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1
【关键词】出口中的进口成分;出口贡献率;消费驱动型增长;收入分配;贸易和增长
一、前言
经济危机背景下,出口对东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多数经济学者则将焦点对焦到中国。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能否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与发达国家存在直接的关联?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Anderson(2007)[1]认为中国经济并非出口驱动型的,他认为虽然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发达经济体在危机中经济受到重创,但是中国仍然能保有其高速增长,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正是使得防止世界经济滑向更深的衰退的重要保证。
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
出口中的进口成分偏高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之一,进口成分偏高使得出口的国内增值部分受到挤压,不利于培育国内经济增长点;同时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就必须不断的加大出口的力度才能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这样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爆发贸易纠纷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那么确定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中国经济增长是由贸易驱动的,就成为制定经济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数据经验
按照增值法计算,出口占GDP的比重(出口增值贡献率,VAX/GDP)仍然很高,达到18~22%,其中7~9%是出口部门的直接增值。中国出口增值贡献率不仅高于同期的美国、日本和巴西,甚至还要高出这些国家出口贡献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年均增速高达25%以上,是国内消费增速的3倍以上,是国内投资增速的2倍以上,出口占GDP的比重在危机爆发前高达36%。
无论是出口占GDP的比重,还是出口增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至到2007年间均呈上升趋势;(2)出口增值占GDP比重则远高于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不考虑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之间的相互影响,简单的将出口分成两块,及国内的增值部分A和国外增值部分B,将进口同样分成两块,即最终消费进口C和出口引致型进口D,理论上B=D,贸易顺差=A+B-C-D=A-C,出口增值=A,因此出口增值要明显大于贸易顺差,按照本文的估计,60%以上的进口或者80%以上的中间品进口直接或者间接用于出口而剩余部分用于国内最终消费或投资,即D≈0.6。
(二)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上面的分析说明正如危机期间所表现的这样——出口下降极易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冲击,2008年中国出口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急剧下降,2009年变成负增长。尽管出台了高达4万亿(占GDP规模的15%)财政刺激政策,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信贷急速膨胀,2009年经济增长率还是比2004-2007年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之所以高度依赖出口,主要原因还在于消费压抑,2000年至2008年,中国投资增速远高于消费的增速,投资和消费形成的缺口只能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弥补。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90年代的50%以上一路下降至危机爆发前的36%,而同期投资的比重则上升到45%。4万亿的刺激计划进一步拉高了投资占GDP的比重至50%,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同时进一步依赖出口带动国民经济增长。财政刺激政策中的很大一部分投向了基础设施领域,只有不到20%的很少一部分投到了社会保障领域(郭菊娥等,2009[2],郭庆旺、贾俊雪,2006[3])。房地产市场复苏政策和按揭贷款膨胀,房地产投资增长率高达40%,造成了房地产市场泡沫。得益于消费刺激政策,特别是汽车消费和家电以旧换新刺激政策,整体消费水平没有改变,或多或少弥补了出口萎缩留下的缺口。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据估计高达80~90%。
随着经济刺激政策逐渐退出,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实现经济增长似乎还得靠出口的带动作用,因为在可以预期的一段时间内,消费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虽然出口在2009年底已经实现迅速恢复,在2010年出口增速高达31.3%。但是世界银行预测2011-2012年增速会再次出现显著下降,尤其是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泛滥,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甚不明朗。因此,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速不仅会低于危机前的水平,还可能低于2008~2009年的水平。从中长期看,随着经济的恢复,中国会重走上外贸驱动型的老路吗?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出口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比重也随之翻了一番,相继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如果继续保持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在世界中的比重将继续上升。
目前我们所看到是,美国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坐视美元泛滥,居民肆意超前消费,如果世界经济还是回到这条老路上来的话,无疑对世界经济的前景是不可持续的,只会使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因此,美国需要限制消费,由消费驱动转变到出口驱动上来,就目前来看这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持续扩大的出口在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爆发更多的贸易摩擦。事实上,中国目前所遇到的贸易纠纷不仅来自于美国和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同时也来自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如果中国出口增速下降到10%左右的水平,但是对内却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化和调整的话,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仅仅维持在7%左右的水平。如果信贷支撑的投资泡沫破灭的话,经济增长的形势会更严峻。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onathan, 2007b, “Solving China’s rebalancing puzzle,”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Vol. 44, No. 3, pp. 32–35.
[2]郭菊娥,郭广涛,孟磊,薛勇.4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测算分析[J].管理评论,2009(2):98-104
[3]郭庆旺,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36-41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2
自从200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筹备建设以来,中国和东盟的经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1984.74万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73144.32万亿美元,增加了5.1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2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949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441美元,增加了4.7倍。同期,东盟10国的GDP总量由5986.2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1781.48亿美元,增加了2.6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1.36%,人均GDP由2000年的1159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01美元,增加了2.1倍。同期,欧盟自由贸易区的GDP总量由2000年的62557.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22001亿美元,仅仅增加了0.9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72%,人均GDP由2000年的19850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9322美元,仅仅增加了0.98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GDP总量由2000年的112051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79267亿美元,仅仅增加了0.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3.99%,人均GDP由2000年的2141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455,仅仅增加了0.7倍[1]。
2中国和东盟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实证研究
2.1样本数据选取本文采用GDP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模型中,用CGDP代表中国GDP、CRGDP代表中国GDP增长率、CPGDP代表中国人均GDP,AGDP代表东盟GDP、ARGDP代表东盟GDP增长率、APGDP代表东盟人均GDP,WGDP代表世界GDP总量、WRGDP代表世界GDP增长率、WPGDP代表世界人均GDP。2.2中国和东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是对中国、东盟和世界经济波动相关性强弱演进的历史路径的分析,考察中国、东盟和世界经济的协动性的强弱[1]。从相关分析来看[2~5],自2000年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渐增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波动的相关性逐渐增强,而东盟国家的经济开放性强,其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一致。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东盟以及世界的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经济增长率呈现下滑的趋势。但中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阻止了经济的快速下滑。2000~2011年中国和东盟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8和0.892(图1),比较分析说明东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高,经济开放程度较高。2.3中国、东盟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协整关系2000~2011年,根据Eviews中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中国GDP增长率是世界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在5%的显著性检验区间获得通过,而东盟则在10%的置信水平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东盟经济和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的正向关系,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表1)。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的关系的统计描述。协整关系是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根据中国、东盟和世界的ADF检验如下。中国、东盟GDP增长率与世界GDP增长率,由WRGDP对CRGDP、ARGDP作回归的OLS估计,结果如下。模型公式表明,中国GDP增长率增长变动0.01,则世界GDP增长同方向变动0.4348;而东盟的GDP增长率变动0.01,世界GDP增长率变动0.9337。东盟的经济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于中国经济的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2.4中国和东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0~2011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均呈现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呈逐年增长趋势,中国由2000年的0.35%增加到2011年的1.2%,东盟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不大。中国和东盟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受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影响都略有下降(表2)。
3FDI对中国和东盟经济的影响
图2和图3显示,中国和东盟对自身信息冲击具有正向反应,并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中国GDP对FDI的信息冲击,在第一年没有变化,而在第二年出现负向反应,随后一直为正向效应,且逐年加大。东盟对于自身的信息冲击一直为正向效应,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在中国和东盟,FDI对来自其自身及GDP的信息冲击都即刻做出正向反应,这表明经济的增长与FDI的流入密切相关。VAR模型方差分解显示,如图4和图5,中国GDP对来自自身和FDI的影响逐年减少,趋于稳定趋势,到2011年,仅仅只有40%的变化来自自身因素分解解释,来自FDI因素分解解释的达到60%。同时期,东盟的GDP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自身因素,达到了90%以上,而对来自FDI因素的影响虽然逐年在增加,但仅仅只有10%以下的变化来自FDI的分解解释。对于FDI,中国的FDI来自自身的分解解释达到60%,剩余的由GDP分解解释。东盟的FDI来自GDP因素的分解解释达到90%以上,其他的来自自身的分解解释。由此得出如下结论:①在中国,FDI的流入重要是靠自身的因素,GDP因素的影响弱于来自FDI自身因素;②在东盟,GDP对于FDI流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FDI自身因素影响很小。
4结论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3
【关键词】GM(1,1)模型;索洛“余值法”;技术进步;贡献率
广西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长达3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因此探究经济增长的方式对巩固经济稳定,推动其长期增长具有深远的意义。经济增长可以分为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投入推动和由技术进步推动两种类型,若主要来源是要素投入的增长,称之为粗放型增长方式;若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带动要素使用率的提高,则称之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科学技术是否成为广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就需要我们对技术进步贡献率做出测定。
本文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搜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近30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对经济增长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三要素投入关系以及各要素贡献率进行详细测算和分析。
一、模型设计及数据选择
(一)灰色GM(1,1)模型建模原理
第一步:获取原始序列X0,构造累加生成序列X1。原始数列X0为非负序列:X0=(x0(1),x0(2),…,x0(n))。X1为X0的1-AGO(即一次累加)序列:X1=(x1(1),x1(2),…,x1(n)),其中
(二)模型设计
运用索洛余值法,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灰色GM(1,1)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假定技术进步是中性的。Y=A0KαLβ,其中Y代表总产出,A代表技术进步,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进行经济增长率计量核算的基础形式:lnY=lnA+αlnK+βlnL。给定产出Y,资金K和劳动力L的时间序列数据Y=(y(1),y(2),…y(n)),K(k济中技术进步是广泛存在的,因此若α+β不等于1,则应对α和β进行正规化处理,即令αK=α/(α+β),βL=β/(α+β),此时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之和为1。
(三)数据选择
计算技术进步贡献率需要三个方面的数据:产出Y(亿元)、资本投入K(亿元)和劳动投入L(万人)的时间序列数据。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的指标一般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基础数据取自历年《广西统计年鉴》,采用1978年为基期不变价格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在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严格来说,投入数据应当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提供的“服务流量”,它不仅仅取决于要素投入量,而且还与要素的利用效率、要素的质量等因素有关。就劳动投入指标而言,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但由于数据的局限性和可得性,我们只能采用劳动力年末从业人数这一项指标作为劳动投入的度量。
二、广西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与分析
为较准确地反映广西不同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演化特征,由生产总值Y(亿元)、固定资产投资K(亿元)、从业人员L(万人)的原始数据分别对1981~1990,1991~2000,2001~2008年3个时期建立生产函数的估计式为:
lnY=-4.444976+0.553679lnK+1.002186lnL
S=(2.771708)(0.057092)(0.390433)
R2=0.986527 A d R2=0.985449 S.E=0.096899
F=915.2744 DW=1.108367
拟合度R2=0.986527,调整后的拟合度A d R2=0.985449,F统计量为915.2744,S.E=0.096899。从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到,方程拟合的较好。模型可以说明广西生产总值的98.65 %,显著性水平也较好。但是α+β>1,需进行正规化处理,αK=α/(α+β),βL=β/(α+β)这样得到α=0.355866,β=0.644134。
年增长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P=((pt/p0)^(1/t)-1)×100%,其中pt为第t年水平,p0为初始水平。依据估计的结果,按照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利用余值法方程,可得到广西1986~2008年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算结果详见表1)。
由表1可知,1986~2008年期间,广西实际GDP年增长率达到11.19%,其中资本投入每增加1%,可使经济增长0.36%,资本总量平均增长率为18.04%,其平均带动经济增长5.6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29%;由于劳动平均增长率仅为1.89%,其带动经济增长1.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1.47%,不难看出,劳动的增长较少,对经济的贡献也比较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25%,平均带动经济增长4.43个百分点。从整体上看,资本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50%左右,是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由图1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八五时期达到了最高点53.38%,对应的劳动增长贡献率则由七五时期的27.43%大幅下降为7.84%。这可能是由于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施行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生产力迅速提高;同时政府为了应对当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而采取了紧缩的经济政策;而且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各项制度施行改革,难免下岗人员增加,直接导致了劳动增长贡献率的大幅下降。资本增长贡献率在九五之前增长平缓,十五期间增长迅猛,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65.82%。这可能是由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广西区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出口贸易大幅提升所形成。从总体趋势上看,劳动增长贡献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资本增长贡献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贡献率八五时期达到最高,九五、十五期间有所回降,然后又开始上扬。
图2显示了七五至十一五期间广西GDP在各个阶段的增长率,以及劳动增长、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在各时期对GDP增长率的贡献。GDP在八五时期增长最快,达到了14.64%,九五时期开始下降为9.77%,十五时期又上升,2006~2008年间继续快速增长,增长率高达13.13%。技术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为:八五时期上升,九五、十五下降,十一五略有回升。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为:在八五时期上升,九五时期下降,十五以后快速上升。总体看来,八五时期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期,也是各种曲线的转折点;九五时期受亚洲金融风暴、世界经济萧条影响,各种经济指数下滑;十五时期经济指标快速回升,十一五时期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三、小结
有关文献显示:1978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速度为9.69%,其中资本投入的平均贡献率为 48.81%,劳动投入的平均贡献率为11.75%,经济增长的60.56%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带来的。本文测算的广西1986~2008年平均资本贡献率为49.29%;平均劳动贡献率为11.47%;平均技术进步贡献率为39.25%。由此可见广西各项指标基本上与国家持平,但技术进步贡献率与发达省份40%多贡献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从总体上看,广西还属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的投入。面对这种情况,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唯一可行的途径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型增长方式,可以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增强资源、环境和生态对经济增长的承载能力。因此,提高技术进步率以及技术进步贡献率对于促进广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4
关 键 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5-0013-05
一、文献综述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GDP增长率由2007年的14.6%到2008年的9.8%再到2011年的9.2%,下降了5个百分点,出口企业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以出口为代表的外需带动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扩大内需将是我国经济转型改革的方向。如今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除,再加之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仍未明朗。因此,对国内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西方国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剑桥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如罗默模型、宇泽弘文-卢卡斯模型和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等),它们主要是对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外加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进行深入论证。目前,国内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消费与经济增长、投资与经济增长以及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共同影响研究。黄赜琳等(2012)基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视角,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分析了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但是没能量化这种影响的程度。 [1] 任歌(2011)从东、中、西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引入区域基尼系数指标, 运用协整理论建立两变量模型分析了东中西部的差异。 [2] 孟昊(2006)建立了GDP与消费、投资的简单计量模型,虽然拟合优度很高,但存在的自相关问题并没有解决,结论缺乏信服力。 [3] 李占峰等(2009)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对三大需求及滞后项和经济增长分别加以分析, 虽然论证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也没有消除自相关问题。 [4] 彭劲松(2004)描述性分析了重庆市最终消费和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消费政策组合等扩大内需的政策。 [5] 王小鲁等(2009)通过对资本、人力资本两要素以及以科技投入、城市化率、消费率等8个衡量生产率贡献的指标建立扩展了的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 详细论述了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但其DW值却处于无结论区域, 最后指出行政管理成本的膨胀和消费率的持续下降是重要的两个内在因素。 [6]
目前国内文献大多是将消费或投资与经济增长进行单独分析, 而综合三大需求分析的大部分文献都没有解决模型的自相关问题,从而使结论不全面、不可靠。本文结合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主要聚焦于国内市场,将出口视为外生变量,根据我国消费和投资的现状,建立合理模型,研究如何由目前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 旨在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策略建议。
二、我国消费和投资的特征
(一)三大需求总量及构成情况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情况来看, 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净出口份额很小。虽然消费和投资份额在逐年递增,但投资的增长速度更为迅猛。2001年我国的GDP总量为10.9万亿元,2010年增至39.4万亿元,十年间经济总量翻了三番。在此期间,消费增加了2倍,而投资增加了4倍。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我国投资总量为19.17万亿元,首次超过消费支出成为三大需求中第一大主体,这与我国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有关,如4万亿投资计划和税收优惠政策等。与此同时,国内物价水平上涨,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资金短缺,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明显。
从我国的GDP构成比例看(见表1),消费和投资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95%,净出口率在金融危机后快速下挫, 由2007年的8.8%下降至2010年的4%。一般而言,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成熟市场的消费率均维持在75%~80%之间,世界各国消费率的平均水平也维持在60%左右, 而我国仅2001年和2002年可以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之后逐步下降,2010年达到最低值为47.4%, 被投资率48.6%所超过。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非常明显。在增量部分中,投资依然是推动经济增长份额中最为强劲的需求,消费需求缺乏活力,国进民退步伐加快,投资主导型增长机制特征显著。
(二)三大需求的贡献分析
总量构成情况不足以描述各要素的短期变化状态, 本文采用国民收入法中的贡献率和贡献度指标来描述消费、投资的变动。其中:
贡献率=ΔC(或ΔI、ΔNX)/ΔGDP×100%
贡献度=贡献率×ΔGDP/GDP0×100%。
其中,ΔC、ΔI和ΔNX分别为投资、 消费和净出口的变化量,ΔGDP为GDP的变化量,GDP0为GDP基期的数值。
从图1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在2001年的贡献率为50.2%,之后各年依次减少,2008年和2009年虽然表现出逆转趋势但消费贡献增长缺乏后劲,2010年继续维持下降趋势。投资贡献比较平稳,各个年份有涨有跌, 平均维持在50%左右,2009年由于我国4万亿投资计划和进出口贸易严重失衡, 投资贡献率高达91.3%,我国对投资的控制力度相当平稳。净出口的贡献率波动幅度比较大, 受国外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明显, 并且与GDP增长率的关联度很强。总体来讲, 投资是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因素, 同时消费的贡献率和贡献度逐年下降, 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仍未建立起来,消费本应有的份额被投资挤占, 受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变化分析
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两部分, 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又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单从消费支出方面来看,无论是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 还是政府消费支出都呈现稳步增加态势, 三者构成比例分别由2001年的1∶2.1∶1.1到2010年的1∶3.3∶1.7,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幅度最大,政府消费次之,增长最慢的是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占比超过50%成为最终消费支出的第一大主体,这与我国的城市化程度扩张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背景有关。虽然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 人均GDP或者是人均收入都大幅提高, 但是农村和城市收入水平不断扩大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 城乡名义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的1.8~2.3倍, 扩大到21世纪以来的3.3倍左右。我国出台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它使收入扩大的增加趋势日益平缓, 但仍未阻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这也可能是受农村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内部分配结构不平衡的影响。
通过对比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我们发现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虽然食品类支出分别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最大比例,但就2009年来说,农村居民的食品类比重为40.7%,而城镇居民仅为29.4%, 可见农村居民的大部分支出是用来解决温饱问题;(2)居住类、医疗保健类、交通和通信类、文教娱乐类等支出总量都在增加,城镇居民的增速更快,但总体比例比较稳定;(3)金融服务类如银行中介服务和保险服务支出,城镇明显高于农村,金融服务还未在农村广泛推广,在高档次的消费领域中农村表现得相对落后。
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和存货两大部分,近十年来固定资本平均占比为95%; 而存货仅为5%。2007~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外部需求锐减,国内企业产品积压,造成存货比重增加,在我国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后,存货又回到正常的水平上。这说明自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比较成功,企业已成为市场的主体,其产品的供给结构基本上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了多元化市场的需求,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销售率大幅提高,存货只占很小份额,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在投资的行业结构中,建筑业和设备制造业是投资支出的主体,占全部投资的90%以上,结构分布不合理且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普遍,投资的快速增长超过了资源的负担能力。另外,投资结构失衡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居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因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得到改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服务业,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将会是近几年国内改革的重点。
三、实证分析
本文引入Uzawa(1965)和Lucas(1988)所研究的模型, 即宇泽弘文-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The Uzawa-Lucas Model)。 他们构建的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
Y=C+Ik=AKα(uH)β (1)
其中,Y为总产出,C为消费,IK为物质资本投资,H为人力资本,u是生产中人力资本所占的份额,α(0≤α≤1)和β(0≤β≤1)分别为各部分产出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比重。
模型(1)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
lnY=c+αlnK+βln(uH) (2)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加入科技研发支出、产业结构、城乡收入差距等指标,参考王小鲁等(2009)人的研究思路,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将模型(2)进一步扩展为:
lnYt=c+β1lnKt+β2lnHt+β3lnRDt+β4URt+β5ISRt+β6IDRt+β7Ct+β8Ct2+εt (3)
Yt表示GDP总量;Kt是固定资产投资;Ht是人力资本,定义为劳动就业人口;RDt(R&D)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URt是城市化率,定义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ISRt是产业结构指标,用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代替;IDRt为城乡收入差距,定义为城镇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之比;Ct是最终消费率,由于消费率是适度指标, 这里把消费率及其平方作非线性处理;εt是随机误差项,满足E(εt)=0和Var(εt)=σ2的假设。为了直接反映URt、ISRt、IDRt、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故没有将这些变量取对数。
这里选用我国1995~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6.0对(3)式进行OLS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方程1直接对模型(2)进行回归, 各系数t值和拟合优度很高, 但DW为0.769,存在着正自相关,加入AR(1)项后DW为1.349,处于不确定区域,无法解决自相关带来的偏差。方程2是对模型(3)回归,模型拟合程度比较好,但R&D支出、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这三个变量的系数不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变量间存在着多重共线性。通过依次剔除不显著变量,我们得到方程的最终结果,各系数t值非常显著,Adj.R2达到0.999,且F值很大,DW为1.940,不存在自相关问题,该方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表示如下:
lnYt=-47.118+0.426lnKt+5.615lnHt-0.098IDRt-27.523Ct+22.628Ct2 (4)
方程(4)表明:(1)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本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使GDP增加5.615个百分点。(2) 资本形成对GDP的长期影响为正, 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 将带动GDP增加0.426个百分点。(3)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确实存在着共线性问题,这些指标集中反映在IDRt的系数上,该系数为负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收入差距增大1个百分点, 将会使GDP减少0.098个百分点。(4)R&D经费支出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可见R&D投入在我国总量低且结构不合理, 激励机制不健全, 创新意识不足, 和发达国家R&D投入3%的产出弹性相比相差甚远。(5) 消费率及其平方项系数显示,消费率对生产率的影响是一条U型曲线, 存在最低值60.8%, 即消费率在我国越接近60.8%,对经济增长的效果越差。例如2010年我国的消费率为47.4%, 当消费率增加到60.8%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但如果继续增加将会推动GDP的快速增长。
四、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又选取我国1990~2010年的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CPI四项指标数据,分别用Y1、Y2、Y3、Y4表示,然后取自然对数建立四变量的VAR(4)模型。AR根图显示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之内,表明VAR(4)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下面分别给各变量一个正标准差单位信息冲击,得到产出、消费和投资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2、图3、图4。
从图2可以看出,在本期给产出一个正标准单位的信息冲击后, 脉冲值在第3期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达到最大响应值0.061,之后开始慢慢变小,直到第6期以后才趋向平稳。 表明经济增长受到自身冲击后,产生了同向变动,并且该冲击具有明显的持续增长效应。 在本期给最终消费一个正标准单位冲击后,经济增长立刻反向变动,在第5期达到最低值-0.057,从第6期开始反向趋势逐渐减弱,但依然稳定在横轴以下。 这说明当期消费的增加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 从第2期开始就一直对经济增长起着抑制作用, 消费的增加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反而效果更差。在本期给投资一个标准单位的正向冲击后,产出开始逐渐增长,在第4期达到最大值为0.033,之后基本上趋于平稳。投资具有滞后效应,虽然并不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产出,但其长期的经济增长支撑效用则相当明显,可见投资确实在长期内稳定地拉动着经济增长。当产出受到CPI的正标准单位冲击后, 其反应基本上与消费冲击相同,基本上是完全负相关,即CPI的上升给经济增长带来长期阻碍作用。
如图3所示,在本期给产出一个正标准单位的信息冲击后,消费开始迅速上升,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0.047,从第4期开始呈缓慢递减趋势。表明最终消费受到经济增长冲击后,产生了同向反应,而且短期内效果明显,长期中也具有可持续性。当给消费自身一个正的单位冲击后,当期达到最大值0.014,之后开始变小,从第3期开始效果变差,之后一直保持着负向反应。可见消费对自身的脉冲值反应短期内有效,在长期中不具有可持续性并产生相反的效果,本期消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未来消费。在本期给投资一个标准单位的正向冲击后,消费开始逐渐同步增加,直到第9期达到最大值0.03,之后表现也比较平稳。投资冲击给消费带来正向作用,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有效,在长期内具有显著的可持续效果。 给CPI一个正标准单位冲击后,最终消费迅速表现为反向效果,直到第8期达到最低值-0.08, 之后反向作用慢慢变小,CPI对消费增加将产生持续的削弱作用。
从图4可以看出,在本期给产出一个正标准单位冲击后, 投资迅速增加, 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0.079,从第3期开始递减,在第6期以后保持平稳水平。表明经济增长对投资具有正向反应,短期内效果显著,长期中对投资的促进作用具有可持续性。投资受到消费一个标准单位的信息冲击后,第1期反向效果就很显著,在第6期达到最低值-0.073,之后虽有所好转但依旧维持着反向变动态势。可见,消费对投资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具有阻碍作用,消费的增加将引起投资的持续减少。当投资受到自身的正标准冲击后,产生的是正向效果,脉冲值在第7期达到最大值0.041,之后小范围震荡并保持平稳。投资对未来投资的影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长期中也具有可持续性。给CPI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后,投资迅速反向作用,在第6期达到最低值-0.128,随后抑制作用变弱,但仍然是负面影响。CPI上升对投资产生持续的阻碍作用。
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可以得出, 经济增长有助于促进最终消费和投资的持续增加, 投资的增加从长期也能带动消费和产出水平的上升。但反过来,本期消费的增加却不利于投资和产出的增加,而且在长期中具有阻碍作用。CPI上升对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都表现出明显的阻碍作用, 将CPI控制在较低水平对整个经济系统会更加有力。 经济增长和消费受到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较为类似, 说明两者的变动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变动轨迹也趋于一致,这与现实状况相符合。
五、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消费、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实证分析, 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三大需求构成中,消费和投资占据主体地位, 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 投资是最活跃的因素,而消费缺乏活力;(2)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果最为显著,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拉动作用, 消费率存在临界值60.8%,且越偏离此临界值越有利于经济增长,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3)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是互动的,产出和投资增加无论对自身还是其他两者都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持续增长效应, 但消费的增加却不利于投资和产出的增加,同时,CPI上升对经济系统产生的完全是负面影响。
针对本文的分析结果,为了更好地处理好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以下建议:
1. 保持投资平稳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我国由投资主导型国家向消费主导型国家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目前状况和世界经济形势来看,未来几年我国仍然会呈现投资主导的特征,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消费更具有中长期特征。 虽然投资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大,但其结构并不合理,建筑业和制造业占据着90%以上的份额。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私人投资,让市场成为经济调节的主体,减小政府大规模投资带来的挤出效应。从产业结构角度,应减少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向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进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消费在现阶段缺乏活力主要是受低收入水平的限制,我国人均收入在世界范围内排名还很靠后。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降低企业和个人纳税,这样既能提高劳动者工作热情以推动经济增长,又能稳定消费预期并保持消费持续增加态势。
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调整社会收入分配格局。政府应努力推进住房、医疗、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城乡低收入群体能够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加快农村保险体系的构建。推进税制改革,对低收入者免税或减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重,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4. 加快人力资本形成,增加就业。人力资本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增加就业岗位,吸收潜在劳动者创造价值,并加强对劳动者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同时,政府和企业应提高R&D投入水平, 将科研成果真正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培养创新意识,有效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
5.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物价上涨对消费、投资和产出水平的提高均具有负面影响。稳定物价就可以稳定消费者预期,在收入水平提高时消费必然会增加。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消费率的提高在短期内效应不明显,很可能是由当期消费不足和当期消费挤占未来消费的原因所致,但是当消费能保持平稳增加,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当消费率提升至60%以上时, 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才会显现,而且会呈现出加速增长效应。
6. 加快金融业发展步伐,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为实体经济运行提供了融资支持,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分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风险。金融业是服务类行业,它不断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金融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黄赜琳,傅冬绵. 居民消费演变特征事实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2).
[2]任歌.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 财经论丛,2011(5).
[3]孟昊. 消费与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6(11).
[4]李占风,袁知英. 我国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J]. 统计研究,2009(2).
[5]彭劲松. 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2004(4).
[6]王小鲁,樊纲,刘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和增长的可持续性[J]. 经济研究,2009(1).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5
关键词:消费 投资 净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历年GDP中三大构成要素经济数据的描述
为了能从总体上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构成及其变化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本文根据1978-2012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支出法GDP数据,首先进行描述性分析。图1用曲线来表示历年来三大要素在GDP中构成比重的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投资需求情况
从投资即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结构来看,1978年以来,总体呈现出提高的态势,投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从1978年的38.2%提高到2012年的48.1%,年均资本形成率为38.78%。尤其是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直高居47%以上,基本和最终消费率持平,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少见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短期内存在着正向联系的特征,即高投资促进高增长,这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为这些年来我国惊人增长所印证。2008年底,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直接投资方案,短期内对抑制经济下滑,带动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格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会由于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而影响投资回报率的水平,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以及整个经济的停滞。
(二)消费需求情况
从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与投资率相比较,我国的消费率则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消费支出率中居民消费支出率下滑趋势明显。1978年我国的消费率为62.1%,其中居民消费支出率为48.8%;然而到2012年,消费支出率下降到49.2,%,其中居民消费支出率仅为35.7%,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居民消费率一般维持在70%,投资率一般为20%左右,结构构成差异惊人。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突出问题是高投资、低消费的矛盾局面。消费增长速度,尤其是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率,容易导致的明显后果是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与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局面,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不一致,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在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造成将来经济的波动。
(三)出口需求情况
从净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净出口率具有非常明显的波动性,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8年,我国持续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2006-2008年这三年净出口占GDP比率达到了历年水平的峰值,平均为8.0%。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使得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一直保持顺差,外汇储备规模逐年扩大,到200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2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在2008年进出口率达到峰值以后,逐年开始明显下滑,从2009年4.3%,到2012年仅为2.7%,相对波动幅度较大。说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增长减缓的情况下,想依靠出口拉动中国持续稳定增长不太实际,从长远来看,我国不宜走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综上分析可见,我国政府在2012年年底的十报告中指出的宏观战略目标是正确的,一国经济是一个完整体系,它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运行的,生产是基础,交换是条件,分配是结果,消费是最终目的。投资的提高要求相应的消费提高或者出口的提高,经济才能顺畅的运转循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各有各自的作用,其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国际上大多数都主要是以消费带动经济循环,消费所占的贡献率最大,有的高达 90%以上,走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大要素拉动经济增长轨迹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各个要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对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再计算各个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提高的贡献和拉动率指标,用以测量出GDP增长量和增长率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要素各自的贡献和拉动程度。计算整理得出我国1978-2012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统计数据,见图2。
对上述图2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可见:1978年以来,消费需求对我国GDP的年均贡献率为54.78%,年均标准差为16.13%,平均拉动率为5.39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对我国GDP的年均贡献率为39.45%,年均标准差为20.84%,平均拉动率为4.22个百分点;净出口需求对我国GDP的年均贡献率为5.77%,年均标准差为22.72%,平均拉动率为0.31个百分点。
从图2上看,整个35年期间,三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时有交替。资本形成有时与最终消费对应互补,有时与最终消费合起来一起与净出口对应互补。应该说,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贡献率和拉动率最大,同时数据和图形也显示,其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程度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也是各要素中波动幅度最小的部分。如果分阶段来进行分析,2000年其贡献率基本一直低于投资的贡献率,反映我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特征十分明显。尤其在2009年这个极端的年份,资本形成于净出口之间呈现非常显著的对应互补关系,国外市场需求疲软给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依赖国内加大投资弥补,资本形成对GDP增加的贡献率接近了90%,拉动程度为8.1个百分点。郑学工(2007)曾对中国和国际上多个其他国家的投资贡献率和消费贡献率进行了比较,文中指出“我国投资的贡献率比其它国家高,而消费的贡献率比其它国家低”,“1979-2005年,全球的投资贡献率为23.15%,消费贡献率为77.14%,几个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投资贡献率分别为20%、18.16%、
10.19%和26%,消费贡献率分别为 89.17%、73.16%、69.12%和91.18%;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投资贡献率分别为13.19%、24%、20.11%和27.15%,消费贡献率分别为82.16%、75%、70.13%和 69.11%。形成对照的是,我国的投资贡献率为35%,消费贡献率为57%左右,投资的贡献显然高于其它国家, 而消费的贡献则低于别国”。因此,如何转变增长模式,提高国内消费是我们将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此外,关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外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进出口一向被视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受到高度重视,然而经济运行指标显示,净出口贡献率和GDP的增长非强度相关。究其原因,我们知道净出口反映的是国外市场对本国产品的净需求,它是出口和进口两部分的差额,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综合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首先,高投资、低消费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过度以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对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有限,并且可能会造成不良的恶果,尤其是在面临着挤占需求情况下,会产生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利润下降、失业增加局面。此外,投资激增可能会带来经济过热的问题,一般说来,投资源于储蓄,但我国实际是高投资与高储蓄并存。近年来居高不下的投资并非来自储蓄,而是源于央行货币的超额投放。需要补充的是,大量依靠投资拉动还会使目前已经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次,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果的手段,消费不足严重限制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和协调。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益和效率。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以消费为支柱,消费要素所占的贡献率远大于其它要素,2012 年全球最终消费率平均接近85%,我国只有49%,相差巨大。在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最小,是经济增长中最为稳定的因素,而我国消费率偏低则严重削弱了这一稳定器的作用。消费率太低也反映国民福利水平低下,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会加剧消费与投资比例进一步失调,增强对出口贸易的依赖,使经济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最后,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最大,出口导向的模式难以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出口受到外部的不可控因素较多,过度依赖出口,经常项目一直保持顺差容易导致我国外部经济严重失衡。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口产品受阻,出口数量金额急剧下滑,外向型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在目前全球经济恢复形势尚不明朗的局面下,想要依靠出口拉动中国经济高增长已不太可能。
(二)政策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理性选择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主导型、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走以消费为主的发展道路,形成消费、投资、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首先,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非常广阔,而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消费潜力惊人,为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们应分析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提高中低层的收入水平;扩展农村消费能力和消费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健全金融体系,建立现代消费文化消费观点等等,形成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的良性增长形式。第二,降低投资率,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长期的高投资必然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投资与消费关系的不平衡。从国际情况和我国国情来看,投资率应该控制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下为宜,才能提高消费率,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要注重对投资结构的优化,政府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医疗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从而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增加消费支出。第三,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过去我国建立在低成本优势尤其是廉价劳动力优势基础上的外贸格局将不复存在,当务之急是促进出口结构的升级,加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的能力,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借助市场多元化来规避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郑学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需求走势分析[J].统计研究,2007(9)
2.张需松.三大需求要素对我国GDP的贡献[J].宏观经济研究,2003(3)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6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 外需拉动 内需拉动 消费需求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财富缩水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5月,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065亿美元,占我国外汇储备的28.19%,除此之外,我国还大量购买有房贷美、房利美等美国公司的长期有价债券。美国雷曼公司破产,我国―些商业银行在里面也有投资。总之,我国外汇储备在美国的投资应有10000亿美元左右。在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见底的情况下,对我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现在还很难量化。但不管怎么说,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人之一,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开始缩水。我们已经遭受了部分损失。如果危机进一步恶化,这种损失可能会更大。
(二)外贸出口下降
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同时受危机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国外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导致中国的出口受挫,同时也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2007年对美直接出口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近两成。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明显放缓,仅增长5.4%,低于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6.6%,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出口总值增长21.4%,低于上年同期64个百分点;进口总值增长28.6%,高出上年同期9.4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41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6%,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受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三)经济增长放缓
美国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2008年以来的国民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已出现端倪。从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起,一直到2007年达到11.9%,连续5年经济增长超过10%(见图1),连续5年一路上行的经济在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放缓,一季度经济增长10.6%,第二季度增长10.1%,第三季度增长9.9%。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这2.3个百分点中有1.2个百分点来自出口减速。经济增长放缓一方面是过去5年“防过热”政策主动调控累积效果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给经济增长回调增加了压力。
二、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
(一)内需和外需的概念界定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需和内需都是经济±曾长的重要动力。外需和内需共同构成了―个国家的总需求。有关外需和内需与总需求的关系国内学者用三种方法、三套指标做了界定。第一种方法是在支出核算国民收入恒等式基础上的分析,所用指标:内需为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按支出榜簿GDP中的国内投资与国内消费之和,外需为净出口,总量指标为CDP;第二种方法为建立在最终需求基础上的需求结构分析,所用指标:内需为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按支出法核算GDP中的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之和,外需为出口,总量指标为最终消费。第三种方法是建立在投入产出核算法基础上的需求结构分析,所用指标:内需为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中的国内产品中间投入、国内最终消费与国内投资三项之和,外需为出口与进口两项之和,总量指标为经济活动总量。总之要研究内需、外需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概念界定,而内需不仅包括国内投资需求而且还包括舌消费需求,本文所讲内需只涉及到国内消费需求,而不包括国内投资需求。
(二)外需拉动转向拉动内需的必要性
1、外需减弱趋势难以改观。外需贡献率明显出现下滑,进出口比重下降。2006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外需贡献率明显出现下滑,进出口比重下降。2006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3%,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7%,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见图2)2008年1~9月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内外因素交织加剧了出口困境。据海关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总值达1234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进口5675.7亿美元,增长30.6%。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
从发展趋势看,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3.7%,比2007年放慢1.2个百分点。这无疑对我国的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出口贡献的需求也会变弱。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存在,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消减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对出口企业的竞争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按照目前的世界经济趋势判断,今后两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净出口可能会继续下降。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进一步减弱。
2、内需拉动经济空间很大。拉动内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消费需求处于稳步增长阶段,仍然有增长的空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虽然很快,但实际增长水平并不高,2007年消费实际增长12.53%,而在1997-2007年这一时期,2002年和2006年消费实际增长分别为13.3%和12.57%(见表1),均高于2007年的增长,消费实际增长还有空间。此外,我国的消费率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西方国家比仍然很低。西方国家的消费率一般维持在70%以上,我国只有55%。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42%,而国际平均水平则在60%。最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存在很多积极的因素推动消费持续的增长。比如说城乡居民收入连年提高、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等。
三、技动内需的措施
(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收入决定消费,收入是提高消费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远低于
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初次分配中存在的分配不平等等原因,使得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相对而言缓慢很多。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差距对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每增加0.01,消费平均减少约0.35%。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经导致了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2000-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就从0.796下降到0.740。因此一方面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工资等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及国家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还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二)改变消费观念,增加消费信贷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居民要逐渐改变传统的“节俭朴素”“勤俭持家”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要从重视物质消费改变到物质、精神双重视,从重视现金消费转变到现金、负债双重视,从传统消费转变到现代消费等等。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信贷的作用更加突出。消费信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信贷手段鼓励消费,促进消费市场活跃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适当降低消费门槛,如还款期限、首付款比例等,使得更多的居民符合贷款比例;扩大消费信贷范围,除了汽车、住房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如首饰、旅游等消费品的信贷;最后除加快建立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外还要健全个人信用评估制度。
(三)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
消费环境对居民的消费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改善消费环境、整顿市场秩序、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打击非法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证居民正常的敢于、乐于消费的心态。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消费环境的整治,营造健康、透明、文明的消费环境,从而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在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提升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如汽车、住房、旅游、健身、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