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今世界经济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范文1
一、会计国际化是必然
在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浪潮中去,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同样,由于世界各国都将加入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经济动荡,都会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进会计标准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成本和障碍,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是世界各个国家都要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事,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因为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通过会计的国际协调这一过程,各国间的会计差异逐步消除和减少,国际资本市场的效率得以提高,也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因此,谁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利益之争将决定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二、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自1993年7月1日起,我国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方面初步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与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相衔接。财政部当前正在根据我国国情并参照国际惯例,加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二)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范文2
摘要:课堂是学生理解历史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历史知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教学,从立意、生活、对话三个方面,助力学生理解历史之“道”。
关键词:理解历史 “道” 立意 生活 对话
历史事实与当下的事实不同,它在现存的状态中是不在场的。人们必须通过文字、符号和其他人类活动的遗存物,经由分析、推理和想象,再现过去的时空场景中的各种现象和变化,进而通过对现象和变化的思考,理解趋势和规律,也就是历史之“道”。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助力学生理解历史之“道”的尝试。
一、立意:“道”之魂
特级教师李惠军指出:“好的历史课要有灵魂,灵魂是历史课堂智慧的精髓,只有在这个灵魂的驱使下,历史才有深度力量,才有神韵风采。”的确,历史课要有统摄全课的灵魂,才能引领学生穿越时空,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何以如此生活、如此选择。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第一课,在阅读了与这一内容相关的文章后,我把本课的立意定为“世界经济是如何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围绕“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如何形成”这条主线来设计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思考两个问题:(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什么要从无序走向有序?(2)如何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发展?由此,深刻理解理性、规则、秩序是当今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
本节课第一部分,围绕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展现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变迁,包括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为了确保国际金融秩序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采取的措施、美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主导地位的体现、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评价等等,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获得历史的智慧。第二部分,围绕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发展变化,讲解相关的历史变迁,介绍二战前世界贸易领域的混乱局面,让学生根据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导致世界贸易缩减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策略与成效的史实,自主获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加强协调与合作”的认知。第三部分,让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进程,探究当今世界应该建立怎样的金融与贸易体系。在探究历史演进的同时,进一步联系生活。从“世界经济发展需要规则和协作”这一认知,学生完全可以得到启示: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少不了规则和协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个乐于助人、知礼守法的公民,那么我们的社会必然会和谐安康。这样的认知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定会大有助益。
二、生活:“道”之源
因为涉及货币汇率等金融方面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储备相对欠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常常被视为教材中最难的内容之一。对此,我选择将历史场景与现实生活对接,让学生借助生活常识去理解历史之“道”。
(一)创设基于生活体验的学习场景
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想象:如果学校让三个年级同时在食堂就餐,而且没有任何行为约束,有可能出现怎样的局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会出现一片混乱。”追问:“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说就餐可能会很耗费时间,有的说可能会造成秩序混乱……继续追问:“那该怎么办呢?”学生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要约束就餐者行为,要明确就餐要求,要有专人管理,等等。这时,我顺势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假如把食堂变成一个遍及全球的世界市场,就餐的学生就是进入这个市场的国家或者企业,如何保证市场正常运转?能否放任自流,任其随心所欲地运作?由于此前有食堂就餐案例的铺垫,学生很快给出回答:世界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要有公平合理的规则,有协调各方利益的管理机构,等等。这样学生对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意义和作用,就能基本上理解到位了。
(二)设置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环节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我又设置了“学以致用”环节,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答以下问题: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大幅度贬值,韩国政府该向哪个机构申请贷款呢?我国汶川地震后的重建、三峡工程的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等缺乏建设资金该向哪个机构申请贷款呢?2007年针对世界银行行长候选人,英国人推出了前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布什推出了佐利克,结果会怎么样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会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呢?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理解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是救急不救穷,侧重稳定货币汇率;世界银行是救穷不救急,侧重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反思与启示”部分,我提供谭智远的《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一文对当今美元霸权地位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金融危机后,时任欧盟外长希望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恢复市场秩序,以及亚投行建立的背景,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深刻反思,完成“出谋划策”环节的学习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是某国或某国际组织智囊团的成员,在全球化形势下,该建立怎样的国际金融体系?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回答中顺理成章地包含以下关键词:规则、制度、合作、协商、理性、秩序、共赢。
三、对话:“道”之本
历史课堂的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历史内容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断推向深入。
(一)适切的史料是对话的基础
比如,借助“1937年和194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表格,促进学生理解为什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提供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的部分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实力的悬殊是美国怀特计划取胜的根本原因;为帮助学生理解“双挂钩一固定”原则,通过提供相关原始材料,让学生自己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分析解读,认清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地位;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作用,还向学生提供了凯恩斯的相关评价,1946~1949年美国资本输出的数据材料,何秉孟、李千的《正确认识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实质》,孔笑微的《斯芬克斯的遗产》,以及唐国新、徐晓茵等的相关评价,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作用。
(二)环环相扣的问题是对话的路径
比如,在学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时,我提出问题:为什么是以美国为主导?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了什么后果?各国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在学习“双挂钩一固定”原则时,根据学生画出的图示提出下列问题:由图示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要固定税率?为什么要以美元为中心?“双挂钩一固定”原则怎样才能持久?美国在二战后一直保持这样的经济实力吗?受到什么冲击?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由此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就瓦解的原因。在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借助材料提出问题:美国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还有什么其他的目的或评价的角度吗?
(三)小组合作是对话的方式
本课教学主要基于两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一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二是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反思。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形成的认知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有一组学生认为: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不仅要看当时的影响,还要分析对今天的影响。因为今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仍然很重要,美元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结算单位,这些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在“反思和启示”部分,各小组的发言也很活跃,有的认为现在是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了,有的则认为中国在助力其他国家发展时要维护好自身利益,还有的认为世界各国应秉持“合作共赢”原则,要兼顾弱小国家的利益。尽管这些看法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但是这毕竟是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是交流与对话的产物,因此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学会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范文3
一、和平发展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崭新道路。翻开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千百年来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是和征战和杀戮紧密相联的。这曾经被认为是一条摆脱不掉的铁律。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也认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必将损害现有国家的既得利益,使国际格局和秩序发生剧烈的变动,甚至引发战争。大国崛起这条铁律的最近实证就是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因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世界引起的,都打破了旧的世界格局,战后都由战胜国主导了新的世界格局。中国的崛起与历史上大国的崛起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本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就是和平的发展观。中国的和平发展开创了通过维护和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各国共同繁荣的全新道路,开创了落后国家在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全新局面。
二、和平发展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基于中国国情和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1840年以后的100多年里,我国饱受外来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磨难,我们的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可贵,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立独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造福于人民的根本目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愿望、根本需要和根本利益。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它孕育了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德。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的思想追求,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形成了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邻、善邻、和合万邦,在与民办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率领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然而这只船队所到之处,不仅没有战火劫掠,反而将和平友谊的种子撒在了亚非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直到今天,东南亚的很多国家仍然在纪念郑和。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范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范文5
1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竞技教育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深刻变革。过去,依靠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的运动训练过程,培养体能型运动员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了。尤其是,当今世界竞技面临着过度职业化、商业化以及滥用兴奋剂等“重物轻人”的异化问题的挑战,创立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新学科——竞技教育学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智体型运动人才,抵制竞技异化,促进其主动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法和调查法及现场教学实验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先后走访和咨询了林笑峰、熊斗寅、过家兴、徐本力、延峰、刘淑慧、卢元镇、吕树庭、阚福林、余维立等专家和学者。
3 结果与分析
3.1 创建竞技教育学的意义
据考证,千年古奥运和现代百年奥运的产生都与当时人们把竞技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手段有密切关系。但是,古奥运后期,竞技由于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和手段残忍等,加上罗马皇帝反异教活动的干预等,使之夭折。当今,百年奥运也同样面临着偏离教育、过度的职业化和商业化以及兴奋剂滥用等“异化”问题的挑战。尤其是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将竞技商业化推向了顶峰。对此,1996年8月,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奥运史专家戴维*沃莱钦斯等学者大声疾呼:这样异化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会永存;美国哈佛大学科斯梅伯等人提出:商业化的、对教育产生负作用的奥运会应立即停办。1998年世界田径明星美国的卡尔*刘易斯面对竞技的异化,在告别赛中指出:“美国的田径问题很多,职能部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总是偏离正道。这很荒唐,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有世界上最出色的田径选手,但是我们没有田径。真正的田径在美国已经死亡了”(《中国体育报》1998年10月8日)。这些古往今来的事实告诫人们:竞技教育结合有助于奥运持续、健康地发展;竞技与教育分离会促使奥运异化,这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这也预示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久分必合的趋势即将到来。然而,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中面临的“异化”的问题已日渐严重,如何迎接这一挑战,使其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竞技教育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具体地说,它是在回顾历史、更新观念、创建竞教结合的理论新体系的前提下,以培养有运动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群体为目的,去防止面临“异化”的竞技,使之能再次以新的姿态回归教育,并健康、持续地走向新世纪。目前,人类都在关注着“发展”和“预防”两大问题。比如,医学已从以治病为主,转向重视“预防”;科技面临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能源危机、气候反常和人口膨胀等问题,开始重视预防上述问题,并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科学”,并提出“科技以人为本”。同样,竞技也要以人为本,同步研究和预防异化的问题,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创建竞技教育学的使命。
3.2 创立“育人夺标”的竞技教育新观念
当人类思考20世纪世界经济增长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工业之路”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当今世界竞技发展也走过了一条先培养运动明星,待他们出现问题后再去治理的“灰色之路”。从马拉多纳吸毒到泰森犯罪,再到许多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屡禁不止等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国内外有相当一部分运动个体和群体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和从事竞技工作的人对竞技本质认识不清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却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从而使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主体精神、人生的价值等属于人的东西被忽视了,甚至被剥夺。这样,人便成了“竞技的动物”,竞技却成了“扬物抑人”的低层次运动。因此,许多人在思想上便形成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就是竞技教育(培养运动员的过程)的本质的偏见。客观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有很大成分是一种运动的“现象”。作为“现象”,它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易变性和易逝性,“育人夺标”才是竞技教育的本质,尤其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潜藏在技术和金牌背后,最基本、最稳定而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袁伟民所言:“金牌能够创造辉煌、鼓舞人心,但能够创造辉煌、鼓舞人心的不仅仅是金牌,还有那些为夺取金牌而努力拼博的人。”如果我们仍然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视为竞技教育的本质,那么,必然会使人成为运动的手段,运动却成了目的,从而使运动员在现实的竞技中,伴随着对金牌和物质追求的不断升位,他们的主体地位却在日趋下降。当今的竞技也正是在如此演变着。1994年9月在埃及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因此当今世界的竞技的发展,必须朝着有利于主体——运动员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演进。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最近撰文指出:“奥林匹克对职业运动员开放可能导致奥运会失控”。“过度的商业开放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滥用兴奋剂的根源是商业化(或政治)的考虑。它对奥林匹克起着消极的作用。它违背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可见,将“育人夺标”视为竞技教育的本质,既有助于抵制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又能促进竞技与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夺标反映了竞技的特性,育人反映了竞技的教育属性。竞技教育学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人才的科学。它提出竞技要树立“育人夺标”的新观念,有助于防止或限制由于竞技单纯夺标而造成的“异化”。如果说“夺标”是竞技教育“顶天”所求,那么“育人”是其“立地”所需。运动员要攀登世界竞技高峰,需要有其赖以生存的、“育人”的土壤,否则,竞技教育只“顶天”不“立地”,那么竞技就将难以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育人”和“夺标”合二为一构成了竞技教育的本质特征。竞技教育学把“育人夺标”作为“宗旨”,其实质是把竞技的中心从“物”转向了“人”,这是竞技面向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一场革命,也是竞技教育学创建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3.3 构建“六合一”的竞技教育过程结构
目前,国内外现行的竞技理论的教科书或专著主要以研究运动训练过程为主,这是不全面的。作为系统的竞技理论只有包括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大过程的理论才能完整地解释竞技全过程的问题。况且,最近我国即将把运动训练专业扩展到竞技专业,这说明竞技专业不仅是以培养运动员和教练员为目的,还要培养一批竞技的管理、经营和康复保健等各类竞技人才。但是,现行的竞技理论以运动训练理论为主体,其结构存在着非整体性,这就不免造成其指导实践功能的单一性和随机性。因此,竞技教育学为完善竞技过程理论结构的非整体性,按育人夺标的总体设计,将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育人的理论与措施寓于在每个过程之中,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竞技教育过程的理论,不但有利于完善竞技理论体系,而且更有利于提高竞技教育(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过程)的质量。
3.4 组合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竞技教育理论体系
当前,国内外有关竞技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大都偏重于从生物学角度去研究挖掘人的生物潜能,偶尔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有关问题也是浅尝辄止。竞技教育学在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大过程的每一过程中,都将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竞技教育理论新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既符合人的发展对竞技的需要,也顺应了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3.4.1 符合人发展的需求。竞技的主体是运动员,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具备人的社会属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人。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提出健康的人应是生物、心理、社会三者都达到完满的状态的统一体。通过竞技培养出的运动员应是一个完整的人,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人。在重视运动员生物和心理方面挖潜的同时,强化挖掘运动员的社会潜能更为重要。正如俄罗斯体育专家马特维耶夫所言:“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靠挖掘运动员的社会潜能。”运动员通过积极调节各种人际关系,使他们在运动的训练和竞赛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能和智能,从而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获得愉快、和谐的生活环境,并能成功、健康、幸福地度过人生。再者,世界性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要促进竞技运动由传统的“体能型”向知识、信息和科技含量高的“智体型”竞技转变。因此,加强竞教结合,重视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位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问题是完善国际竞技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3.4.2 符合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增加知识、信息和科技的投入、减少成本、增加效益。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之前,必将变革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竞技方式。未来的竞技及其教育必将向知识、信息、教育和科技投入高的智体型方式转变。因为当今世界竞技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已逐渐接近极限。因而,未来竞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充分开发运动员的智能潜力,从而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更新场地和器材,促进竞技尽快从传统的体能型向智体型转变。欧美发展知识经济的经验启迪我们: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人方是人才,人才来自于教育。为此,竞技教育把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教育过程放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并综合有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进行系统地研究与实践,其目的是要在运动场外开辟一条竞技的智能生产线,向运动员传授与竞技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复合型”的竞技人才,以求这条智能生产线与运动场那条原始生产线汇流产生“爆发”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知识经济即将来临之际,主动树立智体型竞技教育的新思想,重视竞技的知识、信息、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以求促进其快速发展。正如球王贝利1979年所言:“我比那些不会用脑筋只会狂奔的人走得更快。”
4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范文6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与交流 经济融合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日益明显,我国的经济市场和其他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融合度也不断攀升,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同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必要开创新兴的开放型经济,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好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实现沟通和融合。随着对外贸易、跨国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新兴的开放型经济将在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响就好比丝绸之路在古代对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
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学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开放型经济具有以下两种内涵:
在古典的经济学中,开放型经济往往代表的是对外贸易经济或者经济体制中存在对外贸易的成分;在现代意义的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中,在囊括传统开放型经济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还有其他的诸如人员、资本以及劳务关系等,能够自由流动的经济因素都属于开放型经济的现代内涵。在这个基础上,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一些经济元素可以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自由流动甚至可以突破国界的限制,进而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常所说的开放型经济指的是国际成分比较大的经济体制,其中的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比较自由,而且其与本土外的经济交往活动比较多,发展的空间也较大,但是因此受到的外部的冲击和影响也较大。
开放型经济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其经济制度方面的开放型,其经济制度往往更加倾向于同外部相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开放型经济的定义就成为了那些市场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受到政府的干预活动或者政策限制较少的对外经济活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与否主要由该国的经济制度所决定,开放型经济的国家往往出口和对外贸易的额度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开放型经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跨国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本的流通情况,这些因素也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否具有较高的市场化水平。
开放型经济构建思路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虽然在对外开放领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安全贸易领域,比如金融、通信等方面的贸易都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而且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增加和外资注入比重的增加,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和紧密,对国内市场环境和国外的市场环境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导致各种经济利益之间互相交织盘布。在此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推进开放的进程,就需要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拓展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特点。笔者认为我国需要构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以内外联动作为方向,以互利共赢作为原则,以安全高效作为要求。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方向
内外联动作为开放型经济的方向,即,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把开放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机联系起来,不仅要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吸引外资,还要将这些优质资源切实运用到自身的经济发展上来。要积极地走出去,通过开放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国外的先进市场和优势资源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还要继续扩大开放的领域,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本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利用全球资源的同时还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特别要利用好外资以便更好地促进国内自主创新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还要扩大本土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鼓励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跨国公司及其品牌,有利于展开关系国家经济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合作。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原则
互利共赢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原则,是指在世界范围的经济舞台上,各个国家之间要实现通力合作,资源和优势实现互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促进各个国家自身经济体制建设的完善。首先要积极参与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努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各方利益的交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尽力避免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产业竞争,而且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产业结构和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要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实现世界的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开放型经济更深层次的建设。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的要求
安全高效是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我国并不存在很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装备制造业方面也不存在核心竞争力,在一些服务业如金融领域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还面对着资源总量不足、人口基数过大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经济竞争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也是进行开放型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所以必须对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同时对其他国家的一些产业建设和产业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手段加以学习和运用,在国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够积极应对在开放型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安全和高效的目的。
金融危机和经济竞争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建设路径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开创和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需要不断地对开放型经济体系加以完善才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和经济竞争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开放型经济建设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一)适时调整对外开放战略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对外开放战略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含义,要不断促进同外贸易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能力和质量。
在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方面,要对用于进口或者出口的商品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防止其产生高的能耗或者污染,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进口的规模和种类都要积极扩大,要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甚至转型,大力促进服务行业贸易的发展,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以及相关高素质人才。要尽量避免一直走通过产品数量进行扩张的道路,而是要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各类产品的贸易公司和企业,要着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品牌的建设力度。今后的方向是更深层次地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升级,更加深入地推动加工贸易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在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外资方面,首先要对能够对外资产生吸收作用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分布进行优化,扩大外资吸收途径,同时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的进一步合理化,防止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产生恶意并购和垄断并购的现象,以确保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控制力。为了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对利用外资的方式进行创新。自改革开放至今,绿地投资方式一直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但是当前在利用外资方面,我国的政策和手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有的引资方式和外资利用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兴经济体制的要求。要彻底摒弃原来的建厂房、盖车间的传统意识,重点关注与提高外资的利用质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在政策方面要放低外资进入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限制,鼓励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要对境外的资本市场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使其尽可能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变化。
(二)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外投资
为了开创新型的开放型经济,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对外投资,国家和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具备了相关条件和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境外投资,加强政府对于涉外企业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当然,一切都要在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束缚下进行。企业也要着重于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和跨地区管理能力的提高,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自觉对国家的形象和企业的声誉进行维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的建设和关注相对比较落后,而目前,我国拥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投资能力。在企业方面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了展开跨国经营所需的各项要求。国家要对各种类型的有能力开展境外投资和境外业务的公司给予大力扶持,加速建设境外的经贸合作区域,给更多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创造更多“走出去”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我国快速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促进大型跨国公司的形成。
不仅要加强跨国公司和跨国企业的建设和经营,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将对外投资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要鼓励跨国并购的开展,提高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树立企业自身国际化品牌和路线。二要开展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合作,在资源比较充裕的地区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开发,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的能源供应机制以保证经济的快速良好运作。三要对境外加工贸易加大开展力度,释放国内生产力,带动产品的出口和加工,促进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走出去”。四要对外间接投资,逐步形成不以国家为主的投资格局,而是通过投资公司的方式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实行间接投资。
(三)加快自主创新进程
自主创新是立身立国的根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这样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自主创新的进展。从当今世界经济的分布情况来看,创新活动的发源地仍是所占比例不多的发达国家,一些核心产业即技术呈现密集状态的产业也集中在发达国家,可以说发达国家是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扩散使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对于我国而言,可以通过不断地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其技术吸收内化应用到其他产品和行业中,完成对技术要素的积累。我国想要实现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就要改革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通过引进国外的人才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资的研发机构,展开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活动,利用国外先进优质的研发资源,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将“中国制造”尽早转变成“中国创造”,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实现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这对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设也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结论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今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阶段和开放型经济的新兴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都要充分发挥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加强同外国经济体制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本国公司走出去和外国跨国企业引进来。同时对外开放的战略和主张也要有新的观念,加快自主创新,建立健全贸易预警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安全和高效运行提供支持,促进我国经济获得更加良好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济才,刘荣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奋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N].赣南日报,2013-11-29
2.孔令龙.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J].宏观经济管理,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