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97-02

引言

世界经济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的分支,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设立,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更好的了解世界经济形势,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世界经济专业,近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在世界经济领域有所专长的人才。但对国内七所重点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显示,世界经济硕士培养中还存在专学不分、实践不足、课程设置趋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对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研究方向。基于对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七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我们看到,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按照世界经济学科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世界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与投资、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与国别经济研究等;个别高校如南京大学基本按照地理区域将研究方向分为美国与欧盟经济研究、东亚经济研究、区域一体化研究。整体来看,研究方向的相似度较高,以宏观经济研究为主。另外,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采用导师负责制,授课模式以集体授课为主,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

2.培养目标。七所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一,但十分清晰明确,概括起来就是要培育了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能够洞察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研究中外现代经济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具体又包括两类:一是对中国经济运行、国家经济政策和世界发展状况十分熟悉,能够运用各种经济学原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熟练把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各种世界经济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学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3.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需要,为受教育者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其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反映的是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以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方式,学位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达到所要求的学分并经中期分流考核合格后,即可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

二、当前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方向不够细化。从目前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没有所谓“最优模式”,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全球经济形势不同,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方针也不同,因此我们在研究世界经济领域问题时,应该既研究具有普遍规律的宏观问题,又探讨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的具体问题,中国现有世界经济专业的培养方向大多比较宽泛且偏于宏观,明显不够细化,因而针对性不强。

2.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虽然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但是在实际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这样一种倾向,因此这种单一的“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培养模式对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当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培养过程中也比较注重校外实践这个环节,包括聘请校外导师、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但是大部分由于各种资源的制约,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理想,与预期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3.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不足。课程设置是根据研究方向来制定的,由于中国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相对宏观,所以从课程设置来看,都是比较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世界经济格局进入调整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又使得所有的经济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在实践面前显得有些“滞后”,一些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需要通过更具有时效性的课程设置和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研究。

三、完善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增设研究子方向。在培养方案中,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优势及地缘特点增设研究的子方向。虽然研究的是世界经济,但我们的最终立足点是通过学习世界经济,为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专长及学校所处的地区情况将研究方向细化,形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既可以避免趋同性,同时又可以更好地为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服务。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2

【摘 要】

>> “一带一路”战略下跨境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天水市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及其新常态的研究 旅游产业如何对接“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拓宽产业合作空间 “一带一路”下如何建设港口 “一带一路”下的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问题浅析 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带动地方发展 “一带一路”促进和平与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专题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税收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一带一路指引下电子商务发展走向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12-27.

[4] 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5(3)89-9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积极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子商务合作[N].中国证券报,2015-5-20(A02).

【作者简介】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回归方程

1.引言

加入WTO,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完善,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我国在深层次上参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好地享受了世界贸易的比较利益,对我国近年经济增长功不可没。南通,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积极实施开放经济战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很好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2002年-2010 年是南通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期间南通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35%。

一般理论研究认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经济学家常把“对外贸易”、“投资”和“消费”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国内对于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较多,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但结论却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其中,有研究认为对外贸易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对非出口部门促进作用尤其不强[1];也有研究提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较强,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2];还有研究认为两者关系不能简单而论,比如,张少霞在其《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分析》一文中提出在总需求约束条件下,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在总供给约束下,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等等[3]。

综合以上研究, 我们可以推断: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经济社会所处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差异,即便在同一阶段,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存在,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也不尽相同。

上述研究侧重于一国范围,对地区相关分析涉及比较少,特别对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相关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拟选择南通市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对外贸易对南通经济增长的影响,讨论对外贸易对南通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对外贸易通过哪些途径促进了南通地区经济的增长,希望研究结果能对我国其它沿海开放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实证模型和样本数据

本文搜集了南通市2001年到2011年期间的时间序列,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考虑到2001年正式加入WTO前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内外部环境,如外贸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加入WTO后,我们获得了WTO成员国的进口关税优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商品出口的贸易壁垒,推动了国内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我们选取2001年以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队对方程(3)的残差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模型,估计结果如表5。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5% 、10% 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从而验证了四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公式(3)给出了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南通对外贸易净出口的增长率每变动 1%,能引起南通GDP增长率变动0.016859%;而投资和消费每变动1%,会引起南通GDP增长率分别变动 0.185895%和 0.626768%。这说明投资、对外贸易与消费对南通经济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投资和消费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外贸易。

4.政策建议

近几年来,对外贸易对南通经济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历史数据表明,对外贸易因素整体而言对南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有限,因为南通还没有摆脱供给约束,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出口能力较弱,还以传统产品出口为主。出口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获得国际分工比较利益等方面效果不明显,经济增长还是以我们内部消费需求和投资为主,远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建议南通今后在推进开放型经济战略中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海洋产品产业,提高海产品的深加工能力,统筹产业链,提高其竞争力;充分利用南通教育和科研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提升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引导出口企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国际劳务和工程承包市场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摸索对外劳务出口新模式,实现“走得出去,站得稳”格局,充分发挥南通建筑之乡和劳务出口大市的竞争优势,并带动产品出口,缓解劳动力压力;在纺织服装、机电、化工等传统出口行业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提高出口规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出口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1]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14-19

[2]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10):52-56

[3]张少霞.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2(6):15-18

[4]刘小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9):52-56

[5]李文.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7,(5):49-51

[6]彭福伟.怎样看待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经济增长的作用[J].国际贸易,1999,(1): 15-19.

[7]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1999,(12): 26-30.

[8]Kwan.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panding Export Sector:China 1952-1985,International Economic. 1990:105-116

[9]Johansen 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 integration vectors [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88,(12):231-254.

[10]江苏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劳动报酬占GDP份额;资本产出比;面板数据

劳动者报酬是收入分配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劳动者报酬成为国民最主要的收入,占有国民收入的最大比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占GDP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层面关注的热门话题。数据显示,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以省际收入法生产总值衡量的中国劳动报酬占GDP份额2000年为50.7%,2003年为48.4%,2011年为44.9%,这12年总体是下降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2007-2009年间劳动报酬占比是上升的,原因可能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企业家通常不会随意地解雇劳动者,这就提高了劳动报酬占比。相比世界主要国家50%-60%的劳动报酬占GDP份额的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中劳动报酬占GDP份额SL是通过中31个省份劳动报酬数据除以GDP数据计算而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收入法生产总值。资本产出比(KTY)是依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单豪杰博士计算得到的中国资本存量K的估算数据(1952年基期)比上各省的GDP数据所得到的。投资率INES(也称作资本形成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支出法生产总值中。对外出口比率(Export)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计算得到。从业人员数(EMP)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从业人员数。失业率(UNR) 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城镇登记失业率。

由于豪斯曼(Hausman)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而F检验又拒绝了混合估计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从表中国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结果显示,Ln(KTY)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符号为正,说明随着我国资本产出比的提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有上升的趋势。这一发现与常进雄等(2011)的研究结果显然不同,但与白重恩等(2008)和罗长远(2009a)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资本产出比与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资本的深化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这与中国是廉价劳动力大国,资本积累促使劳动力边际产出提高。如果按边际产出获得报酬,劳动者的报酬将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提高。资本产出比与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正相关,意味着劳动和资本之间是互补而不是替代的关系,这与Bentolina&Saint-Paul( 2003)研究的结论一致。

Ln(INES)的影响系数为-0.283,能够通过显著水平为1%的检验,这表明我国投资率每上升1个百分比,会导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降低0.283个百分点,我国投资的发展会导致劳动报酬占比的降低。这与孙文杰(2012)的研究结果一致,对此原因的解释是:投资率拉动的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之所以与国内投资低效率和过度投资紧密相关。在经济粗放式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纷纷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过度的投资和产业趋同导致了投资劳动回报率和投资效率大幅下降。

Ln(Export)在1%水平上显著,符号为负,说明我国的出口对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有明显促进作用,出口占GDP比重每上升1%,劳动报酬占比会下降0.052%。出口驱动的劳动报酬占比之所以下降,与我国加工贸易中“大进大出”特征以及处于全球化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紧密相关。

Ln(EMP)的影响系数为0.601,能够通过显著水平为15%的检验,这表明我国从业人员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导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降低0.601个百分点,我国从业就业人数的增多会导致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

Ln(UNR)的系数为5.211,符号为正,在 5%水平上显著,说明失业率对劳动报酬占比有明显促进作用,失业率每上升1%,劳动报酬占比会上升5.211%。在经济萧条时,失业率相对高的情况下,企业通常不会随意解雇工人,这就提高了劳动者收入占比。

结论

本文借鉴Bentolina&Saint-Paul( 2003)的理论,推导证明出劳动报酬与资本产出比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个关系扩展出一个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计量模型。通过采用2000-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影响劳动报酬占比的因素。实证研究发现资本产比与劳动报酬占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这与之前推导出劳动报酬与资本产出比之间存在稳定关系的结论相一致。失业率对提升劳动报酬占GDP份额有积极的影响。而投资率、出口占GDP比重,从业人员数对提升劳动报酬占比有负面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中国劳动报酬占GDP份额,我们应该有效深化资本,改革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引进外商投资和提高投资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提高技能劳动供给水平,控制从业就业人数;健全劳动价格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27-41.

[2]孙文杰.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基于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2(5):120-131

[3]常进雄,枫,叶正茂.要素贡献与我国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J].财经研究,2011(5):134-144

[4]吕品.郑莉峰.周焱彬.对外开放与劳动报酬占比――基于1995-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2(1):5-15

[5]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54-68

[6]王永进,盛丹.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J].世界经济文汇,2010(4):33-50

[7]姜磊,张媛.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26-33

[8]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2

[9]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65-79

[10]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2008(10):17-31

[11]Bentolia S,Saint-Paul G.Explaining movements in the labor share[J].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3,3(1),1-33

[12]Decreuse B,Marrek P.FDI and the labor share in developming countries,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R].Proceedings of the German Development Economics Conference,2008

作者简介: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198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和2007年横截面数据,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分析工具,定量地说明了中美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互补性的强弱程度及互补性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美贸易的现状和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了中美双边贸易增长的源泉,结论表明:中美双边贸易联系紧密、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

关键词:贸易结合度 显性比较优势 贸易互补性指数 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中美两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双边贸易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周茂荣、杜莉(2006)等人认为中美贸易发展迅速的根本动因在于:双方在经济上有着很大的互补性。高斌(2006)等从贸易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中美贸易互补性。他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是建立在互补性基础上的摩擦,是源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对中美互补性贸易和贸易产业竞争力的扭曲。宗建亮、熊豪(2007)等认为中美两国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综上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已有的对中美贸易互补性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要集中在定量研究上,但所采用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少;第二,对中美贸易互补性增长的源泉方面缺少深入研究。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采用一个较长的时间序列(1988-2008年)来更准确地验证中美贸易究竟是否存在互补性;第二,利用最新一年的包含各类产品的横截面数据,全面地反映中美各类商品之间存在怎样的贸易互补关系,而不仅仅是反映几个大类商品;第三,借助市场份额模型(程毕凡,1988年),来定量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贸易增长的源泉,进一步研究两国未来贸易发展的潜力。

中美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一)中美贸易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指数是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常用来衡量两国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反之相反。计算公式为:

(1)

式中TCDab和Xab分别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和出口额,Xa为a国的出口总额,Mb为b国的进口总额,Mw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小于1,表明两国贸易联系松散;等于1,则为平均水平;大于1,表示贸易联系紧密。

由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呈上升趋势,1993-2008这16年一直大于1,这表明从1993年开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均小于1,且呈上下波动趋势,这表明美对中在贸易方面联系松散。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强于美国对中国出口市场的依赖,美国对中国进口市场的依赖强于中国对美国进口市场的依赖;第二,中美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二)中美比较优势(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

测度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经常使用的指标有贸易特化系数(TS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本文采用后者。在此基础上,再借鉴于津平(2003)提出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进一步测量中美两国在不同贸易品上的互补性。计算公式如下:

(2)

(3)

(4)

(5)

上述代表式中,RCAx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W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mjk代表j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劣势指数,Mjk表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Mj表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额。Cijk代表i国和j国在k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Cij代表i国和j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它是所有产品类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加权平均值。加权系数为世界贸易中各类贸易的贸易比重(Wk/W)。

如果RCAxik大于1,表明i国在k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数值越大,表明比较优势越显著。当RCAxik小于1时,表示i国在k类产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同样,显性比较劣势指数RCAmjk的数值越大,表明比较劣势越明显。另外,如果i国和j国间的某类商品的Cij大于1,表明两国在该商品上的互补性强,反之相反。

1.根据表2,从大类产品上看: 2007年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制成品,RCAxik指数为1.37,同期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制成品和农产品,其RCAxik指数分别为1.20和1.02。中国农产品的RCAxik指数为0.39,表明中国在农产品上比较劣势。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为652.36亿美元,出口额为388.53亿美元,仅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4%。两国在燃料和矿产品的RCAxik值分别为0.18和0.38,表明两国在燃料和矿产品方面都处于比较劣势。

2.从子类产品上看,中国在制成品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分别有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办公和通讯设备、服装和纺织品,其RCA均大于1。其中办公和通讯设备的RCAxik为2.63,服装的RCAxik为2.69,纺织品的RCAxik最高,为3.82,表现出中国在服装和纺织品方面存在明显比较优势。美国在制成品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分别是化工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办公和通讯设备,其RCAxik值分别为1.33,1.57和2.33。

3.以中国和美国为出口国计算的Cij分别为1.02和0.98, 这说明中国和美国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较大,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较强。

4.两国贸易互补性明显存在行业的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制成品的互补性指数分别为1.41和1.20。制成品的贸易互补指数是两国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主要拉动力量,在考虑了行业权重之后,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制成品行业的互补性指数为0.96,对综合互补性指数的贡献率为94%。美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制成品行业的互补性指数为0.82,对综合互补性指数的贡献率为84%。

5.以中国和美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农产品互补性贸易指数分别为0.26和1.02,表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和美国的农产品进口之间的吻合度较小,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大于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

6.两国的燃料和矿产品的互补性贸易指数都小于0.5,分别为0.20和0.44,表明两国在燃料和矿产品方面的互补性较弱。这与两国都是燃料和矿产品的消费大国,生产小国相关。

中美互补贸易的潜力分析

中美贸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对美国贸易从1988年的100.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3344.9亿美元,增长了32.42倍,美国对中国贸易也从1988年的142.7 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4277.6亿美元,增长了28.98倍。那么影响双方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本文将采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程毕凡,1988)来定量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贸易增长的源泉,进一步研究两国未来贸易发展的潜力。 市场份额模型 :x = m + s(1 + m) (6)

式(6)中,x表示出口增长率,m表示市场扩大效应,s(1+ m)表示竞争力提升效应,进一步分解为s和sm,s表示市场份额的增长,sm表示相互作用效应。市场扩大效应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保持其出口份额不变的情况下,世界出口增长会产生的影响。竞争力提升效应反映了由于相对竞争力的变化所造成的额外出口增长。

利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1988-2008年中美贸易增长的源泉(见表3),结果表明:1988-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累计增长率明显快于美国对中国累计出口增长率,前者是后者的5.59倍。

1988-2008年,中国对美国累计出口增长为7427.48%,其中市场扩大效应为370.35%,竞争力提升效应为7057.13%。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为1500.4%,相互作用效应为5556.73%。可以看出,中国的市场扩大效应对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贡献明显,但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竞争力提升效应。

1988-2008年,美国对中国累计出口增长1327.89%,其中市场扩大效应为1947.4%,竞争力提升效应是-619.54%。而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为-30.26%,相互作用效应为-589.28%。这说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增长完全得益于市场扩大效应。

按照宏观经济理论,影响市场扩大效应的强弹性因素主要是目标市场的收入增长水平;影响竞争力提升效应的强弹性因素主要是国内需求程度、生产技术水平(杨希艳、王笛,2005)。由此可知,在过去的几十年,得益于国内需求的增加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美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靠市场扩大效应,也反映了我国收入水平在过去几十年的迅速增长。伴随着中美经济的稳定增长,产品竞争力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双边贸易将会持续增长,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较大。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根据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较大,表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较小,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强于美国对中国出口市场的依赖,美国对中国进口市场的依赖强于中国对美国进口市场的依赖;两国贸易结合度指数之所以一大一小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在消费水平、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存在于制造业行业,其中办公和通讯设备、服装和纺织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尤为显著;美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存在于制造业和农产品当中。根据贸易互补性指数,中美之间贸易联系紧密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持久的贸易互补性。但是,这种互补性在不同的行业(或产品)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两国制成品贸易的互补关系最为明显。

根据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中主要靠竞争力提升效应,美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靠市场扩大效应。这反映了在过去20年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和我国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两国经济的增长,中美双边贸易会继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周茂荣,杜莉.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9)

2.宗建亮,熊豪.中美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3)

3.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5)

4.杨希艳,王笛.中俄贸易互补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7)

5.程毕凡等.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分析;建议

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和逐步一体化的国际资本市场,促进国际贸易不断深入,加速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增多。会计作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客观、真实的经济活动以专门的方法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帮助有关人员作出经济决策,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资本市场的全球化、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这些经济行为对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真实、统一、可比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作为这一重要经济管理活动的指导依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因此也被推上了会计的历史舞台,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大势所趋、全民所望。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分析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随着市场的国际化,企业需要在会计准则指导下出具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且具有明晰性、通用性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些会计信息按照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审计可顺利通过,这是企业国际化的必要保障。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我国是利大于弊。会计准则国际化可以显著提升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质量,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通用性;可以有效地减少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时的上市成本,并有利于保障中国企业顺利、快速步入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轨道;会计准则国际化可以有效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降低贸易壁垒,对经济全球化快速、良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也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吸引国外投资。会计准则国际化有利大于弊,我们应采取积极采取趋利避害的态度去对待它。

(三)我国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态度。赞成是首要态度。我国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社会进步、是发展趋势,中国会计准则应当顺应这一方向;第二,会计的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强调趋同不等于相同。由于各国文化形态存在差异,适用的政治与经济体制各不相同,不同的经济背景产生的会计准则的适用性也不会完全相同、不同的经济环境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所以趋同是一个各国,趋同化异的渐进过程;第三强调趋同应当是一种全球会计行业互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前提条件公开的、可比的、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应当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平等参与,共同研究协商制定出来的。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方式应当是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努力扩大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努力使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公平合理并充分照顾我国的切身利益。而不应当是我国单方面被动地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新准则引进了许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所应用的新概念,这也是国际趋同的一个明显特点。如对计量属性(基础)的再认识,在以前的会计准则中我们没有金融工具这个概念,也就不可能单独对它进行计量和核算。在这次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我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首次引入金融工具概念,分类也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并在会计准则中对这四类金融资产的计量方法也作出规定,这让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计量更加清晰,也让会计信息使用者能题更好地掌握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志况。我国财政部在2010年10月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线图,这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明确了时间框架和思路。

二、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是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用来规范会计准则的理论,科学的概念框架体系可以为各项准则的研究、制定和评价现有准则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我国至今也没有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为了适应我国准则体系的建设,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一套立足我国的国情、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环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这对规范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强化会计准则的严肃性、保证会计改革和实施的正确方向有指导性的作用。

(二)提高我国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为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续顺利进行,一大批具有较高执业能力、道德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必不可少,而我国高素质高能力的会计人才较为稀缺,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而且近年来我国的会计新准则、新制度发展很快,很多会计人员对准则的运用感觉很难把握,不能自如的选择恰当的准则来处理业务,这需要我们通过多渠道提高会计人才质量。在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水平建设,并加强会计准则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让会计从业人员也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三)各行联动保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施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是会计行业与国际接轨,更需要各行联动保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施,如生产(研发)人员、人力资源、内部法律人士等各方都需结合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筏,调整工作流程和系统,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形成国际间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必须过程。目前我国已迈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筏,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工程。我们还需不懈努力,不断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持续平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基本准则研究文库[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3]财政部会计司.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国际协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3(2)

[5]何英姿.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其国际趋同研究[J].经济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