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1
教师要深入研究本班学生的特点,科学地开展语文自主阅读活动。一些在语文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无不认真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展开教学活动。此外,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至关重要。高中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能比较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自我管理能力较初中阶段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心智尚不完全成熟。教师只有深入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比较科学地开展自主学习的训练。
开展自主阅读教学活动还要知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得的心理规律。我国学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影响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诸因素、丰富学生的各种认知策略、训练学生的各种元认知过程以及教会学生主动营造和利用学习的社会性和物质性资源等诸多方面入手。”有专家认为当前开展自主学习要“在教学指导中以阅读兴趣、阅读技能、时间计划为三个突破口,抓住学生“想学”、“会学”、“能学”三个关键点。”
关于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叶圣陶、吕叔湘等前辈以及当代的一些专家学者都作了深刻的阐述。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等早就指出,语文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技能的获得。叶老说,语文学习“以学生获得受益,练成读作上熟练技能为要”。“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贯彻以语文技能学习为核心的思想,才可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基本学习技能和高级阅读理解技能的获得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地促进作用。
上述三个方面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对于如何有效开展自主阅读活动,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探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应试和发展兴趣的关系、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这四个问题至关重要。限于篇幅,笔者仅围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进行论述。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2
[关键词]主体教学先学后教高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普遍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教学中也会去关注学生。但是这好像只限于公开课、平时的课堂教学总会以教学时间紧张、学生说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为借口,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依然存在,缺乏学生主体意识的现象还比较多,这与新课改提出的语文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主题意识的理念严重不符,也造成了语文教学效益低、学生不太重视的局面。然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基本原则
1.平等的原则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阅读兴趣不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个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各种可能。面对同样的文本,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体悟与感受,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尊重平等的原则,尊重个体生命的思考与潜能的释放,积极引导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让每个学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而不是如传统教学中师尊生悲,也不是语文课堂只是部分学生的课堂,教师要关注每个个体的感受与体悟,真正体现教育公平而平等的原则。
2.引导合理的原则
强调学生的主动,不是教师不需要思考,相反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课堂上突出学生主体,不是让学生随性发挥,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前必须了解学情,明确一个文本的学习目标与要求;课堂上教师要深入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处于不善于表达状态不够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交流与学习,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讨论后要积极跟进,督促学生用合适的语言展示,给以精彩的发言,对于一些难点,教师也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弥补学生在理解上的不足,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自己不断的思考中,理解文本的能力与思维水平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几点策略
1.学生先行,不读不教
语文文本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先行就是学生在教学目标引领下自主阅读,要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并把这份感受批注于文本旁便于课堂交流。例如,教学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时,课前让学生阅读文本,围绕题目思考本文的内涵,学生在初读文本似乎看不懂,但是读第二遍时便能找出文本中的两类人:一类是乞丐、叫花子等绝大多数穷人痛苦哀苦毫无春意,一类是以汪林为代表的年轻人彻夜狂欢享受春意,这便文本的深入打下了基础。
2.分层教学,尊重差异
课堂上学生有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似乎变成了少数人的课堂。时间久了,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语文课堂了无兴趣,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此时,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合理分组,及时把他们拉进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群体发展。
3.少教多学,优化环境
教师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多听听学习者的意见,确立民主平等的理念,尊重学习主体,了解学生在解读某个文本时的真正需求,才能促进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老师不要因为先于学生掌握知识就抢占了话语权,而是多倾听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多文本的多元理解,只有少教才能腾出时间让学生去多学。在教学马步升《绝地之音》时,尽管文本很难,但是我通过音―地―生命的环节设计,把文本体悟的过程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迅速捕捉到文眼――震撼二字,围绕震撼去寻找绝地之音的生命内涵,解读了文本,也引起了生命的碰撞。
4.评价多元,挖掘潜力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3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好处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了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练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的,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和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处于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的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三、解决之道
1.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性质
语文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电教媒体,不但不会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而且会影响对教学内容的表现。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距现在的年代久远,涉及的资料多而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式,“少慢差费”的弊端很明显,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能使这些现象完全改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为大量的板书所累,文学常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等,无所不用板书,学生还觉得乏味。我在实践中发现,将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制的教学软件组合应用,效果相当好。
2.了解学习者的状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媒体都只有在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时,它的潜在教学功能才能转化为实在的教学功能。实现这种转化的必要条件,是要与学习者的状态相适应。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不少老师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以下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要注意把握好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课程目标采用三个维度的设计。三个维度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维目标的共存与共融,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功能。当然,在不同课文、不同课时的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定可以各有侧重,但决不能彼此割裂或者顾此失彼。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课对三维目标的关系处理有失偏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一柱擎天之势,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被不断弱化、矮化。课堂教学越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而直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师忙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忽略了对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如有一位老师执教《父母的心》,课的前面一大半都很好,活动开展比较到位,再加上教师具有很强的“煽情”的本领,学生情感体验深入,不少学生潸然泪下。到此,师生的表现都很成功。但执教的老师觉得意犹未尽,又补充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谈谈体会。第一,你觉得父母的爱和孩子的爱之间可以画等号吗?第二,如果你家贫困,有富人要收养你,你会愿意吗?第三,你嫌弃过自己的家庭,讨厌过自己的父母吗?这三个问题执教者自己认为设计得很好,把文本向社会、家庭拓展延伸。那么这个“尾巴”是否如执教老师认为的那样“漂亮”呢?我以为是值得怀疑的。这三个问题让我们明显的感觉到这是一种外加的“思想教育”的旧模式。语文课堂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篮筐,期待在一两节课内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2.要注意处理好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新课程旗帜鲜明提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语文课堂包括一些优秀的展评课,都机械片面地理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迁移拓展的思想,执教者为拓展而拓展,把迁移拓展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而且课堂上迁移拓展的“度”把握不住,常常出现在课堂迁移拓展过程中师生共同信马由缰,越跑越远,最后彻底的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教科书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新课程实施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
如《珍珠鸟》一课的后一半,可以说完全上成了环保教育的专题课,课件上列出了以下的数据:“从地球上最初的25亿个物种,到如今的2亿个物种,兽类每两年消失一个物种,鸟类每一年消失一个物种。据科学家统计,下个世纪,地球上的植物将会以每两小时灭绝一个物种的速度进行着。”这跟文本的思想内容相关吗?跟语文相关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适当地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要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作为语文教师,这就是在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
3.要注意引导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全面取替过去课堂上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引导实际上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一是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二是讨论时间不合理;三是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四是合作讨论的形式单一。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如人物分工讨论、书写讨论、辩论讨论等;五是把“自主”变成“自流”。语文新课程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有的老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自己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选,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成为典型的自流式教学;六是活动无目的,无价值。如让学生表演《驿路梨花》中小姑娘们的欢快,是没有必要。还有一些活动不适合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些课堂,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不说,有的还起到了反作用。老师应当根据课堂及课堂情形,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4.要注意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新课程非常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课程理念的一大进步。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这两者的关系老师们把握得并不太好,主要表现为许多老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控制方式未得新课程的精髓,也显得功力不足。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地位;教学策略
语文是学生基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渠道,更是学生思维模式培养的最佳方法,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故此,要适应时展需求,基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各项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一味注重自己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忽视对学生感受的体会。再加上越来越多学生抱着应付的心理,全然无语文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不重视,时常造成课堂死板呆滞的情况。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政府更重视教育创新,出台了相关的新课标准则,提出要对教学方式方法做出改进,但就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语文教师还无法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未能将学生转化为教学主体,难以有效培养具备较高素养的学生,严重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研究学习教学内容,消除学生因传统被动学习所产生的厌学情绪,进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全面革新完善传统教学方法及观念。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得更多时间、空间去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其学习效果。此外,主体教育强调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主导者的身份,逐渐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避免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努力获取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一)合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尚处于性格形成阶段,因此极具特殊性,缺乏强烈的学习主动性,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故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得到提高。只有学生积极获取接受知识,才能最大化地提升其学习效率和质量。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桂林美景,然后再导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并因势利导,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旅游经历,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主研究学习教学内容。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正确把握学习方向,更好地发挥其主体地位。
(二)积极创编短剧引导学生参与
任何学科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天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其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故而要有效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应积极创编短剧或创设情境,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以逐渐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例如,教学《母亲的账单》一文时,其中涉及母亲、作者等相关人物,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创编短剧,并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具体表演;或者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在课堂上充分呈现文章内容,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使其既能轻松愉悦地观看,又能获得丰富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这种教学形式对增强学生体验,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注重备课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具备应有的生动讲解技巧,并注重备课环节的高效性,以此充实课堂教学,活跃教学氛围。故而,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备课是关键,当然要更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调动。例如,教学《恐龙的灭绝》一文时,教师备课期间要考虑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讨论,讲述其了解到的有关恐龙的故事,并精确罗列课堂讲解流程,促使学生积极发挥主体地位。又如,教学《惊弓之鸟》一文时,由于学生对寓言类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通过阅读课文来分析“鸟”的思维,进而展开联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我国逐渐进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要求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符合新形势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势必会被素质教育所取代,为此,这就需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课堂参与程度与综合素质,这样才能起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剑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考试周刊,2014(90).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95-01
一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爱是情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端正的教态,慈爱的神情,和蔼的语言讲课,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气氛中,集中精力聆听教师的讲授。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可以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上课时,当你面带微笑,步履轻盈迈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情感也会被同化,在舒畅的心境下聆听教诲,感受被激励的幸福,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对教师课堂的热爱情绪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
而且,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再是自上而下,授之以渔的形式,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分析,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图片、摄影、音乐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使学生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描写的事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明晰感。
二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与此同时,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紧相连,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材料,当然消极的情绪也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鲜活的现实素材使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程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其思维的品质有关。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其品质,如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等,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他们才能正确地思维,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在听课时,若能循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搞清了教师讲课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规律,那么,学生一定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其智力水平相关。教师的启发诱导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可更换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或者将其问题再分解成有梯度的相关的若干个小而易解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理解解决了,大的问题自然而然得以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开展。当然,所分出的小问题应有价值,既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 教师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前延教学关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据某教育杂志社的调查结果,仍然有35-4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四 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切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真正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得到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科学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