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方案范文1
关键词:人性化;职业院校;后勤管理
后勤工作对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和改革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有所完善,但仍有许多学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和观念落后,导致后勤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和部署,工作缺乏条理性,无法为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势必影响职业院校的发展。当前,职业院校后勤管理正朝着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人是后勤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因此,要构建和谐校园,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质量,就必须增强人性化管理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切实考虑职业院校后勤员工及师生的需求,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
一、职业院校后勤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一)职业院校后勤管理综合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主要指在管理过程中应切实关注人性要素,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其内容丰富,包括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尊重人、为人提供发展平台等。人性化管理不仅要求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才能,还要尊重被管理者的需求。
(二)职业院校后勤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特征
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职业院校后勤管理主要针对员工与师生,因此,必须以“教”为基本原则。其次,要注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职业院校后勤为广大师生服务,是基础性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起着重要作用。相较于企业管理,职业院校后勤管理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应关注社会效益,即满足师生的需求。再次,要跨行业运作。职业院校后勤管理涉及医疗业、饮食业、物业等,具有较强的跨行业特点。最后,具有人性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特点。当前,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广泛应用了全自动洗碗机、校园一卡通等,极大地提升了后勤管理的效率,能更好地满足师生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
二、职业院校后勤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职业院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还处于转型期,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准则、依据和方向。同时,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业院校的发展压力。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后勤管理,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以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秉持人性化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后勤作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对教学、科研都有重要影响,它包括物资设备、总务基建能技术后勤和生活后勤。具有鲜明的保证性、基础性和先行性特点。若没有高质量的后勤服务,职业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就无法有序开展。而若要提升后勤服务的效率,不仅需要硬件支持,还需要软件支撑。所谓的“软件”主要指员工的服务理念、管理观念、专业素养等。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才能创建和谐校园。
(三)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要求
后勤作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教学同样具有保障作用。后勤的任务不仅是为教学、师生、科研服务,还要做好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工作。若职业院校后勤人员能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崇高的思想修养、优良的品德作风做好后勤工作,就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力量。但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后勤多实行统管统分模式,在经验、人事、财务等方面过分依赖学校,同时,后勤员工也多为教工亲属、学校分流改革的部分员工,他们大多抵触行政管理。因此,只有采用人性化管理方法,才能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完成服务育人的任务。
三、人性化管理在职业院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要约束后勤部门的行为,其次要约束学生的行为,最后要约束资源使用者的行为。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后勤自身的行为约束,主要表现为规范管理。近年来,职业院校后勤逐渐出现社会化趋势,大部分职业院校后勤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后勤部门要结合事业单位相关条例,以及职业院校的相关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条例。只有增强后勤工作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才能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对后勤资源使用者的约束则是针对全体人员而言的,若要提升资源利用率,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约束师生和后勤相关部门的行为。职业院校后勤部门管理学校的餐厅、宿舍和教室,涉及到教育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为他们构建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以人性化管理理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管理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氛围。因此,后勤管理人员必须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各项后勤服务技能,以增强后勤服务的规范性和条理性。此外,后勤管理人员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与教师、学生、领导及时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据此调整管理计划和方案。同时,还应促使后勤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能,确保他们能熟练操作后勤管理中的各项智能设施,增强后勤服务和管理的时代性。
(三)加强员工培训
人性化管理还要求后勤部门加强员工培训。在新经济时代,职业院校后勤组织应当向着学习型组织发展。后勤部门应充分利用学校条件完善培训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再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比如,职业院校后勤部门可邀请优秀员工开办讲座,或组织员工到其他单位后勤部门参观、学习、交流。指导员工将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在培训中加强自我教育,进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后勤服务涉及面较广,因此,需要加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沟通交流。在后勤服务中如果缺少沟通,就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引发后勤人员与学生、教师、同事的矛盾。因此,一方面,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困难,并给予帮助和指导,减少其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后勤人员也要加强与职业院校师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据此调整工作计划,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进而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后勤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关心后勤员工,了解其需求,并给予帮助和指引,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着力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此外,还可邀请学生参加评选服务标兵、食堂采购、质量监督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后勤服务的内容,进而增强后勤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沟通。同时,后勤管理还应根据时展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为后勤职工及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春阳,胡勇军,黄书诗.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研究[J].高教探索,2014(6):26-28.
[2]赵守政,苏衍萍.坚持以人为本扎实做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164-165.
[3]侯敏,赵增弘.浅谈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9,5(1):31-32.
[4]张丹平.浅谈高校后勤在服务育人中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7):249-250.
[5]潘春波.以人性化的后勤服务构建和谐高校校园[J].高校后勤研究,2007(3):82-84.
[6]任云良.高校后勤队伍的“人本发展”与“人本服务”[J].高教论坛,2012(2):104-106.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304-03
引言
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现有25个院系、71个本科专业,8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2个硕士点。学校现有北校区、桃园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 360余亩,建筑面积81.3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 400余人,在校学生24 000余人。
根据[2000]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我校后勤改革从大局和长远出发,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改革创新之路。
一、改革进程
(一)领导挂帅,优选干部,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
2000年,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后勤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充分调研高校社会化改革进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台《西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同时,面向全校公开选聘了一批经验丰富,开拓创新的管理干部团队,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和推进,为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创了良好局面,为后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管理体制,制定配套政策
1.构建了甲乙方管理体制
学校根据国家和陕西省关于高校后勤改革要求,组建后勤管理处,成立后勤服务集团,集团总部设经理办公室、财务部、人事部,下设校园管理中心、动力服务中心、新区生活服务中心等14个服务实体。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甲方管理职能,对集团各项服务进行监督、核算、管理。后勤服务集团作为乙方按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运行。后勤服务集团现有正式职工202人,临时用工1 000多人。
2.建立了激励竞争的人事管理机制
在人员分离上,除“小机关”后勤管理处的人员外,原后勤管理处机关及各服务单位的在编在岗职工成建制划归后勤服务集团,集团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经理由学校聘任,各中心负责人由集团自行聘任,报校组织部备案。后勤服务集团员工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的原则竞争上岗,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制度,集团每年按50%的比例向学校上交后勤服务集团的“老人”工资。对于集团因工作需要自主招聘的人员,按照“新人新办法”,采用劳动用工合同制进行管理。
3.建立了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改制后后勤服务由学校行政拨款转变为契约式服务收费,由后勤管理处对服务价格进行测算,并代表学校与后勤集团签订各项服务协议,约定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及服务价格。平时对各项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年底时按照服务协议约定进行服务费用核算,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支付。从而形成了市场驱动、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新机制。集团设立了独立的财务机构,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户立账、学校监督”的管理模式,即:集团经营范围内的所有财务工作由集团财务部统一管理,按各服务中心分户立账进行收支管理,学校后勤管理处和审计部门,对后勤集团财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4.建立了资产两权分离的管理办法
为确保改革的稳步进行,学校成立了清产核资小组,对后勤服务集团的各项资产详细核查登记在册,明确了后勤改制前所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学校,将后勤资产的使用权整体移交给后勤集团,实现了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造基础设施,提高后勤服务的物质装备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勤改革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物质保障。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给后勤改革带来众多不利影响。自2002年以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对后勤设施进行改造。改造扩容配电室五个,新建配电室两座,在全校安装了IC卡计量电表,投入资金对学生食堂、学生公寓进行改造,新建高标准的垃圾处理站一座,投资2 060万元新建天然气锅炉两座,进行十几项大的校园环境改造项目,增添绿化景点和休闲场所,改造面积4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万平方米。以上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水电暖等能源供应保障到位,极大地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了后勤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为后勤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我校连续四年获得区“绿化先进单位”,2007年获得“西安市绿化先进单位”。
(四)挖掘利用社会资金,积极探索改革新路
2003年我校开始建设南校区,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校引入陕西国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学生食堂10 213平方米、学生公寓87 783平方米,2006年引入陕西汉林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学生综合活动服务中心12 430平方米。尝试利用社会资金建设高校后勤基础设施,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其企业化的运行方式与学校以教育服务为主的管理方式尚有差距,不利于学校稳定安全工作,因此经学校反复论证对以上项目进行回收学校管理。此次引入外资建设后勤设施的尝试,虽不是很顺利,但解决了当时学校建设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提供了扩招学生的住宿生活保证,也是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益尝试。
二、改革的效果和成绩
目前,西北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后勤的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为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保障了学校连年扩招对后勤服务的各项要求,促进了学校管理重心向教学科研转移
改革以前,全校在校生6 000多人因为设施、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不足,学校师生对后勤意见很多,是令许多学校领导头疼的工作。社会化改革以后,在校人数达到24 000人,较原来增加了3倍,但由于不断完善的各项后勤设施给学校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新型后勤服务运行机制督促后勤服务人员从服务态度到服务效率的全面转变;科学的管理手段,规范的管理程序促使各项服务更为全面人性化,全校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后勤服务开始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不再是学校发展的瓶颈,顺利实现了学校领导管理重心向教学科研的转向。
(二)改善了后勤服务质量,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适应改革潮流,转变思想观念,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后勤服务集团通过职业道德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文明窗口”竞赛等活动提高服务质量,使集团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服务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发展的改革要求,在职工中树立起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同时,集团为职工配发了新工作服,佩戴工作牌,着装整齐,文明礼貌的集团新形象树立了行业新风。集团从上到下增强了活力和凝聚力,为全校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特别是面对2002年百年校庆、2003年抗击非典、2004年本科评估、2006年接收南校区学生食堂和公寓管理权、2007年至今仍在继续的平抑食堂物价等非常时期时,后勤广大干部和职工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努力拼搏,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全校的赞同。
2.内练全员素质,外树企业形象,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进,集团在苦练服务质量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关爱特殊困难后勤职工、关爱聘用合同工、关爱服务对象”的“三关爱”的工作新机制;投入近30万元,为外聘人员建设临时职工宿舍楼,解决临时职工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集团还对水、电、物业、维修等各个技术工种的技术工人提供技能培训,为他们的学习和提高创造良好环境。2007年,后勤服务集团成功举办《祖国赞颂暨后勤服务集团成立六周年》文艺晚会,节目均由后勤职工参与演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后勤干部职工的新面貌,取得巨大的成功。科学的管理使后勤工作不断传来喜报,2006年饮食服务中心在“中国高校烹饪技术大赛”取得了一金、一铜的优异成绩。五个学生餐厅被西安市卫生局授予“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的称号,两个学生餐厅被教育厅评为“标准化食堂”。幼儿园获陕西省教育工委“三八妇女巾帼岗”称号,2005年,我校后勤工作被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研究分会评为“全国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培育了后勤综合实力,增强了集团发展潜力
1.全力以赴,发挥优势,多种渠道发掘经营潜力
从2001起,后勤服务集团积极筹措资金,共投资近3 000万元,新建设学生公寓2 2671平方米,为学生宿舍楼安装了暖气,建设2 000余平方米的集味园餐厅,改造学生食堂,进行宾馆装修改造,改善幼儿园教学和环境条件等。集团在抓住校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拓展校外服务市场。2002年租赁安康市西安办事处成立学苑宾馆,这也是后勤集团按企业机制运行通过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增强集团实力的有益尝试。同时,后勤集团积极参与周边经营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引入外来资金先后进行了桃园校区东门外营业用房开发、北校区北围墙经营房的开发建设项目。
2.开放市场,平等竞争
2005年,南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按照新校区新管理的思想,学校将教学楼的物业服务和校园环境卫生两项服务项目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最终由后勤服务集团和方瑞物业管理公司各中标一部分。两家企业在工作中你追我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竞争氛围,不仅使服务质量大幅提高,也降低了服务成本,效果显著。后勤集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社会企业公平竞争,培育了综合实力,增强了发展潜力。
三、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的经验与体会
(一)坚持按新机制运行,“剥而不离”较为符合我校目前的实际
改革之初,我校遵循的“稳定为主导,机制有创新”的改革思路,根据本校实际,不仓促追随大流,不盲目注册独立法人公司,采取剥而不离,注重机制转换的改革路线,使后勤服务集团适应改革体制,不断增强企业自身实力,逐渐适应市场发展。现在看来,高校后勤有许多特殊因素,完全按企业化机制运行必然受到稳定安全的压力,服务价格不能完全和市场接轨。我校这种“剥而不离”,大部分在体制内,一部分在体制外的改革方式,更有利于学校管理与支持,也有利于集团持续发展,应是符合我校实际的改革经验。
(二)经费有保障,按价值规律办事才能保障高校后勤健康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校在后勤基础设施改造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另一方面,按照不同的服务标准进行核算支付服务费用,实现了权力与义务的有效结合。相比之下,学校确实比改革前多支付了费用,但师生享受到了较为优质的服务,后勤集团通过服务获得了必要的成本补偿和劳务收益,这种机制的顺畅运行保障了后勤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石稳则大步前行,石滑则站稳脚跟,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有进有退
改革就是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经验,也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全国高校在改革过程中自行摸索和总结。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过程的反复性。在目标明确,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应大步前行,推进改革;在政策不明朗,前行受阻力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善于分析,稳扎稳打,把握好发展动态。
四、改革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 深化改革举步维艰,需政府明确指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政府指导下的一项重大改革,后勤社会化以来,已近十个年头,各地各校均经历一场深刻的改革变革,也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刚开始的上海模式到武汉模式再到后来的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到底哪一种改革方式符合高校的真实需要,也是到了该总结分析的阶段了,高等教育事业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要担负起主要责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正确导向和经费投入主渠道的作用,认真调研这十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与经验,分析总结,重新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内涵。
(二) 相关政策不健全,发展环境困难,急需政策支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方面,单靠高校和教育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不同时期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在经费扶持、规费减免、资源配置等方面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保障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社会属性,扶持高校后勤实体发展壮大。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用政策、法规和制度进行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彭林权.社会化视野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2009,(1).
[2]魏平峰.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09,(1).
[3]胡建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体剥而不离的原因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9,(1).
[4]张乐天.对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回顾与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8,(5) .
Review of Logistic Socialisation Reforms in Northwest University
ZHANG Li-ling
(Northwest University,Logistics Management Division,Xi'an 71006,China)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校 公寓管理 质量体系 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成熟,质量意识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企业产品从价格的竞争演变为质量的竞争、服务的竞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大学生公寓管理,原有的仅局限于看门扫地的低层次服务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需要,他们有着强烈的维权意识,规范化、标准化、亲情化服务成为必然选择,否则就难以在高校后勤市场立脚。因此,贯彻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与国际通用的质量标准的接轨,已经成为公寓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求,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运用PDCA循环,指导公寓管理工作
根据大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实际,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一套系统完善、规范有效、与公寓管理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运行系统,明确各层次各类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规范以及服务实现的全过程,既克服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又实现了服务质量保证的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PDCA循环的工作方法适用于所有过程,其模式如下: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D实施为实现策划的目标而组织的实施过程;
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A处置采取措施,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PDCA循环的工作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是规范的工作程序,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通过这四个过程的不断循环,实现对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高校公寓管理工作实施PDCA循环的过程管理,效果显著,但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到这四个环节的紧密链接,宏观方面:每学期(年)开学前都要对一学期(年)的工作进行策划,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并进行认真评审,列出活动计划,规定工作目标,贯彻至所有层面(人员),以便整个学期(年)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预防措施、应急方案必须切实可行,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严密细致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置,整改措施坚强有力,杜绝不合格的再次发生,目标完成后再进行新的循环。微观方面,对待每一天的工作甚至每一项活动,都要进行精心策划、有效实施、检查督促、处置整改的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寓管理工作高效、有序,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对服务工作的满意率。
二、导入VI系统,做好形象宣传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能在市场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有多大的影响,企业自身产品的质量与服务、包装设计及形象宣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VI(visual identity)系统即视觉识别系统,是企业的整体识别系统的一个要素,主要通过静态的识别符号,用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来传达企业经营的信息。
鉴于此,在大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借助对各类证件、办公用品、文具、制服、印刷物及各种标志牌等传播媒介或载体的设计,用标准的字体、和谐的颜色和象征性图案来凸显品牌标志,表现学生公寓管理的个性化、人性化和亲情化,通过形象宣传引起公众关注,使广大学生对公寓管理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学生公寓管理在推行ISO9000:2000质量管理的同时,导入VI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统一员工的形象和意志,使服务质量视觉化、符号化。
2.可以强化员工的服务育人意识,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3.可以使高校社区的质量管理与形象展示有机结合,达到内外一致的效果。
4.可以增强社区的文化气氛,美化校园环境。
5.可以使社会对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一个鲜明认识,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三、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规范流程
传统的经验式管理的主要缺陷是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服务提供不规范,高校公寓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的就是为了克服过去的缺点,实施现代管理的模式,提供优质服务,增强大学生的满意度。在公寓管理质量体系文件中,质量手册、质量计划、服务规范,以及指南、记录、作业指导文件等所包容的内容是制度规范的主要方面。ISO9000:2000的关键就在将工作流程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管理体系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就是组织应按要求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形成相关文件,认真地加以实施和保持,按照“做我所写,写我所做”的原则,真正实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组织在建立体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
(2)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3)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方法
(4)确保可以获得必要资源的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5)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6)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按照标准的要求管理以上这些过程,这些过程都必须形成规范文件,不仅可以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关键是要做到“有据可查”,对一些“不合格”可以进行追溯、查究等,从而建立健全公寓管理的制度、机制。需要强调的是,“记录”是公寓管理工作别重要的文件,值班室的各种台账、安全检查、报修登记等必须及时、准确,学生意见簿、网上留言等及时归纳整理、反馈,公寓文化建设、与学生共建活动等从策划到总结应成完整体系,都要列入档案管理的重要条目。
四、注重细小环节,体现人性化管理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校后勤 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
高校后勤系统的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及其使用状况,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人力资源不足恰恰是当前制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健康、持续的发展,是当前新形式下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的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1 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队伍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在人员配备、业务进修、技术培训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工种结构也不合理,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创业发展的经历和市场竟争的锤炼,现有人力资源队伍都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方面:一是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是存在着相对过剩和绝对不足问题。三是年龄老化,平均年龄偏大,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生机与活力。四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业务素质不高。
2 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参与市场竞争是高校后勤企业与社会企业的共同特征。而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和“微利保本”的原则,则是学校后勤企业区别于社会企业的显著特点。高校后勤企业既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可持续发展,又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证服务质量,营造育人环境,要实现这些目标,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至关重要。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人才资源管理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留住人才的环境和条件。我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队伍大体由三部分人员构成,即:原后勤职工;学校其它部门划入或分流的职工;后勤自行招聘录用的人员,员工整体素质偏低。高校后勤企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由于技术与设备的不断更新,对人力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又造成员工队伍素质相对下降,应对社会化的能力减弱,缺乏优秀管理人才和员工骨干等关键员工。后勤集团的管理是模拟企业化运作,但政策和措施却仍按计划模式实施,“正式工看,临时工干”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造成有才干、高素质的人才留不住。
(2)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后勤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近几年在政府的统一主导下进行了社会化改革,但后勤集团还处于一种半社会化,半企业化的状态,没有完全与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没有良好的基础。加之在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影响下,高校后勤系统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以及后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人设岗、用人不当、人浮于事等现象,导致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工作的主动程度、负责程度、规范程度均较低,更缺乏创造性。
(3)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后勤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形成了一种习惯的思维定势,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这项工作放在一个应有的重要地位。他们忽视了高校后勤的深刻内涵,认为高校后勤只是一种简单的服务,后勤服务的人员也不必具备太高的素质,从而造成很多学校将机关、院系的富余人员或分流人员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分配给后勤,以求暂时的稳定。
3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加强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目前大部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还很薄弱,因此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要重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知识体系:必须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心理学和服务业等方面的知识,必须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其次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参加有关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能开拓创新,率先成为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智商与情商复合的复合型人才。
(2)引进人才,提高知识型、技术型员工比例。
后勤社会化要求其服务将是以人为本的优质、高效服务,还要强调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功能,要求服务者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敬业精神。以现有人员实现“管理创一流,服务创一流”的服务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采取相应的措施,拿出配套的人才改革方案,大量引进新鲜血液,选调精兵强将来加强和充实后勤队伍,将成为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3)加强对员工的继续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尽管后勤人员素质较低、队伍庞大,但为了稳定,学校不能辞退正式职工,因此在无法甩掉人员包袱的情况下,唯有加强培训才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实现人力资产增值和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员工的继续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考虑,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之一,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4)建立现代企业的分配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制定合理的工资制度,从员工的资历、职级、岗位及实际表现和工作成绩等方面考虑制定相应的、具有吸引力的工资报酬标准和制度。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试行岗位津贴制度。后勤实体应该建立的是不同于教学单位和机关部门的激励机制。随着后勤改革的逐步深入,后勤实体都在摸索和试行企业化运作方式。
(5)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是定期考察和评价个人或工作小组业绩的一种正式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提高员工的业绩,并能提供一种对组织中人力资源优劣势的剖析。绩效评价结果可以为增加报酬提供合理决策的基础,可以为加薪奖励的公平化提供保证。多劳未多得就会影响积极性,少劳还多得就会养成懒惰性,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科学公正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实行量化管理和考核,减员增效,合理分流,不养闲人,满负荷工作。
总之,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核心。高校要真正实现后勤社会化,除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要对后勤实体进行倾斜外,必须对后勤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开发,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对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后勤实体进行扶持,从而推动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富.《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
[2] 孙国权.《关于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方案范文5
关键词:区域经济;行业需求;培养方案;实践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模式的转变,高等院校也承载了多元化的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都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提出,高校教学要以“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育人目标。在此目标与任务的指导下,作为人才市场提供方的高校已经不再是闭门研究教学的象牙塔,高等教育要与经济发展接轨、高等教育与回馈社会的观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一、区域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与学校属于不同的系统领域,其管理机制、运行方式差异很大,所以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中,也应该职责分明、发挥各自专长,统一培养目标。
(一)依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修订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蓝本,依据培养方案可进行课程体系的搭建、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等。
1.培养方案实行校企培养的对接。随着行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的培养方案中不断出现知识体系陈旧、课程重复、与行业脱节等情况出现,结合行业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人才需求,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剥离冗余部分,重新梳理课程体系,确立评定标准,做到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2.引入企业参与课程改革。在进行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改革等工作时,引入企业资源,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企业开发产品的流程和特点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并将毕业设计环节纳入企业产品开发,使专业的教学始终与社会、企业同步,并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深入了解企业对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和设计行业发展的现状,从而指导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方向和目标。
(二)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与人才培养的效果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对校企合作的筹备与日常运转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保障教学质量及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全面开展,就是企业对高校的运行情况、管理水平有知情权,与此同时,对高校的管理体系、考核方法及考核结果有参与和评价的权利。企业对高校的关注与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教学基础设施的监督。教学基础设施包括办学硬件设施和办学软件环境,硬件条件包括教学用房、实验室面积、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等,这是学生学习环境的直观体现,社会公认的评价较高的学校,不仅是设施先进的硬件条件,更应具备促进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和适应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优良的校园氛围,只有硬件软件相辅相成,才能称之为高水平的大学。
2.对高校办学过程的监督。办学过程包括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等功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如专业发展规划设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等。办学质量是在办学过程中生成的,可以说,过程决定结果,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质量。
3.对办学质量的监督。学校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情况、各专业的生源质量、招生规模、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建立、学生考试通过率、督导检查工作如何组织实施、学位授予率、毕业生就业率等等一系列数据,都是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行业协会迫切需要了解的指标体系、也是学校日常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
二、校企联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业进入企业的工作领域后,能够更快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所以,实践环节是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对接的核心环节。
(一)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大大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譬如,应用企业管理的SMED(快速换产)方法优化实习流程就是一个能够说明问题的实例。众所周知,安排学生校外实习需要专业和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造成近年来高校学生校外实习日益减少,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走过场的现象越来越多。对此,高校在优化实习管理中,吸收借鉴公司的SMED法则,优化实习时间、场所和内容的安排。这种方式打破原来僵化的、校内外实习分离的实习安排,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进行实习内容的重新分类组合,让学生更详实全面地了解企业生产环境、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差异。该方式的应用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保证实现实习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大幅度减少,学生到企业实习前的准备更为充分,实习的目的性更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也可以集约利用。高校紧密联系企业,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推动产学研对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常常会应企业的需求,依据行业发展特点和专业知识体系,开展面向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提升企业职工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鉴于企业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实际操作,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高校也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过程指导,或直接聘任企业人员担任学习实践课程兼职教师,壮大论文学习实验教师师资队伍,也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高校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也是为教师搭建提升实践能力的广阔平台。
(二)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开放办学模式。随着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融入企业增强实践能力的模式日趋丰富。目前很多高校尝试实行了“3+1”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即学生在校课堂理论学习时间由原来的七个学期调整为六个学期(即三年),将毕业设计环节由原来的一个学期调整为两个学期(即一年),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融入企业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升综合实践能力;部分企业为提高行业的整体研究水平和竞争实力,邀请高校学生参与模拟项目的研究,进入企业工作室,利用企业真实的研究环境,理论应用于实践,既完成了毕业设计学习任务,又增强了实践能力,提升了就业竞争力。高校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与相关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建立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依托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主题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将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落到了实处。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第二课堂学分、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学科竞赛等,都是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潜力,以学分细则监控各项活动开展的效果,将企业实际课题纳入此类活动中,拓宽实践教学的范围、更新实践教学的手段,引导和鼓励学生真题真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综上所述,高校融入区域经济,企业借鉴了高校先进的理论技术水平,高校享受了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校企之间文化融合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高校培养创新能力佳、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助力。
作者:范爱春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曾文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与全员育人机制探究———兼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体系的构建[J].高校后勤研究,2011
[2]郑雅萍.加强管理服务教育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基于高校后勤视角[J].高校后勤研究,2012
[3]李金荣,和丽芬.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党史博采,2011
[4]王观玉,石云辉,李明江.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