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范文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专业设置规划课程安排,调整实验教学方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以教研室为单位,发挥教师团队协作精神和带头作用;利用现场教学、产品研制、项目开发、工程承接等方式,营造专业研究氛围,改善学习环境。一方面,充分利用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推出高规格、高质量的设计作品,从而推动我省设计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产品创作承接、研发、推广应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搭建一个重要的科研平台,增强我院艺术学科的实力。我院已经和兰州市城关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机构,对于提高学生对我省非物质文化的理解和传统工艺技术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
2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教学、科研实践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将专业理论学习转化为应用实践能力,最终培育出能整合多学科知识和社会资源的能力型、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全面更新我院的教育观念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学、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成熟后,对我院其他专业具有极强的推广意义。
2.1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妥善安排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是实验教学的核心,是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适当安排和设计课程,是配置师资力量,调节教学、科研的基础。良好的课程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动力,活跃学术研究气氛,与文化产品市场接轨。“要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构建适合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由此,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到培养出的人才有用与否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对劳动市场需求规律的研究,做好市场调研,搞好人才需求预测,使课程设置尽可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其次,建立完善合理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保障实验教学及科研健康发展。
2.2专业方向之间横向联系,共同促进;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提高专业素养
专业学科之间的分工是为了更好地界定专业特征,使人才培养具体化,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在实验教学中,我院几个专业之间横向联系、互通有无,弥补各自的不足,相互促进;师资之间相互协作,打破了专业之间的“壁垒”,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整体素质。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指出:“艺术类实验教学中心应按照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和特点,根据学校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整合有关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技术与设备……培养艺术创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术类专业人才。”艺术类实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艺术实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艺术素养、艺术创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
2.3专业实训与职业实践结合,注重实效;培养创造性思维,做到目标明确
在高年级的专业教学中,实验教学应体现职业技能的要素,树立文化设计服务意识,提高应用能力,熟悉社会需求和市场信息,关注人才培养的实际效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当代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特性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进而进行自由的艺术设计实践活动。我院艺术学院地处我市商业繁华的城关区,设计公司和社会培训机构较多,为高年级学生的就业实训、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当代高校学生个性突出,应通过积极引导,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材料的特性和工艺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现场考察、参观展览来提高自信心。精心设计基础型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艺术设计基础实验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能力,增加学习的动力。力争多开设体现专业特色的综合型实验课程,强调学生个人设计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艺术创作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具备独立的创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要有所规划和安排,要目标明确。
3发展校企合作关系,构建多种沟通、交流的社会实践渠道
建立精品样品展示模块,通过网络宣传、展览、评奖激励活动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留得住、用得活、高效率”的用人机制和工作策略。把工作实验室打造成一个艺术教学研究中心,采用教学实习—创意设计—文化定位—工艺材料与成型装饰—包装—展销宣传推广—企业厂家订货—投放厂家生产—艺术品转化为产品的发展途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工具,熟知材料性能和工艺流程特点,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动手能力提高空间感受能力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层次。中心将本地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设计专家、“非遗”民间艺人聘为实验室教师,加强了我院的师资力量。中心将起到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吸收引进社会知名品牌的设计机构及人才,加大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需求。此外,中心已与校外知名设计机构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保持了同行间的密切联系,交流了产品的设计理念,适应了设计潮流的变化。
4加强结构层次建设,突出管理运作能力
在管理方面,学校以宏观调节为主,将经营权下放学院,在建设初期以投资、扶持、调控为主,3年后交付学院负责经营。学院下设4个系,分管相关的教研室、实验室、工作室,初期以实验教学为主,为教学服务,然后逐步进行文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与文化创意市场接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项目研究,通过课题与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实验室运行上实行工作室制、本科导师制和导师负责制,采用小班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向“高精尖”方面发展,做到科技、管理、设计理念的统一。中心的运行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必须明确相应部门和个人的责、权、利及其之间的关系。中心业务分为盈利和非盈利两部分,盈利部分主要工作是对外承接设计项目、场地出租、合作培训等;非盈利部分主要工作是服务于教学各工作室、展厅运营等,其经费的划拨主要是学校投资、以申报项目形式争取资金,经费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规范使用。
5结语
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范文2
关 键 词:毕业设计 就业 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
毕业设计是体现专业教学理念及成果的最终环节,但长久以来,对毕业设计内容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在大多数艺术院校或艺术类专业中,毕业设计内容大多是专业课内容的重复,即选择某一设计主题后,用以往教学中某一方向课程或几个方向课程的内容进行表现,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即可。虽然作品的数量比以往多,但形式与以往作品基本相同,这是以总结为目标的模式。此做法虽然可提高学生对设计主题的进一步把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培养却显得不足,也没有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最终环节注入新的活力。长此以往,学生对毕业设计已经没有了新鲜感。综观近年来不少院校的毕业设计展览都是年复一年的一成不变的状态。
尤为严重的是,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许多高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几乎全部时间都用在外出找工作, 急于提前毕业上岗,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水平的提高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因此,本着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一、毕业设计概念探讨
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是高职院校最为鲜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就是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的第一线。直接为企业工作并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这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的具体内涵。
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及其实践为目标的。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设计能力虽然重要,但没有创新意识也就没有长期从事专业工作的活力和动力。因此,三年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贯穿创新这个基本原则,毕业设计也不例外。在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三年教学环节中关键的一环,是全面系统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系统整合课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本来就学制短、学生文化素质差,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强化综合训练,实际上就等于为社会、为企业输出了一个个半成品或者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社会,对企业,对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笔者所在院校装潢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曾经也有一届学生是在毕业设计阶段提前去找工作,到企业先上岗。但是最后发现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在就业岗位上,加大了企业对学生岗前教育培训的时间和难度,企业也有意见。所以,从2003年开始,我们加大改革力度,重新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设计。从三年级上学期期末开始,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规划,规定全体学生一律不能提前离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指定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全程的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指导。从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初步设计概念、设计方案深化、装潢造型设计、装潢工艺设计,一直到实物模型与产品制作,包括装潢展示、卖场环境设计,还要有一本图文并茂的毕业设计报告书,然后开始进入毕业设计展览和毕业设计答辩阶段,最后是毕业设计公开展览与企业人才招聘会的结合,全体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这才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结束。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答辩和人才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二、毕业设计的操作机制
在确定新的概念的基础上,毕业设计内容分为两大部分进行操作管理,即创意型和市场型。
1.创意型作品。由学生自选一个设计主题,可虚拟,也可以实项为依据,确定主题后,以体现专业特色的手法表现。其作品最终是展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深层认识和理解,而不仅限于一个包装或招贴设计。针对装潢设计专业而言,创意型作品是用包装、广告等设计手法展现一种对传统意义的包装的全新认识和表现,是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新形式,能唤起人们对包装的新鲜感觉。当然,这些还需要通过有效的展示手段辅助表达,因此,创意型作品包含三方面内容:专业设计表现、材料运用表现和展示策划表现。
这一整套设计程序的实施是以往教学中没有进行的。而从毕业设计实践操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多数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毫无疑问,最终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近年来,通过多次面向社会公开展示,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
2.市场型作品。这在近年的毕业设计中也是重要的操作形式。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项目,而能够圆满完成任务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从毕业设计开始,指导教师与学生就形成了一种设计团队的工作方式,每位学生都要按企业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设计项目,并且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不断深化;每一个设计工作团队每周要集中面授两次,讨论设计方案。个别辅导随时都可以与老师商量和联系,同时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设计博览会去考察,不定期聘请企业家、社会专业设计师为学生的毕业设计作辅导和提意见。特别是从2004届装潢设计毕业作品开始,实施了从设计创意到实物产品的整体突破,成为真正的设计产品系统开发的项目设计。
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企业家、专家教授、行业协会领导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会,每位学生在自己的个人设计作品展位前进行答辩,按照设计方案、模型实物、设计报告进行评分,让社会与企业来共同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
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正式举办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毕业设计作品展览与企业人才招聘会同时举行。邀请珠江三角洲的设计企业在展览会上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实际专业设计交流与考察,让行业、企业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让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增进了学生、企业、学校的相互了解。由于能够比较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很多用人单位当场拍板,与学生签定用人协议,并多次出现几家用人单位争抢一个毕业生的热烈场面。对企业与学生来说,都是真正的双向选择。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带来了高质量的就业,这个做法,受到了国内高校专家教授和企业家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评价,也证明了我们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成功和有效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学生的成长水准,最终要由社会和用人单位来评判。社会及用人单位是学校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水平的试金石。真金不怕火炼。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一旦放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磨练,就会“原形毕露”,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经过这样的大浪淘沙,不但显现其英雄本色,甚至还会锦上添花,越显得风姿绰约、鹤立鸡群。同样,好的学校和学科专业经过社会的多次筛选,其人才培养水平也会日益得到提高,而教学质量不高、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科专业则被淘汰出局。
三、结语
2003年到2006年四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得到社会、企业、学生各方面的认同和赞扬。通过毕业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爱,这种爱是基于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思考,不仅是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获取谋生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通过加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在传递、继承人类已经积累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通过学生个体的主观努力,把文化内涵化为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对传统毕业设计的改革,我们的探索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是新生的,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显现出它的娇嫩。毕业设计改革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举措,虽然在改革前经过精心的论证,但在推进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我们对其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尤其是进行理论上的提升,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下一步的发展作好准备。
几年的毕业设计改革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毕业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毕业设计必须紧贴市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将做人、做事合二为一,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作好充分准备。
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范文3
一、高职课程移动学习新模式
高职院校移动学习(M-learning)技术的推广及完善深刻影响着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传统的高职课程教学主要依靠书本的理论学校以及教师对数字和图像的外延拓展,但是教学场地及教学时间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加之,高职课程教育一方面需担负起就业导向的重担,一方面又需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普遍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思路。但是从教学本质来讲,理论知识时构建知识内化框架的关键,而知识内化框架则是正作用于实践操作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有点顾此失彼的意味。但是随着M-learning技术的大力发展,打破了学习场所固化、学习实践固定的僵局,我学生预习、复习甚至是在线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在M-learning技术支撑下,高职课程教学不仅仅依赖于现实课堂,学生同样可以利用移动客户端进行移动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较之网络学习都更加人性化,是现目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二、移动学习技术下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课程教学需依赖多媒体课件,因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复杂的运算和演示。这样就导致如果详细讲解一章节的内容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且使得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白白流逝。因此在如此教学背景下,诸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演示教学上就显得比较急促,这便不利于对知识的详细解读。移动学习技术支持下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将很好地克服课堂演示的弊端。教师只需提前制作课件,为学生讲解详细的运算过程,并通过移动客户端将课件传递给同学,这样就便于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避免课堂演示教学中耗时的运算和画图。移动演示型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预习资料,在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后,就更加容易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清晰明了,简化了复杂的运算和绘图程序,使教学连贯紧凑,避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分散注意力,从而优化高职课程教学课堂。此外,移动学习模式下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增加了课程知识的输入,使教学信息量和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三、移动学习技术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超越书本的禁锢,整合网络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来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学习的一种形式。高职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在职场的应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课程教材展示的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学科理论,统一固定的教材容易禁锢学生思维,而固化的教学场所以及固定的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深入的探究知识。鉴于此,立足于移动学习技术,教师可以利用移动客户端联网机制引导学生进行移动化的研究性学习。譬如在学习《基本原理概述》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移动学习平台让提前了解“”的实质及功能,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学中着重解决问题。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其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起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职业素养,以此也就相对增加了其就业机会。
四、移动学习技术下的协同式教学模式
M-learning技术支持下,高职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含义。M-learning模式下的协同学习模式中,不同学习者对于同一教学任务具有协同关系。这意味着在高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不是一座座孤岛,而是一块联合的大陆,共同攻克学习难关。在这一层面上,协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协同性,分享学习资源,进行交流探讨,构成“学习共同体”而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移动学习技术为学生协同式学习提供了教室以外的平台,学习小组的成员可通过E-mail, QQ, 论坛等多种渠道进行沟通学习,实现学习者之间的协同互动。
五、高职课程中移动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辩证思考
1.传统教学模式与移动学习模式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教材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在移动学习技术支持下,移动网络化教学新模式的创建优化了教学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既不能对传统教学模式全盘否定也不能对移动学习新模式推崇备至。传统课堂缺乏活力且教学时间空间受限这是其痼疾所在,但是移动学习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移动学习模式的症结主要在于学习氛围难以掌控、学习活动难以监测、学习进程难以把控。因此从本质上讲,在高职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辩证的认知传统教学与移动学习模式利弊,灵活的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移动学习模式应该当做一种辅佐性的教学工具,用于帮助学生预习、复习、探讨研究学习等方面较为恰当,而既定的教学任务仍然还需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完成。
2.移动学习需多种教学模式并驱
在这个开放、多元的网络学习环境下,移动网络化教学模式并不能局限于单一片面的教学方法,而应当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除开上述三种教学模式以外,还有基于移动学习技术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以及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等等。在高职院校中的高职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整体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应减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将演示型教学模式与协同型教学模式相结合,并注重教师在移动学习模式中的引导作用。
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范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4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编号:74)研究成果。
1互联网技术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国际贸易学专业、工商管理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工程专业、信息技术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具有涉及专业多,受众面广的特征,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微观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着重在于经济学思维能力和视角的培养,而目前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很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兴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我校大学生的必备品,学校学生已经实现“人手一机”。大学生对于手机、电脑、平板等的使用已经非常熟练,同时他们接受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能力也很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如何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产品来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势在必行,《微观经济学》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2互联网技术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互联网技术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可以从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设计的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四方面入手。
2.1教学理念的改革
开展混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去建设一个在线课程平台,也不是去建设一个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而是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既能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也能发挥在线教学的长处。混合式教学既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进行个性化学习,更强调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开展问题探究的讨论交流,遵循“学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启发及监督的作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必然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及数字资源,《微观经济学》在“教”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讨论+讲授”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1)任务驱动法:课前,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学习通、雨课堂、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提前给学生发送课堂任务,包括(1)需要学生事先进行预习的内容;(2)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3)课程相关的视频及书籍。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及时给学生课后习题和思考内容,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所讲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精准而详细的任务清单,逐一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仅节省了学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自主学习法:教师在学习平台给学生发送通知之后,提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根据教师的任务清单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充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可以利用学习平台进行学情统计及学情分析,对于没有及时做到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会逐一进行提醒,及时监督和督促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3)讨论法:学生根据任务清单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难点和疑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疑问以留言的形式在教学平台,老师和其它学生都可以及时看到这些疑问,并且可以针对这些疑问在教学平台进行留言和讨论,对于大家讨论热烈的难点和疑点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再次进行班级讨论,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的讨论方式,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4)讲授法: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进行讲授,重点讲授课程的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讨论热烈的问题,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师的学习内容,也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
2.3教学过程设计的改革
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上课的过程,还包括课前的学生自主预习过程和课后的复习加深认知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课前,教师提前在线上教学平台上上传课程相关内容,并提前两天预习内容,提醒学生及时进行预习行为,并利用平台的学情统计对没有及时预习的学生再次发送通知,保证每位同学在上课前都做到充足的预习工作。教师上课前翻阅教学平台的学情报告及学生留言,根据学生反馈微调上课课件。
2)授课阶段:教师利用课堂,重点讲授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留出足够时间随堂习题,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针对学生课前在学习平台的留言答疑解惑;引入课程思政,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课后复习阶段:在学习通、qq群、钉钉群课堂所讲课件;学生课后复习及做作业过程中的疑问给予及时解答。
2.4《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利用混合式教学进行授课,课程考核方式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比为7:3。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强调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因此提高了平时成绩的占比,《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半,比例为5:5。学生平时观看教学平台视频的时长、参与在线学习讨论的次数、参与在线教学平台测试的成绩等都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通过加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提高了学生对于过程性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3互联网技术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微观经济学》课程组共有教师4人,参与课程班级10个,学生325人。本学期开始前,课程组已经预先在学习通平台建立了《微观经济学》在线课程,同时上传了课程大纲、课程教学日历、课程章节内容、课程相关视频、课程参考资料等一系列相关资料。
本学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微观经济学》课程组四位老师对10个班级325名学生全部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进行了一次全新的体验。
根据学习通平台提供的学情统计来看,学生的签课率为99%,作业平均完成率为96%,作业平均分为87分,章节测验完成率为95%,章节测验平均分为86分,章节视频的收看完成情况为:完成100%的有298人,80%-99%的有24人,60%-79%的有3人。此外,从学生参与线上话题讨论来看,学生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对于有疑问的知识点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了理解,对于老师发起的关于某个知识的讨论也非常积极和热烈,其中有3个话题回帖量高达892个,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很强,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
从期末考试情况来看,100%的同学参加了考试,及格率为82%,平均成绩为79,而优秀率(90分以上)亦达到了42.2%。这说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4结论
《微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教学的充分实践,不仅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授课老师的教学效果。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是对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而且是对传统现场课堂教学模式的全新突破。
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范文5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发展;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经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高中通用技术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 :通用技术课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通用技术课程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积极实践,获得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课程的开设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以来,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困扰着每一位从事通用技术教学的教师:应该怎样教,即通用技术课程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在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探索,笔者感到建构主义理念下的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不但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且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
一、模式界定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通用技术课的建构模式是以学生为知识构建的中心,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以情境创设、交流合作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积极构建,大胆创新的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为一体的教学过程,其本质特征是自主构建、应用创新。
结合建构主义理念和通用技术课程的要求,我们构建如下教学模式:
二、模式依据
建构主义源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基于一定的情境下,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积极构建并借助于教师或者他人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构建过程。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有效会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有效教学。
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三、模式实施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通用技术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而通过合作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中《结构与设计》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桥面结构”的设计与制作这一实践活动,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上各种著名桥梁的图片:(1)明石海峡大桥——世界上最长的吊桥(日本)。(2)西堠门大桥——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钢箱梁悬索桥(中国)。(3)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主桥采用单孔双铰钢箱梁悬索桥(中国第一,世界第三)。(4)青马大桥——仅以5年时间完成,称得上是同类建筑中时间最短(中国香港)。(5)魁北克大桥——设计师库帕将桥梁由设计时500米延长至600米导致大桥次断(加拿大)。
建构主义认为,由学生自主建构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先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学习情境,然后将学生引入情境。通过5幅桥梁图片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讨论桥梁的受力情况,学生意识到桥的结构必须经过精心设计才能承受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力。这其中有些力是显而易见的,而另一些却并不那么明显。当一辆卡车通过一座桥时,每个人都知道这座桥要承受这辆卡车的压力,但又有多少学生能意识到,桥同时还得承受它的自重呢?因而桥梁设计家们设计桥梁时,除了要考虑桥要能承受在它上面的物体给它的压力之外,还得考虑它得经受得住来自其他因素的力,比如大风、地震等。
(二)有效指导,提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
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及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技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两者之间寻得一种平衡,学生的技术实践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教师的指导也不会牵制学生,有效的技术实践课堂才会成为可能。在技术实践活动实施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指导学生成立活动小组、制订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准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等。在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以后,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又要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在他们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提供及时的帮助。
例如,在“桥面结构”的设计与制作实践课前,教师为各组准备制作模型的材料:3.2mm×3.2mm×1000mm的桐木条2根,502胶水、美工刀、30cm钢直尺、什锦锉、砂纸。提出如下制作要求:(1)设计并建造一个类似于桥面的模型,用做出来的模型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谁的模型托住的铁块最多而不倒塌。(2)最后的胜利者由两个指标决定:模型能够托住书本的质量和模型的自身质量。
学生两人一组,先根据制作要求分组讨论,画出设计简图(如图1),教师指导并帮助各小组确定可行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协商、讨论必不可少,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
(三)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激励创新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这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能调动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有一股内在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教学中的过程评价是让学生有持续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乐学、善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将设计的方案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结果评价是为了促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并且是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做一个结论性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及他人学习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技术实践活动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是否完成任务的层次上,而且要体现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尤其要体现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的激励,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桥面结构”的设计与制作实践课中的评价方法如下:
1.按要求使用给定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桥面的模型,模型的长度不小于24crn,宽度不小于4cm。
2.将制作的桥面模型横跨在一个跨度为20cm的木块结构之间(如图2),并在模型上依次放置铁块对其承受力进行测试,每加一块铁块,模型必须要能支撑的时间不少于3秒钟,记录测试结果。
3.如模型能支持的铁块达到规定的时间,视为及格,继续在模型上加铁块直到模型倒塌(如图3)。以模型最大能承受的物体的质量作为模型的主要指标,在模型最大承重量相同的情况下,模型自身的质量小的获胜。
4.只能用木块的上表面作为桥的支持面,即木块只提供竖直向上的力,而不允许将木块的边缘作为任何形式的支撑。
(四)交流反思,拓展提升
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如成果展示、活动总结等,反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新的活动主题,实现活动主题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例如,在“桥面结构”的设计与制作实践课中,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不同结构和不同形态都会表现出它的不同的力学特性,通过设计制作“桥面结构”模型,让学生知道了不同的结构形态的受力情况,体验科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全部测试结束后让成绩最优的几组展示成果,并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的办法,然后集体讨论如下问题:(1)从结构的受力情况分析桥面结构分别受到哪些形式的力?(2)桥面结构设计成何种形式稳定性会更好?桁架结构效果如何?(3)在制作桥面结构模型时,采取哪些连接方式会更加牢固?(4)你的模型哪一部分首先断裂?你觉得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加固?(5)在桥梁设计时,还有哪些形式?(6)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结构是采用了框架结构?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经历了桥面结构的设计与制作,学生才体验到制作过程远不是当初设计时想得那么简单。要考虑不同的结构设计对承重的影响、制作精密度、选择合适的工具、制作流程、桥梁连结的方式对承重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桥梁的重量问题等。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理性判断和决策,这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感悟、归纳和自主建构。只有经历技术实践,才能形成严谨的技术思想和方法。
在通用技术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预设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性地运用上述教学模式。首先,可以从实际出发,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选定实践项目;其次,进行活动方法的指导;第三,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教师和学生合作,一起亲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造性运用该教学模式,使技术实践活动的教学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技术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03
[2]严雪怡,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8)
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范文6
石油化工产业是国家、广东省的支柱产业,根据《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9%,2015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万亿元。计划“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决定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将是人才的质量和行业的人力资源队伍素质”。截至2013年底,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2万家,从业人员707.5万人。近年来,来自各类院校的毕业生约占行业新增从业人员总量的77%。“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广东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技能人才需求紧缺更加突出。为服务地区经济、培养符合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我院联合企业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以“教学做”一体化理念的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我院通过校企合作、专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以石化行业职业标准为参考,分析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员核心岗位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石化人才的要求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依据“技能达到化工检修钳工高级工水平、理论达到技师水平”的标准,确定了“重安全、守规程、会操作、善沟通、能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育人目标。
本专业就业主要在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化工装置建设企业、化工设备制造企业和其它机械类制造企业工作,可从事设备维护、检修、制造、安装及设备管理、销售岗位,考取化工检修钳工中(高)级证(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必考);电工上岗资格证(安监局,选考)。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置
依据本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有关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根据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培养需求,以典型化工机械设备为载体,构建、实施基于“化工机械设备安装检修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技能、专业课与基础课、课程与技能鉴定、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的高度融合,遵循“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的理念,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如图1所示。
本专业根据工作岗位流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将国家、石化行业主要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化工检修钳工职业资格标准等融入课程体系中,并开发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工学结合院本教材。单门课程结构图如下图2,其中《离心泵维护检修技术》课程内容编排和教学设计如图3。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课内单元实训主要是强化基本操作,综合实训是安排学生在实训室和仿真工厂中进行某一完整项目实训,以实际生产的过程作为驱动,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实践学习,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锻炼。本着“精讲多练,边学边练,学练结合”的原则,本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60%,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校内实践以生产性实训为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建成钳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化工设备检修实训室、机泵拆装实训室、管道拆装运行实训室、常减压蒸馏实训室、化工装备安装与检修仿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项目教学内容全部采用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学生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真正学到了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真正感受到生产岗位的工作状态,为社会实践以及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机泵拆装与运行实训项目中,校内实训项目完成按照化工企业工作要求为模拟,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工作任务,老师在课堂中起主导的作用。在实操训练中必须做到企业生产工作过程中对系统使用、维护、拆卸、安装和故障处理的要求,做到按规范施工、按技术要求完成任务。
3.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参与生产工作,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发挥背靠石油化工行业优势,我校与中国石化集团、南方石化集团、珠海宝塔石化集团、中冠安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金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第三学年根据企业人才质量需求,制订适合的顶岗实习方案,集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共育的‘2+1’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执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工作、同考核。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为每位同学配备1名指导教师,并签订了师徒协议,约束双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配备1名校内指导教师,双师实施对学生顶岗过程的指导,学生在企业工作岗位“做中学”、企业师傅和老师在“做中教”,践行“教学做“”一体,弥补了学校如汽轮机等大型设备不足和化工装置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特点真实任务场景的不足,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实现“零距离”的上岗。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所学理论知识,在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到位,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使学生信服,实现“做中教”,教?W团队需要提高“ 双师型” 教师的综合能力。具体措施有:
1.请进来:加大外聘教师的引进力度,请企业第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和前沿技术,为今后走上岗位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2.走出去:通过选送教师到国内外职教先进学校进行培训进修、赴企业顶岗工作、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参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五、创新评价模式,加强行程性综合考核
融合了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与控制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如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知识涵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的评价。我们主要从理论知识环节、专业技能环节、综合素质环节的考核三方面入手。通过每一个环节的考核,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