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8年9月,部分省市高一新生将使用全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物学课程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聚焦核心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通过探究学习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发展其核心素养。概念教学的重要性逐渐被众多教师所熟知,准确掌握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往往采用同化式概念教学策略,学生被动接受陌生术语,无法真正理解。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光合作用的过程”一节为例,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等过程,探讨如何通过形成式概念教学策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1 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1 教材分析
该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教材中通过文字叙述和图解进行阐述,并对光反应和暗反应分别进行了定义概括。教材中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描述简单明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一句话的总结概括,没有实例分析,学生对其关系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很难真正理解。
1.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过光合作用,例如光合作用的定义、场所、原料、产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等。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逻辑推理能力等都已有明显的进步。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对叶绿体中色素种类、功能、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都有了基本的掌握。本节内容中光反应、暗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也是本节要重点解决的核心概念。虽然教材中对过程的描述比较清晰,但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和分析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看懂教材,上课能听懂,但是在解决光合作用相关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究其根本原因,学生并没有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从而在应用其原理分析具体问题时出现困难。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比较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过程;阐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与实质。
2.2 能力目标
对相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讨论、探究等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语言表达及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生命观念,掌握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思想方法。
3 教学重点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关系。
4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会应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机理及相互关系。
5 教学策略
以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过程的真实实验为探究素材,将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设置一系列问题串,通过形成概念逐一趋向概念内涵。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进行概念建构。教师要强调科学史中的学科思维和探究精神;利用睿易云教学平台和Pad移动终端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师生的及时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引导学生通过对新的情境进行小组探究,加深理解概念内涵和外延,在内涵与外延间建立联系;设置新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概念解决新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6 教学过程设计
6.1 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反应式。教师通过Pad终端展示学生书写正确的反应式,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
学生回顾,书写。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引出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的结构。
6.2 教学实施
概念1:叶绿体具有基粒等结构,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师展示叶绿体结构模型,讲解结构,着重分析类囊体和基粒的关系。教师强调:光合色素和有关酶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有些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学生看图析图,听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为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奠定基础,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概念2: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叶绿体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资料:1913年,德国的威尔斯泰特对叶绿素分子进行了研究。在阐明了它的化学性质之后,研究了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他发现在光下,叶绿素的含量较高时,CO2转化为糖类的反应速率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有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印象深刻,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概念3: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捕获光能、传递和转化光能。
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图,并提出问题:光合色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学生得出结论: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吸收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色素吸收光能的特性,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为建构光反应概念做铺垫。
概念4:光反应过程在类囊体膜上,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成[H]和氧气,并将光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1) 希尔实验:水光解放氧。
教师展示阅读资料二:193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希尔用离体的叶绿体做实验。他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NADP+(可与H+结合生成NADPH)的水溶液中,在无CO2的条件下给予光照,发现叶绿体中有O2放出。
教师展示图1,并提出问题: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色素吸收光能后可以将水分解释放出氧气。
(2) 阿尔农实验:光反应生成ATP和[H]。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三:1954年,美国的阿尔农等用离体的叶绿体(获得类囊体悬浮液)做实验。在给叶绿体照光时发现,当向反应体系中供给ADP、Pi和NADP+时,体系中就会有ATP和[H]产生。
教师展示图2。
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在光下,类囊体上生成了ATP和[H]。
这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还原科学史,让学生感悟科学发现的探究过程,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素养。
(3) 光反应过程概念建构。
教??提出问题:阳光下,在类囊体膜上能发生哪些反应?能量如何转变?请完成表格填写(表1)。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二和资料三的实验结论,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填写表格。通过Pad终端提交给老师,并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完成光反应过程这一概念的完整建构。
概念5:暗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固定CO2,利用光反应生成的[H]和ATP,生成(CH2O),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的化学能。
(1) 阿尔农实验: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四:1954年,美国阿尔农等用离体的叶绿体继续做实验。在黑暗条件下,只要供给了ATP和[H],叶绿体就能将CO2转变为糖。
教师展示图3,并提出问题:在光下叶绿体通过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有什么用呢?
学生得出结论:在黑暗条件下,ATP和[H]是CO2转化为糖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科学家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通过分析此实验,学生能够形成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这一重要概念。
(2) 卡尔文实验:
教师提供阅读材料五:从1946年开始,美国的卡尔文等研究了小球藻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CO2转化为糖类的路线。他们向反应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14CO2,光照30 s后检测产物,检测到了多种带14C标记的化合物。将光照时间逐渐缩短至几分之一秒时发现,90%的放射性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在5 s的光照后,卡尔文等同时检测到了含有放射性的五碳化合物(C5)和其夫子糖类化合物(CH2O)。
教师提出问题:CO2是如何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呢?
学生分析,得出推论:碳的转移途径如图4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加深对暗反应阶段碳元素去向的理解。
(3) 实验探究1:
教师提出问题:卡尔文实验中,CO2供应正常,当停止光照时,短时间内C3和C5的浓度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学案上,通过Pad终端将答案提交给教师。小组代表进行讨论结果分享,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和推理,让学生明确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参与碳循环的具体阶段,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深度探究和语言表达交流素养。
(4) 实验探究2:
用温和方法分离得到的叶绿体结构完整,这样的叶绿体能够完成光合作用全过程,包括CO2的固定和糖类的生成。用剧烈方法分离得到的叶绿体含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叶绿体基质。这样的叶绿体能在光下产生O2、ATP、[H],但是不能固定CO2。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实验探究2。
学生阅读实验探究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分享交流。
学生得出结论:CO2的固定和糖类的生成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暗反应的场所,从而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概念6: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
教师请各位学生完成学案中光合作用全过程图解(图4),观察各组的完成情况,利用Pad对某小组的答案进行评价,利用谈话法对光合作用全过程进行总结。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填写光合作用全过程图解,通过Pad终端将答案推送给老师,小组分享并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填图,学生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不可独立进行的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学会了建构知识框架,培养了归纳总结能力。
6.3 课后作业
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从物质和能量角度阐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会用比较法进行概念学习,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学科素养。
7 教学评价
7.1 课中过程性评价
通过Pad终端,教师能及时看到各小组讨论结果,并由小组代表阐述结果,小组互相评价和教师总结相结合,及时发现并解决课堂中的既设问题和生成问题。
7.2 课后终结性评价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尤其是通过第二道作业的解答,能够看出学生是否从宏观生态学的角度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8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策略是直接向学生分步展示每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然后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讲解之后,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将光合作用流程图背下来。这样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把过程记下来,对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的提升是很有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大胆创新,改变以往同化式概念教学模式,采用形成式概念教学策略和智慧课堂教学策略,通过把科学家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探究历程真实再现,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小组研讨,得出结论,逐步形成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研讨结果通过Pad终端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对典型问题做出点评。通过对若干原始科学实验的探究形成若干概念后,在教学设计的最后,让学生在学案中独立完成光合作用全过程的流程图,然后分享交流,教师评价。这是一个总结提升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考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业的设计是想培养学生利用比较法来进行知识巩固,同时能从宏观生态学和物质能量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素养和社会责任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跟上实验探究思维,小组讨论环节的气氛也非常好,每个小组都能准确地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能在教师指定时间内在学案上写完答案,并通过Pad提交给教师。在分享环节,8个学习小组有6个小组都积极发言。虽然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较多,但是整节课节奏控制得很好,基本按照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逐步推进,在45 min内,恰好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且这种活跃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不是表面的气氛活跃。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2
在学校中,教师施展教育智慧,组织好各项教育活动,将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内化成滋养学生思想进步的道德养料,催化学生形成正向的道德基因,并外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进行交融,生命能量进行转换,积极的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运行加工,并生产出利于学生成长的高端“产品”。这个过程就是德育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德育光合作用的意义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为自身提供了营养,并储存了个体生长的能量。学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新的能量,即培养出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基因,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发展并不断成熟。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了氧,促进了环境的和谐。同样,学生在德育的光合作用中外化出一定的责任行为,产生了利于集体发展的能量。因此,德育光合作用的可贵之处在于,学生在产生利己能量的同时还产生出利他的能量,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和谐了集体。
二、研究德育光合作用的必要性
德育与光合作用的有机结合,指出了德育对学生思想的净化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植物的光合作用经历了催化、内化和外化三个阶段,即,光能催化了植物体内的二氧化碳和水,使其内化为植物所需的有机物,并外化成氧;德育的光合作用同样经历了学生思想被教师的智慧所催化、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素养、外化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三个阶段。德育的光合作用首先指出了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生命体,他(她)有着独特的能动的成长过程;其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只有教师的催化作用及时准确,学生思想的内化才能积极主动,责任行为的外化才能持久充分。
光合作用下的德育直指学生思想变化的本质,对于德育光合作用的研究可以使教育者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学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实效。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这些反应使物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化和转化。德育亦是如此,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对教育者价值引导的自我构建,而教育效果的达成,就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而言首先是道德认知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经历了反省和转化,接纳了新的思想并与原有意识间发生矛盾冲突,然后形成新的认知。
三、德育的光合作用如何有效发挥
德育的光合作用要想有效地发挥,就应该紧紧抓住光合作用的各个要素,规范德育的各个环节,使其达到光合作用的要求。
第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光能”作用。教师的“光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智慧和爱心等方面。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植物生长的化学能,教师同样需要将自己的智慧和爱心转化为学生思想进步的能量。做到以智慧启发学生思想,寓德育于情感熏陶之中。
教师要有理性的思考、高超的教育智慧,盲目的缺乏智慧的教育活动是无法影响学生的思想的。每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背后,一定有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并力求通过教育智慧的引领启发学生的思想,用能够触动学生心弦的话语启迪学生的心智,并与学生产生共鸣。
教师要有一颗感性、真挚、善良的心,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情感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为此,教师应该挖掘情感教育要素,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激发出学生本身具有的向善、积极的内在潜能,以教师心底的爱心之光扫除学生前进中的障碍,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记得初涉德育工作的时候,有一个让我感到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见到老师不能主动打招呼。学生也许是自卑,也许是对老师“不以为然”,后来我经过认真的思考,在一次校会中跟学生讲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你跟老师打了招呼,不是给了老师面子,老师不需要这样的面子而存活。老师对于你的问好报以微笑,是因为老师认为你在正确的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为你感到高兴。”这段话中带有对学生浓厚的信任和关爱。通过解释和宣讲,学生的心结打开了,自信心提升了,他们见到老师开始主动打招呼,现在走在学校的楼道中,学生们都会有礼貌地问候“老师好”。
作为“光能”代表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挖掘其思想根源并予以引领,通过富有智慧和爱心的教育,水滴石穿般地打磨,学生做人的根基一定会被打牢。
第二,要精心选择教育材料。绿色植物需要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促进生长,光合作用下的德育将水和二氧化碳比作学生成长所需的各种教育材料,其中包括规范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责任教育等领域的各项主题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要结合校情开展活动。
植物的生长需要因地制宜,学生的成长同样需要结合校情和社区周边的文化特点,选取恰当的教育内容。
我们学校地处一个老城区,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同时,学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结合校情和地域特点,德育处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爱我家乡,爱我校园”为主题的校歌创编活动,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通过查阅家乡的资料,增进了对家乡和学校的了解和热爱。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曲抒情、婉转、耐人回味、带有浓郁人文风情的校歌被创作出来,下面是歌词节选:“渤海之滨,海河流长,晨雾轻抚着风情之乡,鸟儿婉转,绿阴红墙,那就是九中,她团结勤奋文明向上,她立志有为进取报国,师恩难忘,伴我飞翔,同窗难忘,一生珍藏……”
一首校歌代表着学生在校的美好时光,校歌的创编使学生被浓郁的乡情文化气息所感染,同时提升了责任感和归属感。学生感受到实现梦想与承担责任是不可分割的,师生情、同窗谊流淌其间。这种结合校情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学生成长的根本,打牢了教育的根基。
2.教育内容要有思想性,要根据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开展活动。
关爱学生要从丰富学生的思想着手,没有思想触动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教育内容要有浓厚的思想性。现今社会上个别价值观的扭曲,给成长中的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利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一重要养料,对学生进行熏陶和修正是有效的途径。鉴于此,在“十二五”之际,学校承担了“品读国学经典与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的研究方案”课题,此课题的研究旨在“取国学精髓涵养生命,用国学经典铺就人生,以民族精神修炼人格”,在校园中创设一种“儒雅、向上、进取、担当”的文化氛围,用国学文化渗透,日积月累地将国学的责任内涵于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洞悉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现在需要什么,应该掌握什么,选取哪些教育要素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3.教育内容要有系列性,要持续稳定地开展活动。
系列的教育内容,持续地予以呈现,稳定地感染着学生,将给予学生思想的能量,滋养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以主题班会课为例,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的主题班会课要形成系列,可以包括亲情系列、励志系列,等等,涤荡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主题班会课的功能。
四、结论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方法 教学质量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的,它们是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所要讲的内容。什么是内涵呢?生物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什么是外延呢?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例如,“胚”的概念是:种子中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的整体,叫做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中的主要部分。(人教社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其中“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概念的内涵,它们反映了胚的结构的本质特征。“种子”,“新植物体的幼体”是从位置和功能上反映了胚的属性,因此,是概念的外延。由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事物特有的本质。教师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概念做全面的分析,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明确外延。做到概念讲解确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使学生能顺利地形成概念。概念做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只有当学生掌握它后,才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并清晰、正确地表达生物学思想。
二、针对不同的概念,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学的概念繁多,由于生物学概念的特征,内容不同,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纵横交错,因此,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概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讲好生物学的概念。针对不同的生物学概念常选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课本概念,逐词逐句挖掘,得到条理化、生成性的信息
概念是由词语表达的,通常也是经过词语传递,使他人接受并理解。讲述法就是运用准确、形象的词语,进行概念的讲析。运用讲述法讲好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确切、透彻、重点突出。怎样才能做到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抓住了这些重点语词就能做到上述的几点。例如:在讲解“酶”的概念时,抓住“活”,“催化”,“蛋白质”,“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这些重点词语,并再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讲析,就能使讲析确切,透彻,重点突出,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酶的概念。一般地讲,讲述法适用于各种概念的讲解。
(二)直观图像介绍抽象概念: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在进行生物学概念的讲解中,常适当地运用演示实验、挂图、板画、模型、幻灯、投影、录像、电影及计算机等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的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的生物概念识记的巩固性和持久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例如在讲解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概念时,可以画一张世代关系示意图,在这张图中,以自己为中心在中主轴上的纵向的一列亲属为直系血亲,而中主轴亲属以外的旁支亲属都是旁系血亲。同样的例子还有如;主动运输、原生质层、反馈调节、顶端优势、反射弧、兴奋传导和传递、基因、基因工程、内环境、体液免疫等等。
(三)通俗类比介绍陌生概念
将陌生概念与学生自身熟知的事物和生活体验通过类比,建立适当的联系,如果运用到教学中,这种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对新概念认知的内化。因为无论是细胞、器官、生物体,还是机器、楼房、人类社会,各系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所以类比法在概念讲解中有着广泛运用。例如;将密码子比作电影院的座位号,大人(tRNA)凭着电影票(反密码子)找到正确的座位(碱基互补配对),然后将带来的小孩(氨基酸)放到座位上,最后小孩手拉手(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作用,还加深了对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的认识。还有在免疫教学中,将骨髓比作士兵的摇篮,胸腺比作训练的场地,脾脏比作血液过滤器,淋巴结比作杀敌的战场等等。
三、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四、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l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生物学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1 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
1.1前生物学概念影响
前生物学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以前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由于现在的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机会太少了,生活空间有限,缺乏对复杂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又没有正确的指导,使他们对生物学形成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
1.2日常概念和生物学概念易混淆
日常概念是我们生活中对一些生物学现象习惯性的概括和称呼,这些概念是不科学的,错误的。这些日常概念对我们生物学概念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 3 抽象概念本身的影响
有的概念比较抽象,有的概念比较具体,具体的概念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掌握。如染色体组、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同源染色体等概念,抽象不容易掌握。
1. 4 感性认识欠缺的影响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扦插、嫁接、胚、胚乳、种皮、果皮、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1.5 旧知识的影响
部分概念间有递进的关系,最基本的概念不清楚,必然会影响其他概念。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个概念,如果种群不清楚就会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只有掌握了种群、群落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2 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2 利用数学图形,理清相关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这是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最大的困难。许多概念之间有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出现交集的情况,这些内容相关的概念可以用借助数学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比如用大小的圆圈,以及圆圈之间的从属或有部分交集的关系来表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基因包括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性状包括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激素、酶和蛋白质的关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激素是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有些激素是蛋白质。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2.3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以体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所指的对象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正确地运用概念。例如,对“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概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的变化是它的内涵。它的外延则是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对无性生殖、克隆均不适用;只讨论配子的形成规律,不讨论配子的结合规律;
2.4通过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概念
生物学中的概念能体现出人们探索真理的思维过程。教学时把概念的形成过程阐述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了解概念的由来,知道概念探索的方法,认识概念的思维过程,从而掌握概念的本质含
观察现象激发兴趣:出示一盆放在窗台上久不移动的向光生长一盆花卉。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怎样才能证明植物具有向光性?做实验,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学生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种想法。后来学生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索。让学生自己总结生长素概念,学生很容易掌握概念,
2.5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2.6抓区别找联系,深化概念
高中生物教材中相似的概念很多,有的则一字之差,却表示两个不同的生命本质属性。如原生质与原生质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自养型和异养型、需氧型和厌氧型、自交、杂交和测交、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引导学生类比区别相似概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比较:
2.7联系旧知识,促使形成新的概念体系
讲授新概念时有必要有针对性的复习旧概念,并注意强调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概念组成体系。概念一旦形成体系,知识才能条理化、清晰化,不仅复习巩固了旧概念,而且有助于学习和理解新概
2.8 注重概念的运用,及时进行检查反馈,矫正,巩固概念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5
初中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还比较薄弱,很多看似平常的生物学知识、经验还有所欠缺。显然,为初中生的生物学概念学习提供适当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的自觉性、持续性、稳定性都在不断进步。在概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提供实物、教具、动画、视频、直观的语言等与生物学概念密切相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先对概念进行感知。例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等重要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仔细观察,为概念的深入理解做好准备。通过感性、形象、具体、生动的学习,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难度。同时,在长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的持久性不断增强,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也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二、概念理解: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探究式教学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既要能在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学习背景和兴趣所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能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等方面与将要学习的概念之间的差距,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出适宜的探究课题,并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探究活动。“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对初中生而言,该概念的抽象性使该概念具有较大的难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该概念的要求已有所降低,没有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提出过度要求,仅仅要求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等。在进行“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展示了马铃薯、番薯、山药等多种含有淀粉的块茎或块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感性认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进行启发引导,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完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达到“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同时,这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打下伏笔。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探究式教学,使探究教学更加有效,也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对概念的主动构建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大脑中的前概念可能存在错误、偏差和缺失,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纠偏,防止对新概念的形成产生阻碍。
三、概念内化:概念图策略提升学生认知方式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6
理解生物学中的核心概念,必须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先例举两到三个相同事物,让学生分析其共同点,然后尝试对概念自我定义,实现对概念内涵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列举几种常见的易错例子,让学生进行判定,最终达到对概念外延的准确把握。例如针对“种群”这一核心概念,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一片森林里的所有马尾松、一片池塘里的所有的鲫鱼我们称之为种群,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2)你们认为什么叫种群?(3)一个养鸡场里所有的母鸡、一片森林里所有的松树是不是一个种群?三个问题围绕种群这一概念,利用具体到抽象,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方式展开,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相关概念,仅凭阅读记忆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
2形态结构知识的问题串
高中生物中所涉及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知识大多数都是微观的,学生平常很难用肉眼观察到,教师要善于利用图形和模型首先让学生形成一个直观的、整体的认识。问题串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说出该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或者整体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对重点部分进行观察分析,最后可以利用填图或制作模型对每一部分进行重组。例如在上“DNA双螺旋结构”时,教师拿出DNA结构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们对DNA空间结构整体上的第一感觉是怎样的,它是一个什么形状?(2)DNA空间结构的外侧和内侧由什么组成?(3)内侧的碱基对排列有何特点?(4)根据你们对DNA结构的认识,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DNA模型。(5)比较你们每个人制作的DNA模型,有什么不同?前三个问题的答案概括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同时为第四个问题做铺垫。第四、五个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最后一个问题又自然地将内容过渡到DNA的结构特点这一知识点上。此类问题串的设计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一个思路设计,使学生对生物的形态结构有了非常形象的认识,能准确描述出其结构特点。
3过程性知识的问题串
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生命活动过程,我在设计问题串的时候通常是先让学生阅读书本或动画演示,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把该过程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阶段研究。最后找出每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对该过程形成整体认识。例如教学“光合作用过程”时,学生借助书本提供的“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光合作用过程中哪些物质参与了反应,最终的产物是什么?(2)如果把光合作用过程分成两个阶段,你会怎么分?为什么?(3)光反应的场所在哪里?该阶段发生什么物质和能量变化?(4)暗反应的场所在哪里?该阶段发生什么物质和能量变化?(5)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什么?暗反应又为光反应提供了什么?(6)你们能否写出光合作用的总方式,并说出该反应的实质?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实现了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
4实验知识的问题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