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1
Study on computer fundament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Ning Kuangfeng, Chen Zhen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educ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are emphasized. The role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e aspects of personnel quality and ability should be focused. Combined with the difficulty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relying on the provincial level course, how to assimilate the purpose of dribs and drabs of quality education into the "new ideas"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is proposed.
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0 引言
进入21世纪,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已不再单一地定位为专业人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而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注重渗透性教育,养成性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和知识的内化,注重实践,表层的知识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从学生素质提高的层面看,实验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实验教学在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实验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过程,更要体现对人的培育,包括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塑造等,因此对教师和教学条件有更高的要求,而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实验教学研究的核心。相同的实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1 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只能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名词,宋朱熹说:“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通过良好的学习,人可以远恶而从善,去愚而增智[1]。
那素质教育究竟表现在哪些具体方面呢?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而非狭义的生理学或心理学中的素质概念,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等,具体如:智力、情感、个性、行为规范、道德观、生理机能和体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国家教委也曾专门作过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关系到一个人一辈子幸福的智商、情商、财商等将同步得到重视与发展,在人的能力结构空间中,其能力维数将越来越多,人的能力结构将更为丰满[2-4]。
素质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虚”的名词或概念上,各类学校应将素质教育的本旨点点滴滴地融入到当前开设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去,而促进学生各项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也只能是具体的学科教育。
2 融入素质教育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实践
近六年来,我院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不断地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一条将素质教育融入实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新思路。
2.1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2.1.1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5]。它的一般过程是:要求任课教师首先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接近学生工作、生活实际需要的,对学生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用性、情境性、可操作性强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并向学生展示,得出任务结果,然后把这个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根据不同任务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以达到任务完成的目标。这种模式虽然费时费力,有时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全过程,但这种教学方法,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特别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体会和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意识,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以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站规划与设计”教学单元为例,首先根据任务本身的实用性和实验素材的选取难易程度,确定了单机版的多媒体个人演示光盘制作和网络版的多媒体班级网站制作两个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技术的项目任务;其次在明确的大项目目标下,进行详细的任务规划,将项目内容进行分解,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容易掌握的小目标,再把一个个小目标串起来构成总的项目任务。在项目任务的设计上考虑是否难度适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需求的任务。项目任务的设计既要兼顾基础又要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项目创建有个性特点又兼顾实用的作品。
2.1.2 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的水平不一,课时安排比较少,如何引导学生入门;如何教会学生自学,使他们适应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需要,是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采取了三段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第一阶段采用的是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授课模式。例如在这个阶段教师将Word的内容、重点功能、相关菜单的操作方法等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然后给学生一个综合的题目和一定的实践学时让学生上机实践,教师个别辅导。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很快完成,基础差的学生课上完不成也可利用课后加时完成。
第一阶段结束后,缩短学生的差距。第二阶段为讲授阶段,这个阶段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反映普遍都不会的教学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及学生上机练习。第三阶段为计算机基础综合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这个阶段教师将几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介绍,并作示范操作,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在教师规定的几个模块中自主选择教师给出的实际题目进行学习,以自学和实践为主,教师以辅导为主,讲授为辅。第三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能力。这个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入学水平不一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操相脱节的问题,教学学时缩减的问题和教学内容不能联系实际的问题。
2.1.3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一般性理解为:对于被普遍接受的结论敢于怀疑并有认真求证的态度;对问题的解决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且有敏锐的思维,善于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养成“我是独立的个体,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除了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弹性化以外,还要设计开放性实验项目,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加实验中的讨论和报告环节,强化实验方案的论证过程。在整个过程,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不能有惰性,切不可放之任之,应把先进的教育观念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
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应不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教师可留给学生一些课后作业,特别是需要多人协作的一些小课题,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创新意识有很大帮助。
2.1.4 实验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所谓教育,就是采用强制性手段,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在此基础上使其能力和天赋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最大的发挥。
实验教学是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环节。习惯是素质的体现,教师要高度重视,要注重言传身教。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提。比如:整洁的习惯、认真的习惯、质疑、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安全的习惯、环保的习惯、做事有条理的习惯、诚实的习惯、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不干扰别人的习惯。故教师应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意识,要时刻强调可以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有意识进行培养,在实验室中要营造环境,加深学生印象,实验成绩的评定要重视习惯,以成绩驱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实行集中强化训练。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17~25岁正是一个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人格发展由第五阶段向第六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令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与人协作的习惯,完善的人格等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培养。
2.2 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我院近年来,研究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意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进,参考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成功教学经验,构建具有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各层次又分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四种类型实验项目。验证性实验可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强调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良好习惯。综合性实验以“任务”驱动,强调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拓宽知识面,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以理论为基础大胆实践,培养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图书馆、去互联网,去实习基地,接触新的计算机知识和自己专业能够用到的计算机技术。使“教”与“学”的重点不仅仅放在获得“死”的知识上,而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渗透到各学科中,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开放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2.3 搭建数字化的信息平台,丰富立体化教学资源
“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鲜明:含有静态图像、数字音频、动态视频的教学内容,与网络教学平台可互联互动,及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必须相结合的教学要求,素质教育几乎可以渗透到教学、实验的每个环节。所以若在搭建数字化的信息平台的同时,注意在素材选取上融入爱国教育,美学教育,音乐教育,挫折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美学素养,又能受到素质教育的滋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例如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一段计算机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突出介绍我国计算机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年来辉煌的成就,如:介绍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计算机排行傍上列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五。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还使他们在校期间更易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产生积极的心理认同。又如:静态图像实验是“计算机基础”课教材中“多媒体”部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在图像分辨率、像素深度、jpg、bmp 文件格式等验证性实验时,都可将视觉美学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取图像素材,展示祖国美丽的山水风光、百姓淳朴的民风民情,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人民。
在讲解mp3、wav、mid等音频知识的时候,既介绍频率、波长、声道等具体的技术指标,其中又可穿插经特意选择的曲目演示,网络教学平台中更可存储大量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音频实验素材,如:吉林朝鲜族的“小白船”、新疆塔吉克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及外国的音乐经典如贝多芬的“田园”、莫扎特的“小夜曲”等。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是理性与计算之脑,主要负责言语、阅读、运算、推理等,而右脑是感性与艺术之脑,侧重于音乐、美术等与形象、空间知觉、直觉、潜意识等有关的内容。在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过程中融入音乐活动,可以使两个大脑半球得以平衡发展,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净化和升华精神境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全面的学习、生活注入活力和激情,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能够产生独特的作用。
2.4 建设实验室教学环境,营造人文气息
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而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以传授知识为主,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但往往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人文精神”。通过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实验项目的完成和技能的培养上。实验室除了配备完善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改善实验室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用环境积极地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应花功夫去研究实验室建设,在实验室教学楼中营造一种人文气息,比如:安全环保要求的警示、实验室的挂图、实验仪器装置展示、优秀学生实验报告展览、最新科技文献展示、讨论室的建设、本科生在实验室的交流、环境的美化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的实践,在教学对比实验中,我们曾精心挑选了条件相当的学生22对,共44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2名,分别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有意识地融入素质教育的方法教学,在学校统考后成绩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成绩差异统计表
[分组\&平均成绩\&样本标准差\&人数\&传统教育\&69\&19\&22\&素质教育\&83\&17\&22\&]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2
摘 要: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为例,从师生教学困惑、归因分析、策略探讨等几个方面阐述核心素养视阈下化学用语的教学改进,提出“化学方程式”单元的认识模型和本单元认识素养形成的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定量计算;教学策略;单元结构化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学化学核心素养是:中学生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以基础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载体的化学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及由此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相关品格,即中学化学核心素养。
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测评学生是否具备了核心素养:能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认识定量研究对科研生产生活实践的价值;根据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问题提出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题3,从课题内容上看,无非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和未知,然后列比例计算,似乎没什么难度。可是在近几年的中考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目的得分率较低,这个结果远远超出老师的预期。
二、调查结果
1.教师教授本课的困惑
授课时教师根据化学方程式定量方面的意义,引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列出数学比例式,本以为很简单的一项技能训练,可学生解题时仍然错误百出,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2.学生学习本课的困惑
3.原因分析
本课题在课标中所属的一级主题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二级主题是“质量守恒定律”,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要求有:“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可见,课标试图通过该课题的学习,发展学生以下认识:化学变化的认识从定性上升到定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物质在“量”的方面存在的必然联系,实现对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体会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不仅丰富了化学反应的内涵,还初步形成“物质的变化观”和“化学的价值观”等基本学科观念。
囿于教对课标、教材内容内涵及学习价值挖掘深度所限,教师对本课题形成了片面的学科理解,片面地把本课定位为初中化学一项重要的计算技能,教学目标确定为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尽快熟练掌握这项技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知识、技能作为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必须通过活动体验、情境创设,建立知识结论和发现过程的联系,建立知识结论和学习者的联系,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的价值观,从而使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作用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4.教学策略探讨
(1)构建“化学方程式”主题的认知模型,进行单元整体结构化设计
王云生老师指出:“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习惯于依照章节顺序设计教学,注重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忽视知识间内在联系,学生获得的是没有加以结构化的、碎片化的知识,章节复习基于以应试为目的的知识整合,很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中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难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学科教学形成了以知识点、重点、考点为中心的‘三点一测’的教学模式,教师工作、学生学习负担重,虽对提高应试成绩有一定效果,但难以全面落实学科素养的培养任务。”
针对“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价值以及师生教与学中存在的困惑,构建“化学方程式”主题的认识模型,力图促进学生定量认识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模型,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学生核心概念(化学方程式)认识素养的形成途径如图3所示。
(2)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活动流程如表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化学方程式计算中蕴含的学科观念和思想,形成对本课题的学科理解,在帮助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变化观”和“化学的价值观”进行渗透和理解,帮助学生体会定量计算的学习价值,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问题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28-02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史宁中教授进行了这样精辟的概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本校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把观察视角定格于“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观察上。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核心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核心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考虑,设计思考性强、数学味浓,需要探究、合作、交流的重要问题。通过数学核心问题才能引导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从而在整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知识设计“核心问题”
数学核心知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掌握数学核心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基于数学核心知识善于为学生设计“核心问题”。
(一)基于知识“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它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时也是学习难点。教师要在精心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合理确定学习重、难点,再根据重难点来确立教学的“核心问题”,这样直指学习关键,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掌握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难点是理解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能从边和角两个角度去观察、判断一个三角形的特点。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你们是怎么分的和为什么这样分”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有效参与到自主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以上案例,通过两个核心问题的统领,让学生经历思考、分类、辨析、判断等数学活动,并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概括、抽象出不同类三角形的特点,厘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基于知识本质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就应直击数学的本质,只有抓住每一节课的本质特点来设计“核心问题”,才能使学生有效地W到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养。
例如,俞正强老师授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历程中的一次重要拓展,这一内容由整数到分数,是一个数系扩展的过程,这对学生原来有限的认知充满了挑战。这节课俞老师依次在黑板贴出饼图。先让学生用文字表示:一个饼、半个、小半个、小小半个;再让学生用数字表示:半个用哪个数字表示?(生:0.5)小半个呢?(0.4、0.3)到底用哪个数表示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接着俞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但要先弄清楚一个问题,这半个饼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直指分数意义的本质。然后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描述,有学生说:“半个是把一个饼切成了两半,拿出了其中的一半。”俞老师再追问:“为什么说是两半,而不是两块呢?”这是一个递进式的核心问题,直指分数的本质――平均分。最后俞老师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说二分之一的意义。整个过程学生虽然没有动手去分,但却使学生进行了推理想象、交流分享,进而在辨析判断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本质是平均分。以上案例,正是因为俞老师在分数的本质意义上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并在数学思考中对分数的本质意义进行构建。
二、基于数学思想设计“核心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看似无形,实则有痕。当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时,他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也将在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数学知识背后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核心问题”。
(一)基于数学转化思想设计“核心问题”
基本数学思想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转化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转化思想是其他数学思想的基础。教师要基于数学转化思想善于为学生设计“核心问题”。
例如,本校范老师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整理与复习》一课时,基于转化思想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问题提出后,范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面积推导的过程,通过回顾帮助学生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再通过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观察,使学生明确转化这一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广泛应用。继而范老师再次提出核心问题:“计算公式之间是相通的,你能找到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吗?”再次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之间存在的其他内在联系。
以上案例,教师基于数学转化思想设计“核心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猜测与验证,使学生明白:梯形通过运动都可以转化成其他图形,因此,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作为其他平面图形的通用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梳理,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让学生体会到转化思想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建模思维
一、数学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指的是人在长期训练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多表现为一个人平时的品行和气质。PISA认为,将素养这一概念代入数学学科,即是指学习者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拥有从事数学活动的一种基本能力。具体而言,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用数学视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和品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眼光审视生活
数学是基于现实生活需要而诞生的一门学科,生活当中产生了比较、分配、归纳等数学问题,自然就需要研究数学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接触100以内的加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等知识,在讲解这些运算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小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寒假期间,二年级学生集体去香山欣赏红叶,每班各有3位带队教师,已知一班去了31人,二班去了39人,请问租借车辆时,一班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车?二年级一共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车?依据所提出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可用以下问题贯穿:
(1)在以上问题情境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依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计算问题?
(3)如何对这些问题列式计算?
(4)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能否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以上问题情境涉及进位加和不进位加内容,通过对算式的分析,学生学会从生活情境当中概括数学问题,同时养成分类、归纳的良好习惯,这对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建构数学模型,洞察数学本质规律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应当学会从整体角度构建纷繁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从模型角度洞察数学本质规律。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加法与乘法可以构建合的模型,减法与除法可以构建分的模型。基于小学生学习水平和认识经验有限这一现实,在单个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将相关联的各个数学模块衔接成一个模型。
以加法与乘法合的模型建构为例,小学二年级第四课“表内乘法”是在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学习之后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对“表内乘法”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知识建构合的模型。上课伊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教材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小问:一共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小飞机内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可知,“一共”代表整体,因此,需要将所有飞机上的人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求出“3+3+3+3+3=15”的算式之后,教师继续引导:除了使用加法求取全部人数之外,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使用乘法进行表示。
3.提高推理能力,参与运算法则建构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方式叫做推理,这也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推理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整理数学知识,“数的运算”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运算法则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的建构过程,在推算过程中提高推理能力。
以“10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的教学为例,探究问题情境中“39+3”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39名学生加上3位老师,大概会有多少人?这样不太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必然有所接触,结合生活经验可知,大概有40多人。进一步进行分析,列式计算为42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算式:39到42,个位发生什么变化,十位发生哪些变化?想一想,个位的“2”可能是怎么得来的,问题情境当中哪两个数字相加会出现“2”?在这些问题的解释当中,学生探究进位加的竖式计算,从而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运算法则。
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记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这些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使人受益终身。”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学生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从静态和动态上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素养形成做出科学分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医药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医药卫生人才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医药院校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也是医药专业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近年来,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刚进入高校的新生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学到什么有困惑,任课教师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什么、怎么教也有疑惑;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医师资格和队伍管理的日益加强,医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及学时量大为增加,使得部分医药院校不得不压缩公共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但是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在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又对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述各种因素,都使得目前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很大挑战。
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界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新认识和新要求,对开展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了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的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科学跨学科交融的深入,计算学科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教育界对计算科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和体会,并将与计算科学对应的计算思维的培养提到了新高度。所谓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按照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2006年给出的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1,2]。为确保美国在计算科学领域的竞争力,200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大学计算教育振兴的途径”(CPATH)计划,旨在改革本科生的计算教育,提升学生对计算科学的兴趣。而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计算思维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NSF进一步启动了一个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计算使能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CDI),内容涉及所有学科,并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2011年,NSF又启动了CE21(The 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计划,目的是提高中小学生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及老师的计算思维能力[1,3]。
计算思维在国外计算机教育中的兴起也引起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领导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逐步确立了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向[4],并组织了一系列的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以推进国内教育界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及相关教学改革的开展。特别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2年底批准的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其主要目标和内容包括:(1)从理论层面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表达形式以及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2)从系统层面科学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3)从操作层面将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成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建设一批教学资源;(4)从实践层面推动一批高校按照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应用需求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3]。包括理、工、文、农、医等在内超过百所高校参加的这一批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篇章。
二、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新定位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在2011版《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将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归纳为四点: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及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受计算机“狭义工具论”思想的影响,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系统操作、应用软件的使用和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上。
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与自然和社会各个学科结合的日益紧密,它已从最初的数值计算工具、仿真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E-Service平台等,变成普遍适用于自然和社会领域的通用思维模式。在医学领域,计算科学也已从最初的生理系统仿真建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医院的应用逐步发展到计算医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子病历系统、虚拟人、健康物联网等新型交叉学科以及更广泛深入的应用,并在医学发展和研究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医学生掌握先进计算技术的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否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医学生能否具有计算思维并掌握利用先进计算技术来分析解决医学相关问题的能力,成为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为基本思维方式,计算思维不仅具有通识教育应有的特征,且在医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特别是整合医学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无论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作为提高医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培养,是计算机教学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面对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计算思维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从更高层面定位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一次的教学改革,并不是完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而是一种更新和提升,是以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指导,再结合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医学应用特色,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实现对医学生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应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础上,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及主线,结合医药专业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案》,开展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及实验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目的是在对医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信息素养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能够成为开发和培养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对计算及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具有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医学及临床问题的习惯。
鉴于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特点,长期以来,医学生的培养主要以实验科学和实证思维为主,计算科学和计算思维则相对缺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也更重视计算机操作和工具应用,较少涉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需要从医学应用的角度加强学生对抽象、设计等计算思维基本要素的理解。通过对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对人体复杂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等过程及临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提炼归纳、系统设计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利用计算技术分析解决医学基础和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下图是开展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通过教学改革研究,力争探索出适合医药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精选出能适应改革要求的课程内容,总结出适合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践实验环节,并积累一批能深度融合和体现计算思维的医学教学案例、应用实例、教学片段等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案例库,编写出具备计算思维核心要素、体现计算思维方法训练、医学案例和应用丰富的全新课程教材。通过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改革,把目前医药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工具论”式的教学,提升到对文化素养、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上述框架中,进行教改的关键是在计算机文化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之上,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通过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精炼、更新和提升,去掉那些已掌握及可自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加能体现计算思维和计算理论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与解决医学问题相关的表达和方法;对课程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对与计算思维概念、理论及问题求解方法等相关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实验单元予以加强;突出医学特点和专业应用。在此基础上,再按照计算思维体系对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建立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等与计算思维表达体系间的映射关系,体现思维方法,初步实现计算思维从“科学”层面到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层面的转换。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针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精选能够体现计算思维方法和过程并与医学应用结合的教学片段/案例、临床数据、实验项目,是资源建设的关键。基于医学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处理等应用实例,展示应用计算思维进行求解的过程,特别是核心问题的抽象建模、算法化描述、自动化处理等,可极大促进医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学改革的另一个关键是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改变,在教学中突出计算思维的过程和基于不同层次计算环境的医学问题求解思路。
相较理工科院校针对计算思维的培养已在前期开展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相关方面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应该采取系统展
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策略,可以先在小专业、小班中试点,再逐步推广。同时,考虑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各医学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具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逐步提高。
计算思维的引入为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为计算机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体现了计算科学的新发展和计算机教育理念的进步。通过从计算思维培养涉及的不同层次上进行改革探索,为构建医药院校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2] J.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 49(3): 33-35.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声表达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能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提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采用系统的方法指导,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分门别类地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能培养小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一、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是语感。培养语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学习习惯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有声表达力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有声的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知识水平。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课标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是由有表达作为直接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能真正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而有声表达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听说训练。
二、小学语文有声表达力的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听、说练习,但对于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教师并没有进行培养。学生具有较弱的有声表达力,在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情况。同时,因为缺乏说的训练,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讲话,自卑心理严重,怕讽刺、被人笑话。一旦走向讲台,会怯场,手足无措。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学生有声表达力的训练,缺乏连续性,各个年级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评价手段缺乏针对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对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探索多样化的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途径
1.借助声像传情,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更深入地理解,师生进行更顺畅的交流,变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让学生倾听优美的音乐,感受鲜艳的色彩,真正做到耳闻其声、目观其形,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2.巧用多媒体计算机,品味语言的文字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主要通过课本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仅凭教师反复讲解课文中的一些文字,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多媒体网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美。
3.课内外阅读并轨,激发兴趣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教师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复杂关系中,找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无论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还是思维能力,学生都不具备完全离开教师指导而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到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为提高国民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有声表达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