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随着国家提出人才全能发展战略思想导向,教育部门在发展目标的设定上呈现出显著的创新性。逐渐开始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素质一体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满足今后社会大环境深入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储备基础要求。而核心素养则是支撑这一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柱,音乐教师在小学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核心素养为思想基准,对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中,所囊括的思想要素具体体现在以下若干个方面,即文化底蕴、联想思维、审美思维、实践能力、情感体验、综合素养。可以说,涉及到的能力培养范围比较广泛,从学生的思维到能力,再到素质的建设,是支撑音乐学科素质改革的核心思想。在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该思想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不仅能够完善现有的音乐课程体系,使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育人价值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够改善现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以及深入探索的强烈热忱,对于保障学生的高效率学习,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音乐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贯彻核心素养,打造与众不同的音乐课堂。

二、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一)优化课程导入,丰富文化底蕴

音乐虽然是一门艺术学科,但是同样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素,也是支撑其艺术思维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立足于这一目标进行教学革新重点考虑,对课程导入环节进行优化。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譬如词曲作者的简介,亦或者是音乐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歌曲所要诠释的文化内涵等,通过资源之间的系统衔接与整合,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导入环节便能够对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明晰,从而支撑其按照特定的方向,以及有效的思路引导,去学习课程知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古诗新唱《梅花》”时,可以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文化素材,例如分别介绍作者王安石,以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对诗词内涵加深理解,增强情感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古诗新唱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能。

(二)构建音乐情境,培养联想思维

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经过联想处理之后,对音乐课程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与本质特征加深理解,方便学生更加快速的掌握基础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合理规范课堂情境,为学生自主想象和深层次的联想提供一定的环境辅助支撑,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程内涵,提高课堂学习效能性。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花木兰》欣赏课程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花木兰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直观展示相关的动画片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审美和赏析,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深度而提供助力。

(三)组织合作鉴赏,培养审美思维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支撑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而鉴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对此,教师要加强思想重视,站在学生主观层面满足音乐课程领域的具体学习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以往灌输性的鉴赏教学方法进行更新,让学生以自主的、合作的方式对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进行合理化的探索,从而加深学生对整个音乐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优秀的团队配合品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发展领域的环境适应性。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江之歌》欣赏教学时,则可以合理组织分组鉴赏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分别对歌曲的节奏、艺术内涵,以及在演唱中所诠释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鉴赏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组织演唱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以致用的技巧,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Phonetic Forum 音教论坛即时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演唱训练活动,为学生提 在多元化的艺术环境熏陶下,感受音乐的魅力,形成良好供丰富的实践空间。在训练的过程中重视演唱方法、技巧的传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比如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音乐游戏,组织击鼓传花,或者接歌词活动,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正确掌握音乐演唱技能,提高演唱水平。

(五)拓展课外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领域,教师需要积极顺应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改革趋势,拓展教学范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观。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全面地考虑和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领域所表现的具体兴趣。之后以此为重要的行动参考,组织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较强的兴趣和动力支撑下,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程活动当中。比如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校的艺术资源或者平台,组织丰富的音乐表演活动,例如在儿童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出,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教育,比如组织学生为敬老院老人进行文艺表演,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在孝敬老人方面的品德认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六)融合其他元素,提高综合素养

在音乐教学工作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在音乐歌唱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的艺术元素,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艺术技能体系更加全面、系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热情和动力更加丰富。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歌唱与表演、舞蹈、乐器相融合,让学生经过综合性的训练和演出,加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整体修养。让学生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发掘自身的爱好和特长,从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也可以专门成立兴趣社团,以此为载体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在支撑小学音乐教学系统革新方面,所呈现的作用十分显著,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支撑,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在音乐课上,教师要优化课程导入环节,构建情境,组织合作鉴赏、演唱训练、课外活动,融入其他元素、让学生无论从思想、能力还是在音乐领域的整体素质方面,都获得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发友.基于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J].黄河之声,2019(11):92.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2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肯深入思索事物奥秘的动力,是培养追根究底精神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催动下,才能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主地参与学习,激发创新兴趣。李振道曾说过:“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因此,我们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景,设置悬念。如教学《哪种材料硬》这一课中,我把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放置于一个纸盒当中,让学生把小手伸进去触摸,通过学生的触觉让学生猜猜自己摸到的是什么材料,通过创设这么一个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我便顺水推舟地提出本节课的关键问题:你们又是通过什么来判断自己摸到的是哪种材料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个个都积极动脑,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提出探究材料软硬的方法。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渗透完成,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力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譬如,在教学《蜗牛》这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了饲养蜗牛的任务,然后请学生来讲讲自己饲养蜗牛的心得,尤其讲讲喂养蜗牛的食物。学生众说纷纭,有些给蜗牛喂了饼干,有些喂了萝卜,有些喂了菜叶、洋葱,还有些竟然喂了巧克力糖果……在这里,学生定然会产生疑问,蜗牛到底是吃什么的呢?有学生提出要进行一个《蜗牛的吃食》情况探究,我表示赞同。顿时,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个个积极动脑,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各种各样的探究方法在他们的脑中形成……在这里,我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让学生给蜗牛喂食,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再通过探究蜗牛吃食情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起创新能力。

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面,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譬如,在《水和油》这一课中,我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水和油的轻重,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出一个实验方案,然后四人相互比较,当一人陈述时,其余人可以质疑提问反驳,最终选一个最佳方案呈现给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得以激发,他们踊跃发言,互相补充。讨论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注重想象,启发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力。孩子们是富有想象的。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以初步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譬如,在教授《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时,我问:“空气都存在于我们周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向他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学生立即炸开了锅,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我的问题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些学生说吹肥皂泡,泡泡飞起来可以证明;有些学生说放飞气球,气球飞起来可以证明周围有空气;还有些学生说自己折纸飞机或者摇扇子都可以证明周围存在空气……学生在“问题―思考―想象―结论”这一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3

科技部与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国科发政[2016]112号)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对于科学素养的掌握对于我国创新型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小学启蒙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关键词】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5-02

在我国新课程教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自主、创新以及独立的学习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而言,要启蒙和引导学生形成上述的学习能力,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对于科学素养的认识,目前学界将科学素养归纳成三个部分:包括人们对于科学知识本身的了解程度,人们对于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了解程度以及人们在科学对人与社会重要影响方面的了解程度。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对于科学知识正确的认知,以及对科学知识方法正确的掌握,这也符合目前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目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就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主要思考的方向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研究方法,如何推进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重要社会意义。简单来说,培养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学习方法与实践三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自主积累科学知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所说那样,“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所以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内容本身的主动学习与深刻掌握,而学习与掌握得越深刻,就对于科学知识本身认识的程度越高,其科学素养也就能够得到提升。

从教学语言上来看,亲切和蔼以及引导式的教学语言运用更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称呼从“你们”到“同学们”,或者在教学学习过程中从“你们一起来解答一下这道题”到“为什么这道题的结果会是这样的呢?”的语言表达,显然越是亲切表达和设问语序表现更容易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教学知识内容而言,教师将知识内容越贴近生活或者越形象化的表达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温度与水知识章节的教学时,生硬的解释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的表述显然无法让小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下滑,而引导学生对水在温度中变化的过程进行观察,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的具体,其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引导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

对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在学习经验上略有不足,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因而对于知识本身研究方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以此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更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局限了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参与性,也就阻碍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关键就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互动的参与层面。

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的互动参与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身。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关于磁极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身边磁铁的特性进行探究式的观察,进而让学生参与到指南针原理的探究发现之中。其二则在于课堂之外的探究学习引导,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之外植物的培育种植,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对植物的根、幼苗以及开花整个生长的整个科学实验过程,进而提升学生在科学实验上的素养。

三、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来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社会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的教学实践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不仅利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也利于学生清晰的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小学的教育阶段中,对于学习的实践活动组织较少,特别是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由于对教学环境以及学生安全性等多方面的考虑,实践活动比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观点的拓展。

因而组织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当必要,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可以通过科学成果的参观,科学竞赛的举办等。例如,通过组织小学生进行科技生活馆以及生态农业技术园等科学生产环境的参观,让学生以第一视角的状态去了解到科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结语

综上而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科教兴国以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们需要在小学阶段中通过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对于科学知识内涵的科学认知三个层面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4

为进一步适应新的课堂改革需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评价观,以期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普集街中学决定邀请姚迎工作室专家一行、武功县教研室相关领导及专家、其他学校相关英语教师共同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英语课堂改革研讨活动。现将活动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时间、地点:10月18日(周三)下午2:00

武功县普集街中学多媒体教室

二、活动形式:微型课示范课、说课展示、专家点评、现场互动研讨

三、参与人员:姚迎工作室全体成员、武功县教研室相关领导及专家、普集街中学全体英语教师及其他没课的老师、武功县其他学校英语教师。

四、活动步骤:

1、观摩示范课:

省级教学能手谭伟鸽老师讲授《Lesson 16 Happy Thanksgiving》

省级教学能手文娟娟老师讲授《Lesson 15 A Present for Li Ming》

省级教学能手亢寒青老师讲授《Lesson 18 Li Ming’s Birthday》

(备注:授课教材均为八年级上册)

2、示范课说课:三位授课老师分别进行优质说课展示。

3、专家点评:专家就如何让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 三位老师示范课进行点评说明。

4、互动研讨:专家与参与教师就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展开研讨互 动。

五、活动要求:

1、参与活动的老师务必于当日下午1:40准时在普集街中学多媒体室李荣利老师处签到。

2、参与授课班级的英语老师请于下午1:50,将学生带至多媒体门外等候,协助授课老师发放资料,并协助授课老师组织学生有序就座。

3、参与活动的老师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写好活动反思,并将电子版交至教研组长处。

六:工作人员安排

主持:宋青(副校长)

接待:鲁新党(教导处主任)、张雅(教导处副主任)、朱云云、王潇

后勤保障:董耀斌(后勤主任)、赵卫峰

会场布置、教学楼及多媒体会标、照相:黄俊、朱云云

音响、话筒、多媒体投影、课件调试:赵长义、王潇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课程统整互联网+教育

一、通过课程统整,确立核心素养导向

课程统整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或者经验组织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1]。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概念,也是一种基于课程融合、又高于课程融合的组织形式。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获得了永久性的概念,但是缺乏抽象性思维,概括能力比较低,因此可以利用课程统整,精简课程结构,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1.课程统整的必要性

客观上,当今世界知识总量正呈指数型增长,知识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让我们不得不对知识进行统整;主观上,当前以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为分类的抽象宏大的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从核心素养本质来说,核心素养并非单学科素养进行简单相加积累,而是通过跨学科素养相融合来发展学生能力。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范例

核心素养提出后,各国都试图通过统整课程来促进这一目的的达成。其中,STEAM教育是美国基于其核心素养研究(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发起的一种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新西兰课程也试图在各科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统整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这两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在2017年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STEAM教育和我国教育发展的联系,近年来,也对课程统整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小学基于“单元整合,五课渐进”的五课渐进法,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预习过关课、字词读写课、课文品读课、拓展阅读课、主题习作课)整合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来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成绩非但没有下降,综合能力反而得到提升,素养也得以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3.立足我国核心素养对课程统整的建议

第一,相近相邻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统整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在进行课程统整的时候,一方面要抓住学科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二年级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尊老爱幼”时就可以和语文课上的“孔融让梨”进行课程统整。首先这两门学科都属于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统整起来比较容易;其次,“尊老爱幼”对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具有抽象性,通过和“孔融让梨”统整后,可以借助“梨的大小”这一具体角度去理解“人文情怀”,进而实现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目标。第二,有限性原则。首先,统整课程数目的有限性。并不是将越多的课程统整成一个系统就越好,超过三科课程统整就会给学校教育秩序和任课教师带来压力,并且更多的课程挤压混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抓住其学习“核心”。核心都已经丢失,何谈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统整课程上课次数的有限性。有限的合理的统整课程上课次数可以巩固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其信息编码能力,便于内化知识;但是单一的无限制的统整课程使大量知识涌入学生头脑,会使其对所学学科重点产生疑问,臃肿多余的知识最终会降低学生的上课热情,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乐学善学”这一素养也会成为水中倒影。第三,切勿矫枉过正。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现存的分科教学造成知识散碎,不利于学生总体发展,但是存在于世界课程史上千百年的分科课程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依然是各国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统整课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但是也并不是十全十美,我们在真正的教学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切勿买椟还珠,矫枉过正。

二、利用“互联网+”教育,创新核心素养落实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捷。小学生好奇心重,对计算机新奇的人机交互极有兴趣,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

1.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互联网+”教育创新原有教育模式,使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成为现实。互联网的便捷性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从小学生自身出发,通过“一对一教学”“在家上名课”,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弥补自身短板,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另外,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了解“信息意识”和学习“技术应用”这两项素养的过程。

2.个性化设计,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不只是重视知识的储量和内容,更强调知识习得过程,因此提出“学会学习”这一素养。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及时的检测和反馈不仅有利于对当前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然而现实教学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要么是课堂上来不及检测,要么是“大一统”的反馈缺少针对性[2]。通过“互联网+”教育收集的基于大数据情景化的个体数据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反馈,使学习的进程和安排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促进了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学习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

3.基于核心素养对“互联网+”教育的建议

第一,立足学生身心智力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以往教学以单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不同,“互联网+”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在贯彻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更具优势。比如在上课之前,通过讲解多媒体教学工具,鼓励学生从“技术应用”这一层面去体会“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方面立体的图文内容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到“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站在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对这堂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进行点评,进而培养其“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借助互联网展示中国在全球的地理位置,一边讲解我国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国家认同”感;继而展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的分布与位置,让学生形成认知基础和“人文情怀”,然后让学生课下借助计算机绘制“家”“学校”及周边的重要建筑物,这样既巩固了课上所学的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让学生点评这节课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其“审美情趣”的发展。第二,支撑系统的完整性。在“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程模式中落实核心素养,必须配有完整的支撑系统。基于小学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其支撑系统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明。硬件上,需要有配套的计算机等教学辅助设施来保证“互联网+”教育的可行性,在硬件设施供给充足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软件上,老师的能力影响授课效果。胜任这种教学模式的老师首先必须具有精深的互联网知识,学会将互联网知识和现实课程结合;其次还需要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独到的理解,上课过程中将核心素养“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三、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发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认为,基于课堂内部的“深度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立体丰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类、“自主发展”类核心素养;在课下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知识变得“可感知”“有温度”,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

1.课上深度教学,立体呈现“文化基础”

与以往教学主要凭借螺旋式课程的累积来实现教学目标不同,深度教学不是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是将教学重点仅仅停留在符号表面,而是通过深入丰富教学层次设计,实现立体价值。通过“有限教导”“多元教导”“情感教学”“全景立场”让小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更加自主愉快地学习,获得积极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情感体验,形成自我认知。

2.课下实践互补,多面丰富“社会参与”

传统的课堂不能满足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现代教育,更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是课堂上听课与课下动手实践相结合。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生动手探索能力比较强,领悟抽象理论知识有困难。在实践中不但能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而且也能发现和探索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内涵,从而在实践创新中领会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角度来说,其第三个大方面“社会参与”中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六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这六个方面主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必须通过实践促进学生落实该素养。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长期以来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在。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大,从传授知识到发展能力再到形成素养,历经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最终的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此一目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建设,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采取好相关的教育策略。文章在此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界定

素养指经由实践而获得的道德修养,基本内涵与素质相通。核心素养则指素养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功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不同的学科受学科属性以及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素B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首先,学生属性。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科教育是其载体与平台;其次,学科属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不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中肩负着相同的责任,但培养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最后,基础属性。核心素养指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比较稳定的且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修养。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研究

素养教育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居主导性地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先导性因素,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首先,教学目标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生为本”是当前最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学目标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其综合价值,就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川江夜航》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最为基本的学习内容,如“落”、“洗”等生字,也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学目标要从静态目标走向动态目标。

(二)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取圆形教学结构,所谓圆形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紧扣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并以内核层、中间层、外表层等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区分开来,如此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就以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笔者以“文字优美,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从此出发,通过文章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各种修辞的手法的分析、意境的呈现,如展示相应的图画、视频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悟三月桃花水的优美。

(三)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形成,其中能力培养处于中间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教师需要借助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探究,比如在《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小女孩的礼物是什么?她是怎么得到礼物的?这些礼物有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主要人才,因此,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

(四)养成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其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除了需要肩负一般性的智育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德育教育的重任。就以《和母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展现了和其母亲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其特征,比如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诵读课文,并将课文中描绘母亲以及品质特征的小故事总结下来,并依此反思自己平时在家中是否有帮助过母亲做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洗菜、倒垃圾等。如此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素养培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核心素养在素养中居主导性地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素养培育的必经途径,也是强化素养培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途径,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