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子化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子化的概念范文1
1我国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的形成与现状
我国于20世纪70 年代末制定的人口政策经过 30 多年的严格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不是人口总量的迅猛增长,而是低生育率导致的适龄劳动力不足,以及逐步显现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等问题。我国人口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峰值,自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推行后,出现了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我国人口数量不断趋于减少,也加速了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人口年龄结构将严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导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质量的整体下降。
2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的形成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执行下所产生的少子化直接导致我国人口不断减少。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以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险负担本已沉重。因此我国现有的政府推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必将受到来自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严重挑战。
3广东省某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在笔者进行调研的某村,通过走访村部,查看相关村志和本村现有的人口资料等文献,结合与村民、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某村现有住户156户,户籍人口约有571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到13%,而0~14岁的少年儿童共有113人,约占19%,因此,根据对某村的调查发现,该村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均比较突出。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该村中青年,无论男女,外出打工现象盛行,绝大部分中青年男女均会选择外出务工,以赚钱养家。那么该村中的养老和育子责任如何保障?笔者针对广东省某地区农村的老年人希望选择的养老方式进行了调查(见下图),其中希望依靠子女养老的老年人有 39%,打算依靠自身养老的老年人有 21%,打算依赖政府救济养老的老年人口有 10%,打算依靠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养老的老年人有 27%,还有 3%的老年人甚至对自己将来依靠什么方式来养老还很迷茫。在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下,大多数老年人都考虑过将来的养老情况,但是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中将养老寄希望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比重不到28%,而希望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养老的老年人有72%,这也反映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还不完善,农村老年人也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作用缺乏足够的信心。各地虽然都将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保险作为保险公司社会保险制度市场扩大覆盖面的主要对象,但在这个庞大的近两亿人的群体中,老年人参保率依然偏低,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拥有养老保险的不会超过3000 万人。
4存在问题的分析
41教育受限,老年人对于商业性社会保险的意识低
在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w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小学毕业甚至文盲等情况较多存在。这一代老龄群体对于社会养老保险认识度低,且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深居其心。
42子女外出打工,过度满足农村老人的物质需求
随着子女进城务工,收入的持续增加提高了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也因此,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得到较为可观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资料得以不断地丰富。
43经济收入低的不舍心态
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体一辈子受苦受穷的经历,使得他们对于所获收入的钱财比较珍视,舍不得花费每一分钱,哪怕是他们自己生病,都延续着以往的小病熬、大病扛的心态,对于养老未知风险的预防的金钱花费,他们就更不能接受了。
44商业养老保险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由于中国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忽视了农村养老市场的保险需求,简单地把在城市销售的养老保险产品直接运用到农村市场,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而且保费相对较高,大多数农民无力承受。
5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的对策分析
51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参保意识
为了加强老年人群体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信任,我们必须加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使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对商业养老保险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为他们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建立信心,之所以许多农村地区没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们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不了解。另外,针对更新农村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而言,他们认为依靠子女养老才是最稳妥的养老方式。但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形势严峻的今天,要加强农村老年人对于社会新形势的认识,加强农村地区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强化商业养老保险的概念,增加农村地区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更新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化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识并鼓励购买的消费行为。
少子化的概念范文2
文|胡京晶
日前,《2016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0,紧逼合格线,较去年的6.51出现显著下滑,是过去四年来首次止涨走跌。
所谓退休准备指数,主要是考量受访者对退休责任意识、财务规划认知水平、财务问题理解能力、退休完善度、退休π畛浞侄纫约叭〉闷谕收入信心这6个影响因素,根据相应权重和相互关系计算出来的。据报道,报告里只有1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为退休进行的准备是充分的,这个比重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最低纪录,而认为退休准备不足、预期收入等难以支撑退休生活的群体,比2015年提高了10%。笔者认为,这些数字凸显了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对自己晚年生活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
“退休准备”在中国虽然是个新概念,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它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是退休后如何养老的问题,所以这个概念所固有的核心内容其实并不新。比如过去常听说,某某老头打算投奔大儿子或二儿子;某某老太太一直在为自己攒“棺材板钱”,等等,这些都属于“养老准备”。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形态、经济模式、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寿命也在不断延长,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育观和家庭观的变化,少子女、甚至无子女的老人有所增加,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比比皆是。在“养儿防老”难以实现的情形下,养老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养老准备”都要准备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从居民个人角度讲主要应有两方面的准备。
首先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准备。目前,社会和经济处于重大转型时期,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复杂多变。在此情形下,人们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独立、自强的心理,不要一遇困难就悲观失望、怨天怨地。
其次是物质和养老方式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一步,根据自己的财力,在“夕阳无限好”的阶段,尽量多出去玩一玩、看一看。而对已经“近黄昏”的暮年生活,则更要提早安排:是去养老院,还是居家?生病了怎么办?需要人护理的花费是多少?都要算算账,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居家养老”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的养老方式。针对于此,政府的“顶层设计”要加快推进和落实,比如医疗资源的下沉(社区医院的建立和完善等)、“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兜底”,等等。与此同时,笔者特别想说的是,建立一个“友好互助型社区”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我国“未富先老”的人群大量存在,这个群体特别需要关怀和照顾。同时,对经济条件较好,但高龄、独居或失能失智的老人同样应该给予关心,比如某个老人顾得起保姆、护工,但是如果没人帮他把保姆、护工找来,那么他有钱也没用。
建立友好型社区,要鼓励志愿和义工服务,引导人们参与互助。同时,还要探索不同形式的有偿服务激励办法,比如设立“助老有偿服务储蓄银行”――记录参与者为他人服务的时间和内容,当参与者自家有事或自己年老以后,便可以用自己的“储蓄”来“换取”别人的帮助。有一个说法――社区是出政治家的地方。政府和舆论应鼓励年轻人在社区这块最接地气的地方施展智慧和能量,为早日破解“养老难”探索出路。
少子化的概念范文3
>> 张颐武:生活世界有更多想象空间 其实我还是生活在象牙塔里 张颐武:PDA教授 张颐武:黑色幽默里有善意的体悯 张颐武:西山之后定居何方? 张颐武谈读书 等 张颐武:“提笔忘字”背后是“汉字危机” 张作武:青春没有遗憾 张颐武:大学要从精英教育变为通识教育 张颐武《新周刊》是都市中产身上的牛虻 读张颐武《中国梦的世纪》笔端的暖意 张天颐:有很多乔丹鞋的路人甲 杨萱庭:文张武弛,养生有道 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张喜武就中央企业深化改革瘦身健体的有关政策解读 张寿颐辨治风温之经验 饶宗颐大师的文史世界 吴颐人的艺术世界 北有颐和园,南有颐温泉 其人、其画—读张培武 张先胜武俊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张颐武:生活世界有更多想象空间 张颐武:生活世界有更多想象空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墨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过去那种脱离了日常生活的“ 正能量”转向了认同生活本身产生的“正能量”。
个人生活领域放大,人们对公共领域的兴趣和参与度在发生改变,这是中国社会很重要的一个转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追求生活确定性为什么会变成更高的价值选择,未来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被影响?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 “终极解决”不存在
《南风窗》:过去两年中,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向“生活世界”转向的趋势,与几年前相比,人们对公共舆论和公共参与的热情似乎在降低。你是怎么看待的?
张颐武:我很早就提出了这种看法。这几年经济社会转型比较深刻,方方面面的利益重新调整,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个人和社会原来的兴奋点往往是在公共事务,也就是社会的重大题材,而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壮大,他们更关注日常生活。人们也关心公共事务,但侧重的点已经不一样了。比如环境问题,原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现在则是雾霾这样的生活形态的问题。无论是自己的感受还是对问题的关注,都来自于日常生活本身,怎样处理日常生活变得特别重要。
《南风窗》:与以往个体活力释放的时代相比,现在的“回到生活”应该已经不仅仅是生存了。人们看待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
张颐武:如果以城市规模划分的话,小城市的问题是生活成本低,但是生活质量不高;大城市就是生活成本太高的问题。现在,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了,人们发现温饱解决、有了房子之后,还要面临更多的困难,比如子女教育、生活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群,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
过去,人们对社会事务有一种简单的看法,往往把一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于体制低效。但是现在发现好像没有办法简单地赖谁,比如说雾霾问题,简单地赖政府吗?当中国进入中等收入社会,人均GDP达到七八千美元的时候,人们发现,过去期望的那种终极解决是不存在的。这是中国社会一个很大的调整。
过去,我们总认为一个终极的方案可以永久性解决某个问题,但是现在发现,预期的那些事发生了,问题也不一定有好的改善。所以,大家回到生活,发现生活的一点一滴的改善比起宏大的目标来说更重要。 日常生活的把控
《南风窗》:这种转向是不是意味着又到了一个价值真空的阶段?
张颐武:我倒不认为是价值真空,而是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微观的文化和微价值,不再寻求一种价值上的终极解决。按照吉登斯的理论,这个时代是从一种“解放政治”,追求大革命、大变动,到了现在变成一种“生活政治”。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生活政治就是一点一滴的改善。比如说“正能量”这个词,其实不光是官方的提倡,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文化想象也是充满“正能量”的。
去年热映的两部电影《港濉泛汀断穆逄胤衬铡繁泶锏木褪腔毓榈饺粘I活,生活本身的价值是非常高的,不要去追求虚无的幻影。日常生活是不能失去的,失去的代价其实是你承受不了的。这些电影的主题都是主人公通过幻想追寻的历程,但追寻的结果就是发现,现实中所拥有的比追寻的那个更靠得住,不一定更好,但是更靠得住。为什么去年这些电影比较火,就是因为人们的内心世界有了一个转变,回到日常生活本身,日常生活需要我来把握它。所以,过去那种脱离了日常生活的“正能量”转向了认同生活本身产生的“正能量”。
过去的“正能量”觉得日常生活不值得留恋,不能只追求温饱,但是现在发现,维持一个基本生活已经是很不容易了,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特别是经济增速下滑之后,给人们带来的刺激是,原来拥有的东西不是长久不变的,是很容易失掉的。危机感就会变强了,追求那种大的变革就成了很不现实的目标。
尤其是去年股市的变动,从5000多点到2000多点的跌幅,让人们觉得守住已有的生活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大家发现这30年得到的东西其实是很脆弱的,日常生活本身是值得我去喜欢的,过去往往是一些宏大的目标把日常生活遮蔽了。这个可能是中国人内心一个新的变化,去外面吃个饭,去看个电影、购物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所以,现在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价值观很重要的一部分。
《南风窗》:回归到生活跟社会心理的变化有关,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外部环境激发了个体生活的活力,比如改革开放之初的“回归生活”伴随着国家对个体经济的释放,这一次的活力是不是可以从技术上去解释,生活质量升级这一“供给”的大繁荣促成了变化的发生?
张颐武:互联网从原来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变成了具体的电商,以前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疏离的理念,但是现在新技术使得消费和供给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从虚拟的、不及物的变成了很具体的东西。“双十一”购物持续爆炸性的增长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说明大家把互联网及物化了。
另外,互联网的文化产品也变成了大众化的产品。比如去年热播的《琅琊榜》、《花千骨》、《芈月传》、之类的电视剧都是从网络小说改编来的。从内容上看,《芈月传》、《琅琊榜》这些都是讲一个人在艰难的环境中怎么生存下来,并且获得合适的发展。虽然是古装,但其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个人如何合规矩地生存下来,生存能力变得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投身其中去看的原因。
所以说,社会情绪发生了改变。开始重视个体性、个体在复杂环境中的成长,这个个体性和上世纪80年代的解放个体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是从计划经济的规矩中解放出来,解放出来之后就是拼搏、奋斗。而今天,市场经济的规则已经基本划定了,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难度变得比过去更大,过去是野蛮生长,现在没法野蛮生长了。所以,现在的主题是怎么样在复杂的环境中合规矩地生存,这变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生活的动力可促进经济发展
《南风窗》:人们在处理选择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时,往往会受到很强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回归生活”是不是也是一种退守?
张颐武:中国现在是在向一个有活跃的市场经济同时又像新加坡那样有严格管理的社会过渡。在过去几年中,人们看到的事实是,新加坡成为了华人社会里算是比较成功的例子,2015年人均GDP已经突破6万美元了。曾经的亚洲“四小龙”里,台湾和香港则陷入了一种困境,增长比较慢,比如台湾已经停在人均GDP两万美元左右好几年了。这个示范让中产阶级觉得,强势的管理才是有助于经济的,这个看法对不对还要进一步探讨,但对中产阶级是有吸引力的,他们认可新加坡模式的好处,自由、开放这些社会理想如果不能换来经济发展的话,对他们来说是没有说服力的。一个社会不能停滞在低效和孱弱的管理能力中。
少子化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4G技术 移动通信 电信
中图分类号:TN916.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由于采用不同频段的不同业务环境,需要移动终端配置有相应不同的软、硬件模块,而3G移动终端目前尚不能实现多业务环境的不同配置。由于3G系统以上的局限性,目前,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着手4G 概念通信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4G概念通信的技术特点以及可能采用的关键技术。
1 4G概念通信技术特点
目前,业界专业人士对4G概念移动通信系统的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对于大范围高速移动用户(250km/h),数据速率为2 Mbit/s;对于中速移动用户(60km/h),数据速率为20 Mbbit/s;对于低速移动用户(室内或步行者),数据速率为100 Mbit/s。
(2) 实现真正的无缝漫游。4G 移动通信系统实现全球统一的标准,能使各类媒体、通信主机及网络之间进行“无缝连接”,真正实现一部手机在全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进行通信。
(3) 高度智能化的网络。采用智能技术的4G 通信系统将是一个高度自治、自适应的网络。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信道条件不同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结合的正常发送与接收,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4) 良好的覆盖性能。4G 通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覆盖并能提供高速可变速率传输。对于室内环境,由于要提供高速传输,小区的半径会更小。
(5) 基于IP 的网络。4G通信系统将会采用IPv6,IPv6将能在IP 网络上实现话音和多媒体业务。
(6) 实现不同QoS 的业务。4G 通信系统通过动态带宽分配和调节发射功率来提供不同质量的业务。
2 4G概念通信关键技术探讨
(1)正交频分复用(OFDM )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OFDM为核心技术。OFDM 技术实际上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OFDM技术之所以越来越受关注,是因为OFDM 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①频谱利用率高,频谱效率比串行系统高近一倍。OFDM信号的相邻子载波相互重叠,其频谱利用率可以接近Nyquist极限。
②抗衰落能力强。OFDM把用户信息通过多个子载波传输,这样在每个子载波上的信号时间就相应地比同速率的单载波系统上的信号时间长很多倍,从而使OFDM 对脉冲噪声和信道快衰落的抵抗力更强。
③适合高速数据传输。OFDM 自适应调制机制使不同的子载波可以按照信道情况和噪声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当信道条件好的时候,应采用效率高的调制方式;而当信道条件差的时候,则应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调制方式。再有,OFDM 加载算法的采用,使得系统可以把更多的数据集中放在条件好的信道上以高速率进行传送。因此,OFDM 技术非常适合高速数据传输。
(2)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采用了空时多址(SDMA)的技术,利用信号在传输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或同时隙、同码道的信号进行区分,动态改变信号的覆盖区域,将主波束对准用户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方向,并能够自动跟踪用户和监测环境变化,为每个用户提供优质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从而达到抑制干扰、准确提取有效信号的目的。这种技术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及数字波束等功能,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3)无线链路增强技术
可以提高容量和覆盖的无线链路增强技术有:分集技术,如通过空间分集、时间分集(信道编码)、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等方法来获得最好的分集性能;多天线技术,如采用2或4天线来实现发射分集,或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来实现发射和接收分集。MIMO技术是指利用多发射、多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的技术,它采用的是分立式多天线,能够有效的将通信链路分解成为许多并行的子信道,从而大大提高容量。
3结束语
4G移动通信系统目前还只是一个基本概念,4G网络的定义仍然还不明确,IEEE等标准化组织仍处于制定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但是融合现有的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4G系统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统一系统,实现跨系统的全球漫游及业务的可携带性,是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它将帮助我们实现充满个性化的通信梦想。
参考文献
少子化的概念范文5
1.1全面二孩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重大决策,即“全面两孩”政策[1]“全面两孩”政策第一次实现了生育政策的统一,在全国不分地区、不分城乡、不分民族、不分家庭类型地统一放开二孩生育,引发了大至国家各领域各部门、小至家庭每一代每个人的关注。
1.2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是生育观念、生育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人们对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具体包括意愿生育子女数量、意愿性别和生育时间3个维度。生育水平、生育意愿和政策生育潜力的变化不仅关系到育龄妇女的生育行为,也关系到家庭结构、血缘关系、亲属网络、经济和社会结构等。
二、国外研究综述
(1)人口经济学角度。莱宾斯坦是用人口经济学理论研究生育的先驱者之一,认为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因素是孩子的成本及效用的比较,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中的孩子数将减少。贝克尔从孩子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角度来探讨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数量一质量转换理论”,认为决定生育的内在机制不是孩子的质量,而是母亲的质量,时间分配理论把家庭生育影响因素的焦点从孩子转移到了母亲身上。另外伊斯特林(Richard A. Easterly)的“供给―需求理论模型”、奥肯的社会阶层收入与孩子价格理论等等都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生育议题的相关理论,为生育意愿、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人口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家对影响生育意愿及生育行为的因素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摩尔的生育功能理论,提出了人口对于一个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法国社会学家阿森?杜蒙特的社会毛细管理论,指出提升社会地位是影响生育决策的主要因素。澳大利亚人口社会学家凯德威尔的代际财富理论认家庭内部代际财富流的革命是决定生育率高低的根本条件,生育本质上是个人、夫妇、家庭在衡量经济收益后,对未来预期回报的投资形式,家庭生育子女的数量需求取决于生育与家庭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判断。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生育意愿的各类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伴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强化同步推广的。中国的计划生育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期间中国的生育率实现了持续、快速的转变,人口数量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学者研究发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二十八年间中国累计少出生人口在2.64亿~3.20亿之间,总人口累计少增加2.31亿~2.99亿人。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率降低的最小贡献为57.88%,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贡献了61.21%。中国计划生育部门在过去的30多年中相继开展了多次有关生育意愿的调查和研究,这些调查主要关注育龄群众对理想子女数量和性别构成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群众的理想子女数量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下降到更替水平之下,性别偏好的弱化则相对缓慢,人们最普遍的理想是生育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庄妍儿(2014)认为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育政策以及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石智雷,杨云彦(2014)研究认为农村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略高于城市;育龄妇女年龄越大,二孩生育意愿越低;文化程度越高,城市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越弱,农村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反而越强。就业迁移明显降低了农村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和男孩偏好。郑真真(2014)认为理想子女数、期望生育子女数、生育意向和生育计划之间相互关联,但概念不同,作用也不同。理想子女数变化缓慢且滞后于生育率变化,适用于对群体生育观念变迁的回顾性研究;期望生育子女数可视为群体有可能达到的最高终身生育水平;较强的生育意向和具有明确时间的生育计划更有可能转化为生育行为,对预测个体生育行为和估计群体变化都有应用价值。杨(2015)得出两点初步结论:一是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政策调整虽可能释放出一定的生育潜能,但难以使生育意愿出现较强反弹;二是对男孩的需求依旧是刚性的,这会使生育数量意愿具有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的生育率不会像韩国或日本那样低。
四、“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意愿研究综述
徐俊(2014)认为,“单独二孩”只能作为短期的过渡政策,应摒弃“人口是负担”的传统思维观念,尽快放开二胎,提倡适度生育,以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繁荣。
魏下海(2015)认为“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是基于对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综合判断。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已经大大减弱,总和生育率已长期低于更替水平。其中:人口老龄化态势异常迅速,劳动年龄人口连续四年减少,失独人群明显扩大,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显著降低,生育成本急剧上升,生育观念、家庭观念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低生育、少子化和长寿化成为人口新常态,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生态安全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穆光宗、王本喜、周建涛(2016)认为在低生育时代,中国要真正实现想生敢生、应生尽生、愿生优生的适度生育目标,必须尽快出台有效的配套措施以及针对家庭和儿童的福利政策,推动社会福利家庭化和生育成本社??化进程,努力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陶涛、杨凡、张现苓(2016)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考察影响因素,与子女关系好、身体健康、有配偶等因素会显著提高老年人对子女生育二孩的支持概率,而养老观念开放、受教育程度高和空巢时间长等因素则会显著降低支持概率。空巢老年人的性别、年龄、经济水平、养老选择等因素对因变量没有显著影响。
少子化的概念范文6
17世纪时,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就预测他的家有100万人口。而且,他还通过地图计算出人类居住地区面积是荷兰土的13385倍,并且根据当时荷兰的入口过密状况分析,世界人口如果接近极限,总数将高达133.85亿。
据估计,在列文虎克所处时代,地球上的人口仅有5亿。尽管此前的1000年间全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加,但真正开始提速是从17世纪60年代,也就是列文虎克所处年代。15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至10亿。一个世纪后的1930年左右,人类再度增加一倍,达到20亿人。
此后,世界人口增加速度惊人。直到进入20世纪之前,老年人口从未出现过翻番增加的现象,但是,如今全世界的老年人口已经增加了3倍,即使势头渐缓,人发性增加的步伐也不会停止。因为,不仅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使老年人数量增加,而且全世界的育龄妇女人数已经达到18亿。尽管每位女性一生中的生育数量有所减少,但由于女性绝对数量急剧增加,因此至少在今后的数十年内,世界人口仍将持续增加。而如果每位女性平均生育数量减少A,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控制在80亿之内,比此前预测的105亿大大减少。不过,据联合人口统计小组称,这个数字可能居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全世界总人口到2045年将达到90亿。
现在,每年要增加8000万人口,人类已经面临危机: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流失、冰河融化,渔业资源也逐渐消失。目前,全世界有接近10亿人不能解决温饱,而且,数十年之后这个数字将增加至20亿。届时,地球将如何支撑这些人的生存呢?
人发的原因
长期以来,人类都对人口过剩抱有危机感,从这点上来说或许还有得救。法人口统计专家埃尔贝•鲁布拉很久以前就说过,人口过度增加是人类在自取灭亡。鲁布拉在论文中说,人口增加本身就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1798年,英牧师、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发表了《人口论》,提出了粮食增长跟不上人口增加步伐的“马尔萨斯法则”。马尔萨斯指出,由于战争、疾病和饥饿,人口不可能永远增长。实际上,欧洲在14世纪就因黑死病大流行造成人口锐减。然而,历史学家称,自那以后,世界人口数量就再也没有减少过。
在马尔萨斯提出人口持续增加言论200年之后,发达家开始出现人口急剧增加的现象。玉米、马铃薯等从新大陆引进的农作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和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从饥馑之中摆脱出来。19世纪后半期以后,给排水管道得以改善,霍乱和伤寒等感染性疾病锐减。就在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当年,英人埃德华德•金纳成功研发出天花疫苗。之后,各种预防感染疾病的疫苗和抗生素也相继被开发出来。由于营养和公共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发达家的平均寿命由当时的35岁提高至70岁以上,目前已经达到77岁。
在这种令人可喜的进步中,美斯坦福大学人口生物学家埃里克看到了人类面临危机的萌芽。他在1968年出版的《人口炸弹》一书中提到,“医学的进步对人类的致命一击就是人炸”,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恐怕有数亿人会被饿死”。显然,用粮食增产无法治疗人口增加这个“肿瘤”,似乎只有通过减少人口这一“手术”才能将其切除。
尽管《人口炸弹》与《人口论》这两本极其畅销的书籍所预言的事情当时并未发生,人类也没有遭遇到其它的灾难,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化肥的普遍使用等不断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绿色革命”使农作物产量倍增。因此,虽然目前仍然有许多人营养不良,但却没有引发大范围的饥饿现象。
如果说医学的进步使人均寿命提高、人口数量急速上升,那么埃里克的预测就是正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青霉素和天花疫苗在预防医疗领域的迅速普及,印度人的平均寿命从1952年的38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4岁,中也由同期的41岁提高到73岁。
18世纪的欧洲和20世纪初的亚洲,女性人均生育6个子女。由于孩子多半天折,她们不得不靠频繁生育来繁衍后代。如果婴幼儿死亡率降低,每对夫妻生育的孩子自然就会减少。然而,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要想获得平衡,需要至少一代人的时间。而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人口出现了急剧增加的趋势。
人口统计学将这种变化称为“人口转换”现象。尽管时期不同,但每个家的人口都会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地球上的人发可以说是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实际上,就在埃里克提出这种警告时,人口增加率已经达到峰值。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全世界的人口出生率开始以CA意想不到的速度下降。从那时开始至今,人口增加率一直都低于40%。
各情况不尽相同
法是最早进入低生育率状态的家。到18世纪初,贵族女性率先将生育数量控制在两胎以内,这得益于“避孕法”。到19世纪末,避孕法已经非常普遍,不仅仅是王公贵族,连普通女性也将生育胎儿数量控制在3个以下。
据巴黎立人口统计研究所朱•皮松指出,出现这种趋势不仅因为避孕法的普遍使用,而且还因为女性在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妇女接受启蒙教育之前,她们认为生育孩子“数量由神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人口合计出生率下降的现象在欧洲其它家开始出现。尽管战后婴儿潮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但之后再度大幅下降。发达家陆续遭到少子化冲击,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也纷纷低于21。上世纪90年代末期,欧洲的人口出生率下降至1.4。荷兰人口综合研究所所长弗兰斯•比勒肯斯说:“到2050年,这些现役老人将无法支撑起家的年金制度。”
在发达家,出生率低于总和生育率之前往往要经历数代人,但新兴家与发展中家的少子化程度则要远远快于这个速度。占世界总人口2成的中至今仍然处于人口持续增加状态,然而,1979年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近20年来出生率―直低于总和生育率。1965年以前,中女性平均生育数量为6人,而今已经降至1.5人。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伊朗的出生率下降了70%以上,基督教徒众多的巴西的出生率也降至50%以下。联合人口部部长哈尼亚•兹罗托尼克说:“不明白在许多社会和文化宗教地区,为何出生率会如此下降。”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女性平均生育数量至今仍保持在5人左右,但是,其中17个家的人均寿命在50岁以下。然而,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少子化程度都在加剧。据联合推测,到2030年全世界的出生率将低于人口的总和生育率。
距离2030年还有19年的时间。在这期间,达到生育年龄的女性人数将史无前例的多。即使每位女性平均生育不足 两胎,今后的25年全世界人口仍将不断增加。届时,人类能够避免争夺资源和不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7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印度将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家,其人口占地球人口的1/6。
尽管人发这个概念容易理解,但作者切身感受是在两年之前在印度德里度过的一个闷热难耐的夏日――满大街真是人满为患:吃饭的、洗涤衣物的和睡觉的。乞丐向行进缓慢的出租车窗内伸手乞讨,道路堵塞不通,公共汽车上挤满了人,还有追赶牲畜的人们。总之一个字:人、人、人。1966年印度只有约5亿人,而现在已经增加至12亿。城市周围的人们不断进入城市,并在市中心周边建起一个个贫民窟,使德里的人口暴增,目前它已经拥有约2200万人口。
据联合中期统计称,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16亿。市民团体、印度人口财团原理事长A•R•南达说:“印度人口到2030年不可避免地要超过中。”目前,印度流行的避孕方法主要由女性接受绝育手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呼吁男性接受绝育手术,因为这种手术既简单又便宜。
由于政府的控制生育政策,印度人口增长趋势得到控制。但在有的地方,由于女性几乎没有避孕方面的法律意识,很多人18岁就结婚了,而且生育子女也多。在德里南部的拉贾斯坦、毕哈尔和乌塔尔•布拉迪由等省,那里的出生率高达3~4,人口几乎占到全印度的近五成。这些地区性别歧视非常严重,如果不能生育,女性会被人瞧不起,而且,这里的人喜欢男孩儿,有的女性不断生育,为的就是要生男孩儿。
人发:地球难负之重
2010年4月,集中了世界各人口统计学者的美人口学会年度总会在达拉斯召开,全球规模的人发现状成为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与会专家们认为,人发时代到本世纪后半叶将结束,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进入人口减少时代。
专家们在此次总会上说,如果世界人口密度与纽约相同的话,只需一个德克萨斯州就可以容纳下世界上的全部人口。到2045年,即使地球人口达到90亿,除了南极大陆外,地球上的人口密度也不及法目前的一半。法人口密集程度之严重令人无法想象,但其它家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同样也非常高。目前,世界上人口达1000万以上的城市有21个,到2050年,这个数字还将增加。
许多人担心的是,全世界形势如果变得真的像马尔萨斯预言的那样,地球能否承受90亿人口。华盛顿智库、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塔•布劳恩说,不得不考虑粮食不足可能毁掉地球文明。土地流失、地下水枯竭等因素导致粮食产量无法增加。他在自己的著书中称:“解决家庭(生育)计划问题(即夫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生育小孩儿)是最为迫切的全球课题。”如果不能降低出生率、将全球人口控制在80亿之内的话,取而代之的恐怕是高死亡率。
80亿人口是联合预计世界到2050年的最低数值。按照这一预测计算,孟加拉届时的人口出生率为1.35,将增加2500万人。卢旺达的出生率尽管可能仍低于总和生育率,但其人口也将增加至大屠杀之前的两倍以上。如果将这个数字当成是乐观形势的话,人类的未来恐怕会陷入无可救药的地步。
但是,有人认为,控制人口数量并非是最有利于未来的方法。高度集中在城市边缘贫民窟中的人们需要帮助是毫无疑问的,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并非人口过密,而是贫困和社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尽管让所有女性了解家庭(生育)计划的知识和信息非常重要,但无论怎样积极地推进控制人口政策,孟加拉的海平面上升、卢旺达的大屠杀等等因素使全世界的人们难以从危机中彻底地解脱出来。
地球温暖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但出生率已经低于总和生育率却并未为抑制人口数量起到多大作用;而在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美人的百分之几。也就是说,即使控制人口数量,对气候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美立大气研究中心的布莱恩•奥尼尔说,如果2050年全球人口被控制在74亿以内,可以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然而,《新人口论》作者乔埃尔•科恩认为,“将人口问题视为所有问题的起因是错误的,只能说它是导致其它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且不说人口增加的规模,要想阻止温暖化进程,人类应该从使用化石燃料向替代能源转换。
未来思考方式逐渐改变
人口问题自然重要,但重新认识人类应该如何消费资源的重要性远大于它。为了人类与地球的未来,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边努力减少对环境的负荷,一边尽可能多地扶助穷人是非常重要的。据世界银行称,虽然除发达家之外的中产阶层2005年时只有4亿人,但到2030年将超过10亿人。生活富裕是件好事,但当新涌现的中产阶层如现在的美人同样吃肉和开汽车之后,情况会怎样呢?这些人如何生产、消费食物和能源,从今往后开始改变其生活方式或许还不迟。法人口统计学家卢布拉说:“与其说多生孩子,还不如减少肉类消费更在理。”
地球到底能够承受多少人137为了寻找答案,科恩多年来寻遍了所有文献。“结果我发现,这个问题是当今知识无法解释的”,因为,文献所列举的数字到底只是“为了说服人们的政治数字”。几个世纪以来都存在一种悲观论调,那就是人口再增加的话,世界末日将来临。不过,也有人乐观地认为,人类一定能够找到解决之策。从整体来看,至今世界都似乎一直生活在乐观的氛围当中,但未来未必如此。人口将增加到一个怎样的数字,人们将如何生存,我们的选择和思考方式等都将逐渐发生变化。例如,就像科恩所说的“如果全部孩子没有足够营养、不能在学校受到充分教育、无法成为一个解决困难的大人的话”,世界的未来将发生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