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1

全球化是指货物、技术、服务和资本的越境流动,以及相互依存关系。文化的全球化指的是全球化的文化层面,不同于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全球化,但这三个层面的全球化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全球化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全球资本力量的很大影响。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重要的条件。当前,全球化指的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体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跨国公司的通过全球的广告宣传最大化地在世界范围内推销产品,渗透本地市场,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在全世界促进商业文化。全球化成为了一种营销策略,但备受争议的是全球化策略弱化了文化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独特性。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涉及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

(一)文化产业生产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悖论

随着发达工业经济中休闲或娱乐活动的兴起,文化产业随之兴起和迅速发展。全球化使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趋同,但人们需要消费的是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因此,本土文化既需要满足出口市场的需求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需要保持自身特色。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寻求平衡,即全球本土化。全球化所代表的一体化似乎会泯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色,但实际上保存、发展本土文化又离不开全球化。这是因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的,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全球化,文化产业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化商业化。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也会被重新定义、解读。文化产业的特点就是跨国公司和本地中小型企业共存[3](P.87)。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全球与本土如何结合、相互增强的关键就在于全球化的资本和文化产品如何本土化。全球化的资本为了使其利润最大化、占领本土市场,不得不把全球化的文化产品本土化,所用的方法就是对外来的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加工、转化,适合本土环境、满足本土人民的喜好,再通过本土的媒体向本地消费者推广。本土化策略有不同的形式,全球与本土的文化“杂交”是一个趋势。文化产品在推向出口市场时需要迎合当地的品味和市场需求,本土元素被植入全球化环境下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之中。在本土和全球在不断的互动和协调的过程中,文化产品获得了全球和本土的双重特征,成为了一种混合体。

(二)全球化的消费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新一代的消费者促进了文化产品的消费,文化产品是艺术、技术和商业的结合。现代媒体技术如因特网促进了文化产品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出口。为了受到出口市场的欢迎,文化产品必须进行包装和营销,成为独特的、个性化的、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的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文化商品获得成功需要遵循特定的美学原理———怀旧情结以及充满异域风情的浪漫主义。文化产品的生产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密切互动的结果[4](P.107)。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生产者需要重新塑造、调整文化产品的内容以适应市场需求,再通过媒体或旅游业进行推广。海外市场的消费者对外来的文化产品会进行全新的诠释,这往往会改变文化产品本身的内涵和特征。例如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蹈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被国外市场的消费者重新阐释和改造。对一些消费者来说,这种舞蹈代表着异国的吉普赛文化。另一些人是带着怀旧情结来消费弗拉明戈舞的,他们怀念边缘化的、浪漫主义化的、逐渐消失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文化。西班牙本土和海外的消费者不断的解读、重新解读,塑造并重新塑造弗拉明戈舞,使该舞蹈随着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与其最初的形式已大相径庭。可以说弗拉明戈舞不是某个民族的文化产物,而是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断互相“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弗拉明戈舞蹈逐渐地从一种地区传统文化发展成为了出口商品,从安达卢西亚的文化遗产发展成了具有异国情调的文化娱乐产品,其发展历程代表着文化“杂交”与全球化。

二、文化产业的市场化

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必然推动整个市场化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通过改变其运作的法律环境使文化产业的运作能以市场为导向,这需要通过减少国家补助、文化企业管理改制,决策的去中心化和私有化来实现。科技的发展也与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特网、电信、各种电子产品等的出现使消费者能够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以任何他们想要的方式消费文化产品。资本和市场的影响使文化从公共资源转化为市场商品。新技术的出现,政府的市场政策干预、公司的财政利益都推动了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进程。当前经济发展向服务业转移,广告业和娱乐商品生产利润增多。电信业的扩张、因特网的渗透和普及为全球的商业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出现了新的市场需求。文化产业的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和重构,将业务外包给中小型企业并寻求战略伙伴来共同分担研发的高额费用。随着文化成为产业,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不得不从艺术家转变为企业家,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使娱乐和文化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史无前例地增长。

(一)政府调控和市场化

文化产业成为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和财政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及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影响,在政策诉求和政策工具方面,文化产业政策体现了其特殊取向。[5](P.19)政府一般以立法、调控和提供补助来干预文化产业,如巴西等国的政府会通过实行文化政策来保护本土的电影市场。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新自由主义观点认为经济的衰退是由于公有制和过度的管控造成的,因此新自由主义倡导公有制企业的私有化和对管控的“松绑”。当今对文化产业的规范架构游移于“松绑”与“再管制”的概念之间。“松绑”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政府放弃管控权力,文化企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政府为导向。市场的竞争会更激烈,而同时政府的管控会减少和消失。而对文化产业的“再管制”则意味着政府的立法和管控不会消失,而是修订旧的制度和制定新制度,其结果是市场更自由而政府的干预政策也更多。现在的潮流趋势是文化产业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制定政策时把市场自由化和“再管制”相结合。[6](P.230)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文化产业具有更灵活的特征,更需要不同部门的合作,而政府能起到协调各部门、行业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需要经济和财政决策去中心化以及决策体系的重新组织。决策从由上到下的模式转变为政府、文化企业与市场互动的体系。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文化企业拥有了更大的自,而政府对文化企业的管控从直接的行政命令转变为宏观调控。

(二)市场需求分析

企业生产文化产品需要在艺术价值和市场需求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7](P.265)文化产品是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呢?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在市场上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往往都是刻意地、或偶然地迎合了此前存在的消费者的喜好,或是能够影响消费者的品味,使他们接受这样的产品。实际上,文化产业和其它行业十分相似,都是自己创造了产品的评价标准,然后再根据这些标准进行生产。对音乐产业的研究表明如果改变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消费者购买模式,得出的市场调研结果有着天壤之别。曾经被认为是“客观”的市场实际上是该行业使用某种方法主观建构出来的,就像企业自己制造的反映出市场情况的“镜子”。企业设计的调查市场的方法和流程本身就包含企业对市场的假设,得出的消费者对产品偏好的调查结果也会受到这些假设的影响,而不是完全客观的。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来改变建构市场的标准。例如艺术作品就不能脱离其创作的背景来进行评价,它们的价值来自于推广和展出这些艺术作品的机构。这些机构为了增强它们在评价艺术作品方面的权威性而大量投入,以使其影响力大到可以决定艺术品能否被选择来引起公众的关注还是籍籍无名。例如印象派画作的兴起推使艺术作品评价方式从同行评议的旧体系转变为专家评议的新体系。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对艺术革新价值的重新评价,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印象派重新改变了大众的艺术品味,并影响了艺术品市场消费者偏好。艺术品市场的变化不仅是美学上的,还与机构有关。可见文化产业的市场不仅仅是由消费者决定的,如果文化企业自身的影响力足够大,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

三、文化产业的创新

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创新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处在快速变化环境之中的文化产业尤其重要。文化产品是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产品,其需求具有高度不确定性。[8](P.94)与其他行业比,文化产业受到新技术的发展和迅速变化的消费者偏好的影响更大,新的竞争更快地出现,使文化企业很难盈利。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促使文化产业要不断创新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创新成为文化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文化产业关于创新价值来源的争论由来已久。是个人在文化产业创新中起到关键作用,还是整个体制是重要因素?如果个人是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那么文化企业取得成功就需要发现人才和发展他们的潜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是体制是创新的重要条件,那么文化企业创新的重心就不是人才,而是企业的机制、生产过程和企业文化创造出了成功的文化产品。问题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文化企业机构的创新能力,创新力来自哪里。个人的创新能力尽管很重要,但是仅仅单纯地寻求每个员工创新能力的提高,希望对企业的带来巨大改变的观点也是目光短浅的。创新是需要环境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新观点和新思想才能被培育、发展和传播,最终转化为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机构组织。创新是在一定环境中的个人行为。创新需要个人的性格、知识、认知能力、内在动机等内在因素和社会、企业等外部条件,并受到如个人知识、能力、团队、组织、机构环境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9](P.73)工作环境能促进或是阻碍员工的创新能力。

(一)促进创新力的因素

促进创新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和管理者的激励、团队的支持、资源的配给、工作的自主性、工作压力和挑战性等。企业、领导和团队以反馈、赞扬形式给予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创新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领导的支持、鼓励能增强员工的内在动力。创新常常是团队成员互动的结果,团队的支持有很大的作用。工作的自主性对提升创新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员工在能够自己选择如何达到既定目标的方式时更加富有创造力,因为这使得他们能够完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过紧或过松的管理都不利于创造力,但工作自主性也不是指放任自流。因为创新工作都很复杂、很难清楚定义,所以创意人员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机构组织的协调才能集中精力于创作。此外,有形的资源对创新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办公地点、办公设备、工作氛围对于创新力的提升也是很重要的。适度的资金支持能够激发创意人员寻找新的、创造性的方式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工作压力包括工作量和工作的挑战性。过大的工作量会阻碍创新,创意人员会因为过大的工作量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创新,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会激发创造力。创新需要时间,完成工作的时间太紧会对创造力产生不利影响。一项研究将提高和阻碍中国和德国传媒业创新力的因素进行了对比,该研究对中国和德国女性杂志进行了调查后发现两国杂志的创意人员都认为工作环境对创新力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杂志创意人员提出企业的政策和友好的工作环境对提高创新能力必不可少。德国则认为“公开讨论的文化”,即每个新观点能得到倾听和重视,鼓励新创意的产生才能有效地提高创新力。为了促进新创意的产生,德国的杂志社经常组织创意团队的研讨会来营造氛围。领导对文化企业的创新力的作用也非同小可。两国的杂志创意人员都认为上级领导的支持、反馈和赞赏对于创新力提升很重要,但德国的创意人员还认为建设性的批评也是提升创新力的关键因素。德国的创意人员比较偏好“水平层次结构”管理,认为这种管理方式能培育出公开交流的氛围。德国的主编们提出鼓励团队合作、积极听取不同意见对于提高团队创新力更有好处。中国的主编则扮演了编辑团队的“模范”的角色,对团队成员提出创新性建议,激发他们的创意灵感。中德两国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支持在创新中的作用看法不同。德国的创意人员认为团队成员经常讨论能交流和产生新的创意。中国的创意人员很少和同事交流观点、谈论工作,对提高创新力有益的是同事之间友好、和谐的关系与认同。中德两国的女性杂志主编都认为创意的观点与文章都不是只能在编辑部办公室能做得出来。编辑需要外界激发灵感,因此需要必要的自主性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创作。因此,杂志社的每个创意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自主空间,特别是德国的主编认为编辑需要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来写出有创意的文章。中国也认为工作的自主性对于提升创新力很有必要。德国认为过多的控制对创新力有消极的影响,但是需要适度的监控来促进工作的进行,而年轻化的团队创新力较强。两国的创意人员都认为从事过多的杂务会影响创新力,而适度的压力能促进创新。

(二)阻碍创新力的因素

创新力除了和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能因素有关,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德国的创意人员认为出版社的管理机制过于正式,等级森严。这种制度是不利于创新,因为无论创意人员提出什么样的观点,最终的决定权却在主编。长此以往,创意人员的观点如果得不到主管的肯定,就会大大地挫伤其积极性,不利于创新力的提升。若企业实行“控制性文化”,制定过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限制,这会造成紧张的工作氛围,不利于企业内部的沟通、交流,会严重地挫伤创新的积极性。中国的杂志编辑不仅提到了公司政策对于创新的限制,还提出政府的政策也对创新有所限制。中国杂志的内容必须符合政府的规定,媒体的政策会受到影响,从而为创意工作设定了框架。尽管被调查的女性杂志出版的内容是娱乐性的,不受到严格的控制,但是控制性的氛围会影响创意人员的思路,使他们无法自由地创作,整个企业的氛围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四、结论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2

国外文化产吸引了全世界目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很多国家的文化产业成为一国综合国力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

1.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对文化产业领域进行行政主动干预和调控的各种政策、措施的总和。与国家的其它政策相比,文化产业政策具有文化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双重属性。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本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实施。

2.发展战略比较。

由于各国文化传统、政治法律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上也有各自特点。世界文化产业主要以美国为引领,国外文化产业强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于这些国家之间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国家文化安全等的不同原因,存在不同模式,在国际文化贸易政策上也形成了两派对立观点:一是以美、英为代表,他们占据了文化产业的制高点,主张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实行文化自由贸易;二是以法国为代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主要是基于保护民族文化考虑,主张“文化例外”。日本和韩国则介于两者之间。主张“文化例外”的法德等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实力不足以与美英抗衡,法国、德国主张“文化例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抵御别国文化大规模冲击本国文化。

二、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参照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策略表现在:

1.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

在宏观体制框架上建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文化领导管理模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尽快转变职能,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将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相结合,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

2.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发展。

不断完善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和扶持措施。培养与扶持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大竞争实力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做大做强文化品牌,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民族品牌,使“走出去”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有国际竞争力,走特色发展之路。

3.完善财政税收政策。

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要走向良性发展道路,政府从财政上需给予配套支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发挥重要社会效益的文化行业的投入,改善投入方式,创新投入机制,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以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化行业,予以扶持。

4.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

一是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文化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二是加大文化科技投入,出台更多鼓励政策,不断提高文化科技水平。三是加强文化产业中技术手段的运用。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地包装、挖掘、改造传统文化资源,对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保护与利用开发,形成庞大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实行产业化开发。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各个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独特性,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将文化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5.以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3

1.提升产业融合的责任意识以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发展经济是各地政府的职责之所在系,也是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应负的责任,因此,政府和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均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全力积极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文化上的传承。这样一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本地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这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对于诸多农村地区来说,其区域之内特色文化产业往往积淀相当深厚,文化产业传承的任务极为艰巨。要相积极传承特色化文化,不仅要注重于保护,而且还应当对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更为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依赖于市场化的运作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积极做大与做强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如此才能为文化产业之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有鉴于此,各地方政府均应在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经济责任意识的带动下,全力支持与引导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2.出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产业所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就在于特色化。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致力于发挥特色,展现出优势,这就无法离开政府的积极指导与规划。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持能创设出一流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情境,从而营造出肥沃土壤,落实文化产业经济今后发展的趋向,提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凝聚力。各级地方政府在当地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应当着力体现出规划、引导以及管理等各项职能。要在实施充分调查与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依据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依据本区域的特点以及优势,健全完善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农村文化产发展规划,积极推动特色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规划中要做到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主导,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

3.推动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以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活力

持续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就当然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所提供的各类农业产品具备了质量不高、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由此而导致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欠缺活力。文化产业经济能够为现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费品,所以,要求文化产品以及服务应当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的创新性开掘,以目前已有的农村文化资源为前提,积极开展文化再造,满足持续变化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要按照消费需求所出现的新变化,运用产品创新以实现产品与服务具有适应性、超前性以及高质性。适应性主要是指应当观察市场的变化,让产品能符合广大客户的切身需求。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高质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现代新元素以及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做到以质取胜。在农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中,还应当适时从政府主导往市场运作进行转换,从而真正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所具有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农业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全面鼓励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共同来经营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并且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到文化产业经济市场之中。

二、结语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4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与差距

近年来,我省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步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文化产业总量增长较快。2004年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超过20%,高于全国和山东GDP增幅,2012年全省文化及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720亿元,高于GDP增幅8.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超过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0亿元,增长21.5%。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大众报业、山东广电、山东出版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行业第一方阵,大众报业总规模在全国报业集团中位居第五位,山东出版集团总规模在全国地方出版集团中位居第三位。目前有3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融资,还有23家文化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重点园区建设成就斐然。截至2012年底,全省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有141个,占地面积16922.2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数量18441个,吸纳就业人员243327人。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4家。其中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国六个国家级示范园区之一;青岛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园区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产品创作全面繁荣。在平台建设、机制完善的基础上,我省文化产品创作出现繁荣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闯关东》等17部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莱芜梆子《儿行千里》等新戏大戏在全国产生影响。文学方面,一批山东籍作家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齐鲁画派、山东杂技都在全国声誉鹊起。2012年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评选我省获得大满贯,7个类别均有作品获奖。但由于传统意识根深蒂固,体制机制仍有约束,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差距与不足。一是文化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有的地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维不新,在用市场化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项目建设上力度不够,对文化企业的扶持政策不到位。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虽然文化企业数量较多,覆盖行业较全,但存在多而不强、大而不强的现象,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企业较少。三是文化管理体制需要继续理顺。目前省内一些单位改革改制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体制机制上还没有完全理顺,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建设尚未健全,财政、土地、税收、金融等配套措施跟进不畅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5

(一)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Srength)

1.文化资源禀赋深厚河北省的历史悠久,2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河北省的阳原县生活,7000年前,河北省磁山就有人类生活,充分展示了仰韶文化的繁荣,5000年前,河北省的涿鹿演绎了黄帝、炎帝、蚩尤三位华夏始祖的争战。河北省是中原定居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界带,演绎了两大文化系列的冲突与融合,三国文化、古燕赵文化丰富而多彩多姿。这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是河北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这种资源禀赋是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

2.地缘优势明显河北省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缘优势。河北处于环渤海地区,围绕京津两大都市具有山口兼临的地缘优势;同时又处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行政区域的连接地带,交通发达;河北还是人口大省,拥有1亿多人口的直接消费市场和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从行政区划上,京津冀三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交叉,或怀抱,彼此难分,河北是“胸膛”,北京和天津是“心脏”和“肺叶”。在全国来说,这样的区域是唯一的。这些有利因素将使河北成为华北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条件比较好、文化产业投资成本比较低的地区。

3.具有政策扶持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未来重点发展和大力繁荣的产业之一,从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提起了重视。就河北省而言,河北省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河北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要求努力促使文化产业尽快进入市场,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北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5%。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劣势(Weakness)

1.特色缺失京津冀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文化脉系也相近。明、清以前,三地文化不分你我,明清以来,三地文化才出现了差异,但差别也不大。由于京津冀在文化上拥有共同的母体,文化资源类型相近,决定了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趋同,这不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与京津在历史文化产业开发上存在着雷同和重复建设现象。

2.品牌缺乏河北省的文化品牌知名度较低,文化品牌的营销和开发水平较低,几乎没有知名品牌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河北省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品牌少,举办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如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清河羊绒服装文化节等也普遍缺少高起点的品牌运作,在经营、营销、开发、整合上缺少力度,文化品牌的运作力差,造声势的能力较弱。河北省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精品数不胜数。但从品牌角度出发,真正形成强大品牌的文化精品很少,这对于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同时也凸显了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弱点。

3.人才稀缺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创造都将通过各种文化资源的开发,运作和打造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需要具有开创精神和管理能力,既了解文化又了解营销的人才。河北省处于京畿之地,北京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都选择这样的高平台进行自身发展,使得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流失严重,也很难招揽人才。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4.结构失衡文化产业结构是指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搭配及组合形式。河北的文化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整个产业中,河北的文化产业以传统和大众文化产业为主,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四个行业,这四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0%以上。而体现科技的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河北省发展滞后。

5.需求较弱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程度,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河北省人口基数较大,但众多的人口中,消费支出在文化娱乐上的水平较低。2013年,河北省城镇居民在文化娱乐支出为1203.8元,这远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33.5远,与天津市2254.39元和北京的3695.98元更是无法相比,而农村居民在文化娱乐上的支出更是微乎其微。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又相对偏低,这表明河北省文化产业市场基础相对较弱。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河北文化消费需求偏弱,导致人们的文化需求不高,文化产业发展的依附基础非常薄弱,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来临我国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国家将重点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崭新时代。国家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将大幅增加,准入门槛将降低,同时也将有更多的政策向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2.河北省政府确立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2010-2015年《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在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将成为各级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在政策方面将获得大力支持。这样的决策将给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动力,加速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3.发展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将带动以知识、技术、智能为特征的文化产业的崛起,并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北省经济在快速发展,GDP排位居全国第六。经济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升级已是一种趋势,文化消费将增大,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威胁(Threat)

1.区域内文化产业竞争激烈河北省毗邻京津两大都市,也是文化产业极度发达的地区。从区域上看,京津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活力和竞争力,占据文化高端市场,这给河北文化产业地位提升带来极大挑战。

2.省内各市文化产业过度竞争省内各市由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各地都争相上项目,要资金。这种情况之下,导致河北省各地的文化产业都处于低端水平,阻碍河北文化产业体系高级化过程。

3.外来文化产业涌入带来冲击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化企业进入河北,争夺市场。嘉年华,迪斯尼等企业开始涌入河北市场,给河北本土文化产业带来无限冲击。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选择分析

(一)战略定位

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在区域大范围内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找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区域内与周围区域形成共赢,协调发展。基于京津冀三地的区域背景,河北省的在地域上具有包容特点,并且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该定位于华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重要的革命文化基地,发展历史文化产业,同时由于河北与京津的地理区位优势,在文化新兴产业发展上,应定位于发展服务京津,支撑京津的文化产业后台发展基地,吸纳京津的资源,开拓京津的消费市场,文化产业发展上与京津合作。

(二)结构定位

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搭配及组合形式是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好产业结构定位,才能依据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主导结构。文化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文化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河北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上应该继续发扬传统优势的文化产业,开拓具有潜能的新兴文化产业。历史悠久是河北的特点,通过打造一系列的历史文化名城来发展文化产业。同时对接京津,发展动漫产业,传媒产业,出版、印刷业、文化产品生产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实现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品牌定位

市场经济中,品牌效应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元素,文化产业中的品牌效更加举足轻重。文化产业品牌定位,就是要从文化内涵中打造出精品,塑造独特形象,使其在消费群体心目中经产生一定的地位,从而吸引更大的客源市场。培育文化产业品牌,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河北文化产品特色不突出、传播影响力小、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较少等等,品牌意识淡薄,具有河北地域文化特色、个性化的东西极少,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和竞争优势。河北省的品牌定位应该在历史文化上做文章,创立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打造几项有传播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生产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把河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赢得品牌影响力和品牌资产,实现品牌价值。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京津两地文化产业高地的存在,不能自成体系,在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和文化产品的研发、营销上要充分与京津两地对接,加强与京津的合作。同时学习京津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发挥河北省区位、资源、低成本等优势,在体制上、政策上、服务上与京津形成梯度差,吸引生产要素向河北流动,使更多的生产主体到河北文化产业领域投资兴业,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

(二)抓准定位特色发展

河北省由于文化、历史等方面与京津具有同根同源等特点,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也很容易趋同,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以及产品销售中的竞争。因此,河北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该注意抓准自身的特色,打造独特的产品以及个性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既要有别于京津,又要依托京津的庞大市场,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

(三)依托项目带动发展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应依托项目带动,通过多渠道,多方向,多形式的宣传河北文化,针对特有文化打造品牌项目,如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等。通过实体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各种文化博览会,文化产业论坛等方式的宣传,培育壮大一些文化产业实体,

(四)提升实力创新发展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相对京津还很滞后,应该尽快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引进文化产业人才,加强自身的开发,生产,营销能力,鼓励创造新产品,研发新方法,打造新品牌,实现自身实力不断提升的跨越性发展。

(五)塑造品牌高端发展

河北省由于受京津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挤压,高端文化产业相对不足。发展文化产业应以文化为核心,立足于特有的燕赵文化,不断创新艺术题材、样式和表现手法,塑造自己的品牌,打造符合时代潮流、雅俗共赏的文艺精品。

(六)省内区域联合共同发展

省内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联合,发挥“航母”优势。以石家庄等具有较强文化产业基础的城市为核心,率先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航母”,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四、结语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6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值,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有关文化产业的重要规划、文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步成为国家战略。我国不少省份都以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本省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予以重点发展。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四川,文化产业正异军突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至2011年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现价的年平均增速为23%,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6.6个百分点。依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新标准进行测算,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占当年GDP的3.48%。2012年,四川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36.44亿元,占GDP比重3.92%,居全国第七位、中西部首位。

四川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亮点的重要源头是创新,四川省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产业发展格局方面,政府的积极引导四川初步形成“一核四带”的区域布局和“5+2”产业格局。民营资本等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资本格局,逐渐文化市场主体不算壮大。但距离美国等发达国家10%的水平差距还很大,发展潜力巨大,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发展方式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的比重较高、投融资渠道狭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还不够等问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观念、体制、区域竞争、人才和资金等严峻挑战。四川各市州的文化产业水平、文化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状况、体制系统、文化观念等空间差距水平较大,因此需要选取适合本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发展方式,发展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经济。

二、对策建议

四川省文化产业在适应国内传统复杂的文化大背景下,必须要结合国家和地方主体功能区的界定,明确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合理选择发展方式。四川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形成相互配合,在一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创新理念,组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文化产业系统。从四川及内部不同主体功能区、不同市州和县域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系统模型来看,充分结合区域的要素禀赋、文化历史基础、资源特点、创新能力等方面,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双驱动,切实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结合四川文化特色,经济资源特色,坚持区域优势结合发展四川文化创新型产业。

市场创新。市场消费拉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拓展网络文化。心门出版,广播影视等新兴市场。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完善公务服务类市场,培育文化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一种集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时尚化为一体的文化市场。促进市场需求创新,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扩大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的竞争,从而激发文化企业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质量。科技创新。在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道路上,其核心的主体是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坚持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坚持科教兴国,增强文化势力,完善文化产业基础性设施建设。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移动报刊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

制度理念创新。文化产业创新升级离不开制度的改革创新。政府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关于政府:第一、完善政府部门管理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鼓励加大文化交流,努力推动四川文化产业跨越式的发展;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管理方面,需要把握适度原则,坚持多意见少文件,建立符合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政企关系。另一方面关于企业: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实情,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招商引资,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文化企业持续发展;第二、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数字化先进管理模式,建立文化企业自己的特色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