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16SH039)阶段研究成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河北省而言,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截至2015年,河北省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11%,老龄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失能老人约有40万人。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多。而无论是从运营成本还是养老意愿来看,要真正实现医养结合必须落实在社区居家养老上。
1 社区居家养老与医疗卫生
1.1 社区居家养老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脱胎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具体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家庭为基础,依托于社区,运用专业化社会服务力量,按照社区照顾的理念和方法,为有意愿居家养老或者无能力入住养老机构的家庭和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形式,是一种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之间的老年人照顾方式。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和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办法,从一开始就被认为必须要配以社区照顾作为补充方式,因此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能发挥家庭照顾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和情感需要的优势的同时,同时还能为家庭养老提供社会支持,减轻家庭负担,更能为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提供很好的平台,使其更好的应对角色转换;而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克服了机构养老带来的非人性化、缺乏亲情和精神慰藉、政府财政负担过大、个人和家庭难以承受商业化养老机构费用的弊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模式,但医疗服务已经成为限制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
1.2 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医疗难题
健康是老年人面对的关键问题。根据《三部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1],显示,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在家庭日益小型化的背景下,这个数字意味着巨大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需求。而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医疗服务的需求更是凸显,据调查上门看病需求在城乡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项目中排名首位,其比例高达38.1%。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限性,加之两个服务体系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医疗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破解这一难题势在必行。
2 河北省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2.1 合作模式
在该模式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最早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的城市,2012年开始启动试点,2014年开始向全市推开,截至2015年底,全市21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组建了549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16.43万户居民家庭。每支家庭医生团队主要包括1名全科医生、1名全科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并有1名二级以上医院专家做业务支持。主要为社区中居家养老老人提供:免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免费体格检查,免费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咨询、分类指导服务,每年4次的免费测量血压、空腹血糖服务,免费联系专家和上级医院会诊、转诊服务,中医预防保健指导等服务。
该模式充分发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动性、全面性、可及性的特点,同时,借助于国家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制度,让社区居家养老老人能够就近获得多种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紧张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缓解,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的现象,也是当前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医疗人员数量和服务水平会对该模式形成严重的制约。以全科医生为例,据统计2014年河北省全科医生仅有8637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1.17人,低于全国平均的1.26人,远低于国家每万人口应有2―3名全科医师的要求,其中仅有233人是经过医学院校规范化培养而来的,因此现有全科医生不论数量还是专业水平都难以满足合作模式的l展要求。
2.2 辐射模式
该模式充分发挥医院和具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的辐射作用,通过与社区签订协议的方式,直接进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同时对需要转诊的老人开辟绿色通道,协调安排进入医院或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对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
以邯郸陶然新城社区为例,2015年11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三甲医院,与陶然新城正式签约入驻,开展包括培养医养结合服务人才、提供医疗服务、老年护理和康复保健服务,定期开展常见病诊疗和慢性病康复指导,开设保健教育健康知识讲堂,开辟绿色医疗通道,提供适当爱心基金救助等在内的多种服务和合作。
这一模式可以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如果要进行推广,最大的难题在于找到实施主体。对于原本就诊和服务压力就很大、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的医院来说,缺乏进入社区的动力和激励机制;而具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养老机构要么数量较少,要么收费较高,难以形成普及态势。
由此可见,这两种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功能,但是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具体的实现路径。
3 河北省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现路径分析
3.1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配套制度的嵌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进行统筹规划,河北省虽然已经在2016年1月出台了《河北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方向,但其可操作性仍有待增强。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涉及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等多部门职能之间的交叉,亟待形成有效的监管和协调机制,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保障服务质量。
3.2 多元化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建立
医疗服务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融合能够有效解决老年人“医”与“养”脱离的问题,实现医养并重,并尽量为老年人提供最快捷和有效的医养方式,因此应以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的医养需求为核心,探索更多有效且可行的服务方式。此外目前的服务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重视不够,对此可以引入社会工作元素,不断丰富扩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内涵。
3.3 社区居家养老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的的整合对接
医养结合打破了以往社区医疗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实现社区医疗资源和社区养老资源的整合对接。在增加投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该将社区现有的医疗服务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功能整合和有效对接,提高社区中现有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可以为二者之间的整合与链接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3.4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能力的提升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效率最终取决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因此要推动该模式的普及和发展,就急需通过高校专业培养和职业技术培训等途径,结合改善职业发展体系、强化培训机制、提高待遇水平等措施,为社区构建起一支业务精良、人员素质高、热情耐心的专业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民政部.《三部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article/zwgk/mzyw/201610/20161000001974.shtml,2016-10-9
[2]席彪,员美娜.河北省卫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研究.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1):107-112.
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2
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这样的描述和定位彰显了社区养老事业的重要性。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居家养老的模式中,其次是机构养老,再次是社区养老。严格说来,“社区养老”指的是日间照料中心的机构式服务,目前在我国发展还相当滞后,“社区助老”是指围绕居家养老的不足提供相应的精神文化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由于现在的居家养老功能不足和空巢风险,所以社区助老作为居家养老的援助系统,发展空间很大。
在城市地区,由于多数老年人一般或多或少拥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养老保障,所以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摆脱精神上的孤独苦闷和空巢时的孤单无助。让健康的老人为非健康的老人服务,这是中国应对老龄化多重挑战的重要举措。“老助老”可以产生双重效应,即对服务者来说是“积极养老”,对被服务者来说则是“安全养老”,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共同成就了“快乐养老”的文化图景。
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很难凭自身或者家庭的力量规避养老风险,社区组织在社区养老助老事业中大有可为。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文化养老的力量是建立起代际传承的伦理,使得越来越多的新旧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文化养老的果实。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文化就是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文化就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一套准则和伦理要求。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养老就是如何敬老、如何助老,就是以传承与发展孝道文化为己任,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儿女血亲孝”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仁道孝”——仁者爱人、孝者敬老,通过送关怀、送欢乐、送知识的“三送”活动,达到防衰弱、防残障、防意外“三防”和减痛苦、减孤独、减风险“三减”目的,确保社区老人“老无所忧”和“老有所乐”。换言之,社区助老体系保护下的居家养老才是我们期待中的“安全养老”和“快乐养老”的。
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3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发挥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设施投入。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主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产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形式和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帮助,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区中介组织中,鼓励社区中介组织积极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社区干部待遇的提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第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需求,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并以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五,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应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作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群,更需要一支富有爱心、耐心并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之服务。所以,今后要加强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就要投入一定经费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经费,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人员,包括所有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不是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服务人员,不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公益岗位人员要及时辞退,另行聘用,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六,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个公民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法规及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从而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舒适生活,愉快地安享晚年。
2、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第一,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开通社区服务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离不开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因此,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第二,建立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系统。要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多种服务。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好的社区居家服务系统要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生活所需的服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建立老年人的信息档案,依靠这些档案信息,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片区医生定期巡诊或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要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
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按联合国人口组织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达到1.19亿人,占8.87%。老年人中40%是空巢老人。我国已经进入了标准的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背景
(一)中国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1.中国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中国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中国只用了18年 [1981年—1999年,2000年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45%。] 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平均每年增加596万,据民政部的预测,“十二五”期间,60岁以上老人平均每年将增加800多万。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自此开始经历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899万,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他们都不同程度低需要社会为其提供照料服务。到2015年,老年人口预计达到2.13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2)中国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欧美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 GDP 在 5000~10000 美元。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 GDP 已达 1~3 万美元。在全球 72 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 GDP 达1万美元的占 36%,一万至三千美元的占 28%。而中国在 2002 年只有 980 多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382美元,排在全球第94名。总体而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二)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们准备不足,困难重重
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各种矛盾的全面爆发期,屈指算来,中国的准备期只有20年,时间十分紧迫,这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1.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低。在近8亿就业人口中,到201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7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3亿。还有大量劳动者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障。社会提供的资源有限。
2.养老待遇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约为60%。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七连涨”,目前月均1400元左右。养老金不足以养老。
3.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进入婚育阶段,4个老人、2个年轻人,1个孩子,“421型”结构的倒金字塔型家庭日趋增多,中、青年人生活节奏的加剧、跨地域职业流动的加速、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子女在照顾父母方面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家庭照料模式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独一代的80后,继房奴、车奴、孩奴之后,恐怕又将荣升为养老奴。“80后”父母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4.机构养老现实中作用不大。即使克服了老年人和子女观念上对于机构养老的诸多顾虑,有限的床位数量和服务人员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求,而且,养老机构较高的收费标准并非多数庭能够承受,程序化服务和科层制管理带来了与社会隔绝的生活环境,容易造成老年人的社会疏离,并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压力。
(三)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的提出是人们基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的缺陷而做出的必然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都已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在此背景下,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在借鉴国外社区照顾模式和继承中国养老传统的基础上,1987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城市中陆续推广开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之所以得到倡导和推进,是因为它是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不仅可以避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而且可以使老人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通过接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来满足自己的各项需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中央将发展多层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作为影响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养老服务提升到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层次,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2010年11月7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透露,我国将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规划国家养老战略。
二、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居家养老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近些年提出来的。 西方的居家养老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负担而提出来的, 而我国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子女的养老负担过重,社会化养老发展不足,显然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别,这使得我国的居家养老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体系才能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载体, 以社区服务网络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医疗护理、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通过积极调动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最终满足社区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是一种将居住在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这里将居家养老中“家”的含义扩展到了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这个更广义的概念上来。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保定市;居家养老;策略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02053)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路径与策略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6日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21世纪必将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全球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严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不仅老龄化的速度快,而且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未富先老”必然使中国社会的养老面临巨大压力。
保定市是河北省人口第一大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人口共计1,119万,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07%,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
目前,社区养老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照料和医疗需求,机构养老成本昂贵,“未富先老”的国情和相对较高的住养成本,也使多数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望而却步。再加上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以及居家养老的亲近性、自由性和经济性等优势,使居家养老方式成为社会养老的主体。
居家养老是一种利民、便民、亲民的养老模式,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而且能够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供适应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便捷服务,也大大减轻了家庭照料压力,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据调查,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的老年人超过9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这一群体还将日益壮大。发展居家养老,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更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三、居家养老面临的难题
虽然在居家养老方面做了很多开拓式的尝试,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仍然发现面对如何养老的这一世纪难题仍然面临诸多的难题。
(一)居家养老资金来源单一,且严重不足。居家养老一开始就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不仅在居家养老的机构设置、运作方式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在资金的投入方面也是主力军。目前,社区各种养老服务都是依靠政府资助才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基数大,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绝对数目,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而且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数都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仍然觉得国家和企业应该为他们退休后提供一切的保障,还没有形成自己规划老年生活,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再加上,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一开始就是由政府来主导的,更加强化了“养老是政府的事情,老了就靠政府”的这一观念和意识。
社区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或扶养人)、低保老人、特困残疾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且经济较困难的老人可享受无偿服务。由于资金紧张,政府买单,为这五类老人提供的服务也仅仅是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例如烧饭、买菜、打扫卫生、日常护理等等。不在这五类老人中的广大的老人并不能享受到这些服务,他们如果有需要,必须自己购买服务。
(二)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现实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衣食住行的获得和满足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仅是我们最低层次的需求的一小部分。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安全需求、理财投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其中,最凸显的是情感需求。由于老龄化的加速、剧烈的经济改革、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大规模国内移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传统的孝道在今天的中国受到了很多现实的限制和侵蚀。
(三)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志愿者严重不足。由于居家养老目前由政府买单的部分主要是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所以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一般除了对服务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家政服务培训之外,很少进行其他的专业培训。当然,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素养等本身也没有达到进行更高层次、更专业化层次培训的可能。陪护和家政都是属于流动性很强的行业,在很多人眼里,那都是“伺候人”的活,好像低人一等似的。如果能进企业或工厂,就没人愿意去干这种工作。一般能招到的员工都是5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而且很多都是外来打工人员,她们本身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家政和护理工作对她们来说比较容易上手,培训内容也能接受。目前,我国仅家政服务这一块的服务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更不要说对老人居家养老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了。为解决当前的巨大需求,很多社区都动员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为身边的老人提供爱心和帮助。
四、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路径与策略
保定作为人口大市,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全市目前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14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9%,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数全省第一。在保定市当前“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为了应对老龄化趋势,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着眼为97%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依托市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免费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家政信息服务)以及主动关怀(为老服务)等服务,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居家养老服务道路。
为了加快推进保定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定市提出“十二五”期间按照“五有(有机构、有场地、有网络、有服务、有高龄津贴)”、“三统一(统一名称、统一标准、统一标识)”建设标准,建立具备老年人临时托养、日间照料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
(一)政府主导,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为居民提供服务。在社区养老服务上,保定市在城市街道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不少于3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站,通“12349”便民服务热线和老年人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紧急救援、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
为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2009年11月,保定市民政局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改制,联合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由民营企业投资建立了新的民办非企业――保定市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由政府投资、管理变成政府主管、社会组织投资、运营。市社区服务中心探索建立的老人救助系统与120急救中心联动,形成了市、区、街、居四位一体的综合救助服务体系。中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无偿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终端(用于家庭救助的无线固定电话和陪护老年人所有活动范围的移动终端),针对所有有需要的人群免费提供服务,不收百姓一分钱,而且在通讯方面给予比市场更优惠的资费政策(无月租赠来电,月最低消费10元);并且使用科学的紧急救助方式:一是老人及其亲属、救助指挥中心和急救中心120的多方通话,紧急现场救助,监听老人状况,同时讨论确定急救方案,多渠道保障老年人急救信息通畅;二是老人健康档案在第一时间发送到指定的医疗机构,缩短急救时间,挽救生命;三是精准的卫星定位确定老年人所在位置;四是贴心的生活帮助和特色的主动关怀服务,多渠道、多角度助力老年人生活。
(二)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群众受益。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服务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政府实行监督管理,企业投资,社会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共赢,百姓受益。
1、政府不用投入任何费用,全部依靠中国移动与运营企业投资,只需要提供政策指导、业务监督和市场监管,即可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既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又为群众办了实事。
2、中国移动公司虽然在此项目中投入大量资金,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老年人使用的无线固定电话、移动救助终端和与老年人绑定的亲情号码,都必须使用移动号码才能享受服务,这对于中国移动公司来说可以扩大用户、占领市场、稳定客户群,能够保证其长期效益。
3、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民办非企业,承担着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树立企业公益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国移动通讯功能费中获得一部分佣金,得到相应的利益回报,为自身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4、对于居民来说,一方面对于“三无”老人等采取政府埋单和社区志愿者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其提供无偿服务,为经济比较困难的提供低偿服务,对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提供有偿服务。无论哪种服务,只要拨打12349服务热线或者登录社区服务网站下单,即可得到便捷、高效、贴心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老年用户可免费得到老年人救助终端,享受无偿的紧急救援和生活帮助信息服务,而且可以享受比市场更优惠的通讯资费政策。
5、对于中心加盟企业,中心免费为其介绍客户,不但扩大企业的影响,同时增加企业的收入。企业还可利用平台宣传其企业形象,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让居民享受更好的服务。
(三)市场运作,保证了社区服务中心持续发展的能力。保定市社区服务中心采取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承办、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手段,整合社会资源,为群众提供便民和老年救助服务,实现了群众、企业、政府多方受益的目的。
政府规划服务项目,确立服务标准,中心为全市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和老年救助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国移动通讯功能费和增值服务中获得收益,为通讯运营企业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外,中心拥有便民服务和为老服务软件开发的专利权,为与其他地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区中心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依靠功能强大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凭借自身造血功能(通过获取通话功能费用佣金、开发各种增值服务,如用药提醒、生日祝福等),拥有了稳定长效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同时,中心还可对加盟的服务企业通过资格审核、服务回访、信用评估淘汰等管理制度,帮助市场规范服务企业,真正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享受到更规范、更优质的服务,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无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颂.解析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及运作路径[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居家养老;意义;作用
中图分类号:C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314-010引言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平均寿命日益延长。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开始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如何让老年群体度过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是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急需解决的问题。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全国各地也逐步开始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居家养老”这种崭新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经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新模式,对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具体国情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减轻了政府负担,节省了资金、节约了资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是典型的“未富先老”。我们国家现行投入的养老保障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就目前我国的济发展水平,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决定了我国不能完全由政府承担全社会的养老福利事业。
“居家养老”就是充分利用老年人各自家里现有的便利条件——居住的房屋、各种家具设施、日常生活消费品等,减少了政府在养老事业基础设施上的资金重复投入,缓解了政府的经济负担,节省了资金,节约了全社会的资源,这正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2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缓解了子女照顾老人与工作、事业之间的矛盾
子孙满堂,儿女尽孝,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最理想的养老状态。但是随着子女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子女都忙碌的时候,只有老年人独自在家,这就给老年人的生活照顾、精神照料等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
与此同时,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对老年人的赡养也成为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如照顾老年人所带来的经济、身体、精神等方面的负担和压力,以及照顾老年人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这些负担和压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良好地提供这种照顾,所以养老院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是个养老的不错选择,但是有更多的老年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家,而入住到养老院,因此在如何养老方面,思想上的不情愿与现实生活的照顾不周就产生了矛盾。“居家养老”新模式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种矛盾,家庭护理员能够部分代替子女为老年人尽到赡养的责任,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既能够让老年人在自己家中安享晚年,又能够让子女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从事自己的工作。
3不但缓解了老年人的精神压力,而且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既经济实惠又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对于自身的晚年生命、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老年人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然而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平时难与亲人、朋友见面,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苦闷感、不适应感。
如果让老年人在自己长期生活的家中养老,熟悉的环境既能够帮助老年人保持原有的日常生活习惯不被改变,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熟人的造访又能够使老年人心情更加愉快,精神更加愉悦;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度过晚年,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家庭资源,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支出,比入住养老院的费用要便宜很多,尤其是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在没有离开家的情况下,“居家养老”使他们既得到了应有的照顾,又没有花费过多的钱财。
4实现了部分人员的再就业,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劳动力一般是由政府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培训社区内的闲置劳动力人员,他们以家庭护理人员的身份进入老年人家庭,有偿为社区内的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务,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通过严格、专业的培训,不但可以提高部分闲置劳动力人员的专业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而且还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这部分就业人员群体与老年群体在保障自身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都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在全社区内形成爱老、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为稳固家庭、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原有的专长,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互助
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中,不一定要完全扮演被照顾的角色。社区可以充分调动老年人的主动性,鼓励身体健康,有能力并愿意从事老年服务事业的老年人,投入到社区及老年人家庭的服务工作中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互助。
这样,老年人不仅能够参与到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中来,为老年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而且又能够通过劳动充分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树立健康向上、积极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延缓衰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