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 战略优化 管理 企业

■一、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概况

我国现代供应链管理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与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相比,我国供应链管理存在着明显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已不仅表现在资金、技术上,更多地表现在知识和观念上。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引进、学习和研究阶段。很多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学术著作只是对国外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简单介绍,缺乏把国外经验、理论与我国企业目前实际现状相结合的理论。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得不到重视,导致对物流业投资少,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分布分散,装备落后,物流企业运作水平低,多为人工机械化操作,从事物流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供应链管理发展缓慢;由于传统仓储运输企业操作水平低,人工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普遍存在,因此一些企业不愿使用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而愿使用具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人,这些人学历普遍低,所积累的是在传统运作模式下的经验,缺乏对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的整体把握,加之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即使企业投入资金建设信息平台,多数员工也无法胜任。

2、管理体制问题

供应链管理本身是一体化的工程,须解决铁路、公路、港口之间的衔接问题。但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原本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分为若干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待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供应链不能很好的建立,无法实施链条式管理。

3、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是促使供应链高度一体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标识标准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已建立供应链物流标识体系中,除《商品条码》应用较好外,《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的应用的程度和应用的正确率都还很低。同时,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设备设施不标准,托盘等物流设备的尺寸各不相同,造成运输、仓储、搬运等环节的脱节。

■三、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化

1、转变观念,重视供应链管理

传统观念固然异常顽固,但是要想实现供应链管理,第一步骤是更新陈旧的观念。要利用外部环境促进企业观念的转变,提高企业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符合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物流,使人们对物流的认识逐步提高。

2、组建专门机构,建立统一标准

在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深入的今天,要实现现代化物流,实施供应链管理,要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与物流相关事务的部门,这就需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如条码标准,可由国家先制定出统一的标准,然后在各行业大力推广,并通过零售业的使用促进制造业对条码的重视和利用,从而使制造企业主动解决产品的条码标识问题,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3、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为实现供应链的管理,我们必须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学习成功国家供应链每一环节上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思想,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切不可照搬照抄。如:生产厂商加强生产技术,力求在生产中实现零库存,使用标准条码;配送商通过卫星通讯系统GPS的运用,提高服务质量和配送效率;通过实施ERP进行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相互支持的子系统,从而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效地管理。

4、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整个供应链要通过信息共享,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提升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取得竞争优势。在利益分享问题上,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收益,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各公司应正视供应链中的风险,找出一个降低风险的机制,这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提升组织之间的默契度,使企业能够放心地把有关信息与供应链上的其它所有企业共享。

5、制订政策法规,确保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政策即物流发展产业政策,包括规划和土地管理、财政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速效和通关环境等。这方面可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目前中国物流有不同的主管部门,一定要防止各部门针对同一问题,出台不同的政策,使物流企业无所适从。

参考文献:

[1][美]Ronald H Ballou.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与控制[J].中信出版社,2003

[2]高秀明,汤兵勇.供应链的特征分析[J].黑龙江自然科学学报,2003;4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范文2

论文摘要:全球化视角下未来市场的竞争,不再是企业间的单体竞争,而是供应链间的整体竞争,这迫使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具比较优势的不同实体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无缝化程度较高的功能网络链条中来,以最大程度发挥供应链的整体力量,实现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体交易成本的共赢局面。文章基于供应链的长鞭效应、知识管理、运作体系、合作伙伴关系等层面探究了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的策略取向。

1企业供应链中“长鞭效应”的优化策略

当供应链下游的消费者需求改变时,需求信息在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时被逐级放大,从而导致供应链上游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一级比一级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在最终到达源头的供应商时,其库存水平、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顾客需求信息会发生巨大的偏差,这种因信息扭曲失真产生的变化在图形显示上很像一根被甩起的长鞭,被称为“长鞭效应”。该效应普遍存在于供应链之中,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库存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产品积压并占用大量资金,进而极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要有效缓解“长鞭效应”必须基于其内源性。

为了打破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为自身的利益而产生需求扭曲的长鞭效应,我们可致力于以下几方面工作。

1.1实施VMI策略

一是要改变订单的处理方式,建立基于标准的托付订单处理模式,由供应商和用户一起确定供应商的订单业务过程。二是建立一种订单的处理标准模式,如EDI标准格式。三是把订货、交货和票据处理各个业务功能集成在供应商一方。实施VMI的关键是库存状态的透明性。供应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客户、销售商的库存状态,快速、准确地作出补充库存的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状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敏捷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1.2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共享系统

供应链系统从生产、分配、销售到用户不是孤立的行为,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及网络技术实现供应链信息的协调一致,使系统管理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及可变性,以有效化解长鞭效应。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可采用信息编码技术—统一标准的信息编码能保证信息系统正常的运转并使供应链中的贸易伙伴通过标准化来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应用于供应链过程监控中;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互联网与网络技术—供应链成员通过互联网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并快速作出需求相应。这些技术可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全球化网络中信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以保证企业及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1.3适时更新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是ECR消费者有效反应模式。通过形成需求拉动和连续同步的商品供应链来快速传递和反馈市场信息,以减低库存和成本、缩短交货周期、消除商品供应链上存在的各种浪费,实现供应链效率化的终极目标。二是QR快速反应模式。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产品”,而是要准备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使供应链的运营敏捷、柔性化。三是CPFR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模式。通过电子化的交流与沟通,合作修改销售计划和补给计划,从而提高计划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有效地减少事后性带来的高成本。

2企业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优化策略

供应链中的知识是供应链系统具有知识的总和,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各个环节组织或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分为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其中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通常是容易编码化为正式格式的显性知识,如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它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被嵌入在过程或人的头脑中,故要实现其隐性知识的价值,企业须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采取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整合,使之有序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以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模式优化可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建立Intranet

Intrane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内部网络,它将企业内部各成员的知识资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即建立个人间的知识共享。一是要在企业构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式知识共享环境,使员工能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和分享出来。二是完善Intranet这一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Intranet,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内部员工既可以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又能够通过参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库并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企业内部员工可加人一共同的“QQ群”,借以畅快地自己愿意与他人或组织分享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相关显性知识和隐、技能并能得到相应的“积分”和“等级”,以便能享受更多的优惠和获得企业一定量的物质奖励。

2.2建立Extranet

Extrane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同网络。“协同’能够保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信息等资源的协调同步和共享,把单个节点企业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供应链的知识,使供应链能迅速对市场需求进行响应,以期实现和满足客户需求,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及利润。建立Extranet的前提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共享在于预期共享知识比其独占知识能够获取更大的收益。

2.3依托Internet等先进网络资源

Internet等先进网络资源能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与供应链外部时刻保持联系,如企业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供应商可以了解外部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核心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以便能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等。

3企业供应链中“运作体系”的优化策略

针对各类不同的企业,我们可将供应链管理流程运作优化归结为三种不同的体系:

3.1自上而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供应链的上游为了满足预期的市场需求,事先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基于预测做计划性的采购、库存与制造后续市场可能会需要的半成品或成品的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适合稳定性和规律性产品的生产,可分战略、战术和运营三个层面展开。在每个层面应确定其各自的功能,同时把不同层面、不同功能集成起来,使之成为支持和保证供应链管理流程运作有效运行的完整体系。在供应链管理战略层面上,企业为了形成能提高价值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集成供应链,需要依据详细考察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分析结果,制定供应链发展规划、供应链的目标和基本策略,同时配制供应链的关键资源,或给出供应链的基本组件、确定整个供应链上的行为主体或利益集团,制定跨越各种功能边界的组织架构;在供应链管理战术层面上,通过上一层次的总体布署工作,供应链目标和基本策略将被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行为,主要有计划、寻源、制造、配送、退回等五个基本流程;在供应链的运营层面上,着重于如何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即运用监督控制方法和业绩测评方法等来监督、控制、评估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若供应链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防止出现损失。

3.2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从供应链的下游出发,所有的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真实的、明确的订单来安排进行的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应根据订单生产或根据订单设计生产,顾客需求激发最终产品供给,生产是由需求驱动;适合产成品结构比较复杂、产品生命周期短而且成品市场有很大的波动性的产品生产。

3.3上下结合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由于在供应链运作流程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各有千秋,因此在实际供应链管理时,应根据不同产品市场需求的特点,结合它们的优势,做到既能快速获知顾客的精确市场需求,又能制造相当数量的半成品或基础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待收到客户订单后,再从事产成品的生产。

4企业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化策略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企业集成化管理的新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链上各企业间的共享信息、信任并且开诚布公、相互协调和计划、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承担相互的依赖性、拥有共同的目标的合作伙伴关系。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侵蚀企业的利润,而且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无形中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应基于非优势业务外包、具有相同价值观及战略思想、伙伴数目少而精的原则,强调合作伙伴间直接的、长期的战略信任和合作。

4.1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首先,企业应对自身进行缺陷分析以确定企业核心能力之外所需的经营能力,进而确定伙伴选择的领域范围—企业将非核心能力业务外包给战略合作伙伴。其次,通过考察合作伙伴的地理位置、资金实力、服务水平、技术条件、资信状况、业绩水平、声誉及其与其他企业合作的经历和结果等,初步筛选出优质合作伙伴和低劣合作伙伴。最后,利用直观判断法、招标法等对众多候选优质合作伙伴进行优中选优,并与其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2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持与激励

要维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合作伙伴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可通过给予合作伙伴价格折扣、柔性合同、赠送企业股权或利润对开制等方式,让合作伙伴和企业共享成功,多赢共荣。应避免合作伙伴因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作出有损于供应链整体效率和利润的行为。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范文3

降低公司成本案例:海尔公司供应链管理借鉴。

海尔公司通过供应链管理从而降低整体的公司运营成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稳定布局,降低管理成本。

海尔供应链管理政策相对稳定和连续。由于管理政策稳定,因此供应布局也相对稳定。据对比,实行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及退出机制,想进入海尔供应链供货并不容易,退出海尔供应链系统同样也不容易。

在此模式下,由于设立较高的引入门槛,海尔的供应商有着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一旦能进入供应体系,作为主机厂的海尔与其供应商之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同盟关系。新物料产生时会尽可能在现有合格供应商中消化,即使现有供应商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满足技术或其它条件的要求,海尔也允许其有一定的研发跟进及投资扩能周期。只有当现有供应商的能力及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后还不能满足要求,才会考虑引入新的供应商。

海尔供应链的稳定还体现在供应商之间的供货比例也相对稳定,海尔的核价人员兼任了配套的角色。例如,2012年,海尔洗衣机采购中心的人数共计16人,相比之下,国内某家电企业的洗衣机供应链管理部配套和核价人员加起来共计51人(尚不包括模具管理人员)。

经过多年改善,海尔的生产计划的稳定性已大幅提高。在生产计划及供货比例稳定的条件下,供应商很容易根据生产计划进行相应的产能规划和投资。在稳定的供应布局条件下,维护工作量相对较小。因此,供应链管理的人员相对较少,效率更高。

另外,产品管理基础扎实,技术支持作用明显。强大的模具保证能力让研发工程师相对省心。有了零件图纸和技术装备本部(企业内部)提供的模具,物流推进本部只需要通过招标确定,既能达成设计质量同时加工费最低的制件供应商就可以了。这样物料价格控制及供应布局稳定的目标都可以同步达成了。高水平的设计质量及模具保证能力,不仅给物料样品确认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减轻了批产时进货检验的压力。进货检验只需严格按图纸及标准进行检验即可,检验结果轻松明了。

2.做好产品基础管理,突出技术支持作用。

海尔在集团层面设立技术中心,所有产品设计集中在一地办公。主要原因是技术中心与各产品事业部平级定位,技术中心在完成小批试产后即向产品事业部转移;另一原因是产品事业部有着明确的生产和品质要求。

这两个特点,使得新产品向各产品公司转移时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如评审不过关产品事业部有权拒绝新产品的转移。

与研发中心匹配的是技术装备本部,两个单位的办公地点在一起,沟通极为方便。研发新产品涉及的模具都需要经由技术装备本部专业人员评审、制作,技术问题在设计阶段就得充分的识别和处置。如技术装备本部产能不足时,可由技术装备本部发外制作,但模具品质保证的责任仍归属技术装备本部。

海尔的这一组织设计模式,保证了研发与模具制作单位之间能方便地沟通,对于研发设计意图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模具的制作质量保证及周期缩短、图实相符及物料样品确认都有很大帮助。

强大的模具保证能力让研发工程师相对省心。有了零件图纸和技术装备本部(企业内部)提供的模具,物流推进本部只需要通过招标确定,既能达成设计质量同时加工费最低的制件供应商就可以了,这样物料价格控制及供应布局稳定的目标可同步达成。

高水平的设计质量及模具保证能力,不仅给物料样品确认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减轻了批产时进货检验的压力。进货检验只需严格按图纸及标准进行检验即可,检验结果轻松明,研发注重模块化和标准化设计,有效地减少了物料编码的数量。

海尔的技术系统为供应链管理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极大地解放了供应链管理人员的生产力,让供应链管理人员可以专心于解决真正的问题而不必陷于标准扯皮之中。

3.IT系统领先,业务管控规范透明。

海尔HGVS(HaierGlobalValueSystems,海尔全球增值系统)项目的总体目标旨在SAPR/3ERP系统整合海尔集团内部供应链,建立集团财务管理平台。该项目2006年立项,2007年初启动,东软SAP实施顾问团队参与推广模板制作及事业部的推广实施。

海尔事业部推广项目主要覆盖海尔全国40家事业部公司。40家事业部公司分散在大连、青岛、黄岛、胶南、平度、合肥、武汉、顺德、重庆等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承担着集团生产的主体业务。HGVS事业部主要是生产单位,设计实现的SAP的模块主要包含物料管理(MM)、销售管理(SD)、生产管理(PP)、质量管理(QM)、财务管理(FI)、成本管理(CO)。同时,由于事业部业务比较复杂,因此,在SAP事业部推广项目中还包含与诸多系统的接口及数据转换。

HGVS事业部推广项目通过业务流程管理、全球最佳业务实践、SAP的流程规范的推动实施。从业务效率上来看,实现了:

1)集中化。建立一个支持海尔长期发展的基础平台;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为全球运营管控提供基础:如物料、供应商、客户、组织结构数据。

2)HGVS系统建立了端到端的供应链体系,订单履约周期缩短,市场响应速度提高,使得财务结算时间缩减,供应链快速响应。

3)订单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支持法人维度、多维度财务核算,管理跟踪物的逆向流程、减少损失。最终建立全集团统一的编码规则与单一的主数据源,形成数据统一、语言统一,支持决策。

4)HGVS项目在海尔白电集团(WGG)采购环节实现Purchase To Pad(P2P),在销售环节实现Order To Cash(O2C)。使得采购及时精准、供应商协同、原材料库存和采购成本降低,并支持通用件采购。在事业部提高预测准确率,实现制造部门投入产出的闭环,使得成品库龄降低,降低制造费用、提高制造效率。

5)强化分析和管控:参考SAP和先进母本设计模版流程,实现了系统高度集成,使得业务完整可视、过程控制严谨、预算核算精准。加强财务在各个业务环节的监督、控制职能;强化财务计划、分析功能,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按单、按型号、按期间的成本分析,多维度的盈利分析。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联系在一起,并对之实施管理和优化,使各个相关企业形成了一个融合贯通的网络整体。

与供应商的对接管理案例分析:三星、LG公司供应链管理借鉴。

三星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突出优势在于高标准的供应商准入门槛、专业化的供应商管理输出和严谨的技术确认,例如:供应商系统稳定。

苏州三星供应商数量稳定在220家左右,想取得三星供应资质非常困难,通常只能等待现有合格供应商“犯错误”,通过对供应商“牌照”发放控制(引入一家,同时必须淘汰另外一家),实现供应商体统的稳定,供应商引入的门槛非常高。这样,既能保证现有合作供应商的核心利益,又能保持对现有合格供应商压力传递(被淘汰后再次引入成本相当高)。

抽调研发、工艺和品质等技术骨干,在公司层面成立单独的供应商改善团队,专门对供应商进行管理输出,亲临供应商现场,共同对供应商现有存在问题进行联合改善,并探讨过程控制和流程优化的可行性,改善成果由双方协议分享。

供应商相关管理流程严谨,对供应商生产环境、设备、原材料按物料生产要求的标准先进行预确认;样品严格按图纸确认,样品确认单与受控图纸同步发放,从供应商样品确认阶段即加严控制。

供应商严格按图纸制作品质管控要素、现场作业指导书等文件,随图纸变更及时更新现场技术文件。待供应商的技术资料已同步更新后、变更前物料已封存处理后,才可变更后的样品确认单。

LG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重视品质的控制并向供应商高层直接传递压力。

例如:每月组织品质问题前十名的供方总经理来LG汇报质量整改工作;例会时间:供方总经理汇报形式:有明确的整改方案及整改计划、站立汇报;LG品质高层领导参加,对供方整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现场评价;对供应商的金钱处罚转变为对供应商精神和面子的处罚,让供应商印象深刻。这种做法有些极端和苛刻,但是作为改善品质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是可以借鉴的,只有高层重视和参与,品质改善才会有效果。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

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会使整个电子商务供应链变得完全透明起来,企业可以实现对每一件产品的实时监控,对物流体系进行管理。企业可以监督和信息共享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情况,还可以分析和预测产品在供应链各阶段将会产生的信息,通过各阶段产品信息的预测,估算出意外发生的概率或未来的趋势,能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加快企业的反应速度。

1供应链

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e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成为供应链的最早来源,之后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发展演变为现在的“供应链”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生产出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然后由销售系统将产品销售到中间客户或终端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消费者链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总的来说供应链是一个功能网络结构模型

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由 Michael E. Porter 在 1985 年提出,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物流有效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旨在满足服务水平的同时将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并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将正确数量(Right Quantity)的正确商品(Right Product)配送到正确地点(Right Place)的一套管理方法,使生产销售总成本达到最低,供应链管理最为重视企业间合作。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优化企业内的物流链并拓展至企业外部伙伴;然后,在需求波动的时候取得产品供应和服务提供的灵活性;最后,提高价值链阶段的透明度。一家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其最终想达到以下三个目的:第一,通过提高交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达到提升客户的最大满意度;第二,借助供应链管理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达到降低公司的成本的目的;第三,错误成本去除,异常事件消弭,使得企业整体流程品质最优化。

3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分析

3.1 传统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成为实现协调与合作的关键。但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电商企业中其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主要各方面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爆仓和物流效率两个方面。如果某电子商务公司缺乏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机制那么将会直接导致爆仓后果。如何解决供应链中的需求不确定、供应不确定、生产不确定、环境不确定等难以对付的问题是当下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迫在眉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信息流管理、资金流管理和物流管理构成供应链管理的三大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使得信息和资金透明、快速并准确地在供应链各成员节点之间传递,极大地改善了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管理和资金流管理。突破改变传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范畴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必然要求,供应链上企业不再各自为政,应把企业内部及与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往来业务视为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透明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新要求。由于电子商务的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终端客户、银行、物流中心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换,同时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也能进行信息互通,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传统模式而有效地将供应链上各个业务节点孤岛连接起来,实现真正的业务信息集成和共享。在交易环节,电子商务需进一步做好完善物流管理环节,尽量缩减供应链中物流所需时间,使物流管理与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实现统一同步,进而建立起一个真正强大的、反应快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要加强供应链管理就必须按照以下的策略进行安排:

1)采取第三方物流(3PL)方式积极改善企业外部物流情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与供需方之外的第三方(一般为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完成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契约的物流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物流一体化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组建完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改革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实现均以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基础,因此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内联网和互联网的有机集成,能确保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资金流畅通,能确保供应链高效运作。

3)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实施 ERP 系统。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通过流程再造,着重改善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物流速度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使企业适应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4)加强协同整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企业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竞争。要想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要想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在供应链范围内加强相互信息共享的意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相互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减少错误信息传达,降低不必要的浪费,最终提升经营的效率。

5)重视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建设。客户关系管理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客户关系管理突破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地域和组织限制,将终端客户、供应商、经销商、分销商整合,真正解决供应链中上下游管理问题,各节点反馈信息折射到供应链的各环节,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共赢。

4总结

供应链管理是当前任何企业求生存求发展不可避免将遇到的战略手段,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供应链管理所遭遇的问题,提出了在物联网技术下如何优化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流程,并结合社会上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供应链管理模式,最后分析出以物联网技术为前提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由于本作者能力和精力有限,加之电子商务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物联网的新技术、新思想更是不断涌现,本文研究非常有限,不够全面和深入,希望以后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深入学习了解掌握更深层次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宋俊德.浅谈物联网的现状与未来[J].移动通信,2010,7(15):8-10.

[2] 袁东亮.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3] 李华.物联网下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商贸,2011(05):107-108.

[4] 张国华,吴冬方.物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2(11):128-133.

[5] 郝中超.物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有形商品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7):54-55.

[6] 晏玲.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商品流通的影响探析[J].商业时代,2011(17):30-31.

[7] 傅翠晓,黄丽华.电子商务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32(08):

51-57.

[8] 王伟.物联网时代电子商务运营和管理方法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范文5

一、背景研究

铁路物资有限公司作为铁路运输的辅助单位,承担铁路局内物资集中采购的合同签订、订购、催货、物资配送、供应、结算等职责。近年来,该类企业存在着库存周转较为缓慢等问题,造成了资金长期被不合理地占用,同时废旧及积压资产存在报废继而损失的潜在风险也不断加大。根据铁路局降低库存的要求,某铁路物资有限公司每年年底组织库存深入分析大清查,对物资库存加强风险控制,以突对库存资产管理的效率有进一步地提高。降低资产流、损失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库存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库存均为铁路专用物资2018年末,该单位库发料库存总额为135.8万元,全部为各类专用于机务、工务、客运的等各铁路系统进行维护维修生产作业所需物资,其中非金属配件45项、73万元,其在库发料中占据较大的比例。由于铁路专用物资服务于铁路运输生产的特殊性和库存物资采购必须对专用物资进行一定储备,库存物资的支出要完全依赖于各站段生产消耗,无法通过对外销售实现资产变现。

(二)实际库存周转率不高库存周转率由物资供应总成本(站段上报物资需求计划的总额)与平均存货之间的比值,该分析指标是目前铁路物资统计除收入、成本、存货三大指标以外最主要的指标。多年来,在物资统计口径中,成本总额大约直接等于发料总额,但与站段自身材料科物资供应逻辑不同的是,站段物资是由仓库直接向车间班组发料,而物资公司在降低中转时间,减少装卸费用的同时为了提高物资供应效率,物资公司除通过下属储运车间向各站段进行物资供应以外(即库发料),其大部分物资供应为直发料,也就是厂商直接送到使用站段而不经过我公司储运车间,站段验收后再由物资公司对已接受物资进行办理物资收发及结算流程。由于该类物资实质上没有任何库存,但是财务入账时会对其做一次入库出库流程,也就是说在计算存货周转率时,该类物资也计入了物资供应总成本中,因此会导致在计算实际库存周转率时,致使其数据失真。以下是对2018、2019两年的物资供应总成本按总成本和库发料成本进行了分类,分别就着两年的库存周转率及周转天数进行计算并对比,详见表1。很显然可以看出,2018、2019两年直发料对物资供应总成本数据影响极大,按照相关财务指标计算原则来看,其所显示的总成本周转率与库发料的周转率产生了较大的差距。我们在对直发料数据进行剔除后发现,2018、2019年库发料存货周转率较低,并且还呈现显著的降低趋势。2019年库发料实际周转率为429%,也就是全年库发料周转数为4.29次。表明库发料对其所占用资金的使用成本较高、同时存在着变现困难的问题。同时,库发料由于其在库时间较长,非常容易造成破损、毁坏、或者部分不宜久放的物资出现过期的现象,存在积压物资价值降低乃至报废的问题,其资产存在一定的减值、损失问题,同时由于库发料的周转率不断降低,也会导致其风险不断增大,库发料的货物价值性及相关流转效率仍需提高。

三、库存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分析我们对物资供应的整体流程进行追溯,从采购、验收及供应三大方面分析,认为库发料周转率较低及积压问题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机务、机辆相关的物资在完成供应任务后,存在一部分储备物资,该类物资是为原设备所配套使用,但其并未与原物资一起转运出库而造成无法消耗;二是由于科技发展导致的技术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等因素造成与原机器设备配套所使用的配件或者套件已经无法再进行使用。

(二)对库存的管理模式较为简陋1.计划上报过程的管理不到位一是自从物资系统实施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管供分离的大模式后,各物资使用者也就是站段为有备无患,防范可能存在的缺料风险,对物资计划存在上报计划的数量较多,上报计划的时间较早等现象,以及部分关键设备所需的维护维修物资需求一直存在着动态变化,无法准确预测。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站段所上报的计划、实际所需的物资、以及计划所采购的物资三者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失衡现象,及时放在一整年的时间段来开也有部分存在脱节。二是未能设定良好的物资储备定额或者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储备定额是用以评价物资库存管理的一大重要指标,但是物资储备定额并未保持动态调整,同时相关核定工作也较为滞后,大部分站段并未开展针对于物资消耗的月度或季度查定工作,这就导致了各站段对自身实际消耗量、应有储备量、实际库存量的掌握不清晰,加上高铁、动车业务的迅速发展,各站段对高铁动车配件等设备的使用情况尚未掌握具体规律,这站段对研究库存的合理性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三是预算的问题,现行的物资口的采购是基于成本的预算,也就是以财务成本到底支出多少为考核目标,每年年初下达任务要求,分劈到每月必须完成具体多少的采购金额,该方法从大的方向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的配置起到了一优化作用,将资金具体使用的范围给限定住,控制了资金的流向,对物资口的资金进行了合理的分配。但是,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许多一线站段只注重对于成本的管理,特别是年底时一些成本大户单位为了完成任务,12月的采购额往往是其他月平均采购额的一倍以上,采购后又难以使用,这就导致了库存积压和具体使用的失衡,导致了库存积压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同时,由于为了完成任务而增加购买额后,又使得在采购时出现了额度缺口,这又对采购运输生产安全所急需的物资的使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只能通过应急物品采购流程,而不通过常规计划进行物资采购流程提报,这也就导致了未能物资预算来对站段的采购资金进行合理调配。所以,由于站段未能对其所提报计划进行严加审核,站段材料部门也未能对其具体的物资损耗情况和实际需求情况进行掌握,无法根据数据设立相对合理的计划,这也直接导致了采购的不合理,对解决库存资金的占用提出了挑战。

四、如何防范库存风险,以及加强相关管理

(一)加强采购管理工作1.对于库存制定相应的考核目标及方式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为基础,例如以每年年初为例,选取每年的库存期初数,分析存货在上一年的动态以及目前积压品的构成状态,以所涉的物资分管大类将相关的考核目标分批下达,层层传递,直至具体分管业务员,以上年实际发生的库存减少量的等数据为基准进行动态分析,结合春运、防洪、暑运等相应特殊时间节点对于物资储备的临时需求,按月份对目标进行分批分解并细化,将责任下达至业务员及库管员,对于库存料品实施归口管理,并确保相应考核落实,严抓责任落实。根据运输安全稳定的原则,确定保供所需要的必须物资和常用物资,设立诸如常备库等储备结构,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关定额,除常备库外的用料必须严加审核。1.严控库存积压再增保持需求计划、采购订单与库存的动态比对,对现有物资系统存在的无法查询库存的问题进行更新,优先利库。特别对于库发料的料品就明细项进行对比,杜绝因为物资编码不同而导致的相同品种、规格或类型的物资重复采购。

(二)实时做好库中监控问题1.强化物资验收体系,完善保养制度就整个供应链体系来看,验收是供应的第一道关口,所以应强化物资验收体系的建设。物资公司作为集团唯一供应单位,业务员、库管员要根据采购提报单位的采购清单,以及供应商所回馈的信息,将所有已经到库物资的信息核实检查清楚,包括单号、数量、以及目前状况、可否立即使用等信息,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并组织人员力量迅速配送。在配送后,业务员要与站段材料科做好相关的再检查和再核查工作,确定验收程序的及时有效。如果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等,要迅速与供应商联系,处理退换货事宜,防止因为时间问题导致期限过长无法办理退换货手续。加强对现有保管、保养条例的更新,由于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新生产品层出不穷,也有许多电子类产品在生产中大放异彩,许多产品必须保持恒温恒湿状态,但是现有的保管体系难以维持相关产品的保养,因为必须保持对其的动态更新,建立相应的产品档案,并且严格执行,防止出现相应的损坏和减值。2.进行多维度动态检查每季度分析当前库存状况,以及季度库发料的收入、成本情况,对库发料所导致的现金流占用情况及库发料所的数量变化进行比对,运用相关考核指标,对发现的问题做到发现后立即采取措施。同时除了季度分析意外,还需就整年的跨度下做到动态分析和盘点工作,将相应的资金和储存风险大大降低。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范文6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4

1.3  研究方法 6

1.3.1文献综述法 6

1.3.2模糊综合评判法 6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8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 10

2.1 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 10

2.2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 10

2.3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

2.4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12

2.4.1 供应链管理实现了节点企业的同步化运作 12

2.4.2 供应链管理增强了节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

2.5 品牌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13

2.5.1 产品类型和供应链模式之间的匹配 13

2.5.2 以消费者为中心 14

2.5.3 服装供应链具有复杂性 14

2.5.4 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性 14

2.5.5 服装供应链的动态性 15

2.5.6 服装供应链的交叉性 15

2.6 品牌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的不足 16

2.6.1 供应商管理的不足 16

2.6.2 库存管理的不足 17

2.6.3 供应链管理缺乏信息支撑 18

2.6.4 缺乏对供应链设计的整体思考 19

第三章 A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21

3.1 A企业及其供应链管理介绍 21

3.1.1 A企业简介 21

3.1.2 A企业供应链管理介绍 21

3.1.2.1 生产外包 21

3.1.2.2 特许经营运作方式 22

3.1.2.3 有效整合企业资源 22

3.2 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22

3.2.1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 22

3.2.1.1采购模型 23

3.2.1.2库存模型 23

3.2.1.3 小结 27

3.2.2品牌服装供应链的现状调查分析 27

3.2.2.1服装企业供应链基本形式 27

3.2.2.2雅戈尔企业的供应链分析 29

3.2.2.3 ZARA的供应链分析 30

3.2.2.4美特斯·邦威的企业供应链分析 31

3.2.2.5 小结 31

3.3 A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32

3.3.1 A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评价分析 32

3.3.2 A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35

3.3.3 A企业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37

3.4 A企业品牌服务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39

3.4.1 A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策略 39

3.4.1.1 实施供应商库存管理和联合库存管理 40

3.4.1.2建立协同合作关系 41

3.4.1.3构建库存优化保障机制 41

3.4.1.4构建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42

3.4.2 A企业供应商管理的优化策略 43

3.4.2.1 制定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 43

3.4.2.2 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供应商 43

3.4.2.3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44

3.4.2.4 控制供应商管理的风险 45

第四章 我国品牌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议 47

4.1 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要向国际品牌服装企业学习 47

4.2 增强合作意识和共赢意识 47

4.3 提升库存管理水平 47

4.4 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 48

第五章  总结 49

参考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