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范文1

(互联网+战略落地的O2O方法)

作者简介

叶开,国内资深的实践派产业互联网专家,既对互联网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又能踏实地深入到企业中将互联网付诸实践,真正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和需求,真正能为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提供接地气的解决方案。知名作家,还是一位知名的自媒体人,几年来笔耕不缀,已经颇有知名度和影响力。

内容简介

《O2O实践:互联网+战略落地的O2O方法》是国内首部讲解企业如何通过O2O的方式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著作,也是目前O2O领域最系统和最接地气的著作,对“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从廓清对O2O的认识开篇,权威地讲解了O2O的定义、15个入口、3个闭环、4类平台、4大价值、8大风险、10大误区和10个标准,然后从以下8大方面系统讲解了O2O究竟该如何落地:

5大关键要素: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大类模式:整合类、导流类、体验类、定制类、社交类、平台类;

11个业务支撑:粉丝、标签、账户+、虚拟币、优惠券、二维码、屏幕、支付、凭证、口碑、礼品;

6大技术支撑:社交矩阵、O2O工具、Social CRM、移动终端、电商平台、大数据;

O2O的方案设计:市场分析、设计核心、设计蓝图与要点、解决方案、实施方案、金融方案;

O2O的场景设计:框架图、活动场景基础、活动场景模型、场景结构、场景模式、场景评估;

12个核心问题:利益分配、组织结构变革、意识转变、顶层设计、运营设计、商务电子化、执行力、人力资源整合、外部资源整合、粉丝驱动经营、三方平台界定;

6大思维:数据思维、社交思维、会员思维、情境思维、运营思维、金融思维。

先从要素和模式到业务支撑和技术支撑,再从方案设计到场景设计,最后从核心问题到思维,涵盖了企业实施O2O的方方面面。

目录

本书赞誉

前言

第1章全面认识O2O

1.1O2O的真正定义

1.1.1O2O的起源

1.1.2O2O的现状

1.1.3O2O新的理解

1.2O2O的15个入口

1.3O2O的3个闭环

1.4O2O的4类平台

1.5O2O的4大价值

1.5.14大组织价值

1.5.24大近期价值

1.5.34大长期价值

1.5.44大深层价值

1.6O2O的8大风险

1.7O2O的10大误区

1.8O2O的10个标准

1.9本章小结

第2章O2O的关键要素

2.1O2O的“2”本质

2.2O2O中的关键要素

2.2.1人流

2.2.2商流

2.2.3物流

2.2.4资金流

2.2.5信息流

2.3O2O的SoLoMoCo体系

2.4本章小结

第3章O2O的模式与范式

3.1导流类O2O模式

3.1.1团购

3.1.2导航

3.1.3App入口

3.1.4爆款

3.2整合类O2O模式

3.2.1线上线下整合

3.2.2商务电子化

3.2.3统一云收银

3.2.4全渠道零售

3.3体验类O2O模式

3.3.1免费Wi-Fi

3.3.2社区店

3.3.3生活方式

3.3.41小时急达

3.4定制类O2O模式

3.4.1产品定制

……

第4章O2O的11个业务支撑

第5章O2O的6大技术支撑

第6章O2O的商业设计

第7章O2O的场景设计

第8章O2O的12个核心问题

第9章O2O思维

后记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范文2

最近有报道,上汽明年10月将向市场投放第一辆互联网汽车。据说 是由满脑子都是互联网思维的“阿里云人”负责研发,而上汽只是负责车的开发。前一阵子就说上汽要投资多少个亿与阿里共同开发互联网汽车,如今终于有个明确说法了。但问题是这辆互联网汽车究竟长什么样?

想当然,互联网汽车至少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实现了汽车作为一 个信息网络中的节点与外界节点(包括行驶中的其他汽车、行车目 的地等等)之间互联互通的智能交通。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汽车是一个最时髦的大概念,在 实现的过程中,可以分成几步走,譬如说,首先把汽车中的局域网 与Telematic技术融为一体实现车联网;第二步,通过车联网实现 智能化汽车,还可体现“汽车共享”等城市节能减排新型交通模式 ;第三步,最终发展成自动驾驶汽车,甚至无人驾驶汽车。其实, 这几步也可能并没有太大的跨度,只不过是智能化程度的差异而已 ,缺乏严格的界线和标准。

因此,如果笼统地提互联网汽车,又没有准确的定义,那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有点在云里的感觉。

其实,真正要搞成互联网汽车,哪怕是第一步实现车联网的互联互 通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互联网汽车的发展是仅仅依靠互联网 公司和汽车公司共同开发,充其量只能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目 前似乎主导缺失,感觉上是“群龙无首”,缺乏统一管理的主体来引导行业的发展。政府方面也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政府的监管部门也没有相关的标准和法规,给人以“听之任之”的感觉。虽然有一个简单的所谓规划,但并不正式 ,而且内容泛泛而谈。

车联网说起来就是通过无线网络将车辆接入互联网那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简单。譬如,具体涉及到满足图像和流媒体传输需要的4G网络建设尚不到位,另外在资费、流量和网络等方面还存在痛点,消费者难以接受。再一点是国内用于“专用短信通信”DSRC的自主网(移动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技术还存在短板。这种模式目前尚难有效运行。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范文3

互联网思维,这是一个几乎被毁掉的词,一个人人遇而避之的词。就在一年前,它还光彩熠熠被人们颂扬,而今天却已成为众矢之的。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我觉得非常不安,因为这对无数的传统行业者而言可能会是一场灾难。自2013年年末接触这个行业起,我每周都会花很多时间和餐饮业的前辈们交流,其中有街边的摊贩,也有行业的大佬。作为一个互联网人,自然要问些与互联网相关的问题。总体的感受是,小企业有互联网崇拜,大企业有互联网焦虑,各有各的思考,但无论怎么想无论怎么做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收成惨淡。不过有一点是好的,他们在努力学习,努力开放心态、放低自己。他们相信互联网思维是企业延续的解药,但现在开始怀疑。“怀疑”并非一个优美的词汇,在很多时候它意味着丧失机遇,尤其在稍纵即逝的商业里。我希望通过此文分享西少爷创始团队对互联网思维的态度,如果可以,希望能带给迷茫的同业者一份坚定。

互联网思维是营销骗局?

“互联网思维”饱受抨击和质疑,有人唱衰它、攻击它,甚至有人说互联网思维就是一个营销骗局。我想,无论什么样的评判,都得建立在事物的本质之上。那么首先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雷军说互联网思维是七字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和快。周鸿则推崇免费的商业模式和极致的产品体验。一时间颇有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不可否认,七字诀和免费模式都是互联网人在不断的商业探索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还有很多本文未提及的理论,都非常有价值和分量,在商业战争中屡试不爽。

但是,我以为,这些都是在术的层面,都是方法,或者称之为战术。那么在更深的一层,道的层面,互联网思维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无往不胜的战术理论背后的统一逻辑是什么呢?事实上,无论是商业战争,时代与时代的战争,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很多时候成败都出自一条简单的逻辑:信与不信。信与不信更先进的技术或者理念。从起中国经历了长达一百年的屈辱史,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我们不相信技术,不相信变革。今天在商业上也是一样的,互联网对商业逻辑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如果你相信,那么就有机会壮大,如果不信而故步自封沉浸于昔日的辉煌,那么或许危险已经来临。

百度本质上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广告公司。腾讯本质上也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通讯公司。就好像一百年前用电量巨大的福特公司不是电力公司一样。只是互联网孕育了它们,改变了它们。接下来,互联网也会像影响它们一样影响各行各业,渗透进各行各业最细小的脉络。

所以,我所坚持的互联网思维就是把互联网当作水电空气的思维,通俗些讲就是认为没有互联网就没法活下去的思维。从每一个细微的角落去真正重视互联网的存在。回到方法的层面,从本质看回现象,互联网思维就是那些把互联网当作水电空气并且获得成功的公司的普遍行为方式和逻辑。

互联网为新企业创造了三大机遇

回到一年前,我们为什么会来做西少爷呢?有三点原因:第一,餐饮是人类社会不老的刚性需求;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麦当劳、肯德基的扩张算是一种文化入侵,而其背后的支撑是经济的落差);第三,互联网为新的企业创造了机会。把第三点展开来讲,这个机会来自:品牌、体验重构、商业模式。

先谈谈品牌的机遇。从WEB1.0到2.0再到3.0,从门户到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在一步一步打破媒体的垄断,每一个社会单元都变成信息的中心。在这场变革中,会有无数的互联网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无论是一个人,一个产品,或是一种服务,都将拥有自己的品牌。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功,因为互联网的透明会让二八定律更加彻底。

除了品牌的机遇,消费体验同样不可忽略。我们都知道诺基亚陨落了,摩托罗拉也是,但究其原因却鲜有人知道。诺基亚CEO在将公司卖给微软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坦诚地讲,作为一名诺基亚粉丝我也感到非常遗憾。但是,时代不再需要以待机时间和坚固作为代表的功能型手机了,时代需要的是智能与万物的联通。这时一切针对原有价值观体系的产品优化都成了浪费时间。当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发生改变,当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的需求会随之改变,这时我们得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定下的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

我听过一个有趣的问题:黄太吉好不好吃重要吗?这个问题不必回答,我也没有答案,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思路,提供给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所谓的传统行业者,还是所谓的互联网行业者,都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和之后,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

最后还有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少有听说过免费的东西,而现在如果一家网站要和你收钱你一定恨得咬牙切齿,这是商业上的创新。互联网的改变不仅仅于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介质,通过实现社会单元(企业、组织、个人)之间的联通而实现商业单元之间的整合,从而创造出无数新的商业模式。单从免费这一点来说,大胆地预测,无数的前端收费企业都会面临危机,这也就是所谓的降维竞争。

互联网人不一定懂互联网思维

很多互联网人的意识形态其实依然在工业时代。在创业之前,我曾就职于腾讯和百度,也曾参与过当下最时髦的微信与种种,我的朋友有七成都在从事互联网。但我发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行业,能看到也愿意去看到事物本质的人总是少数。只有少数的人能够理清头绪作出判断,更少数的人付诸行动。

所以,互联网是所有人的,是属于时代的,而非一小撮人。每个生活在此的人都可以去发现自己的机会。传统行业的人不必恐慌,互联网行业的人也不必骄傲。当然,我认为互联网人是有一点点优势的,那就是他们更相信互联网。

西少爷是互联网公司

这个命题有无数人争论过,但看到这里,应该也不会有疑惑了。一家公司看起来如何并能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它的基因和它要去的方向。

五个月前西少爷重新定义了肉夹馍,不远的将来,西少爷也会重新定义餐饮业。听餐饮业的前辈聊天,内容最多的就是关于口味和服务,可以看到,他们的工匠情怀一点也不输于老罗。但单凭这种讨论是否能带来基业常青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这两个命题我们讨论了数千年,但最终的成败皆归因于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在这些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之外,我们如何去抓住时代的机遇?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范文4

究其根本,是被数字时代所衍生的种种“搅了局”,是被数字时代下的昙花现象“蒙了眼”,忘却了品牌初心。

数字时代,改变的是消费者而不是核心价值

数字时代的来临,打破时空界限的网络日益走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全面介入了广大消费者的生活,信息获取、社交、娱乐、购物、点餐、出行、支付......可以说,消费者的吃穿住用行都因数字时代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的意识、认知和行为习惯也在悄然改变。

自然而然,企业忙碌着顺应消费者变化而开展一系列的品牌营销工作,将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到迎合数字时代的变化中,甚至部分企业调整组织架构,专门开展数字化营销的工作,以便企业能够更好地和消费者保持联系。这种“跟得上趋势”的做法没有错,消费者的变化将引发品牌营销工作的调整也没有错,但需要清晰的认知的一个逻辑是:数字时代改变的是消费者,不能过分沉迷于迎合消费者的意识、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变化,而忽略甚至偏离了品牌核心价值,也就是说,品牌核心价值不能轻易改变。

迪士尼、耐克等成熟品牌,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和消费者的变化而忽略或偏离其品牌定位,不管什么样的时代,不管哪一代人,迪士尼的梦幻和乐趣依然是其品牌核心价值;激励依然是耐克品牌所倡导的核心概念。

为此,在数字时代更加浮躁的环境下,保持品牌初心,拥有并坚持一个清晰的品牌核心价值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数字时代,改变的是演绎方式而不是核心内容

数字时代,衍生了许多新媒体平台,催生了许多新媒体形式,各种新奇特的语言、词汇和“物种”也被原创出来,企业不得不面对这些新事物,开展品牌营销工作。于是乎,追热点、蹭热度变成了风气;定向、原生变成了必学;H5、短视频变成了必做;品牌传播中,若不把KOL、自媒体都用一遍,那就是没有互联网思维,那就是不懂互联网营销......

不可否认,与传统工业经济和信息不对称时代不同,数字时代已经改变了品牌与消费者原有的沟通模式,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商标所有权”的含义,需要思考如何重新演绎品牌继续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品牌的演绎方式需要重新定义,但这种重新定义的改变,只是演绎方式,不是品牌所要传递的核心内容。

举个例子,自2012年起,百事可乐在每年CNY期间,都会推出以“把乐带回家”为主题的整合营销事件,历时7年,所要传递的品牌核心内容重未改变,变化的只是演绎方式,或微电影,或明星拜年,或借势IP......

也就是说,在数字时代下,更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思维,不可盲目跟热点、蹭热度,更不可随波逐流地赶H5、短视频等形式的时髦,为了跟热点而忽略内容,错把手段和形式当做内容,原本有限的市场费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内容决定形式,最关键的是,仍然是要思考清楚品牌所要传递的核心内容。

如此,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借数字时代的势,抓数字时代的脉,将数字时代下消费者热衷体验和参与的效能发挥到极致,推动消费者能够讲出一个非常好的品牌体验故事,从而形成时下流行的“口碑传播”。

数字时代,改变的是思维方式而不是思维逻辑

当下,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语“某某的思维过于传统”、“某某的想法不够互联网”...... 传统思维与互联网思维俨然已经成为了对立面,呈现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互联网思维已经被定义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甚至如果不具备互联网思维,都将面临失业的危险。

的确,做品牌工作,需要随着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消费环境、竞争环境和媒体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思维方式,创新、预案、快速应变......,但其基础和根本仍然是品牌的系统思维逻辑,如果忘却或抛弃了这一根本,就有极大地可能出现偶然的创意“闪点”、短暂的创意“昙花”,甚至出现“行不散神散”或“行散神也散”的现象。

也正因为如此,数字时代下涌现出比以往时代更多的“风风火火而来,悄然无声而去”的互联网品牌(具体品牌名就不在此特指了),也就不足为奇,他们缺失的就是品牌的系统思维,丢掉了品牌应有的“魂”。

以品牌的系统思维逻辑为基础,调整符合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才是正道,才会避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倒退到“一个点子闯天下”的时代。

莫忘品牌初心,永葆品牌差异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范文5

“雷布斯”的互联网思维

夸张地说,小米自从出现的那一天开始,每一个毛孔里都流淌着互联网思维。

定向定点挖人,组建梦幻团队,建立米粉社区,推崇市梦率(高科技网络股的市盈率如梦幻一般高得离奇),营造手机的互联网品牌,网络预售,饥饿式营销,借用现成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创了全新的手机销售渠道(凡客& 京东商城),产品设计全球众包……

那么小米可以复制吗?

10 个亿的赌局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也就意味着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与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的“10亿赌局”更能证明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2013 年年底,在央视的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小米董事长雷军和格力总裁董明珠“不期而遇”。在谁的企业更有发展前景这个问题上,两个人“言语不和”。雷军表示,5 年内如果小米模式营业额击败格力,愿董明珠赔自己1 元。董明珠则表示,如果被击败愿意赔10 亿。二人均不示弱,现场争论十分激烈。雷军现场邀请马云做担保,马云笑答“支付宝不敢担保”。

很显然,央视策划这场赌局,意在表现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

2013 年12 月21 日,在格力电器一项技术现场,董明珠被媒体拦下追问“10 亿赌局”,再次阐释了她与雷军对赌的立场和角度。在董明珠眼里,没有工厂、没有渠道、没有零售店的小米或许压根就不是一个值得比较的对象。“我们要脚踏实地做,到了今天大数据到来的时候,格力,像我们这样制造业的企业坚守什么、发展什么是很重要的。”

4 天之后,12 月25 日,雷军南下广州,参加2013 广东(国际)电子商务大会,谈到自己对赌局的把握时,雷军说,“5 年之内小米的营业额超过格力,我现在觉得可能性是99.99%。万一我们赢了,这不是我雷军或者我们小米的同事们有多能干。这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雷军表示,小米属于轻资产,没有工厂,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没有渠道成本,采用电商直销模式;重视客户体验,在互联网上号召所有的“米粉”参与,根据客户需求定期更新。雷军称,“在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的基因重新做消费电子的时代已经开始,小米就是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其具体的论据体现在:“第一,互联网跟用户群最贴近,极其强调用户体验和口碑;第二,因为它是轻模式,所以成长速度会很快;第三,虽然是轻模式,但在服务上仍然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小米有2500 人的服务团队,1300 人的7 乘24 小时的呼叫服务等。”而雷军攻击董明珠格力模式的论据也很清晰,即:“第一,格力的销售经过层层渠道,与用户的距离非常远;第二,很长的渠道会导致库存在路上,进而产生极大的风险;第三,格力做的事情太多,很难专心做好最擅长的事情。而小米只做产品研发和用户服务,这样才能真正把品牌和业务做好。”

小米与格力有着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雷军与董明珠,一个技术出身却一心一意走上了重视服务的道路,一个营销出身却坚定地走上了技术创新之路。雷军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做产品就是做营销”,这让互联网营销(即粉丝营销)几乎成了小米模式的代名词。董明珠的观点很简单,“互联网的更大意义不是营销或买卖,而是对企业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不难看出,其实这场赌局远非一场简单的斗嘴,雷军把双方的赌局卡位在了“互联网是营销还是技术”方面。在雷军看来,互联网就是在和用户的互动中进行营销。

雷军“七字诀”

与多数中国传统实业家一样,董明珠相信实实在在的投入,实体与实业是存活的必要条件。从研发上,在小米科技尚未成立的2010 年,格力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就高达30 亿元,雇佣着4000 多名研究人员,目前已有4000 多项专利;在产能上,格力在全国的9 大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6000 万台,商用空调年产能550 万台。而在销售和售后上,格力有遍布全球的1.5 万家专卖店可保证7 年保修。董明珠坚信,在一个行业里,只要保持技术领先,不断创新,能给消费者带来生活的改变,那就没有天花板。如果有,也是自己不敢挑战自己。

那么,雷军何以如此的自信?

2010 年的4 月,雷军几个人在北京中关村附近创办了小米公司,仅仅两年时间,小米在百度手机品牌排行榜排在前五名,也在淘宝销售排行榜名列前茅,第一年估计至少销售了500 万部手机,米聊也超过了1300 万用户。到今天,小米如日中天,雷军本人更是受到众多粉丝崇拜,被冠以“雷布斯”、“中关村劳模”等诸多美誉。

在谈到小米的辉煌时,雷军认为互联网是一种观念而不是技术,是一种方法论。他认为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什么观念呢?只有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雷军称,只要按照“七字诀”去做,任何事业都可以事半功倍。

雷军认为大道至简,做事第一就是专注。深圳的山寨厂一天能出100 款手机,而苹果到今天为止也只出过6 款而已。iPhone 整整获得全球智能手机的绝大部分市场,其它所有智能手机厂商,三星、摩托罗拉、htc 等等他们全部加起来,利润也才达到iPhone 的三分之一。雷军说,“出一款你需要有莫名其妙的自信,你坚信我做的这款手机就是天下最好的,如果你不自信就做100款,如果你自信就干一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其次要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就是极致。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据说,雷军看到同仁堂的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于是恍然大悟,老祖宗讲的是做产品就要真材实料,不偷懒。

然后就要树立口碑了。怎样树立呢?雷军发现,口碑的真谛是超越用户的希望值,超越期望值。比如海底捞都开在很一般的地方,当顾客走进去的时候,他的服务超越了大家所有的期望值,于是就有了口碑。所以说超越用户预期是获得口碑的捷径。

最后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雷军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快本身就是一种力量。速度能掩盖很多问题,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往往风险是最小的,当速度一慢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以往,手机上市之后,性能和操作系统均已固化,就算发现任何问题也只能到下一版手机里解决。苹果和谷歌将这种模式又向前推进了很多:iOS 一年有一次大的升级,android 则是半年一次。

而小米手机坚持每周迭代,推动自己快速推陈出新,打动消费者。

但是如果雷军把小米的火爆都归因于自己的“七字诀”,显然有些夸张。比如业内大佬丁磊就对这个“七字诀”不以为然。2014 年5 月,丁磊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就间接地批判雷军:“我的互联网思维中‘快’不是特别重要,精益求精、极佳的用户体验,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专注’也是对的,但是这本来就是传统行业的定义,不是互联网行业专有的。我的产品每一个版本都要精益求精,你根本不要看竞争对手怎么样,竞争对手犯错误的时间是大把的,不要因为快,把自己搞死了。”

360 的周鸿祎也说,雷军的成功只是雷军一个人的成功,小米一家企业的成功,别人根本无法模仿。他认为小米成功的真谛是硬件不赚钱软件赚钱。周鸿祎说,“但如果让格力电器董明珠不赚硬件的钱而去赚软件的钱,董明珠一定会认为你疯了。就是你跟杨元庆说,手机不赚钱,靠联想乐商店里的软件赚钱,杨元庆也不会同意。”

互联网思维的道与术

业内人士指出,小米并没有太强的核心技术优势,与苹果、三星比起来,小米只有营销做的好。

小米模式的成功在于他产品非常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低价格高性能,尤其最先采用此模式,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品牌。而且除了硬件高配置外,恰好软件系统上也非常优秀,所以小米手机才会供不应求。如果突然有一天另一个品牌的手机性价比与小米相同,而且营销做的也一样的好,小米的用户必然会遭到分流,若有五个或十个这样的品牌呢? 那小米注定不会再有今天的影响力了。所以说,小米只是走在了行业变革的前列,是时代变化下的特例,如果小米模式普遍存在,那也就没有小米的存在了。无数的案例证明以营销优势为核心驱动的模式难以持久。

这么看,雷军的“七字诀”的确有似是而非的地方。那么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究竟存在不存在呢?

当然存在。但是,从小米的产品开发、用户互动、商业模式到生态链建设各个层面深入剖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小米的成功,并没有超出利用互联网占据商品价值曲线两端的范畴。首先,小米根据互联网用户定义产品。

当年,雷军和联合创始人、最早一批进入手机行业的专家周光平最契合的观点之一,就是互联网化的产品开发模式:“好的产品应该是由用户定义的,而非由工程师拍脑袋定义的。”周光平说,这些年来,对若干手机公司盛衰变迁的观察,让他坚信这个结论。“我们做手机不是说想把什么带给用户,而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把它做出来”。

其次在终端,拥有粉丝而非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小米非常注重和用户之间的直接沟通和情感建立。

如果说这些年在业内浸的经历让雷军学到了什么,那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要拥有粉丝而非用户。“用户跟粉丝是两回事,用户是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用你”,雷军说。“怎么真心真意对待你的每个用户,怎么让你的粉丝支持你,这是最重要的。”

在互联网发展前十年,整个行业处于拓荒状态,只要把握住了合适的产品方向,就能依靠“人口红利”迅速累积用户基础。但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让用户对产品的鉴赏能力大大提高。只有极度贴近用户,与之交流,建立情感维系,才能支持产品的发展。

互联网模式开发,利用互联网销售,不设线下渠道,最大规模的减少中间的渠道成本,大大降低了价格门槛。低成本加上高额的销量自然会给小米带来惊人的利润。

余额宝用几个月时间,聚集了4000 亿资金。春节期间,微信红包,一夜之间,让五六百万人参与,互联网金融因此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进展。腾讯和阿里采用高额补贴乘客和司机的办法展开对手机支付的争夺,打车软件因此迅速普及了,优化了出租车的调度服务,方便人民的生活。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范文6

Tesla不是一般的汽车厂商,它生产的汽车加载了各种IT和互联网技术,被认为是新一代智能汽车的代表,而Tesla的崛起也被认为是对传统汽车工业的巨大挑战。

其实这仅仅是现在这个巨变时代的小小一角。这两三年来,仅仅从虚拟化、物联网到绿色、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这些热点词的变化,我们也能体会到面对的是一个激烈变化的时代。首当其冲的,就是互联网颠覆整个世界,例如微信正在颠覆传统的通信模式;而刚才提到的Tesla在颠覆汽车行业的思维模式;在线视频在颠覆传统的娱乐产业等,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互联网改变世界——从生产到娱乐,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在互联网化。而工业互联网化,是其中的代表。智能工业化将是IT厂商的蓝海, 市场之大令人惊叹,并且会重新定义IT的角色。

这两天,IT的价值问题在美国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有人认为BYOD正在蓬勃发展是因为IT无法提供员工想要的体验,BYOD的成功表明IT的影响力正在减弱。而还有些人则持相反的意见,关键技术正在不断涌现,技术在业务成功中扮演的角色从未如此巨大,IT影响力正在扩大。Autotask公司社区和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Len DiCostanzo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他认为虽然IT的未来正在发生转变,但我们仍然非常依赖于技术来运转企业业务,这更加巩固了IT的角色。“IT能够把握对企业部署技术的核心指标和趋势,这一核心指标和趋势能够帮助企业分析过去的性能,帮助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更好的决策,而这只有IT能够做到”,他说。IDC的一份报告也能佐证DiCostanzo的看法。IDC认为到2016年80%新的IT投资将会直接涉及到业务线高管,在这个新局面中,IT将会占有一席之地。而我看到的,是IT的角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工业IT化和互联网化带动智慧工业时代到来,IT从承载技术演进为业务平台,成为核心生产力的一部分。

另一个激烈变化,就是整个企业IT市场出现拐点——大数据和云计算催生全新需求,新一轮技术创新大潮到来;新技术催生新players,寡头垄断格局在被打破; IT产业的新一波创新浪潮正在到来,虽然目前裁员风潮带给IT产业的从业者山雨欲来的压力、传统IT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受到挑战和质疑,但是整体来看,我觉得IT产业进入了十年缓进之后的下一个兴奋时代。唯一的不同,是IT产业面对着全局创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