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药物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药物发展史范文1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服务经济的时代,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的主导产业和主要产业。据统计,2003年,全球服务业产值已占全球GDP的67%以上,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70%左右。而直到2007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仅为40.1 %,河北省2007年的这个比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34%,仅高于河南和江西,大大低于2003年的世界平均水平。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突出作用,表现在它具有“黏合剂” 的功能,是中介性质的产业,处于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之间,为它们服务,并促进它们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的中间地位,决定了它的依托性、适应性与带动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是先进带动后进。所以,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向国内的先进地区看齐,更要向世界的先进水平看齐。
我国发达地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起步早、认识快、效益好,河北与之相比,差距较大。首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观念落后。河北省长期以来根植于农耕经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内陆文化和意识,没有树立起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取向的发展理念,观念比较保守,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处于“东部区位,中部发展水平”。其次,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河北服务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如批发和零售贸易服务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一般、发展后劲不足,一些现代服务业尚未进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化轨道。2007年河北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3%。而从发达国家地区来看,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逐步提高。第三,政府对现代服务业长期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服务业长期投入不足,影响了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向现实需求的转化进程,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2007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8.2%,其中服务业投资增长21.3%,增幅同比减缓7.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城镇投资增速6.9个百分点。在全省城镇投资中,服务业投资占45.0%,低于第二产业8个百分点,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分别占服务业投资的36.9%和23.6%,其他服务行业仅占39.5%,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等5个行业投资额下降,服务业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第四,高科技人才相对缺乏。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特别是企业管理、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长期以来,我省对现代服务业人才吸引力不够,很多高科技人才不愿意留在河北,而愿意去发展空间更大的北京等地。
经济发展处于前列的地区,现在都瞄准现代服务业并强调要加快发展。因为一个地区服务经济发展滞后,会阻碍城市化进程,长期发展下去会造成地区经济的扭曲和失衡。再者,发展现代服务经济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转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真正能吸纳劳动力的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这对于河北摆脱当前的经济社会困境,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河北必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
(一)要转变发展观念,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当前河北第一、二产业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部分行业和地区主要污染物边削减、边增长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就业形势也很严峻,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很突出。加之新增就业人口和农民工就业,全社会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农业就业机会将减少,工业则由于投资过度的问题,需要相当长时间致力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因而不太可能提供很多新增就业岗位。这样,只剩下服务业有能力在将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事实上,在过去10年里,服务业是唯一吸收大量劳动力的产业。在这种特殊形势下,转变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很有必要。要重新激活生产性投资,引导投资结构,通过向知识创新活动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激励技术革新。这样做既有助于实现一、二产业的升级,提高工业生产品的增加值,使工业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使经济增长后劲十足,也有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减轻政府面对的就业压力。
(二)增加现代服务业投入,努力调整服务业投资结构,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在固定资产投资上适当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也可以根据需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还要相应发展资本市场、改进银行服务,使金融系统的资金不仅流向传统投资项目,要更多地流向技术革新、兴办新企业,为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提供足够的资金。同时,也要不断调整服务业投资结构,使之更加优化。要发展传统服务业,更要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具体地说,应该对下列行业给予特别关注:物流业(交通、仓储、批发和零售业)、通信、金融服务、战略性商业服务业(科研、咨询、计算机与软件、会计与法律服务、营销服务)、教育以及人才培训。上述行业都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尤其应该重视人力资源,也就是教育与人才培训。此外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民资、外资兴办旅游项目和企业,拓展面向一般居民家庭和个人的社区服务等,逐步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不断吸引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发展现代服务业除了加大投资,吸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东部发达省市为何发展如此之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舍得下资本吸引人才,进而留住他们。不仅仅发达省市是这样,发达国家也如此,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延揽人才,如开展选择性移民、实行规划引导、放宽工作签证、给予优厚待遇、扩招留学生、成立国家猎头、鼓励国际合作、建设高科技园、建立国际人才库等。河北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经验,把北京、天津等地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身在外地的河北籍优秀人才吸引过来,服务河北,支持河北建设。
现代药物发展史范文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现代药物发展史范文3
化疗是举世公认的恶性肿瘤三大治疗手段之一。虽然其发展史仅半个世纪左右,远较手术、放疗为短,但是应用却相当广泛,约80%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使用化疗。然而,恶心、呕吐是化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往往使一部分患者难以接受预期的治疗,甚至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影响疗效。实际上,只要合理地运用化疗及镇吐药物,就完全能够避免呕吐,或者将呕吐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化疗所致呕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病理反射过程,与延脑呕吐中枢及化学感受区受到抗癌药物代谢产物刺激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化疗中患者出现呕吐的因素有以下几点:① 化疗药物不同,造成的呕吐发生率、程度不同。单药以顺铂(DDP)的呕吐率最高,几乎100%;呕吐率较高的还有环磷酰胺(CTX),多柔比星(阿霉素,ADM),约70%。目前多采用联合化疗,多数方案由3~5种药物组成,较单一药物化疗致吐率低。 ②使用镇吐药物是否合理、有效,与患者的恶心、呕吐有直接关系。用镇吐药的目的就是使患者不发生呕吐,若使用剂量达不到有效剂量,或者使用不合理,如患者发生呕吐后再使用,其疗效势必受到影响。③初治与复治有别。初次治疗的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较好,耐受力强,发生呕吐的概率也较低;反复多次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多次接受放疗、化疗的,一般身体状况较差,耐受力也弱,发生呕吐的概率也较大。 ④存在个体差异。因性别、年龄不同,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一般地说,年龄较大、体弱、女性患者易发生恶心、呕吐。⑤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听说或者看见其他患者呕吐,产生恐惧心理,便条件反射地发生恶心、呕吐反应。这种反应甚至可以发生在用化疗之前或未用化疗的患者身上。
要防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 在化疗期间,患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②合理使用镇吐药物,以往常用的药物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苯海拉明、地塞米松、异丙嗪、地西泮(安定)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其有效剂量为0.75~1毫克/千克。应该注意的是,甲氧氯普胺的副作用发生率也随剂量增加而增加,患者可表现为静坐不能、眼球运动障碍、斜颈等,这时可给予地西泮等治疗。一般地说,联合应用镇吐药物效果较好,如甲氧氯普胺20~30毫克、苯海拉明40毫克或地塞米松5毫克,肌内注射。这样既降低了甲氧氯普胺的副作用,又从多个环节上阻止了呕吐反应。③选用高效镇吐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以来,新一代高效镇吐药发展迅速,如昂丹司琼(枢复宁)、格拉司琼(康泉)等,有效率均在90%左右。在运用致吐率较高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时,或综合考虑患者呕吐因素较多时,尤应首选这类药物。
现代药物发展史范文4
1.1情境教学
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我们认为教师应该要重视药物发展史的介绍,通过介绍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发现史,将本学科发展的基本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再现经典药的研究背景、思路历程,用前人的经历对学生进行熏陶,使他们了解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跟随药物发展的曲折经历体会研发人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历程以及情感的跌宕起伏,欣赏他们细心、睿智、坚持和协作等优秀品质,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人格基础,并将前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创新经验。同时在故事中学习经典药物的各个相关结构,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记忆。这要求教师多关注药物的发现史,熟悉各类经典药物的研究过程。比如磺胺类药物、青霉素、西咪替丁、盐酸氮芥等都是很好的实例。
1.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兴起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哈佛大学JohnBoehrer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反应良好。通过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恰当的运用教学内容来解决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性,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化学治疗药磺胺类药物学习时,我们将学生假定为上世纪30年代的药剂师,一位尿常规检测显示酸性并且在服用磺胺类药物的病人出现了结晶尿的情况,请同学们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计算不同pH情况下磺胺类药物的分子离子比,提出解决方案并分析药物结构对这种现象的影响。学生在这样一个假设的情景中运用自己所学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非常有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它们的逻辑思维。
1.3问题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教师主导作用,是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只是填鸭式地接受知识,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创新教育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问题式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和思考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多问几个怎么办,为什么,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在听课过程中自己思考归纳总结得出一些相关结论,找到相关学习内容的核心和本质。在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听课,比如,在第六章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一章,为什么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在同一章里学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用了俩个名词,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吗?再比如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学习中,内源性的激素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要进行结构改造?改造是怎样进行的?改造后效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思考中听课,从本质上掌握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听课效率。
1.4鼓励学生重视交叉学科的学习
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关心相关领域的知识、著作及最新进展,不仅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深度,还应有广度。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许多生命之谜都在分子水平上得以解开,这些不但可以解释已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毒副作用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此为基础来寻找新药。仅靠化学方法合成一系列化合物进行新药筛选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多关注相邻学科的先进成果,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同时也应该虚心多向其它学科的人学习,请教,多学科交叉能汇集各方面的思想形成新的设想,擦出思想的火花,往往能产生具有创意的思想。比如顺铂的发现就是一个交叉学科探索的成果,顺铂能变成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是许多学科的研究人员联系多种现象,最后洞察到事物本质的思维结果。
二、结语
现代药物发展史范文5
1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1.1超量使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2个体差异
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青壮年多[1]。
1.3药物自身因素
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中成药的包装说明不明确,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1.4人为因素
如果药不对证,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1.5剂型因素
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2提高中药安全应用的途径
2.1加强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模式;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避免因商业利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等警示性内容;大力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
2.2保证药品质量
与药品质量相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药品的来源、炮制加工、调配、制剂应有具体的规程,同时要有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安全质量标准,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2]。
2.3合理用药
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病人应遵从医嘱,不要擅自增加剂量,延长疗程。
2.4加强监测工作
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存在,及时反馈中药不良反应信息,减少漏报率。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3讨论
随着中药现代化以及与国际接轨,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呈现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药物的禁忌、适用范围以及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对于剂型改革、化学成分提取、开发新品种等,其安全性尤其应该得到重视。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要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现代药物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输液器械;发展;护理质量;变迁
从十九世纪开始出现液体治疗至今,液体与药物直接输入至人体的方法;由于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是临床治疗病人上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1]。给药的输液器械经历了漫长发展和演变过程,同样,与其息息相关的护理工作质量也相伴经历了变化和成长。下面,将我院30余年来输液器械发展史和护理工作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总结两者之间作用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978年1月至2009年8月时间阶段,其中,1980年初至1989年底、1990年开始至1999年末、2000年始至2009年8月,十年一个阶段共计分三个时间阶段,对我院输液器械发展情况和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之间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我院80年代开始至末期,用于病人输液治疗的器具,为重复用开放式玻璃瓶体连接橡胶管路和钢针式输液器具进行输液工作。护士操作复杂,纯手工劳动性强,玻璃瓶体清洗消毒易碎裂,连接胶管易高温老化,穿刺钢针倒勾或不锋利,人工肉眼检查瓶内微粒可靠性低,使输液工作费时费力,护士的工作价值体现较低,护理工作质量不高,病人有意见不满意。
1.2.2 进入90年代,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设备不断的向前发展形势下,我院护理设备也随之增加和进步,输液器械改进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一次性输液器使用,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让护士也有更多的时间抓护理质量。据统计,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输液操作比开放玻璃瓶式输液器操作节约近一倍时间。另外,输液泵的使用较好的控制了用药滴数;头皮针、套管针、医用三通、一次性胶带等器械使用,极大的方便和满足了临床输液工作需要;大大节省了护士操作时间,减少了人工性检测程序,使护理工作开始步入科学化和规范化行程,同时让护理工作质量迈上了新里程,病人满意度逐渐得到提高。
1.2.3 进入2000年以来,伴随医疗设备的高精尖快速发展,和输液器械的不断成熟改进,以及临床对输液护理质量的高品质追求,加快了输液器械的发展进步,从原来单一的一次性PVC 材料输液器渐渐发展到高品质TPE超低密度聚乙烯材料输液器;以及先进的数控输液泵,套管针,可来福接头,PICC,真空采血系统等等的使用,让临床护理工作迈上崭新台阶。输液器材料的改进,大大的降低了一些特殊药物对输液器的化学作用(例如输液器对化疗药物的吸附作用等),从而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增强,提高了药物疗效,使治疗更好的达到预期要求。
2 结 果
输液器械发展经历的过程。也是护理工作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反之,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促进了输液器械的不断向前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尤其现代输液设备、器械的设计更加精准、先进,无菌化程度标准更高;操作也更加简单方便,最大限度考虑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从经济上更加注重合理性科学性。
3 讨 论
3.1 从上述输液器械阶段性进程看出,时代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要求,促进了输液器械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带动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极大提高和发展。
3.2先进的输液器械对护士整体素质要求更高。要求护士具备热爱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参与输液器械的研究与制作,锻炼掌握新技术、新理论的能力;善于运用熟练技能开展临床实践;比如熟练使用输液泵,精准控制流量和滴速,正确应用无针密闭输液组件操作等[2],只有合理、合适的让先进输液器械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好特性,就能很好支持输液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3.3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输液器械快速向前发展。输液器械是现代医院护理工作必不靠少的工具;未来输液器械的发展重要的一点是提倡人性化。例如:病人的安全保护,病人、护士、医生信息系统之间的快速连接;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结合发展建立输液管理系统,减少误输注现象,自动计算、核对药物剂量,监视患者用药生理信号,用户最优选择等等;向着安全型、智能型、环保型、操作方便、容易掌握型迈进为方向,让输液器械发展引领护理质量向更高标准迈进[3,4]。
【参考文献】
[1] 杨顺秋,吴殿源.现代实用护理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01-307.
[2] 郑芝芬,蔡学联,陈爱初,等.我院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准入和质量监控中实行分层级管理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2(44):122-124.
[3] 张朋,王殊轶,余传意,等.输液泵/注射泵的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4):28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