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

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范文1

职教语文教学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问题的根源在于职教语文教学的模糊定位。文章从职教语文教学现状、职业属性定位的必然性、定位应把握的关键点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职教语文教学定位应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从学科属性倾向向职业属性本位的转变,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有的职业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职教 语文教学 职业属性 定位

语文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职业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教语文教学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实践,虽然在教学理念更新、校本教材开发、教材教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职教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职教语文教学的模糊定位。定位不明确,势必削弱职教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准确定位职教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刻不容缓。

一、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职教语文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学科属性倾向。职教语文教学的学科属性倾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以语文固有的基础性、工具性为目的,注重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单一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将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囿于语文学科范畴之中,忽视职业教育特有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知识技能等职业素养以及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培育,教学方法多以教师、教材、讲授、考试为中心,削弱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所以出现学科属性倾向,基于课程建设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与普教课程改革相比,职教语文在教学理论研究、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发展缓慢,尚未形成统一、科学而明晰的课程建设体系,参照的仍是普教模式。受此影响,不少教师习惯于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师生互动,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多数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薄弱。进入职业学校后,尽管对即将开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但学习定式还停留在中学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适应的仍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职教语文课除教材内容与中学有所区别外,其他的并无不同之处,学习兴趣不高,主观上轻视语文课的学习,逐渐形成了语文学习随意、马虎、厌学等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因此,职教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职教语文教学就必须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从学科属性倾向向职业属性定位的转变,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有的

二、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必然性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确定培养目标的。换言之,以特定的教育形式完成个体的职业化过程,实现个体目标的职业化,就是职业教育。由此,职业教育明确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实现个体职业化的目标,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本质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点在于突出学生个体理应具备的职业属性——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是体现在个体成为社会人并胜任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中的。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凸显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实现个体发展目标的职业化。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初、中、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而密切,是个体由单一学习者角色向社会职业者角色转化的起始点和必由之路,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由此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获得途径,是对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而职业素养的培育,则更多地来自于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文、德育等课程的学习。因此,职业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定,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无不表现出显著的职业属性,作为职业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必然打上职业属性的烙印,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职教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职业属性定位。

三、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应把握的关键点

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标准,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性特点,使学科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真正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是以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基准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其核心内容为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是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劳动者进入职业角色的必备条件。职教学生作为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后备军,职业教育是其职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职教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角色如何确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进而达成培养目标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教师的教学角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身份及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笔者认为,实现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以达成学生职业素养有效形成的目标,必须在教学中以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规范教学行为,这是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必须把握的关键点。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了国家对合格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和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截至2014年底,虽然教育部尚未出台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上述《专业标准》是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设定的,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学校,该《专业标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定位都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指导作用。

1.以《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

以《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是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基础。《专业标准》的核心是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解决教师实践能力与产业技术进步脱节的问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紧紧围绕“职业”这一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师应“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以及“了解所教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学校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等情况”等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职教语文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学科教育理念迅速转变为“以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严格以《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武装自己,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确立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各专业、职业群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度,自觉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色及职业要求高度融合,把自己身份确定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真正完成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向职业素养的培育者的身份转换,方能为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专业标准》规范教学行为

以《专业标准》规范教学行为,是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有效途径。《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体现在其“基本内容”之中的。“基本内容”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解为15个领域,细化为60个基本要求条目,详细规定了各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仔细解读“基本内容”不难发现,基本行为规范是紧密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育确立起来的,其核心是实现学生个体职业化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严格遵循此行为规范,还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之逐项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落实行为规范应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性特点,使学科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为此,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并加以落实:

(1)调整教学目标。职教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基于学生语文能力实际和从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既有利于落实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又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从而有效保证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学生个体职业化的目标。设定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性特点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学生个体职业素养的培育,依据“够用、实用”的原则,以提升学生一般语文能力为基础,以提升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为目的,使语文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对语文能力的需要和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尽管目前各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是通用型的,无法与众多专业一一对应,但我们可以针对专业课内容及职业素养内涵对语文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适当淡化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强化以学科理论知识为载体的职业素养培育。

(3)改进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其内容必须是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整个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是其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学科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适时创设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不断质疑解疑。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以学科理论知识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迁移到群体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上。如此,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获得提高。

(4)革新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语文教学应确立“以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中心”的职教评价观,改革以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根本,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方面,降低学科技能考核标准,要求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即可,突出听、说、读、写职业运用能力的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评价的方式上,将阶段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考核,既可以按期中、期末评价,更可以每周、每月评价;既可以试卷、分数评价,更可以通过演讲、礼仪活动、自我介绍,模拟现场招聘问答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评价,建立动态考核评价机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关注点引导至职业化应用能力的训练上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牢固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因此,职教语文教学只有遵循职教规律,把握职教本质,突出职教内涵,进一步明确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培养素质好、技能强的实用型职业劳动者的重任,为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生乾.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9,(2).

[2]俞冬伟,闵亨峰.论中职文化基础课的职业属性与人文属性[J].中等职业教育,2010,(2).

[3]周艳冰.职业素养:职校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J].机械职业教育,2010,(8).

[4]马蜂,胡广龙.基本职业素养[J].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2).

[5]蔡红卫.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13,(83).

[6]杨玉芝.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1).

[7]马路.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4,(4).

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41-02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主要是指教师以最少的时间、物力和精力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包括有效教学的提出背景、深刻内涵、主要特征、发展策略等方面内容。

一、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背景

我国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在适应《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的要求,并结合了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中职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提出的。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但目前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空白和问题,如研究重理论,轻实践,研究内容与成果分布不均衡等。

《新大纲》的正式颁布实施,为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为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有效教学理念的深刻内涵

(一)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的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面向服务、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前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人文基础课和文化基础课,能帮助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实现全面育人的功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功能。中职语文有效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提高中职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等职业专门人才。

(二)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

笔者通过认真解读《新大纲》,同时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以及有效教学基本理念,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有效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中职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力。《新大纲》明确指出了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学生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其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2.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职语文有效教学应该是联系生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3.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真善美的人格。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是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存在,部分中职学生在道德意识和自身行为约束力等方面稍有欠缺。中职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文学滋养,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质,使其具备真善美的人格,以更为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理念的主要内容

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学定教”“以用定教”和“以能力发展定教”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以学定教”是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理念的根本。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的首要理念是“以学定教”,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定教”,首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每位学生向均衡、全面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其次,“以学定教”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将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其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教学互动的课堂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中职语文教师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以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2.“以用定教”是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理念的关键。“以用定教”是指中职语文教学应坚持“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思想,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职业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从而确保中职语文教学的应用性、基础性和实践性。首先,中职语文教师要重视基础性教学,以重点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夯实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其次,中职语文有效教学要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应着重定位于实用性和应用性,并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落实实用性和应用性。再次,“以用定教”要求中职语文教师重视实践性教学,根据中职学生就业需要,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最后,针对部分学生参加高职单招单考的现状,中职语文有效教学应根据高职招生对语文考试的新要求、新特点和新内容,制订合理恰当的复习计划,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成绩。

3.“以能力发展定教”是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以能力发展定教”是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要做到“以能力发展定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强调语言的积累。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中职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促进语言的有效、科学积累。第二,要重视语言感悟,这是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关键。第三,中职语文教师要紧紧扣住教学基本目标,针对中职学生的差异性和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深入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活动的能力体系。

三、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中职语文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范文3

聚拢愈来愈多的考察结果会更加确信:不管是哪个国家哪种类型的教育,欲图经济的振兴和人才的培养,教师的作为和作用都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正致力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教育也亟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须着力打造优良的师资队伍。在此大背景下,高职语文教改可从三方面作准确定位,努力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职业元素

教育,是为更好地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造福于个人和社会的一种服务手段。相比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用的职业后备军,尤其注重培养人如何做事、如何把事做好的能力。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彰显鲜明的职业属性,渗透职业元素,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如果学生在校所学脱离实际,知而无能,毕业时空有文凭,即便进了职场也难为业界所用。

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务实致用的人才、强化学生从职能力为目标,否弃偏重系统理论和学科体系的旧模式,切实改进教学。高职语文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对职业属性、职业元素的认知度。当我们说“文学是人学”时,我们不应该让文学同“社会人”和“职业人”这新的“人学”产生隔膜。在正确认识语文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职业元素,为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人”和“职业人”当好“人文向导”。学生需要早日了解未来的工作世界,接触“职业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传播先进文化时,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求真、爱美、向善,愿意投身职业劳动,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既符合社会的需要,也能奠定青年学子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在高职语文教材中有计划地选编一些反映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报告文学,以及今后职业岗位、职业活动中常见常用的说明文、应用文,或在讲解传统名篇时自然地融入职业元素,都是可行之举。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文质兼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务实的职业能力以及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就可成为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这一基点上突出学语用文同职业生涯的关系,有助于高职语文教师提升正确的教学理念,依托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特性,渗透鲜活的时代气息,使学业、专业和职业有机融通,让语文教学更加焕发出具有现代特征的生命活力。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有一位高职院的教授,为了获得职教改革的底层体验,曾隐姓埋名学技术,通过职业考核,拿到了一级工的职业证书。此例说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生存能力,让他们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从底层开始的,不倦不懈地努力,尔后才能有优秀的创新人才涌现。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是同自己所在院校的发展以及莘莘学子的成长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务实地从此岸到达彼岸,即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准职业人”,然后才有望把他培养成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人”和“职业人”。我们要在这样的认识基点上,提出对高职语文教师综合职业素养的高要求。

高职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在教书育人的细节上,其宗旨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和就业能力服务,为造就合格的职业后备军提供必要的人文支撑。高职语文教师不仅要注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内涵之间的契合点,还须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跨界融合”的路径。教师不仅要有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素养,还应具备综合的人文素养,并增进对所在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认知,丰富自己胜任专业语文教学的工作经验,优化自己的“双师”素质,使自己投身高职语文教改能有宽厚的基础和高远的空间。

因此,对于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师来说,他要了解自己所在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的设置情况,具备自己所教班级学生专业的知识背景,有条件的还要深入与学生将来就业有关的领域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切实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找到企业岗位工作与语文学科的衔接点,发现企业用人机制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真正做到教师所教、学生所学能满足职业岗位的所需、所用,由此找到新一轮语文教改的方向,拓宽用“文”之地。

在提升综合人文素养方面,语文教师要在传统的中文基础上,建构新的人文知识圈。不可照本宣科,而是要能甄选古今中外各类文章、文献与文本,从中吸纳文化精萃,因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开放性建构的智慧。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教学范畴内,是“以文章和文学为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意蕴和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野)。”[3]其基本要义就是“明确文章教育和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4]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而高职语文教学则以语文能力和职场应用为要旨。在从知识到职场应用能力的转化中,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即文本特性)是不可忽略的环节。好比我们想利用木料做器物,必须先了解它的质地、纹理、特性,尔后才能量材而用,恰到好处。对文本(教学内容)同样如此。笔者在教园林大师陈从周《说园》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从园林山水要接近自然的角度领会园林的妙处,继而领悟叠山理水所造成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学生对园林、园艺美的感觉深化了,课堂教学就远比一般的说文解字、段意归纳和结构分析要奏效。如把先生所言“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的真谛,引申到寻找文本的“山脉和水源”,发现文本中“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关系,甚至延伸到将语文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应用于职场生存和发展的人生智慧方面,学生听课就从入耳、入脑到入心,衍生效果明显。由此体会到,教师有人文素养垫底,透彻地把握文本的特性和核心内质,随时调动自己的悟性,就能巧妙地融入职业元素,水到而渠成。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有鲜明的辨别力。”[4]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从教师“综合职业素养”的示范,联想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问题,学者们称其为“软实力”,实际上这是有着互动作用的职业教育硬道理。在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这方面,高职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千差万别的,在其接受职前教育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对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在评价所聘毕业生的知识、态度时都基本满意,但“对毕业生的情商、社会交际能力、职业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及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也都有较一致的认识。”[5]所以我们的教育理念应从知识本位转到能力本位,进而提高到人格本位的认识水平。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单靠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是不够的,得通过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来实现。语文教师能否成为学生效仿的“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典范,我们本身的人文素养和日常职业表现十分重要。教师爱生、学生尊师是校园人际交往的本真体现。在课堂上听到某学生过生日,我会以亲切的笑容和拥抱表示我由衷的祝贺。新年前夕,我所教班级要与邻班展开校园辩论赛,他们来邀请时,我尽管心脏不适,但还是抱病坚持坐一个半小时地铁,前往郊区学院赛场,听辩论,作评点,返回家时已是夜里十点半。我践行人文教育从小处做起,使学生受到“身教言教”的双重启迪,自己也倍感快慰。我想,今天他们在学校受教育,将来到职业岗位上敬业乐业,关爱服务对象也就有了个先期的榜样。这看来是超出课本之外的,却是符合教学良知、和谐天性的情理的。

三、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高职语文教改中,教师要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但更要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现在的高职教育强调任务引领、情境创设、师生互动、按工作流程设置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有其合理性,但主要适合专业类的课堂教学,不应全都套用于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不能表面化,重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教师在其中起引领作用。对高职语文课来说,就是把握文本的特性,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围绕文本的核心内涵设置几个中心问题,在能融入职业元素和思想人文精华处悉心调制,又娓娓讲述(口语表达为主,黑板粉笔辅之,PPT也是辅佐),尽量以一种最能贴近学生接受心理和思维习惯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解读,让他们愿意徜徉在字里行间,吸取其散发的滋养。由于高职学生偏重形象思维,学习时重以感性印象和声情动作去把握,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宜用语言技巧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得体的形象、动态教学法施教,即使遇到抽象的问题也要力求解析得形象化,通过生动讲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使其产生认同。比如我教《冯谖客孟尝君》,就在准确把握文本特性的前提下改进教法,从处理现代职场关系的角度解读这篇传统课文,借以启迪当代青年理解冯谖成功的人生智慧,走好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再如对《乡土本色》这类社会学文章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以及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区别,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当今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把握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将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当今时代,学生身处一个信息驳杂、声光色交互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他们的阅读、写作和学习、交往方式全然不同以往。语文中听、说、读,写的场景、对象和时效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读”,不只是看纸质书,触目皆是视觉影像、电子书刊;短信、电邮、博客和微博等形式的出现,使“写”变得随性灵便。当传播媒介和载体发生变化,多媒体网络技术随时可把外界信息引入课堂时,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建立一种贴近学生接受习惯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应是教师在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素养。

当然,语文教学改革是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实质性追求,而不是以多媒体手段替代口语表述作为首要标志。运用电子课件是为了让学生看得更直观,授受双方都能进入状态,而不是让教师当电子教案一页页地读。如果喧宾夺主,养成离了多媒体就无法上课的习惯,会比不用它更可怕。教学方法的生动活力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师应对自己讲述的教学内容有深刻、透彻的把握,使之成为其心智的一部分。成竹在胸,自能游刃有余。有人说,有意味的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但“有意味的形式”本身已经具备了内涵,内涵就是“有意味”,如果体会不到有意味的形式,或者只能把捉意味很少的形式,明明几句话就可讲清楚的问题,却用繁复的语言去表述,再额外加上些由教师导演的所谓“热烈讨论”,让人一时眼花缭乱。此类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看似学得轻松自在,实则并未有互动,而是变相“放羊”。如果教师不能传授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不能教会他们把握事物的规律,培养独立的思维品格和“由知导行”的能力,不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等他们毕业走出校门,仍然无法真正独立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综上所述,在高职语文教改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同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以及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修炼联系在一起,最终都要以学生的成长、成熟和成才为“逻辑落点”。

(作者单位: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注 释

[1]吴启迪:《〈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3]王荣生,李海林主编《语文课程和与教学理论新探》,均自p1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以人为本 语文课程 校园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高速发展。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新目标对职业院校语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新价值观

当前,许多学者提出职业教育应关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本”。“现代职业教育应使‘有业者乐业’,就业成为‘生活的手段’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层次越高,越能体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实现“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关注学生未来的生存,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实实在在地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不是在社会进步中被裹挟着前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应该由校园文化及语文课程共同完成。

二、校园文化及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亚文化,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起着教育导向、规范约束、陶冶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课程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引领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教师应及时消解大众世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通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优秀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营造出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语文课程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离开了这个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将成为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语文课程不受重视,发展空间被挤压

在职业院校中,语文课程普遍不被重视。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课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甚至干脆不开设语文课程。此外,职业院校语文教研活动少,学校教学投入也少;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被忽视,懒于教学研究,工作没有干劲儿,学生受到社会上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不重视语文学习,这些情况都使得语文课程在职业院校成为真正的“基础课”——被压在最底层的课程,语文课程空间被挤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做到“以人为本”,自身“营养”不足

一些职业院校未能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校园文化,片面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搞课外活动,让学生忙起来,对于学生的心理文化需求及活动举办目的全然不考虑。每年的校园活动不过是“热剩饭”,使得学生大多对此没有兴趣。这种简单化理解使得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缺少“文化”,没有了文化的滋养。这样的唱唱歌、跳跳舞、办几台晚会怎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呢?

四、加强语文课程及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职业院校语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现状却令人担忧。要改变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语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学生素质培养

要做到“以人为本”,学校不能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使学生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不断创新,拥有将来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职业院校应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语文课程建设,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从制度层面上保证语文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

(二)“以人为本”,优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要做到“以人为本”,职业院校就要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顺应学生对自身素养期许的要求,优化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要走与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新路,服务专业,满足专业的需要,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原来一味讲读、过多解析字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内涵,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获得感同身受的濡染;通过观察、感悟、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质。教师还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选择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让文本走进学生内心,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三)延伸语文课堂,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文化”

第一,结合学生需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应抓好校报、宣传栏、广播、标语、海报、网络等语文实践活动阵地,尤其应抓好网络这一深受学生喜爱的阵地。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写博客、网络小说,举办校园标语创作比赛等,在校园网内票选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及创新精神,培养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让语文活动走进学生内心。

第二,针对学生需求,组织人文学术讲座。当前,一些职业院校也举办学术讲座,但听的学生却为数不多,有的学生反映讲的内容太高深,听不懂;有的觉得内容太陈旧,没兴趣。因此,在举办人文学术讲座时,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需求,融趣味性于学术性中,可以在学生中征集普遍感兴趣的议题,聘请客座教授或组织本校专家举办讲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为校园文化增添文化气息。

第三,成立学生文学社团。让学生在社团中以文会友,切磋文学创作经验,不断营造校园的文学氛围,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

第四,举办各类语文相关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作文大赛、错别字纠错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提高文化素质、展示语文应用能力的平台。这些活动能够延伸语文课堂,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中注入更多的文化气息。

只有重视语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为校园文化注入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完成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在实处,实现新时期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洁莹,马庆发.论职业教育观嬗变的哲学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6(24).

[2]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杨文钦.高职语文与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4]刘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23).

本文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课题编号为11Y037。

作者简介:

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69-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我国逐渐重视教育的多元化,加强职业教育,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来增设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但是许多中职教育院校过多的注重技术教育,而往往忽视年轻一代的人文素质教育。语文是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是实现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蕴含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引领价值潮流。在当前,随着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选择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中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已引起广泛关注。教育部2000年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有关方面组织语文教育专家编写了中职语文教材;2005年,在总结国内外语文教学经验、广泛听取各类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教材建设日趋成熟。这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职语文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不足

1.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文学素养低

当代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偏低,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条件优越。大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阶段成绩较低,主要想通过在中专阶段学习职业技能来参加就业,而在文化课方面要求较低。这些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比较低的,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公共场合吸烟、谈恋爱、穿着另类等等。特别是他们多数是未能升入理想高中的落榜者,有的人甚至初中学业都没有完成,因此学校内的课本知识都没有能力把握,更不用说通过自主阅读,提高文学素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与同龄的高中生存在着明显差距。有的甚至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有的无法表述自己的求职简历;有的言语污秽、行为粗暴;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这些都与他们的文学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目的是让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学生增长一技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然而,中职教育往往只重技能,而忽视素质教育,将语文课视为基础工具课,在教学安排上也是以应用文为主,忽视人文教育。因此,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们并不是不懂得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意义,但是迫于当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压力,他们也不得不要求学生更多的将学习精力放在死记硬背上。

二、文学素养在中职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特别提出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本领。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中职教育,让语文教育为中职学生整体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品位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语文教育。

1.文学素养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具备专业技能、有创新意识、团结协作、遵守规范。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经说过:职业教育只有受教育者对自己所接受的职业教育有较好的理解,热爱和强烈的兴趣,才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事业心、创造力和积极性,只有受教育者具有健全发展的道德情操,才能够促进人们之间关系的协调。并且黄炎培先生将职业道德教育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强烈的兴趣,喜爱自己的工作;乐群是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尚优美、快乐向上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团队协作精神。纵观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依然较高,因为更多的企业希望找到具备一定技术,能直接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危机,因为这些懂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在起初就业时确实存在优势,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学历层次较低的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也不高,职业生涯受到限制。所以职业道德是一个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中职语文课程不仅是教会学生背诵课文,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开展人生观教育和塑造完善人格。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能够帮助他养成浓厚的职业兴趣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互助协作精神,养成理性思考的品质,使他纯洁高尚、不畏困难。文学作品具有社会性,都是作家通过观察社会百态,阅历无数才发自内心写出富有深刻内涵的诗句和篇章的,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出一个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职学生在这样的文学环境熏陶之下,也会自觉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2.文学素养可以开拓中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构建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创新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人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智能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而形象思维是创新智能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中职语文教育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大脑的完善、思维质量的提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文学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推进中职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便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诗词《沁园春·雪》时,“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所表达的是一种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激昂亢进之情;而在阅读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之时,又能感受到句句是鹰,句句是画的美妙。整首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表现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通过阅读使学生们感悟不同诗词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不断探索生活的乐趣,养成不假思索,求实创新的思维模式。

3.文学素养可以完善中职学生的审美认知

人本主义教育学说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完美的人,即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人。该理论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由低到高的发展,从一个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再到个体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接受人文教育。中职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个人生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回归文学的本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感悟精神、陶冶情操,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以美的思维来观察身边万事万物,以美的心灵与他人和谐相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文学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和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职业气质,树立自身形象。苏轼曾经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一个人饱含知识,自然散发出一种自信与智慧的气质,在言谈举止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对美的领悟。语文教育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等审美素质得以提升,从而培养完美健全的人格。同时,也可以推动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的形成和转化。

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一种基础性教学科目,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学生通过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吸收先进的思想,感悟真实道德情感。因此,语文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构建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

三、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是依赖语文教师能够妥善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努力让学生们认识到通过学习语文提升自身人文素质,从而养成职业道德、形成创新思维、完善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借助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也可以在课上播放优秀讲演大师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们自己感知,分小组选取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展示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二是与所学专业技术相联系,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还是面向社会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学好专业技术是关键,但是语文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基础学科,是将来在工作岗位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中职语文课要针对学生实际,调整教学重点,明确培养目标,把重心放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来,依据就业形势,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是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使语文成为丰富多彩的实践学科,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课内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精选阅读材料,营造美的心境,培养审美情趣。调动学生的所有器官,感知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促使学生形成立体的、系统的思维。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陶冶情操,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职业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中职语文的性质与任务;立人;功利主义

一、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对当前中职语文教育的冲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上,更加注重自主学习,提出“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文同上)这一重大的理念变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育的诸多根本问题,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学法变革,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养,是关系当前语文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相比中职学校,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中职语文教育本体地位的丧失,传统的中职语文课程正逐步被分解为应用文课程、公关课程、沟通技巧课程、普通话课程、书法课程等等,语文课程传统的“立人”功能日渐弱化。为迎合所谓的市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不少中职校提出所谓“职业人”的口号,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技术人才,美其名曰“订单培养”(据了解,有的中职学校甚至将三年的上课时间压缩到3个月,其余时间“顶岗实习”!)。某些职业学校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劳动力中介机构,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重要来源;更糟的是,甚至有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课程只要能教学生写好字,会写一点应用文就够了,语文课不重要,因为语文课“没有用”。于是乎,语文课程被日渐削减,日趋边缘化——“教育仅仅堕落为实现某个社会目标的一个可利用的工具,教育的真正灵魂——教育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目的却被遗弃。……教育只会教学生以何种手段谋生,但却没有教会学生停下来考虑自己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而对于中职生们而言,可能连起码的“知识的占有”也没有了,长此下去,我们期待的“高素质劳动者”,将如钱理群先生所说得那样,不过是“一无思想,二无个人创造力、情感力和想象力,不过是能干的奴隶和有用的工具”。

二、从新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看中职语文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2009年国家教委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于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有这样的论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与新课标并没有多大差别。语文课程任务方面,中职大纲认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对此,倪文锦教授认为:“在强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语文课程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的目标,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与2000年的旧大纲相比,新颁大纲对课程任务、课程教学目标两个关键部位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任务和目标强调加强语文实践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将语文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倪教授认为:三个模块是一个整体,但相对而言,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整体的功能定位,它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二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三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当说,这样的调整既考虑了中职生的学习基础与中职语文的实用性,也强调了“终身发展”的人本理念,给今后职教语文改革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以上对新颁大纲的认识与解读,我们不难对当前中职语文的性质与任务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界定。尽管我们也看到,与旧大纲相比,新大纲减少语文教学时数44-64节课,但新大纲更加强调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体现职教特色,但绝不是淡化语文学科教育意义。根据大纲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学面临如何使得语文教育更加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挑战面前,广大语文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们应当更多的树立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中职语文教育“立人”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立人”,简单的说,就是指“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没有“立人”,也就不存在大纲中所说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理应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

诚然,职业教育需要培养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但同时,又存在着因为过于强调这一点而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沦为“工具化与奴隶化”的危险。这种危险在高中教育重视以应试教育的方式存在着,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却是以学科教学的人文性淡化特别是语文人文功能淡化为信号。长此下去,必然会使本来语文素养较差的学生更加背离语文学习的本质,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也将成为“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欲望无理想”的畸形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劳动者为目的的中职学校,该怎样做?笔者人为,面对功利主义、技术主义教育观的泛滥,任何一个有着基本教育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站在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而不是迎合,或者美其名曰“适应”!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事实上,对于这种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教育倾向,早在上世纪中叶,爱因斯坦就发表过他的看法:“我反对另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学校也适用。”他强调,学校教育中,“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培养,而不是获得特定的知识。”反观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状况,不正是爱因斯坦反对的吗?

四、以立人为中心,是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目标,新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中职语文教学,正迫切需要建立这样一种“以立人为中心”语文教育观的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正确认识中专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育目的,针对中专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认真吸取普高语文教改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让语文教学为中职生的健全人格的发展服务,为中职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和文化底子,促进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