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发展机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发展机遇范文1
推动传媒业壮大的政策机遇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新闻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社会精神、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对发展新闻传媒业相当重视,对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作出了详细的规划部署。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图从根本上打破新闻传媒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壁垒,为开启应对金融危机的媒介融合变革路径奠定了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闻传媒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为推进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中央还出台了以114号文件为代表的利好政策文件,转企改制的传媒业单位可以连续5年享受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中,很少有行业能够像传媒业这样得到政策的青睐。随着“国十条”的出台和4万亿元刺激内需的政策实施,以及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陆续推出,新闻传媒产业市场也将有一个预期的活络期。因此,新闻传媒业应该抓住机遇,以扩大内需为出发点,除了稳定原有消费群体外,更要扩充农村、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等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的人群作为新闻传媒受众。借此形成更广的国内新闻传媒受众市场。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新闻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抓住这一机遇,对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深化传媒业改革的改制性机遇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所以,党和政府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为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要用市场化方式支持精神文化产品和产业发展。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给新闻传媒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快新闻传媒业的体制改革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新闻传媒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拓融资渠道,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新闻传媒企业,打造新型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鼓励有条件的传媒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到境外兴办实体。拓展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构建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从而增强新闻传媒业应对金融危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使传媒业整合的联合性机遇
金融危机将加快媒体变革的趋势,引发传媒产业新一轮的洗牌,使文化产业面临新一轮调整,这将给传媒业提供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技术进步推动媒体变局。金融危机不仅加剧了传媒业的竞争。也催化了传媒业的加快洗牌。从长期来看,先进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将是媒体变局的主要趋势。金融危机首先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使这种挑战更为严峻。加快新闻传媒产业的拓展和整合已是当务之急。在传媒板块中太多数个股惯性下跌,传媒行业正流行一股并购风潮,行业迎来了整合契机,这使中国文化企业有对外国破产文化企业进行抄底和进入世界文化产业竞争核心的机会。金融危机也给了新闻传媒业一个进军其他文化相关产业的机会,许多产业的进入门槛降低,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个“抄底”进入其他产业的机会,传媒业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把业务拓展到有盈利前景、回报率高的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国内外传媒巨头的发展实践证明,多元化经营是传媒业寻求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要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新闻传媒业就必须坚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面对金融危机,新闻传媒业在坚持原有多元化的经营上,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社会资本和先进的运营理念,实施跨媒体、跨领域的发展,打造新的盈利点。在我国,新闻传媒产业发展的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人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闻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新闻传媒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新闻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所以,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传媒业的新格局。
促进传媒业发展的创新型机遇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哪里有创新,哪里就可以快速发展。创新首先要从传媒业从事的业务内容开始。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栏目、节目设置,文章、节目题材和表现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与提高,使其始终充满活力,保持内容常新、特色突出、亮点闪烁、内容质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良好状态,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新的需要和偏好,增强他们的忠诚度。与其他很多文化产业相比,金融危机对新闻传媒业的冲击可能还会小一些。可市场需要信心,大众关注经济走势对民生问题的影响。党委、政府需要为“保增长、扩内需、优结构、重民生、维稳定”加油鼓劲,这为创新新闻传媒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了解,2008年以来财经杂志及报纸、广播电视、网站财经新闻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都同比上升。在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新闻传媒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运用文化含量高的创意和策划,为新的市场需求带来相适应的消费产品,把握商机,积极争取市场份额。加强和创新经济方面的报道,不仅在非常时期能体现新闻传媒业的媒体责任,发挥新闻传媒业在促进消费中的催化剂作用。还能加强与广告客户长期有效的合作,带动媒体广告收入增长,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另外,经济危机抑制人们的物质需求时,精神需求反而会增长。新闻传媒业要紧跟金融危机下大众兴趣和心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栏目。、文章的取向,拓宽节目、文章的题材,积极为大众服务,既关注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现象。又关注大众精神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抚慰和文化滋养,缓解大众的精神压力。增强民众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在版面、栏目上则注重提高视觉的新鲜感,增强亲和力。只要新闻传媒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实施多元化发展,坚持开源节流,善抓市场机遇,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就完全能走出困局,转“危”为“机”,再创发展新优势。
金融发展机遇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金融机构 大数据 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互联网金融模式从诞生到呈业态发展,既是IT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也是我国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水平这一特殊发展阶段旺盛的金融需求催生的。新的IT技术革命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为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重新塑造和改变许多行业。大众消费、购买、交流等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电商的蓬勃发展,电商发展推动网络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契合了党和政府鼓励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政策方向,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和包容性金融。
互联网金融三种主要业态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起源于国外,短期内在国内获得迅速发展,展现出极强的渗透力和生命力。在中国,电商取得巨大成功,商户及相关活动被互联网记录并形成大数据,这为分析商户行为特征、信用状况、金融需求提供了可能。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网络每时每刻都在记录现实世界人们的活动,这为记录使用者在现实世界的活动并形成大数据提供了可能。虽然提供的金融服务还很有限,但是市场从中看出了巨大的潜力。目前,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互动、互联网金融与民间金融互动、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互动还处于观察期和发展期,还不足以得出确定性结论。
互联网支付。互联网支付在整个支付业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一些机构还形成了堪比银行的庞大的支付账户体系。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及2011年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简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颁发,使得第三方支付行业得以进一步健康和规范发展。截至2013年末,支付机构累积发生互联网支付业务153.38亿笔,金额总计达到9.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06%和48.57%。
互联网融资。互联网融资主要包括P2P网络借贷模式、众筹融资模式以及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模式。2007年,我国出现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截至2013年末,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经超过350家,累积交易额超过600亿元。众筹融资自2011年逐渐起步,目前规模较小。我国目前约有21家众筹融资平台。一些网络贷款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风控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不良资产率较低,贷款效率较高。
互联网金融销售。互联网行业通过搭建销售平台进入金融产品销售领域并展示出很强的渠道能力。有平台才有大数据,有数据才能做好金融。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四个方向
从现有的实践和发展方向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突破有四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成本显著降低;二是互联网金融带来极致的客户体验;三是大数据计算;四是移动互联网。前两个从投入产出角度看,保证商业可持续性;后两个从技术浪潮角度看,保证技术可行性。
互联网金融显著降低成本。新技术最大的贡献就是成本得以大大降低。作为新生的互联网企业,要和传统的金融企业进行竞争,它的优势在于控制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IT成本。传统的金融企业都是使用“IOE”,就是使用IBM的服务器、Oracle的数据库商、EMC存储设备。三者构成了一个从软件到硬件的企业数据库系统。由这三驾马车构成的数据库系统几乎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商用数据库系统市场份额。据报道,阿里已经完成去IOE化。阿里巴巴的“去IOE”运动就是用成本更加低廉的软件――例如用MYSQL替代Oracle,使用PC Server替代EMC2、IBM小型机等设备,以消除“IOE”对数据库系统的垄断。这一行动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低成本化――基于“IOE”在业内的垄断,整套系统维护费用非常昂贵。除了降低成本,“去IOE”化还是信息安全需要。二是降低渠道成本。比如说余额宝是全直销,告别了银行销售,降低了中间成本,总成本是销售额的0.63%,相当于传统的基金销售成本的75%,渠道成本降低了25%。互联网金融要战胜传统的金融机构就一定要控制成本,即使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成本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互联网金融给客户带来极致的客户体验。传统的金融机构,拥有规模优势,但是实际上内部分割非常严重,比如说许多银行电子银行的U盾有很多种,有的多达十几种,实际上把巨大的规模切割成很小很小的一块,又怎么可能实现规模优势?相比之下,余额宝的客户体验则要先进得多。新客户点四下鼠标,老客户点三下鼠标就可以完成基金的申购。当然我们也有担心,担心他对客户的保护是否足够。在安全性和便利性之间大多数用户更青睐便利性,因此便利性是很重要的选择标准。互联网金融要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提供极致客户体验,为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做出贡献。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运用。第三个突破是使用大数据。大数据一是通过容忍一定的不精确性,打开了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口。它不是随机的样本,而是一个数据。事实上,大量的不精确的数据比高精度的数据更有价值。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第四个突破口就是移动互联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出门要带的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这些手机都能代替,因为手机就是你的身份证,就是你的钥匙,就是你的钱包。有人担心手机不安全,可是一个人随身带的物件中还有比手机更高级的东西吗?没有,以后的载体肯定是依托手机的。尤其是移动支付,前景可期。即使农民未必有卡,未必有账户,但是一般都有手机,而且现在都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意味着移动技术浪潮已经到了创新临界状态。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三个约束
互联网金融创新存在边界,受到约束。从技术上看,存在“30年法则”约束,从社会学上看存在路径依赖约束,从金融学上看需要考虑金融风险的外部性,受到监管合规约束。不能低估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速度,但不能操之过急,甚至拔苗助长。
“30年法则”。计算机突破性发明从实验室走向商用普及,一般都要花30年时间。巴克斯顿说,一项技术从发明到应用大约是30年的时间,比如说鼠标从1963年就已经制作了原形,直到1984年苹果推出配备鼠标的电脑,到微软的操作系统,鼠标才成为标配。再如多触点触摸显示屏,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手机的标配,这也是84年诞生的,直到2007年Iphone推出才加以普及,所以发明和应用之间的时间差,大概是30年左右,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目前IT系统开发要从原来长周期转向短周期迭代模式,但是技术的突破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是规律。
路径依赖。众所周知,现在通用的QWERTY型键盘在技术上并不是最好的,手指的任务分工不合理,右手无名指的任务最重,但是,它却牢牢占据了市场。实际上,Dvorak于1932年申请专利的DSK键盘输入速度最快。由于QWERTY型键盘使用人数占了优势,考虑到硬件、软件的兼容性,其它使用者会选择QWERTY。这种状态称之为“锁定”,是路径依赖,这是经济学比较经典的故事。旧的观念将制约新的模式产生。习惯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客户在迈入大数据时代时,有的可能不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需要进行引导和需求创造。传统金融机构对客户粘性很高。现在一些企业提出的去“IOE”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克服路径依赖。
金融风险具有外部性、滞后性和不对称性。互联网金融是两个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作为技术、发明、创造,是有正的外部性,且一旦被发明,社会就可以共享。但是金融风险往往存在负外部性。外部性就是干了一点坏事,别人都要替你分担,美国的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得买单。一个客户把银行拖垮了,其他的客户都得受牵连。金融风险也有滞后性,比如一笔贷款要到收回时才能肯定是否有风险。还有金融风险信息的不对称性,贷款人和借款人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金融。金融有几点不能变,一是要服务实体经济,二是要管控风险。无论什么形式,这两点是不会变的。现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普遍认为它对实现金融普惠有很大作用。互联网金融未来有三点必须把握清楚。
首先,要迈过服务实体经济关。阿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实践。阿里金融下一步发展的16字方针里也提到了服务实体经济,事实上阿里金融就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当中产生的,比如支付宝就是为了满足商户的需求产生的。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端、渠道端,但是在服务实体经济上资产端是一个很大的短板,会制约其未来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金融解决了资金来源快捷性的问题,但是资金运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也体现在余额宝的发展上,余额宝90%以上的资金还是银行的存款,阿里小贷余额和余额宝相比还微不足道,也就是说余额宝在资金运用上还比较困难。互联网金融在提供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的期待中发展,也要像传统金融一样服务实体经济。在保持市场开放的同时,要特别警惕互联网企业一窝蜂搞互联网金融,形成新一轮的“脱实就虚”。
其次,要过风险管控关。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内控的风险就会很大。第二,支付和清算的风险不一样。二者监管标准不同,清算的系统性风险更大。第三,风险文化的形成。为什么金融危机、银行危机会不断重演?主要是因为金融本身具有风险,但是人们对风险却很健忘。所以,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一样需要有经验的风险管理人员把控好金融风险,需要学习和培育风险文化。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IT风险、客户隐私保护风险等风险还将特别重要,需要新的管理手段。表面上生机勃勃的互联网企业隐藏大量的失败案例。2014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既标明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又着重强调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所以说我们要在促进发展中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
最后是要过监管合规关。在国际上,金融行为监管主要关注三个重要领域: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金融犯罪;对互联网金融则通过主办银行实现延伸监管;此外对金融机构自身还实施审慎监管。金融安全、监管合规的要求是互联网金融创新需要遵守的。目前银行执行的合规和监管标准较严。互联网金融确立了适度监管的原则,但是消费权益和反洗钱等底线不可放松,根据国际潮流这两方面标准还可能越来越高。当前消费者对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要求较高,差错容忍度低,而对新兴的互联网企业的容忍度相比较高,这从微信因系统故障不能正常使用和银行因系统故障不能正常使用后,消费者和公众的反应差别就可看出。随着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业务,消费者和公众对他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任务会越来越重。互联网金融需要敬畏监管、主动合规,也需要认认真真过监管合规关。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驱动力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源于欧美,不是我们的首创,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却能如火如荼?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是世界性问题,社会创业热情高昂,相关金融需求旺盛,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二是居民投资渠道较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三是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完成;四是中国非制造成本较高。如房地产价格高、经商成本高。比如,中国生产的产品在美国卖的比中国还便宜。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探索了很久,从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的许多金融改革都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关。比如说PE、VC、创业板,让商业银行设立小企业部、对民营银行开闸、设立小贷公司是尝试用间接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现在又希望P2P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借贷,特别是P2P网贷,它的本质就是民间金融,但又不仅仅是民间金融,它应该是民间金融的升级版。这也说明还是需求驱动了互联网金融,同时其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美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另类金融等创新层出不穷,从这个角度说美国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不热,只是网贷没有我们热。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它们更多是技术和监管驱动的。
从金融生态展望来看,我们现在并不缺金融机构,我们缺的是小微金融机构。我们有大型银行,小一点的是股份制银行,再小一点的是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希望互联网金融能有助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助于减少“梗阻”现象。我们的经济中金融“血管”还是很粗的,但是我们的毛细血管不发达,在注入实体经济时,如果有些地方梗塞,也会导致血压上升,比如说去年钱荒时的利率飙升,但是整体并不缺钱。希望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互补,未来的金融体系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就像政府工作报告里说的,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三农、实体经济。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来自传统金融领域之外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尽管其规模仍然相对较小,但其发展速度很快。作为新生事物,人们对其未来趋势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支持者认为它是金融创新的结果,有助于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为其鼓与呼;批评者认为它是中国金融特定环境下监管套利的产物,是一个野蛮人和搅局者,对其鞭与挞。但不管怎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处理好与新兴互联网金融业态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更好地满足社会金融服务需求,便十分紧迫。
商业银行日益面临着来自传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借助信息处理和组织模式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汇等基本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在存款方面,商业银行面临资金分流的压力。近期,互联网理财业务借助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社交媒体等快速扩张。相当部分资金借助互联网金融销售平台从银行存款方流出,虽然多数仍以同业存款等形式回流,但对资金成本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关注。其次,在贷款方面,银行面临互联网融资的挑战。互联网金融依托其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优势,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和精准营销,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展现了一定的竞争力。第三,第三方支付及其派生业务挑战银行中间业务。2013年,第三方支付处理交易笔数增长迅速。随着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财富管理模式进一步创新,商业银行在网络支付方面还需要以更好的服务和更优惠的价格来赢得客户和市场。
商业银行面临继续促进自身信息化的挑战。尽管在很多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不同于传统金融的诸多特征,但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还是金融,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先行者,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尝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改进银行业务流程、数据处理和业务服务,按理应当更早把握金融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会。但实际上,如何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把先行者的优势体现出来,促进自身信息化发展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挑战是巨大的,创新理念、领军人才、激励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都需要做出调整。互联网金融不但需要熟悉金融业务、熟悉新技术运用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敢为天下先的人才。在传统金融业中,稳健和循规蹈矩是行业文化,遵守习惯和流程是基本要求,长期在传统模式下工作的管理人员面临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传统的内部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和层级管理体系也和信息化时代“世界是平的”所要求的信息结构和管理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消除信息屏障,建立扁平化的层级结构和立体多维的信息交流机制。在实现技术替代的同时,传统金融企业原有的人员如何安置也是巨大挑战。
比尔・盖茨曾预言说,如果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变革,就会成为二十一世纪里灭亡的恐龙。二十多年过去了,目前银行业面临着来自互联网行业严峻的挑战,期间还多次经历了金融风暴,但是商业银行也并未像预言的那样消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商业银行不断顺应时展积极进行自身调整。
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已经引起商业银行决策层和管理层高度重视,领军人物发表了许多深思熟虑的看法和建议,提出并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和改革思路。商业银行在风险文化、金融人才、客户积累、品牌美誉度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其财务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处于良好状态。以商业银行雄厚的财务实力、严谨的管理文化、卓越的执行能力,有理由期待商业银行将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重铸辉煌。
把握互联网时代机遇,打造现代金融升级版
在新技术浪潮面前,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会是平等的。在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发展阶段中,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催生的巨大金融需求足以提供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健康发展的市场空间。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碰撞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时代中国金融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在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金融体系注入了新的理念和变量。互联网金融在负债端、成本端和销售渠道上已经展示出显著的优势,在资产端也采用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互联网金融重视客户体验,高举普惠旗帜,积极满足“长尾”客户金融需求;注重控制IT成本、渠道成本,减低总成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些理念和做法都值得传统金融认真研究和借鉴。
网络改变金融,创新释放红利。新的技术浪潮是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机遇,为追赶者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技术被银行发展出网银、被主流媒体做成页面、被中国移动做成动感地带、被商场当做电子化铭牌,近几年又诞生了支付宝、微博、微信、京东和淘宝。民间的创新活力是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希望所在。在旧的红利逐步消退,亟须挖掘新的红利情况下,一定要把握新技术浪潮的历史机遇,以技术变迁推动制度变迁,以制度变迁迎接技术变迁,争取获得技术和制度双重红利。金融机构要主动调整,积极变革,在稳健经营基础上不断推进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经营模式、提高风控能力和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客户体验,保障消费者权益。
首先,要把握持续创新与稳健经营的平衡。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体现了技术与金融融合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理念、产品、服务、渠道、营运、管理等方面持续创新以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竞争,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金融创新实践中应该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在进行创新时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完善在社会融资中的服务功能,将金融资源投放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综合效益最优的领域中,促进经济升级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努力提高包容性。要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扩大金融覆盖面,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满足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要承担适当的社会责任,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覆盖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特别是满足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需求,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普惠性。三是必须确保稳健经营。金融创新应与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的,要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获取持续增长的动力。
其次,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重构服务模式。对风险的识别、定价与管理能力关系到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正在影响着个人和企业需求并对金融业产生巨大冲击。面对信用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趋势,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度挖掘企业和个人的实时交易数据和信用记录信息,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通过服务模式的重构,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不断适应、满足客户金融需求,还能适当引导、创造客户金融需求。继续发挥先发优势,并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随心”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外延,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个性化金融服务。
第三,要提高客户体验,切实保障金融消费权益。客户体验为互联网金融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提高客户体验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竞争的重要考验。在继续满足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同时,要重视中低收入阶层投资理财保值增值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安全、便捷、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和理财服务。在保障金融消费权益的前提下满足用户需求,提高客户体验。尽量为消费者提供简洁明了、结构清晰的金融产品。在为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时,应对相关金融产品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及风险揭示,使消费者对相关风险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主动加强相关金融知识教育普及。
金融发展机遇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SWOT分析法
引言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经预言:“如果传统商业银行不改变的话,他们就是21世纪一群要灭亡的恐龙。”这句话正验证了目前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面对的困境,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传统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依赖息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岌岌可危,转型互联网化轻资产、发力资产管理业务及创新型中间业务需求日益迫切。
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优势
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这个包含着强大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基础的新鲜概念迅速在我国传统金融业流行起来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互联网金融具有传统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营销优势,比如准入门槛低,便捷高效,创新能力强,强调客户体验以及成本低廉等。另外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日新月异的迭代速度,强大的融合渗透能力,普惠制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广泛的客户资源覆盖面等竞争能力。
2、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下受到的影响分析
2.1货币基金,分流活期存款
2013年以来,余额宝的风靡带动了投资货币基金的热潮,较之于传统活期存款,货币基金可以在保证3%-4%年化收益率的基础上实现T+0赎回,优势突出。商业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作为低成本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在货币基金的冲击下规模骤减。
2.2P2P网贷,引导金融脱媒
P2P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直接对接了个人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以其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平台发展迅猛,未来将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商业银行所受波及更大。
2.3网售基金,颠覆传统渠道
自2015年以来,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销售额持续爆发,不断刷新了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爆发力的认知,其轻资产、广用户的互联网渠道对以银行为主的传统基金销售渠道的颠覆和替代仍将延续。
3、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形势和主要的机会与挑战
图略
4、传统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浪潮冲击下的策略
应对面对错综复杂的互联网发展形势,传统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做出重大改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互联网金融前进的大潮中去。不仅仅是建设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或者建立电商平台,简单地复制互联网金融模式,更重要的是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思维。传统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和品牌形象,从而优化用户体验;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优势互补,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4.1SO战略:凭借自身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发展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传统商业银行应当抓住机遇,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由表1知),加快推动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和技术研发部门,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素质互联网专业人才,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将现有客户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处理,从而为业务部门提供具有高质量参考价值的业务发展建议;其次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超市、电子商务和在线融资平台,走差异化道路,尽量避免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利用云技术处理自身客户交易记录,摸索出一条基于传统商业银行自身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道路。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优势(S)资金和技术优势客户资源、市场份额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劣势(W)网点覆盖率低经营成本高用户体验性差息差收入占比高机会(O)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关金融领域的发展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WO战略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威胁(T)同质化产品及服务增多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脱媒化ST战略利用优势,回避威胁WT战略减少劣势,回避威胁。
4.2WO战略:树立互联网思维,优化用户体验互联网既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从技术手段的角度上讲,互联网有非常强的覆盖用户的能力,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成本更低;从思维模式的角度上讲,互联网更注重用户体验,甚至是免费的用户。通过群体之间的实时互动,共同协作来实现用户信息平台化、网络化,从而向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改进创新,始终走在时展的前列。反观传统商业银行,其服务理念是远远落后于时展的,没有把服务和用户体验放在首位(由表1知),给用户的感觉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用户不断的流失。传统商业银行必须从经营理念上谋求转变,抓住互联网思维模式的精髓所在,提高对用户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和群体用户之间的互动沟通,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第一,根据用户消费偏好的差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类型进行细分,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第二,加强与战略合作伙伴的业务联盟,将不同的优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造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性金融平台,通过“一条龙全方面服务”,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4.3ST战略:加强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在经济新常态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首先应该迅速调整、改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及应对态度。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不是颠覆传统金融。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两者之间是能够实现共赢的“非零和”博弈的。传统商业银行要懂得与竞争对手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努力研发更加人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应战同质产品的泛滥(由表1知);与互联网企业在竞争与合作的进程中寻求共赢的局面,而不是采用恶意竞争的方式排挤互联网企业,或者在竞争中选择逃避。具体的合作模式可以参考一下两种模式:第一,客户资源信息共享。互联网企业通过购物网站,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丰富的客户资源信息,而商业银行因为其多年的经营,累积了很多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的信息(由表1知)。双方应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交叉销售。第二,共同打造小微企业在线融资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共享小微企业在电商平台的经营数据和经营者的信息,由电商平台向传统商业银行推荐有贷款意向的优质企业,传统商业银行通过交易流水、买卖双方评价等信息,确定小微企业自信水平,给予授信额度;由于小微企业融资难度比大型企业高得多,因此小微企业为了获得融资愿意接受较高的融资成本,从而银行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获得更多的利差收益。
4.4WT战略:加快战略转型,拓展多元业务,降低息差所占比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由表1知)趋势将不断压缩传统商业银行的息差收入,故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收入来源,加大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从资金中介转向综合化金融服务机构,加强产品及金融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投行承销、财富管理、资金托管、交易结算等多元化服务,通过服务创造价值,带动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避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第一,继续巩固、拓展传统的优势基础业务,比如保险、代付业务、基金托管等发展比较大、风险低、客户基础好的“基础性”业务;第二,健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新兴中间业务。向小微企业或个人提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等。
5、结束语
本文通过SWOT分析,结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形势和主要的机会与挑战,为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冲击提出可行性策略建议。传统银行业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将有利于传统金融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符合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15-17
[2]孙秀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5[601]71-72
[3]鲁小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14,(23)186-187
金融发展机遇范文4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是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成长期阶段的产业。现在世界上所称的新兴产业,主要指随着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新兴产业最近受到广泛关注与金融危机有很大的关系。金融危机在带来经济增长压力的同时,也给全球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机遇。例如,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就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新能源、生物、信息和航天等领域,希望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借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的《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在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在1200亿美元的科研(含基建)计划中,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正处在回升的关键时期,美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做法给全球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启示,也拉开了全球新兴产业竞争的序幕。随后,日本、韩国、欧盟都在采取行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政府全面参与经济规划,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韩国对此十分敏感,他们要通过政府直接干预,扶植、引导并鼓励大企业集团积极参与等措施,在市场中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兴产业在中国发展是金融危机时“调结构”的要求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在“保增长”“保民生”的基础上重点“调结构”。目前,全国各地在确立增长目标的同时,都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基本前提,向具有高附加僮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中国目前从发展战略角度已经提出了一些发展愿景,如在新能源上,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新材料上,要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提高生命科学技术,在10年内实现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在信息网络产业上,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空间海洋开发方面要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2009年以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讨论如何发展国内的新兴产业。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中国七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从政策激励角度讲,通过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不断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国实现新兴产业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太多的益处。从经济上说,发展新兴产业既能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也能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从市场角度说,由于新兴产业的相关市场未得到有效开发,所以未来具有惊人的潜在市场规模,发展新兴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发展新兴产业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新兴产业大多属于低碳经济,无论是全球气候变化将令中国承受越来越多的减排压力,还是国内自身的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都使得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新兴产业也是大势所趋。
新兴产业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跨越发展
1.与各地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中国正在抓紧制订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并且将把新兴产业发展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在培育和发展机遇期的关键点上,有比较优势的地域必须顺应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抓住国家制定出台相关产业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通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用产业集群形式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新兴产业应该用先进的产业集群形式生产。这是因为,产业集群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增长。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金融发展机遇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机遇;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56-03
[作者简介]李扬林,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邱家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经贸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2000)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
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作为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发展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变。例如,日本一大批中小企业正是从石油危机前的“数量经济”,到石油危机后的“质量经济”的转型中迅速成长和壮大起来。石油危机前“大型企业的全盛时代”转变为石油危机后“中小企业的活跃时代”。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影响到世界各国,受此影响,我国许多企业也纷纷倒闭。然而,也应看到,这次危机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的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住机遇,化“危”为“机”,促进企业发展。
(一)加大政策倾斜,抓住三大机遇
1.全球产业转型机遇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新调整的客观要求。从制造业部门的角度看,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是以中、日、韩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大国。
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速了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不景气,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契机。目前,尽管我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格局调整中,我国应强化自己的制造业中心地位。
2.产业升级机遇
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的经济在遭遇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将陷入衰退或衰退的边缘,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势必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这将对我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特别是我国实行的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代表的税制改革和一系列产业转型政策的实施,必将给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企业产品升级创造新的机会。
3.扩大内需政策机遇
国务院总理于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启动了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中央的决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落实,一定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二)加大信贷支持,抓住健全融资体系机遇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一是应进一步改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解决融资难、信贷难问题。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推进风险投资机制和贷款担保机制的形成。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继续把中小科技企业作为扶持重点,加大对高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吸收银行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引进国外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政、银、企的合作,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创造条件。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与银行业协会之间良好的长效沟通机制,共同提高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应通过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协调、仲裁和处理经济纠纷,制裁和惩罚市场中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取缔不正当竞争,保护合法竞争。此外,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助手、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培训教育等服务工作。二是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督效率高、管理链条短、经营灵活、适用性强等优势,作为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要重点扶植一些规模较小、机制灵活、管理健全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使其在数量、规模、资金等方面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提高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服务效率。三是应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企业的诚信度。中小科技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条件,提高竞争能力,以诚信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企业应通过有效运用资金,加快资金的良性循环流动。如对于未来有很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本企业的产品在同类商品中率先占领市场,尽快使企业有资金回笼收益,增大资金收益率。应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小科技企业要发展横向联合与合作,通过订立技术合同、联合协议以及相互人股参股等多种形式,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合作生产、合作经营,加快成果转化速度,提高成果转化效益,扩大科技产业规模。
(三)加大智力支持,抓住建立纳才机制机遇
智力的支持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人才问题,人才是“拉动经济进步之犁的骏马”(Thomas Davenport,2005)。如果说20世纪的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它的生产设备”(Peter Druek,1999),那么21世纪的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就是它的人才。
从企业吸引人才的角度看,尽管大企业有吸引人才的优势,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也有其特点。其一,大企业庞大的组织和指挥系统的存在,科技人才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企业组织越大越容易僵化,因为有“树大遮荫”的想法,难以提出独创性的建议。其二,现实生活中,一味追求“规模利益”而变得过分庞大的企业,往往因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破产的情况已不断发生,如在日本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转型中,一些大的公司如兴人(1975年)、安宅产业(1977年)、大泽商会(1984年)、利卡(1984年)等相继倒闭,而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管理层级少,因此,在面对经济形势变化时容易及时调整,所谓“船小易调头”。
从员工的自我发展角度看,中小企业可能较大企业更具吸引力。据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教育部门的调查数据显
示,近几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的就业比例已超过50%,大大改善了过去中小企业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少、员工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所需的人力资源。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中小企业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在当前中小企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自身存在“先天不足”(资金、人才、技术匮乏)的情况下,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转变思路,另辟新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深挖市场盲点,做强中小企业
所谓市场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在这里指中小企业应善于寻找市场中出现供小于求的商品。在金融危机的袭扰下,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在不断下滑,大部分商品都供大于求,很多企业都在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其实,只要回头留意身后就会发现仍有一批“盲点”产业,比如老年产业,特色快餐业等。“盲点孕商机”,中小企业应努力通过挖掘市场盲点,整合资源,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强中小企业。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三化”――细分化、体系化和简单化。
组分化就是中小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整个产品市场划分成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细分有利于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巩固现有市场、制定最优的营销策略和战略,更是中小企业开发市场、参与竞争的有利武器。比如,生产服装的中小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量锐减,如果一味追求做大生产量岂不是“雪上加霜”,可以尝试在生产前就细分市场,寻找新的商机。比如,可以生产特色老年服装,这样,可以从增加的老年服装市场弥补其他市场的萎缩,同时,还可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体系化就是指中小企业与时俱进地制定、实施某一战略,随后制定后继跟踪服务和不断完善战略提升政策的系统。金融危机是严峻的,战略上我们要重视,同时,更要求战略的可持续性和战术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只有因时因地制定战略,制定配套的落实措施,形成体系,才能用最小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才能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求生存、求发展。
简单化指在发展中小企业时要承认现状,不为力所不能及而苦恼,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现有经济基础上,在可能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促进中小企业一步步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做强中小企业。
(二)建立中小企业的战略联盟
1.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中小企业制度创新。通过科学选择改制形式,严格产权界定和股权设置,推进股权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形成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真正确立起企业作为技术投资、研究、开发的中心和利益分配的主体地位,建立知识创新、科技项目创新与效益相结合的“风险报酬机制”。并要逐步加大科技成果、管理知识等无形资产投资入股的确认比例,形成一个良好的聚才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科技精英,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倡导中小企业利用专业化营销、特许经营、虚拟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手段发展
中小企业最有效的发展战略就是实行专业化营销,即在竞争定位、市场细分、营销策略与竞争策略等各方面实行专业化。特许经营实质上是一种企业“克隆”,它不仅对特许接受方有利,对特许授予方也是有利的。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人(特许接受方)的资金以及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获得迅速的成长;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特许授予方的品牌、商誉、经营方式或管理技术优势,避免企业初创时的许多困难,规避市场风险,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生产经营的发展能力。因此,特许经营是比较适合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先进的信息手段,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个性化产品优势,有利于降低促销成本、缩短营销链、节省单证费用、缩短交易时间、实现24小时的全球运作等优势营销,有利于中小企业利用虚拟组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与大企业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3.要推动产业集群
通过对中小企业研究发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大多集中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分散型产业,其基本存在包括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木料加工和金属组装业、农产品、风险型企业等。另一类是新兴产业,包括IT、NT、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也使中小企业可以不再受制于规模经济。一些产业能够借助“地区规模经济”和“零部件规模经济”取代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外部化,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在某个地区,在某一产品的上下生产链条上进行分工,形成企业集群的形式。
(三)尽快启动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适应了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创业板的启动,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新兴行业聚集,有利于改善这些企业的发展环境。一大批高成长、高科技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可以加快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创业板还适应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需要。创业板直接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直接融资需要,可以拓宽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使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及其他信贷、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等资金进一步汇集和投入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支持体系将逐步形成,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将更加完善。创业板撬动的民间投资,将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力量。
此外,创业板适应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需要。中小企业解决了我国2/3的城镇就业,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资本市场通过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出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提升投资信心,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创业和创新的行列,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
创业板还适应了拓宽中国资本市场深度广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需要。创业板适应了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适应了广大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是推进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扩大资本市场服务范围、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永生.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N].新财经,2008-12-03.
[2]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
金融发展机遇范文6
关键词:珠海市;金湾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
本文为珠海市金湾区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珠海市金湾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区位优越,是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下设香洲区、金湾区和斗门区三个行政区。近几年,港珠澳大桥建设、横琴开发使珠海的经济竞争力将得到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总体呈“平稳、升温、提质”的良好态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珠海市金融业经过30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和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效益日益改善,金融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珠海市金湾区位于珠海市西南部,东邻香港、澳门,南连著名的大西国际水道,北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腹地,珠海高栏深水港、珠海机场,江珠高速公路、粤西沿海高速公路、广珠铁路、机场高速、高栏港高速等均在区内汇集,具有突出的海陆空交通优势。金湾区金融业发展比较平稳,但是存在着金融抑制的情况。本文基于珠海市和珠海市金湾区的经济统计数据,研究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并提出建议来促进珠海市金湾区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数据统计分析
目前,在国内研究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文献中,陈柳钦等(2003)经过分析得出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发展阶段的影响;罗庆凤(2011)以成都市为例,分析了金融相关比例指标和GDP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相关比例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不太显著的因果关系;梁琦等(2006)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由经济增长到金融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却不明显。本文中首先计量统计方法研究珠海市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然后从金融机构数量、金融资产和金融结构等方面分析金湾区金融业发展现状。
1、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和珠海市金融业发展实际,本文选取珠海市1979~2012年商业银行存贷款量、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量、财政收入五个变量,并对变量取对数变换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运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珠海市GDP、存款、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显著性检验P值可知,珠海GDP与存款、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之间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这表明珠海GDP与存款、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两两之间均高度正相关,可以构造线性相关性模型如下:
lngdp=?着+?琢×lnckl+?茁×lndkl+?啄×lngdzc+?兹×lnczsr
模型方程中,?着为截距项,?琢、?茁、?啄和?兹为回归系数。
通过SPSS软件,得到:模型拟合判断系数R2=0.995,接近于1,说明拟合效果较好。但存款量和贷款量的sig.值小于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共线性诊断,发现方差膨胀因子VIF>10,说明在模型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对几个变量进行岭回归,经过计算检验发现,当领参数K=0.02时,岭迹曲线趋于稳定,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0,因此,多重共线性不再明显。此时,未标准化的岭回归方程为:
lngdp=1.025+0.485×lnckl+0.049×lndkl+0.154×lngdzc+0.287×lnczsr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珠海市存款量每增长1%,GDP增长0.485%;贷款量每增长1%,GDP增长0.049%;固定资产每增长1%,GDP增长0.154%;财政收入每增长1%,GDP增长0.287%。这说明珠海市存款量、贷款量、固定资产和财政收入对本地GDP增长具有一定的贡献,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2、近几年,珠海市金融业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末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业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21.58亿元,同比增长19.5%。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71.90亿元,同比增长7.9%。上市公司30家,市价总值2,081.08亿元,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期货经营营业部、各类保险营业机构(含网点)数量有所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但是,在珠海市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目前金湾区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本地GDP的贡献为24.58%,与全市39.2%的比重差距明显,而且从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机构的结构、金融机构的资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图1)
(一)从金融机构的数量来看,金融机构数量的多少与经济总量与地理环境及人口密度密切相关。近几年,金湾区GDP增速较快,但从总量上,在珠海市行政区域中排名较后,与香洲区(主城区)等仍有一定的差距。有学者研究发现,金融机构的数量与地理和人口密切相关,金湾区地理面积约占全市32.45%,人口只占12.65%,人口密度为454人/平方公里(2012年)。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特殊的地理、人口环境决定了金湾区金融机构的数量较少的现状。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华润银行、珠海农信社等七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在金湾区共设立分支机构25家左右(不包括高栏港经济区),只占全市银行网点总量的5.35%。
(二)从金融机构的结构来看,在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至少应包括银行、保险、基金、期货、金融租赁、小额贷款公司等。从珠海全市来看,商业银行机构34家,基金管理公司3家,注册设立的证券期货经营营业部有32家,各类保险营业机构(含网点)121个,初步形成了拥有国有大型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外资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财务公司、代表处等10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但目前,金湾区金融业仍以商业银行主体,只有2家证券公司、9家保险公司、1个产业基金等。金融机构经营的仍是基础金融业务为主,缺乏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以及提供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股权投资等法人机构。
(三)从金融机构的资产来看,近几年珠海市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逐年增加,存贷款总量、保费收入以及证券交易额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全市社会融资结构仍然以银行中介主导为主,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因此本文选择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作为金融资产的衡量指标,利用金融相关率来分析金融业发展现状。所谓金融相关率 (FIR):是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表述为存款额加贷款额之和除以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一般情况下,金融相关率越高,说明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聚集程度越高,金融资源越丰富,反之则越低。2006~2010年,珠海市和珠海市金湾区金融相关率变化情况如表1、表2所示。(表1、表2)可以看出,珠海市以及金湾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2006~2010年期间都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10年比2006年分别增长了146.4%和207.2%。从金融相关率来看,都在逐年提高。根据其他学者的统计,经济较为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地区金融相关率均在3.0以上,珠海市在2010年以后达到了3.0以上,说明金融资源已经比较丰富。但是金湾区FIR数值一直在2.5以下,反映出金湾区金融资源相对缺乏,金融业聚集程度不高,珠海市丰富的金融资源对金湾区经济发展缺乏一定的支持。
二、金融发展不平衡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珠海市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环境决定金融资源配置。所谓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在“十一五”(2006~2010年)末期,珠海全市GDP总量中,金湾区只占9.79%,而珠海市香洲区(主城区)占62.5%。金融机构趋利性和避险性特征,决定了金融资源主要投放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部分行政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信贷支持广度。如金湾区农业基础薄弱,金湾区工业产值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但产业发展平台和园区配套不完善制约着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在2009~2011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近两年有所增加如表3所示。但是体现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比重近五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仅3.5%左右,如图2所示,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信贷支持的广度。(表3、图2)
(二)存贷款分布不平衡。银行资金在不同区域间的分配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量。从存款总量来看,2010年末,珠海市存款总量为2,542.56亿元,金湾区存款总量为185.99亿元,约占全市7.32%。从贷款总量开看,2010年末,珠海市贷款总量为1,203.85亿元,金湾区贷款总量为83.16亿元,约占全市6.91%。从存贷差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讲,存款可以视作一个地区产出的价值反映。而贷款则是该地区投入的价值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新增存贷差为正的地区代表着银行资本流出区域,而银行新增存贷差为负的地区代表着银行资本流入区域。2006~2010年期间,珠海全市都存在正存贷差,说明银行资本有不断流入,但是流入金湾区的银行资本不足全市的10%,说明大量银行资本集中于市区,对金湾区经济支持力度不足。
(三)从金融机构的数量、结构和资产方面,金湾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结构不完善,社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产数量与主城区相比难以企及。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较少,缺乏针对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这些企业在增资扩产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融资难”现象依然较为突出,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四)企业融资市场配套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银行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以金湾区为例,2014年1月,区政府颁布了《金湾区促进“三高一特”产业发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对区内“三高一特”产业的金融扶持做了明确说明:对区内企业进行融资扶持,为企业融资开辟新途径。建立金湾区“三高一特”产业发展金融信用担保基金,专项资金分贷款担保补助金、贷款贴息资金、贷款风险补偿金和银行机构奖励金四部分等,建立了企业融资和风险补偿机制。但是,对具体申办流程没有进行说明,而且地方财政对区内“三高一特”企业的资金扶持与金融机构衔接不够,导致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联系不够紧密,未形成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合力。政府的贷款担保资金只能解决企业暂时性的融资困难,并不是长久之计。另外,金湾区尚未形成集中的、大型的商业中心,城市综合配套能力不足,交通运输、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科技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制约了金融机构对区内企业支持服务的力度。
三、进一步探索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加快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均衡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是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如,在珠海市金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围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航空、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产业的发展基础,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发挥其集群与扩散效应,提升三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集群效应,围绕重点产业链延伸,形成上下工序配套、分工明确、功能齐全、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区内打造商业文化中心,提升商业服务水平;鼓励更多零售企业、酒店业进入园区提供商业服务;优化交通设计,完善交通布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发展现代旅游业;利用现有产业优势,发展航空培训、娱乐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等等。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范围。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建议制定更加透明、具有可操作性的优惠奖励政策,建立方便快捷的地方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如通过运用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金融超市”,集中利用市区两级金融资源,保证“三高一特”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满足中小企业的短、频、急、小信贷资金需求。同时,要不断扩大融资渠道,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是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于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可以有效地实现储蓄、投资的转化,改善资产负债比例结构,提高企业资信水平,增强融资能力。
(三)加快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不仅要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增加服务网点,而且要吸引更多的证券、保险、信托以及信用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以及产业投资基金进驻园区或者在园区提供金融服务。短期内,可以通过设立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贷款贴息基金等方式,引导和方便金融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长期中,通过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推动企业到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如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通过证券公司的辅导,可以选择到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具备债券发行条件的企业,由信用担保公司的担保在债券市场融资;通过融资租赁业务,解决一些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未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培植具有上市前景的股份公司等。
(四)通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保证金融支持经济的可持续性。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它包括法律制度环境、公众风险意识、中介服务体系、市场信用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等内容。首先,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统一的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财政部门在支持产业发展时要和金融部门进行衔接,形成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合力;其次,在区内开展多层次的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包括企业信用工程、社区信用工程等,打造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除了发挥政府在信用担保体系中作用外,应努力发展覆盖面广的商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在全区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再次,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在区内开展业务,为金融活动提供便利。建立产权交易市场,拓展股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登记、评估、交易服务,为高科技企业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创造有利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志勇.欠发达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实证研究――基于南疆三地州比较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