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

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范文1

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为实现目标,将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难得的机遇。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等方面已初步具备基础,但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基础薄弱、网络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隐患等问题。

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实现物联网在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等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并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

意见指出,将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抓紧推动制定完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快物联网相关标准、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同时,将加强财税政策扶持,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

2012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委在7个领域开展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位列其中。该应用示范工程以现代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加强集装箱海铁联运信息共享,提高业务协同水平和服务效能,建立铁路、水运业务衔接联动机制,实现了港口、铁路集装箱联运全过程物流信息的无缝衔接。

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范文2

广电集团前身是军工企业,后来企业经过多元化发展,但主业还是制造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很多企业,广电集团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尽管如此,广电集团董事长赵友永和决策层团队觉得企业的转型升级仍迫在眉睫。作为一家以传统装备制造业为主业的企业,广电集团已经着手退出模具制造业,拓展了服务业项目,但主要业务还是无线通信、金融电子、机械加工、计量检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管理等方面,服务业其实并没有成气候。

赵友永带领核心团队分析了金融危机之后企业未来发展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于 2008年提出了“高端高科技制造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的新战略定位。广电集团将它作为公司从传统产业向现代高端产业迈进的理性认识,同时也作为公司“转型升级”的目标把高端服务业确立为公司未来的强大支柱产业之一。

技术创新

广电集团此次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就是持续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集团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 8%以上,并通过不断整合国内外优势技术资源,形成了较强的技术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已拥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新产品年产值率均超过80%。

ATM的研发制造是广电集团的一个骄傲。1999年广电集团接管了广州运通科技工程公司,当时广州运通科技工程公司只是一家销售过 1400台机器的 ATM制造企业。很多人并不看好广电集团的进入,因为 ATM制造是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而且 ATM的核心技术还被国外行业巨头垄断。广电集团提出了专注核心技术研发,走技术引领发展的思路,2002年广电运通开始进行“ATM中国芯”的研发,经过 3年的研究,终于通过了国家信息产业部主持的技术鉴定。2010年又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取款循环一体机,赢得了欧美地区迄今最大的循环机采购订单,目前,该产品和服务已覆盖 7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广电集团研发推出的“运通”项目,还使广电集团成为全球掌握全套现金处理技术(包括取款、存款和现金循环模块)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主流企业之一。随着 ATM循环一体机市场需求的增长,金融电子制造业获得了新的增长点。目前,广电运通自行设计出加密键盘模块等 30多个核心模块,在 ATM安防、钞票冠字号识别技术方面成为引领行业技术的企业。

广电集团旗下的海格通信通过不断提升无线通信导航技术,成为行业内用户覆盖最广、频段覆盖最宽、产品系列最全的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承担全天候覆盖全国无线通信网总体单位。

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广电集团实现了制造业向高端攀登升级,同时,为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机制

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范文3

相比互联网创业沸沸扬扬的大潮,总有那么一批人和企业选择静下心来做事。1月9日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就让其中的佼佼者浮出水面。大会宣布了五大科技类最高荣誉的奖项归属,其中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何高端容错计算机会脱颖而出?在市场当中,仅仅拥有填补技术空白的核心产品也许终将昙花一现。要想在核心技术版图上实现真正的Zero to One,成为对国家长期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成果,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还需要构建一套自身创新体系以确保源源不断的技术储备,创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以规模效应撕开市场缺口,形成强大的品牌优势以成为用户成长中可以信赖的伙伴。

无论是否站在风口,核心技术版图之战都将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场硬仗。

核心技术Zero to One

众所周知,高端容错计算机的产业技术门槛不仅远高于PC、手机和一般服务器,且耗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这也是造成我国服务器的技术版图中长期缺少高端容错计算机这一核心技术板块的原因。但是中国企业懂得,以市场换技术永远不可能获得核心前沿技术,只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获得成熟技术,而进入核心技术版图的路径只有一条,就是自主创新。

高端容错计算机源自浪潮集团主导的“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这是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项目成果就是天梭K1系统。作为中国第一台高端容错计算机,天梭K1系统的首要意义在于核心技术上实现了中国的Zero to One,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研制32路高端容错计算机的国家。就企业竞争而言,在这一领域全球只有屈指可数的5家企业:美国的IBM、惠普、甲骨文、日本的富士通和中国的浪潮。浪潮作为中国企业的代表已然率先晋升高端核心服务器的俱乐部。

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据已经成为首要资产,作为驱动各个行业核心数据和信息流动的“大脑”,高端容错计算机的地位不言而喻,成为关系到一个时代的核心设备。天梭K1系统在技术上首次让中国的关键数据运行在自主的平台上,这无疑成为我国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子。

创新体系Zero to One

在产品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信息产业领域,如果一家企业仅有一款技术优势产品不仅无法包打天下,也会时刻面临着被追赶、被淘汰的危险。天梭K1系统由浪潮集团投入22,080人月研发完成,作为一个庞大的研发工程,从芯片到板卡,都需要海量的研发工作。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自身的研发创新体系,并培养一批核心技术骨干人才。

浪潮一直走的就是自主研发之路。1993年,浪潮推出了中国第一台服务器――可扩展10颗处理器的SMP2000,标志着中国自主服务器产业的开始。从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三级研发体系,到基础技术研发平台、产品开发平台、工程工艺创新中心形成的涵盖应用基础研究、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创新的全方位研发体系,这些成为了隐藏在天梭K1系统背后的秘密武器,也是其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的前提。

生态系统Zero to One

创新的技术和产品能不能过了市场这道坎是检验创新成果的最终依据。

高端容错计算机的研发十分困难,但是后期的应用推广更具挑战。高端容错计算机需要与相应的软硬件配套才能实现应用,这意味着天梭K1必须同现有的主流软硬件产品相互兼容。但是,主流的配套软硬件厂商和垄断中国市场的高端容错计算机厂商均为国际企业,它们形成了核心技术版图中稳固的利益联盟。对于高端服务器俱乐部的新进入者,浪潮拿什么去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规模?

自主可控的外在大环境使得天梭K1系统得以在国产化的趋势下顺势而为。2013年,浪潮牵头成立了国产主机系统产业联盟,覆盖了芯片、主机、数据库、中间件等各个产业环节,联盟成员达58家,以天梭K1为核心初步构建起了中国的高端计算机生态圈。由此,天梭K1系统的应用市场得以快速打开,被应用到金融、能源、公安和交通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

随之而来的是浪潮与IBM、SAP等主流厂商的战略合作。这也使得浪潮开始在全球高端计算机生态系统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市场份额Zero to One

就市场竞争而言,高端容错计算机一直是市场利润的主体,也是整个软硬件产业的核心。其实,天梭K1系统早在2013年初就已经问世,经过两年的推广,用户对国产高端容错计算机的态度正在转变,天梭K1系统的市场份额也随即获得Zero to One的突破。

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范文4

着力自主创新,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综合分析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后作出的重要判断,是体现时代特征的战略决策。这对于在“十一五”时期及未来更长时期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归根结底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可是,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使我们至今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使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凸显,压力增大。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会从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或封锁的态度,使我们处处受制于人,无法从根本上形成竞争优势。在继续引进的同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自主创新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首要的是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需要我们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对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同时,要着眼于创新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激励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营造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营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要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技术制高点,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要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在信息、能源、环境等关键领域,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把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

五中全会闭幕以来,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共识,有关部门正在抓紧采取措施,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一方面,将加强规划和引导,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和相应的财税、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具体通过振兴装备制造业、突破重大工艺流程调整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范文5

一、关于内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和“新兴”是其质的规定,“战略”是对国家层面和全局发展而言;“新兴”是对传统产业和成长阶段而言。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发展先导性

作为着眼未来、超越传统的新经济形态,其深度融合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是引领发展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应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更加注重循环利用和生态环保,为绿色、低碳、智能、普惠发展提供物质技术条件,能有效破解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二是代表科技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源于当代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展,又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平台,其竞争空间一定是全球范围,核心技术一定是世界前沿。当今世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纳米、生命、信息、环境和认知科学相融合为特征,集中在能源、环境、健康等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代表了未来科技创新方向。三是引导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能够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那一部分,具有强烈的信号指示作用,反映未来的发展重心和政策走向,引导资本关注、研发投入、人才集聚,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存量升级、增量上档,重塑产业格局,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全局带动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国家战略需要,不是一般的产业概念,而是为了解决重大紧迫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科学选择的特殊产业,“正外部效应”明显,超越经济意义,带动全局、影响社会。关联度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突破现有技术体系,交叉融合多种科技要素,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很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其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不仅包括由重大技术发展形成的最终产品,也包括围绕重大技术而形成的产业链条体系,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渗透性强。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进入市场,内化其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随之溢出和扩散,往往会引发诸多产业的技术更新。既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整体效率,又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力强、辐射面广,关系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促进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带动生产体系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甚至改变整个社会面貌。

(三)创新依赖性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源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没有定型设备和标准体系,也缺乏显性需求和配套政策,无论技术工艺还是产品市场,都需要从头做起、“无中生有”,特别依赖创新驱动。

一是依靠重大技术突破。与需求拉动、资源供给和区域转移等形成的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核心技术的突破诱发产生,是从“凝聚物质资源”到“凝聚知识技术”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技术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控制价值链构成,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益。二是需要体制机制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新的体制机制与之匹配,有赖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保障,完善经济、科技、法律等相关制度,健全人才、市场、金融和考核评价等体系。否则,技术创新的种子难以破土成长。三是要求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能否走过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发展阶段,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市场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从研发、设计、管理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加强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的商业模式,积极引导大众体验和消费,努力培育和占领市场。同时要看到,“创新”常常伴随“风险”,“新兴”往往比较“脆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于一体,发展中可能面临较大的技术选择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等,需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四)较高成长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和长远盈利特征,产业成长性强,在市场需求、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发展前景远大。

一是市场空间大。战略性新兴产品科技含量高、应用范围广,随着营销渠道臻于成熟、营销方式不断完善、产品的公众认知度提高,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二是发展速度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以创新为动力的良好基因,又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吸引,还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具有快速成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其投资规模、产出份额、产业增长率等均高于一般性产业,呈现出非线性发展态势。三是综合效益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在技术垄断和供给不足情况下,通过控制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向、掌握产品标准和商务规则,又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始终占据高端领先地位,保持较高利润水平。同时,还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关于方向与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成长的特殊要求,应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基本方向。高端化是核心驱动,特色化是竞争优势,集聚化是重要依托,国际化是必要条件。实践中应紧扣“主题” “主线”,把握国家政策指向,坚持提升长远竞争力与服务阶段发展相结合,注重与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绿色制造业、形成现代服务业相结合,进一步把准方向,明晰路径,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

(一)突破核心技术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呈现出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并存的现象。关键核心技术引不来、买不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就现实而言,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情高、规模冲动强,但多处于高端制造的低端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空心化”是致命弱点。在宏观层面,没有关键核心技术作支撑的产业扩张,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和低层次恶性竞争;在微观层面,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巨量投资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不良资产。“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

第一,围绕产品攻关是当务之急。依托关键产品攻关,重大技术突破才能抓得上手、落实到位。应以更广的眼界和更大的魄力,坚持内源式和外源式创新相结合,立足现有基础,围绕产品集中优势力量,锁定目标实施联合攻坚,重点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力求在具有相对优势的重大关键产品上率先取得突破。

第二,完善创新链条是关键所在。事实表明,以政府为主的单向科技投资体制,难以有效形成从投资到受益、将受益再投资的创新链循环。应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强利益联结,允许并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高科技企业兼职兼薪,支持合格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构建企业主导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布点建设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科技研发的最前端与市场应用的最后端融为一体。

第三,攻克共性技术是重要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是技术开发的基础阶段,有助于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瓶颈,形成技术优势。由于其具有准公共性,单靠市场机制很难实现,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应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构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标准、科技信息、基础数据、重大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提高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水平,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支撑。

(二)培育重点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尤其需要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形成龙头牵引、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优势企业,促进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一是坚持主体多元。打破所有制壁垒,放宽准入领域,既依靠国有企业支撑引领,在一些企业不愿干、干不好而国家战略又需要的领域中着力;又重视发挥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力军作用,与大型企业形成配套,在大项目上分工协作;同时,还应注重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形成充满活力、富有弹性的多元主体结构。二是着力扶优做强。扶优,就是选择基础较好、带动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做强,就是整合集成各类资源,动态调整激励政策,推动重点企业做强做大。尤其应引导企业通过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提升企业素质和发展水平。三是塑造竞争品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质是产品和品牌的竞争,关键要拿出优质产品、创出自主品牌。应引导重点企业围绕终端产品加强研发设计,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性能,形成相互比较、相互追赶的产品竞争格局,以产品和品牌优势抢占市场。

(三)建设特色基地

基地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特色是产业基地的灵魂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走集约集聚之路,以特色基地建设为依托,推动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强化要素集聚和技术集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优化重点布局。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是遵循科技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必然要求。应结合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深耕”存量、改造提升,又强化创新、重点推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依托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承载能力强、科技资源富集的区域集聚,防止布局分散、资源浪费。二是突出产业特色。没有以“专”为基础的特色打造,就会缺乏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应立足区域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以专业园区为依托,彰显特色、打造亮点,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基地。三是配置优质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指向是高端领域,关键在配置和集聚优质资源。应把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平台向基地集中、人才向基地集聚、政策向基地倾斜,吸引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和大型研发机构、营销中心进入,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

(四)深化国际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在产业链上共同投资、合作开发等新的特点和趋势,谁能优化利用国际科技与人才资源,谁就能拥有更大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

一是善于合作竞争。坚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善于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大企业合作,开展产业招商和“补链式”招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亟需的新技术及其配套项目,做好整体性、差异性、互补性产业承接,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提高利用水平。更加注重技术的学习、消化和吸收,把主要投入用到自身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实现引进一批技术、催生一批创新、发展一批产业,避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三是拓展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质上是“一种资源”、“一个市场”,既应“引进来”利用、又应“走出去”发展。在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应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和产业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技术创新和交流合作。

三、关于要素与保障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突破重大技术、转化关键成果和创造消费需求的快速发展过程,既离不开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综合作用,也离不开市场、项目、政策、环境等条件的重点保障。聚合了这些要素就抓住了关键,落实了这些重点就提供了支撑。

(一)培育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因。只有经济系统中存在一定市场容量,新兴产业才会被系统接纳,产业发展的程度和速度才有保证。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品科技创新起点推动与市场需求末端拉动共同作用的特点,加强培育、积极拓展,变隐性市场为显性市场、潜在市场为现实市场。

一是预测市场空间。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潜力巨大,但具体产品千差万别,必须加强评估、科学预测。既应立足国内需求,也应放眼国外市场;既应对接国家战略,也应满足多样需要;既应考虑现有需求程度,也应适应将来需求层次。二是培育初期市场。初期市场对消费者具有“首因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国产首台首套装备风险补偿、消费品购买者补贴等措施,利用规划、政策等手段创造市场。从全球来看,政府采购被作为提振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推力。政府采购跑好了第一棒,社会购买就会跟进,自主研发才有信心,初期市场才得以培育。三是扩大国内需求。“母国市场效应”表明,“本土的预期型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应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通过国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四是重视专利和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标准、规制等具有先入为主和“路径依赖”的特征,抢先一步就会占领制高点。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重大技术结点抢先突破并注册专利,技术可行性一旦确立,及早遴选、制定行业或国家标准,抢占国际标准,掌握市场话语权,摆脱“被牵着走”的困境。

(二)强化项目支撑

项目聚集要素、整合资源,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应着力搭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运行平台,发挥项目承载聚合、拓展创新、带动示范的功能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选准项目。突出前瞻,跟踪现代科技前沿,选择相对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发挥优势,对接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关政策,坚持优势优先,根据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区位优势、人才基础等,选择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的发展项目;加强论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听取专家和企业家等各方意见,开展决策咨询,瞄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优选项目。二是促进“落地”。项目落地,要素才会跟进、规划才不悬空。应既发挥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又发挥小项目的配套补充作用,保证足够的要素配置和工作力度,加快项目进度和设施配套,把投资的货币形态和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实物形态。三是动态管理。随着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也会发生变化。应建立动态管理、梯次推进的项目库,不断优化、完善要素配置,形成开工建设一批、储备论证一批的良性循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需求、走在前沿。

(三)加强政策扶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着眼全局的战略考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适度介入和积极推动。目前,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略显滞后,需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形成综合配套、协同一致的政策支持体系,防止政策碎片化、执行分割化。现阶段的重点是:创新人才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本取决于人才集聚度和创新活跃度。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和投入,着力全球融智,以项目和事业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着力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产业发展一线聚集;着力高端培养,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基地等,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新财税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采取起步时补供方、发展中补需方、产业化靠市场的策略,既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又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同时,深化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传统产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等制度创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市场提高竞争力。创新金融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高,需要良好的金融制度和成熟的金融产品作保障。发展中存在巨量资本需求与融资渠道狭窄的现实矛盾。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体系,解决企业研发负担过重、银行贷款风险过大的难题,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创业投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四)优化发展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汇聚优质资源的“洼地”。要采取可行措施,推进环境优化,促进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汇集,促其破茧化蝶。

一是提升行政服务。政务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风向标。必须强化“减少干预就是服务”,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提供“一站式”服务,用硬措施打造软环境。提升行政服务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等,纳入班子和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考评内容。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有序的市场竞争与产业的健康发展呈正相关。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利益分配,明确专利发明人以技术或设备入股等规则;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企业和个体的创新成果;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三是营造创新氛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但受到技术、经济和信息的制约,也深受社会文化、舆论环境的影响。应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①陈清泰,新兴产业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网,2010-08-03

②彭升庭、姜晓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试探,光明日报,2011-04-01

③贾品荣,新兴产业对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中国经济时报,2010-09-17

④(美)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大国的命脉,程海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范文6

[关键词]建陶产业;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强力发展

1产业发展概况

河北省高邑县(以下简称“高邑县”)建陶产业历史悠久,唐朝就是“邢窑”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以生产缸、盆、耐火材料和低档次日用瓷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转向建筑陶瓷,并经历了土窑燃煤、辊道窑燃油和煤气、加长辊道窑燃煤气和天然气四个发展阶段,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是石家庄市十大特色产业之一,是继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四川夹江之后全国第五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被评为“河北省建筑陶瓷特色产业基地”和“河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近年来,高邑县建陶经过一系列兼并重组、拆小建大、拆旧建新后,由原来的50多家企业、60多条生产线整合为22家企业、38条生产线,年生产各种建筑陶瓷制品1.8亿平方米左右,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拥有地板砖、内墙砖、外墙砖三大类别,高中低档多规格、多花色100多个,拥有省级著名商标、品牌8个,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品体系,市场辐射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及京津地区,部分产品远销非洲及欧美部分国家。

2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陶瓷产业强力发展,高邑县以规划促发展,以合作促转型,以科技求创新,以园区筑平台,以金融做保障,实施工业战略,强化有中生新,下大力气解决制约建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力促建陶产业实现“脱胎换骨、涅重生”。

2.1产业规划促发展

为切实加快建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高邑县成立了县建陶产业提档升级办公室,负责全县建陶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实施。同时,广泛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聘请国内一流建陶行业规划设计专家,结合高邑县现状,着眼长远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定位、园区布局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土地集约利用等问题,使之成为引领高邑县建陶产业长远发展的纲领性规划,为建陶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政策基础。

2.2高端合作促转型

高端企业代表行业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榜样和目标。高邑县的建陶产业通过采取多种形式深化与行业高端的合作,与佛山、淄博等地知名企业合作,实施股份制改造,分享知名企业的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优势,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引进了一批高端企业落户,密切了与佛山鹰牌、东鹏、金意陶等领军企业在人才、品牌、技术、营销等方面合作,深化了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战略合作,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县内最大的建陶企业力马建陶与广东业华企业集团展开战略合作,昊龙陶瓷投资5亿元新上的生产线,创造了窑炉最长、规格最全、产品最优等六个全国之最,成为全县建陶产业领军企业,有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聚集升级。

2.3科技创新求升级

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能占领行业的制高点。高邑县充分发挥建陶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引导鼓励陶瓷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缘攀亲,加紧研究开发一批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县大中型建陶企业普遍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与中国建筑陶瓷协会、中国建筑陶瓷研发中心广泛联系合作,准备在县内建立国家级建陶研究中心;与景德镇陶瓷学院、陕西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专业院校合作,加紧研究开发一批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力促产品转型升级。

2.4工业园区筑平台

工业园区是促进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重要平台。高邑县建陶产业主要集中在县域西部凤凰山工业区,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有助于促进建陶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此,高邑县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突出特色、集约集聚”的原则,高标准完善规划体系,特别是加快编制园区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实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规划三规合一、有效衔接。近年来累计投资5亿多元,强力推进以路、电、水、气、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基本达到“九通一平”,成功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搭起了优质建陶项目发展、落户的良好平台。

2.5金融血脉强保障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畅通县域投融资环境可以构建起具有强大竞争力和保障力的资金“防火墙”,为建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资金后盾。为此,高邑县在全省率先探索成立了县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了县金融办,组建了城司,建立了常态化银企对接平台,最大限度促进域外金融机构入驻对接。目前,已有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5家银行与县内企业成功对接,共授信支持4.5亿元;与民生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河北银行在高邑县设立支行;万邦担保公司完成增资,具备了入围各家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名单的基础条件。各陶瓷企业与银行开展积极对接,必将助推建陶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做大做强。

3启示

3.1高端合作是前提

充分运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提升等手段,着力使优势传统产业充分吸纳知识和技术,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走向知识化、高端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才能有力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2科技创新是支撑

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种产学研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同时,营造重视科技、鼓励创新的氛围,是促进更多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

3.3壮大园区搭平台

园区既是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又是实现对外开放、吸引先进企业和重要项目落户的重要平台,扎扎实实地推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才能实现区域经济与园区建设发展的良性互动。

3.4金融畅通是关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畅通的融资渠道必不可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知易行难,融资难、融资贵是产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因此,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金融创新,畅通金融血脉,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才能让金融之“血”更好地给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