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平衡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平衡原则范文1
1.1要在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的前提下,建设城市生态园林
生态平衡是一种处于非常稳定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中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能够相互的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能够达到相对的平衡,该系统中的整体效益最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把自然景观、各种植物、江河湖流、地形地貌等因素协调的组织起来,引入到城市生态园林布局当中,使整个城市既具有生态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例如天津、南京、合肥等地区就已经开始把园林和生态植物、绿地、森林等相结合,建设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生态园林景观。
1.2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时候要遵从“生态位”的原则
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空间中的地位。生态位体现了物种和物种、物种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景观的审美价值和综合功能。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时候要遵从“生态位”的原则。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首先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选择最合适的植物种类,避免植物种类之间互相竞争。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复层群落结构有利于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形成最优美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要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植物、树木,例如对于处在干旱地区的城市,应该选择抗旱耐寒的植物。一般来说,具有抗污吸污、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的植物能够作为大多数的城市的生态园林种植植物。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例如槭树可以和杜鹃这样配置,槭树的树干比较高大,可以有效的吸收上层较强的直射阳光以及较深层的土壤肥力,而杜鹃属于林下灌木,只需要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就能很好的生长。两类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可以一块配置,既能保持群落和生态景观的稳定性,又能提高城市生态景观的综合价值。
1.3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时要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还反映了群落的动态和稳定性。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时候,要保持生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物种能够充分的利用空间资源、生物资源,并且它们彼此之间还能够相互的补充,使得整个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呈现出稳定的形态,从而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2结语
生态平衡原则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当地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有着巨大的副作用,因此要求在建设中注重兴建生态水利,通过科学而合理的规划设计将副作用降到最小,最大程度地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完善当地水利设施,满足生活、生产等需求。现代水利工程在其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灌溉、排涝、防洪、发电、渔业、生态与环境等水利工程体系,其功能已从简单的基础功能转向基础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并重,且生态环保功能愈加显著。
1、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必然性
人类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但是这样大型的工程活动必然对当地固有的生态平衡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的、短期的,也可能是间接的、长期的,无论怎样,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生态平衡原本就是动态的,大自然通过内部的不断调节来维护生态平衡,一旦不能自我调节就会发生自然灾害。人类想要在开发利用大自然过程中打破那种不利于本身发展的生态平衡,就需要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规划设计,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当地固有生态平衡的影响。
2、生态水利工程基本的设计原则
2.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实现安全性与经济性,成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生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工程建设要先以自然发展为规律,确保自然环境的正常发展,对于设计施工来讲,必须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满足水文学以及工程力学的要求。工程设计真正思考到所处河流环境和能够发生的自然灾害,将抵抗自然灾害为基本原则,严格控制施工规范。对于河流的纵横断面设计既要考量到河流地理地貌,也要考量到河流泥沙的堆积、冲刷以及变化动向,这样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的改建修复能够更加安全、持久。
2.2、空间异质性原则
某一区域的空间异质性高,就体现出缔造多样的小生境,可以令更多的物种共同存在。否则,假如因为非生物环境过于乏味,生物群体的多样性一定会出现下降的趋势,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比例都会产生变化,形成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和恢复生物群落的不同险,可是这并非标识主要通过人工进行直接种植或者通过引进鸟类、鱼类及其他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关键点应当是尽量提升河流形态的异质性,让它可以顺应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则,让生物群落的不同点可以恢复。(请删掉此段)
2.3、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具备了自行组建、自我修复的能力,给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将河流的自净能力融入进去。河流系统的自然因素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把工程自身以及河流环境己经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相结合,不可以将认为作用片面的进行夸大,(删掉此句)这样不仅可以让工程建设的经济成本获得控制,也有效保证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让生态水利工程获得更多的经济与效益。
2.4、景观尺度以及整体性的设计原则
为了确保河流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迅速的修复,要本着大尺度长期性的修复原则。河流生态环境属于一个动态的展现过程,都要通过长期不断的发展。所以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时,要对河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对河流的演变过程进行掌握。确保整体性的设计原则,让河流可以从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方面,获得有效的修复方案。
3、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对水文情势和水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但会改变工程河段的水文情势,也会影响到整个流域。筑坝使河流非连续化,库区由原河流生态系统变成了湖泊生态系统,其水流速度、水域深度、水温和水流边界条件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蓄水也多会导致库区地下水位升高。坝下河道内径流量、径流过程、水温及流态明显改变,坝下河道减脱水多导致沿岸地下水位下降。通常径流调节能力强的水库上述变化幅度很高,径流式水库变化就相对没那么明显。
3.2、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水利工程可改变所在地区降水、空气湿度、温度、风向等气候因子。当水库工程建成蓄水后,库区形成水面,使该区域的水热交换方式以及强度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当地气温发生变化,一般会提高库区平均气温。另外,库区蓄水、水域面积增大,也使水库及其周边蒸发量、降雨量及湿度增加,使当地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一定程度变化。
3.3、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后,库区水流速度变缓,水中的溶解性矿物质减少,溶解氧量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可能性增大。进入库区,水体的建设垃圾和工农业废水,其含污染物种类多、成分相对复杂、难降解,而库区流态又不利于水中污染物扩散,导致库区水体水质的污染。
3.4、对土壤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护工程沿岸及下游农田免受洪水冲刷,减缓土壤侵蚀,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但水利工程也可能引起水库周边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变化,蒸发量加大,进而将可能导致或加剧库区周围土壤盐碱化现象。
3.5、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使自然河流及沿岸渠道化、人工河网化、岛屿化,压缩了野生生物生存空间,降低了河流及其沿岸生境多样性。筑坝建库,导致河流的不连续化,破坏河流水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与繁殖,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水体污染,不仅危及河湖水生生物生存,也恶化河湖沿岸生物的生存环境。以上影响均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降低。
3.6、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后,库区岩土结构、地下水水位、水压等一系列物理因素的改变,可能导致地震、山体滑坡、塌岸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水库蓄水导致地壳应力增大,易引发地震。库区地下水位上升,易引发滑坡、坍塌等事故。
4、水利工程的生态规划设计要求
4.1、提供水生态中生物的生存、繁殖的空间
生态水利工程将河畔植物植被,河流中的河道、堤防、水流等连接在一起。进行水利建设的生态设计时,通过对现有自然地形、地貌的科学配置和功能改进,建立一个能使水环境、水、阳光、土壤、生物等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水生态系统。水资源中的河堤坡脚位置的护底上,有较高的孔隙率和多流速的变化带,适合多生物的生长,也为鱼类提供了繁衍的场所。水利工程中的河流两岸的绿树和草丛为昆虫、鸟类提供了觅食场所。
4.2、生态规划设计应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资源中水体的自净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由于受到氧化作用,转变为无机物的过程。水资源中的真菌和细菌摄入营养物为污染物,细菌部分被吞噬,并污染有机物分解成为无机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无机物可以为藻类植被提供营养,同时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氧,以供其他的水生物利用。水资源中过多的藻类被浮游生物、虾、鱼所消耗,在水资源的食物链中,将污染浓度降到了最低值。生态水利设计时,增设的鱼巢、鱼道等,形成不同的紊流和流速带,这非常有利于氧从空气中传入水中,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中的溶氧含量,有利于需氧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由于水资源中的植物能吸收无机物类的营养物,其植物根系成为以生物膜形式存在的微生物附着的介质,这就促进了水体的净化,有利于改善水系统的水质。
4.3、生态规划设计应发挥调节滞洪补枯、水量的作用
水利建设中生态河堤的植被,具有储蓄水分的作用。水资源中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得河堤中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在水资源丰富的期间,河堤中的水开始渗透,河堤孔隙开始蓄水,减少了发生洪灾的可能。在枯水期间,原来储存的水开始渗透入河道内,起到滞洪补枯,调节水量的作用。
4.4、生态水利设计要结合环境工程设计
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技术的理论,达到水质同水量同步,结合水环境污染,设置相对应的防治工程。水利工程中的作用水量,要考虑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在雨水季节或枯水季节中,不同的应对措施。生态水利要立足在水利建设和环境生态之上,将水量的高效利用和水质的有效优化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水利建设中的生态平衡。
结束语
总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应认识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注重环保基础设施、景观水利、农田灌溉工程的设计,同时融入河流自我修复理念,利用这一理念提高河流的自我修能力,或利用其防治污染,保护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维俊.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现状[J].内蒙古水利,2014,01:71-72.
生态平衡原则范文3
关键词:湿地 尊重自然 体现生态
0、前言
城市湿地公园主要包括湿地和陆地两个生态系统。湿地是整个城市湿地公园的主体,是公园重点开发保护的对象及游人观赏的重点。我国湿地类型多种多样,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湿地公园类型多样,景观丰富。湿地发展有合理之道,也有不当之路,合理的发展之策既要能够充分颗粒到城市,人和环境三者的利益,又要兼顾可持续性和景观特征表现的多样化。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如要考虑多方利益,各方则必须妥协,这种妥协将不但能使动植物栖息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融洽共处,而且能推动他们之间的互利互惠,共同繁荣。
1、项目概况
生态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增城,是一片在河道内种满茂密荔枝树且地势较低的岛屿,这片荔枝林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旁边有着原始的旧村落,整片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设计原则
从完全生态的理念出发,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从五个方面严格体现了设计原则。
2.1、系统地保护整体的植被
项目用地原本是一片茂密的荔枝林,配有少量榕树等当地常见树种。因此,只要能够完整地将这个有机的植被系统保存下来,生态公园的基础就自然建立了。
2.2、完整地保留动物的生命动线
根据基地内的家禽和野生鸟类活动的方式和路线,设计中的道路和景观节点保证不切断和毁坏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时考虑对它们活动的集中区域预留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好的吸引野生鸟类的自然环境。因为江边有大量浅滩,特别适合鸟类寻找食物,所以能够为鸟类提供天然的觅食场所。
2.3、避免对土地采用硬质化的处理方式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硬质园路和铺地的比例,尽量采用能够透水的设计方式。另一方面,在处理水岸关系的时候,不使用硬质岸边的做法,全方位保持水土平衡关系。
2.4、尊重项目用地的原有地形地貌
设计特色依照项目本身特色展开,不轻易的改变土地和水体的高差关系,保持长期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遵循植物自然生长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5、杜绝一切对生态有不良影响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材料的应用。
改善传统的、对环境具有一定破坏作用的施工方法,探索全新的生态景观设计和施工手法。
3、设计特色
有了系统完善的设计原则作为指导,设计紧紧围绕生态自然的理念展开,能够充分体现出相对应得五个方面的特色。
3、1、在设计全面开展之前,针对用地内的植被状况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不仅仅摸清了主体植物的分布位置、生长习性和组群特点,还对一些重点保护和景观展示对象进行精确的定位,形成了完整的项目植被资料。使得整体的设计建立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之上。同时,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还实时调整设计方案,包括路网、景观节点的内容,力图保证原有的植被系统可以更好地存在和发展。设计还要求对场地内一些有害植物进行有效清理,并且保留了大量荔枝树的枯木作为景观特色,向人们生动地展示自然界生态循环的变迁,激起参观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深层次地体现生态公园的内在本质。(图一)
3、2、根据当地农民放养家禽的习惯方式和固定路线,我们不仅仅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和活动流线,还考虑了环境对野生候鸟的吸引,并且为了不影响动物的日常活动,对这些空间和流线都做了标示,善意地提醒游客不要打扰鸟类的正常栖息和活动。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对动物活动的关怀是一种创新的理念和尝试,虽然效果和方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却能够有效地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图二)
3、3、在园路和景观节点的铺装设计上,我们采用了用环保砖和木才两种主要材料。用环保砖铺设小路和景观节点的时候,严格控制施工做法,尽量避免大量使用石灰、水泥等含碱性和酸性的粘结材料,一方面以免破坏土壤酸碱平衡的结构,另一方面,适当的空隙可以增加硬质铺地的透水新能。在滨水的园路和景观处理上,更是基本杜绝使用硬质铺地,采用木栈道和木平台的模式,不仅有良好的透水性,同时木质材料的使用令设计更加具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针对水土流失和水岸塌方的问题,岸线的维护并没有采用一劳永逸的硬质水岸处理办法,而是采用传统的打木桩护土做法,既节约了大量的建设成本,与又有效维护了土地与水体的生态平衡关系,可谓一举两得。(图三、图四)
3、4、项目用地比较低洼,每逢雨季,都会造成部分甚至全部区域被洪水淹没。因此,设计的最难点就是必须抉择是否要改变地势和标高。我们经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后决定,完整地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原因在于,现有的生态平衡时建立在水土平衡的基础上的,洪水会造成一部分树木被淹死,但是也会为土壤带来足够的养分,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生态自我调节,是可以接受的环境自我更新,不应该认为地破坏这种平衡关系。我们只需要保证景观设施在洪水来临的时候不会大量损毁就好了,而不应该舍本逐末地对地形地貌做改造。所以,在此原则下,设计完整地保留和发扬了原有的用地环境特色,高低错落皆随自然成景。(图五)
3、5、设计的开始不在于图纸,设计的过程和完结也不仅仅落实在图纸上,而是全方位地与实际相结合。首先,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将工作重点放在具体、精确和科学的调研上,而不是机械地重复景观设计常见的“套路”。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立足于从整体的环境资源到项目用地的局部生态资源中寻找创作灵感,使设计理念来源于自然,服务于自然,升华于自然。贯穿整个施工的过程中,设计的具体细节不断地根据现场的需要、植被环境的特点和地形地貌的特征进行着调整,施工方法也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地尝试着改善和创新。
4“、尊重自然、体现生态”的实际意义
生态平衡原则范文4
21世纪环境问题备受人们的重视,因为人类只有这一个地球,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的环境必须受到保护。而我们国家,顺应当前的世界潮流提出了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本文要谈的关于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只是在此大方向下的一小方面问题,但它包含的内容却是十分丰富,本篇文章将在此对生态主义的概念做出剖析,并且阐明生态主义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及设计依据,提出一些生态主义园林设计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主义;园林设计;策略
1生态主义与园林设计探究
1.1生态主义概述
生态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自然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以使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生态主义崇尚多元化的意识,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和社会平衡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反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无尽的物质欲望。在现代社会,伴随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转变,经历了物种解放论、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的一步步变化,生态主义以一种全新的思潮出现,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在生态主义的视野中,人类应该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包括,人类应该和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人类对自然界有保护的责任;以自然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此外,人类对后代的发展也要负责。
1.2什么是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又称山水园林,是在生态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园林模式。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的生态过程及能源与物质的利用方面是十分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而且,生态园林可以用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代谢城市废物,减少城市污染,保护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而保护城市环境,以防止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生态园林还可以对当地的物种保护以及区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从园林的角度讲,生态园林也是一种供人休憩、观赏、娱乐的风景区,可以满足人们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和闲暇时刻的休息需求。生态园林具备多方面的优点,因而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超越了普通公园的局限,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3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生态园林的设计必须依据一些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更高的生态平衡。一般都要遵循以下原则:最重要的是生态平衡原则,它讲求生态系同内部的各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协调,使得生态系统的效益最大化;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原则,一个生态系统要想结构稳定,必须有足够多的物种,构成足够多的食物链条,从而形成巨大的食物网,这样的生态系统才不会被轻易破坏,而且物种多样性也可以提高生态园林的观赏性;整体性原则也很重要,生态园林首先来说是一个园林,因此必须要考虑的是园林的区位选择及布局安排,这些必须要与城市环境相结合,使园林和城市的生态系统融为一体,还要考虑经济问题,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维持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及在初期不稳定时的保护作用;生态园林在建造时还要遵守景观连通性原则,即维护城市中的绿地与园林中的自然绿地之间的联系,这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与园林生态系统融为一体,使得城市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垂直和水平生态结构更加丰富全面。
2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策略
2.1多样式的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是美化城市,提高城市可观赏性的可以改善城市生态坏境的良好措施,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地形及纬度特点,建立起各种不同样式的生态园林。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他讲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整合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虽然在美感上有所欠缺,但是它可以保护城市环境,发挥减少灾害、促进生态平衡;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即是在不同绿地条件下,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花、果、草药,可以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增加经济收益,满足市场的需求。
2.2多功能型的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应该具有多种功能才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改善环境,生态园林要有大量且种类繁多的植物,来吸收城市生活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各种其他废气,更新城市空气,维持氧气平衡;植物有减低噪声的效果,特别是成片的林带,能使声波被极大地反射到其他各个方向,从而较大程度上的削弱噪声的分贝;还可以吸收各种粉尘,杀死细菌净化空气。大型的生态园林就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而大型的生态系统可以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影响,起到调节小气候的效果,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调节温度和湿度,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植被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
2.3富有美感的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是一种景观,因此,它属于一种美学实践,所以必须有美学上的依据,才能建立起更加适合人们观赏的生态园林。生态美学实际上就是美学的生命本色,是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走出人类的生存发展困境的绿色通道。它强调美学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主张将生态美、环境美作为美学的研究中心,从而实现美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的多元统一。生态园林美学的主要特点是: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相互协调而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保持物种多样性,真实模拟自然中的群落结构,使群落或环境中的物种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都与真实的群路结构相应;遵循互利共生原理,使各个物种能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双方获利;运用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协调的原则,采用疏密结合的造景手法,造出具有季节特色给人以美感享受的生态园林。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人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心度越来越高,而我国政府也相应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视为实施战略的关键所在,要求各部门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完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建立环境友好型城市,生态园林型城市。而生态园林型城市必须具备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在规划设计上必须依据物种多样性原则,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物种进行合理搭配,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终形态,而这一过程却是十分的不易,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经验,以求早日达到这一目标。
作者:汪婷 单位:南京中山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生态平衡原则范文5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生态平衡原则范文6
关键词: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区的规划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区规划,将是未来风景区规划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但是由于各个风景区的自身的特点不同,加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经济效益的冲突关系,因而在实施规划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困难。下面我们就来就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进行一些探讨。
一.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虽然目前理论上对这一思想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位,但是其丰富的内涵对人们的指导是显而易见的。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种体现和发扬。所谓的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在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下,在其现有的承载范围内,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充分协调好人类需求和风景区之间的供需关系。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
(一)保护优先的开发原则
风景区充分的自名胜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不管是风景区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护优先的原则。所以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在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适度开发,才能使风景区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风景区的规划,说到底也是要为人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才能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就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候,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求,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区。例如,考虑到残疾人行动不便,可以设计一些无障碍设施;在合适的位置设计休息区和食物供给站;在爬山的楼梯上增加护栏,增加安全性的同时又能方便体力较弱的人上下。只有以游客的利益为先,把游客的需要放在首位,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三)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
风景区的建设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风景区的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补和恢复。所以,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是风景区规划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环境的承载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想维护生态平衡就要在风景区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规划,这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是一个风景区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良好的自然风景。优美的自然风景,清新的空气,才能使人流连忘返。只有风景区的生态平衡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
(四)整体规划原则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风景区规划所要考虑的另一个原则就是整体规划原则。整体规划就是要使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不能只考虑环境规划而不考虑经济效益,也不能只顾经济发展而不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只考虑到自然环境的规划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风景区没有了经济基础支撑,就不可能实现良好的规划;如果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然保护,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景区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要做到三者兼顾,对风景区进行整体的规划,才能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
(一)实施品牌战略
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什么都讲求竞争,有利益就必然存在竞争。风景区的存在和发展,也离不开竞争。风景区想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扩大知名度,提升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实施品牌战略,否则,谈何可持续发展,谈何规划?风景区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二)树立自身特色
风景区的形成是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结晶,因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处于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不同的特点。树立了自身的特色,才能吸引更多地游客,扩大风景区的知名度。发现和扩大这种特色,结合市场需求和景区的资源特点,才能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四.结束语
本文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对风景区的规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想要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那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进行风景区规划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树立全局的、长远的、发展的思想,才能创造出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0
[2]万幼清. 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探讨[J]. 当代经济管理.2006
[3]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莉,王楠. 浅析旅游可持续发展[N].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