、图片等直观事物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图片之上,更能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在问题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发现的基石,是打开学生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参与和机械接受,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一)精心置疑,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提问并不是为了问而问,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或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问环节,精心设计问题,以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给予学生必要的诱导,以富有层次性的问题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使提问成为教师制胜的法宝,成为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以使问题更具针对性,更加有效,成为推动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

(二)鼓励质疑,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最高准则不只是让学生来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不同见解、自主提出问题。而且,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要迷信书本、迷信教师,不要限定圈子让学生来接受,而是要将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思维,在更宽广的空间来学习与思考,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与广度。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就这些不同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创新的萌芽,从而才能使学生深入文本,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水平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学习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的狭小空间与课堂有限的时间,而是要将学习引向宽广的生活,坚持“课内学知识,课外求发展”的教学理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获得全面发展。这也正是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理念。

(一)情景表演

这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性格、情感等,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理解水平、口语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选取文章片断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抑或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扩写或是续写,进行剧本的创作与角色的表演。这样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二)创办班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学生的个性,创办一份属于自己的班级报刊。这样的活动与学生的班级生活息息相关,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同时更能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舞台与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摘抄精彩文段,也可以亲自动笔;可以用文字来表达,也可以用图画来表达。这样更能让学生融入到班级中来,同时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快乐学习、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得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范文5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农村小学学生与现代化信息渠道接触较少,知识面窄,要掌握丰富语文知识,没有捷径,只能循序渐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积累,通过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完成对初中语文知识的掌握。在这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在课堂中,对同一个内容,部分学生兴趣盎然,极易调动学习兴趣;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感到味同嚼蜡,毫无兴趣。感到有兴趣的学生学起来劲头十足,容易接受知识;感觉无味的同学则情绪低落,而一旦在课堂上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必须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特点,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贯彻课程标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还可以通过生动感人的导入语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小学语文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任务、各方面的任务都需要完成。小学语文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内涵。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完善课堂结构,巩固教学成果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虽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这是由初中语文教学的循序性和综合性决定的。所以,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完善课堂结构,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又一有力保证。我认为,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把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纳入课堂结构的范围中,不能只注重授课,没有预习、课内练习和课后作业,因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能够反馈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或课后抽出适当的时间,评改作业、练习,这就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优缺点,优化教法和学法。

小学语文新教改中还提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现在的教材对在这方面的训练有所体现,比如古诗文的理解,现在在文中编进了词语注解,每个单元有个导读指南,这些内容都有助于学生学习,但我认为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特别是高段的教材,在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这方面课后问题的设计上,还应该编进一些指导学生分段及归纳中心思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学。再就是现在教材编写得较好的有读背练习、析文章、口语交际训练、作文训练,这些内容的编排的确突出了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了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更深一层的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地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了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