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1

摘 要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以及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便捷化的教学过程、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体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会直观的指导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同时也使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育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整合应用

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经指出:“不该把信息技术仅作为学习的对象,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实现教育的根本变革”。用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现代化是促进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学体育课作为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课程,不论是室内理论课还是室外技能课,现代信息技术在授课时的比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随着越来越多的软件、视频、文字资料的不断更新,让学生们可以从以前的单一平面教学过渡到音、影,字的立体化教学中,他们更是可以随时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最短时间、最感兴趣地接收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一、目前中学体育教育的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观念滞后影响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这样并没有真正体现当代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本质的全面理解。其次,教师主观意识影响教学质量。众所周知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在此技能之上创造新的运动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正确体育观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指导示范能力。但有的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倾向于较多安排自己擅长的内容,时间久了定会违反全面发展的原则。最后,教学动作难示范影响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难完成的技术动作,如腾空、高速、翻转等,即使教师做了示范动作,学生也很难看清楚这些快速完成的动作,在脑海里也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但慢动作的示范又影响了动作的完整性及效果性。这时如果教师多次示范动作,重复讲解内容,又影响了教学的进度而且,而且反复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不厌其烦,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降低学生的自信心。

二、中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列出的传统体育教育的不足之处,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的整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势必发挥重要作用。

(一)直观性,教育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的多媒体等资源让学生的从文字、图像、图像、视频、声音等全方位的接收信息,不再是以前枯燥的,乏味的,文字讲解,抽象理解。

(二)生动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平面的授课,因此课堂上充满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激发后主动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形象性,不再是快速的示范动作,不再有抽象的语言,有的只是一遍遍的视频重放,重点慢放,错误停顿。每一个细节都有展示,帮助学生看清楚,看明白。

(四)网络平台开放性,知识不再像以前的慢慢通过看书、观摩课、名师讲座进行搜集,只要网上有我们就能知道,我们就可以拿来利用,无论是教学还是提升自己,知识更新的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多,随时都可以满足教师授课和学生想知道的需要。

三、中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的应用

(一)技术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授课时,先让学生认真的观看视频正确动作,在大脑中有初步的表象,教师进行有目的性的讲解和主要动作的示范,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正确动作。纠正错误动作时,利用录像的慢放和回放功能,清晰的展现动作的细节和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既能解决教师讲重点学生不理解,示范时学生不注意看的问题,又能解决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动作概念,不知道自己错在哪的问题。在最后的展示阶段,利用教学视频和正确动作、错误动作的录像对比进一步强化学生动作概念。此方法的教学可以主要应用在,田径的跳高、跳远、快速跑的起跑、跳绳等动作完成速度快,学生不易理解的项目上。例如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由于从起跳到完成动作,时间在0.5到0.7秒,学生单纯的依靠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讲解很难理解起跳、转体、背弓、最后大腿收腿是如何完成的,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也就不可能。因此录像的使用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理论课与战术教学的应用

在篮球的训练队和篮球单元教学时,涉及到战术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以俯视角度先理解如何的跑动,让学生先对战术配合有感性的认识。实际教授中利用大屏幕可以减少讲解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使老师从讲解和示范中解脱出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纠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理论课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战术,最后由学生进行操作。例如:中锋低位单打战术,如何的从传球,无球掩护,落位要球、单打得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进行讨论,每一组都想出自己的战术和防守对策。通过这样的理论课教学,学生不再感到枯燥和乏味,还能学到简单的战术配合知识,对于他们以后看篮球比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里提到的只是篮球的战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利用网上资源下载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战术教学等软件,从我个人检索来看,pc版的较少,大部分是flash基础制作的,ipad版本的战术板很多。利用软件日常的上课学生兴趣很浓,因此教师在进行室内课教学时可以多采用此类教学方法。

(三)训练队日常管理工作的应用

学生在入队时候的起始成绩,经过每一堂的训练课,学生完成训练的各项成绩和达成目标情况,同实时的记录和分析找出超量恢复的时间。对学生训练情况和动作质量,通过录像回放和优秀视频,进行对比找出不足。这项工作在专业的训练队里是常态工作,可是在基层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学的训练队缺少专业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工作,有的教师也没有训练计划,或者说没有连续的训练计划。学生的训练情况全都依靠自己的经验,使得学生的成绩不稳定,赛后又责怪学生发挥不好。正是没有这些详尽的计划,年度、学期,赛事等等,也没有详实的记录使得我们中学的队员很难在被选拔进入更高层次,我国的竞技体育只能依靠从小训练的队员参加比赛。如果能够规范中学体育,或是学校体育的训练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我国的竞技体育向学校体育转型也不是很过度。因此一些有条件的附属学校就完全可以和高校合作利用他们手中的仪器和设备,提高训练的效果的同时也为中国竞技体育输送人才。

(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应用

在理论课和雨雪天气时的室内课,给学生看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以及获得金牌的奏国歌场景。通过教师言语引导使学生们也身临其境,主动的进行国歌歌唱。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初中二到高2的这段时间正是孩子们叛逆期,在升国旗时学校要求每名同学必须唱国歌,可是能够张口的很少。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单薄,一方面也是自己“面子”的问题,他们认为在被人不唱的时候大声唱很“傻”。因此在教室内利用多媒体的教学,配合情景教学,可以让孩子们放下“面子”让他们重新认识到小学时他们可以大声唱出国歌,成人后他们也能大声唱出国歌,现在的他们也同样可以大声的唱出国歌。我在所教授班级进行了尝试,通过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以及“十一”天安门升国旗时周围的群众大声唱国歌的场景,学生们在之后的升国旗时有70%的学生可以做到大声唱国歌。

(五)教学、教研的应用

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再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他教师的课件和资料。全国的老师在“主题资源空间”、“名师空间”、“大师工作室”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后,通过和其他名师,大师交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为自己的名师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应用的措施与注意事项

首先,树立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体育教学观念。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应用的教育优势,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重点放在培养体育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现代教学素养。同时作为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接受现代信息化教育改革,经常阅读前沿文献,参加学术研讨,了解和掌握信息化体育教学的方式及体育软件方面的知识。其次,加强学校现代信息化建设力度。要重视校园网络建设,合理布局,强化教师课堂运用计算机的网络环境。努力建设适合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信息数据库资源,方便数据积累和后期的资料查阅,以满足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最后,自主开发适合本校的体育教学应用软件。现代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只停留在ppt课件,视频的简单应用,还应该着手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毕竟万物皆不是万能的,只有不断的开发新的应用程序和软件,才能不断的适应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趋势。因此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授课的同时,应该与计算机教师多沟通,合力开发新的,适合本校,本地区体育课发展的主流软件和ppt课件。同时也让自己不断的充电学习,业务技能和辅助教学工具同发展,这样才能成为当代合格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2

1、做好初三、高三教室多媒体设备推广应用与管理工作,培训好老师与学生助理电教员,尽快发挥多媒体设备在复习中的优势,为中考、高考再创辉煌作贡献。

2、集思广益,本学期计划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情况、教学需求、教师培训工作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学校教育技术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调查,从中得到第一手材料,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求现代教育技术发沟亩圆撸以促进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更上一层楼?

3、为了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试验的广泛开展,电脑室计划除电脑课外面向其它学科教学开放,实施网上公开申请使用,让更多的教师能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试验。

4、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电脑室的利用率,使设备尽可能面向学生,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也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修改信息管理平台的部分功能模块,使其的功能更适合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6、在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开设高一学生的用户名,在有条件的学科开展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等教学试验,为我校网络教育开辟新路。

7、为了提高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水平,应以科研为先导,课题为载体,应用为重点,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试验和课题研究,促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议学校请有关专家(如华师大李教授)作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其课题研究的专题报告,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试验等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我校的教研水平。

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建议晚自修教师值班签到改为用校园卡读卡签到,这样既可以方便统计,提高管理水平,又可以杜绝教师把晚自修开始、结束的签到一次性完成的现象,提高晚修值班的质量。

2、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科组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3、制定电化教学奖条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电化教学活动,使电化教学奖教金的奖励有章可循。

三、教学设备设施建设方面

1、尽早尽快做好二个化学成套实验室、语言二室的设计、招标、建设工作。

2、做好电脑一室、语言一室的设备改造和软件升级工作,为高考英语二考试提供合格的设备。

3、建议学校努力争取到财政拨款,做好物理成套实验室、部分教室多媒体设备的设计、招标、建设工作,为创建全国示范高中,教学设备再上新台阶。

4、因电教一、二、三室和物理、生物、历史、地理电教室的电要脑显示器使用时间长(6年),画面模糊不清,已老化,影响教学,计划更换显示器及面板。

以上工作计划设想是肤浅的、局部的,如有不当之处,请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指正,我们会以学校全局工作为重,在学校指导下,认真执行计划,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3

近年来,化学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重点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化学教学自始至终都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既针对高考命题的要求,又适应社会工作对国民素质的需要。由于初中化学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如果教学仅仅着眼于双基的掌握上,学生进入高中后就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高中教学的要求。因此,抓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适应。下面就如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切实做好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衔接工作

用“化学课程标准”代替“化学教学大纲”后,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变化非常大。总体是:淡化了知识体系,降低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化学计算的难度,有的知识已不再作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加强了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科学技术等的联系。强调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轻视学生知识结论的教学。

从传统化学教学大纲与现行化学课程标准的性质、内容、要求来看,两者存在着以下差异: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深入钻研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现行高中化学新教材,仍然是衔接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在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上,都不能很好的衔接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材。因此,高中教师除了深入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外,必须深入钻研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材在编写上,注意知识的逻辑顺序与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密切结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合理构建了教材体系,使教材异教易学,并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同时,还做到了与初中化学的合理衔接。

例如针对学生在进入高一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复习的重点大多放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上等,教材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燃烧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知识的学习,能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等,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有的老师习惯了那种攀高、超前的思维定势,生怕讲少了会影响教学质量,于是在使用教材施教的过程中,大量补充,以求全面。如在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就补充了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高难度的知识。这样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良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事与愿违,而且打击了学生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见到化学就产生一种畏惧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度”。因此,建议在教学时要“展前而不带后”,力求按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高目标的难度顺序进行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研究新大纲,钻研新教材,充分领会教材体系的框架作用,精心处理好教材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的编排问题。

三、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切实做好转变学习方式的衔接工作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五个一级主题内容来看,“科学探究”主题无疑是最具核心的内容,是一种既符合科学知识产生规律又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学习内容,因而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对已经熟悉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学生来说,在高中阶段能否将这种学习方法贯穿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将直接影响并制约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化学教学活动,坚持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切实做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衔接工作,这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关注的核心内容。当前,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的衔接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3.1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指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安排上,除了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外,还要关注课外、校外、家庭乃至社区等活动基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在活动的内容安排上,除了化学实验这一重要载体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口头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书面表达与成果展示等方式;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了以学生个体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是小组合作式探究、导师指导式探究等方式。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教育技术 高职学生 自主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52-01

进入新世纪,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教育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潮流,正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现代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受教育者不但要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且首先要学会学习。学校教育的趋势应成为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这是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

一、自主创新学习概述

自主创新学习的含义: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的学习,界定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自主创新性的教与学,培养和发展高职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造就有自主创新性研究意识和教学艺术的新型教师群体。

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充分展示高科技、高情感时代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这一进取型的人格精神。

二、教育技术对自主创新学习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3.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创新欲望。

三、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设定目标创设情景阶段。

这一阶段为师生共同确定新课题的学习目标和训练重点、难点、明确学习方法。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教材要求进行疏导和归纳,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课堂自主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以形成强烈的达标创新意向。

2.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设计阶段。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设计中,都应该认真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3.合作探究,解难释疑阶段。

本阶段是自主阶段的进一步深化。它包括:(1)生生合作。既包括学生之间行为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2)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达到协调,它是合作的实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给予正确引导。

4.深化练习,内化创新阶段。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本阶段是意义构建和创新的阶段,是互动的升华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并不是高不可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活动要求:(1)建立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特征进行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点。(2)综合设计。教师要根据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促使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完成作业,促进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合作学习对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合作学习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

1.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

2.在合作学习中,在学习者交流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显的外显化了,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

3.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的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

4.在讨论中,学习者之间观点的对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

本论文的研究为高职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提出的自主创新学习模式为全面改革和创新学校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高职教育中自主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得出的有关结论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肖川. 全面认识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年18期

[3]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教师 素质 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05-02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还要对其全而实施德、智、体、美、劳的素质教育培养。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以下素质:

1.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之核心

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决定并制约着着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同时还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到:“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过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质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道德素质是经过千锤百炼、日积月累形成而长期的、决定的作用,它是内因。孔子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都说明道德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道德不仅在于其对于人类的存在、发展、解放、自由的意义;道德不仅是精神的提升和享受,同时也应该是人类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内容;道德不是用来衡量人的所谓理性和感性的对立,用理性驾驭感性,而是使人们的存在及其全部现实活动都作为人而存在。这是道德的实践性特点,它主要不在于内心修养,而在于渗透、贯穿、存在于一切自由意志活动中的价值灵魂性质,就像古希腊哲人多次揭示的关于人如何幸福生活的一种智慧生活方式。不讲道德的人,从长远角度看,不仅不能赚到很大的便宜,相反,有可能连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会被剥夺。

新世纪教师在教育的社会功能多元化,尤其经济功能不断凸现,人们习惯于用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评价个人价值的情况下从事着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这不仅需要高尚的情操,超出一般人的内在品质,而且要敢于和善于用自己的形象影响学生和社会上的其他成员。用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保护自己的利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起码包括: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学生,作风正派,经得起名利、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淡泊名利,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T”型化的知识素质――结构之基础

时代已证明,“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不断发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积累的历史。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正如高尔基所说:“知识是进入天堂的阶梯。”现时代的教师就应该具有全面的知识素质,时代、学生、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趋向综合化,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之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呈“T”型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素结构的基础。“T”字中的“一”表示渊博的知识面,“|”表示扎实的专业知识。首先,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学校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将进一步向综合化发展,不仅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而且除了整个课程系统综合化以外,各单科科目在向综合化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同时迅速崛起,打破了知识封闭化的小局面,变专才为通才、通识是跨世纪教师的战略使命。其次,具有学术专长,精通专业。时代的发展,使得过去的理论和经验难以解释当前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一切。也很难进一步指导今天的实践。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专业中明确主攻方向,并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专长。唯有这样,才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也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讲台上站稳脚跟,在三尺讲台前挥洒自如,左右逢源地解析教材,吐精华给莘莘学子并使之深深咀嚼。

“T”型化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大块:一是生活常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反映知识面哪些部分;二是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反映知识结构中纵向研究的程度;三是教育、心理学知识,反映教师的职业特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仅只是结构不合理,而且知识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将无法体现基础性的地位。

3.复合型的专业智能素质――结构之重要方面

教育发展及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素质尤其专业素质提出了挑战,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这里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新世纪教师起码应具有以下能力:

3.1表达能力。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师职业从来离不开表达,尤其是其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它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作为人师者,没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难完成教育任务。现时代更加要求教师能言善辩,做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功扎实,口齿清楚,发音准确,音量适中,感情丰富,抑扬顿挫,落落大方、具有演说家的风度,让学生在接受的同时,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

3.2科学研究能力。跨世纪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能写书;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研究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科研能力是衡量跨世纪教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教师不仅要解释、组织和管理知识,而且要改编和详细说明课程,不仅要针对每一种环境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和内容,而且要确定其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围绕这些需要组织教学;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追踪大众媒体信息并培养学生批判性的选择和使用公共信息。教师如果不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也会失去思考和发展的活力;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对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新的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另一方面,以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呼吸新鲜空气,吸收丰富养料,检验发展理论,走向理论研究的最前沿, 成为某一专业理论的专家,用最新成果指导学生,启发学生。

3.3创新性的教育能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师在教育过程要敢于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方面,在理论上,敢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针对不同的课程, 选择不同的角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应用于教育领域,走进课堂,教师应能熟练地操作,拥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驾驭能力。如果不能娴熟地运用多媒体等教育手段去获取知识,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3.4社会交往能力。现代学校教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走向社会,现代教育已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事业,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体,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一员;学生也不是以前的那种听话的“小绵羊”,而更像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就要求教师不可能像以前那样 “躲过小楼成一统”,而应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形成多种社会关系,承担各种社会角色。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不能退而回避,必须具有现代社会的交往能力,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掌握时代脉搏,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具有社会活动家风采的现代教师。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考试;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10—017—04

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考试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作为教育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考试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不能因为异化了的考试的存在,就对考试投鼠忌器,讳莫如深。现行的考试固然存在诸多值得改进之处,不尽完美和完善,但淡化乃至取消考试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正像各行业都需要有个质量检测与评估一样,学校教育如果丢失了考试这个测量工具的话,其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监控就会失去科学的依据。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考试——具备科学化前提的考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不可或缺的调控杠杆。

当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考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考试应该如何定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诸多问题,诸多困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毕竟是一种教育行为,对考试改革的思考,离不开教育这个特定的视阈;毕竟是诸多社会矛盾聚焦到教育这个窗口上的表征,对考试的考量,必须纳入社会变革的大系统中统筹兼顾。

考试改革需要智慧,更需要符合科学,遵循规律。考试智慧集中体现在“怎么考”和“考什么”这两个关键问题上,这是考试改革的瓶颈,突破这两个瓶颈,则预示着考试改革的重大进步。

考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好的考试会拉动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坏的考试则会限制教育的发展,加剧社会肌体中的不和谐因素。由此,构建经得起实践检验、具有生命活力、可持续发展的考试机制势在必行。诚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惟有科学的理论、先进的观念观照下的考试行为,才能具有积极意义。那么,科学的考试,立足点与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释放考试的教育魅力,将考试置于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人的宏大成长背景之中,着眼于以人为本、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习者享受教育的美好、规划人生的轨迹、追求终生的幸福所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从机制上看,考试只有糅入创新的元素,才能释放教育魅力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不是一个教育强国;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但却不是一个考试强国。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就不能不重视教育,要重视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科学化的考试。

在中国,考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我们有着源远流长的考试文化,正像我们拥有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古代文明一样,依托于“自然经济+专制体制+思想禁锢”的特色国情,当明清以后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丧失了产生近代科学文明的可能的时候,当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为他所提出的这个“李约瑟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与此紧密相连的一个问题便油然而生了:我们曾经引以为骄傲的考试,尤其是科举考试,因创新活力的渐渐丧失而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最终在清朝灭亡的前夜画上了休止符。作为一种制度,科举考试寿终正寝了,但作为一种文化,科举考试却在中国丰沛的土壤中深深地撒播下了种子,且生命力极其顽强地影响到今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考试,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考试兼具教育性和社会性,是文化传统、政治结构、社会体系和经济水平综合作用到教育上的一个混合体,若指望考试改革有所进展,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狭小的圈子内施展拳脚,而必须把改革的背景放大,放大到整个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之中,惟其如此,考试改革才具有可行性。

目前,中小学的考试,之所以屡遭针砭,屡遭诟病,就在于抽空了科学化、教育性之后只剩下“题目”和“分数”交织成的空壳,宛如失去了灵魂一般,不能发挥其促进人发展的功用。

如果说学校是通过传递经验来实现人的社会化的机构的话,那么,学校考试就应该是一个教育循环向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循环过渡的转折点。考试自然应该是一个发展着、实践着的过程,但更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可以赋予考试以生机与活力。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国际视野”和“本土行动”,同样适用于考试。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立足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进的考试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呢?一切普世性、科学性的考试理念具有超越国界的规律性,借鉴外国先进的考试经验,可以让我们扬长避短,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变考试为评价的理念,美国ACT(美国高校测验)、SAT(学术评估测验)等考试模式,都给正在探索中的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启示与启发。外国先进的考试理论,一经嵌入中国的本土教育文化结构之中,进行实事求是、行之有效的转换,就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些年来,以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测评、高中自主招生为核心的中考改革,以下放、多样、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为核心的高考改革,在一定范围、一定区域内实验和实施,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应该说为以后的改革进一步深化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