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经济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经济学总结

西方经济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内容 改革

本文首先将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改革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建议。

1 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选用适宜教材,教材体系逐级递进,相互衔接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也是其他学科教学成功的基础。西方经济学教学还需要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数学训练等课程的支持,这些课程时间上的衔接顺序合理,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教学衔接紧密才能有效推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效开展。然而,我国众多大专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着西方经济学教材选用缺乏层次性、衔接不紧密,支持课程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经济数学开设时间顺序不合理、与西方经济学课程联系不紧密等等问。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

1.1 西方经济学教材选用问题

我国多数大专院校的培养体系中,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基本是直接选用介于初级和中级之间的教材,或直接选用中级版本的教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必然要求。让学生直接学习高鸿业先生的教材或者直接使用中级西方经济学教材对于很多学生未免要求过高,直接接触抽象理论也使我国学生把西方经济学作为抽象理论理解,很难与现实联系深入浅出的理解经济学,这就造成了我国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兴趣不足,望而生。为了解决学生理解的问题,我国经济学教育者对西方经济学中级教材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简单化,但是,这又造成了中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衔接不力的问题。初级教程的缺失,不仅是吓退我国学生学习现代经济学的高进入门槛的原因,也是中级经济学与高级部分衔接不够的潜在原因。

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着过时的问题。由于很多教材写作于多年前,其内容不可能反映经济学迅速发展的需要。内容的陈旧也降低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

1.2 支持课程的设置问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支持课程,支持课程设置合理性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要让学生系统的理解西方经济学体系,经济学不能遗忘经济史,必须讲授经济史课程。只有系统学习经济史课程,才能让学生学会与现实相结合。而且经济史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学习现代经济学的意义,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而我国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设置经济史课程,经济史课程的缺失使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经济学必要的抽象,不能很好的把西方经济学与现实联系起来。

传授单一的新古典理论,对西方经济学其他理论教学投入不够是我国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另一个问题。西方经济学不存在所谓主流、非主流之分,英美很多政治家是奥地利学派的拥护者,必须完整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

1.3 课程设置开放性不够

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开放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语教学水平不高,实施比例不高;二是课程设置中没有给教师必要的自由度。经济学是我国社会科学中开放性最高的学科,但是,双语教学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学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这一方面可以归结为我国英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学教育内容设置的问题。如果能够开设一定的导引课程,大多数院校的学生是可以接受双语教学的。从第二个方面来看,课程设置必须给予教师一定自由度。只有让老师发挥教学积极性,结合学生学习和社会需要开设一些补充课程,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和教师研究更加接轨,学生有更强学习激励,西方经济学教学才能更进一步。

2 改进教学内容设置的一些意见

基于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育内容设置给出以下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西方经济学层级体系

必须补充初级经济学的教学作为中级经济学教学的先选课程,国外具有众多初级经济学优秀教材,这为我们进行初步经济学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在初级经济学之后,选择相应的中级水平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在完成中级经济学教程的教学之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始高级西方经济学教学。在选择各层次教材时,一定要协调教材使用,使各层级教材有效衔接。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注意各层级教材与配套课程的衔接。初级经济学可以在没有讲授数学相关课程前讲授,在完成经济数学教学之后再引人中级经济学课程。而高级课程的讲授必须在完成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之后讲授。

必须引入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在完成中级西方经济学较高过程中,必须引入对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前沿理论的介绍,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书籍,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2.2 统筹支持课程的设置

首先必须统筹支持课程的时间设置。经济史课程开设时间具有一定自由度。其他支持课程的设置则必须满足一定的顺序要求,在开设中级经济学教程之前必须让学生完成高等数学的学习。在学生完成统计学理论相关课程后,立即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以适应以后开设高级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需要。经济学流派的学习必须在中级经济学开设之后开展。必须适当增加非主流学派的介绍。除了讲解主流经济学观点外,还应该尽量融合其他流派的观点,如供给学派、后凯恩斯主义、新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通过这种不同流派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经济现实的能力。

其次,必须搞好经济学支持课程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衔接。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考虑数学的经济学应用需要,让学生理解原理,应用软件解决经济学相关问题,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信心,让学生更好的把数学知识与西方经济学理论学习衔接。类似maple等的数学软件使得数学应用显得简单,只儒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原理即可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大大减轻教学负担,也可以便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更加简单,增强学习效果。

2.3 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增加选修课程

经济学与国际的高度接轨和我国社会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提高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英语教学与经济学衔接不够紧密,在引入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简单经济学文献人手,逐步增加难度。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引导,由浅人深逐步让学生可以读懂经济学当代文献,培养未来继续研究和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

最后,必须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与社会需要衔接较好的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在应用经济学理解某些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同时,也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适用性。

西方经济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构建主义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 ; 案例实践化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但是,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决非易可,不仅要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教训,也要从别人的实践中获取经验,还要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改革。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市场经济的理论也在不断的完善,并形成了一个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虽然许多经济学名著出于西方学者之手,研究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他们归纳出来的许多经济学理论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这些理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要想迅速稳定地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先进经济学理论与知识。《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如下:

第一,西方经济学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改变其内容的学科,从而其教材应该照顾到这一点。为了对此加以照顾,教学内容所包含的大体为居于主流地位的正统经济理论及其体系。

第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一般读者没有必要去掌握西方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全部理论。因此,教授的西方经济学说限于主要的理论以及理论发展的线索和重要的应用方面。

第三,评论部分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方式。针对某一西方学说,除了指出其错误的直接方式以外,也使用思考题的提问方式、章节安排以及提供评论方面的参考著作的方式。

二、构建主义教学法的内容

所谓的构建主义教学法是指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针对教学的不同的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该方法主要是针对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而设计的。构建主义教学法具体内容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即指学生老师限定在教室内.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即指学生老师进入企业完成教学内容。该教学法具有的特点:

1.信息加工的系统性

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生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将这些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自学探究 ── 知觉选择阶段;串联精讲 ── 理解领会阶段;整理吸收 ── 记忆贮存阶段;练习巩固 ── 作业反馈阶段;实践教学――综合运用阶段。所以,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生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2.突出学生主体

就是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能动地了解当前企业的营销环境和现状。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要使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中学习西方经济学,即强调从理论到实践,然后从实践到理论,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模式构建

《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是必要的,营造课堂情境,为学生构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特征分析等方面,进而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策略。最后,《西方经济学》课堂的总结与评价。这部分主要是进行课堂的总结,同时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与练习,课后要设计学生评教的信息反馈途径,进而收集教学评价信息。

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产物,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大量教学实验的基础上,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方式。所以,本项目在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核心,以知识建构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力争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

四、构建主义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上的进一步拓展――案例教学实践化

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特色专业,主要培养医药企业中的高级营销人才,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根据构建主义教学法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探索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案例教学的实践化,即由在课堂上讲教材上的案例转变为让学生到医药企业实地研究,通过实践来学习理论,从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程水龙.高校传统学科教改探研[J].首都教育学报,2014(12):55-57

[2]王俭华。关于任职教育院校教员业务素质重构路径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2(28)

西方经济学总结范文3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在财政、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领域都有具体运用,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以至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当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后续课程时,往往需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补课。这种情况与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有关。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多为经管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为文科生。文科生的人文知识比较丰富,但数学知识相对薄弱,因此他们习惯于感性思维,但不习惯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定性分析感兴趣,但对定量分析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和拒绝。然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是以纯数理的假设与模型推导来构建课程体系的。因此,在我国众多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方法不断革新,教学效果也不断进步,但由于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仍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如侧重对经济理论的阐述,忽视理论的具体应用;同时,不少教师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做实验,以致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易出现“填鸭式”灌输。此外,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多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低年级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还有待培养和开发,即使教师告诉学生模型的直观意义,学生仍然会怀疑模型的正确性,毕竟他们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由此产生了《西方经济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的弊端,导致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抽象枯燥的,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缺乏热情。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当前我国高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实验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课堂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简短的游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实验教学中,由教师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特定场景,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的模拟使学生置身其中,扮演消费者、生产者等角色,在游戏式的模拟经济活动中,使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认识。

对于《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Bergstrom and Miller认为在有课堂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经济现实最基本的体验,与讲授那些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相比,课堂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完成作业与考试的情况来看,学习的效果似乎也更胜一筹”,同时由于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一个虚拟的市场中并做出重要决策,因而具有极大的热情。

将课堂实验运用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实验,深入浅出的情景设计,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生动的、可亲近的学问,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而老师也能脱离以往教学模式的禁锢,使得《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西方经济学》实施课堂实验教学的国内外现状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课堂实验的兴起主要归功于实验经济学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实验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在精心设计的、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的实验环境中,通过对经济生活和现象的模拟运作,收集数据,观察趋势,总结规律。

用实验来解释经济行为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1738年,伯努利即所进行了所谓的“匹兹堡悖论”的实验。但是近期的研究主要是从1948年张伯仑的“检验完全竞争的新古典理论”实验开始的。此外,西格尔和富莱克曾作过讨价还价实验的研究,纳什等人曾经利用实验方法检验博弈论的预测力,泽尔滕等曾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寡头市场的价格形成。

然而,开拓性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弗农·史密斯开始的,弗农·史密斯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不同拍卖形式的检验、竞争性市场机制的实验以及实验经济学方法等。弗农·史密斯不仅自己在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带动了一大批学者进行这项研究,开创了独立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学派。而事实上,弗农·史密斯第一次做开创性的双向拍卖市场实验时,就是在他的课堂上进行的。并且在此后的几年内,他在课堂上完成了一系列相关实验。随着实验经济学兴起,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国外大量有趣的、以教学为目标的课堂实验已经形成论文,并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如Holt and Sherman设计了“柠檬市场”的课堂实验,此外Brock、Leuthold、MGoeree and Holt、itchell et.al等大量文献也针对经济学课程中的相关问题设计了精巧的实验。目前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也会不定期开设经济学课堂实验设计的论文专题。

受弗农·史密斯在实验经济学上作出贡献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影响,国内众多学者和高校也开展了经济学实验的教学与研究。但不少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开设独立的经济学实验课程,如《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课程实验、《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等,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特定场景的课堂实验教学并不是很多。

四、《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内容的初步设计

在实施《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时,应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但是,并不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每一章节都可应用于课堂实验教学,课堂实验往往适用于对重要的基本概念、抽象的理论术语和动态的逻辑推导等知识的教学。

1.市场均衡价格形成实验

通过模拟市场交易,让学生参与某个商品市场的买卖,来理解交易在市场制度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自发作用是如何促使市场上出现合理的价格水平的。

2.政府对价格干预实验

通过模拟政府干预,使学生掌握供求分析方法,了解政府价格干预的手段,了解政府干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可能出现的结果,并进一步理解政府价格干预所带来的市场效率。

3.垄断实验

通过模拟垄断实验,使学生理解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4.交易制度比较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的概念,了解标签价格制度与口头双向拍卖制度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不同市场交易制度所导致的市场效率的不同。

5.搭便车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公共产品的特点,明白“搭便车”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理解公共产品提供中社会福利水平及资源配置的损失,并进一步对减少搭便车现象的方案措施有所了解。

6.比较优势实验

通过模拟使学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进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比较优势的原理,明白交易与分工所带来的益处。

当然,《西方经济学》课程还可设计出其他有意思的实验,如柠檬实验、博弈论实验、通货膨胀实验等,但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一一阐述。

五、总结

现有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虽然教学方法不断革新、教学效果不断进步,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与学生生活脱节的弊端、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抽象枯燥进而缺乏学习热情等等。而实施课堂实验教学,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进行模拟,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有利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耀辉.实验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西方经济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138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254- 02

1 正确运用西方经济学

因为西方经济学属于从国外进入的一门学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认识态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最早认为西方经济学仅仅是国外的经济理论并对其全盘否定和盲目排斥,到后来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照学照搬并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教学和传播的道路上也是历经艰辛。为了能让西方经济学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为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建设提供理论和指导,我们就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

从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来说,它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并为这个历史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服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来说,西方经济学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在一定意义上是多年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并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用于今后的经济指导[1]。我们要客观地、完整地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为研究前提,对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判断,这也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克服研究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2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在以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调整和更新,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首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认识,趣味性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比探究理论知识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也对学生课外的资料查阅等没有进行要求;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较少,理论联系实践,师生互动,课堂内外教学、学校与社会互动等无法实现,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形成推动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

其次,课程教学因其特点局限了人才培养途径,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就更无法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得多数学生无法掌握和吃透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动力。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应增加多样式的教学训练,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表达理论知识的重点内容,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本质上仍属于纯理论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推广与完善工作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就要通过相关案例对其进行现身说法,必须要打破封闭的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的配置和互补,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3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3.1 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

为构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理论的概括,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理解上的困惑,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的。教师可搜集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辅的指导,通过相关案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2 结合图形的教学演示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很多的知识点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进行较好地知识传输。教师可以采用几何图形、图表数据等不同的训练形式强化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知识点的表述和解答。通过几何图形进行知识点的描述,可以代替复杂的文字表述。通过运用直线、曲线、曲线与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等,可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大致描绘。教师可通过具体训练,观察学生在制作图形时的错误和不足,并要求他们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去思考问题。图形训练的方式非常灵活,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开始,不断地根据知识特点改变相应条件,增加图形的复杂程度,让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和规律,真正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3.3 加强计算和数据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知识点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系分析,如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量化表现为数学的计算公式和表达式。通过进行数学计算可以使西方经济学各量化关系变得更为简洁和精确。经济学中的计算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而是要充分理解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发展规律,然后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此外,通过科学计算后,还要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是要通过计算结果找出所体现的经济学理论中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轨迹。

3.4 分组学习和集中讨论

教师可选定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几次讨论课,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头进行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合作与独立思考能力,再结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进行各组的集中讨论。可采用选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结合各组的综合意见,由教师进行指导讨论。作为集中讨论的焦点,教师所选讨论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做好充足的准备,一定要选择当前的热门问题或与学生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行设定,不但要求各小组围绕主题发表观点和见解,还必须形成总结性的讨论结果并形成书面文字材料,纳入平时的教学成绩。通过分组学习和集中讨论,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3]。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淑缓,王雪松.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通俗化教学方法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2).

西方经济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46-03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它是财政学、国际贸易学以及金融学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比较难,不易理解,期末考试不及格率相对较高。这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特点密不可分。与其他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相比,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数学计算与数学模型,除此以外还有基于数学的分析工具,如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弹性与刚性分析以及边际增量与总量分析等工具。正是借助于数学这个分析工具使得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相对比较严谨、逻辑性非常强。经管类学生以文科生居多,其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数学心生恐惧,再看到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数学模型自然会对这门课丧失信心。

我在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一直注意探索研究数学方法与经济理论的最佳结合方式。当然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效果。既要让学生乐于接受数学这种分析工具,不会总是心生恐惧,又要让学生对经济理论有浓厚的兴趣,真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这才是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初步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起来,我的体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经济学的数学化始于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他系统地使用数学方法对厂商理论以及单个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有力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此后的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进入数理化阶段,大批数学家以及学数学出身的经济学家推动了经济学的数学化。在他们看来,数学语言可以将模型的前提描述的非常清楚,逻辑推理更加严密,利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可以推得人们直觉不易得出的结论等。当我们去学习西方经济学时,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对于本科生来说,主要是微积分、概率论等高等数学知识。西方经济学中大量使用的边际分析,从数学计算的角度看就是函数的导数问题;最优化分析主要应用的是函数极值运算;IS-LM模型的均衡使用的是初等数学的联立方程求解。这些数学知识其实不难,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高等数学足矣。只是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基本的微积分计算没有掌握,看到西方经济学有数学计算就被吓倒了。可以说,数学基础越好越有利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笔者曾经为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发现这些理科背景的学生对模型的理解显然要优于文科生。有人说数学是西方经济学的行话,能否使用数学是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的区别,这个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经管类的学生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必须在高等数学上下工夫,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学生。如果要想在专业上进一步深造,没有良好的数学知识储备,怎么可能学好中高级的西方经济学呢?

二、数学是为西方经济学服务的,不可喧宾夺主

在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的极端思路。一种是任何数学推导、数学模型都不介绍,只介绍理论,这样经济理论有失严谨,学生理解不透彻;另一种是针对任何一个理论,过分关注其数学推导,不去阐明理论本身的含义,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上成高等数学课,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非常枯燥,也无法真正掌握相关经济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清楚:数学是为西方经济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马歇尔反对过度的数学化,在阐述经济理论时他尽量采用举例的方式,如果必须用数学,他便将这些数学推导放在附注中。他不想因为过多的数学使经济学失去原有的魅力。国内一些经验丰富的经济学教授在为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时,同样以案例为主,数学推导为辅,课程生动有趣。我们教师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也不能只关注数学模型的推导和应用,应当重视的是经济理论的实质。教师应当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之生活的实际去描述经济理论的含义,而不是一味推导模型,当然一些图形和模型的数学特征有利于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就要讲解。比如说在讲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时,先告诉学生为什么开始成本的增加是缓慢的后来急剧增加,还可以讨论总成本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增减以及其二阶导函数的正负取值,以此确定了短期总成本函数图像先凸后凹的特征,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但是不管如何讲解都不能撇开总成本函数变化的原因单纯做数学分析,这样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脱离了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公式等都是数字游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注重数学模型的使用

数学模型是对经济理论的抽象、简化,是用数学语言对理论的描述。它可以表现为用字母、数字或者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者不等式,也可以以图表、图像等描述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关联。西方经济学中存在大量数学模型,如蛛网理论模型、供求模型、古诺模型等。在经济命题、假说的推导过程中使用数学模型,可以使表述清楚、层次分明、提高效率,有利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在应用数学模型时,一方面要注重假设条件,不可以照本宣科。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纪人”的假设与“完全信息”的假设。“经纪人”的假设,即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完全信息”的假设,即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要给学生讲明白这两个假设的含义,也要告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取得完全信息非常困难,我们的所有行为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二是每一个理论的具体假设。比如需求定理离不开其他条件都不变这个假设。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也要求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理论的假设前提,只是为方便理论的推导,未必符合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学揭示了一些市场运行的机理以及一些重要变量间的关系,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可以解释经济社会中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象,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思路。教学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了经济学以后,也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比如春运时火车票的一票难求现象实际是供求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政府降低税率、增加支出,实际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学生对身边的大小事都可以进行经济学的分析,从而形成经济学思维,达到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四、使用案例教学方式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对理论的描述即使加上数学模型的推导,学生也难以完全理解。通过案例教学,既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可以用案例来阐明经济理论的含义,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使用案例教学时,所使用的案例应该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供求定理时,引入北京儿童医院挂号难这一案例,引导学生用供求定理分析原因。学生会看到医院的专家、医疗条件是相对稀缺的,而看病的人非常多,但是挂号的费用相对比较低,导致一些号挂出来后卖高价形成所谓的黄牛市场;在讲解机会成本概念时,除了要讲清楚概念的表面意义外还要讲清楚其引申含义,让学生明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机会成本,理性的人应当选取机会成本最小的事情。比如让学生去思考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有哪些,估算四年的学费、如果不上学四年间可以取得的收入,让学生去比较大学毕业以后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孰大孰小,由此得出大学到底值不值得上的结论。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生活实例的引入,既解释了理论,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本科的西方经济学课堂可以采取首先引入案例,通过案例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相关经济理论的阐述和解释,其间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对经济理论作进一步的推导和说明,最后再通过理论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这样,将会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数学[J].职业教育,2012,(7).

[2]王博.经济学教学化的教学启示探究[J].中国商界,2009,(11).

西方经济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好这门课程才能更加容易地学习其它的经济学知识。但从笔者目前在池州学院经贸系《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很不理想。尽管学生熟知《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重要性,并对于其兴趣浓厚,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误区导致了学生学习普遍的障碍性。

1 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

1.1 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不强

要想把《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好,首先必须对所授课学生的特点加以研究和把握。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学生数学功底普遍较弱,思考能力不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普遍强于理性认识,学生更愿意对课程做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对于教材中的案例兴趣浓厚,但对于图表以及数学模型的分析兴趣索然,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认识问题流于表面,深入度严重不足,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2 教学方法的创新度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模型建设相结合的课程,很显然,这样的一门课程单靠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够达到既定教学目的的。但目前由于惯性使然很多教师还是采用这种老套的方法来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教师成了倾吐知识的“工具”,学生也扮演了一种被动的无条件接受教师所讲知识的角色。双方不能得到很好的沟通和互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不加以创新和改进,就必然会导致教师厌讲、学生厌听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1.3 教学过程的引导性与实践性不够

在具体教学当中,虽然很多教师备课很充分,讲解也很卖力,但是教师往往严格按照课本内容和顺序来备课,讲解的时候照本宣科,通常是讲解一大堆理论后得出一个结论。尽管下了很多功夫,但课程结束学生也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客体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教学过程不能做到互动,学生的“兴奋点”在这样的一种教学过程当中被逐渐“钝化”,同时也丧失了对问题的思考与辩解能力,教学效果自然无从谈起。经济学本身并不是单纯的概念与结论的结合,而是一门与现实经济活动高度相关的“活”的学科,是一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系统的方法论,结论固然重要,但是结论形成过程的思考与分析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教学的引导性,学会抛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与自我总结,但这一点恰恰是老师所最为欠缺的。

2 把握教材特点,理解教学规律,积极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要想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努力把握教材特点,深刻理解教学规律,并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要求和当前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新传统教学内容,改进并创新教学方法。基于笔者在池州学院多年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拟提出如下的改革与创新的方法:

2.1 把握学生特点,注重案例教学的有机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必修基础课,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包含大量的图形与数理实证分析,只有在图形与数理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用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去理解这些案例,才能深刻理解案例背后所隐藏的西方经济学原理。由于学生很难将所学西方经济学知识与当前中国经济实践联系起来,很多时候沦为了“纸上谈兵”。案例是连接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当前实践的桥梁。在实际的案例教学当中,必须让案例本身紧密结合当下的中国经济实践,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实用性。要想让案例本身紧密结合当下的中国经济实践,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当中就必须用当下的实际案例引出问题,通过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对当下的案例学会思考与解读,并正确的对这种经济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必须做到浅入深出,形象生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枯燥和不易理解的经济理论便转化为一目了然的实际知识。例如在讲到“价格理论”时,通过分析同学们很喜欢的体育明星,比如姚明、刘翔等人高收入的合理性,来达到对“价格理论”这个概念的透彻理解。在讲到“通货膨胀”时,通过对身边熟悉物品的价格涨幅来揭示“通货膨胀”发生的内在机理。

2.2 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革新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里,老师一味讲,学生也一味听,以至于最后老师心力交瘁,学生还是不理不解,形成了一种教学效果的“负反馈”,教学方法必须改变成“老师启发——学生参与,老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过程分析——让学生总结”这样的一种“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当中来。比如,微观经济学当中供求定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以先提出现实生活当中一些简单的问题,“H7N9禽流感的爆发导致了鸡肉价格的大幅下滑,此时猪肉需求量一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开征房产税对于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有何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分析,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够得出正确结论,但是对于其中的原因自然就理解不透彻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展开理论部分的讲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讲解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完全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对于问题的深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