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利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1

关键词:居家养老;因地制宜;政府扶持;发展与分析

一、居家养老的定义与必要性

中国进入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的重视以及现实的压力,导致各地对于有特色的养老模式探索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成功的具有复制性的养老模式。而居家养老是作为一种新兴养老方式被提出,其定义在学术界却略有不同。袁缉辉认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其区别来自于养老资金的不同。而居家养老和入院养老则在于主要活动场所的不同。(袁缉辉,1996)杨宗传认为居家养老是相对于集中居住的机构养老的一种分散在家庭居住的养老方式。(杨宗传,2000)穆光宗则认为从养老资源的来源看,居家养老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穆光宗,1999)综合各大家的观点,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主要场所,资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福利性养老为辅的一种养老模式,力图建立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体系。

居家养老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如今的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124”的家庭Y构,导致现代青年人养老压力巨大,而社会压力也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衰落。一般的养老机构,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未能达到广泛普及,因此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居家养老包括经济、生活和精神三方面。其基本内容多以社区提供劳务服务,精神生活则有家庭成员承担。而物质经济方面则由国家、集体、家庭三方面共同承担。

如今居家养老形式多种多样,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包括:建立“老年互助小组”、建立社区老年服务网络,例如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颐养之家等。居家养老作为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一种综合模式,是我国还没有能力发展惠普型的养老设施时的一种选择。是符合我国现在基本国情的选择。

二、T社区建立老年食堂的运营模式分析

(一)老年食堂基本情况

T这区位于老城城中,人口稠密,住房拥挤,居民集中。Z主任利用原居委会办公室作为新的老年食堂,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又能够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该室总面积约40O,坐落于居民楼一楼,地理位置优越,惠及面广。由于居委会缺乏资金,其修葺资金,主要来源于商户资助及居民捐赠,共筹的4万余元。在完成了初步修缮之后,该社区主任向上级街道部门,申请拨款5万元,用于运营该食堂。

T社区总共有1203户,3886人,其中60岁以上有626人,占社区人口的16%。通过排查和走访,最终确定了社区缺乏照顾的空巢老人大约有44人。Z主任以这44人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登记和档案管理,根据其医院,最终选择老年食堂就餐的人数约20人左右。

为维持老年食堂的日常运作,T社区聘请了两名工作人员,均为本社区退休居民。同时,社区为了确保老年人的饮食健康,特意聘请了一位营养师,每周营养师都会搭配不同的菜色,合理规划老年人的饮食。

老年食堂实行有偿服务,营业时间是早上11:40-13:00和下午17:40-19:00。每月400元/人,可享受午、晚两餐。另外,社区为了迎合老年人口味,照顾老年人身体,特别为就餐的老年人进行摸底调查,并编辑档案,还特意推出了“因需就餐”的服务。根据老年人意愿,选择就餐地点,还退出“病号餐”、“生日餐”等多样服务,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委会还提供送餐服务。为筹措资金,非该社区人员可以以每餐10元的价格进行购买。

食堂从2012年7月1日正是开始运作,现如今稳定在老年食堂就餐的老年人保持在15人左右,主要人员采取的是全职+志愿者队伍的方式。

(二)老年食堂优势分析

1.因地制宜

T社区处于城中心地带,虽然住房条件老化,但是交通便利,其居民楼旁即是本地最大的一个菜市场,因此对于获取最新鲜最便宜的食材十分便捷。加上老年食堂座落在居民区的一楼,人口集中,方便老年人之余,同时也可方便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照看。

2.良好的社区环境

T社区是一个很老的社区,老龄化比率高,人际关系密集,因此在居委会公布其计划时,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不仅在前期筹资阶段的资助,后期对于老年食堂的运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由很多相对年轻和健康的老年人以及青年人组成的志愿小组,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心理支持。

3.专业知识培训

T社区针对两名工作人员,进行过短期的护理方面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年龄较大又身体不便的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照顾。并且在针对老年人营养搭配上,采用的专业营养师的意见。这不仅增强了工作人员服务老年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让老年人得到了更好的社区照料。

4.政府扶持

从老年食堂建设开始,S市政府就相当关注,并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每年正常开放300天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每年拨付1万元运营补助。同时随着省、市福彩公益金补助的力度不断加大,市老龄办为之前落实过补助,有突出特点,但存在资金困难又受老年人欢迎、支持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给予扶持,助其更加有序健康的开展日常业务,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这一硕果。

(三)老年食堂面临的困难

1.资金不足

陈有华认为养老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当养老的资金问题解决之后,其他问题的紧迫性与难度就会下降。老年食堂是带有一定的福利性的,是以社区为依托,生活照料,社区照顾为主的居家养老活动。其与商业运营相结合,是减轻政府养老资金支出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适应当下老年人生活的新模式。然而即使在这种模式之下,老年食堂依然入不敷出,尤其是针对的人群有限,实际购买老年食堂服务的老年人群并不是很多,并不能达到收支平衡。居委会的干部们一直力图从资金方面寻找突破口。

2.场地有限

T社区的老年食堂是以老居委会办公室改造而来,地方狭小,虽然经过修葺,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毛病。而扩大带来的支出是居委会无法承担的,因此限制了老年食堂的发展,对于很多想要享受老年食堂服务的老年人来说,不得不考虑实际问题而放弃。同时由于,场地的问题,导致其他服务无法开展,最终只能放弃。

3.社区力量有限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不少老人反应了除了吃饭以外还包括其他很多问题,大多集中在,医疗、家政服务等方面。而这些同样是居家养老所需要在意的问题,可是由于社区力量有限,人员有限,因为很多时候老年人反应的问题无法得到结局。即使是食堂的口味问题,有时候也因为人手不足只能选择服务多数人,而无法顾忌一些需要特殊食材搭配的老人们。

三、居家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

社区承担的必要养老责任是今后社区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也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一个升华。老年食堂作为社区养老体系中的一环,反映出现今老年人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

(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资金一直是养老的一个重要问题。居委会并没有专门的资金,一般都是向上级部门申请。然而部分城市并没有设立相关的专项资金,只能从福利彩票或者其他方面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大部门资金需要居委会通过自筹的方式获得。这样缺乏稳固的资金支持,在居家养老服务没有走上自给自足的商业化模式之前是很难维持其运作的。因此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前期,福利性支持要超过商业性支持,确保其正常发展。缺乏稳定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会导致老年人的不信任以及缺乏安全感。

(二)服务队伍缺乏专业技能

以T社区为例,其老年食堂的建立,并非倚靠专业人才,其基本人员为社区干部+志愿者服务。大部分人只能具象化地解决部分老年人吃饭不便的问题以及由其衍生出的一些简单问题,针对其他深层次的问题并不能很好的发觉或者解决。而社区干部由于平日事务繁忙,无暇顾及老人,甚至会放松对志愿者的要求,志愿人员流动频繁,不少志愿者其实只是空有名字,缺乏长期照看老年人的条件和能力。而切实照顾老年人的工作人员又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照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化道路需要与时俱进。

(三)部门间合作困难

T社区作为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其中居委会作为统筹和执行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老年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社区或者是政府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协助的问题。在T社区创办老年食堂的过程中,不乏看见其他部门的帮助。但是构建社区养老体系不仅仅需要一个部门的合作,而是需要包括医疗、社保等各个部门一同协助的产物。从各个方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构建一个完善和丰富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然而现实中,居委会或者社区压力繁重,并不能有效促进和把问题反馈到各部门,导致各部门间关系薄弱,不能构成一个有效的关系网。

(四)缺乏引进社会组织

如今社会组织的地位日益提升,不论是基金会还是提供服务的NGO,各色的社会组织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针对老人化所产生的问题尤其看重。T社区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社会组织的功能。这也是很多社区在展开便民服务时的通病,太过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而忽视了社区之外的民间力量。社区无疑是可以在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修复,最终达到目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得其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事倍功半,并且考虑不全面,造成反馈问题滞后。民间力量进不去社区,社区也找不到“帮手”导致资源无法连接的尴尬局面。

四、居家养老体系发展前景展望

(一)居家养老的市场潜力

笔者通过问卷发现,在老年食堂所服务的老人当中,满意度高达90%以上,然而围绕老年人的最大担忧则是稳定性。由于资金链的薄弱,不少老年人担心老年食堂撑不过几年便会关门。由此,不难看出,老年人对于老年食堂这个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看重及渴望。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其资金来源于子女,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养老变得日益薄弱,由此诞生的一批空巢老人,数量庞大,对养老服务需求迫切。根据杨敏对15个社区的老年人养老意愿分析当中,有88.9%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11.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而当年老体弱缺乏自理能时,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上升到了20.7%。由此可见,家庭养老仍然是大部分老年人选择的理想养老方式。而社区养老则是不改变老年人生活场所的前提下,介入社区工作人员及一定的福利性活动的养老模式,其存在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及市场需求。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样性

全面照顾老年人生活,政府曾经提出3+X模式,3指的是,送餐配餐服务、基本医疗器械服务、家政服务。X则指的是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的,例如老年娱乐、老年健身中心、老年图书馆等。由此可见,居家养老的核心是食物、医疗、家政三方面。这是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表现。T社区以食堂为依托,解决了老年人吃饭这一重要问题,同时兼顾了老年人健康咨询、日间照料、陪伴等一些列问题。从一个中心点扩散,逐渐延伸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社区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展开以文艺活动、以健康运动、以教学又或是心理辅导为中心的各种特色服务,从而延伸至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商业化发展趋势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从T社区老年食堂案例可以看出,完全的福利性养老服务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尤其是各社区各城市发展规模及速度各不相同,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无疑是最好的出路之一。服务商业化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养老责任的商业化,即把社会养老责任转化为商品,由政府将其交于专业性团队,从而为其带来收益。二是服务的商业化,即受益人(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向服务者提供资金以换取服务。三是传统的商业化,把一些普惠推广向市场,形成可营利性的产业,从而赚取收入,如T社区把老年食堂推广向普通群众,以此来维持老年食堂发展。

(四)注重社区的凝聚力

良好的社区环境是撬动社区行动力的关键,老年人的人际关系较为密集,邻里关系密切,走动频繁。老年人对于社区的依赖性要高于年轻人,且同辈之间的影响力较大,社区宣传往往靠居民之间的走动达到效果。因此,良好的社区凝聚力为居家养老活动助力。而居委作为社区活动的倡导者,社区的管理者,深入且了解居民情况,有责任和义务挖掘社区优势,带动社区积极分子帮助构建居家养老服务,解决社区问题。同时,居委会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是居民与政府链接的纽带,无论是福利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又或是市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居委会的角色从服务者到监管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袁缉辉,1996,《养老问题浅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进行的思考》,《社会科学》第 6 期。

[2]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

[3]杨敏,钱英;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2.第二期

[4]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95-02

辽宁“未富先老”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态势日趋严重,养老压力逐渐加大,且辽宁现存的养老模式中的“重物质供养,轻精神慰藉”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为了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孤寂和娱乐缺失问题,辽宁应从“体育文化养老”视角,积极寻求一种能够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之找到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慰藉,实现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吐故纳新”,同时实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养老模式。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模式上的轻精神慰藉问题。社区体育文化养使老年人在社区的“乡里之情”和“守望相助”中,满足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同时,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与其他养老模式相融、相辅,满足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需要。

一、辽宁养老模式及其评价

(一)养老模式现状

一是家庭养老模式。虽然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有托老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形式的多种选择,但大部分老年人还是难舍“故土”,因而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辽宁城市养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城市老年人大多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对子女的依存度低,因而子女的经济负担不大,子女给予老年人的帮助更多体现在生活上。二是社区养老模式。“在以家庭为基础和以社区为依托的前提下,用专业化的服务作为养老的主要服务形式,在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人士和社区有关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托老服务和上门服务,从而实现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让丰硕的社会发展成果可以惠及到更多的有需要的老年群体中去。”[1](P.16)截止至 2010 年底,辽宁建设完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站、托老所、老年活动室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4 890 个。2011年底社区日间照料站有 5 190 个[2](P.36)。三是机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在政府的政策、法律规制下的社会养老机构,包括政府出资兴办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以及个人投资的养老机构。截至2011年末,辽宁共有公办养老机构914 家,养老床位有 10 万张,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为 123 家,养老床位为2.7 万张。[2](P.36)

(二)养老模式评价

一是三种养老模式利弊。就家庭养老模式而言,辽宁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主要是子女、亲属等,老年人通过居家养老享受亲情带来的愉悦。同时,由于老人与子女在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代际差异,会使二者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产生矛盾,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特别子女工作忙,使之与老人沟通的时间不多,老年人会感到孤独寂寞;就社区养老模式而言,它可以运用专业化的服务提供养老服务,且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优势,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辽宁城市社区大多未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即使设立社区养老机构,也大多只提供做饭、清洗之类服务,服务层次较低;就机构养老模式而言,机构养老是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由政府财政或社会出资建设的养老机构,但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相对较高,从一千多元到四五千元不等,一些老人的退休金不够支付养老费用,还需要子女补贴,经济压力较大。

二是三种养老模式忽视精神赡养。目前,辽宁城市老年人大多都有一定的退休金,其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三种养老模式中缺失。三种养老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层面的照顾与满足,而对老年人精神需求关心不够,造成了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从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实际需求出发,探索一种既能充分考虑养老模式的福利性,又能考虑社会养老照料的有偿性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模式上轻精神慰藉问题,因此,辽宁城市养老模式应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家庭养老+社区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三、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优势

(一)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的内涵及实质

所谓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就是指“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指导下,在社区范围内以,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都能接受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体健康为目的,使老年人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沟通,享受体育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为特征,让体育文化活动贯穿在老年人的整个老年生活之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3](P.46-49)社^体育文化养老实质就是把体育文化与社区养老相融合特征的养老模式。

(二)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的作用

一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体育文化养老是建立在满足老年人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基础上的交流思想、情感沟通、张扬个性的养老方式,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所以,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能够推动和维持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养老方式,使老年人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实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纳新”,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活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方式中精神养老缺乏的问题。二是赋予老年人新的生命意义。老年人退休后,社会、家庭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往往会出生强烈的心里失落感,患上“离退休综合征”,因而以新的角色和活动替代原有的角色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可以将相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组织在一起,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帮助老年人在竞赛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使老人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潜移默化中,依然能寻找到新的人生意义,收获“最美夕阳红”,享受晚年幸福生活。

四、构建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一)加大政府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供给

一是政府应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投入上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财政支持,打造“银色”的体育文化养老物质平台和社会氛围;二是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指引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发展方向,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从政策、法律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三是政府应动员社会力量加大体育文化养老的投入,探索公建与民营、民办与公助、政府支助与购买等多元化运行模式,健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构建多层次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设立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系列活动;二是创立社区老年舞蹈队、社区太极拳协会等形式的社区老年人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帮助老年人寻找归属感;三是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体育运动指导、运动处方、体育娱乐等服务,让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内容更符合老年群体的需要;四是社区应重视老年人的权益,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他们对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需求,并积极献言献策,构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三)推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志愿者服务传承

一是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立足社区,指导社区健身活动,向老年人传授普及基础健身知识,引导老年人文明健身、科学健身;二是组织各类体育协会骨干参加社区老年人健身志愿服务,传播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提高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技能;三是组织大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在校体育大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体育运动技能优势,开展体育技能传授志愿服务。

结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一种以文化为持久动力,重视精神供养的老龄社会养老模式,保持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活力,实现辽宁乃至中国在未来老龄化增速的背景下,依然能保持经济昌盛、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雯.我国城市社区养老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萨丽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辽宁省养老服务体系 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3]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 养老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

[4]杨文轩.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 文化导刊,2006,(6).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J].山东社会科学,2013,(4).

[6][德]鲁道夫・奥伊肯,万以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3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