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调控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调控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资;宏观调控
根据搜房网最新北京市房价走势图,2014年3月的平均房价38567元/平米计算,在北京购买一套90平米的普通商品住房需要支付350万元。这笔钱相当于一般家庭35年所挣得的收入。
一、有关“房地产”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既是必需品又是投资品,具有不可移动性和商品的双重特性。住房市场从来就是个区域性特征明显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特别是1997年取消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实行住宅供给和分配的市场化、货币化以来,围绕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等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在房地产业与宏观经济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房地产价格是其中最有影响力,也是极其关键的一个因素。2002 年以来,尽管我国政府连续数年实行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但房价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上涨态势。2007 年下半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8 年6 月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价跌量减”,部分地区和项目出现了个人抵押贷款“断供”的现象。房地产企业出现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局面。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一路上升,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很快,市场政策总体缓和。进入2010 年,2月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为115.09,比2008 年3 月份热销时高出了12.2 个百分点,大量的投资需求,使得市场炒作气氛浓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房价上涨过快。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影响住房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与定位将会对房价产生重大影响。
二、房地产政策的变化轨迹
在我国经济经历金融危机、信贷扩张、房地产市场升温等一系列市场变化之后,国家房地产政策变化轨迹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其实,国家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是与房地产价格的交替上涨相关的。 2007年初,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整治和打击,一直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实行了宽松的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具有刺激作用。在国家宽松政策的鼓励下,2009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房价逐渐上升。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供求失衡、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2009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打压房地产投机的政策。
房地产价格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相互的,房地产价格通过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及其相应政策的制定。国家的宏观房地产政策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调节来影响房价。
三、近期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尽管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高位运行;房地产销售价格整体回落,但三四线城市增速较快;房地产市场的焦点正在中东部、一二线城市向中西部、三四线城市转移。
2010 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上升,通货膨胀的预期加强,中央银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以回收流动性,防止通胀的形成。从2010 年10 月开始到今年7 月止, 已经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达到21.5%的历史最高位;5次加息,贷款基准利率达到6.56%。这对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受紧缩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企业在一二线城市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日益提高,利润空间在逐步缩小,房地产市场的焦点正在向三四线城市转移。目前,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加上购房者对住房保值增值的预期,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逐步凸现。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最大的风险主要源于房地产发展脱离整体市场和所在城市的发展,从而引发房地产泡沫,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大幅偏离其价值。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极快,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增长逐渐成为投资的重点,而与GDP 增速的比率大幅领先于大中城市。这一方面可以用消费潜能的释放来说明;另一方面也隐含着一定的风险,如果这种大幅领先于GDP 增速的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与三四线城市的市场需求脱离,则这种快速增长暗藏着极大的房地产泡沫风险。
四、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与房价上涨的作用机理
政府通过土地政策调整土地供给量来影响房地产供给结构,最终实现稳定房地产市场主要通过土地供应量和地价来进行。土地供应量对房地产的供应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土地供给量增加,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开发的土地增加,房地产开发企业则会增加投资,房地产供给量增加,反之亦然。同时,房价也影响着土地政策的调整。过高房价的根源是市场供求的失衡,这将进一步加大政府的用地供应和严查土地闲置行为,最终形成合理的土地供应制度。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开发以及交易的各环节都涉及巨额资金的往来,在中国目前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是房地产业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保障的关键。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格,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房地产商的开发成本。如果成本过高会导致房价高或投资规模的缩小。同时,房价的过高也会影响国家对银行贷款利率或信贷规模的调整。税收政策是调控房地产的重要政策,是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征或停征税种、税率、减免税收等手段,调整房地产业税制结构和税负水平,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最终达到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目的。
目前,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是我国政府现阶段解决国民住有所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灵魂就在于它是现在唯一可以使消费者买得起的住房供应模式。按照政策,经济适用住房用地由国家划拨,应当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利润率必须控制在 3%以内,其他各方面的税费也要减免。因此,开发商的高房价暴利模式将受到严重冲击,进而使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得到缓解,大多数国民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促使房价理性回归。
五、总结
在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过程中,由于多方利益群体博弈的存在使得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中央政府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要从全局性和综合性的角度,权衡多方利益,更好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自2008年 11月以来,中央政府及时调整了房地产行业政策,政府全方位的政策调控是有效和及时的。但是,也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改进调控方式和效用。要有效调控房价,还必须从土地供应、房地产银行贷款、税收、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政策调控。目前,在对住房供给结构的调整和住房保障体现的完善的同时,还要调整消费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房地产投机行为的打击力度。抑制对土地的投资,收紧“银根”和“地根”的政策,长期来看会抑制房价的上涨。进一步出台的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政策可借鉴国外的住房模式,着眼于构建长期稳定的房价形成机制,进行大胆的创新,使政策效应随着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庞如超.近期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2.陈辞.马永坤.国家宏观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协整分析
3.刘东坡.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 11 - 12.
宏观调控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金融
央行出于对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的担忧,自2010年以来,适时出台了诸多宏观调控措施,并以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定向发行了央行票据,以此收紧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资金。央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金融宏观调控措施,操作适时适度,在宏观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实施的效应看, 其调控政策效应不明显。
一、欠发达地区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不明显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个别非理,影响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效果
主要表现为地方企业的产权制度仍然不明晰,市场中的政府行为过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和宏观调控政策存在偏差。
(二)金融宏观调控效力被削弱
金融宏观调控效力被削弱和基层央行贯彻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手段有限有直接关系,而基层央行能够有效运用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调控措施不多,尤其是在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上又仅限于总行。引导信贷投向的作用减弱,和再贴现限额闲置有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因为有着再贴现功能发挥权的商业银行觉得没有什么利益可图。再贴现办理的条件太严格和央行提高再贴现率,让此局面必然出现。在具体操作中,商业银行对现有的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并不是很理想,不得不说,如果只是单纯依靠窗口指导或道义上劝告的办法,没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以保证,这样的结局是避免不了的。
(三)商业银行高度集权式信贷管理体制,增加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传导的时滞性
具体表现在现行高度集权的信贷管理体制下,基层商业金融机构出现的营审脱节以及上级行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无疑拉长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传导的时滞性,造成基层商业银行对央行实施的稳健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反映不积极,配合不紧密。
(四)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拓展
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尽管近几年各地通过开展信用社区创建活动,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政府行为不规范,在制定政策时为达到特定目标,对政策的负面影响未有充分估计,也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此外,对于不遵守诚信规范的企业、个人,拖欠赖账等失信行为,在执法上不够严厉,使金融部门不敢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从而导致整个县域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所有这些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障碍。
二、建议
(一)央行要高度重视宏观调控政策在农村实施效果的差异性问题
针对当前流动性过剩,央行采取强化宏观调控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宏观调控对全国各地的政策是基本同向和同步的,而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的高低,对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的效应是不同的。因此,建议央行在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时,应考虑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的差异性,对县域银行及涉农金融机构应实施因地因时灵活的调控措施,最终促成货币政策目标不仅在面上而且在点上均衡实现。
(二)积极运用非对称加(减)息与差别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提高其灵活性、针对性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社会经济基础差别很大,欠发达地区需要更加优越的政策支持,因此,首先应依据各地经济金融地区差别及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按照区域经济的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政策;其次在区域内根据不同的金融机构及信贷主体,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使其能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略有倾斜。
(三)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提高其预见性
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之前,要认真考虑到政策传导的特殊情况,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发展方向,正确把握政策的实施时机和取向,才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绩效。
(四)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的配合力度
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例,两者在作用机制、政策时效、政策功能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五)培育和发展金融主体,构筑比较顺畅的宏观调控政策传导渠道
一是继续深化商业银行改革,真正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主体;二是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三是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保护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农村金融;四是深化产权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
(六)密切银行、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适应宏观调控政策的良好外部环境
一是逐步强化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社会信用意识,广泛宣传和普及社会信用知识,使其深刻理解、切实领会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到大量贷款损失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危害程度;二是充分认识地方政府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发挥地方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和维护金融债权中的能动作用;三是建立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平台,做到反应灵敏、有效沟通、协调一致,使货币政策传导更加及时到位、权威有效;四是尽快成立由政府出资、多方入股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五是健全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充实企业征信系统,登记范围要能涵盖企业与银行以外单位的信用状况。
参考文献
宏观调控的措施范文3
笔者认为,要避免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反作用的冲击,使宏观调控达到综合协调,除了应以遵守宏观调控法原则为基础,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这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上面已经述及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相应的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主要由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组成。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规划、实施、协调等工作,也是由这几个经济职能机构共同来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起综合协调的机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以控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一,在制定决策时,各个部门之间应该进行沟通,向其他部门论证自己部门实施此项决策的可行性、目的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说明这项政策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及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如产业政策的制定部门必须与财政、货币的宏观调控部门进行协商,以取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支持。对于将要确定的政策,由相关专家及部门进行评估,明确利弊,在国务院批准此项政策后,针对此项决策将要产生的消极影响,建立一套预警方案,由此确立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及颁布流程,确保此项措施不对其他部门的决策造成破坏性作用,以致影响宏观调控整体目标的实现;其二,不同的宏观调控部门拥有巨大的宏观调控权,其使用的经济变量如利率、税率非常敏感,这些变量对价格、成本及利润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经济、市场主体和普通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以国家立法机关及审判机关为核心,针对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权力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且各部门之间达到相互监督与制约。
二、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需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制定经济发展的决策。在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其具体目标是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运行中,这四个目标是相互关联并且存在着矛盾。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是,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由于是不同的部门制定与实施,也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匹配,作用力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自我较劲现象。如何发挥宏观调控各手段的组合效应,需要政府把握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势,确定一个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各项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各项政策之间需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需要配合。这两项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两大工具,二者之间的配合基于这两项政策调节的不同点:就作用时效来说,财政政策起效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经济存在着直接的拉动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缓慢;就作用杠杆来说,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增减,国债的发行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就调节侧重点来说,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能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货币政策更侧重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阴影,刺激经济的繁荣与复苏。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日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作出了一系列的税收调整,如2008年1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通过这项举措应对我国贸易出口下滑的境况。这些政策分别在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整方面起着相互配合的作用。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需要为产业政策的实现提供支持。产业政策一词,源于日本。在下河边淳、菅家茂编纂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认为,“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与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调整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与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1国家财政的投资规模和和投资结构、财政补贴与中央银行所制定的信贷利率与规模及商业贷款的政策都会对产业政策产生影响。日前全国发展改革会议指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好支柱产业、骨干产业、重要产品和重要生产能力。”针对这一产业政策,财政部应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投资规模,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与这些产业优惠;中央银行应放宽对属于支柱产业中企业的信贷约束。
结语: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是为了客服单一宏观调控手段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建立的,其职责是为不同宏观调控部门之间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使之协调的程序和措施,避免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影响宏观调控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防止出现宏观调控权力的滥用,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参考书目:
【1】张守文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丘本著:《宏观调控》,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
【3】邢会强著:《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吕忠梅、陈虹著:《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綦赞超:《浅谈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清华学术期刊,2007年第二期
宏观调控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宏观调控;存在问题;对策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兴衰成败影响着近50多个行业的荣衰。针对近年来出现的炒房、囤房、价格虚高等不良态势,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用以稳定房地产业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巩固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但政策并未完全解决住房供应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屡调不控及且调且长的现象屡禁不止。
一、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相关概念
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指的是国家采用行政、经济及法律等相关手段,在宏观意义上调节、指导、控制和监督房地产行业,促进房地产市场中的供需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它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能促进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按调控体系分类,宏观调控可以分为政策和战略两种调控。政策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层面出发,运用税收、货币、财政及土地等相关政策措施经济性约束房地产业的市场行为。战略调控是指从法律及行政层面,全局引导并规划房地产市场的环境和系统全局。
战略调控和政策调控在调控手段及调控目标上有根本性的差异。在调控目标方面,政策调控主要目的是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市场保持短期的局部的稳定,使房地产业的投资市场及消费市场协调发展;而战略调控主要对房地产的市场战略进行调整,制订合理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划以维持市场供需平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优化市场的供需结构,并使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得到保证。在调控手段方面,政策调控是指从经济手段上对房地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约束及惩罚,纠正市场事物,补充市场失灵,调整市场失效;而战略调控具有法律性和强制性,能引导惩罚房地产的市场行为,可安排调整房地产业的制度。
二、宏观调控导致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1.政策本身就有的问题
(1)调控政策经常失灵,表现在其一,政策具有滞后性,调控政策从制定到开始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段包括发现问题、制定政策、实施政策的完整过程。但房地产市场具有的波动性及易变形会阻碍政策的执行,造成了滞后性;其二就是灵活性较差,房地产市场时一个具有较强区域性的市场,导致部分地区对房地产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即使制定调控细则,也是一纸空文,另外,该政策的制定者也有可能对房地产市场问题没有足够的把握;其三,对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政策执行时,地方部门往往因为政策与当地经济利益冲突而歪曲调控政策,对政策执行不到位,且执行者偶有不作为。
(2)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失效,主要原因有其一,政策调控所具有的经济约束性失去效力。宏观的经济政策主要利用财政、货币或税收对违反市场行为的人进行经济惩罚,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寻租或招商引资等政策导致惩罚力度大打折扣,该投资得到的回报远远大于惩罚,政策的约束力也就失去了效力;其二,政策具有片面性;其三,政策的作用时间较短,实施宏观调控后,往往短时间内成果显著,但之后问题就会反弹,甚至更严重。
2.宏观调控引发的系列问题
(1)市场的环境问题。宏观调控使得房地产的投机回报率增加,导致炒房、囤房问题严重,尤其是其他重要的实体经济资本如制造业开始投资楼市,使得整个房地产市场变得不再像消费市场而像投机市场。宏观调控也引发开发商大肆建造高档房,高档房的成交拉动了中端房的价格,使中端房出现泡沫,总的来说,调控造成了房价的上涨,加剧住房困难,导致市场环境愈加恶劣。另外,由于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发人们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怀疑,整个房地产调控的法律环境也受到质疑,政策效用大大减小。
(2)市场的系统问题,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预期不断高涨,房价越来越高,而且,目前看来,我国房产的住房投资功能远远大于消费功能,楼市投机行为盛行,也导致了投资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3.新思维改善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
(1)要完善调控机制,完善税收政策,增加住房的投资成本,目前我国的政策是既抑制了投机,但同时也增加了住房的消费成本,引发了很大的住房难问题,因此,不再在抑制投机的同时也增加消费成本才是真正抑制投机的手段。完善土地的出让机制,资金支持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2)要弥补政策自身的不足,重视当前调控效果的评价,为制定今后更有效的政策奠定基础。加大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执行力的力度,避免执行者不作为现象,并分析当前弊端,引导大众的住房需求。
(3)对房地产业战略调控时,要从现实意义上引导大众的住房需求,也要在理论基础上保证我国收入不高的群体实现他们的住房消费权。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式主要是加大房地产业的投资,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能从结构上调整房地产业,增加经济发展,提高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战略调控能加快我国进程缓慢的城市化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变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 洋 陈立文: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2(2).
宏观调控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政策 软着陆 股市
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的全球化、集团化和一体化作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本世纪伊始,随着欧洲联盟统一货币――欧元的出现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各国经济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趋势迅速扩散,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样,无论是研究宏观经济的理论学者。还是各国宏观政策的决策部门都不得不在一个开放经济的框架下来分析一国的经济问题,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显得更为重要,对一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起着调节作用。
一、什么是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包括:1 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2 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3 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领域存在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政府干预是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的。它主要包括微观规制、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三项内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政府干预更具有特殊必要性。
第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而繁重。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的经济较大波动,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这决定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用。第二,我国是正处于改革过程中的体制转轨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虽已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尤其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化解。这决定了我国政府承担的职能远比发达国家政府更为广泛而复杂。第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障全体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必然是多重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
三、宏观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一)中国实现“软着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
经济过热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经常困扰宏观调控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曾经出现过三次严重的经济过热:第一次是1984年第四季度到1985年,第二次是1988年,第三次是1992年底到1993年上半年,其共同的标志是经济增长率过高。出现严重的社会总供求关系失衡,伴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市场物价持续上涨且涨幅超出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共同的原因都是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农业出现低速增长,粮食产量徘徊甚至下降。而始于1993年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经过3年半的努力,不仅消除了经济的过热。抑制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保持了经济的平稳适度增长。
这次经济成功地实现“软着陆”,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认真总结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注意把握调控时机,增强预见性,突出调控重点,坚持适时微调,充分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并把深化改革与加强调控密切结合,在开放中进行调控,在稳定发展中完善调控。从而保证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200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是健康的。但局部地区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结构性矛盾突出、房价快速上涨等问题。2004年4月以来,中央以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过快增长为重点,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在各项政策的作用下,1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并趋于平稳,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量得到有效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下降,城镇房屋拆迁规模得到有效抑制,商品房供求增幅双双回落。
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投机性需求得到抑制,房地产价格在窜升后高位趋稳。随着调控措施的继续落实,房地产投资将减速,房地产价格涨幅将逐渐回落。但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取得的初步成效与国发文件提出的“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尚有明显距离。加之调控政策出台时间较短,且有些措施尚未完善,有些措施落实还需要时间,由此也带来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要尽快完善和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针对当前房地产价格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宏观调控。
(三)宏观调控对股票市场的作用
从2007年开始,国家一再动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宏观财政杠杆,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直接针对股市,但还是从两个方面影响了股市的运行。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了基础货币的扩张乘数。其紧缩效果将不仅体现在原有存量,更对新增货币新贷款产生紧缩作用。银根收紧、利率上扬必然会造成市场资金全面趋紧。央行紧缩银根的信号,不仅打击了那些通过信贷资金炒股的违法行为,导致违规资金加速撤离,而且也加重了场外资金的观望心理。进入股市的增量资金减少,在中小企业板已经推出及下半年新股上市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将直接导致股市供求关系失衡,从而影响到股市的稳定。另一方面,紧缩银根等一系列调控措施还将通过对银行类、房地产类及与房地产相关度比较高的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从而影响股市运行。另外。如果行政调控过头进而引发经济“硬着陆”风险,将使对公司盈利预期不佳成为普遍心态,则对股票市场的打击更大。
宏观调控的措施范文6
一、2005年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05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既是“十五”的最后一年,又是制定“十一五”计划的重要一年。宏观调控处在关键时刻,国际经济步入持续复苏阶段,我国基本结束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支撑条件、增长动力和增长方式都将发生新的变化,既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又有较大的发展压力和不确定因素。
(一)宏观调控政策动向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经济运行最大的国内背景;积极应对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这次宏观调控,肇始于2003年,强化于2004年,今年进入关键性的第三年。中央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虽有缓解但基础还不稳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现反弹,甚至前功尽弃。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决心不动摇,工作不放松,确保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目前宏观调控处于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期。2004年上半年,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力度较大;下半年,注重于稳定政策、冷静观察、巩固成果、防止反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2005年,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可望从较多的行政干预转向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更高效的政策组合。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到位并进一步推出,其后续效应还将增大。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2004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进入新的增长阶段。2005年世界经济好于预期,是多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各大国际组织和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将维持适度增长的水平。由于主要国家的经济可能降温,将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减速,但前景仍可乐观。
2005年我国将基本结束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一方面,我国将深度履行主要承诺。工业品算术平均关税税率降到9.1%,取消所有配额、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取消流通领域对外资企业的地域、股权和数量等限制。另一方面,世界纺织品贸易将实现一体化,现行纺织品被动配额全部取消。如此,纺织品贸易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纺织品出口潜力在一定时期内快速释放是可以预见的。但不可过于乐观,配额取消并非意味着外国完全放弃保护,况且世界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三)企业新增能力支撑作用凸显
2005年还将有一批新建投产工业企业投入生产,加上去年的一批建成投产企业的支撑和老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增强了我区今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优势地区,如呼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优势产业,如冶金(钢铁、硅铁、电解铝)、能源(电力、煤炭)、机械化工(汽车、PVC、电石)。与过去相比现在我区引进的项目都是以引进“高、新、大”项目为目标,以跨国公司、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招商重点,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工业格局。这些都为今年我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2005年工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综合以上国内外的情况,今年我区工业经济发展仍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具备较快增长的需求基础和发展条件。宏观调控削减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生活中的薄弱环节得到改善,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过快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降温,但是依然保持相当大的在建规模和较高的增幅。由于这次宏观调控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目前不少行业(如电子、机械、轻工和贸易等产业)和企业对宏观调控的感觉,还不像以前几次那样强烈。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区能源、化工、冶金、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已经形成了支柱产业,工业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增强,特别是我区广大的非国有企业长期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摸爬滚打,抗经济波动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较易发挥好中求快、紧中见活的特点。
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经济景气状况已经发生趋势性的变化。2005年我区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一是与国内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不同,投资需求进一步减弱,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比去年更加明显。二是电煤运等要素制约依然凸现,资金紧张矛盾趋大。今年全区电力供应能力有所增加,但供用电形势依然吃紧,电量缺口仍有300-500万千瓦时。三是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缓解,又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矛盾。特别是企业成本压力增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四是从长期看,国际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期石油价格高涨的负面影响尚难估量,国际贸易摩擦有加大动向。五是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预期和行为带来一定阴影。
预计2005年,内蒙古工业经济仍将稳定较快增长。不会出现大的波动,逐步从快速扩张进入适度增长阶段;在宏观调控的强力作用下,投资增幅将适度上升;在投资需求减弱、要素制约严重、企业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难度加大。预计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达1000亿元,增长速度在35%左右。
二、切实把握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结束年和“十一五”时期的谋划年。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适应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坚持清醒、务实、有作为,将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与谋划经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把好“三个重要关口”,即把好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关口、把好宏观调控的重要关口、把好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关口。努力保持全区工业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发展,着力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一)把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线
结合“十一五”发展思路的研究和规划的编制,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重化工业、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方向,推进结构调整。突出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推动主要产业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重点打造能源、化工、冶金、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出口规模,多个重要的产业基地,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大力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尤其是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能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将自治区的有关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到这些项目上去,形成合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新格局。
努力将加强宏观调控的过程转化为调整结构、重组优势的机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辅之必要的行政措施,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在继续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同时,注重解决工业投资增长回落过多的新问题。针对部分行业生产能力明显过剩的现状,加大企业整合力度,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切实做好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善后工作。
(二)紧密联系实际,落实好宏观调控政策措施
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上来,及时稳妥地解决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矛盾,努力将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发展目标实现。
一是尽力缓解能源和交通制约。着力克服电力不足,强化电力运行和需求管理,抓好有序用电,运用价格杠杆调节供需矛盾,确保在严重缺电情况下全区供用电局面基本稳定。统筹安排好重点物资运输,尤其是千方百计保证电煤及时运输;把治理公路超限超载与规范公路收费结合起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提高运输通达效率。
二是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调,重视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新问题。坚持有保有压,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及时提供必要的流动资金贷款,尤其是帮助成长型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的矛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有利于调整结构的项目,积极给予支持。
三是认真落实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投资规划。目前,形成投资扩张冲动的机制还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较大,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投资的摊子已经铺开,运行的惯性很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反弹。工业项目要引入竞争机制,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浪费土地资源的项目不予供地。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少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着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的现展模式,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一是大力促进清洁生产。重视按照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谋划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和措施,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抓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促进区域性、行业性清洁生产的实施。坚决执行环保法规和标准,强化企业环保管理,加快实现环保战略从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经营全过程预防为主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