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信息素质;图书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海量般递增。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处理加工,让信息最终为我所用,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公共图书馆利用其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的引导与教育,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角色和作用,对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地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②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③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不成规模,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能力,关系着个人、团体、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不但能促进未来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使青少年获得知识创新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竞争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①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传递情报信息和传承人类文明等重要职能。它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信息文献及网上期刊数据库,其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是任何其它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所有这些都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首选的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基地;也使其成为普及社会大众及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中坚力量。②公共图书馆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特有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使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公共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集信息储存、开发、检索、评价、使用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部门,其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里汇集了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类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有有章可循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四、公共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2

为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从当代教育发展趋势出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人才。

一、由知识的“搬运工”向课堂的“组织者”转变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课堂45分钟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传递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体现在“引导”方面,引导包括以下内容:①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寻找一条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良好的学习方法;③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上,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总量上。要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由书本知识“复制者”向课堂“创新者”转变

在信息社会里,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主要靠创造型教师。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

三、由“领导者”向“合作者”转变

由于传统文化和礼教的影响,中国教师民主、平等观念淡薄,大多严肃、刻板、专制,特别是数学教师。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的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摧残学生的心理,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教师能否真正由领导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关键在于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

四、由“教书匠”向“通识型”转变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少年儿童;图书馆意识;重要性

图书馆意识是指人们在对图书馆的性质、职能及其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作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崇尚、依赖、利用图书馆,使自身得以发展的求知心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具备图书馆意识是新世纪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一、培养少年儿童图书馆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图书馆意识,必须从少年、儿童开始抓起。美国人认为:在当今社会里,身份证、护照、借书证是三种重要证件。将借书证放在与身份证、护照同等重要的位置,这种观念和意识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图书馆的职能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这就为培养少年儿童的图书馆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终身教育与图书馆。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学习化社会中”,学习成为生存的先决条件。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教育格局已被打破,教育的社会化和终身化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人们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图书馆则是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渠道。总书记指出:“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在步入终身教育时代,综观比较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图书馆正以其自主性的教育职能,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的检索手段,成为适应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和各种知识层次的人们学习和研究最理想的场所。

2.素质教育与图书馆。我国的“十五”规划明确指出:“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仅通过接受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图书馆是以书育人,利用文献信息对少年儿童进行培养教育,以提高素质,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它优雅的文化氛围,尊重个性,没有歧视的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馆藏和活动,将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贯穿其中,为少年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孩子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图书馆,自觉自愿自主的学习和接受教育,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读书与习惯与图书馆。同志指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人们多读书、大兴学习之风”。书籍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主要手段。从少儿起,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会受益终身,培养少儿的读书习惯,提供少儿喜爱的各种优秀读物,是图书馆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图书馆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少年儿童图书馆意识的方法与手段

一个国家或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上的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都十分关注对少年儿童利用图书馆意识的培养,并重视运用法制手段来保证实施。培养少年儿童的图书馆意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的支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图书馆是利用文献信息对少年儿童进行培养教育,以提高素质,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这一定位在业内已达成共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角度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除通过公开的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进行宣传外,还要强化自我宣传意识,利用图书馆自办的刊物,网站及举办的各项活动进行宣传,宣传内容应包括:(1)基本介绍:图书馆的性质、任务、作用、馆藏特色、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措施等;(2)在发挥自身教育职能和为少年儿童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及取得的成果;(3)利用图书馆的成功事例介绍等。

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会影响力。要想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力,吸引少年儿童走进来,首先自身要具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图书馆自身硬软件环境的建设。

硬件主要指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和现代化设备。要尽可能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宽敞舒适的阅读环境和安全的活动场所,环境的布置,色彩等要突出童趣。馆藏内容要丰富,低幼读物要体现趣味性,知识性、益智性。中小学生读物则要侧重科学性、综合性、知识性。再配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图文并茂,视听并进。

软环境主要体现在读者服务上,如全开架的借阅方式,方便的服务措施,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馆员热情的态度文明礼貌的用语等。在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馆员。为少儿服务的馆员要热爱事业、热爱孩子、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要立足于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的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敬业精神、服务态度及工作责任心。自觉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新的服务理念,将培养少年儿童的图书馆意识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胜任“知识导航员”的角色。

3.加快在中小学开设图书馆知识教育课程。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校尚未把图书馆知识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中,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从教育部门来说,应当把握这一契机,将属于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图书馆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系统的学习有关图书馆的各方面知识,同时要加强有关的师资培训。

图书馆应积极配合中小学图书馆知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作为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向中小学生全面开放。通过图片展览、开办讲座、参观学习、具体操作、解答问题、完成项目。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和读书活动,介绍读书方法,成功人士传授经验等,使少年儿童从实践中真正认识了解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最终形成图书馆意识并得以培养提高。

参考文献:

[1]谈少儿图书馆意识的培养[J]. 少儿图

书馆.中小学图书馆,2000.

[2]钮建平. “知识工程”的实施应从中小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从事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因此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教育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虽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加之起点不同、发展不一,使教学中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成为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计算机是较早进入学校的,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使计算机在进入学校教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游离于学校的日常教育以外,而应用于教学的仅仅是对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可以说,这一时期,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教育教学起到的作用不大,并且使学校教育多了一门课程: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对互联网作用的进一步增强,一些对新生事物较为敏感的教师率先发现了计算机的优点与便捷性,此时很多学校也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教育设施。这批教师就成了在教育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驱。但由于对现代信息技术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是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仅仅是将教学内容全盘输入计算机软件中;再次是信息技术教育效果较差,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等。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全面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也势必会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这也是现代教育所必须改革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不仅仅要求教师对授课媒介的改变,而且包括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等。

(一)教育观念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

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书本教育。但是新世纪的教育观念要求教育者不仅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包括更为广泛的能力教育、品德教育、素质教育等等。在信息社会信息时代,效率为主,教学效率又取决于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时代教育观念的新要求。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实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如果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要改掉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就观念。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才是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现代学生生活在充斥着大量信息的环境中,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都很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从而更为有效的提高教学结果。这虽然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但也是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育形式和方法的改革需要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形式和方法的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口授、板书、文字教材等基本教学手段,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也就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体现出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教育。

三、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一)注重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第一时间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适当的进行考核,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做到学以致用,真正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我校一直对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并着重培训年轻教师,假期还组织教师学习Word、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软件,现在大部分老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来编辑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

(二)以信息技术为辅,教学内容为主

很多教师甚至一些教育先进工作者,由于不能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而是将文本知识直接导入课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革,换汤不换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对一些优秀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课堂进行观摩学习,避免错误的重复。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问题解决”、“问题驱动”的教学法,让学生就某一问题独立自主的到相关的数据库及校园网、因特网这个巨大的资源库中去搜索、下载、分析和重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教师的职责由单纯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快速选择、获取知识及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在体会到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只有通过运用现代媒体具有的先进性、形象性、高效性的特点,改进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体会到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起到重要作用,才能进一步树立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信心。很多教一个课件用几年,不能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这是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提高教育改革意识,多学习新生事物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并能够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老师被认为是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只是顺的等待被知识灌装的容器或填塞知识的仓库,处于绝对服从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高产品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的浪潮给人类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把人类和教育带入一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它带来的是整个教育思想、教育、教育、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一场深刻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转变自身角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老师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

1网络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方相比,网络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②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③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④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1.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

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明显不足,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涵盖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课堂教学方式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技能。实施远程教育是世界网络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远程教学以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学生可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并与教师进行远距离交流。传统的教材是单一的文字教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教材是多媒体可双向交流的教材,思想性、性、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扩大了教育规模。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如中央电视大学开发的模拟法庭、实验、动植物养殖等,提供了逼真的、生动的学习和交流环境。教师利用这些软件组织教学,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组织与修改,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时提问或回答,并能立即得到明确的评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区域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网络教学提供了共享的资源,突破了学校的限制,使处在网络教学中的每个学生,都可通过Internet,享用优质的教育、教师资源信息,聆听世界一流教师的讲课,向最好的专家请教。利用网上的E-mail、BBS等交互方式提交作业,建立研讨中心,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的知识也将逐步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传统教学相比,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网上教学,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推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世界范围内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而借助于互联网,可以把各国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供全球分享,使生活在教育资源贫乏国家的人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1.3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

传统的学校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使得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致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网络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其主体地位。学生由单纯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索取,自我发展。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个体化学习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个性;此外,学生之间便捷通畅的交流通道也为协作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逐步形成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这种方式还允许学习者和教师通过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交互,通过资源解决,其学习进度是由参与合作的学习者共同决定的。这一合作学习形式兴驻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将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1.4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2网络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网络教育对以教师面授为主的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2.1带来教学价值价值观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人公平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如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在信息浪潮中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培养怎样的人,这是信息时代的教学所急需解决而不可回避的问题。知识的迅速更新,还有学习化社会的来临,要求教学必须以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指导者。

2.2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要求

网上信息资源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因为学生可能是各个年龄、各个行业的人,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社会阅历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就应该有借助网络资源,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网上同行进行合作的能力等等。另外,网络教育应充分发挥计算机超强“记忆”的优势及互联网“点对点”的联结优势,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全面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是BBS、在线答疑等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全面沟通与互动,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网络化的教学能力有别于家教和教育软件,要求教师在挖掘人才潜力与培养人才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和家长在教育上的深层次需求,网络教育的概念才能够被广大用户接受。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些新的技能,如教师必须是一个有着使用计算机经验的人,了解如何在摄像机前授课,掌握多种交流方式和多站点交互性授课的技巧等,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2.3带来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成绩,现在,教学的基本职能变成为者服务,帮助学习者快速改进学习方式,出现了以学习需求满足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传统教学重在使学生继承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记忆知识的程度来评价学习、评价教学,甚至来判定学生和教师的等级。而在中,教学必须改变以记忆程度为指标的评价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等认知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

3转变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的产物,已经持续了300余年。它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单一的传播者,决定着教学的、、进程、质量等,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特别是网络教育的来临,原有的教师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角色正逐渐被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和分解,教师职业“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纷争也日趋激烈。网络时代的教育,使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在逐步丧失。因此,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已成为时代推动教育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3.1组织、设计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活动,充当导航员和指导员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网络教学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仍然需要教师来指导选择、组织设计和实施。教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媒体的制作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等活动,目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基础为出发点,如何恰当地组织学习方式、设计教学信息,使学生在愉快而奋发的心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体出组织者、设计者的角色。同时,网络教育淡化了传统教师的信息源或传播者的单一角色,突出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导航员和指导者角色。面对网络环境中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实,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和检索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知识,组织知识,整合知识,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信息海洋中自由自主地航行。

3.2甄选信息,严格把关,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充当辅导员

网络教育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本位教学”。人们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网络也为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的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污染,严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虚假的知识信息具有蒙蔽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样,一方面有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将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更快地进行知识积累,加快自己智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并不具有相应知识结构的人来说,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只被作为生活服务和娱乐,没有成为增长智慧、积累知识的有效资源。因此,对网上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至关重要。在信息与学习者之间应构筑一道“防火墙”,用于甄选信息、减轻甚至杜绝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教师则能够准确及时地对知识信息进行甄选把关,指导学生选择知识信息,实施“防火墙”的职能。除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种帮助、引导是即时的、现场的,是网络无法完成的,惟有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方能胜任。认知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简·皮亚杰,强调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与此相应,学习活动的性质便是同化信息并形成新的图式和(智力)操作去应付新的经验,对物质的、社会的和智力上的发现进行反思。网络时代又是一个变化快的社会,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们心理上的越来越多,学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要培养出健康的下一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在这一领域的“无能”表现促使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品德、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这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问题,对现实社会中价值、规范的认同情况和期待,使教师角色定位为一位行为的诊断者,心理的咨询者、辅导者,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3.3改变教育观念,自觉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大家的教育观念及思维逻辑。教师如果认识不到信息社会的来临,不能更新观念,则无法适应21世纪的信息社会和教育改革。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也发生革命性的质变。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并且半衰期愈来愈短,知识积累型人才也显得更为重要,信息社会急切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给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当前很多学校都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有的仍旧停留在纯技术的运用和探讨上,我们应该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要把它作为学生的学具,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此种学习环境正是信息社会中的教育环境。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由此看出,学习情景的创设对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而,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从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为学生创设环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1王里平.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版),1999(4)

2张宇容等.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J].微型电脑应用,2000(4)

3胡铁辉.网络时代呼唤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1999-11-10

4梁建.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学刊,2001(1)

5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6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推广和交流成果效率更高。不仅可广泛而迅速地推广与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而且能科学地对研究项目进行辅助设计与模拟,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与整理,准确地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使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摘要: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