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方法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方法的利弊范文1
关键词:阅读教学 比较 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乐于去体验、感受文章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感;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鉴别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较阅读的方法较多,笔者在此略举几例,仅作引玉之砖。
一、相同事物的比较
例如,比较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风雨下》与朱自清的《春》中描写雨的片段。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老舍《在烈日和暴风雨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朱自清《春》)
前者用“砸”这个动词写出了雨点的“大”和“急”,后者用“织” 这个动词写出了雨丝的“细”和“密”;前者写雨衬托祥子生活的痛苦,让人看到祥子被暴雨“砸”得痛苦不堪的样子,后者着意渲染春天的温润。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对春雨和夏雨的特点有了较深的认识,对用景物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体验。
二、不同事物的比较
例如,比较《变色龙》中警官对狗的态度的“变化”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当警官听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他,这个混蛋,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当他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你就说这条狗是我找着,派你送去的。……名贵的狗,要是每个猪猡都拿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要不了多久就能把它作践死。狗是娇嫩的动物嘛。……你,蠢货,这都怪你自己不好!……”
没见到于勒时:“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见到于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前者对狗的贵贱好坏的评判随主人的权势而变化,后者对于勒的前趋后躲随于勒有无钱财而变化。前者表现的是“权势”对黑暗的俄国农奴制社会的支配,后者描写的是“金钱”对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左右。社会制度不同,影响、支配人们的东西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又是那样的神奇而相似,揭示了特定社会条件下权势和金钱这一对孪生兄弟支配了社会生活,左右了人际关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罪恶本质。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生活,需要具体的描写,而不是空洞的介绍或说明。同时也使学生对法、俄两国过去的社会生活也有所了解和认识。
三、同一人物的比较
例如,学习《故乡》时,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与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从对中年闰土的身材、脸、眼睛、服饰、手等方面看,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他变化太大了,说明闰土饱受着庄家收成不好,苛捐杂税繁多,社会不稳定,子女又多的痛苦生活的煎熬。他的精神已经麻木了,他为生活所迫,为封建社会剥削,为封建礼教所毒害。他是一个被封建等级思想观念束缚很深的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把“豆腐西施”磨砺成了这个样子。
教育方法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盈余管理 测度方法 比较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会计实证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对于完善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越重要,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性,其就越有可能被盈余管理所利用。在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盈余管理测度方法的确立是影响实证研究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此,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模型,但各种方法的合理性仍存在争议,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完美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本文欲对当前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测度方法做一归纳和比较,以便在以后的实证研究中更好的选择和完善,从而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一、常用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
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和盈余管理的类型以及实施手段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含义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大都认为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针对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人员现已提出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和盈余频率分布法。
(一)总体应计利润模型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是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测度和检验方法,并且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常用的总体应计利润模型主要包括:
1.Healy模型和DeAngelo模型。Healy作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拓者,他主要是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总应计利润来测度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Healy模型首先假设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任意会计期间都会发生的系统;同时假设企业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产生是均衡的,若干期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的特点,但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利润之和应为零。在这两个假设条件下,将过去几年总体应计利润取平均值并作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然后用被检验年度的总体应计利润减去该估计值,即得到本年度的操控性应计利润。Healy模型就是用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DeAngelo模型从本质上可以被看做是Healy模型的特例。与Healy模型不同的是,它假设被检验年度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上一年的总体应计利润相关,因此,它是用上一年的总体应计利润作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然后用本年的总体应计利润减去该估计值的差额来测度企业被检验年度的盈余管理存在性和水平。
2.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Jones首次考虑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他经过分析提出营业收入变动额和长期资产是影响应计利润的两个重要因素,即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是营业收入变动额和长期资产的函数。Jones模型通过控制企业的收入变化、长期资产来反映经济变动和企业特征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以更准确地分离操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金额来测度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程度。
修正的Jones模型,从狭义上讲,是Dechow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Jones模型忽视了企业管理当局可能利用应收账款来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操纵,从而达到操纵报告盈余的目的。因此,修正的Jones模型指出在估计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时,应该从主营业务收入中剔除应收账款的影响。从广义上讲,是所有对传统Jones模型改进的模型。比如,由 DeFond 和 Jiambalvo提出的截面Jones模型,由Dechow、Sloan 和 Sweeney提出的分行业Jones模型等。
(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
和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相比,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不是利用总体应计项目,而是通过一个特定的应计项目或者一组特定的应计项目来建立计量模型,以此来测度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特定应计项目在企业总应计中所占比重很大,预期管理人员的操纵会反映在这些特定的应计项目上。研究人员会凭借专业的会计知识和对行业特殊性的把握,较为全面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应计项目的影响因素,以更为精确地分离操控和非操控性应计,达到测度盈余管理行为的目的。
(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研究领域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目前常用的测度方法类似于应计项目操控计量模型。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所带来的收益,一部分来自于正常的经营决策,另一部分可能来自盈余管理目的的人为构建。当前模型构建的思路是先利用以前年度数据对当年正常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估计再与实际值比较,原估计的经营活动正常损益水平与实际数据间的差额就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数额。比较典型的是Roychowdhury借用Dechow等人提出的应计模型推导出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制造成本的正常预期水平,用实际偏离正常预期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费用和异常制造成本去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
(四)盈余频率分布法
盈余频率分布法最早是由Burgstahler和Dichev提出的,他们是通过研究管理后盈余的分布函数来测度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不需要区分充满噪音的操控和非操控性应计项目,它主要采用直方图和统计检验两种手段。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盈余目标,在该盈余数字的狭小区间内盈利的分布会产生跳跃,低于该数字的观测数少于预期,而高于这个数字的观测数超过预期。这种方法首先假定未经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或者密度函数是光滑的,如果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这一形式,就说明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二、盈余管理测度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一)前提假设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公司会计利润中的经营现金流量未被管理,而只有应计项目是被管理过的。原因是,由于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因此企业的会计利润就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构成,理论上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操控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个途径来实现,但盈余管理研究者最初普遍认为现金流量的操纵成本过高,而会计准则赋予管理当局的选择判断空间使应计利润成为相对便利的操纵手段。但是,应计利润并非全部是盈余管理所致,两种应计利润模型就是要分离出企业管理当局操控的应计利润,以可操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水平。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是建立在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实际管理人员问卷调查时的发现,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较为隐蔽的真实活动操控来实现盈余管理目标。原因是,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以及应计项目具有回转特性,利用应计项目操控利润将会制约企业管理者进行持续盈余管理的能力,因此应计项目操控不再是盈余管理的首选方式,管理者更愿意通过操控企业的真实活动来管理盈余。
盈余频率分布法假设未经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或者至少密度函数是光滑的,如果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这一形式,就说明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原因是由于诸多噪音的存在,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准确地从总体应计利润中分离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因此该模型是通过观察盈余分布在阈值点左右的连续性,来直观判断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
(二)模型功效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研究中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并且不断发展出新的修正或扩展模型。它通过不断改进计量方式来更好地分离出受管理当局操控和其他客观因素影响的应计利润,提出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测度盈余管理,为盈余管理能够得到实证检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该模型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一方面,该模型并没有严格的经济学和财务学理论基础,其设定效果和检验能力始终备受学者的怀疑;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变动和内部经营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分离和准确度量始终是个难题。
特定应计利润模型首先有助于识别出对企业利润具有重大影响的特定应计项目,较为准确地识别出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从而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证据;其次在应计利润分离方面,有助于建立拟合度更优的模型,减少模型的设定缺陷,从而提高检验能力。但是该模型的运用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行业制度背景知识和对会计准则的熟练把握。
当前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主要是受到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计量的影响,它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提供了一种思路。其缺点也类似于上述两种模型,如何区分基于效率考虑的决策行为和机会主义动机的决策行为,即如何分离真实活动操控部分的利润金额是该方法的难点。
盈余频率分布法不需要设定应计模型,其研究结果可以用图表直观的呈现来估计盈余管理的频率,这样就可以避免应计模型在模型设定上的一些缺陷;同时对部分真实活动操控引起的盈余管理也能识别。但该方法也有很多局限性,一方面该模型运用需要设定阈值点,但阈值点的设置和盈余间隔大小的划分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函数的不连续性也不能完全归因于盈余管理;另一方面该模型只能检测出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但是无法检验出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及程度。
(三)适用范围
通过对各种模型的建立前提以及运用功效的比较和分析,不难看出每种模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检验结果。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研究的是所有应计项目,它以总体操控性应计利润来测度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程度。如果要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行业的某个或某些应计项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则需要采用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主要是用来检验企业是否存在通过真实活动操控来影响企业的经济业绩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如果只需检验盈余管理的存在性而不需要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则采用盈余频率分布法更为直观和简单。
三、启示与展望
(一)完善控制变量,减少噪音影响,提高现有模型的检验能力
从以上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各种计量模型的共同点是难以消除的噪音影响,这也是实证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中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准确的分离,盈余频率分布法的盈余分布函数也很难剔除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盈余分布函数的不连续。今后的研究要不断改进控制变量的选择以减少噪音的影响,同时要对原有模型方程进行不断的修正减少计量的误差,从而提高测度计量模型的设定效果和检验能力。
(二)多方法并用,提高盈余管理测度的准确性和论证的说服力
截至目前,对如何测度盈余管理还存在很大争议,单一完美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并未形成。但是,已有的各种测度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点,比如盈余频率分布法虽然不能识别盈余管理的程度,但是在测算盈余管理存在性方面就比较直观和简单,并且可以回避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分离问题。因此,在测度检验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及其应计利润特征,多模型并用,发挥各自的优点,以提高盈余管理测度的准确性和论证的说服力。另外,除了计量模型之外,还可以考虑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报表分析等其他方法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对更具体的企业和业务进行盈余管理情况的检验。
(三)创新测度计量模型,实现盈余管理研究理论和实际相一致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和热点,因此也推动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测度计量方法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证据表明,传统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难以满足管理当局操控盈余的需要,已不再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首选方式,更为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盈余管理方式逐渐受到管理者的青睐。因此,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和企业实际出现了偏差,传统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测度检验通常假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会纵,完全忽略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其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今后的盈余管理测度研究中,要重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内在联系,创新测度检验模型,实现盈余管理研究理论和实际的真正一致。
参考文献:
教育方法的利弊范文3
Key words:functional training methods;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 dynamic chain; transfer efficiency
收稿日期:2018-11-25
基金項目: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CTYJ17)。
作者简介:徐树礼 (1970- ),男,山东诸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性训练。
通讯作者:郭力(1971- ),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性训练。 动力链是指一个动作启动环节产生的能量能够依次传递到相邻环节的传递次序链,基本包括1 个神经链、1 个肌肉链与 1 个关节链。各关节链不是刚体结构,而是反应形式、分工、功能等各不相同[1]的协同反应链。同一个动作可以有不同的动力链,每环节功能的差异、代偿效应与环节间传递流畅程度等都影响动力链功能[2]与效率。如,举起同样大小的重物,若动力启动环节是后背,可能较费力,甚至损伤腰骶部;若动力启动环节是腿,可能较省力,损伤概率较低。因此,一个竞技动作应该具有一个可预测的[3]、较省力的动力链,较好的训练方法优选的动作应是较省力的动力链。
1946美国Herman Kabat、Margaret Knott 在临床上刺激功能缺失的整条肌肉链达到功能恢复效果应该是功能性训练的开始。2003 年美国首次出版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 (体育运动中的功能性训练)开始引爆功能性训练。至今,功能性训练(也称功能训练、身体功能训练)在医疗康复、竞技体能训练领域取得众多实证性成绩。但是,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其本质特征是追求训练动力链[4]与动作动力链的一致性,基本特征是多维性、相对不稳定性、核心区等。
体能训练[5]是根据专项竞技需要,通过一定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器官系统机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表现的过程。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本质特征是非常重视运动项目需要的身体素质、技能、形态、机能的训练,基本特征是多维性、相对稳定性,并不强调训练动力链与动作动力链的一致性。可以看出,两种训练方法的训练要素既有一定交叉性,又有明显差异性,但均取得众多实证成果。
体能训练方法借鉴功能性训练方法是一种创新性探索。虽然比较两种训练方法的视角很多,但是动力链是最重要视域之一。
1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解剖学依据比较
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均是以竞技需要[6]为最终目标,遵循训练原则,优选训练手段,整体性、多维性、全面性发展[7]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但训练依据的解剖学不同,导致在运动机理学、静力学与动力学、动理学与运动学、运动基本要素(运动、稳定、平衡与协调)、同时与序贯运动、运动模式与动力链、运动比例与代偿等方面的应用差异。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依据起止点解剖学(也称传统解剖学),能很好解释解剖保存下来的肌肉模型、骨骼模型、神经模型如何孤立地完成动作。如,肌肉驱动关节动作。其最大的缺陷是完全忽视机体启动、运动、结束时,运动员的神经链、肌肉链与关节链等整体真正在做什么,即起止点解剖学研究解剖后人体运动的机制。
功能性训练方法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 Gary Gray 创立的肌肉功能观点,依据功能解剖学,以动力链理论解释神经链(系统)驱动相关肌肉链、关节链,以及各链相互协同配合,高效、经济性完成动作。即功能解剖学研究深入到运动员真实的运动机制。经典发现之一是脚着地时躯干以下肌肉,如臀肌、腘绳肌、股四头肌的活动一致,共同阻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弯曲幅度,或延迟屈曲过程[8]。
最近的研究发现,脚着地瞬间,股四头肌不仅是伸膝肌,而在离心收缩,同时协助踝关节跖屈、髋关节伸展,阻止膝关节弯曲;腘绳肌不是屈膝肌,起着防止膝关节与髋关节屈曲的双重作用。因此,脚着地阶段,下肢全部肌肉离心收缩,起离心作用,共同协同阻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曲动作;几毫秒后,起向心作用,不是产生动作。这是运动者真实的动力链功能,但是传统解剖学难以解释。
经典发现之二是当运动员进行开链(脚没有接触地面或稳定台)的单关节(如,伸膝)训练时,参与活动的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模式是竞技运动时绝对不会出现的,意味着这种训练偏离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竞技时的真实功能,其效果等同于非功能训练。而功能性训练的基本特点是脚踩地面或稳定台(闭链)运动时,以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等竞技状态下真正使用模式进行训练,即训练更体现出竞技状态下的功能性。这种多维、链式训练被美国运动医学会(NASM)称为能高效增强机体三维运动方向上复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动力链理念基础上,拓展出神经(本体感觉)训练、振动训练、核心训练[9]、悬吊训练 、呼吸肌训练[10]、低氧训练等训练方法。因此,依据功能解剖学的功能性训练比依据起止点解剖学的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以更接近于竞技状态下真正使用的动力链模式进行训练,即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比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更体现出竞技状态下的功能性。
2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稳定状态与状态维持者比较
机体运动状态的启动、维持与结束是所有参与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等单元组成的人体动力链系统[11]的时空有序组合。三种链是否需要维持机体稳定状态直接影响三种链运动时的状态、做功量与传递效率。
功能性训练的训练理念基础是发现除举重及很少项目的特殊动作(如,篮球双脚跳起投篮)外,绝大多数竞技运动动作,如,田径、各种球类、体操等项目的跑、跳、投,都是在单脚支撑的“相对不稳定状态” (与双脚支撑相比)下进行的;而且,将这种“相对不稳定状态”维持到“相对稳定状态”的是运动员自身内部,而不是外界环境。运动员身体通过外界(跑道、球场、器械)获得的反作用力是运动的动力源。因此,功能性训练坚持在“相对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维持训练稳定性的是运动员身体内部,强调身体在维持好自身稳定性的基础上动力链训练。
传统训练主要是在“相对稳定状态”(也有“相对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维持训练稳定性的是运动员的双脚或稳定的训练器械。强调身体或器械在维持好自身稳定性的基础上动力链训练。
从训练外在表现看,运动员双脚支撑或稳定的训练器械状态下的训练,可能动作表现负荷强度较大。如,与单脚支撑的“相对稳定状态”相比,双脚支撑或训练器械的稳定状态下每次举起的负荷强度较大。
但从训练目的看,除举重外,训练目的是提高运动员在运动动作完成时的动作表现,如力量。而运动员双脚支撑稳定状态与竞技动作完成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双脚支撑或稳定的训练器械状态下的训练效果向竞技动作完成状态下的转化率就很难确定了。
从神经系统训练的层次上看,训练器械的稳定状态下训练,表面上降低了训练损伤风险,实际上其强化了训练器械稳定状态下本体感受器处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和稳定性的训练,剥夺了类似竞技状态下本体感受器处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和稳定性的训练。因此,运动员机体内部稳定性训练的缺乏很可能直接影响力量的传递和增加竞技比赛的损伤概率。
经典举例比较,训练目标:跑步 45 度小腿蹬伸。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是 45 度扶墙跑。开始姿势:墙前站立,双手扶墙,身体前倾 45 度,头、脊柱、髋部、膝关节、踝关节成一直线,双臂伸直。
动作:跑步动作,右脚脚趾蹬地,脚跟远离地面同时(头、脊柱、髋部、右膝关节、右踝关节成一直线),摆动左腿,左大腿摆至水平,双臂伸直。左腿与右腿依次交替。
要求:同一只脚落回同一位置。
可以看出,扶墙给训练者跑步提供了很大的稳定性,甚至腿的摆动频率也提高。
功能性训练方法是 45 度牵拉带跑,与传统体能训练不同之处是两根牵拉带分别由肩上经体前交叉至对侧腋下代替扶墙,其他相同。
可以看出,牵拉带不能给训练者跑步提供稳定性,甚至腿的摆动频率也降低。
比较两种训练方法的动作发现,功能性训练的动作更接近跑的真实状态。首先,跑步过程中,运动者单脚着地,腾空,双换,另一只脚落地支撑。除跑道外,任何物没有提供身体的稳定性,运动者是处于单脚支撑、用力的“相对不稳定状态”。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提供“扶墙”,给训练者跑步提供了很大的稳定性,也剥夺了跑步者维持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的训练。到真正跑步时,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成为弱链。依据动力链代偿原理,机体的其他动力链必定进行代偿,维持跑步稳定性,跑步位移移动的动力链功能必定应代偿影响而降低功能,训练效果比扶墙训练的表现效果要低。
功能性训练方法提供“牵拉带”,没有给训练者跑步提供稳定性,也加强了跑步者维持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的训练与评估。如,如果膝盖内扣或髋部不稳定表明臀大肌、腘绳肌与脊柱旁肌弱,脚跟抬不起说明小腿肌弱。根据评估进行相应纠正性训练,如单腿下蹲、自重交替弓步、单腿對侧手臂(CLA)前伸等。到真正跑步时,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成为强链。依据动力链理论,维持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与跑步位移移动的动力链相互协调,促进运动表现的提高。
可以看出,从训练稳定状态与状态维持者比较,功能性训练比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更接近竞技动作真实稳定状态,提高了机体维持“相对不稳定状态”至“稳定状态”的水平。
3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分支比较
3.1 动力链中的神经链
神经链是在反射弧基础上,大脑皮质调节神经链-肌肉链反应的链式活动。功能性训练研究感知运动系统[12]证明,骨盆肌力[13]不平衡容易引起膝关节、腹股沟与背部损伤。因此,应重视脊柱-骨盆链的核心区训练。因为,链结构的某环节受损或功能弱化时,相关环节进行适应性代偿[14],必定降低整链功能[15]。如,髋部疼痛引起腰部代偿性疼痛,腰部疼痛引起颈部代偿性疼痛,此种近端、远端代偿性链式反应以及上交叉症、下交叉症[16]在功能性训练的弱链发现、弥补中得到很好应用。
感知运动系统和神经发展运动模式的协同维持最佳姿势与动作[17]。两种神经链同步激活,协调保障,但任何一种链不能单独执行。功能性训练重视两种神经链运动时流畅程度,如牵伸训练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活性,调节训练增强自主神经[18]。
3.2 动力链中的肌肉链
主动肌、协同肌、肌筋膜链、肌肉环带与肌肉吊索组成肌肉链,5 种类型肌肉链、神经链、关节链在运动时协同配合、相互影响[19]。
传统训练局限于传统解剖学“肌肉起止位置”的认知进行训练,主要训练主动肌。功能性训练依据运动机能解剖学,同时进行主动肌、协同肌、肌筋膜链的协同训练。毕竟,完成动作是三者协同的结果。而且,协同肌的协同水平直接影响主动肌的训练效果[20],特别是大肌肉群。
如,卧推训练胸大肌(主动肌)力量,如果肱三头肌(协同肌)的力量与胸大肌力量不匹配或力量悬殊,或训练背部肌肉(主动肌)力量,若肱二头肌(协同肌)力量较弱,训练效果均不会理想。因为,在主动肌训练过程中,协同肌与主动肌的不匹配直接影响身体姿势的固定、主动肌执行动作功能与弹性效应、降低或延缓运动疲劳。
功能性训练重视Ida Rolf 最早提出、Thomas Myers 解剖实验证实、Rolf 学派发展和其他学者拓展的肌筋膜链[21]理论。肌筋膜是包裹在肌肉组织外的一层坚韧结缔组织,主要是深筋膜。目前发现 20 条,视域深入机体各处的网络[22]。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延迟性,能存储弹性势能,传递上、下肢动能,增加机体做功效率。运动损伤、肌肉痛疼与代偿效应是肌筋膜链的应激效应。因此,肌筋膜链的训练就是保护运动组织的训练。
大多肌肉环带[23]是环绕躯干的深层短肌,固定脊柱-骨盆关节链;浅层扁肌维持躯干伸展、屈曲与转动。肌肉环带能存储弹性势能,关键是稳定核心区域,有效整合其他动力链,在动力链各环节上传递力量和能量;借助脊柱-骨盆链主动转动发力。
2014年Myers 证明机体大肌肉群与其周围存在的结缔组织(肌肉吊索)是一种肌肉链,包括肌肉、筋膜、肌腱、骨骼、韧带等组织。周围筋膜牵拉、被动牵拉后吊索被激活,增强肌肉链动能传递效率,促进动作功能完成,稳定姿势,存储弹性势能,保障深层稳定肌。
3.3 动力链中的关节链
单关节解剖结构决定肢体只能有限制、往复转动,绝大多数运动技能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单关节很难完成。
依功能与结构的不同将关节链分为姿势链与动力链[24]。良好的姿势链时机体重心均匀分布各关节处,发力流畅,决定关节间动能传递效率。功能性训练的FMS筛查不良体姿与评估机体不平衡程度就是很好的证明。
动力链[25-26]是肌肉收缩的能量通过各关节传递的链结构。维持关节稳定平衡能力与灵活传导能力决定动力链传递动力的流畅程度。
功能性膝关节康复训练证明,闭链运动能更好地调整机体负荷与收缩力力矩平衡,开链运动的相关研究未发现。
传统训练包含较多主要“单块肌肉训练的单关节动作”,如,仰卧推举、俯卧提拉等。功能性训练创始人Gary Gray 与专家Vern Gambetta 认为,这类动作训练是典型不具有训练功能的。
功能性训练整合数个肌肉群协同进行的多关节动作,是非常具有功能性的。其根据完成竞技动作参与的关节序列,尽可能设计与其吻合度高的多中枢参与、多关节参与的动力链动作。
可以看出,从参与完成竞技动作(动力链)的关节数量比较,功能性训练比传统训练参与完成竞技动作(动力链)的关节数量多。
4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负荷比较
现在,国内功能性训练具有浓厚的医疗康复与健身特征,负荷强度明显低于传统体能训练的负荷强度,但我们不能因此断定功能性训练不适合竞技运动专项能力需求。
负荷强度是指负荷刺激机体的深度,单位练习负重量是其评价指标之一。如,为提高与评估位移能力,传统体能训练方法采用双腿下蹲的A型框架姿势,单位练习负重量是 60 千克,频率是 6 次/分钟。
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不同的是单腿下蹲对侧手臂前伸(CLA),单位练习负重量是 10 千克,其余训练要求完全相同。
那么,功能性训练负荷强度就是传统体能训练方法负荷强度的 1/6吗?
首先,功能性训练的CLA 对所有位移动作均非常重要。单腿姿势训练了 7 型框架时髋部稳定性,训练了腘绳肌伸展髋部与控制膝部弯曲与伸展,训练了单腿臀大肌、腘绳肌与脊柱旁肌的协调性。
其次,功能性训练的CLA 中训练的稳定状态以及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等与位移移动中稳定状态、参与的动力链等吻合度非常高。
因此,同一个运动员,可能很轻松承受上述传统体能训练方法强度,却承受不了功能性训练的CLA 负荷强度。这说明负荷强度不能仅仅从单位训练的负重量与频率等数量去评价,还必须重视训练的稳定状态以及動力链等与位移移动中稳定状态、参与的动力链等吻合程度。
教育方法的利弊范文4
关键词:;角色;权限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1-0896-02
The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Authority Management Methods on the Base of
ZHU Yao-qin
(Qindao Hu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Qingdao 266427,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H Distribution System as background, aiming at the safety problem of user's authority, this essay analyses the requirement of system user's authority management under the B/S mode. The author designed the system function and operation procedure with adopting the safety management strategy on the base of role, and realized the two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of system user's authority including static state and dynamic with adopting the tech., and made comparison on the application and capability.
Key words: ; role; authority management
1 基本原理
在系统中,一般而言,一个权限就是一个对单个或多个目标特定模式的访问的正式批准。权限通常是肯定的,在系统中表示拥有权限去实行某些行动。权限的本质取决于一个系统实现的细节和具体系统的情况。在一般的访问控制模型中,往往将权限作为一个不加以解释的符号。权限管理需要将权限进行划分以对应它自己的资源,将权限进一步的分割以方便系统保护它里面每一个抽象的目标,并且方便将权限赋予角色。角色可以认为是单个或者一组用户在一个组织中用来实行的一组操作。可以将角色看作一组用户的集合加上一组操作权限的集合。角色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定义这样的集合,然后将这些集合分配给合适的用户。在许多访问控制系统中,用户组通常作为访问控制的一种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必然要描述使用这个系统的单位的组织形态,因为它一定是被应用到一定规模的组织中的。而用户的工作划分一般按照该用户所在部门的岗位或者所在工作组的角色来确定的,因此,抽象出用户的客观组织对象,并融入访问控制模型中,能够极大的丰富模型的表现能力,并使得系统与客观情况相吻合,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一般的组织形态结构中,往往存在三种组织形态:按照职能划分的横向组织形态、按照任务(或者项目,产品等)划分的纵向组织形态和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矩阵式组织形态,其中矩阵式组织形态又分为弱矩阵,平衡矩阵和强矩阵三种形态。矩阵的行和列分别表示系统的角色和系统的功能点,矩阵行列的交汇点表示当前的角色对于当前的功能是否有使用的权限。
2 需求分析
H-H销售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级应用,区域的划分和岗位职能的划分都非常的细致复杂。一方面是区域的划分。从总部的管理向下分大区,办事处,经销商。属于不同区的用户只能看到本地区的资料和数据。比如属于东北区的办事处就不可能看到华东区所属办事处的设置情况,更看不到其他办事处的经营情况。而北区的不同的两个办事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看到彼此的部门的经营情况。另一方面用户属于不同的岗位级别的划分。不同岗位工作人员需要查看和操作不同的资料和数据。比如办事处的员工只能输入合同基本数据,但是不能查看和修改合同的价格、扣点等重要数据。总部的管理人员也划分岗位,各个岗位的人员只能管理本岗位的数据。为了实现用户的权限管理用户权限的控制具体到每一个页面,有的甚至是页面上一个按钮。
3 总体设计
所具有的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使页面代码与逻辑处理代码与访问数据库的代码相互分开并且相互透明。
此系统的所有访问控制和权限控制基本上是通过软件界面来实现的,通过对界面的控制来控制主体对客体的访问。在系统中对界面的表现要求主要有两种:软件界面元素的可见性和可访问性;软件界面数据集合的可见性和可操作性。即将用户按总部和办事处分角色,总部可以看到全体办事处的信息,而办事处只能看到自己办事处的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在绑定DataGrid和DropdownList时按用户的角色绑定不同的数据。并且有些管理和维护的页面是总部的管理维护人员才能访问的。由于办事处区分经理和工作人员,总部还区分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各种岗位对页面控件以及数据的可见性要求不一,对按钮的操作也不近相同。
图1是用户登录系统和进入页面的处理流程。其中用户登录判断用户表中用户名和密码的匹配,成功就将用户名和用户所属部门存入Session保存。页面申请的是否登录判断是获取Session用户名的值判断是否为空,验证权限是判断用户表中权限字符串是否符合进入页面的规则。若允许进入页面则按照角色确定页面加载什么样的控件和数据。
在用户登录的同时在数据库的表中记录用户名,登录时间和登录机器的IP等基本信息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用户每进入一个页面也相应的把页面名称记录下来,和用户登录信息一起作为系统维护的基本日志信息。
4 静态分配角色权限方式的实现
4.1 权限管理数据库设计
静态分配角色就是系统中的角色和各个角色的权限已经设定,一旦设计完成就不能更改。此种设计思想实现较简单。首先设计用户表和角色权限表。在用户表中设置权限编号和部门编号的外键。在权限表中事先定义好各个角色的名称和编号,编号按奇数递增排列以便于扩展。具体设计如表1、表2所示。
4.2 代码实现
在访问每个页面之前先从Session中取出在用户登录时就存储在Session中的用户的权限编号和用户编号。在专门判断权限的类中定义好了每个模块的页面可以访问的权限编号。程序只要调用权限判断类,并将模块编号和权限编号作参数传递,就可以判断此用户是否可以进入此页面。由于有些权限细化到一个页面还是不够具体,因此,在有些按钮(例如删除功能按钮,审核功能按钮)的操作前也要进行权限的判断。
由于权限是固定的,权限判断的函数很简单易写,并且代码量不大。只需要按模块分类再按照功能分类,目的是为了便于调用函数找到匹配的权限编号。找到编号后将传来的参数和权限类函数中的编号进行比较一致的就返回真,意味着可以操作,反之就返回假,弹出相应的提示框警告用户。但是这样作的坏处在于权限编号写入了权限判断函数,如果要更改是非常麻烦的。
5 动态权限管理方式的实现
毕竟在一个复杂的体统中运用不变的权限分配管理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庞大的管理系统中,企业管理的调整和岗位权限的变动是频繁的并且复杂的。将权限矩阵固定的写在代码中的方法是不易于维护和扩展的。所以为了适应企业的业务复杂性和变动灵活性的要求我们不得不设计了可以灵活调整的动态权限管理方法。
5.1 数据库设计的改进
将权限设定成可以灵活修改的,就需要添加一个专门编辑权限的表叫做页面权限信息表,见表3。将所有页面和页面上需要设定的控件的信息都存在这个表中,每个用户的权限设置就以此表为基础。
表3中的页面名称保存每个在体统中出现的页面,分类字段为了便于分模块管理。有时一个页面对于权限来说还不够具体,有的涉及到功能按钮的隐藏,有的涉及到数据的隐藏。这种类型的页面就要用到更详细的字段来描述,详细信息分别存在按钮名称字段和表格名称、表格属性字段。
5.2 代码实现
将页面权限信息表即表3的信息绑定到权限信息管理页面中的DataGrid控件中,如图2。每个页面的权限复选框的选择情况组合,按位与的方法计算出的一位的字符即为此页面的权限信息。以每个页面的记录的自动编号作为位数,连接成权限字符串,存入用户描述表的权限编号字段中。
6 结论
经过在本系统中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二种动态分配权限的方法比静态的灵活自由的多,也非常易于扩展和维护,但是复杂程度更高了,用户设置错误或者页面权限信息表的数据有细微错误都能导致系统权限的错误。在上百个页面的权限管理系统中,这两种方法的运行速度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静态权限管理的基础上再修改权限是非常复杂而浩大的工程了。因此这种简单易用的方法可以用在小型的局部的权限管理简单明确的管理系统中。动态的权限管理方法适用于复杂的多变的,要求灵活调整的中型的管理系统中。
参考文献:
[1] Meier J D,Mackman A,Dunner M,et a1.Building Secure ASP.NET Applications: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nd Secure Communication[M].Microsoft patterns&practices,2002.
[2] (美)Marshall D.NET安全编程[M].余波,张立浩,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方法的利弊范文5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比较;应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增加,这也导致保护区的建设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保护区不在仅仅局限于珍惜物种的保护或环境的抢救,是维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而保护区的建设也为经济建设带来新的空间――生态游。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的评价,采取适宜地区的方法,发现并及时处理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整改。目前有许多保护区因为保护管理存在问题导致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不断破坏,日益丧失其重要价值。这也就使得采取有效的评价方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果进行 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的比较
(一)评价方法的框架构建
评价指标和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评价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针对保护区管理过程中的部分要素,提出相应的基本评价指标。WCPA整理了六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框架。
背景要素,背景要素将政策环境纳入其中,是管理决策的信息重要来源;规划要素,所谓规划要素就是指标的选取是评价目的确定的,尤其是那些保护区系统为单个保护区层次的;投入要素,顾名思义就是评价达成管理目标所需要的资金、人员、设备的基础;管理过程要素,就是指在正常管理中所处理的各类问题;管理结果要素,就是在管理评价的目标、规划的实施程度;效果要素。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管理目标来评价管理是否能够符合要求,效果评价能够真实的反映管理是否具有有效性。
评价方法的框架构建不但能够为评价体系的发展提供引导,还能启发评价和报告标准的制定。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尽管WCPA罗列出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的指标和评价项目,但是不能将其作为评价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唯一方法,在不同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管理有效进行评价。
自然保护区有效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类:基于证据的深入评价法;基于同行评定的综合保护区系统评价法;基于专家知识的快速记分评价法;基于假设的分类评价法。针对这四类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评价目的、评价形式、针对对象进行比较。
1.针对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比较
基于证据的深入评价方法和基于专家知识的快速记分评价法适用于单个的自然保护区,基于同行评定的综合自然保护区系统评价法,这类评价方法适用指定的自然保护区系统内部的所有自然保护区,而假设的分类评价法则适用于整个自然保护区。
2.对评价方法的评价目的进行比较
基于证据的深入评价法的评价目的是:评价管理活动达到了预期管理效果的程度,能够很好的提高监测水平。基于同行评定的综合保护区系统评价法的评价目的:确定自然保护区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基于专家知识快速记分评价法是对自然保护有一个系统的快速的了解,不间断的监测自然保护区的进步情况。而基于假设的分类评价仅仅是对于保护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对评价方法的评价的形式进行比较
第一类评价方法是通过自然保护区内管理者进行的,第二类是通过召开参与性的研讨会,其评价方式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的。第三类是通过特制的快速记分卡进行的,或者是以调查的形式。第四类是通过分类指标,参考已有的数据,并根据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评价。
4.对评价方法的评价对象进行比较
这四类评价方法的评价对象分别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相关政策的制定者,自然保护区有关的人员、政策的制定者。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这些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导致他们应用的范围有所不同,在确立评价方法时要结合不同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目前已经在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应用。提供详尽的监测系统和快速评估体系,以及各类资金项目,使得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拉美、中美、南美等地区都采取了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价的方法,如在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9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都采用了基于证据的深入评价方法,但不同的地域内所采取的管理有效性评价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进行打分,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在我国自然保护管理评价也备受关注。在进行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时首先要做好资料的查阅工作,再者进行实地勘察,到野外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对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做合理的评估,并做好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交流,做好评估工作。并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管理有效性进行评估,最后将评估的初步意见以点评的模式讲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并及时做好反馈工作,将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结束语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是实现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是关乎到自然保护区工作进行的头等大事,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进行比较,了解不同的方法适宜不同的区域,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权佳,欧阳志云,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应用[J].生物多样性,2010:90-99
[2]刘方正,崔国发,国内外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比较[J].世界林业研究,2013,(12):26-06
[3]唐小平,自然保护区分级管理模式及其有效性研究北[J]. 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04
教育方法的利弊范文6
【关键词】给氧方法;老年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疗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
氧气疗法是通过吸入高于空气中的不同浓度的氧气,使肺泡氧分压升高,进而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最终达到纠正缺氧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吸氧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如鼻塞法、单侧鼻导管法、面罩法以及双侧鼻导管法等,上述每种方法均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对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40例低氧血症患者进行了4种吸氧方法的治疗,并通过测定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判定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自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共接受40例老年低血氧症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范围在62岁至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6.7±3.8岁。患者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4例肺癌,19例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8例心功能衰竭,6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肺心病。所有患者在进行吸氧前,其血氧饱和度只有80%至85%,患者均处于疾病恢复期,且无任何并发症,将以上患者随机分4组进行观察和比较,每组均为10例。
1.2.1 给氧方法:单侧鼻导管法:将细导管插入患者一侧鼻孔,其深度至鼻咽部,相当于耳垂与鼻翼之距[1]。双侧鼻导管法:将π形吸囊的2个分插孔分别插入患者左右鼻孔,深度为1厘米,鼻导管直径0.5厘米,再将导管沿耳轮环绕至下颌部,将活扣移动以选取最佳位置。鼻塞法:将鼻塞置入患者任意一侧鼻孔内,鼻塞大小要与患者鼻孔大小一致,以提高舒适度。面罩法:对患者的口鼻部罩住,同时将面罩妥善固定 [2]。
1.2.2 给氧速度:为患者给氧的速度控制在每分钟2L左右。
1.2.3 测定血氧饱和度的方法:在患者吸氧前以及吸氧后的第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和40分钟通过无创性脉搏来测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这种测量方法简单有效,与动脉血氧饱和度仅有2%左右的误差。
2 结果
通过测量发现,四种方法的效果从好至差,依次为鼻塞法、单侧鼻导管法、双侧鼻导管法以及面罩法,具体见表1和表2。
给氧10min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的例数分别为:单侧9例,双侧7例,鼻塞10例,而面罩法无任何1例,差异比较明显,在给氧30min后,面罩法患者血氧饱和度高于90%的仅有2例,其余方法均在8例以上,差异比较明显。
3 对不同氧疗法的护理及患者的主观反应
3.1 不同氧疗法的护理
3.1.1 在患者进行氧疗时,应为患者准确地计算氧浓度、给氧时间和氧流量,并认真观察患者吸氧后的反应,防止患者发生氧中毒现象。通常情况下,患者紫绀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呼吸频率会变慢,胸闷症状得到缓解,呼吸比较平稳。但患者所吸氧的浓度高于50%,吸氧时间较长,如超过24h,就有可能会发生氧中毒现象。一般情况下,患者吸氧时间最好不要6小时,氧浓度控制在40%以内,最好是在24~28%。
3.1.2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在吸氧时,护理人员要仔细检查患者的呼吸道、鼻导管以及鼻塞是否发生阻塞现象,一旦患者呼吸道内有分泌物或因鼻息肉和鼻炎等原因使患者呼吸不畅时,应注意为患者进行祛痰,加强呼吸道的湿化,调节患者,使患者的呼吸保持畅通,提高氧疗效果。
3.1.3 氧气的加温、湿化:对患者所吸氧气进行湿化时,其湿化液的温度应控制在32至37℃之间,此种温度下氧气的利用率最高,且效果最好,并可有效地降低并发症。以往我们都是在氧气湿化瓶中注入蒸馏水,然后每日为患者更换一次的方法进行湿化,而据专家研究发现,使用复方硼砂溶液的湿化效果更好,不仅可以较长时间地使用,而且可以降低湿化液的带菌量,从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减少患者治疗费用。
3.1.4患者所用湿化瓶和吸氧管要每天进行消毒和更换,患者所用鼻导管,若条件许可,最好使用一次性的导管,以免发生感染。
3.2 患者的主客观反映
3.2.1 患者耐受情况:通过对患者的咨询和调查,发现患者比较愿意接受双侧鼻导管法和鼻塞法进行氧疗,因为这两种方法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无明显不适感,且不影响说话和进食,而单侧给氧则由于插入过深,患者会有明显的不适感,面罩法则影响患者的说话和进食,且效果较差,患者容易产生胸闷现象,因此,这两种方法患者均不太接受。
3.2.2 在给患者给氧治疗40分钟后,通过单侧鼻导管和鼻塞法进行氧疗的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双侧给氧患者,在10例中,仅有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其余4例均表现不够明显,而面罩法虽然不会患者鼻腔造成明显刺激,然而患者的疗效却较差,因此,不宜使用。
4 讨论
老年人患有心肺方面的疾病时,其容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就是低血氧症,患者除了需要积极接受治疗,以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外,对患者进行氧疗也能为患者纠正缺氧,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肺和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本文通过对比试验发现:为患者进行单侧鼻导管、鼻塞法和鼻塞法进行治疗时,效果很好,而面罩法疗效十分不明显,甚至无效。给患者使用单侧鼻导管法进行治疗时,需要将导管深入插入,以免滑出,此种方法比较适合于昏迷和神志不清患者,其缺点是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鼻导管的畅通情况,当患者呼吸道内有分泌物而影响到吸氧效果时,要立即为患者更换导管。若患者神志比较清醒,使用单侧鼻导管法由于插入过深,患者不宜接受。通过面罩法为患者给氧时,由于患者呼出的绝大多数CO2会通过从面罩两侧小气孔排出,但是仍有部分CO2残留在面罩内而被患者再次吸入,若患者的给氧量较低,会降低患者所吸氧的浓度,若给氧量较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会有所回升,但也会阻碍患者的进食和说话,因此,一般不宜使用。对于神志不清、容易产生躁动或习惯于用口进行呼吸的患者来说,使用双侧鼻导管法进行氧疗的效果较差,若患者不具有以上不良习惯和症状,此种氧疗方法的效果比较好。因为患者发生躁动时,容易使鼻导管发生移位而影响氧气的吸入,用口呼吸时,氧气很少通过鼻子进入体内,因此,容易造成氧疗失败。
参考文献:
[1] 陈维英.基础护理学(第三版)[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7,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