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陕西;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23-02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文研究所需的1997—2007年间的原始数据选自于1998—2008年的《陕西省统计年鉴》,而2008—2009年的原始数据,由于陕西统计口径和方法的变化,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则选自于2009—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通过对陕西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及居民消费构成等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出GDP增长率、居民消费贡献率以及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以反映自1997年以来陕西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程度及发展变化趋势。
为测度陕西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本文采用居民消费贡献率指标,并通过陕西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率中有多少是由于消费需求增加而带动的,其计算公式为: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增长率
各贡献率计算公式为: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增长额/GDP增长额
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额/GDP增长额
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额/GDP增长额
二、陕西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结果及特征分析
1.陕西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结果。根据以上指标和计算公式,陕西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测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2.陕西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特征。根据上表可得到1997—2009年居民消费贡献率、城镇居民消费贡献率和农村居民消费贡献率的变动趋势(如下页图所示)。
从下页图可以看出,这十三年间陕西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动趋势有如下特点:(1)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28.81%。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平均为24.19%,占居民消费对GDP贡献率的83.96%;农村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62%,占居民总消费对GDP贡献率的16.04%。这十三年间的城镇居民消费贡献率几乎都高于农村居民消费贡献率,即城镇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要高于农村居民;而从2008—2009年两年间显示出城镇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却低于农村居民,这说明近几年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2)城镇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变动轨迹基本一致,而农村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都偏低,最高的一年2001年的贡献率也仅为16.08%,1998年、2000年和2007年贡献率都为负值,即消费水平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只是从2008年开始略有上升。因此,可以看出,在这十三年间农村居民消费没有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3)1997—2009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即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趋势不是很明显,只是在2007年突然上升然后又迅速下降,说明居民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一直不断增强,可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提升陕西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对策
1.以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增加消费的物质基础。2009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式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而这一战略的落实在于相应地区的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关中地区要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契机,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陕北按照“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原则,以煤炭、电力、油气、化工等产业为主线,深入推进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陕南有效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绿色支柱产业为主攻方向,在绿色食品、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等方面及早突破发展。
2.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强化社会公共服务。一要优化和调整政府的支出结构,建立和完善公共产品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教育、社保、医疗和就业等的“民生”支出增长高于政府的“三公”支出增长,提高公共产品支出在政府中的比重,强化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力度。二要尽快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和城镇、农村区域内部的教育资源均等化,着力解决中小学教育的“择校”问题。三要加快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全覆盖,并伴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投入机制,不断健全农业生产保险体系和加大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
3.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农村消费贡献度。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是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一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拓展农村就业增收空间。以解决农业资金投入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广辟和拓宽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举措中第二大举措就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三要积极支持和扩大农民建房、改善居住条件等大类消费,探索商业银行向农民建房提供按揭贷款的做法,并适当延长贷款年限。清理和规范农民生活用电、装修生活用房材料、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消费资费及相关价格、收费项目。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的支持范围并简化补贴手续,在“农机具下乡”的同时,加快推进科技下乡。
4.拓宽消费领域,增加消费渠道。一是积极利用国家的政策和西安地区在中国高等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推动陕西的义务和非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消费水平。二是应加强政府引导和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景点多的旅游消费独特优势,使旅游消费成为一种基础性消费。三是建立统一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制定有关的管理法规,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服务产业,促进服务业规范化、市场化,最终增加居民的服务消费。四是培育社会诚信意识,改善信用环境,完善消费信贷体系,创新信贷产品,这对拉动以住房、轿车、现代通讯设施为主体的消费升级是现实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马红光,李银秀.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1997—2009[J].理论导刊,2011,(10).
[2] 马红光,李银秀,涂颍清.陕西省居民自主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消费导刊,2009,(5):50.
[3] 金三林.变动趋势、结构差异与消费需求不足扭转[J].改革,2009,(6):67-72.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经济增长  ;消费  ;投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651.8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911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1053元增加到2011年的61649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各省第二位。然而,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江苏省经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增幅不同程度回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对此,掌握江苏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探析其经济波动的内在规律,积极寻找其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对于科学地制定江苏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实现“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驱动力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样本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为了更好地分析江苏省经济增长的现状,本节采用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来建立模型。该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均衡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还取决于净出口。依照国家统计局的核算方法: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它们各自的增长率与其所占权重之积。在这里,我们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区别于国家统计局核算方法,将GDP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细分为四个部分:S,I,X,N,得出经济增长率的核算方程:
gGDP=gs(S/GDP)+gI(I/GDP)+gx(X/GDP)+gN(N/GDP)
其中,gGDP、gs、gI、gx、gN是采用支出法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S)、投资(I)、政府支出(X)、净出口(N)的增长率。S/GDP、I/GDP、X/GDP、N/GDP分别是S、I、X和N占GDP的比重。
具体研究江苏省的经济增长,江苏省GDP,消费(S)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投资(I)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政府支出(X)采用财政支出,进出口贸易净额(N)。其中,进出口贸易净额为出口与进口的差值,而进口值和出口值分别采用当年平均汇价(中间价)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值。各项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我们以1985年为基期,对样本考察期1985-2011年内的名义数据都除以GDP平减指数使之变成实际数据。GDP平减指数的计算,借鉴司春林(2003)的做法,按公式(1.1)进行换算:
Deflstor=  ;  ;  ;  ;(1.1)
其中,Deflator代表GDP平减指数,GDPi代表第i年支出法计算出来的名义GDP值,GDPiindex代表第i年的GDP指数,GDP1985index代表1985年的GDP指数(等于100),GDP1985代表1985年的GDP名义值。本文实证分析中用到的所有数据都是根据各名义数据除以GDP平减指数计算得出的。
(二)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图1  ;各支出占GDP的比重
在样本考察期1985-2011年,如图1,消费占GDP的比重基本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2007年消费占GDP的比重为整个样本考察期的最低值30.69%;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89年之后逐步上升,2010年达到最大值55.97%;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在7%―12%之间;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则由最初的平稳波动到2004年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直到2008年达到最大值18.79%,2008年之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上升受阻下降至2011年的11.24%。
从年均增长率这个指标来看(见表1),在样本考察期1985-2011年,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1.08%,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10.17%,相对于其他各项支出偏低,可能由于其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导致的;政府支出的年均增长率略高于GDP年均增长率;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和净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57%和14.19%,均高于GDP和消费的年均增长率,反映了江苏经济增长受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特征。
表1  ;各支出部分的年均增长率及其对GDP的贡献率
注:支出部分V从t1到t2年均增长率计算方法为:〔(Vt2/Vt1)1/t2-t1-1〕*100%, 各个支出部分对GDP的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Vt2/-Vt1)/(GDPt2/-GDPt1)*100%
从各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来看(见表1),在样本考察期1985-2011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为55.05%;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31.76%,仅次于投资,这主要由于消费占GDP的比重较高抵消了消费年均增长率相对偏低的影响;由于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政府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也稳定在其年均增长率附近;净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较大,但由于其占GDP的比重相对偏低,对GDP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若对整个样本期进行分段考察,1985-1990、1990-2000、2000-2011,经过测算,净出口和投资贡献率都呈现出持续攀升的特征,而消费的贡献率则呈现走低态势。
综上所述,江苏省经济增长呈现出投资和净出口驱动的特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趋弱,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稳。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波动主要源于自身因素,在各支出成分中,消费和投资冲击是造成GDP波动的最重要原因,但相对投资而言消费的贡献度较弱。改革开放后江苏省经济为投资和出口驱动型,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在很长一段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净出口作为外生需求,外在的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是明显的。相对来说,消费的经济稳定性作用还是具有解释力的,因为消费具有“棘轮效应”,扩大居民消费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外需可能的负面冲击会加大经济下行的风险,继续依靠高速增长的出口驱动经济已不现实的背景下,扩大居民消费更具有重要意义。1985-2011年,江苏省消费占GDP的比重基本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消费增长也慢于GDP增长,说明总体上居民并未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存在使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政府需要从相关的制度创新入手,构建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以利于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协调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推动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加快发展服务业。这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内涵。要重点支持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业的发展,构建生产业和生活业相均衡协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品种,丰富消费内容,完善消费产品供给结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满足消费者对交通运输、仓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服务的需求。
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推广、专利应用、农机服务、农资供应、加工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农业专业服务,加快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努力构建和完善以科技、营销、信息、金融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市场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快建立传统交易市场与新型商业业态相结合、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加大对农村村镇建设、交通通信、安全饮用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等公共服务业的投入,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管理功能,进一步改善农民居住、出行条件,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第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在全球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欲实现“逆周期”运行,只能激发“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的活力,以消除外部经济疲软带来的出口不畅。而城镇化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显著,将成为新的内需发动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健康的城镇化要均衡发展,在发展大城市群推进城市化的同时,要做大县城发展农村城镇化,实现城镇化均衡发展。具体而言,一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提高城镇化质量;二要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农民工向流出地的回流,缩小地区差异,缓解特大城市的人口膨胀;三要把城镇化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不能搞“空城计”和农民“被上楼”;四要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第三,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混乱的市场经济秩序会恶化消费环境,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政府要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提高违法和丧失职业道德的“犯罪”成本,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使群众放心消费。制定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政策,刺激消费者潜在需求,带动和引导消费需求。要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不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
第四,培育新的消费业态。要积极培育信息消费需求,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鼓励企业设立移动应用开发创新基金,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丰富信息消费内容,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加快建立技术先进、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提升文化产品多媒体、多终端制作传播能力。加强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建设,实施网络文化信息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鼓励各类网络文化企业生产提供健康向上的信息内容。拓宽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完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农村、社区、学校的物流快递配送点建设,各级政府要出台仓储建设用地、配送车辆管理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大力发展移动支付等跨行业业务,完善互联网支付体系。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可信交易、网络电子发票等电子商务政策试点。
参考文献:
[1]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刘东皇,孟范昆.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力研究:1952-
1999[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7).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范文3
经济增长质量也具有反映现有社会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经济水平及社会收入情况的特质。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经济增长质量更能代表当下的经济发展的形势与状态是否良好,也是实现经济不断发展,增强其持续性的关键所在,更是增强经济建设中结构基础的关键,而最后,经济增长质量对促进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稳定、全面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一种能综合表现经济现象的指标。其主要通过它实现对经济现象与问题的分析与测度来实现的。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到了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与侧面,因此,在进行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其经济指标体系,就必须实现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建立运用相对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在内的测度分析系统。
2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系统与区域视角分析
2.1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经济增长质量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存在,更不是内容结构简单的概念。其往往在经济测度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其作为一种经济增长衡量指标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价值意义。其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在表现上也是从3大方面进行的。(1)经济增长结构。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结构中的测度标准,从其指标的选择内容上来说,其主要的依据应当是从产业结构方面、投资消费结构方面、经济金融结构方面、国际收支结构方面来总结的。(2)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产出、价格变动及就业方面。因此,在进行经济增长测度的过程中也通过对这3个方面进行稳定性的考察。(3)针对经济增长中的资源与环境方面为标准的测度而言,实现资源利用应当根据经济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因素作为基础性测度标准。
2.2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视角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经济增长质量的现状及特征在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整体趋势上具有从微观到宏观方面的全方位测度功用。因此,利用经济增长质量为测度标准,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构建情况。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彼此关联的特征,在进行总量的分析与区域发展特征上看,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标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与调节。(1)经济增长结构应当作为一种可以真实全面反映紧急金融结构的常见性的指标。(2)在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情况进行表现的同时,不能仅将人均接受教育水平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应当以各个区域之间的关联数据内容为参考多角度分析。(3)经济增长的结果作为一种常见的收入分配问题,国际上最为通用的度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是基尼系数,但是我国各地区域之间的基尼西戎不存在被广泛认可的测算结果。可见,我国只能通过运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比例以及胎儿指数作为测度成果分配的基础指标内容。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服务业;生产性劳动;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36-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业比重大大增加,这与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中预测的一样。文章致力于分析服务业比重的不断增大对经济的增长产生的影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贝尔认为,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而“在后工业社会里,强调的是则一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如果我们把服务业分类为个人性质的;企业性质的;运输、通信和公共事业;以及保健、教育和管理,最后这个类别的增长对于后工业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界——在大学、研究机构、各种专业以及管理部门——不断扩张的类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不同,它是一个包括了金融、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增大的服务行业。
二、服务业的性质——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
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当今服务业的劳动究竟属于生产性劳动还是非生产性劳动呢?它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首要的问题就是服务业经济活动的性质。
对此,学界观点大致有以下四种:1.服务业的活动是非生产性的。斯密认为,区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价值,制造业的活动是生产性的,而服务业作为不生产价值的活动,它的比重增大是对经济增长的一种侵蚀。马克思也赞同斯密的观点,他认为,生产性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关系下能被转化为可变资本的、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2.工业部门内也有非生产性劳动,如产品的装潢。巴兰和斯威齐发现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销售和广告的巨大发展,甚至在生产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为销售努力而增加的非生产性劳动。3.部分服务业的活动是非生产性的。沃尔夫认为,教育、医疗、公共事业等都间接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提高,因而有利于产量的增加,属于生产性劳动,流通领域是唯一非生产性的活动。4.服务业的活动不是非生产性的。很多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服务业往往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为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而提供的服务,它通过交换也能成为商品,因而服务劳动属于生产性劳动。
综上所述,判断某种劳动是否为生产性劳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是不是有利于资本积累;另一个是看能不能增加财富。全部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三种: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活动,二是生产消费资料的活动,三是流通领域的活动。第一种有利于资本积累,当然也有利于经济增长;第二种能够增加社会财富,当然也对经济增长有所贡献;而第三种虽然可以帮助在生产活动顺利进行,但是它本省并不能增加任何东西。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即使服务业中存在生产性活动,它的比例的增大也不利于经济增长。
三、后工业时期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后工业时期,服务业比重大大增加,这似乎出现了现实与理论的相悖: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服务业为什么还会迅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与工业经济时期不同,后工业经济不在一味追求产量,而是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工业竞争的方式也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和新奇的优胜。这就给服务业提供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可能。
首先,当今的资本积累不仅仅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还包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在工业经济时期,资本积累主要靠物质资本的积累,而在后工业经济时期,“产品创新”的竞争方式要求资本积累还涉及“人力资本”的积累,而这又以“知识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因此,教育的投资和发展变得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
其次,服务业提供的个人消费品有利于劳动力的恢复。在后工业时期,餐饮、旅游等的部门的规模迅速扩大,劳动者对这些产品的消费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和经常,劳动者在对这些服务产品的消费中,身心得到放松,有利于对在劳动中消耗掉的劳动力的恢复。可见,这部分服务活动虽然不直接参加资本积累,但也通过加速劳动力的恢复,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启动;经济增长
一、引 言
改革以来我国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在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经济的持续低迷使我国外部需求增长乏力, 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2016.7亿美元,下降16%,出口价格下跌6.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了34.2%。[1]而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则一方面会推高产能过剩,①进而加剧国内已经日益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物价加速上涨,②给国民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冲击。日益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导向”向“消费驱动”转型。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已连续几年超过6%,[2]拥有7.27亿人口的广大农村是目前最为庞大的消费市场。[3]为此,2008年我国政府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内需、保增长”。而2009年1月的中央1号文件和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扩内需、保增长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因此,中央的这一判断明确了我国未来时期内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具体路径和重要依托,突出了农村消费对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意义,从而使广大农村承载了启动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
二、农村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
自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启动农村消费需求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综观国内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4-8]就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持肯定态度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农村市场规模庞大,潜力巨大,而目前城市市场相对饱和,刺激的难度很大。因此,在我国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居民收入预期的增长,消费领域和消费内容的拓展,会促使农村居民衣、食、住、行、文教、娱乐等需求的扩张,从而刺激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以及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带动更多的消费需求;而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张则会有力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尽管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消费水平偏低、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不高;但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处于从第一次升级向第二次升级跨越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基本具备了城镇居民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时所具有的购买力。而以耐用消费品消费为消费载体的农村新一轮消费升级必将催生农村新一轮的“消费革命”,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扩大。
3.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必然带来农村市场的活跃,能有效承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准备期留下的需求空间,并形成城乡居民合理的消费梯度,消化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进而扭转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的困局,并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受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示范效应影响的农村居民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心理会逐步与城市消费文化趋同,现代消费的“跟潮效应”、“攀比效应”、“认同效应”、“示范效应”会刺激和放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促进需求规模较大、产业关联度较强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从而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
由上所述,农村消费增长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有部分学者对以农村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存有疑问。[9-14]综合起来,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如下: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将不断减少,农村消费总量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比重也一定会逐步降低;再加上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盲目地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居民因失去土地而打乱原来的生产、生活秩序,从而抑制甚至缩小了农村消费需求;二是农村居民形成的传统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势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是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导致农村居民不能消费或不敢消费;农村消费热情不高直接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四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低、增幅慢,城乡购买力差异巨大,直接造成了农村消费市场的疲弱和消费需求的整体不足。而这种状况目前仍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农村居民尚未摆脱收入增长乏力的困境, 农村有限的、疲弱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需求市场无法消化吸收目前庞大的过剩产能和弥合城乡市场供求之间的断裂层;因此,农村居民现有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难以承担“扩内需、保增长”的重任。
可见,针对中央把农村消费需求增长作为我国未来时期内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具体路径和重要依托的判断,学者们看法并不一致。但共同之处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与政策的角度展开定性分析,缺乏实证检验的有效支持,因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农村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路径怎样? 农村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多大的拉动效应?当前我国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政策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究竟是否可行?这些都有待于实证分析的进一步检验。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1985―2009年的经验数据,拟构建反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的VAR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进一步考察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模型、变量和数据
(一)VAR模型的一般表示
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的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处理多个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与预测最容易操作的模型之一,自1980年西姆斯(C.A.Sims)将VAR模型引入到经济分析后,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分析的广泛应用。[15]VAR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yt=A1yt-1+…+Apyt-p+B1xt+
t=1,2,…,T(1)
式中,yt为k维内生变量向量,xt为d维外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k×k维矩阵A1…Ap和k×d为矩阵B为待估计的参数矩阵,是k维扰动向量,它们互相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即不与右边的变量相关。VAR模型要求据以建模的时间序列具有平稳性,因此,在建立VAR模型前必须对相关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二)脉冲响应函数
VAR模型估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考察系统的动态特征,即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和冲击对变量自身及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这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RF)加以刻画。如建立一个用矩阵表示的二元结构VAR模型:
Byt= 0+∑pi=1yt-i+(2)
其中,yt=(y1t,y2t)T,B、 0均为系数矩阵, =( 1t,æ2t)T是作用在y1t,y2t上的结构冲击。将(2)式转化为简化式方程:yt=A-1,A=[B-∑pi=1Li];L是之后算子,A是由多项式构成的矩阵。在获得模型简化式估计的基础上,可以计算VAR模型中内生变量对结构冲击的动态反应乘数。内生变量对单位冲击的反应函数为:dy1t+n/d( 2t)=f(n),n=0,1, 3);n是结构冲击的时间滞后间隔,f(n)是算子多项式A1- 1展开得到的对应系数。[16]
(三)方差分解函数
估计VAR模型还可以运用方差分解函数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其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方差分解模型可以表示为:RVCij(s)=∑s-1q=0(Øq,ij)2j/∑kj=1[∑s-1q=0(Øq,ij)2j](4);,ij是方差分解函数,j是第j各变量的标准差,yit是VAR模型的第i个变量,RVCij(s)表示第J个变量对第i个变量的方差贡献率。[17]
(四)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本文主要就农村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及其代表性,我们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定量反映农村消费,记为rc;以人均GDP表征中国经济增长水平,记为y;所用数据都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6―2010)》整理得来。为了消除物价波动的影响,我们分别使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支出法GDP折算指数将rc和y处理为以1985年为基期的实际水平。为了消除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我们对rc和y做对数化处理,表示为lnrc和lny。
四、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由表1可知,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lnrc和lny及其一阶差分序列都为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但经过二阶差分后为平稳的I(2)过程,因此,可以据以建立VAR模型以反映我国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
(二)VAR模型估计
由于lnrc和lny经过二阶差分后都是平稳序列,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1986―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经验数据来估计VAR模型。在模型的估计中,通常一方面希望模型的滞后期(p)足够大,以便能够完整地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另一方面,滞后期(p)越长,模型中待估计的参数就越多,而这会影响到模型估计中的自由度。为了在模型的滞后期与自由度之间寻求一种均衡状态,通常根据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原则或LR法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AIC、SC滞后阶数判断指标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定义为2阶,VAR模型具体估计式为(5)、(6)。
Lny=1.399lnx(-1)-0.7602lnx(-2)+0.131lny(-1)+0.054lny(-2)+1.342(5)
R2=0.9856
AIC=-4.59
SC=-4.341
Lnx=0.2264lny(-1)-0.367ny(-2)+0.804lnx(-1)+0.251lnx(-2)+0.702(6)
R2=0.9824
AIC=-3.221
SC=-2.9694
(三)脉冲响应分析
尽管VAR模型的参数估计量具有一致性,但单个参数估计值的经济意义并不明确。为了清晰地反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我们在VAR模型的基础上估计农村居民消费的脉冲响应函数,并根据相关指标的比较把响应函数的追踪期设定为10年。由表2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农村消费一个标准差信息的响应表现为“W”型,即农村消费在初始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为0,第2期达到最大值后经过短暂的下降后又开始上升,尽管在第7期后开始下降,但在总体上看,在较长时期内农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为持续、正向的推动。
(四)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技术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MSE)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因此,方差分解给出的是每一随机信息对VAR模型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比较这个相对重要性信息随时间的变化,就可以估计出该变量的作用时滞和相对效应大小。所以,利用方差分解方法有利于进一步考察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具体分解结果见表3。由于方差分解结果在第10期后基本趋于稳定,所以本文只给出了1―10期的方差分解结果。由表3可知,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在第1期就达到了32.686%,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方差的32.686%可以由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变动来解释。此后尽管在第2―3期有了小幅的下降,但在第4期后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呈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并到第10期已稳定在了45%左右。而农村居民消费对其自身消费增长的冲击尽管在波动中不断下降,但第10期以后,农村居民消费对其自身影响的相对贡献率稳定在54%左右。由此可知,根据方差分解技术所得结论与前面的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实证分析结论可知:1985―2009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显著,这说明当前政府坚持农村消费需求增长驱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具有其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在当前和未来时期内,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促进农村消费,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居民各项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
要加快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和调整,在国民收入的增量分配中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政府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着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此外,要加快有利于农村居民土地要素资产性收入增加的制度创新,特别是要进行以农村宅基地流转为核心的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城市化流转的相关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居民土地要素的资本性收入功能,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样,就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强农村居民的现实消费能力,增强农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二)构筑与完善农村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国家应以此次扩大农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政策为契机, 结合农村居民收入低、来源不稳定和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改革农村原有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种类,拓宽农村市场消费资金的来源。要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制度创新,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培育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积极引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相关机构,鼓励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从增量角度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要求。[18]此外,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立足农村居民的现实需要和能力,提供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消费信贷服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耐用消费品等消费信贷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村消费,从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当前要加快推进制度改革与创新,消除户籍制度以及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阻碍;加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同时,还要降低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的门槛,千方百计的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功能,并按照农村居民的意愿,引导和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生活环境,使城镇集聚农村消费的功能得以增强和放大,最终有效拉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四)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首先,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三社一市”(即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村级小超市)和遍布城乡的网点为基础,以有带动力的大型商贸企业、市场、商场为依托,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通过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造、提升、整合、优化农村落后的商品流通网络。[19]其次,根据农村消费环境、消费层次、消费群体的差异,以及农村市场面广、分散的特点,搞好农村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此外,要以小城镇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流通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依托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农村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使畅通的农村“商流”、“物流”能够降低农村居民的消费成本,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20]
注 释:
①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统计,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的达半数以上。另据商务部2006年的最新调查显示,国内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 7%;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 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② 2010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高达4.4%,2010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再次刷新年内记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春娟,黄 昊. 二元结构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差异性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2009(7).
[2]王裕国.对当前实施的几项强农惠农措施的探讨[J].消费经济,2009(6).
[3]李继志. 关于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思考[J]. 消费经济,2009(3).
[4]尹世杰.我国当前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几个问题[J].消费经济,2009(6).
[5]徐 凤,金克琴.中国消费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6]徐振斌.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J].宏观经济管理,2007(4).
[7]陈 亮,朱 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2).
[8]李明贤,文春晖.农村消费不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分析[J].消费经济,2006(6).
[9]曹利群.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J].环渤海经济?望,2002(4).
[10]张华忠.启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J].中国市场,2006(31).
[11]李明贤,文春晖.农村消费不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分析[J].消费经济,2006(6).
[12]赵 霞,何秀荣.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吗?[J].农业经济问题,2010(1).
[13]周俭司.刺激当前消费需求的着力点在城市[J].江苏统计,2002(7).
[14]姜长云. 扩大内需潜力最大的在农村吗? [J].今日中国论坛,2009(5).
[1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6][17]胡日东,苏木志芳.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5).
[18]刘纯彬,桑铁柱.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0(3).
[19]刘 湖,彭 晖.构建新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城乡和谐发展[J].消费经济, 2006(4).
[20]胡 愈.农村现代物流与农村消费增长相关性研究[J].消费经济,2007(2).
Rural Consumption Initiation 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1985 to 2009
Han Yong1 Liu Fang2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government crafts the strategy of effectively initiating rural consumption needs to boost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VAR model to refl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s rural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mpacts of rural consumption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mpirical data from 1985 to 2009. In the end, it proposes related suggestions.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政治制度 经济增长 理论 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84-01
当前,以 Daron Acemorglu 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依赖于制度发展,制度优先于经济发展并决定经济增长。随着现代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发展,政治制度决定论已经摆脱了单纯理论阐述为主的研究模式,正逐步朝着研究框架体系化、研究方法模型化以及研究结论可检验化等规范模式发展。由于新颖和独特的研究思路,政治制度决定论的许多研究成果很快便在学术界广为流传。
一、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1.制度安排决定经济增长能力
1.1制度的两种作用。一般认为,制度会产生两种利益:首先,制度会增进长期增长。其次,制度还能使经济在面对外来冲击时进行调节,从而让经济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1.2制度是决定经济增长能力的首要因素。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强有力的系统性关系。制度可能是决定经济绩效最根本性的因素,不同的制度安排是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能力的首要因素。
2.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增长方式
政治制度决定论以政治制度作为分析的出发点,认为在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政治制度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他们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来说,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它可以缓解经济增长中的羁绊并增进福利。然而,在一个政治体制和产权制度存在先天不足,以至于资源的发现过程被大量耗费在无效率的活动上时,情况却有可能出现逆转。经济主体只有通过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来刺激社会投资和技术进步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依赖于政治制度的发展。
3.利益集团影响政治制度与经济增长
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因素阻碍着政治科斯定理的实现,其中,利益集团就影响着政治制度的选择并决定经济增长。
3.1承诺问题。在大量的政治经济交易中,国家往往是合同方之一,这导致了国家或控制国家的社会团体与其他人签订的合同很难有效执行。由此,政治权力的配置产生了固有的承诺问题,阻碍了潜在的经济绩效的实现。
3.2社会冲突问题。控制政治权力的利益集团往往因获取自身的利益而选择错误的政策与制度。在能力弱小的国家,追求自利的政治精英群体往往因为未来预期收益的有限而游说国家甚至直接做出公共物品不足投资的决策,不会对提高经济产出能力而进行必要的投资。在能力强大的国家,统治者和政治精英不倾向于设计权力分立制衡的机制,通过实施高税收政策以获取最大化的收益。由此,民间的投资激励大大受损,经济增长受阻。此外,由于政治家和选民政治信仰的不同及偏差,社会往往选择符合政治家和社会团体利益但缺乏效率的政策和制度。
4.民主制度影响经济增长
4.1民主制度呈现阶段性特征。民主制度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效率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民主改革虽然能够引导一国经济更加开放和经济自由,但若经济处于较低层次和较低发展阶段,民主转轨却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甚至是经济崩溃。
4.2民主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民主程度并没有成为增长的关键决定因素,但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只有少量政治自由的时候,更多的民主会促进增长,但如果已经获得可适度的自由,更多的民主会遏止增长。
4.3民主制度本身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
二、政治制度效果的实证检验
政治制度效果的实证检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检验方法
政治制度效果的实证检验主要借助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使其论证结论更具说服力。其中涉及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使用匹配估计和倾向分值因子来放宽线性假设、工具变量法以及基于Heckman 的参数选择修正法等 。Persson 和 Tabellini 使用上述方法对制度(主要为选举规则和政府形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进行实证分析。
2.先验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比较研究
政治制度决定论尝试在先验理论和实证分析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下面以选举规则和政府形式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绩效的影响加以说明:就选举规则的影响而言,现有的理论观点强调选举规则影响的不同方面,预测多数选举制与比例代表制相比将引致更少的福利。但实证数据分析表明,多数选举制能带来更小的政府支出规模和财政赤字。就政府形式的影响而言,大部分理论预测总统制国家比议会制国家较少受政治抽租(腐败)所困扰,政府支出规模也小的多。与理论预测不同的是,议会制国家的腐败与无效问题并不总是更严重。相反,总统制政体则因其不良的政策与更差的经济绩效相伴随。但是,总统制的影响与民主制度的质量相关。在民主制度较好的国家中,总统制对腐败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假如民主充分发达,则能限制腐败;在民主制度较差的国家中,总统制对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政策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三、结论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制度决定论特别是政治制度决定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
1.正确认识制度,积极运用制度促进经济增长
制度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有效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而无效的制度则阻碍经济增长。由此,国家应该增加有效制度的供给,减少和消除无效制度的创生。
2.正确处理民主制度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改革之路
我们不能因为民主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他国经验而一味注重政治体制改革,忽视其他制度的配套改革。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些国家因民主制度改革反而遭受经济衰退的历史而动摇我们进行民主制度改革的决心。民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要配以良好的产权制度才能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