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1
物理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高考的重要组成科目,学生物理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理科综合成绩,因此高中物理的学习极为重要。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省率先实行新高考方案,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明确地提出能满足学生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再讨论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接着阐述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后着重分析了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并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高考;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物理教师教育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能力转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杨帆.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之思考[J].剑南文学,2009(8):14-14
[3]母小勇.教师的作用:实现文化科学的有效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2
【关 键 词】 高考;新方案;特点;消极影响;建议
【作者简介】 李广水,特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劳动模范、徐州市名师、徐州市学科带头人、徐州市优秀骨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17-04
一、新高考方案的特点
高考的改革,不但会对高中阶段的教育产生影响,有利于高中阶段课程设置的改革,有利于体现高考的公平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对整个基础教育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方案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
新高考方案打破了此前人们固有的高考概念。高考不再意味着“2~3天决定一生命运”、“一张试卷定终身”,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能让你总能找到更好状态的体验。比如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除了语文、数学2门,其他科目都可以在两年内考2次。既可选择选考科目,又可选择考试时间,为的是给每个学生更多争取更好结果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发挥所长的机会,并把过程拉长,减少偶然因素干扰,高校依据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选拔学生,学生不必老是与自己的短处较劲,这正是新高考的价值追求。
新高考方案的“新”,还意味着今后没有一本、二本学生的类别;状元也没了,如果非得找状元,一个省会有30多个状元,而且状元之间所考科目不同,社会认同度低,学生再也不用“望状元而自卑”、“非得用状元量自己”。 教育公平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此方案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并有明确目标: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要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此外,还要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实行优质普通高校招生名额的合理分配,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等措施。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也在其列。
2.体现了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每位学生必考语文、数学和外语, 3门选考科目的选择重视了学生特长、优势、兴趣等个性特点和终身发展的要求,扩大了学生选择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高考方案与新课程计划完全吻合。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学生的能力提升,各个大学特色化、个性化的一些要求,应该伴随着高考改革的出台逐步明确,学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和准备,避免盲目。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向都需要调整,学生要方向更清晰地去学习,而不是盲目地去应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有利于学校相对集中的组织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在高考选报附加科目时有更大的适应性,有利于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打破了文理分科,使学习更为灵活主动
原来,一些学校为了提高高考“效率”,从高一起就分文理班,这种“高高举起素质教育大旗,扎扎实实落实应试教育”的现象令人揪心。在此背景下,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令人振奋、令人期待。原来的高考,高一下学期学生就开始选报文理班,因此,有这样一种情况,直至高二下学期仍然有因为不适合而重新选择的情况,或是文转理,或是理转文。实践证明,仅有高中一年的学习,学生对理与文的认识还不够,因此选择往往会出现偏差,即便如此,也耽搁了很长的学习时间。另外,教师教学难度的选择也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和最终选择,比如从上届高三下来的教师喜欢教学一步到位,结果在高一的开始教学难度就很大,致使部分学生不适应。学生也会根据分数或排名进行判断,这样就不会是因为兴趣而选择了。在选择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偏科现象,本来选择了文科,这位同学喜欢地理和历史,但却非常不喜欢政治,成绩很差,学习成绩怎么也上不来。选择了理科的,理化生中有一个学科特别差,一直拉分,一考试就不及格。因为是高考学科,无论怎么差也得硬着头皮学。高考改革后,学生有两年的时间可以进行学习和体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选择,因为学业水平测试的难度较高考低得多,调整起来相对容易,这样选择中会更多地考虑兴趣。从选报科目来看,去除了文理的分类,打破了捆彩窖瘢而是六个学科中任意选择三科,这三个学科必然是自己最喜欢的或相对喜欢的,不会出现自己讨厌的学科,偏科现象也极少出现。这样一来,原来的文理科的界限会被打破了,新的组合格局就会出现了:如化学与政治、历史的组合也有可能出现。在高考的三个学科中,英语是社会化考试,可以一年两考,也具有选择性。
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高中生活质量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各学科认真学习体验之后,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兴趣和特长。面对同一张考卷,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展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笔者看来,高考综合改革的终极目的,不是提升录取率,而是让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提升质量,发生质变,这也许是高考改革最大的红利。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科目由原来的六个学科(语数英政史地或理化生),变为三个学科(语数英),虽然最后计入成绩的也是六个学科,但构成却大不一样。高三一年只学语数英,较原来的六个学科都学,学习负担特别是习题负担肯定是小多了,高一高二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为语数英打基础,二是学业水平测试,并争取选考科目成绩的优异。学生需要从政史地理化生六个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根据报考院校要求选择三门计入高考成绩。相比于高考选拔,学业水平测试更倾向于知识立意,高考是能力立意,因此难度实际上是降低了,学生的负担相应地也会减小。
5.新高考方案改革还将引发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
实行新方案后,必将对现有的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从观念上进一步更新,从而带动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它要求学校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必须上好选修课,安排好活动课。由于高考新方案改革引发了高中的课程改革,打破了学校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班级管理、老师任课等“大一统”的格局,这给高中尤其是高三的教学及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加强课程和教学管理,开足开齐高中必修课,逐步建立起适应新的课程计划的教学管理机制。
二、新方案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中国教育问题的严重有目共睹,因此也无人否认高考应当改革。教育是“百年树人”之大计,教改的“实验品”实际是千百万学生,稍有不慎便会影响一代人的发展和命运。因此与其有关的改革应当理性思考,尽可能全面筹划,要“谋定而后动”,而不是“轻举妄动”。尽管新方案有许多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它将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新高考方案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负担的加重
新高考方案使高考科目由9门减至6门,从表面上看学生的考试负担比原来有所减轻,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教育仍然是“短缺型”(高等教育的普及尚不能满足人们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超前预期),那么考试科目减少一门或几门对学校和考生的竞争压力就不会有根本性改观,备考的时间也不会因此减少,相反还会导致考生心理负担的加重。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这样会使大多数学生还要不断地折腾,刷新自己的考试成绩,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2.客观上对高中教学有所冲击,可能会引发新的偏科现象
过去的文理分科,基本上是语数外为基本科目,然后是在文科类和理科类中选择相应的学科进行组合,最大缺点在只分文理,“让学生在中学阶段有偏科的现象,造成先天的知识缺陷和素质缺陷”。这话固然有道理,然而现在的方案是不分文理科了,也可能会形成比文理分科更严重的情形。按照上海浙江的方案,语数外必考,然后在其余六门学科中选择相应的三门,作为高考的搭配科目。这在本质上和文理分科是一样的,即共同存在一个“分”字,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更多、更细的分法,不仅原来文理分科的现象还存在,而且增加了“新高考”的N种分法,按照排列组合的原理,至少可以分20种,而按照原来江苏高考方案的做法,也只有11种。这种分法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原来“偏科”意味。毋庸讳言,高考绝对是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怎样便于得高分”然后就“怎样分班”,是高中的基本做法。这样在新的高考方案的指引下,高中阶段的学科组合将出现“百舸争流”的壮观场面,这消除了文理分科的弊端了么?
3.新高考方案还会带来一种隐性的不公平
物理成为大多数名校选考的科目,这显然会将相当一部分未选择物理的尖子生挡在名校大门之外。如:清华、浙大、中国科技大等一些著名的高校对此均作了必须选考物理的要求。
按照历年高考的规律,理科的本科投档分总要高于文科20~30分。那么在新高考选科方案中,选择偏文科目,即选择历史、政治或者地理的考生会不会吃亏呢?不少家长认为是肯定的。如:一考生选择了历史和政治的组合,且成绩一直排在年级的前列,有意冲刺北大,但是从公布的招生方案来看,选考物理的学生也可以报考北大文科类专业,这样一来,这位即使在同类考生中考得很好,也难免比不过选考理科的考生,这不明摆着吃亏吗?再如:某学生选择了历史和地理,由于高校选科方案中有不少学校对文理科不作限制,不论你选何类型组合,均可报考,这势必造成选考史地政的考生报考文科专业会吃亏,而选考理化生的考生报考文科则占优势。目前的方案还无法解决这种文理总分差异而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还有一些科目在命题中的难易程度也不可能把握一样,而最终又是用分数来说话,这难道是公平的吗?
4.中学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要求
怎么分班的问题,现在不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大家都在关注如何分班的问题。学校不能因为哪门学科选的学生太多就不准别的学生选;也不能因为哪门科目选的学生太少就逼着学生去选。再则,对学校组织教学冲击太大。假如,选物理的学生太多,物理师资必然跟不上;而其他学科,如地理,今年就只有十几位同学选,如果明年选的人更少,那又如何开班呢?这实际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此外,频繁的分班也使得学校多年来形成的良好班风荡然无存,由于新班级同学不熟悉,还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凝聚力,这对同学的学习成绩和素质提高都会产生影响。诸如这些均给学校在师资配置、组织教学、上课场地安排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英语在高考中的比例偏重
虽然一段时间内社会舆论一直对中学英语的教学权重诟病较多,也都认为英语高考需要大力度改革。遗憾的是在新方案中,英语仍然占据了强势的地位。从“大刀向外语头上砍去”到此次外语教学界的人兴奋不已,确实有点蹊跷。从比分所占比重看,它仍然和语文、数学一样,而人们期待的稍微弱化一点的意愿基本没有体现。那种一年两考的方式,也有可能是有意无意的强化,因为还有什么比一年两次考试更重要的东西呢。某省曾拿出一个讨论方案,所谓两次是一次口语测试,一次笔试,这不是典型的强化么?现在只期待在实施过程中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降低难度,减少分差(如分等级赋分),侧重对水平的测试,而不能让英语成为高校录取的难以跨越的门槛。
弱化外语教学和考试,也正好有利于中小学进一步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同志最近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占据大量时间学习外语,肯定影响中国古典诗词和散文的学习,也是一种去中国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强化外语教学是错误的,也是悲哀的。高考不利用其指挥棒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近乎变本加厉地过于突出外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三、完善新高考方案的建议
1.提高“综合科目考试”的信度
教育部关于“综合科目考试”的指导思想是这样规定的:“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六个学科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高考选拔考试一部分的“综合科目考试”,应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本着为高校选拔人才的服务宗旨,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潜能,而不应出现考题过易、题量过少等问题。如果这样,不仅失去了考试的意义,也会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2.要有配套的招生录取办法
一些学校采取自主招生的办法,以便于有特长、专长的特殊学生不被埋没,但到目前为止,考试和考分仍然是重要的录取手段和依据。高校要有像当年录取华罗庚、臧克家、钱锺书那样的胆识和举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选拔到特殊的优秀人才。因此要赋予高校自,高校也要有诚信举措和监督措施。同时还要考虑各学科在试题命制中的难易度,因难度不同而造成不同组合之间的分数差异,会给考生带来不公,也会给高校录取带来不便。
3.加强高考内容的改革
目前我国高考制度的一大弊端就是考试内容还基本属于背诵识记型,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不利于高校考查学生的潜在能力。高考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考试内容改革,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高考改革的目标。而新方案的改革目标还只是停留在形式方面的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方面的改革,还未改革其根本内容。虽然目前教育部已对综合考试作出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六个学科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规定,但在现实的考试中却又难以实现。
4.要利于高中组织教学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 高考 高中历史 教学现状 对策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是教师的教学现状,第二是学生的学习现状。首先,新高考方案确定以后,高中历史如何迎合方案,优化教学是每个历史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也是关系到高中历史教育发展的大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还有些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学生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一直是教师讲重点,学生课下背重点,将高考成绩作为终极奋斗目标,难以体现“生本”理念。第二,当前高中生学习环境不容乐观,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学习方法需要优化,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地位是长久以来高中历史教育的桎梏,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阻碍教育的发展。特别现在很多学生讨厌学历史,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毫无趣味,师生关系僵化。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高考方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确保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每一章节乃至每一堂课的重点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提升知识掌握程度和认知能力。如教授我国古代商业经济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阅读构史”这个环节,更好地将知识、情感、方法糅合在一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本堂课教学目标。教师先通过问题设置,帮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究竟要讲什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哪里,然后做积极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通过强化阅读练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商业的特点在哪里,实现教学目标。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活跃课堂。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为高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给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重视高考,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传统以高考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担起教学大梁,学生只是被动地背诵。新高考方案的实施,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后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教评一体。在课堂上多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升历史课堂的活跃性。教师从心理上转变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以高考为目的,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学生从新的教学方式转变对历史课的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如教授《中日》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创设情境帮助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情境,如放映电影短片或者PPT,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感受到清政府的逆来顺受和软弱无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屈辱。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新高考方案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变课堂教学侧重点,将教师主体地位转变为学生主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新阶段如何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活力,是每一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让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一门没有趣味性的课,每天都需要背诵,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没有兴趣甚至厌恶,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教育者没有凸显学科的趣味性,给学生呈现出的就是每天重复枯燥地记忆,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帮助学生转变学习历史课的态度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如教授我国古代商业经济这部分内容时,同样利用“阅读构史”的环节,通过图片和材料双管齐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史实。如花木兰从军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木兰词里提取出花木兰从军列出的物品,然后由此提出问题:第一,从刚才列出的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第二,花木兰在四个方向买齐了所需的从军物品,这么费力地购买物品折射了当时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在教师材料和图片的引导下,再经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时南北朝商业控制严格的现象,让历史故事更形象。
三、结语
基于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不仅是由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现状决定的,而且在于新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思维的碰撞,以及新高考方案在实践中的磨合所致的。所以,新高考方案下高中有效历史教学课堂的构建,首先需要抓好教育思维、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发力点与改革点,大力推进高中历史教学面向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武.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16+192.
[2]明安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提问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物理教学策略;物理兴趣
一、新高考模式背景及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国务院及教育部对传统的高考模式进行了改革,语文、数学和英语依旧占据着高考的重要地位,不过英语给予考生一年两次考试的机会,这更加全面考查了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对于物理、化学、地理等其他科目,将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文理不再分科。实施新高考模式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掌握理科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文科知识;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新高考模式下学生高考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目的,这使得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利于学生在某些科目上有优秀的表现。
高中物理能够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也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既要迎合新高考模式的需要,同时也要促使物理发展,如何进行高效率的物理课堂教学成为物理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新高考模式和传统高考模式下物理教学对比
1.教学方法上
传统的物理教学主要注重言传身教,对于物理的课程知识、物理概念、公式、计算等通常都由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为“学生预习―教师课堂讲解―课后复习”。而新高考模式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也做出了相关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立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2.成绩考核上
传统高考中,物理通常被认为是最难考的科目,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物理高考成绩平均分都没有达到60分,难度可想而知,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物理考试中试题针对性强,并且相对较为深入。比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这类型的题都非常难,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这些题无所适从。新高考模式下,试题将会更加广泛,并且综合性也进一步增强,深入计算的题所占比分有所下降,这强调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使得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课外的一些物理知识。
3.自主学习上
传统的物理教学由于考试的单一以及学生对物理认识的有限,导致学生对于物理的自主学习性较低,或者自主学习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难度较大的问题上,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新高考模式下,由于考试的综合性增加,要想在物理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就要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只有将物理知识综合运用,才能符合答题的要求。在这样的考试模式下,学生为了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满足教学要求,就必须自主学习,拓宽物理知识面。
三、新高考模式下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求,新高考模式下我国的物理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提升物理成绩,从而促进物理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重要动力,只有拥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自主学习,并为解决问题而不断探究。要提升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成为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高中物理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对于物理概念、公式、计算这些物理知识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相对较难。因此,教学中设立实验教学、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等,通过物理现象的解释、物理实验的展示、物理视野的开拓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对于物理来说,其内容相对枯燥且难懂,而通过实验教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高中物理常见的电路分析,由于课堂教学较为抽象,通过物理实验,能够很好地使学生了解到电路中各个用电器和线路的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3.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相对较为广泛,从简单的自由落体到复杂的粒子电磁场运动,这些绝大部分的物理知识很多学校并没有条件进行实验。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物理教学应当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物理运动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计理想状态下物体的运动情况,这就能更加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一目了然,提高课堂效率。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5
一、真心实意学方案
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从2005年3月开始研制,到2006年10月正式确定送教育部审批。上上下下议论纷纷,方方面面献计献策,修修改改,日益完善。我们也经历了对方案指责、困惑、忧虑、建议、认同、理解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随着方案的不断完善,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
高考方案的制定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从江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实际出发,体现了高考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择优选拔人才的指导思想。我们的高中教育就要以高考的要求为导向,在教学中落实好这些要求,以高考的优异成绩来兑现我们落实高考指导思想的成果。
高考方案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根据高中教育面向大众的特点,充分考虑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差异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在科目设置、报名、考试、评卷、录取等各个环节构筑公平公正的平台,确保方案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我们不能站在地域的、强势的观点上去理解公平性,要从认同上、适应上去理解公平性。国际乒乓球赛规则一直在修订,对中国的乒乓球队压力很大,但中国队一直无往不胜。高考的竞争同样如此,教学质量是硬道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深化课程改革的地区和学校,在新高考中也一定会再创新高。
高考方案体现了学生的选择性。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进行不同的科目选择和学习需求;充分体现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力求把基础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学生选送到理想高校;注重选才方式的灵活性,针对不同高校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选拔方式,支持各类院校多样化选才。我们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特长,根据不同高校的不同选拔方式,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有效地选择学习科目,并帮助他们在学习选择的科目中得到发展和进步,进入理想的高校深造。
高考方案体现了教学的导向性。高考方案尽量与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相一致,体现对新课程改革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对新课程改革有较强的配套性和适应性。利用高考方案引导全社会科学评价学校和学生,引导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高校摒弃“唯分录取”,注重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明确这个导向,以深化课程改革来推进高考复习指导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的成果将在高考的成绩中得到检验。反之,如果课改不能有效推进,要应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是无能为力的。
高考方案体现了改革的创新性。继承现有高考模式的优点,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高考方案的成功经验;既要体现江苏教育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又要体现高考改革和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的方向,力求在统考科目设置、测试方法、评价内容等重要环节有所突破。高考继承现有高考模式的优点,对我们来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现有高中教学的优点,高考的有所创新和突破,对我们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我们教学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有所作为,在创新教育中适应创新的高考。
高考方案体现了评价的综合性。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用综合性评价代替一次性选拔考试;注重平时评价和学生成长记录,建立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较为完整的评价制度,为今后真正实现高校和学生自主双向选择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高中教育的整个过程,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重视学生的学籍管理和档案管理,重视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评价机制。
高考方案体现了招生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社会诚信基础和社会对高考的认识,紧密结合招生录取工作的特点研究和设计方案,确保好的方案理念能通过实际招生录取工作得以体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招生部门、学校的校长、教师在自身学好高考方案,正确执行招生政策的同时,要向社会、家长作好宣传、解释工作,保证高考和招生的过程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保证高考改革顺利实施。
“不管高考怎么改革,总的来说,是要让素质教育成为高考的指挥棒。通过高考来发挥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江苏2008年高考方案的指挥棒作用已经开始发挥,我们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新的决策,我们的高中教学需要新的对策,我们的老师需要新的操作。
二、适者生存求对策
教育质量的竞争不容回避,优胜劣败,适者生存。要适应新高考, 必须先适应新课改。而我们目前的课改推进缓慢,问题很多。在相当多的学校,校长不重视、培训不到位、教师不适应、教辅不配套、学生不配合、成效不显著,课程改革的滞后将使我们对高考改革的适应性滞后。所以我们要应对高考改革,必须全力推进课改。
深入推进高中课改,我认为必须把握一个本质的关键问题,即改与不改的问题。一方面一定要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这里强调要改革的六项目标要求,是改“过于”、“过分”,另一方面也同时告诉我们未“过于”、“过分”的不能改。我们要在保证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去改,要在继承发展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去改,要在实践探索科学操作的基础上去改,要在吸收消化引进优化的基础上去改。
深入推进高中课改,要把新课改与新高考并重研究。08年是新课程实施后高考的第一年,必然要充分体现新课程评价的目标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设计必然会突出新情景、新材料、新设计,会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加大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型,力求做到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因此对新课程与新高考要积极应对,并重研究,扎实推进,要更加重视和研究课标,用课标指导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和训练的有效性、针对性,进一步落实教学指导思想,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掌握的到位率,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要适应新高考,我们的教学决策要与高考方案接轨。要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特点统筹安排各种教学计划。根据高考方案的要求,我们要开全、开足方案规定要求的各学科模块。考试方案对学业水平分了层次,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不同的测试有不同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求也将分层次,教学中要到位,不要越位。不同学校将向不同的高校输送不同的生源,我们要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考试科目在不同的学段进行,我们要有统筹安排,并进行严格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不同的科目适应不同的学生,我们要根据学校师资、生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选修科目的有效性、针对性、适应性。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教材,我们要以课程标准为根本,对不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教材的交叉部分是重头戏,不交叉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各学科对主干的、核心的、可以再生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应对四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关键是如何控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应对文科在高考中的影响我们必须加强大文科建设,并尽早强化义务教学阶段的基础。应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新高考,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课程标准,面向高考要求,要强化师资培训,解决教师与新课改、新高考的接轨问题。应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我们要按照江苏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要求,尽早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严格学籍管理,公开、公平、公正、诚信、负责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路,需要对策,需要计划,需要行动。我们的校长要成竹在胸,要运筹帷幄,要知己知彼,要扬长避短,要集思广益,要用科学高效的应对方略引领和统筹学校的教学工作。并要把确定战略与指导战术相结合,在操作层面上转化成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决胜关键在操作
要在新一轮的高中教学质量竞争中取胜,科学决策是前提,有效操作是关键。教学质量的竞争实质上是教学效益的竞争,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基本相同,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相当,课程标准相同,教学时间相等的条件下,成绩的高低决定于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推进课程改革,保持教学质量高位走强的决定性的操作要求就是坚决落实有效教学,除此别无选择。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目前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的具体表征;有效教学是舒缓新课程课时紧张,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有效教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与实施教改的目标追求;有效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趋于成熟的表现;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
反观我们目前的教学,到处泛滥着无效教学现象。一些领导,心中无数决心大,情况不明办法多,管理靠奖惩,落实靠会议,检查做形式,问题听汇报,许多该做的事情没去做,许多能做的事情没有做,许多能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最大的问题在于发现了问题不能去解决问题。一些教师,备课抄资料,复制加粘贴,没有自己的思考,一人备课,大家享受。讲课时以教代学、以讲代练、该讲的没讲,不该讲的也讲,该详讲的略讲,该略讲的详讲,学生情况不明,教学定位不准,课堂教学效益十分低下。讲评时一讲到底,虎头蛇尾,就题讲题,没有迁移,泛泛而讲,等于没讲。练习不加选择,过深无法完成,过浅没有激情,过多抄袭不做,过陈没有价值,没有由浅入深,没有滚动提高,没有承上启下,妄想一步到位,造成练习拉动着教学不断加深拓宽,浪费时间,没有效益。无效教学到处流行,累了教师苦了学生。低效教学事倍功半,麻木不仁害人不浅。所以要解决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问题只能靠有效教学,要达到课改出成果,高考创佳绩的目标,必须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践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力求高效的最大限度的收获,使教师付出有回报,不做无效劳动,避免微效劳动。有效教学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是最好的“人文关怀”(关爱学生、关爱自己)。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是一个系统的研究课题。有效的课程设置,有效的教学管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模式,有效的教学活动,有效的学生活动,有效的教学评价,有效的教师培训,有效的教学研究……每一项研究的有效实施都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一所学校里,若教师人人争当有效教师,个个实施有效教学,这所学校必定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良性循环,极具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后劲。
实施有效教学,首先是树立和强化正确的学生观。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备课是为学生而备,要掌握学情,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要设定我的学生能达成的目标。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发言,让学生训练、让学生参与。一节课是否好课的标准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课堂效率的关键是针对性和参与性 。选题是为学生而选,要考虑适应性、针对性、有效性。选择资料要有学生意识,不选最好的,要选最合适的,不选教师好教的,要选学生好学的。训练要有学生意识 ,训练是学生的自主提高,依循学习心理的训练才能成为有效的训练。当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操作环节上都为学生而考虑,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有效教学才有可能实现。
实施有效教学,一定要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认为关在过程和方法,因为这一目标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比较忽视,现在要强化就有难度,但要知难而进,因为这是新课改和新高考的重点。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基本的科学方法。我们要在过程中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在过程中筛选信息确定学习重点,在过程中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在过程中掌握推导知识的方法,在过程中掌握比较的方法,在过程中掌握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在过程中选择有效练习巩固知识的方法。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培养的公式是:知识――活动过程――能力(知识通过学生的活动转化为能力)。 活动是指在知识整理和形成知识结构过程中的学生自主活动,在结构化了的知识的运用过程(即练习)中的学生自主活动,通过各种评价在自我反馈、自我调控的反思性实践(即讲评)中的学生自主活动,在非课堂的各种综合活动中的学生自主活动。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6
教育部将上海和浙江确定为第一批高考改革试点,两地考生的高考选考科目将有多种组合,并且有多次考试机会。高中“走班制教学”成为了新高考改革下的新形势。改革之前,高中班级授课形式简单,基本上是以固定班级为教学单位。这种教育培养模型,学生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学习,但是学习科目过于统一,学习过程过于集中,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高考的基础下,学习选考科目组合多,“走班制教学”的出现符合当下发展的潮流。对于新高考下的走班制教学实践与探索成为相关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一、高中“走班制教学”
“走班制教学”是指班级中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新高考下的同学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要,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而在不同教学班之间奔走,这现象称作“走班”。新高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选考科目。一方面学生自己能获得最好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最好效果。[1,2]
高中“走班制教学”特点如下。
(一)教学班级不固定
高中“走班制教学”打破了以往固定班级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由于选择了相同的课程而汇集在一个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有机会一起学习与交流,丰富了同学们互相认识,接触的学生比固定班级大大的增加。[3]随着课程的结束,同学需要从一个教室到另外一个教室进行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意识。下一节要去学习哪一门课?在哪一个教室?通过一些自我回答,让学生很快能为下一节课准备。相对固定班级,学生不舍得离开教室,表面上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但是对于学生是相当疲惫的一个过程,影响了学习效率。“走班”让同学们通过下课短短的几分钟,放松了大脑,更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走班制教学模式实质就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其本身具有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人人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吸引力。[4]
(二)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学生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选考科目。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合理安排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合理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在以往传统固定班级授课情况下,学生们等待着接受老师传播知识,心理的准备情况不一样。在“走班制教学”下,学生为下一节课的到来做准备,绝大部分学生都准备好了上课,学生学习的心态会更好。同时,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固定老师的教室”到“固定教室的老师”的转变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下,老师们在固定的教室里面上课,能让老师有时间在课前充分准备自己下一节所需要讲解的内容。从教学课件、教学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有利于学生充分学习,课堂减少时间的浪费。学生的学科氛围在无意识中形成。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
二、高中“走班制教学”的建议
高中“走班制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选考科目之后,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走班制”保证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权,符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此同时,高中“走班制教学”让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和成长。高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擅长的教学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各自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世界万物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5]
(一)学生选课
学生需要在任课老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选课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必须对每一位学生都有了解。选课指导老师需要跟同学介绍清楚课程的方方面面。对于选课的学习,能够给学生一段时间适应期,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有计划为将来更好地发展而选择适合的课程。
(二)班级管理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是不可替代的,高中教师课堂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高中教师负责起自己所教的教学班。[6]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班的所有学生,促进师生交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不可替代的,需要引导学生管理自主化。学生最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自主管理。
(三)师资保障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中,根据需求来配置师资。在“走班制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的课堂教学思想,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对高中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在教学中进步与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高中教师既要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有增强同学学术和探究性能力的能力。学生可在高中老师的指导下,变兴趣为特长,钻研一些课题,为今后独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科研的基础。对高中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挑战。高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来培养优秀的学生。
三、高中“走班制教学”的不足
新高考下的高中“走班制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处于起步的阶段。现在的高中“走班制教学”,严格意义来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走班”,教学上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选择变得更多,但是学生在选择的时候还是处于一个没有认清自己的情况下进行的选课。很多同学会出现选课之后厌倦上课的想法。在新高考调整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出现不情愿的现象,让学生接受这种新的教育培养模式,需要指出其中的优点与缺点,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学习。[7]大部分学校开展的“走班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层次学生的差距,学校应更加重视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关注,尤其是最低和最高层次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开导。[1]
总之,教师要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高中“走班制教学”让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和成长。高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擅长的教学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各自的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世界万物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