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1
【关键词】经济危机 传统媒体 数字化 多元化 核心竞争力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还在继续,有预言说此次危机将可能持续几年之久,其影响已远远超过战后数次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中国传媒业已经和即将受到何种影响,中国传媒业的对策和出路何在,是当前学界和业界普遍关心并讨论热烈的话题。限于篇幅和为了使论述更有针对性,本文重点讨论经济危机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及中国传统媒体的对策和出路。
一、经济危机下,中国传统媒体压力重重。
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深远而且广泛,全球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文化产业都深受其害。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传媒业在此次危机中也遭遇了空前的挫伤,尤其是传统报纸媒体在这场危机中可谓是伤痕累累:报业股价大幅下挫,几乎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广告收入继续保持负增长并呈加剧趋势;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采取减薪、裁员等手段以降低经营成本;一些报纸开始出现变卖资产、停刊、转网、申请破产保护等情况。
经济危机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也正在逐渐显现并不断扩大,中国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受众流失。近几年来,伴随网络、手机、便携式阅读器等新媒体的出现,中国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的读者群流失严重。而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一流失过程。据《2008年全国报纸印刷量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为1594亿印张,较2007年减少了2.45%,而这也是自1993年以来中国报纸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①另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报业市场订阅数、零售数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这一趋势有增无减,且速度加快,与此同时,一些电视媒体的收视率、点击率也出现下降。
广告收入锐减。广告收入是传媒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广告资源受国民经济的波动和循环的影响非常大,经济情况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带来广告收入的相应变化。2009年以来,经济危机对中国广告业的影响逐渐显现,广告收入呈现下降趋势。受经济危机影响,一些企业大幅度减少了它们的广告开支,其中对传媒广告业影响最大的是汽车、房地产、通讯和商业零售业。以房地产为例,其广告投放增长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是59%,但到了该年第三季度下滑至-4%,而到了2009年1月份,房地产广告投放量进一步萎缩,增长率为-22%。②伴随这些行业广告投放的大幅削减,传媒广告收入出现震荡,下降趋势明显。有研究数据显示,2009年1月除电视媒体外的各类媒介(报纸、杂志、广播、户外)的广告花费同比都在下降,环比也基本处于下降趋势。
再融资能力受阻。传媒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并且需要不断追加资本,这使得融资成为世界传媒业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中国传媒业长期以来一直依靠政府投入,产业化时间不长,加之具有较深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传媒业的融资渠道更加有限,融资能力相对较弱。
二、导致中国传统媒体困境的深层原因
经济危机下,中国传统媒体压力重重,但冷静下来思考,其实这些压力和困难早就存在,只是当前的经济危机放大加剧了这样一些困难。
1、新媒体的冲击
目前中国传媒业处于一个新旧媒体共存共生、此消彼长的时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中的主角之一,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这首先体现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受众的有力争夺上。传统媒体因为成本负担较重、优势不明显等原因,其受众正在逐渐萎缩;而新媒体倚仗它的便捷、及时、交互等优点,正逐渐成为受众,特别是年青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来源。据统计,至2009年1月,中国的互联网网民已达3亿,网络的渗透率接近25%,并且还在不断扩散。手机上网用户在2008年也已达1.176亿人。③另外,伴随2009年年初3G牌照的发放,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动力将更为强劲。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还体现在它们不断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据美国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07年,美国报纸印刷广告收入累计下降了15%以上,而自有统计数据的2003年开始,各报纸网站的广告收入却在逐年增加,至2008年5年间增幅超过了160%。④尽管中国传统媒体因受行政垄断等保护,所受到的来自新媒体的冲击相比较而言要小得多,但近年的相关数据也显示,网络等新兴媒体分流了传统媒体重要的广告资源。
2、过度依赖广告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广告收入为主,其他经营方式为辅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在中国传媒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据统计,广告收入大致占到了中国传媒业总收入的70%-90%,在有些媒体甚至高达98%以上,而发行等其他方面的收入比例则相对很小,资源补偿呈现严重的单一化倾向。
经济危机波及之下,传媒广告业必然受到严重影响,而伴随广告收入的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将是整个传媒产业的摇摆与重创,这一问题在美国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影响力的《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太阳时报》在经济危机中纷纷申请破产保护,等等。
3、同质化竞争严重
目前,中国传媒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早期竞争阶段,而媒体经营层面的创新招数几乎殆尽,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且趋于同质化,传媒在内容服务和营销手段上越来越“大同小异”,不少报纸缺乏特色,电视频道栏目重复,克隆成风,媒体普遍缺乏好的产品和服务。
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背后其实是传媒内容创意的不足,文化市场中的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的关注,产品定位及功能单一,未能形成传媒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随着传媒业走向“消费者导向阶段”,竞争将直接体现为对受众的争夺和挽留,受众满意与否是衡量媒体发展的重要指标,核心受众、核心内容、核心人才是中国传统媒体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局,提升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三、经济危机下,中国传统媒体的出路
面对这场经济危机,中国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摆脱困境寻求突破呢?根据当前形势和以往经验,加速转型是传统媒体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唯一抉择。
1、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传统传媒转型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中国传统传媒,特别是报业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大概有300家以上的报社和关联产业单位加盟了“报业数字化实验室”,这对于整个传媒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但是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建一个网站,究其实质是要构建起内容的多介质平台,让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时代能够适应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从而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在以往的数字化转型中,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建立媒体网站,以为这就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其实它们大多只是报纸的电子版而已,有的甚至成为了传统媒体的负担。
此次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会迫使很多传统媒体改变对数字化转型的简单看法,放弃原有思路,更深层次地去思考数字化转型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并购整合、强强联手将是大势所趋。
2、多元化转型
多元化又称多角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增加收益机会,减少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过分倚重广告的单一化收入格局使中国传统传媒业具有极高的市场风险,另外,广告占一个国家GDP的百分比是有限的,一般在3%左右,尽管目前我国广告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但在众多的竞争者争夺之下,早晚会出现饱和。多元化战略是中国传统媒体突破单一化收入格局,寻求产业长久发展之道的必然选择。
其实,当代世界传媒业正在走向“大传媒”产业,运作以传媒产品为主,包括跨媒介、音像出版、网络播放权等,再衍生出如主题公园、书籍玩具等后传媒产品。时代华纳、迪士尼等媒体巨头的发展,正是通过以传媒产品为核心的大传媒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整合,逐渐形成跨领域、跨行业、跨媒介、跨地区的综合传媒集团。中国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传媒”产业,必须建构传媒产业的商业运营新模式,重视塑造品牌及产业链,真正提高我国传媒整合产业价值链的能力。
目前中国传媒多元化经营主要采取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进行,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经营来拓宽延伸现有产业价值链。随着产业价值链的拓宽延伸,尤其是后传媒产品的开发,传媒业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游戏、影视等都是传媒业可以拓展的领域。
3、提高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注重品牌等非财富资本的经营
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传媒的生存与发展,在传统媒体数字化和多元化转型过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关键。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它有着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在经济危机和新媒体的双重夹击下,只有把传统媒体的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有可能保住传统媒体现有的资源,引领传统媒体走出危机。而在多元化转型过程中,传统媒体也应对自身优势和特长了然于心,而不能盲目扩张,不能搞“泛多元化”,不然不但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给自己增加包袱。
在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过程当中,尤其要重视品牌等非财富资本的经营,而这恰恰是中国传媒业长期以来比较忽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最终体现为品牌的竞争。中国传媒业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品牌建设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知名品牌。但从整体而言,中国传媒品牌的实力仍然很弱,至今我们都还没有世界知名的传媒品牌。在同质化竞争日益突出的今天,品牌战略理应成为传媒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
经济危机恶化了中国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但真正制约中国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与矛盾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只是让问题和矛盾更明显、更突出,中国传统媒体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成功地实现数字化和多元化转型,在此过程中,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个关键。■
参考文献
①②蔺玉红,《报业转型 是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下唯一抉择》,《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
③陈刚,《经济危机下传媒发展的破局策略》,《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2期
④李乾韬,《美国报业破产警示:报纸广告年增速仅3%》,《南方都市报》,2009年1月20日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2
关键词 媒体转型 媒体人 薪酬危机
一、引言
中国俗语有云,“君子不言利”。媒体行业作为社会进步和社会公义的推动者和守护者,让媒体人这个职业天然的具有公共的属性。许多媒体人是带着职业理想踏入媒体行业的。在伟大的梦想面前,谈论薪酬和计较得失似乎显得不够高尚。但是,人都是需要物质来维持生活的,媒体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物价不断上涨的现代。媒体人如何在不用忧虑生活的情况下朝着心中的理想迈进?如何面对和解决大多数媒体人正在面临的薪酬危机?这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虽然一新一旧,但是本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传统媒体具有国家的垄断性,他需要相应的“准入证”,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保护性,而新媒体则不具有这种特性,于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新闻的写作编辑方面,传统媒体的写作内容的限制要多于新媒体,而且传统媒体的写作是讲求对仗和工整的,但是新媒体则要求速度快、吸引眼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使得其在转型过程中,对媒体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传统的媒体人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方的平衡,而新媒体则对经济效益有更多的要求,这对处于转型期的媒体人也是一种考验。
二、转型期媒体人的现状
(一)工作压力大,精神焦虑不安
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了一份关于中国人睡眠质量的报告。数据显示,教师和公务员的睡眠质量最好,而媒体人的睡眠质量最差。他们常常为了报道一个突发新闻而半夜起身赶去现场。我们可以从一些报道中看出媒体人的工作压力和身体状况:2014年5月16日,广州日报的社长汤应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0岁。2014年5月6日和5月8日两天,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和深圳报业发行物流公司总经理张敬武分别因工作压力、抑郁症等原因自杀身亡。媒体人如果生活得安逸,生活方式健康,应该不会有相继因病而逝、自杀离世的新闻出现了。虽然他们离开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媒体人工作负荷之重、承受的压力之大、精神困境之深却可以从中折射出来。
转型期的新媒体人面对的是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的报道模式,而不再仅仅是几个版面“一亩三分地”,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对媒体人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广泛性、多样性方面提出了的更高。虽然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这与他们增加的工作量和辛苦程度是不成正比的。201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那个时候新媒体才刚刚盛行,当时有80%的媒体人表示工作压力大,常常感到躁动和焦虑不安。
(二)转型期媒体人薪酬的现状
以传统的媒体为例,进行10年前后的对比。10年前,以《财经》杂志代表的报刊核心成员的收入是在1万元以上,当时北京的房子均价是7500左右,这些媒体的精英们通过一年的努力可以买到将近20平方米的房子,或者至少也能为更大的房子付上首付。但是10年后的今天,《财经》杂志经过市场化的运作和对机遇的把握,已经在内容与经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年的收入平均在亿元之上。虽然他们的核心成员的薪酬也有所增加,但是如果仍旧以北京的房价为基础来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些媒体精英的购买力下降了将近一半。想要在北京买房,即使是付首付也需要在不吃不喝的基础上努力3年到5年。媒体界的精英们尚且生活得如此艰难,那么众多的中层、基层媒体人呢?
媒体人现实的薪酬问题加剧他们更换工作的频率,一些优秀的传统媒体人、编辑没有选择和传统媒体一起携手转型,而是直接脱离了传统媒体的阵营而投入到新媒体当中。其中,两大类的工作机会备受媒体人的青睐:一是互联网相关的媒体,这些媒体不但为媒体人提供了需要创新的工作内容和优质的工作环境,还对优秀的媒体人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如对于长期工作的核心员工给予一定的期权、股票的激励,从而让这些媒体人奋不顾身的投入其中;二是企业的跨行业挖人,这在财经类媒体、机械制造类媒体异常普遍,他们采取加薪、升职等方式对传统媒体人进行诱导,这对于大多数三十左右的、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媒体人来说是不小的诱惑。
三、留住人才,解决媒体人的薪酬危机
(一)面对现实,进行薪酬的调整
首先,必须证实一点就是媒体人的定性。有些媒体人并没有长期立足媒体行业的打算,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份工作、一个饭碗,只要有其他公司提供更高的薪酬,他们大多会选择离开。这部分人并不需要归为薪酬调整的媒体人之列,至于如何区分,这就要看各个公司的评价和考核标准了。但是,笔者相信,更多的媒体人是希望长期从事媒体行业的,是把媒体人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来对待的。对这一部分人,管理者必须通过将自家的媒体与其他同类媒体的薪酬、与整个行业的平均薪酬进行比较,了解自己的薪酬标准是处于均线以上还是均线以下,从而进行薪酬的调整,形成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留下那些真正愿意留下来的人。但是,具体的调薪细则,则需要媒体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二)增加培训机会,让媒体人不断成长
媒体人通常是对知识财富比较重视的人。他们认可并重视知识的价值,更加看重自己未来的成长。特别是对于25~30岁之间的媒体人,虽然他们需要赚钱来让自己安居乐业,但是他们更希望、更需要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媒体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或者是广告置换的方式,把优秀的媒体人推荐到知名的学校进修,既不会耽误工作,也可以有益于个人的发展,还能增加媒体人对所在媒体的认可度。国外媒体长期发展和成功的经验向我们表明,好的培训计划可以吸引和留住有才能的媒体人,其效果不亚于升职加薪。
(三)鼓励媒体人进行知识的创造带来版权收入
媒体人的才华在其笔杆子上得到体现,但是是否能充分地体现,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才华获得丰盈的生活,是媒体行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以欧美的主流报刊为例,他们除了采访、编辑等工作,还会去扩展自己的事业版图成为畅销书作家或传记作家,从而获得丰厚的回报。当然,这项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是欧美的主流报刊,会为资深的员工提供足够的写作时间,让他们踏实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基本薪酬作为保障。
媒体转型的时代已经到来,媒体管理者会逐渐意识到给媒体人支付合理的薪酬以留住人才的重要性,相信新一轮的媒体人薪酬危机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解决。媒体的管理者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留住对自身发展影响重大的员工,留下那些真正有理想、励志投身媒体行业的媒体人。
(作者单位为中国青年报社)
[作者简介:狄婷婷(1980―),女,北京人,本科,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 江作苏,王敏.传媒转型期媒体人的精神困境[J].新闻界,2014(14).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3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这一形势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传统媒体依然具有新媒体所无法代替的优势,因此找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定位,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将各自优势最大化,将是媒体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一、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的优势
传统媒体是指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在与新媒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尽管传统媒体遭遇重重围堵,面临无数的困境,但无论是在传统媒体中还是在新媒体中,内容始终摆在第一位。在这一方面传统媒体仍在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更新的及时性方面有所逊色,但是它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方面是新媒体无法企及的。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新媒体挤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传统媒体长期积累下来的人才、资源、权威性和品牌号召力等均优于新媒体。这些优势使得传统媒体可以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新闻资讯进行深入的采访、调查和分析,并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新闻报道。这种调查性和解析性的新闻报道是众多“草根”级的“自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的。
其次,新兴媒体虽然来势汹汹,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规范,虚假信息泛滥、恶意炒作严重、煽动社会情绪等现象大量存在。而这些缺陷恰好是传统媒体比较容易避免的。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时,一些传统媒体的报道会更准确、更全面、更真实、更权威。毕竟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有众多“把关人”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并对新闻后果负责。
最后,在不同的环境下,用户对媒体形式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在户外,用户对手机的依赖性很强; 在办公环境,用户对电脑的依赖性很强; 在家庭中,用户对电视的依赖性更大,因为电视的互动性很强。相对而言,电脑是比较个人化的东西,很少会出现一家人坐在一台电脑前其乐融融的场面; 但电视不同,它是最能体现“一家人”这种家庭文化的东西。
二、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关系
有人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不过,与其说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变小了,还不如说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一个现象,就是传统媒体的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传统媒体不能无视新媒体这个“新渠道”的冲击,但也不能毫无主见和判断地追随新媒体。需要明白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传统媒体在进军新媒体时不是战略转移,而是对话合作;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互利共赢。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几个环节
1、信息产品内容要受欢迎
不管传媒行业如何发展,内容为王依然是生存法则之一。很多传统媒体以为把传统的新闻产品简单包装和形式多样化后在新媒体媒介上传播就是新媒体化了,但这只是媒介的新媒体化,核心内容不改变,依然是老酒装新瓶,换汤不换药。由于我们的很多中央传统媒体由于长期处于衣食无忧、竞争不强的生长环境中,生产出来的信息产品都是以我为主而不是以用户为主,内容不接地气,考核不接市场,导致竞争力弱。我们从网民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大众都喜欢看搜狐、新浪、网易的新闻,喜欢看微博和朋友圈,主要是这些信息贴近大众,朴实生动,老百姓爱看。我们的传统媒体在进化为新媒体的进程中,必然也要进化内容讲述方式,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讲述;此外实效性是信息产品的另一重要卖点,时效大于形式,如果信息产品没有实效性,也就成了老旧商品,失去传播价值。传统媒体在一些重要新闻报道上要精简流程,及时,提升信息产品价值。
2、信息产品加工要新媒体化
新兴媒体的信息产品相对于传统媒体在产品形态和传播网络上是创新和多样的,所以融合首要解决的是信息产品的生产线要能够生产出新媒体产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大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方向已经明确,从媒介产品看,已经不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了,只要是受欢迎有市场的产品就是融合后的好产品,去迎合市场、适应市场甚至引导市场。传统的信息产品生产线必须在技术、内容组织和加工等进行新媒体化。在技术方面,融合后的信息产品加工平台是模块化、轻量化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生产线,最大化自动生成适应各种媒介的信息产品原型,适配各种媒介,编辑加工人员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成品出线,推向受众;面对市场需求、新技术应用,快速模块化改进,迅速推出新形态信息产品;面对市场反馈,快速调整产品;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创新,寻求差异。在媒体人员方面,编辑要一专多能,专内容,多形式,熟悉各种媒介形态和受众喜好,提升“媒体兼容性”。
3、信息产品营销要互联网化
信息产品营销互联网化具体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全媒体化、品牌化等。数字化是信息媒体融合的基础,网络化是互联网时代营销的基础。传统媒体的营销渠道过去一直着力于广播、电视和报刊等,营销模式以发行、供稿、广告和商业活动宣传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的很多日常娱乐和消费活动都迁移到互联网上,各媒体的营销渠道也就自然扩展到网络,首先是都建设了自己的媒体网站,构建信息发供网络平台,此时的营销还是单向,信息只是发没有推,且与用户互动性不强;社交平台发展起来以后,平台用户迅猛增长,吸引各大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官方账号,与网民积极互动,将信息直接推到用户端,粉丝数成为了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
网络拉近了媒体与用户的距离,为媒体营销提供了便捷,如何能做得更好,还需要做到精准化、全媒体化、品牌化等。互联网时代信息消费特点是碎片化,需要媒体在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时要在内容和受众上精准化,什么样的群体适合推什么样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有的放矢,降低营销成本,提升营销成功率,现在发展起来的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为营销的精准化提供了参考依据;接下来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全媒体化是拓展市场,立体式营销,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性和粘度的发展阶段,用户认可了,品牌效应也就形成了,提升了媒体的商业价值,为媒体带来了效益。
4、管理机制的商业化
媒体融合,机制先行。在某种意义上,新媒体的“新”代表了适应市场发展,商业化运作的新管理机制。如果要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真正融合,必须要去除传统媒体管理流程复杂、应变迟缓等弊端,而是媒体要商业和市场化,真正按商业规律去应对快速多变的市场,决策和流程要快速灵活善变,按照互联网的思维和规则去做事业;引入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走真正市场化的道路。媒体竞争是残酷的,很多没有及时变革,不适应市场发展的媒体已经或将要消亡,也许管理机制的转变会带来了阵痛和风险,但也许会避免了消亡。至少从目前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一条优势互补,风险相对较小,快速转型和融合之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今天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介质的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所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信息量的爆炸,导致读者减少、广告下滑、同质化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所面临的生存形势比想象的更为严峻。因此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有效弥补自身不足,发挥自身优势,将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戴程. 全球化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问题研究――以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为例[J]. 新闻界,2009,02:60-62.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4
【关键词】全媒体 数位汇流 应对策略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网络信息传播应用技术与移动信息传播、多媒体信息传播融合已成趋势,数位观察、数位编辑、数位资料、数位阅读、数位行销、数位价值、数位广告等“数位”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面对数字媒体的大融合,大陆媒体在2008年提出了“全媒体”的概念,以应对数字媒体时代的竞争。台湾联合报系则在2010年提出了“数位汇流”,并建立了数位汇流大编辑台,以应对新媒体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数位汇流”是“全媒体”的深化和发展。那么,在数字媒体大融合时代,“全媒体”和“数位汇流”又有什么差异,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一、传统报纸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报业迎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从传统的纸质报纸到手机报,从铅字新闻到网络新闻再到如今的影音新闻,报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数字时代的到来,也使受众获取新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电脑、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都成了获取新闻的有效途径。企业家网站()曾经提出了未来十年可能消失的十大行业,而报纸便是其中之一。
便捷的手机报、即时的网络新闻、个性化的微博、博客、网络社区,无不在挑战着传统报纸的地位。在数字媒体大融合的时代,报纸将跳出传统报纸的范畴,它可能是一张电子纸,上面不仅有静态的图片,还有动态的视频、影音,甚至能看影片;每天的报纸也将不再是一个版本,而是即时更新的新闻连载。
数字化时代,传统报纸要生存,就必须积极寻求变革的途径,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全媒体”和“数位汇流”无疑成了传统报纸的救命稻草。
二、大陆的“全媒体”
(一)什么是全媒体
所谓全媒体,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集合。具体地说,就是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它不仅指数字化多媒体,同时也指多媒体间的融合。全媒体实质上是一个由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网络新闻等互联网媒体、以及户外楼宇广告等数字媒体有机整合而成的平台,它力图实现各媒体的优势互补。全媒体对报业集团而言,其实质就是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媒体融合,从报纸产业转变为内容产业。
(二)全媒体发展状况
近年来,传统报业的自身价值受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影响逐渐呈弱化趋势,媒体的数字化生存模式日益成为报业探索的内容。2008年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并确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安全生产报、烟台日报集团等单位为报纸全媒体出版领域应用示范单位,进行数字复合出版的研发和试点。
早在2006年8月1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便推出了全国首家多媒体报纸――宁波播报,而这也被称之为当年中国报业十件大事之一。宁波播报是一张汇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的互动性报纸,跳出传统的读报模式,受众还可以听新闻,甚至进行即时的反馈和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宁波播报正逐渐将传统报业引向全媒体时代。
而全媒体战略的尝试则是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开始的。2008年7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宣布,国内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正式运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记者的稿件开始向多个全媒体终端――纸质报纸、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传统报业也正式迈开了全媒体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内传媒集团纷纷向全媒体转型,正逐步加快建立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和数字化传播网络。
(三)全媒体发展困境
1、综合人才稀缺。全媒体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从业者兼具采、编、写、摄影、摄像等综合能力。采编人员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灵敏的反应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报道。然而,当前条件下,这类人员相对稀缺,这也是造成全媒体的主要困境。
2、多种媒体整合困难。全媒体的发展,要实现平面媒体、互联网媒体、无线多媒体以及户外数字媒体等的有机整合。但在当前条件下,要实现这几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的整合有一定困难。
(四)全媒体发展意义
全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而代之以“媒介融合”这一新的传播模式,它将不同的媒体集中在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通过发挥各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行信息传播,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渠道满足受众的需求。全媒体时代,传统报业也开始实现从生产报纸向传播内容转变,从而更能有效实现新闻传播的及时性。
三、台湾联合报系的数位汇流
面对快速发展的“数位”时代,台湾联合报系提出了报业发展的数位汇流。
(一)什么是数位汇流
所谓数位汇流,是将文字、图片、影音等全部整合在一起。具体讲,即在新闻发生后,立即邀请专家、记者连线,进行网上直播。数位汇流是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因为报业集团,不应只有单一报纸产品,还需要产出多元化,载体多元化,同时及时推出新的运营模式。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是“数位汇流”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
(二)联合报系数位汇流
在数位汇流背景下,联合报系已由原来单纯产出一种纸质产品,发展到服务全面性、载体多样性、内容多元化的媒体时代。在新闻方面,它坚持内容为王原则,提供新闻服务民众、以新闻为主报纸为辅,通过影音新闻,实现新闻的真实性;通过手机、电脑等进行实时互动,随时更新新闻讯息,实现新闻的及时性。在广告方面,跳出单板的纸质广告,代之以具有动画效果的广告,通过互动,即时下单与消费,凸显其购物的便捷性,大大提升了广告商的利益。
为了有效实现数位汇流,联合报系建立了数位汇流大编辑台。极具科技感的大编辑台是新闻内容的产制中心,透过数位汇流,提供网络、手机、电子书等各种载体使用,开创了未来媒体发展的新时代。它将联合报、经济日报、联合晚报、联合新闻网四个独立媒体整合作业。这是一个占地近一千五百坪的新闻工作台,能同时容纳700多名记者在这里工作。
数位汇流下的“三报一网”大编辑台,有三个方面的显著变化:首先,物理变化――将报纸相同专长领域部门的人员整合在一起,比如不同报纸的财经类记者坐在一起,这样就能有效沟通讯息和想法,以实现即时、准确播报新闻,这也是迈向未来媒体的第一步;其次,化学变化――数位汇流环境下,未来联合报不只印报纸,更要将新闻文字、图像、影音内容供应到读者手机、网络等各种载体上,使读者能及时获得即时新闻;最后,体制变化――新闻人员的思维与习惯彻底改变,联合报系的记者编辑掌握数位汇流能力后,未来便是在影音的氛围下工作,彻底改造了传统的媒体环境,在圆形工作台上方是一个圆形电视屏幕,汇集了全世界各主要新闻频道,编辑记者可以通过屏幕随时了解全世界的实时新闻,这也为联合报系的新闻时效性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在大编辑台还配备有即时新闻简易摄影棚,能制作即时新闻,传送影音新闻,以便即时提供新闻服务民众。
(四)数位汇流意义
数位汇流不但能即时地提供新闻,同时将进一步缩短数位和资讯的落差,能让偏远地区的人通过网络、手机等即时了解信息、吸收新知识。在“数位”时代来临之际,数位汇流无疑为媒体在数字时代找准了定位,也为未来媒体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数位汇流与全媒体对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数位汇流是传统媒体的数位化,全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集合。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数位汇流是联合报系为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而提出的与全媒体思路类似的概念。在数位汇流环境下,传统报业不只印报纸,更要将新闻文字、图像、影音内容供应到读者手机、网络等各种载体上,使读者能及时获得即时新闻;而全媒体则提倡多种媒体有机整合形成的优势互补、多形态、多层次的体验式平台。一定程度上,数位汇流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全媒体则强调载体的全面性。
当前传统报业要实现平面媒体、互联网媒体、无线多媒体以及户外数字化媒体等媒体的有机整合,具有一定的困难。从一定层面上说,大陆媒体离实现载体的全面性似乎还有一定距离。然而传统报纸与新媒体的竞争又确实存在,“数位汇流”对传统报纸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数字媒体大融合环境下,新闻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全媒体更强调载体的融合。视频、音频的广泛运用,专家、记者的现场连线,都能有效帮助受众更好地获得信息,也真正实现了“内容为王”。
此外,联合报系的数位汇流大编辑台也是一个值得传统媒体借鉴的地方。这种打破不同报纸内容领域间的界限,将报纸相同专长领域部门的人员整合在一起(比如不同报纸的财经类记者坐在一起)沟通讯息和想法的做法,能让新闻更具深度性和全面性。大编辑台的简易摄影棚,也为新闻的时效性提供了便利。
我国的纸媒正经历着从以信息量为支撑的内容竞争、发行竞争和广告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品牌竞争和影响力竞争。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社会新生代的阅读习惯逐渐从纸质媒体转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时代,有效运用“数位化”的优势,减少讯息在传输中所产生的失真,实现新闻的即时性、全面性,这些,无疑是报业在发展中值得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①申维亮,《地市报的全媒体战略》,《传媒观察》,2010(6):29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5
[关健词]电视 收视群体 定位
当前新媒体的强势崛起确实让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们不能把传统媒体当前发展遇到的困境全都归昝于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也不能因此而退缩、因此而无所作为、放弃阵地。全媒体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受众群体的竞争,当前,电视等传统媒体最大挑战是自身固有的受众群体因投奔到新媒体而流失严重,那么流失的究竞是哪些群体?还有哪些群体仍然是电视媒体忠实的观众?电视媒体应该如何留住这些群体? 还有哪些群体可以去拓展?如何去拓展?这些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在加快电视媒体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并通过节目创新创优吸引新媒体受众回流的同时,电视媒体应重新对受众群体、受众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重新定位自己的收视群体,重新调整战略布局,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忠实收视群体,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根据2017年1月22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特别是网络直播的急速扩张,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与2016年6月相比,短短6个月,用户增长1932万人,真人聊天秀直播、游戏直播、演唱会直播,体育直播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受众。其中游戏直播用户在最近的6个月增长20%,一些直播平台的当家网红更是让一些年轻受众疯狂,并花费不菲的金钱打赏。
从数据上看,随着微信、QQ等APP工具的普及,特别是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面临的形势确实十分严峻。但这种状况并不能说电视媒体就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按照中央部署,促进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加快电视媒体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加快电视节目创新是摆脱当前不利局面的正确方向。同时,电视媒体通过对非网民的分布,网民的城乡结构、年龄结构、收入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文化学历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节目定位、受众定位和拦目设置也是摆脱当前困境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我国非网民规模6.42亿,其中城镇非网民占比39.9%,农村非网民占比60.1%,农村人口占非网民大头。阻碍非网民上网原因,不懂电脑及网络的占54.6%,不懂拼音等文化知识限制的占24.2%,无时间上网、不需要不感兴趣、没有上网设备和当地无法接入互联网的分别为17.8%、13.5%、8.0%和4.8%。由此可见,我国非网民规模仍有6.42亿人,这仍然是不小的群体,这些人既不上网也不会自己花钱去订阅报纸,电视是他们最为倚重,甚至是唯一依赖的传播媒体,这个群体应是电视媒体不能忽视、应该去抢占的受众收视群体。
从网民年龄结构看(图1),我国网民以10-39岁的人群占主体,这个年龄段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3.7%,而50-59岁和60岁以上的群体仅占5.4%和4.0%,而10岁以下的仅占3.2%,也就是说,在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中,上网的人数较少。电视仍然是他们休闲娱乐、获取生活知识和了解外界状况的重要渠道。
2016年和今年以来拨打武汉电视台新闻频道热线电话的观众年龄构成也同样印证了上述分析,据登记,拨打热线电话的80%以上观众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询问的问题是:怎么办老年证?哪家银行好买国债?老年人想再婚儿子媳妇不同意怎么办?盐藻等保健品是否有用?哪家医院的专家治失眠效果好?治心脑血管疾病去哪家医院好?电视上介绍的医疗专家怎么联系?哪家养老院服务好?等等,这说明中老年群体仍然爱看电视, 这主要是因为:笫一、他们因为年龄及知识的原因对电脑、手机的操作使用有一定困难,第二、他们对网络世界缺乏青年人的激情,第三、视力等生理功能下降导致他们上网和读报较为困难,而电视有声音、有图像,可看、可听。而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尚小和网络知识的限制,还没有迫切的上网欲望,可见老年人群体和少年儿童群体是电视媒体提高收视份额、发展忠实观众的重要群体。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目前我国的老年化进程明显加快,据民政部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截止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2015年至202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5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2025年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从家庭结构看,大多为4个老年人,由于寿命延长,甚至有8个老年人,而中年人或青年夫妇为2人,算上放开二胎,有2个儿童。所以在家庭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多数。
应对老年化社会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要满足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应该说在这方面电视媒体大有可为,发展空间很大。
从网民的学历结构来看(图2),截止2016年12月,初中程度的网民规模最大,占37.3%,高中技校中专文化程度的网民规模次之,占26.2%,而大专文化程度的网民占比最低,仅占9.1%,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网民占比也只有11.5%,高层次文化程度的网民规模反而较低。所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也是电视媒体应该重视的对象。
从网民性别结构看,男性更喜上网,男性占52.4%,女性占47.6%。从网民收入结构看,月收入3001-5000元的网民占比最大,为23.2%,月收入1001-1500元的网民占比最低,占5.7%,8000元以上,无收入群体、1501-2000元收入群体占比较低。从网民职业结构看,学生和个体户及自由职业者网民占比最高,分别为25%和22.7%,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网民占比最低,分别为0.4%和0.5%。企业中低层管理人员及工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退休人员、无业下岗失业人员等行业的网民占比较低。
分析网民结构表明,6.42亿的非网民、45岁以上中老年人、10岁以下儿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士、月收入1001-1500元及8000元以上和无收入群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及工人、农村务工人员及退休人员是电视媒体必须下大气力去培育的收视群体,力争使他们成为忠实的电视观众。
在当前新媒体对电视构成严重挤压的形势下,一方面要通过非常举措和创新创意,打造参与性、互动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经典栏目,吸引年轻的新媒体受众回归电视,成为既爱网络,又爱电视的“两栖受众”,同时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与新媒体错位发展,在深入研究上述非网民及上网欲望不强烈群体的生理、心理、情感、需求的基础上,研发、设计、打造一档或几档被他们称为精神寄托和生活指南的精品栏目, 或者在栏目的内容结构上,增加上述群体感兴趣的内容。臂如针对老年化加剧的趋势,可以打造贴近性、参与性强的老年健康类节目、老年消费类节目、老年情感类栏目;针对10岁以下儿童,打造一些满足儿童兴趣所在的儿童类精品栏目应该会有不e的收视份额;针对非网民及低收入群体、无职业群体、外出务工群体则应推出指导他们创业、就业和维权的栏目和节目,多提供党和政府的致富政策、帮扶政策、致富信息和科普知识;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高收入和较高学历人群则应为他们职务晋升、投资理财、旅游消费、恋爱婚姻提供指导。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6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媒体融合;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87-05
[作者简介]黄霞(1982―),女,广西钦州人,本科,钦州电视台记者,中级。
一、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比想象的严峻
我是一位典型的80后。记得在小的时候,最让人欢欣鼓舞的就是家里有一台电视机。90年代初,彩电可以称得上是最牛的电子产品了。当时没有闭路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也比较少,大多数时间电视画面充斥的是画面测试图形和闪烁的雪花。尽管如此,大家对电视的热情依然高涨,看电视俨然成了那个年代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华灯初上,一家老小早早地聚集在电视机前,看《西游记》《渴望》,百看不厌。看着电视机里展现的五颜六色的画面,大家都被感染了,或哭、或笑。农村没有电视的家庭在看露天电影时也是这种表现。看电视和电影在那时候是一种集体的狂欢,是一种视觉的享受。
然而,时光流逝,转眼20多年过去了。到了今天,在我周围的朋友中,经常收看电视的人或说他们收看电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很多人偶尔打开电视,多半同时也在上网,仅仅把电视当作一个提供背景声音的陪伴而已。对于我本人来说,因为从事电视行业,所以大多数的时间打开电视会锁定一些关于新闻资讯类的频道,又或是偶尔关注类似于《中国好声音》《非常了得》《一站到底》等综艺类节目。
越来越多的人如上文描述的“我”那样,用来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人认为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总体来说正在逐年下滑,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艾瑞咨询曾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去的几年,北京电视的开机率从70%下降到30%。
除了电视以外,报纸也是如此。有人曾做过一项调查,在1964年,80%的美国人看报纸,今天只有50%,年轻人不到20%。2005年,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做出预测:“(按这个趋势发展)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将归于零。”不过,在广播出现时,有人预言报纸必亡;在电视出现时,有人预言广播必亡;现在互联网出现了,开始有人预言电视要消失。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都还“活”得好好的。尤其是报纸,从诞生到现在已有500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电视、广播、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但至今它依然存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还是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电视、报纸、电台这些传统媒体的用户正逐渐分流到其他新媒体中去,这在年轻的一代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无论传统媒体承认与否,他们的话语权正在被新媒体蚕食。昔日一家人争相抢夺的电视遥控器、被众人竞相传阅的报纸被慢慢地打入“冷宫”,媒体受众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逐渐被电脑、手机所取代。正像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的那样:权力正在发生转移,从我们这些拥有和管理媒体的人转移到正在变得日益挑剔的读者和观众那里。这些读者和观众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技术极其敏感,不愿意被领导,并且知道在这个媒体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用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获得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资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用户调查显示,尽管目前网络视频在用户覆盖方面尚无法与电视相比,但是在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人群体中,网络视频的渗透率和黏性正不断上升,而这些群体本身的高价值及其导向性将会带动网络视频向其他群体渗透和扩张。在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不断崛起的今天,年轻人拿着手机、笔记本电脑在移动状态下通过网络看视频、新闻资讯的身影随处可见。同时,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自媒体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自媒体的发展让每个人手里都多了一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信息传播形态的丰富化和信息交流途径的多样化又推动了自媒体、私媒体、草根媒体、公民媒体、独立媒体、参与式媒体、社会化媒体等传播形态的形成。这种信息传播形态反过来推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量的增长,用户获取信息的形式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阅读终端获取资讯。
这些来自新媒体的挑战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虽然恐龙灭亡了,但有的恐龙进化成了飞鸟。传统媒体就像那些体型巨大的爬行动物一样,不想灭亡的话,必须采取行动。当前的传统媒体应该主动顺应技术变革的潮流,完成面向新媒体的转型,并通过与其他媒体合作或联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二、传统媒体的优势比想象的明显
传统媒体是指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在与新媒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尽管传统媒体遭遇重重围堵,面临无数的困境,但还是有一些好消息支撑着传统媒体坚持战斗,寻求突围。好消息就是:无论是在传统媒体中还是在新媒体中,内容始终摆在第一位。在这一方面传统媒体仍在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更新的及时性方面有所逊色,但是它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方面是新媒体无法企及的。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新媒体挤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传统媒体长期积累下来的人才、资源、权威性和品牌号召力等均优于新媒体。这些优势使得传统媒体可以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新闻资讯进行深入的采访、调查和分析,并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新闻报道。这种调查性和解析性的新闻报道是众多“草根”级的“自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的。
其次,新兴媒体虽然来势汹汹,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规范,虚假信息泛滥、恶意炒作严重、煽动社会情绪等现象大量存在。而这些缺陷恰好是传统媒体比较容易避免的。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时,一些传统媒体的报道会更准确、更全面、更真实、更权威。毕竟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有众多“把关人”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并对新闻后果负责。
最后,在不同的环境下,用户对媒体形式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在户外,用户对手机的依赖性很强;在办公环境,用户对电脑的依赖性很强;在家庭中,用户对电视的依赖性更大,因为电视的互动性很强。相对而言,电脑是比较个人化的东西,很少会出现一家人坐在一台电脑前其乐融融的场面;但电视不同,它是最能体现“一家人”这种家庭文化的东西。
三、传统媒体的破局之路
(一)高质量内容是媒体核心竞争力
正在大家抱怨电视节目没特色、不能吸引观众,并对电视曾经的辉煌唏嘘不已时,一些新兴的综艺节目,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闯入公众的视野,成为不被看好的电视节目中的一匹黑马。就拿2013年的《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来说,延续了去年开播以来的势头,依然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关注。这个节目从电视媒体出发,最终引爆网络各大媒体,有关《中国好声音》的内容在很多网络媒体中都有呈现。每逢周五,打开电视观看这档节目成为很多人的必修课,尤其是很多远离电视多年的年轻人,他们竟然也专门守在电视机前,把这档节目当作周末难得的消遣和放松。不知不觉,一些远离电视的年轻人又重新回到荧幕前。
那么这些综艺节目让年轻人选择暂时回归电视的吸引力在哪里呢?以《中国好声音》为例。首先,这档节目消除了以往歌曲选秀节目以貌取人的弊端;其次,节目在规则上有重大创新,选手获得认可后则权力翻转,选手可以自主选择导师。这让观众感觉到选手在节目中受到无比的尊重,同时也把高高在上的明星导师放低,让他们更接近观众。最后,精良的制作团队、优秀的导师、专业的歌手,这些无一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中国好声音》第二季首播创下了362%的收视率,刷新历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首播收视率的最高纪录。
喜欢看《中国好声音》的观众难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就观赏性而言,《中国好声音》是目前歌唱类选秀节目中最棒的。很多观众虽然不是娱乐节目的爱好者,但还是被《中国好声音》新颖的选秀赛制以及节目的专业性和可观赏性所吸引。节目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全民好声音”的氛围,让人想先睹为快。
可见,对于任何媒体来说,高质量、专业化的内容仍然是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使用电脑、手机上网获取信息,还是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作为受众最想看到的、读到的和听到的是真正有深度、有价值、有灵魂的资讯。一流的新闻、一流的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才是最能吸引人的。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接收外界的资讯,好的作品不仅仅能让我们充分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也会打动我们的头脑和心灵。
一直致力于传统媒体转型的凤凰卫视董事长刘长乐认为,尽管互联网使得大众发表观点更加容易,但是大众的网上行为是一种草根文化,传统媒体所代表的精英文化依旧很重要。
(二)融合新媒体,迎接新挑战
有人说,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不过,与其说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变小了,还不如说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一个现象,就是传统媒体的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传统媒体不能无视新媒体这个“新渠道”的冲击,但也不能毫无主见和判断地追随新媒体。需要明白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传统媒体在进军新媒体时不是战略转移,而是对话合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互利共赢。例如《中国好声音》的播出不仅依托传统的电视媒体,还加入了网络直播和微博传播,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关注。这一不仅仅局限于电视、报纸的传播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信息传播盛宴。
然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应该遵循怎样的合作模式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呢?这几年,传统媒体一直都在寻求新的突破,力求在移动互联网媒体上成功转型。他们几乎都在做同一件事:重视与新媒体的互动。传统媒体在新闻内容的采集、制作和,以及自身品牌打造和宣传等环节都逐步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协同与互动。简单说,就是做一个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的公众平台,进行全媒体跨平台的整合营销传播,推行网上网下联动的广告策略,最大化地整合传统媒体的广告价值。
2008年以后,很多报业集团相继打出了“全媒体”的口号。就拿《南方都市报》来说,它最早的广告语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前两年又增加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南都,无处不在。短短几年的光阴,“南都”就成功地从一张报纸蜕变为集报、刊、网等多种媒介载体于一身的报系,在媒体形态、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城市群影响力、社会影响等各方面实现了“无所不在”的理念。“南都”的数字内容会通过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电视机、户外视频等更多的平台来运营。无论是喜欢娱乐休闲,还是追求品味生活,抑或是关注时事,读者都能从“南都”报系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
“南都”是一个强大的传统媒体,有品牌和内容作为核心优势,这使之与新媒体的融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出,发展全媒体首先强调先天优势,其次要以内容为驱动力,再综合利用技术手段彰显媒体的特性,做到跨媒体、跨平台的新闻信息聚合。这样的整合更像是一个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这个融合的过程,传统媒体的核心力量是高质量、专业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将成为融合之后的这个产业的平台。传统媒体作为高质量内容的拥有者,也拥有最专业化的队伍,这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也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旧媒体平台融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传统媒体发展全媒体战略要警惕两个误区:一是过于悲观,不知如何应对挑战,错失机遇;二是急功近利,想着今天投资明天就赚钱,甚至罔顾媒体道德和社会责任,杀鸡取卵,恶性透支。可以说,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在迎接新媒体方面,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不能守株待兔。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都是抱着“搂草顺便打兔子”的心态做新媒体,一般是成立一个新媒体部门,然后给予有限的投入,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战略发展思路。尤其是一些地方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就是成立一个门户网站,或一个网络信息平台,然后依靠内部工作人员兼顾网站的维护,通过一些新闻资讯的“边角余料”勉强度日。这种做法导致很多信息不及时、新闻来源渠道过窄、新闻采写的角度不够新颖。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要想在新媒体中开辟一片新天地,实在勉为其难。
如此看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对记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在传统媒体中的记者还是在新媒体中的记者,都需要成为全媒体记者。也就是说,记者除了会使用电脑、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常规采访的设备外,还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工具。记者应该一到采访现场,就能当机立断,获取文字、照片、视频等,并通过快讯、消息、通讯等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而且还要对一个新闻主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整合,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
在新媒体领域,无论是国内的地方传统媒体和中央主流媒体,还是国外像BBC这类媒体行业的巨头,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危机,BBC提出“移动为先”或者说“移动第一”的发展战略。在制作很多内容时,BBC都会优先考虑应用移动平台,把基于移动平台的内容做好之后,再以此为模版制作其他平台的内容。BBC若干年前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YouTube上看BBC视频的人数非常接近去BBC官网上看视频的人数。BBC高层为此感到震惊,但冷静下来后,他们决定向现实低头,放下身段跟YouTube谈合作。随后,BBC在YouTube上设置了一个BBC视频专区,这个专区发展得非常成功。
只有把传统媒体的原创性、权威性内容与多种新兴媒体高效的传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此看来,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平台还要继续升级,并通过整合有效资源,打造兼容且开放的全媒体平台,以适应互联网时代而持续发展。尤其是广电的传统媒体,要改变在新媒体部门的边缘地位,从节目策划、制作到节目传播等各个环节,都需要重新建构适合新形态的业务流程和节目内容。只有如此,才能将广电传统媒体转变为进一步提升广电视听新媒体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参考文献:
[1]安有太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EB/OL]http://wwwbtzxcn/Article/dzsw/ldlt/201305/44539html,2013-05-28
[2]刘晓林,邓利平传统媒体的传统优势[J]青年记者,2012(21)
[3]郭全中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误区、问题与可能的路径[J]新闻记者,2012(7)
[4]冯思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
[5]蔡雯融合:新闻传播正在发生重大变革[J]新闻战线,2009(6)
[6],李荔电视将死?[N]北京科技,2011-11-21(16)
[7]陈国权大数据时代的报业转型思索:城市综合服务体[J]中国记者,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