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供应链管理范文1
随着现代商业活动的不断升级,使得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有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了,尤其是在社会环境意识以及产品环保意识的重视强化的背景下,企业应该积极的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尝试与创新,应该积极的进行对于供应链的创新与重组,积极的建立起符合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管理实际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只有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消费者对于企业的社会角色的认同,同时也可以积极的保障企业进行更加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以及盈利能力的成长。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组织创新;流程再造;环境保护;经济增长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不断优化,使得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革新速度以及各项要求都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企业经营管理实务中,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消费者的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不仅需要及时有效的进行企业原材料的选择与采购,合理化的安排企业的生产过程,还需要及时、有效、快速的将产品与服务带给消费者,这里不仅是对供应链效率的考核,也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考核,应该积极的引入新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也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于企业的综合性管理,也才能保障企业的快速、有效、全面的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的定义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或环境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供应链的基本作用
1.对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起到基础性支持作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离不开对于供应链的使用与依赖,供应链的高效积极的使用将会对企业的整个商业活动起到积极有效的基础性保障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进行日常的生产销售活动,还可以保障企业的销售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企业的综合商业活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企业的商业活动过程中的产业基础,是必要合理有效的进行控制与管理的企业过程。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的增长,而不是单纯的利益增长:供应链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各项商业活动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以产品与服务为基础的消费者需求导向性的商业活动的基础,对企业的整体性发展以及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开始向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成长转变,企业在供应链模式的影响下,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成长更加的重要,企业开始关注过程性的综合效率的追求,而不是某一阶段的利益。
3.有利于提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供应链的最终环节是需要积极的与消费者之间产生联系,而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于消费者的把握能力上,因此企业会积极的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需求心理分析,将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依托于企业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上,将消费者的需求与供应链的基础管理结合起来,这样的话供应链的输出就能得到根本性的保障,也能更好的促进供应链的综合性发展。
4.方便企业与分销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高效稳固的商业关系:由于供应链系统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中就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对于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了解与引导,可以积极有效帮助企业完成对于整个商业活动的控制,提高企业对于商业流程的把握,同时也可以促进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促进企业的在供应链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主导性作用,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5.提高企业对于整个商业活动的控制与掌握,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由于供应链管理活动涵盖了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管理的事务与全部的商业活动,因此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个发展,尤其是销售性企业的影响就更加的明显了。但是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成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利于企业对于整个商业活动把握,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商业活动的积极优化促进作用
1.积极提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环境意识,降低企业的环境破坏的频率: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是以环境保护与绿色市场营销理念为基础的,因此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意识的认识是明显,会以积极的降低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破坏维护出发点,将会有效的降低企业对于环境的破坏的程度以及频率,对于环境的保障与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社会性目标,也是重要的价值取向。
2.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归属感:在实行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之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以绿色经济为出发点,将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与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化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企业在社会商业活动中的社会归属感,同时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优化层面上,将会极高的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3.提高消费者的认同感,提高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培养消费者的好感度与忠诚度:由于企业在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之后,是以环境保护以及绿色观念进行的企业的商业活动,使得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的好感度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认同,并将这样的认同感转换成为对于企业产品的认知偏好,就会积极的提高企业的产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也会有效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好感度以及忠诚度,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约束企业的商业行为,提高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积极性:由于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的客观要求,使得企业在组织供应链环节中的商业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在整个绿色供应链的框架要求下组织正确有效的市场活动,就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行为,有利于规范企业市场活动,对于提高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约束企业的商业活动或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约束能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5.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完成企业的综合性定位以及发展: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活动中,企业所追求的是社会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积极与社会各环节积极融合的结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有效的关注企业的整体性经济效率的增长,尤其企业对于社会环境的改善与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完成对企业的新的综合性市场定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布局意识,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综合性、全面性、有效性的发展。
四、企业如何在绿色供应链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1.积极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制定详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细则: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积极的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不仅是管理队伍的意识强化,更重要的是基层员工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制定详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细则,保障企业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中,不仅可以做好强有力的行为规范,同时还可以积极的落实责任追究意识,提高整个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质量,保障相关的工作细化以及职能划分。
2.积极加强与供应商、分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促进整体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企业在完成自身内部的绿色供应链意识的强化与实施之后,还应该积极的加强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尤其是要促进供应商的绿色发展意识,保障企业的原材料的绿色安全,同时建立起对于分销商绿色销售管理的监督机制,保障企业的销售工作仍然可以是依据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保障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绿色环保的基础共识而进行的。
3.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浪费与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企业在进行整个商业活动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于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仅是需要降低相关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就是需要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或者是对于在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企业应该积极的进行相关技术的发展与优化,淘汰那些对于环境影响严重的产业链,只有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做好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
4.促进消费者引导,积极的加强消费者的环境购买的支出意愿:在进行企业的销售活动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企业环境保障措施的介绍,积极的宣传企业的环境保护能力以及产品的绿色化,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对于消费者消费本公司产品的需求,尤其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环境保护方面的消费支出,提高企业在销售的过程中对于消费者心理的把握以及引导,促进企业绿色产品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结合。
5.积极加强企业的物流建设以及管理,促进企业的基础性发展:企业在进行技术革新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比重。应该积极的加强企业自身的物流体系建设,一方面可以建立起自身的物流车队,同时也可以积极的寻求与其他物流公司之间的合作,强化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态度以及需求性发展,强化企业在物流建设中的支出,提高企业快速物流的能力。
6.建立废旧回收与控制机制,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破坏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于企业的废旧资源的回收与控制,积极的回收处理企业的废旧资源,可以积极的寻求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应该提高废旧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将废旧管理与原材料购买结合起来,才能保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整体化的绿色环保。
7.强化信息管理力度,提高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信息交流与处理的能力:企业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强化企业对于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提升,不仅需要建立起适合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还应该积极的培养相关的信息分析与管理的人才,将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汇总与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障在进行企业的供应链优化建设的时候,具有直接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撑。
8.积极引入消费者的管控模式,促进社会监督力量的介入:在进行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引进监督机制,应该根据消费者的情况,建立起消费者自主监督、主导监督的控制过程,将一部分的社会监督力量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入,将会对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以及绿色供应链理念的贯彻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也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进行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互动。
五、结语
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不仅需要做好企业自身的商业活动,还需要积极的进行社会环境保护、社会环境意识贯彻的工作,深入的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将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与绿色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经济效益增长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长期性的发展优势激发出来,才能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爱瑾《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基于循环经济理论视角》[J]上海商业学院学报2009.
[2]徐志斌、李向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8.
[3]郑国冼《基于绿色物流的工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初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
[4]张涛、季建华《绿色供应链初探——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供应链新模式》[J]生产力研究20006.
[5]张冕《绿色供应链柔性问题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
[6]唐钦《浅谈油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
[7]毛德娇《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
绿色供应链管理范文2
Abstract: Green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link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only way to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gree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analyzed the bottleneck which blocks this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So the theory of “supply chain”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hich emphasized that green construction wa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the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the systems problem of whole process of the project. Finally, it pointed out the link between “supply chain” and “green construction”, and deeply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y of SCM to green construction.
关键词:绿色施工;SCM(供应链管理);模型
Key words: green construction;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del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16-02
0引言
2007年9月10日建设部印发了《绿色施工导则》的通知,即建质[2007]223号文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绿色施工”的热潮,但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制,绿色施工在我国的推行却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许多企业也在高呼实施绿色施工,打造企业品牌形象,但是还仅停留于绿色施工的技术层面上,深度广度不足,一旦绿色施工与企业当前利益发生冲突,大多数企业则是放弃绿色施工带来的长远效益,而选择短期利益。绿色施工推广效果不佳,关键在于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的转变,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纵向一体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指出了一条通路。
1绿色施工推行的必要性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建筑施工中的资源消耗极大,浪费现象惊人。例如,我国目前新建工程工地中的建筑垃圾存放量大且基本不回收利用;二次装修造成每年300亿元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20亿m3的混凝土需消耗10亿m3的自来水(目前国家用水缺口是60亿m3/年)[1]。我国建筑行业相对其它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资源浪费现象尤为严重,节水、节能、节电、节地潜力很大,因此推行绿色施工综合效益明显。
2我国推行绿色施工面临的问题
根据《绿色施工导则》的官方定义,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2]。总之,绿色施工在传统的工期、成本、进度控制的基础上,强调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绿色施工在我国的推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公众的“绿色施工”意识薄弱。许多人将“绿色施工”等同于“绿色建筑”,片面认为采用绿色材料就等于绿色施工,由于绿色材料的使用需要投入更高的工程成本,因此许多企业对“绿色施工”避而不谈。同时,一线人员受教育水平一般较低,施工人员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尤为不重视,似乎已经习惯了刺耳的噪声、严重的浪费和一些习惯性的不良做法。
2.2 建筑行业管理水平的落后笔者认为这是制约“绿色施工”实施的主要因素。我国建筑生产组织模式绝大多数是采用设计与施工分离的方式,即DBB(Design-Bid-Build)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沿着建筑产品产业链上存在着投资、设计、施工、供应多个环节上的纵向分割局面,工程项目被严重肢解,总承包商受到来自各个相关方的制约,要想依据施工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更极为困难,且系统外的调整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协调成本高,优化组合难以实现,绿色施工受到了很大制约,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3]。
2.3 我国关于绿色施工的制度措施极不健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使得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各个部门的标准不同,给执行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当前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文明施工的管理,对于绿色施工还没有系统科学的制度来予以促进、评价及管理;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不能以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绿色施工水平[3]。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不规范的建筑工程承发包制导致一些施工企业不是通过改进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来提高竞争力,建筑工程盲目压价严重,导致承包商的利润较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只能为保当前利益而对绿色施工避而不谈。
3建筑供应链管理(CSCM)模型构建
建筑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其还没有一致的权威的定义,比较全面的是王要武、薛小龙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角度给出的一种广义的建筑供应链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经过项目定义(可行性研究、设计等前期工作)、项目实施(施工阶段)、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的维护等阶段,直至扩建和建筑物的拆除这些建设过程的所有活动和所涉及的有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建设网络”。同时他们又从现行建筑业运行机制和SCM在建筑业应用的可操作性等因素,另外给出一种狭义的建筑供应链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以承包商为核心,由承包商、设计商和业主围绕建设项目组成的一个主要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关键建设过程的建设网络”[4]。其一般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4建筑供应链管理对推行绿色施工的影响
4.1CSCM与“绿色施工”的思想精髓一致都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尽量减少浪费,靠高效的管理获得效益,都反对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获取回报。
4.2CSCM从管理模式上保证了绿色施工的顺利推行绿色施工并不是建筑供应链上某个企业的事,它需要整个供应链上全体企业的参与,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从项目源头的可行性研究,勘查部门的勘查,到设计单位的规划设计,到材料的供应、机械设备的到场、到建筑施工,以及最后的竣工验收、售后服务都要贯彻绿色的理念,对建筑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实施绿色管理,这就要求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倡导战略合作与“双赢”策略,减少由于企业之间信息隐匿和非合作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建筑业只有推行CSCM才可能实现绿色施工,绿色施工节约资源和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竞争能力,CSCM解决的以下问题正是绿色施工所要求的:①全寿命周期的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资源共享,减少协调成本和管理成本;②原材料按施工进度分阶段运到施工现场,到达现场装配的周期短而且稳定性强;③资金即时支付,最小化资金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一种库存成本);④强调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争取双赢的战略目标,减少工程索赔导致的供应链总成本的增加。⑤从供应链角度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综合考虑,提高企业的品牌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上五点的实施都是离不开CSCM的。因此,只有从管理层次上面彻底清除制约绿色施工发展的障碍,彻底打破传统的落后的建设管理体制,绿色施工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4.3CSCM与绿色施工的管理技术支持是一致的实施绿色施工并不是简单地应用绿色建材,还需要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供应链的高度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合理分配资源,最大程度上减少浪费。目前,ERP(企业资源计划)、BPR(业务流程重组)和电子商务等基于IT技术的管理实践也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得到推广和应用,使得承包商、设计商、材料商有可能与开发商共同分享有关最终用户需求及相互间的有用信息。在这一点上,绿色施工和CSCM的要求是一致的。
4.4 绿色施工为CSCM注入新的活力绿色施工的推行反过来又推动建筑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为CSCM注入“绿色”元素,使建筑供应链在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更加注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整个供应链上最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最小。融入了“绿色”理念的CSCM不仅能给建筑业带来比以往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将给整条供应链带来无价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5]。
5传统意义上的绿色施工与基于供应链的绿色施工的比较
基于供应链思想的绿色施工比传统意义上的绿色施工更注重纵向一体化效应,这使得绿色施工更具有驱动性和可操作性。其具体比较如表1。
6结语
绿色施工是当今中国建筑业的一股热潮,但是其操作性却受到了建筑业管理模式的限制,管理体制的落后和管理水平的低下已成为制约绿色施工的瓶颈。CSCM作为一种先进、适用、有效的建筑管理模式,为推进建筑业全行业范围的改革,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进建设绩效,应对全球竞争,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CSCM是建筑业推行绿色施工的必由之路。由于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没起步,且篇幅有限,本文仅从理论上做了一些浅层次的研究,在这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引起大家广泛关注CSCM对绿色施工的影响与作用,从建筑行业的管理层次上关注我国绿色施工的推行。
参考文献:
[1]仇铭华.绿色建筑――世界的大趋势 (记2007年第加拿大国际建筑展览会).建筑施工.2008,(01):78~80.
[2]建设部建质[2007]223号,绿色施工导则[S].
[3]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绿色供应链管理范文3
论文内容摘要:传统掠夺式的线性经济发展观,单纯从经济和技术角度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了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相容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最高利用效率和环境的最低负面影响为前提,是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新型管理模式。本文在分析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基础上,论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的整体设计流程,探讨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各项产业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在此同时,传统工业化所表现的线性经济发展趋势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环境不堪重负、资源难以支撑的局面,这些必然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各种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不断运用,制造生产率的提高空间已被充分的挖掘。面对新世纪全球性市场竞争的环境,各国的企业管理者已充分认识到,要取得竞争的优势,企业必须开始实施从内部生产运作过程的管理转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所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 agement,简称SCM)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供应链整体结构的优化与协调,对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与服务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如果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就必然会制约供应链的进一步合理化。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由此产生。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则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于1996 年首次提出的,它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包括产品的原材料获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销售与运输、产品的使用以及产品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注重绿色及环保理念,试图改变传统供应链起始于供应商,终止于用户这样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模式,把循环经济的思想运用其中,使整个供应链形成一个物质与能量能够循环流动的闭合回路。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T (时间) 、Q (质量) 、C (成本) 、S (服务) 四个功能目标转换为T、Q、C、S、E ( 环境)这样一种新的目标体系,尽可能缩短市场响应时间、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尽可能降低产品成本、尽可能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尽可能减少环境负影响和资源消耗。
绿色供应链的设计流程
由于生产过程与方法的环境限制日趋严格,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消费与回收等各个环节都需实现绿色化。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应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又称“生态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一般来说,绿色设计是指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充分考虑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设计原则和方法。旨在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回收、重用以及处理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同时将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Reduce, Reuse and Recycle)引入产品的开发阶段,优先考虑产品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并将其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同时,再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
(二)绿色材料
绿色材料也被称为生态材料或环境意识材料,是指制备和生产过程中能耗低、噪音小、无毒性,并对环境无害的材料和材料制成品。绿色材料在制备、使用以及用后处置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应具有最大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小的环境影响。
绿色化效率要远远大于末端治理的效率,并且供应端绿色化的效益在后续的供应链环节中可以得到放大,因此,在保证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绿色材料(新材料、替代品、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处理),不但达到环保目的,而且由于降低了成本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应树立“环境成本”的观念,在选择产品材料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那些在制备、加工、重用乃至报废后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能耗少、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无污染且易回收处理的材料。
(三)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又称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不同的国家,绿色生产的提法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用污染防御的战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以期增加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有关绿色生产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改变原材料投入,有用副产品的利用,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以及对原材料的就地再利用;改变生产工艺或制造技术,改善工艺控制,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将各类风险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减到最低程度;加强生产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节省资源能源。
(四)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供应链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产品促销等整个营销活动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论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一致。绿色营销的具体内容包括:收集绿色信息,作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重要依据;研究绿色产品,除了对绿色产品材料的选择、产品功能结构和工艺过程进行研究以外,还要考虑产品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重视绿色促销,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扩大企业的绿色影响,并做好绿色营销渠道和绿色定价等相关因素的组织工作。
(五)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尽量使用环保产品、服务,对使用后易造成环境危害的产品的妥善处置等。目前,市场上许多产品都标榜自己是绿色产品,但其中真正属于绿色产品的却较少。大多只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改善了其环境协调性,但若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其环境协调性仍不尽如人意。这种市场现象往往会误导、欺骗和伤害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发展极为不利。具体而言,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企业若能在生产活动中正确的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必将有利于企业绿色形象的塑造,增加用户对其产品的忠诚度。
(六)绿色回收
绿色回收是绿色消费的最后环节,指企业及时收回有技术缺陷(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破坏) 的产品、废旧产品、包装物等,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力求整个回收过程不给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产品的回收在其生命周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回收策略,产品的生命周期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回路。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能减轻对原材料的消耗,同时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因此,绿色回收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一)树立绿色的企业文化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供应链管理理念,能够创造出企业与社会双赢的良好局面。这就要求其中的各成员都要树立绿色观念,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把经济目标和社会环境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应用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参与的绿色企业文化。
(二)实施协调管理
绿色供应链是由各个不同的企业合作组成的联盟体,为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达到甚至超越环保部门的环保要求,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各合作伙伴间进行协调管理,减少供应链中不增值的活动,实施并行工程管理。然而要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并非易事,企业可能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彼此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并可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支持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水平,实现供应链的组织协调管理。
(三)将供求关系的重心转向服务
传统供应链一直将产品作为供求关系的中心,产业的增长遵循“资源-产品-弃物”的线性数量增长模式,这必然会与环境管理形成一定程度的冲突。因此,应将以产品为中心的供求关系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对于需要回收处理的产品,应以出售产品的使用权为主,由此形成一套即时回流的逆向物流系统,使单向线形的传统供应链转变为由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双向循环的生态供应圈。如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用户仅购买其使用权,而企业保留其所有权并进行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处理。
(四)建立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平台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要选择符合绿色标准要求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都有赖于行业内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就需要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环境信息与其它信息有效集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同时,政府及相关组织应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五)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
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依靠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理论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对自然系统的模拟实现产业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专业化分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能量的多级使用,这无疑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命令、经济、财税、法律手段将一些企业集中在某个区域,或者直接规划一个生态工业园来吸引一些相关企业进驻园内,其设立具有很强的计划与指令色彩,与自由进出的市场机制是相悖的,致使循环经济工业园的系统风险较大。
因此,可以以现有的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这样一方面可实现成本的节约,另一方面可依托产业集群建立起来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结论
我国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还局限在一些领先企业,但在某些领域的实践中已展现了诸多优势,如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营效益、提高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因此,我们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拓展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在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相容性,从而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谷丽霞,孙芳.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路径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7)
2.陈伟.现代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工业技术研究,2004(4)
3.孙衍林.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05(10)
4.王小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师,2005(5)
绿色供应链管理范文4
关键词 石油行业 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 结构模式
一、引言
在石油公司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优化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供应链的潜能的同时,却忽略了供应链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恶化等。石油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首先,石油产品(包括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石油化工产品)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污染物,容易造成大气、地下水、海洋的污染;其次,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储运过程中容易对野外环境、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再次,整个石油供应链中原材料和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客户要求石油企业提供更为安全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与服务,员工要求工作对生命安全、健康与环境不造成损害,媒体与公众对企业绿色化经营越来越多地关注、期望与监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应该同时注重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因此,研究在石油行业中如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提高企业的形象、带来良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竞争优势、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又称环境供应链管理(ESCM),其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和强化环境因素、注重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后期进行了大规模、有意思的绿色供应链研究,主要包括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优化利用,基于环保因素的供应商选择,绿色采购与营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与结构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实施,全面质量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评价模式及评价指标等。
国内近几年才兴起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内涵、原理、特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和集成特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特征、主要内容和目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模式等方面,然后在电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家电等行业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指出了应用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实施关键环节等。目前学术界普遍把GSCM定义为: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在整个石油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在物资供应、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储运、销售及使用过程中,持续地应用环境策略,加强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整个供应链条的绿色水平,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式
石油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供应链大致可分为物资供应、油气勘探与开发、储运、炼化、产品销售、客户等环节。根据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结构模型及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经过综合与改进,建立了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石油行业GSCM管理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它通过市场的需求或者用户的需要进行输入,经过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网络,输出最终的石油化工产品,每一过程均是其上级过程的用户,也是其下级过程的供应者。通过对供应链网络各环节的绿色管理,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链接,提高网络的整体绿色水平。
石油行业GSCM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图中实线部分表示物流和信息流过程,虚线部分表示绿色供应链的回收全过程;油气勘探、开发、运输、炼化、销售及消费过程都会产生污染和浪费,是实现回收、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的动力;社会环境系统是指社会文化、法制、伦理道德等因素,以及提供的资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它规范、激励、约束和引导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使对环境破坏减少,促进社会、企业、环境相容。
石油行业GSCM结构模型中,核心企业是石油勘探与开发公司。核心企业是指具有一定的核心能力,在供应链上发挥着核心作用的企业。中石油在改组过程中,油公司只保留勘探和开发等主要业务,证明了勘探开发企业是整个石油行业的核心企业。
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污染最值得重视。第一,石油勘探开发中容易污染环境,地震探测、油气泄漏及挥发等会造成大气和地下水的污染。第二,油气资源本身会污染环境,如油轮的沉没会污染大片的海域。第三,石油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价值巨大,而节约材料也是绿色环保的重要举措。第四,油气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故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油气生产各环节中的安全、环保、节能管理。
(四)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绿色供应链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和消除破坏和危害生态环境的供应链管理活动。根据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特殊性,石油行业GSCM应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储运、包装、营销和使用,绿色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
(一)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是通过对材料源头的控制,在采购时就考虑材料是否是环境友好材料,如是否能循环再利用、是否可以通过焚烧或降解等措施来清除废弃物等。因此,需要选择绿色的供应商,并与之保持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供应商在优化企业供应链环境绩效方面的重要作用。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全面环境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认证和HSE管理、对供应商的环境审计、第三方培训等方面来实现供应商的绿色化。
(二)绿色生产(勘探、开发、炼化)
绿色生产是指在石油勘探、开发和炼化过程中持续应用环境策略,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审计、筛选、实施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石油行业的绿色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安全管理防止事故发生等。
(三)绿色储运、包装、营销和使用
1.绿色储运是指在油气储运过程中,合理地安排储量和运输路线,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及消耗,防止储运过程中影响生态环境事故的发生。
2.绿色包装要求企业把环保理念融入油气产品及石油化工产品包装中,以较少的材料、无污染、可回收、可再利用为原则来使用包装材料。
3.绿色营销要求石油销售企业在产品定价、促销、油气配送等整个营销过程中,以环境保护的理念为指导,促进企业与社会和消费者利益相一致。
4.绿色用户要求油气产品的使用者在消费过程中体现环保意识,在使用中尽量避免环境污染,自觉抵制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四)绿色回收与再利用
绿色回收与再利用要在充分考虑回收处理成本与利用价值的基础上,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对于回收的物质,可分为可直接再利用物资、加工后再利用物资和废弃物三种。通过对前两种物资的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不污染环境。对于废弃物,要通过填埋、焚烧、化学处理等手段,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油行业GSCM的内涵、结构模式和管理内容。在石油行业中实施GSCM,能提升石油企业的形象,促进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但是由于认识和经验不足,以及技术落后等原因,石油行业GSCM的研究和应用还没有深入开展,需要加强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模式、绩效评价体系、决策支持系统、激励机制的设计、绿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来提高石油行业GSCM整体水平,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
[2]李成标,吴先金.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初探[J].物流技术,2004;(1)
[3]张炎亮,何桢,李亚东.现代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功能模型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5]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
绿色供应链管理范文5
结合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用SWOT模型对其实施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给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管理;广西中小企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3502
1 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1.1 绿色供应链管理概述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在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为目标的,可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有机统一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模式。
这里的供应链,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融合了“绿色”和“环保意识”的网络。
1.2 广西中小企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据相关部门2011年的统计,广西的中小企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占全区的90%以上,且主要集中在食品业、制造业、电子行业等对环境影响和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多数中小型企业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传统产业,大都为粗放经营,主要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参与市场竞争,抗风险能力差,“存活率”不高。
广西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1)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人口与资源压力。广西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只相当于我国人均水平的1/5,人口量剧增,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也必然更加尖锐。(2)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广西工业污染严重,2011年,工业废水为30多亿吨,比上年增加7亿多吨、废气排放总量达1452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1%。(3)能源利用率低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加20.8%,与其余省份的能源利用率相比,差距甚大。
1.3 广西中小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存活率不高的问题,中小企业自身也有强烈的产业转型、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管理能力并且与供应链企业合作的强烈愿望。因此,在企业的各相关群体都对环境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大环境背景下,广西中小企业急需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同时,目前是广西和东盟友好经济合作的关键时期,如果中小企业能抓住这个契机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也必然能够更好的面对“绿色壁垒”的挑战,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外贸合作。不仅对企业自身来说,这也是有利于整个广西的可持续发展的,这样也就有利于提升广西在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2 广西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SWOT分析
(1)优势。目前广西的大中型企业已经采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这对中小企业有示范和指导作用。根据2010年的一份对广西100家中大型调查显示,广西有50%以上的企业都进行了产品相关的环保认证,在产、供、销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方面54%以上的企业都已经形成。同时,广西中小企业已经开始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形象、市场边界、企业竞争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一部分中小企业为了存活并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已经摈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短期利益为目标的观念,在企业的各个环节注重绿色意识的普及和社会效益,这样企业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客户要求、吸引客户购买的兴趣,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份额,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广西的多家制糖厂,如“广西农垦昌菱制糖公司”多次被评为自治区三星级“绿色环保企业”。
(2)劣势。首先,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提高,实现难度大、风险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等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对于广西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绿色技术不够成熟,创新能力不够强,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必然会付出更多的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单位成本必然增加,从而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增加了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的难度。同时,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初期,实施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绿色化,风险相对来说比较高。其次,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供应链网络。根据调查,广西企业中至少有60%以上的企业不愿意或没有邀请供应商或客户参与新产品开发,同时也不够重视企业向供应链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就会影响到企业与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和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3)机遇。广西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中小企业实施绿色化发展道路的支持。2012年是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的攻坚年,政府通过实施《2012年广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地并签订目标责任状,更加明确了减排目标责任。现代消费者对产品的环境友好性要求越来越高,而通过绿色供应链生产出来的产品正好符合其需求,这样就会使之对绿色产品产生一定的偏好,并且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从而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全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绿色化意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淡薄的。但绿色化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谁能把握,谁就能获得市场先机,所以,对广西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良好的把握了“绿色化”这个市场先机,其竞争优势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威胁。第一,虽然广西最近几年加大了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但其力度还是不够且其监督和惩罚的力度也不够,使得一些企业还是坚持“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和原则。第二,在广西的中小企业中,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还只是运用到了一小部分的传统制造业中,由于其实施的成本高、风险大,许多其余行业中小企业都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或者是拒绝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带来的“绿色瓶颈”。近年来,广西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大幅度增加,但这些出口产品大多数都需要有“绿色标志”才能进行出口贸易,这样就了需要接受“绿色壁垒”的挑战。
3 广西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主要对策
(1)广西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广西政府应以“预防为主,整治为辅”为指导,多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如:广西政府可以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其中可以包括国内外先进的绿色制造技术、绿色产品专利、绿色材料、绿色管理技术等等,为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可以向国外学习,在推行绿色技术、清洁生产时实行激励性制度,如税收减免、补贴等方法激励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绿色度标准的公共信息标准和查询平台,不仅对企业进行绿色度规范,也给消费者识别绿色产品提供依据。
(2)政府继续加大法律法规的制定、监督惩罚措施,并及时跟踪评价。广西在颁布环保政策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惩污染环境、排放不达标、过度利用资源的行为,并且建立对企业的及时的跟踪和评价体系,督促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3)在企业内部形成绿色企业文化,注重专题技术与支撑性技术的结合采用。首先,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充分重视且引导员工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建立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绿色企业文化。通过绿色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树立企业良好的环保形象,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加强与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其次,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流程中,采购、制造、分销、物流、消费、回收都采用绿色化模式。再次,企业在此过程中要通过使用如物流过程自动化、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流程重组及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加强应用和集成技术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支持,如: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支撑,引进绿色供应链绿色性评估体系、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4)由点到面到网络的方式实施,扩大行业的普及范围。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以系统观为指导,以某个具体的环节为突破口,从某个关键的或者是核心的“单点”开始,逐步扩展到“链”上的发展,最终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物料流、信息流、环保意识系统贯彻始终,把基本产品转化为客户需要的绿色产品的“网络”。形成网络以后,就可以加大行业的普及率,而不是仅仅局限与制造业之中。
(5)建立生态园区,应对“技术瓶颈”。在建立生态园区具体的操作中,应当注重合理布局上下游企业,使社区内的污染排放最小化。其次,还应该把整个生态链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开放、动态、适应性对待社区内的环保要求和指标的变化,提高生态链的应变能力。广西地区的中小企业要想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生态园区是必由之路。2001年建成的北海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建设成为了广西的生态示范园区,贯彻了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体系,为全区生态园区的建立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目前贵港、南宁——东盟等生态园区都在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绿色供应链管理范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实施 环境管理 协调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现,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来自国内外的绿色消费需求、政府环保法规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这些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例如,国际市场上的“绿色贸易壁垒”正阻碍着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欧盟关于废弃电子仪器设备(WEEE)的指示要求中国制造商收回废品或缴纳额外保险金,这使出口厂家承担了巨额的成本支出。因此,加强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成为了这些企业提升竞争优势、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价值网络中系统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是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延伸,近年来备受企业界关注。但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在进行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尝试。许多人认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战略将会带来附加成本,弊大于利,因此抱消极态度。事实上,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良好履行对企业的财政绩效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其中,Klassen和Mclaugh(1996)通过对162家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环境绩效与企业获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笔者认为,我国企业迫于形势,选择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以提升环境管理绩效无疑是明智之举,而且,绿色供应链管理思想是一种强调“源头减”的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战略思路,它能减少“末端治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我国企业应思谋的不是“要否实施”,而是“如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问题。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于199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提出。后来,权威学者Teremy Hall(2000)提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的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料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成员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绿色供应链是以社会生态市场营销为发展理念的面向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它源于传统供应链,又高于传统供应链。它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
1、全面的环境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中,从新产品的开发开始,企业就应考虑对环境影响及末端的污染治理成本,因此,供应链企业应对产品实行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分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等多环节、一贯性的综合环境管理。
为达到供应链整体环境管理战略目标,核心企业制定了环境绩效标准评估体系,审慎选择合作者,并以此为依据实行对各节点企业的运作协调。各节点企业则将环境管理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保证其节点价值的实现,企业将环境问题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旦其无法达到既定的“绿色化”标准,则很可能被链上的其他企业“淘汰出局”。2001年,世界两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均要求所有的供应商和协作商于2003年(大众)和2002年(福特)获得ISO14001认证(该系列认证是环境管理系统的国际标准,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系统、环境审核、环境绩效评价等),这成为企业进入这两大绿色供应链的“门槛”,也说明企业在以后的合作过程中必须以环境管理标准全过程全方面地约束其生产经营行为。
2、完善的逆向物流体系
绿色供应链除了具备供应链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消费”的正向物流体系外,还必须有“消费――废弃物――回收”的逆向物流体系。完善的逆向物流体系对于实现环境绩效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重用物品的再加工、再分销,如缺损产品的召回;二是废料废品的填埋处理,如粉碎、焚烧工业垃圾等。
无论供应链上游企业如何完善其绿色管理,废品和废料的产生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逆向物流属于末端治理的补救措施。在实际操作中,逆向物流的产生往往是相对滞后的,但它对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上游企业通过逆向物流体系获得了销售、库存、需求等信息反馈,大大降低了信息通过正向物流体系传播可能造成的失真;(2)它使绿色供应链成为一个闭合的环保型循环系统,最终实现“零污染”,从而保证供应链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3、高效的协调机制
无论是传统供应链管理还是绿色供应链管理,都存在着链内协调机制的建立问题。相对而言,绿色供应链的协调更具复杂性,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加入了环境管理因素,企业的合作增加了磨擦和冲突,如环境管理投入与分配的公平问题;由改善环境措施导致的成本上升问题;因不明确的环境标准导致的沟通障碍等。第二,环境绩效和经济效益“双赢”实现有赖于政府法规、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配合,例如,只有绿色产品被消费者所消费,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企业往往是依据政府法规的要求来确定对废料的回收程度的。
相对于传统供应链而言,绿色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主体更广泛、内容更复杂、手段更灵活。以至于有学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上下游企业、企业内部及企业同政府、消费者等相关主体对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所进行的协调与合作,以求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终极目标。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实施
纵观各国企业创建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历程,不难看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均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强大推动。申亮和王玉燕(2007)指出,企业环境管理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激励因素,主动激励来源于构建和保持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指压力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两种因素;被动因素来源于政府和立法部门。二者在绿色供应链及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矛盾交织的融合与相斥的态势,它表现在实际运行中既有激励作用,又处处存在发展障碍。笔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存在着一个“先受激励而推动,再受阻碍而停滞”的循环反复又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它在我国的实施必然会先在一些存在较为明显的外部激励因素的企业中展开,如出口产品生产厂家、外商原料国内供应商及制造严重污染的生产商等,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最近,学者QingHua Zhu 和Joseph Sarkis (2007)通过对中国341家制造商的绿色供应链实施情况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制造商正承受着不断升级的生态压力,这些压力源于市场、政府和竞争者,为缓解这些压力,有些厂家甚至启动了“紧急”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我国制造企业将成为绿色供应链创建的先行者并成为链上的核心企业。鉴于这些企业仍处于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初级阶段,缺乏技术、管理、经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应分步进行:第一步,制造企业完善内部环境管理;第二步,以大中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第三步,绿色理念在全社会被普遍推崇,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得以大力推广。
1、制造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为缓解外部经营压力,制造厂家必然将环境管理作为规避风险和提升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在此过程中,企业积极展开产品的生态设计,重新规划生产流程,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制造,力求减污染,降能耗,以达到国内国际市场的环保标准,免遭环境法规的责罚。企业环境管理的战略实施应包括以下内容。(1)确立环境管理的战略地位。环境管理战略地位的确立是企业生态化的前提。首先,环境管理的战略目标得到企业高层的认可,进而通过培训和沟通等方式在企业全员中培养环保意识和贯彻落实环境管理的战略方针。企业制定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一系列标准,对生产全过程加以规范和评估,并以此考核员工的环境工作绩效。(2)发展环境管理的主题技术。技术创新是企业完善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不仅应提升其行业内专业技术水平,还应发展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主题技术,包括生命周期评价(LCA)技术、环境绩效评估技术、绿色数据库等。例如,为了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企业必须采用生命周期评估分析技术进行产品生态技术、绿色采购及绿色工艺流程规划,这一技术的采用可以确保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物流到消费完毕废料回收的全过程都达到既定的环境管理标准。可见环境管理战略本身对企业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3)实现物流的绿色化。有人认为,在物流成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今天,由于绿色物流实现了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称之为“第四利润源”。制造企业应通过市场反馈信息识别消除现有物流中“非绿色”因素,根据企业环境管理标准加以规范和整合,使现有的物流体系统达到既定的绿色要求。
企业加强和完善环境管理是创建绿色供应链的先行条件。目前,我国不少生产厂家在这一层面已作了多番积极的尝试,有的企业如伊利、上海友邦电气、西安标准工业等还通过了国际环境质量体系ISO14000认证,它们为其他企业的绿色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2、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制造企业的生态化是创建绿色供应链的前提和动力。一些大中型制造企业历经多年运作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链上的节点企业出于竞争的考虑,不得不以核心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为指导调整其各自的生产经营策略。这样,单个企业的“绿色化”最终成为供应链的“全过程”绿色化管理,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演化为以“生态管理”为特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这一模式的实施由第一步骤的技术层面进入了第二步骤的管理层面。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管理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制造企业起着创建供应链的主导作用,而且,在第二步骤的管理模式实施中,作为核心企业的大中型制造企业还将发挥示范和领导作用。Jeremy Hall(2000)通过对英国和日本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整个供应商的行为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据主导力量,这将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营。笔者认为,在第二步骤的实施中,核心企业的关键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建并主导企业间绿色战略联盟。企业以整体竞争战略、环境管理战略的一致性为基础结成联盟,形成绿色供应链。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最基本的环节。大中型制造企业在完善环境管理的同时已逐步建立起一系列运作标准,以此标准进行权衡评估并选择合作企业是最直接、成本最低的做法。鉴于这项工作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构建,因此,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全面考量、审慎选择合作企业是十分必要的。国外专家认为,应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评估,以确保其科学性。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可以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做法,运用定量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不仅要考虑其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还应重点考虑环境因素,这才是一个以全局最优化为出发点的综合考量。
(2)实施组织协调管理。绿色供应链的组织协调有赖于核心企业的倡导和推动。核心企业应主导并建立链内协调小组,及时解决成员间的环境问题冲突;其次,还应通过协商确立环境管理评估体系,加强企业间沟通,完善信息传递机制;此外,核心企业还应为其他成员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和督导。确定链内利益分享机制是另一重要环节,核心企业应通过契约规范成员间的合作行为,确定绿色技术及环境管理成本分摊比例,约束环境管理行为。
大中型制造企业创建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这一模式在我国推广的关键一步。目前,我国一些著名企业已作了初步尝试,但在实践中碰到不少障碍,如绿色消费需求未被充分开发、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和技术、资金困难以及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等。QingHuaZhu和Joseph Sarkis(2007)在其实证研究中指出,仿效市场领先者的环境管理行为将给中国企业不仅带来环境友好效应,而且会额外提高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企业可以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积极借鉴行业中的市场领先者(尤其是国外先进企业)的做法,汲取先进经验并主动取得国内外行业协会的技术支持,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我国企业情况的管理方法,以此来缓解外部因素对创建绿色供应链的消极影响。
3、培植全社会的绿色理念
众所周知,外部因素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强大动因。外部因素来自多方面,但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意识形态的社会性环保节能理念。据统计,美国消费者中有80%乐意为环境友好商品支付超额价值,75%的消费者表明他们的消费行为受到企业环境声誉的影响。勿庸置疑,美国消费者的这种消费偏好迫使企业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另外也推动了政府进行环境保护立法,进而促进企业间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人对于工厂垃圾处理提出了“不要在我的后院”(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强烈要求,使各州政府纷纷立法加强对企业危险废料的管理,新开垃圾场受到限制,迫使企业发展了逆向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实施推广之所以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全社会范围普遍认可的绿色理念。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就已经推行了限制包装材料回收的相关法规,但在实践中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法规的实施缺乏市场普遍存在的绿色消费需求的配合,因此政府应积极倡导和培植全社会的绿色环保理念。
(1)企业引导绿色消费。企业通过绿色营销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环保形象。在企业资金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广告宣传,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节能消费等绿色消费。据调查,仅北京和上海两地就有79%~84%的消费者希望买到绿色产品。因此,企业的绿色引导活动可先在大中城市开展,通过大中城市绿色消费群带动其他地区的环保意识薄弱群体。
(2)政府立法规范和政策鼓励环境保护行为。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涉及社会经济诸多方面,关系国计民生发展大计,所以,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环保立法,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十分必要。另外,由于环保行为的风险投入较大,政府应考虑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或技术援助。
(3)有关部门加强环保生态教育。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实质、内涵、目标、意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应加强相关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共同关注,让人们自觉约束,使绿色消费成为潮流时尚。
四、结论
由于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成为现代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目前正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国内外政府的环保法规及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等方面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加强环境管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无疑是其规避经营风险、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的策略考虑。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存在的主客观障碍,该模式的实施应考虑分步进行:大中型制造企业在其完善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将成为绿色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需要企业体制管理层面的建设、完善,还需要社会性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广在意识层面的支撑。总之,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战略的运用,而且是一项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事业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QingHua Zhu,Joseph Sarkis:The morderating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presuress on emergent green supply chain pratices and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tion Research,Forthcoming。
[2] 周勇、卢锐:论绿色供应链管理[A].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 申亮、王玉燕:绿色供应链研究述评[A].商业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