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印刷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印刷文化论文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双元制,高职,数字印刷教学,实践

 

近年来,我国印刷工业以年增长率高于10%的速度发展,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2%。印刷业总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多样化、快捷化。政府已经确立了印刷业今后的发展目标:第一步是力争在201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生产基地之一,第二步是到2020年,实现从印刷大国到印刷强国的转变,加入世界先进印刷国家的行列。

数码印刷作为一项科技含量颇重的新技术,其在中国刚刚结束了其概念普及推广期。因此,数码印刷技术的专业人才基本上处于空白。“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教学论文,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现代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国内目前的高职教育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湖北中部个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印刷技术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三个一百,两个一千”,人才目标全部指向了高技能人才。

目前国内开设数字印刷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3所,且其他院校大都以传统印刷技术为主,很少涉及到数字快印技术。在数字印刷人才的培养上,大都以基本理论和仿真训练为主,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和真实的操作锻炼,毕业后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及行业的认可。 而 “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正好弥补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双元制”,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学校和企业分别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中国学术期刊网。“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与技能操作。

一、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校内基地,建设以“双元制教学、‘2+1’订单式”的教学模式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

该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学习教育教学论文,学习内容的基础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为主,基础课由学校负责,专业理论基础课由企业负责,第三学年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并安排顶岗实习。学习方式为:理论+实训+实习+顶岗。使师生在实训基地中接受企业化管理,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重构“项目式、情境式”课程体系。

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以国家精品课程标准为依据,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校企合作,制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构建“项目式、情境式”课程体系。如下图1。

 

情境1

实践项目与流程

检查

教学目标与项目

分析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书是人所阅读的,人通过各种书籍得到不同的信息,书的设计必然要围绕人而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我们不要陷入某一方面的漩涡之中,迷失了方向。

    《辞海》中对“人文主义”的解释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即“人文科学”;另一方面,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对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古代中国作为礼仪文明之邦,对于“人文”有着独特的理解。《易·贲》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化成”基本上是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等级关系的伦理概念。这时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精神,即按当时社会的标准塑造教养有素的、多才多艺的人。同样的概念在西方社会也存在。在古希腊,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起,就开始为培养自由的成年公民而实行全面的文科教育。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千年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束缚与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驱散中世纪黑暗,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重要武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动摇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也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

    上述历史语境下的人文精神之旨趣,在于强调人的尊严,注重人的感性生活追求以及自由运用其理性的权利。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人文主义在中国书籍形态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说中国书籍设计历史就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最好例证。

    装潢工艺的产生、自右向左的阅读方式、简牍装被卷轴装取代、卷轴装被册页形式取代等,都表明了人文主义精神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及意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其中得以充分体现。简牍始于周代,至秦汉最为流行,直到东晋末年才被纸取代。中国古代许多着作都是写在简策上的,如《诗经》、《礼记》、《春秋》等,但由于竹木的分量很重,长篇的文字翻阅和携带很不方便,并且时间长了编绳容易折断,易产生脱简和错简的现象,很难复原。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寻找其它用于书写的材料,这样就出现了写在“缣帛”上的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书籍形式——卷轴装。为了方便人们查阅,卷轴装的结构更加明确,分为卷、轴、、带四部分,并且每个结构上都进行充分设计,以满足阅读的不同需求。但卷轴装同样存在不易查阅中间部分的缺点,由此又产生了龙鳞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等,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与现代书籍形态结构几乎没有太大区别的包背装、线装。

    从以上可看出,书籍形态的更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需求。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不可忽视,怎样将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既是创新的基础,也是设计之源泉所在。在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人类发展的规律。人是社会的、自然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此为人的设计不是一种片面的行为,而应充分总结前人经验,不能认为书籍设计是一个简单的包装过程,装个封面,美化了事,应充分考虑“为人的设计”,以人的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去创造和满足人的更高需求,创造出消费生态和观念的有序化。人文主义精神在设计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设计、创新,其创造性则更能够给人以启发,进而引导人们赋予生活以不断更新的内容。

    成书的手段一般是通过印刷,而纸是印刷的载体之一,但不是惟一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印刷系统被桌面系统所取代,使以前种种不可能印刷出的效果成为可能,印刷方式的发展使得能够印刷的载体更加丰富,在书籍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内容选择纸、布、皮革、海绵、有机玻璃、塑料等。只要是能够运用于不同印刷手段,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所讲授内容的材料都可应用。在现代印刷中,单是纸的种类便十分丰富,要考虑诸多要素选择纸张、确定开本,不同的主题,都有其适合的纸张。

    一本书不单单是几十张或几百张印有文字的纸装订在一起,而是一个“活体”,并且是一个极富“表情”的“活体”。在这个活体中承载着写书人和做书人共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合体”,可如君子之交般的淡然,可如暴风骤雨般的猛烈,可如清泉流淌般的平稳,亦可如浪花拍打岩石般的碰撞。写书人已运用文字将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做书人则要充分运用书籍的要素,构成人们享受这些内容的特有空间。书籍是人们交流的平台,实现这种交流,就要使读者融入其中,而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书籍的结构设计。可以通过一些独特的设计,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走入这个“世界”。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一些行为、动作使阅读成为一种互动,使读者的阅读方式成为主动接受。

    在书籍这个“舞台”上,文字、图形、色彩都是其中的角色,它们的不同组合、搭配能够达到各种效果。在文字、图形、色彩的编排过程中,则要符合人的一般视觉习惯,并设计出与同类书籍不同的视觉流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读者接受信息的程度,营造该书特有的阅读氛围,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并在享受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把握。不同种类的书籍,视觉流程的特点是不同的,如文学类的小说,其视觉流程应具有连贯性,在设计过程中应把握其“单线条”的整体性 ;而信息较多的杂志,其视觉流程可以是多条的,可并列而行、可主次有别、可正反相对。这其中的种种变化,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提高人的阅读效率。另外还需考虑版面的调性变化,通过调性的变化使人的视觉得到调节,达到松弛有度。

    书是人所阅读的,书的设计必然要围绕人而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我们不要陷入某一方面的漩涡之中,迷失了方向。如今“超文本”的出现,提供了一种颇具发散性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相互沟通和多声渠道的性质,从而有利于对确定词语的多元对话,并使读者从作者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超文本的读者和作者被称为是互相学习者、共同创作者。由此可看出它同样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书籍”设计中永存。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科 外文印刷版期刊 文献布局与保障

[分类号]G250

在高校人文社科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与保障中,外文期刊馆藏的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作考察学术馆藏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外文期刊作为一种连续性出版物,它比较及时地反映国际上各学科专业的发展状态,长期以来作为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受到关注。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图书馆就开始组织外文期刊协调采购、资源共享合作,以求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各高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合理安排资金,并将自有的文献资源加入到这一共享系统,发挥了国立大学和地方大学分工布局,互相协作,尽可能多地购买外国期刊的优势。经过十余年的建设,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馆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文献保障。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对于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馆藏分析研究,均建立在目录数据统计之上。为了研究分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中采用的外文期刊目录数据来源有: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期刊目录》与《全国高校图书馆进口报刊预订联合目录》,这是揭示我国高校外文印刷版期刊馆藏的两种最重要的联合目录。本文对高校外文印刷版期刊的各种数据分析,均依据这两种联合目录中的著录。而高校外文电子期刊目录数据,则主要参考了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外文电子期刊目录。笔者将以上这些印刷版与电子版外文期刊目录,进行各种数据处理,形成了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录(简称“高校目录”)。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报刊部网站上公布的《中图报刊》(简称“中图目录”),它对外文期刊的报道,多年来对高校外文印刷版期刊预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数据分析中,笔者选择它作为重要的参考目录。本研究所涉及的各种外文期刊目录数据处理,诸如以中图分类号为依据的学科分类统计,主要是得益于“中图目录”的详细著录。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馆藏的人文社科英文期刊目录(简称“英美6校目录”)。这6所大学在英美大学中名列前茅,学科水平为世界公认,其文献资源馆藏的规模与质量也被同行认为比较合理。笔者采用了这6所大学馆藏中的英文印刷版期刊目录数据,在统计分析中作为一种参照。

本文研究选取的目录数据,在著录内容上,包括刊名、国际刊号、出版社、中图刊号、出版频率、创刊年份、学科、语种、国别等项。而事实上,上述高校目录、中图目录、英美6校目录三个主要的参考目录,所著录的信息均不充分,也不完全对称。因此在数据分析时,笔者尽可能针对目录信息完全对称的内容进行比较,以使分析结果达到客观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2、外文印刷版期刊的馆藏情况

根据高校目录的数据统计,到2009年8月止,我国高校馆藏人文社科外文印刷版期刊8749种,其中纯印刷版5210种,印刷版与电子版均订购的有3539种。本文主要就这8000余种印刷版期刊的目录数据,从学科分布、语种分布以及馆藏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2.1 学科分布情况

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印刷版期刊馆藏在学科大类上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社会科学类比例很高,而人文科学类则比例较低。在8749种印刷版期刊中,经济、社科总论、政治法律等类的期刊比较多,共占61%,而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人文科学期刊仅占30%,如图1所示:

如果将高校目录与中图目录及英美6校目录进行比较(见图2),我们可以看到:全国高校馆藏哲学、社科总论、政治法律、经济、文教、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工具书等10个类别的印刷版期刊,品种数量仅为英美6校同类别印刷版期刊的15.51%,占中图网上公布目录中同类别期刊的15.45%。从各学科类别上看,哲学、语言类期刊与英美6校同类别品种比例高于20%,其他8个类别均在20%以下;而中图目录各类别品种的比例,高于20%的类别也只有政治法律、语言和历史类,其他7个学科均低于20%。这些数据比较结果,反映出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印刷版期刊各学科馆藏量规模仍然偏小,如图2所示:

2.2 语种分布情况

在高校馆藏人文社科外文印刷版期刊目录数据中,可以统计到语种的期刊有5643种,这些期刊语种基本局限于英、日、俄、德和法文。这5个语种的期刊占86.27%,其中英文占65.39%,日文占9.02%,俄文占4.5%,德文占3.74%,法文占3.62%。此外还有43个语种的期刊,仅占13.73%,如图3所示:

由于国内购买外文期刊的可选目录主要来源于中图目录,因此该公司目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内期刊馆藏的质量、语种、出版国别、出版年代等的选择范围。从图4中看出,高校目录与中图目录的语种比重曲线非常一致,正说明了这一点。在中图征订目录中,日文和俄文期刊条目量偏少,仅占1.22%和1.05%,而高校对这两个语种期刊的订购量却分别达到了目录报道量的76.43%和44.64%。相比之下,高校馆藏量最大的英文期刊仅占中图目录报道量的11.25%。显而易见的是目录报道量严重地制约了高校的外文印刷版期刊的选择面,因此征订目录需要扩大小语种期刊的目录信息。

2.3 馆藏质量分析

我国高校馆藏的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的总体质量是比较好的。在高校馆藏的8749种人文社科外文印刷版期刊中,英语期刊有3457种见于英美6校的馆藏目录,占国内高校人文社科印刷版期刊总数的40.77%,占高校人文社科英文印刷版期刊的93.69%。也就是说,我国高校人文社科英文印刷版期刊几乎都在英美6校印刷版期刊的收藏范围之内。2008年SSCI和A&HCI目录共有3328种核心期刊,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了2436种,占73.20%。

从学科布局来看(见图5),我国高校10个学科目前馆藏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的先后次序是政法、经济、文教、哲学、社科总论、历史、艺术;英美6校的次序为政法、经济、文教、历史、艺术、社科总论、哲学。两者前7类比较一致,甚至前3位几乎十分接近;后4类的次序略有差异。从各学科所占比例来看,在哲学、社科总论、文教、经济、文学类,我国高校比英美6校要高1%-2%;在政法、艺术、历史、语言、工具书类,英美6校比我国高校高出1%-2%,总体相差不大。可见,在学科分布上,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馆藏的比重与英美6校十分相似。如图5所示:

3、外文印刷版期刊的订购情况

《全国高校图书馆进口报刊预订联合目录》历年数据反映了我国高校1996-2008年外文印刷版期刊的订购情况。从1996-2005年10年间,参加该联合目录的学校逐年增加,期刊品种同比增加;2006年、2007年略有减少。从联合目录的统计情况看出:13年来,每年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外刊订购的品种最多不超过6000种(见图6),平均每所高校每年订购的品种为50-60种期刊,全国高校馆藏的人文社科类外文期刊的总量与品种的比例为3:1。如图6所示:版期刊订购的同时,不能忽视印刷版期刊的馆藏,甚至应该在一些重要学科、受益面比较广的专业,继续增加印刷版期刊的订购。此外,在小语种期刊方面,馆藏印刷期刊品种数很少,现在也没有更多的电子期刊或数据库可以互补,因此,应该较大幅度地增加小语种期刊的订购。

4.2 补藏断刊和缺刊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从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补充和增加比较急需的外文期刊文献资源。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建立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并拨款进行专项图书期刊订购的条件下,可以再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投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从我国外文期刊馆藏需要来看,必须保证国外核心期刊的订购、馆藏。根据最新的SSCI和A&HCI目录,2008年有3328种核心期刊,CASHL已经订购了2436种,尚缺892种,应该尽快订购和补全。

・根据笔者对2003年与2008年复旦大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预订联合目录》中78所高校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2008年比2003年总共减少了711种文科期刊,其中西文496种、俄文51种、其他语种期刊164种,这是由于一些学校图书馆已经停订了部分期刊。应该对此进行分析,找出停订的原因,并恢复一些重要期刊的订购。

・一些集成商供应的数据库,虽然有电子刊,但是滞后时间超过半年和不稳定的电子期刊还是应有印刷版。

・全球著名的信息与期刊商SWETS公司于2009年9月提供了16万条文科期刊数据,其中出版信息比较完整的印刷版期刊有75 640种,包括在全球比较畅销的1.7万种期刊。根据我国大学学科发展需要和文献资源受益面的考虑,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国情逐步分批购买。可以首先考虑其中的5600种比较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的英文期刊,尤其是英美6校已有馆藏的1172种刊。建议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原来订购馆藏的基础上,增加经费投入,组织高校图书馆从中挑选、订购部分期刊。

・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比较重视一、二级学科期刊的馆藏,而对三级学科期刊馆藏方面投入不多。但是,对大学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而言,学者更加需要关注二、三级学科期刊上发表的专业论文与学科信息。因此,应该考虑在保证一、二级学科期刊馆藏的基础上,增加三级学科专业期刊的订购。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残酷的价格竞争,迫使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之下,战略联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近几年来,我国印刷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印刷大国。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印刷企业约l8万家 (含复印打字),从业人数约为340万人,创造工业产值为3326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中国最近10年印刷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7.66%,是世界上印刷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印刷工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在 1.5%~3%之间,可见中国印刷业已经进入这一行列。

但是.在人均消费印刷价值这一方面,中国和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美国统计数字为人均消费550美元.英国德国和 日本分别为407美元、264美元、640美元.而中国的人均消费值仅有20美元。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研发基础薄弱、技术创新后劲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从业者素质不高等不利因素仍然制约着中国印刷业的发展。2006年度国内排名第~的印刷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为27.76元.相比之下美国最大的印刷企业当纳利公司2006年营业收入达109.12’~Z美元(约872亿元人民币),为深圳劲嘉的30多倍。中国印刷企业与世界级的印刷企业差距还非常明显。

回顾中国印刷企业2006年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2006年是价格竞争最残酷的一年。先是在印刷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油墨、纸张纷纷涨价然后是水价、电费,涨价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处于风口浪尖之上的印刷企业一方面要承受着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工价的 ”跌跌不休“、几度探底.真是腹背受敌.叫苦不迭!让大家不约而同地感觉到 印刷行业全面进入微利时代”已经真正来临。

尽管处于种种不利的因素下.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中国印刷企业顽强的生命力.在以 ”三资 印刷企业为主体的烘托下.中国的印刷企业纷纷加强核心竞争力、提供增值服务、强化企业文化、推广精细管理等等 .表现出了中国印刷企业发展中的勃勃生机。

走进战略联盟时代

残酷的价格竞争.迫使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之下.战略联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比如爱普生.其在全球范围内与多家企业联盟.成为了全球联盟的典范。爱普生与德国GMG有着广泛的合作.德国GMG是全球第一套控制喷墨打印机的数码打样软件的研发商.并且在欧洲包装、商业和凹印行业中的用户占有率超过了80%.仅欧洲就有4000多个高端用户 爱普生公司与美国EFI公司合作多年.EFI公司是世界领先的网络打印和图像解决方案供应商.占据了80%的彩色输出服务器市场.作为爱普生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的EFI公司.能够第一时间针对爱普生新技术设计全新的方案:爱普生与方正的友情已有7年之久,可以说 ,方正公司见证了爱普生逐步成为数码打样市场NO.1的过程 此外、爱普生大幅面打印设备和GMG软件相结合的EPSON/GMG系统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公司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一种合作安排。自从美国管理学者罗杰·内格尔和DEC公司总裁简 ·霍普兰德提出的 ”战略营销联盟 后 .战略联盟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界人士的认同,成为现代企业加强价格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从中国印刷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印刷企业的战略联盟将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竞争合作。与以前的互补性战略联盟不同.未来会有更多与竞争对手合作的战略联盟.也就是所谓的“竞争合作。经过多年的自由竞争.很多行业逐渐发展成熟.市场趋于饱和.每个竞争者从对手抢食一点市场份额都很难,必须要战略联盟共同把市场做大.形成 “多赢”。爱普生公司是 竞争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其实从整个印刷产业链来看.爱普生只是占据了印前的数码打样环节.但是它另辟蹊径.与众多其他印刷环节.尤其是具备最新技术的印前领域的优秀企业开展合作.资源互补.提高了其在印刷行业的知名度和拓展了市场范围.但更重要的是其引领的印前数码打样为众多印刷厂家在印前打样质量、反馈速度以及成本方面都带来了价格竞争优势.这也是其得以迅速开拓印前数码打样市场的根基所在。

二是国际战略联盟。中国本土企业要想在国际战略联盟中受益.需要弄清楚未来的国际合作伙伴奉行的是全球战略还是本地化战略。此外.需要将品牌或分销权等重要的无形资产加以长期保护。最重要的是.要事先想清楚战略联盟的目的。人们经常把战略联盟比作婚姻.但一个成功的战略联盟不一定要长期存在下去。成功的标准不是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战略联盟的三种模式从中国印刷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形式看.未来印刷企业的战略联盟将有以下三个类型:

1. 横向战略联盟

横向战略联盟就是指众多的企业横向联合,多链成网,形成群狼态势。雅昌总经理王小元说,业内存在一种与发展规模不相称的现象——行业配套差,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多,行业间却未形成产业链。印刷企业当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各自相对独立,专业化可使之形成一条或多条共存生产链,建立共同的生产经营网络,既可避免同行业间的相互竞争,又可降低经营成本,聚合企业竞争力产业园区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横向战略联盟的一种方式。继2003年热潮后,第二轮产业园建设热潮在2006年爆发。这次发展规模更大,发展更具理性。2006年年底,由辽宁省印刷协会投资兴建 ,投资总额50亿元的辽宁现代传媒产业园项目正式确立落地新成立的沈阳市沈北区,并计划引入40家高科技印刷企业,将高科技印刷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重点发展高科技印刷、特色和光盘复制业,打造国际复制中心。鉴于上海.深圳.温州龙港等地园区都已初具规模,2006年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委托北京市包装协会组织了北京印包基地调研,利用半年时间对北京辖下各区已筹建印包基地进行调研,包括 ”北京包装印刷城 . 北京印刷城 在内的多个项目都在紧张进行招商.建设中。

整体说来,伴随宏观调控政策对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逐步放宽,2006年中国各地兴建的印刷包装产业园明显抓住了这一良好时机,从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等各环节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智、务实的作风,整体注重借用产业集群的资源,得到更大的成本优势和服务优势。

2.纵向战略联盟

纵向战略联盟是指印刷企业沿着产业链,纵深联合,上下游互动,开拓和延伸产业链,形成雁阵态势。印前方面,HP Indigo与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方正印捷店开始销售惠普Indigo数码印刷机。同时方正也与富士施乐签署合作协议,方正印捷将启用富士施乐设备。包装方面,九恒机械宣布与太阳机械合作,生产包装印后领域的大型瓦楞纸箱糊盒设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中华商务与上海复旦科技携手创立的国内首家RFD 封装企业集速智能标签 (上海)有限公司5月成立 在2006年,这样的战略联盟还发生在更多的企业之间,越是处于领头羊位置的企业,越会快人一步地做出这种决断:5月中旬,高宝公司与曼罗兰公司就印刷领域展开合作计划,高宝公司出资购买曼罗兰生产的设备零件6月,深圳九值印刷设备器材与韩国太阳机械正式携手合作 紧随其后的是上海中华商务与上海电气集团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明确两大集团通过优势互补和协作发展,更好地开拓市场还有网屏与惠普联手推动数码与胶版印刷作业流程的整合 中华商务 (香港)与柯达签署了协议,战略伙伴关系明确确立。无论是国际企业还是国内企业,战略联盟合作几乎成为一种潮流,似乎在这样的大潮中,谁的节奏慢一拍就有可能被优先整合者领先。

3.跨行业战略联盟

印刷行业的跨行业战略联盟是指印刷企业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将Ep.@J企业融入到整个企业生态链当中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形成外延态势。

2007年1月26日,IBM宣布将其打印机生产部门售予理光,售价为7.25亿美元,双方将成立名为 ”InfoPrinSolutions 的合资公司。最初,理光将持有新公司51%的股份,而在未来3年内收购剩余的49%股份。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杨柳青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工艺;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60-01

年画在《辞海》的解释为“中国画的一种,夏历新年时张贴,故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民间过农历年时,张贴的表现欢乐吉庆气象的图画”。顾名思义,张贴年画是为了表现美好的愿望和追求,通俗的讲,木版年画是指用刻刀等工具在木版上雕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早在唐朝和五代,特别是北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在古代经典文献、宗教读物上的广泛应用,木版年画便顺理成章的产生了。木版年画的技艺在明末清初时期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一批如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等著名的木版年画。

在当今社会,木版年画这种非物资文化遗产却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后继人才紧缺,部分传统工艺丢失等诸多问题,木版年画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更谈不上创作的与时俱进。论文从多个方面对杨柳青和桃花坞木版年画进行比较,了解两者的特点及差异,为木版年画的保护和艺术创作提供依据。

一、发展背景及题材

杨柳青位于今天津西部,和朱仙镇一样,杨柳青的发展得益于运河水道。明清时期,杨柳青被子牙河、南运河、大清河所包围,水运交通便利,同时天津又靠近北京皇城,杨柳青镇自然成了南北货物流通的重要码头,商业及手工业繁荣昌盛,此外天津还是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因此杨柳青年画自然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响。据史料记载,杨柳青年画最早出现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比较有名的画铺有齐健隆、戴廉增、美立等字号。明末到清朝乾隆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水平达到了空前鼎盛。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明清时期为苏州商业最繁华的地段,发达的商业为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随着雕镂和刻书的雕刻技艺、刺绣和彩灯为主的手工业及造纸技术的日益提高,再加上江南山清水秀,文人雅士常聚于此。这些条件为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桃花坞年画出现的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但最晚不会超过明朝万历年间,清初达到了繁盛,并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流派。

清朝末年,国内常年战乱,部分年画画板遭到了掠夺和破坏,桃花坞年画在失败后几乎尽毁于兵火。建国后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下,对杨柳青和桃花坞木版年画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才使得这一民间艺术得到了复兴和传承。

在题材的选取上,两种年画都表现出种类繁多,主题鲜明,向往美好生活的特点。但各自又有所的不同,桃花坞以直接反映每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而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较为为广泛,除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包括那些带有新闻性质的题材,这些题材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

二、制作工艺

杨柳青木版年画前期工艺和桃花坞基本相同,都是采用画稿刻板套印,但是到了后期制作,杨柳青却需要花费大量的功夫用于手工彩绘,即所谓的“半印半画”。一副年画通常需经过勾样、雕刻画板、木版套印、手工彩绘、装裱等五个工序,每个工序都由专人负责。年画经两、三次单色版套印之后用彩笔填绘,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对于精细的年画,套印的版数越少,手工彩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由于杨柳青距北京较近,年画经常被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室贵族,所以要求年画必须具有细腻、精致、典雅的绘画效果,整体上向层次较高的水平发展。为满足这一要求,一副精美的年画往往需要手工彩绘十多层。因此杨柳青木版年画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民间艺术韵味浓厚,富于中国气派。

与杨柳青年画工艺相比,桃花坞木版年画则采用分版分色套印技术,一般由画稿、刻版、印刷、开相和装裱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材料一般采用梨木版,刻板时全凭手中的一把“拳刀”,其方法有“发、衬、挑、复”四种,除拳刀外还有其它辅助刀具,如弯凿、扁凿、小棕帚等。印刷时采用“分版、套印、单线平板、平刷平印,每版一色”的方法。年画经装裱后才最终完成。

三、艺术特点

(一)杨柳青木版年画

北京在辽金时期为北方的刻印中心,元明清时期大批画家齐聚北京,他们继承了北宋院画和民间绘画的风格,在技艺上有很高的造诣。由于杨柳青在地理位置上地接近北京皇城,在很大程度上受北方版画和院体画的影响,作品内容丰富,刻工较为精致,人物的形象俊美,色彩典雅,同时又服务大众,形成了“入得了宫廷,进得了民房”雅俗共赏的年画风格。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杨柳青年画背景简洁,画风严谨,特别注重人物表情的描绘。嘉庆道光年间,由于社会审美观点的变化,再上杨柳青长期以来“俗中求雅”的文化风尚及民俗文化的渗透,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风格变为活泼欢快,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色彩上具有文静、雅致、青春活泼的视觉效果,由于采用印绘相结合的方法,所以颜色搭配非常重要,在民间就流传着“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软靠硬,色不愣”等套色口诀。绘画过程中通常采用晕染的方法,即通过明暗色彩的关系进行造型,很少见到平涂的大色块,由于没有传统平涂中线的造型,因此手绘时其补色之间的对比冲突较小。

(二)桃花坞木版年画

它的发展得益于江南文人书画艺术,明末清初的作品在画面构图、题材选择上都模仿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多采用立轴和册页构图形式,近似于国画又具有木版年画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构图丰满均衡、色彩明快、线板丰富、挺秀、柔韧,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清乾隆中期,由于受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出现了仿西方铜版式刻版法的所谓“仿泰西笔法”。由于这一风格的作品在表现形式和处理内容的方式上不能被国内群众所接受而未能得到长久发展。例如:我们喜欢色彩绚丽的年画,而铜版式年画为单色印刷,缺乏颜色鲜明的感觉;传统年画中主要通过人物来反映生活,铜版式年画则大力刻画背景,人物变成了点缀。清朝后期,经济衰落,木版年画的传统市场缩小,这时期主要的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又恢复了传统形式的年画,色彩鲜明,充满乡土气息。

在色彩上,桃花坞木版年画大都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紫、淡墨和绿为基调,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节奏感和装饰美。印刷时仅仅印刷部分墨线,其它部分的色彩采用套印方式印刷。但在清朝早中期,桃花坞年画色彩朴实,少用太过鲜艳的颜色,色调浓重和谐,具有古朴效果。

四、结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杨柳青拥有便利的水运,具有靠近皇城的地理优势,同时也是海外贸易主要港口。而苏州自古就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文人雅士集散地。两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木版年画的发展,而各自浓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风俗信仰导致了年画风格的差异;同时两种年画均受到西洋画风的影响。随着木版年画列入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两种木版年画的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差异,对于以后发展新艺术,提高人们的创新和创作能力,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冯骥才.民间年画[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3]张艺.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桃花坞木版年画比较性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0(2):84-87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纸质图书,除酸处理

 

1纸质图书的酸化危机

自古以来,图书的材质历经了甲骨、金石、竹木简、缣帛、纸张等各类基材,特别是珍贵的古籍文献大都是以纸质为传播媒体。论文参考。为了能够使其长久流传,以提供鉴古知今的功能,保存、维护纸质文献则是图书馆工作者责无旁贷且刻不容缓的工作。

纸质文献属于有机类材质,而自然界的有机物,皆会随时间之延长而呈现各种的劣化现象;在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劣化现象中,“酸性纸”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与解决。纸张是植物纤维均匀分散于水中,经过抄纸网滤水作用得到平面薄片构造,在除水干燥处理之后,纤维间相互结合交织而成者。由于纸中之纤维呈现毛细管现象(一般印刷用纸之孔隙率约40~65%),且制纸用纤维为亲水性物质,故在以墨水书写或用印墨印刷时,墨水溶液会因为毛细管现象而渗入纸层中。

早期,欧洲多采用上胶方式以防止墨水晕散、渗透。自1807年德国发明了以松香-明矾为原料的上胶法后,十九世纪之后所制造的纸张皆采用此法处理,即松香-明矾抄纸。但这种纸张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其纸层的纤维呈酸性状态,在空气污染物的作用下,容量引起纸张变质而无法完好地保存。1964年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图书馆图书修补专家的研究报告证实了酸性纸是纸张劣化的主要原因,他曾收集1425年至1900年欧洲及美国的文化用纸,测定其耐折强度、破裂强度及纸张的酸碱值,而由其测定的结果显示,1700年至1900年所制纸张的酸碱值平均为4.0~4.9,纸张的耐折强度随着酸度增加而呈直线下降,只不过经过100年,纸张之耐折强度已下降到零;15世纪到17世纪的纸张强度则相对的较高,劣化程度较低,由此可见酸性纸自然劣化一直在进行着。这就是所谓的“酸性纸”危机。

2纸张的酸化过程

经调查,导致纸张酸化的主要原因有两种:

首先,是因为采用了酸性上胶法。由于纸中含有硫酸铝(明矾)的酸性,使纤维素引发酸加水分解所致。论文参考。在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上胶剂:松香-硫酸铝,因铝易与其他化合物作用,而使硫酸根残留在纸层中,此种离子性硫酸不易挥发,因此会随着纸的干燥而浓缩,引起强脱水作用而引发纸中有机成分的变质。

其次,是经过自然劣化的氧化作用。例如与空气污染物的硫化物、氧化物或酸化物发生作用,甚至是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引起,这些均会导致纸质文献的酸化劣解而破坏。

3纸张的除酸处理法

酸性状态下制造的纸张,经长时间后或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接触,将使纸张的酸度提高。在此状态下,一些酸会攻击纤维壁的碳水化合物组织,且增加酸性成分的大量沉积,时间过久则纤维素受酸水解作用而降解。因此,对于逐渐酸化的图书、文献之保存方法,是将酸性纸中残存的硫酸根予以固定或是进行除酸处理。论文参考。此类图书的除酸、中和处理法多采用各种中和药剂如:氢氧化钡、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镁、醋酸镁等。在此,笔者特介绍三类纸张除酸处理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3.1水溶液除酸法(Aqueous Deacidification):为湿式处理法,主要为水溶液的应用。常用者为水、氢氧化钙、重碳酸钙、碳酸钙、碳酸镁、重碳酸镁等。

3.2非水溶液除酸法(Nonaqueous Deacidification):为干式处理法,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替代水溶液。常用者有醋酸镁、氢氧化钡、甲醇镁及甲基碳酸镁等药剂。

3.3气体除酸法(Vapor Phase Deacidification):用气体蒸发方式的去酸法。常用者为氨、碳酸环己胺、吗啉、二乙基锌等。

4小结

酸性抄纸法是造成目前纸张文献酸化最主要因素之一,为挽救世界各地因酸化问题而陷于腐朽、溃散状态的古籍文献,除了除酸处理之外,其根本之道,便是无酸纸张(Acid-free paper)的发展与使用,用以保存珍贵的纸质类文献。

随着造纸趋势的中性化,相信纸张文献的劣化会较以前减轻。但问题在于十九世纪末起,迄近年来以酸性纸制印刷的图书、文献,其已劣化的纸质应如何处理呢,这是我们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尚未劣化的图书数据,其保存与维护更是重要。为防患纸质文献的酸化于未然,应立即针对尚未发生酸化的酸性纸张进行中性化的除酸处理,以延缓纸张酸性劣化的发生。

我们不但要用除酸处理法治标,还要用生产中性纸取代酸性造纸治本,希望双管齐下,尽快解决纸张酸化的问题,这样才能减缓纸质文献的劣化速率,而达于延长珍贵文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纸质档案中霉菌代谢物有机酸的分析研究.中国档案,2002(12)

2.王玉玲.现代古籍保护技术的进展与应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