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盆底肌修复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盆底肌修复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04-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自然分娩的产后6周初产妇,进行盆底电生理检查,肌力≤3级者为研究对象,按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126例,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又分为A组、B组、C组,每组例数分别为31,30,31例,对照组34例。4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程时间、生产方式、新生儿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处理方法
每组产妇均在产后6周以后,恶露干净,无阴道炎和泌尿系统感染。
1.2.1干预组A组:Kegel训练法由康复师指导产妇实施一对一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介绍盆底肌功能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产妇的配合,并检查产妇训练方法的正确性。方法:产妇可在平卧位、站位、坐位时均可进行练习,吸气时尽力收缩5~10s,呼气时放松10s后再收缩,反复练习直至掌握熟练,避免腹部吸气加压和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产妇从1次训练做15次收缩开始逐渐增加收缩次数,每日进行3次,12周为1个疗程。
1.2.2干预组B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的方式,基本步骤为:①给予频率为8~32Hz、脉宽为320~740us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训练产妇学会I类肌纤维收缩及区分会阴与腹部的收缩;②给予频率为20~80Hz、脉宽为20~320us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让产妇学习Ⅱ类肌纤维收缩,锻炼Ⅱ类肌纤维肌力;③给予I类与Ⅱ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患者跟着模块训练,加强产妇的I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④给予各种场景(如上下楼、搬重物、抱小孩等)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患者跟着模块训练;⑤给予A3反射的生物反馈训练,而且需要训练产妇在咳嗽时收缩盆底肌肉;⑥给予会阴―腹部肌肉协调收缩的生物反馈锻炼模块,让患者跟着模块训练,训练患者在直立时会阴―腹部协调收缩。每次治疗20~30min,每周2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2.3干预组C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阴道康复器进行康复治疗。C组是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阴道哑铃进行康复治疗。阴道哑铃训练方法:将不同重量的阴道哑铃置入阴道内,让患者收缩阴道夹持住,训练时从最轻的球囊开始,收缩盆底肌肉使康复器在阴道保持1min,逐渐延长保持的时间,当患者可以保持10min以上,在咳嗽、大笑、跑步等情况下仍不脱出后,逐渐增加阴道哑铃重量以增强患者阴道的收缩力,每次15min,每天一次,持续3个月。
1.2.4对照组:只对产妇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如产后盆底保健知识、分娩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等,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常见的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的发生,均与盆底支持结构的薄弱有关,两者往往同时存在。盆底功能康复的内容包括Kegel训练、生物反馈及电刺激等。
Kegel训练,是早期进行盆底锻炼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可以增强盆底的神经功能(兴奋频率和有效运动单位显著的增加)、增强盆底肌力。产妇能正确的、自主的收缩盆底肌、并能坚持锻炼,能收到一定得效果。但在Kegel训练中,产妇不能自己识别特定肌肉群,正确锻炼盆底肌肉,并获知盆底肌锻炼的效果,信心和依从性会打折。电刺激可以运用在阴道放置探头发出的电流信号的变化,使盆底肌肉组织发生被动运动,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从而增强盆底肌肉强度和弹性。并且提高神经反应能力,唤醒一些因受压而功能暂停的神经单元,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生物反馈通过模仿视觉或听觉信号来反馈盆底肌肉活动情况,从而指导患者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收缩,同时便于观察患者的基础状况和锻炼发展情况,提高患者防治效果的信心和依从性。目前国际上有一些研究表明电刺激+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肌有效,本研究中,干预组B组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Kegel训练,但通过15次的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的肌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对于一些基础肌力比较弱的产妇或者已经出现盆腔脏器脱垂或尿失禁临床症状的患者,盆底修复需要更长的时间,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更持续的治疗。在干预组C组中,在B组的基础上配合使用阴道哑铃训练。阴道哑铃训练可以唤醒患者深层和浅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增强会阴与腹部的收缩能力,增加深层和浅层肌肉I类肌纤维与Ⅱ类肌纤维收缩力的综合力量,本研究C组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至产后6个月,配合使用阴道哑铃配合训练,通过反复、持续训练,盆底肌康复效果均高于其它干预组,临床症状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盆底肌修复的方法范文2
2010年1~12月收治产后复查患者248例,年龄22~38岁;产后42天~1年的患者为重点筛查对象;第1胎186例,第2胎50例,第3胎及以上12例;顺产144例,剖宫产108例;新生儿体重4000g以上32例,3000~4000g 131例,2500~3000g 68例,2500g以下17例。
方法:首先和患者进行良好沟通,询问患者病史,如有无尿失禁或尿潴留、大便情况、有无腰骶部疼痛下坠、以及性生活是否满意。有上述情况者了解发病时间和症状;其次观察腹部有无妊娠纹,瘢痕。再观察外阴,有无红肿、硬结、触痛、压痛、会阴体弹性是否良好。嘱产妇屏气用力看阴道口是否闭合,用手碰触外阴各处,看是否敏感;手诊注意宫颈、子宫和附件情况,还要注意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和漏尿,观察分泌物是否异常;盆底肌检查:在妇科内诊基础上采用中、示指钩挂在阴道后壁和上提肌接触,嘱患者进行阴道收缩,在腹肌和臀肌不参与的情况下,让患者尽最大力量收缩,看能达到几秒,中途不要停顿,否则重新测定,收缩3秒,停顿3秒,重复3次;最后用仪表型盆底肌力测试仪进行测试,以确定盆底肌肌力和疲劳度。根据以上情况得出患者盆底肌的综合肌力程度。
观察指标:通过手检和测试仪检查将盆底肌分为0~5级,盆底肌力达3级及3级以上为正常。会阴肌肉的测试,见表1。
结果
盆底肌筛查248例患者中,手法检测和盆底肌力测试仪测定接近3级126例,未达到3级122例;其中有漏尿症状41例,便秘12例,子宫脱垂11例,阴道壁膨出26例,阴道松弛56例,障碍15例;患者盆底肌力<3级的检出率49.2%。这些患者均有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各种临床症状。
讨论
引起原因:①与妊娠有关:妊娠期随着胎儿增大和子宫重量增加长期压迫骨盆底肌肉导致。②与分娩有关:分娩时,肛提肌过度伸张甚至撕裂,尤其是在急产、自产和器械助产时,肌纤维被拉长,甚至断裂受损,如产后恢复不佳,未得到及时修复,就会为日后的盆底功能障碍埋下隐患。③雌激素水平下降或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激素水平也随之下降或缺乏,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出现盆底松弛、萎缩,再加上年龄增大引起的肌张力下降,使盆底组织较为薄弱,容易出现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等临床症状的发生。④腹压增加:如咳嗽、大笑、呕吐、排便和负重时,腹压可增高。以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有慢性咳嗽或习惯性便秘的人,腹压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⑤营养缺乏:由于体力衰弱、肌肉松弛和萎缩,就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⑥盆底结构先天发育不良。
预防及处理:虽然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损伤引起的,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要加强指导,早期预防,减轻、减女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建议孕妇于孕28周后就开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也就是缩肛运动。产妇在分娩后1天、剖宫产术后3天应开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此外,产妇在产后的42天最好做1次盆底功能检查,可尽早地发现问题。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损伤引起的,部分患者未经治疗可自行缓解甚至消失,故首先采取保守治疗。肌力达到3级及以上的无需特殊治疗。<3级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盆底肌锻炼、盆腔生物回馈、电刺激等,配合盆底康复器锻炼。
健康指导:女性因为盆底结构的特殊性而容易受到损伤,而妊娠、分娩几乎是每个女性人生的必由之路,如不注意保健盆底肌肉,容易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①鼓励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治疗慢性病,如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肥胖等。②加大宣传力度,采用黑板报、宣传栏、妇女保健咨询热线、孕妇学校等各种形式,提高妇女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认识。③积极响应计划生育号召,避免因多次生产而使盆底组织多次受损。④孕妇要定期做产前检查,纠正胎位异常,避免难产发生。推广新法接生,提高产科质量,开展妇女的四期保健工作。产前实施健康教育预防产后女性盆底肌肉功能障碍,产前宣教盆底知识通过信息的传播和行为的干预,可以帮助孕妇掌握产后保健知识。⑤加强妇女劳动保护,降低劳动强度。⑥珍惜健康,不盲目减肥、不错误使用腹带。合理安排饮食,积极纠正便秘习惯。⑦保持乐观情绪,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大鹏,王山米.产后早期尿失禁及盆底肌训练.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1):66-67.
盆底肌修复的方法范文3
方法:选择2011年2月到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19例,所有患者在常规健康宣教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康复训练,干预周期为2周。
结果:干预后,19例患者显效18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干预后患者的肌电位明显高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较为复杂,电刺激物理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方法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能有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腔器官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 锻炼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2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91-02
众所周知,分娩可造成盆底肌肉组织部分去神经支配和神经障碍,形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可导致局部肌肉萎缩变薄,张力降低[1]。调查显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多与妊娠分娩和年龄等有关,很过高龄妇女增加了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风险,雌激素低落是压力性尿失禁伴随和相关的因素[2]。当前由于我国女性分娩年龄的增加,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并严重影响产妇妇女的生活质量[3]。在康复干预中,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电刺激康复训练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影响产后盆底康复的因素与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10月到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19例。入选标准:符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年龄20-45岁;无严重身体躯体疾病。其中单纯子宫脱垂6例,单纯阴道前后壁脱垂11例,子宫脱垂并发阴道前后壁脱垂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34.23±2.78岁;平均产次2.34±0.33次。
1.2 康复方法。所有患者在常规健康宣教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康复训练。电刺激频率以患者感觉肌肉强力收缩而不疼痛或患者盆底肌肉有跳动感而无疼痛为准,一般为低频(50Hz)到高频(80Hz),从而唤醒患者深层和浅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患者填写每周的排尿日记,并应参照上周的排尿日记,预定本周的排尿时间间隔,以遵守预定排尿的时间。训练患者学会Ⅰ类肌纤维收缩,区分会阴与腹部的收缩,训练会阴肌肉控制功能。让患者学习Ⅱ类肌纤维收缩,让患者跟着模块训练,加强患者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干预周期为2周。
1.3 观察指标。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减轻,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无效:上述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恶化,不能单独日常生活与工作。盆底电诊断:所有患者在干预前后进行电生理指标的检测,主要包括肌电位等。
1.4 统计方法。采用SAS9.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肌电位值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经过干预后,19例患者显效18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经过观察,干预后患者的肌电位明显高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女性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及其神经构成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其互相协同起作用从而保持子宫、膀胱和直肠等盆腔脏器于正常位置,维持着女性性生活、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4]。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指分娩后期间激素水平变化、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从而可引起盆底肌收缩力量减弱。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随着产妇分娩年龄的增加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将逐年提高。
在康复方法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度尿失禁患者,包括盆底肌肉锻炼治疗、行为治疗等。盆底肌肉锻炼是压力性尿失禁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其多与生物学反馈治疗一起应用。生物学反馈治疗是采用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使医生及患者了解盆底肌肉锻炼的情况,以制定有效的盆底肌肉锻炼方案。而盆底电生理特性改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检测到,盆底电生理检查能及时发现盆底组织损伤情况。以其为基础的盆底康复治疗可以帮助修复和改变盆底组织的损伤,改善并提高尿道及括约肌功能、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5]。本文患者经过干预后,19例患者显效18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
盆底电诊断是指通过探测、记录和分析盆底神经及其肌肉生物电活动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参数和生物反馈等。本文干预后患者的肌电位明显高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较为复杂,电刺激物理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方法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能有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谢哗玲,施加复,鞠华妹.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7O例分析[J].蚌埠医学学报,2008,33(5):577
[2] 张晓红,梁莉明,苗娅莉,等.盆底重建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及盆底肌肌电变化初步探讨[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1(8):12-14
[3] 蒋励,苗娅莉,张立芳,等.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阴道壁成纤维细胞受力后变化特征初步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1(2):37-40
盆底肌修复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产妇;盆底康复治疗;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4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82-02
1治疗实例
我院于2013年3月开始盆底康复治疗,于2013年4月――2013年11月共收治盆底功能异常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30.6±2.5)岁;对照组患者24-38岁,平均年龄(33.5±4.5)岁。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方法上,我院对观察组患者实行电刺激治疗,电刺激强度由小到大,以患者有刺激感而无疼痛感为准,每次电刺激治疗时间约为20min,2次/w;对照组则使用常规肛提肌训练,治疗时间15min,2次/d。当两组患者共同治疗2个月后,再次进行盆底筛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产后3个月和12个月尿失禁发生率仅为2.5%、3.2%,12个月盆腔官脱垂发生率为30.1%,而对照组在产后3个月和12个月尿失禁发生率为10.5%、10.6%,观察组盆底肌肉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
现如今,通过神经肌肉刺激疗法,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明显,与常规提肛训练相比效果显著。针对不同的盆底功能异常患者使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恢复阴道紧缩度。
2产妇产后盆底治疗相关概述
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是一种常见疾病,又被称为盆底缺陷,在西方国家中被称为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FPFD疾病[1-3]。盆底功能对女性健康的影响极大,甚至会降低她们的生活质量,患有这种病例的女性,在生活中也有很明显的临床表现,例如大小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等,而尿失禁是其中最为主要的症状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产妇患上盆底功能的几率为2%-50%,与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抑郁症相比,患有盆底缺陷的产妇占大部分比例,在治疗费用上,也远远超过冠心病、骨质疏松症以及乳腺癌等重大疾病,早已成为了严重威胁产妇身体健康的5大慢性疾病之一[4-6]。导致女性患有这种病状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妊娠和分娩是最容易引起这种病症的因素,在对盆底功能发病表现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产后产妇尿失禁的临床现象高达三分之一,盆腔器官脱落的现象有七分之一。一旦产妇出现妊娠或进行分娩,那么就及其容易造成盆底肌肉破坏,如果在生产后不进行彻底防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产妇患上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几率,并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对于我国而言,在北京、广州等地,产妇尿失禁的患病率为30%-60%左右。可是,对于这些产妇而言,她们的就诊意识相当薄弱,很多患者对盆底功能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认为这是老年的必然表现,或者由于胆怯、羞涩等各种原因,不愿意去医院进行及时就诊,错过了最佳就诊时间,盆底功能的就诊率也非常低[6]。使产妇产后患上盆底功能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其中包括了妊娠、分娩、产妇肥胖程度、年龄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和盆腔手术史等等,在这其中,产妇在妊娠以及分娩过程中,患上盆底功能的几率最高。当产妇在分娩或妊娠的同时,其盆底会发生生理改变或解剖改变,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让产妇的盆底结构以及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或者变化,导致盆底功能的发生。
针对这样的现象,为了避免产妇产后出现盆底功能的可能性,近年来针对这种病例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7]。这种治疗手段是一种以物理为主的治疗手段,它主要是针对妊娠期以及分娩后如何降低患病几率和减少盆底受损情况而实行的手段。我国为了减少产妇患病的可能性,保证女性顺利生产,并实现对盆底功能的有效治疗,从根本上保证减少女性生殖系统出现此类病症的几率,不断研究新的治疗手段,并在很多地区的妇幼保健院设置了专门的产后盆底康复中心,从而提高了女性生产的安全性,提高了她们的康复速度,保证了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医院为了实现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提高,还研究了这种疾病的依从性情况,并进行了准确的分析。这样做的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对女性患有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完善、规范的治疗措施,并保证其科学性和适用性,从而减少产妇的疾病痛苦,实行安全有效的治疗,保证女性健康。
3我国产妇产后治疗现状
现如今,我国女性盆底学正在迅速发展,各种新观念、新理论也正在慢慢浮出水面,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也专门成立了女性盆底学组,对大量的流行病学、基础以及各种临床症状做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和实践,从各个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诊疗经验。其中最为典型的理论则是在19世纪90年代,由Delancey所提出的“吊床假说”以及由Petros提出的“整体理论”,这些由专家学者提出的理论都为治疗女性盆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方案,即通过解剖使其达到理想的功能恢复。产妇产后盆底治疗通常包括手术治疗以及非手术治疗两种。在这其中,手术治疗的种类较多,且历史较长,特别是在女性盆底修复和重建手术上得到了迅猛发展,从传统的“3R”原则正逐渐朝着“4R”过渡(即:恢复、重构、代替、再生)。由此可见,当产妇产后对其实施盆底重建手术能够有效帮助患者从根本上改善症状,对于那些患有重度盆底障碍性疾病的产妇而言,更应该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是,我们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并不能仅局限于单纯的手术方法,还应该重点考虑到治疗之后能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是否能从根本上帮助患者改变生活质量,例如,尿失禁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之后,虽然没有明显的漏尿情况,但却有尿频、尿急等不良症状产生,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在通过手术治疗之后,解剖结构虽得到有效纠正,但手术之后这些患者均出现了障碍以及漏尿等情况,这些现象从传统意义上讲并不能算是帮助患者改善了生活质量[8]。除此之外,在对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同样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首先会给患者带来更重的经济负担,不断增加治疗成本。其次术后会产生很多并发症,最为典型的便是泌尿性感染、手术会对尿道、膀胱以及直肠等重要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补片出现暴露或侵蚀等情况,患者的以及膀胱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术后容易复发。
与之相反的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了盆底肌肉锻炼、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干涉、生物反馈治疗、子宫托、盆底康复器械治疗以及各种药物治疗等,其最大的特点是这种治疗方法成本相对较少,而且没有任何风险,针对手术治疗而言,非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低。在这其中,被临床广泛运用且治疗效果最好的方法是盆底康复治疗法,在治疗方法上,包括了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肉锻炼以及刺激疗法等。
4治疗措施与效果
多层肌肉以及筋膜共同组成了女性的盆底肌,这些组织器官都具有良好的弹性。而对于弹性纤维来讲,则是盆底结缔组织中,最为主要的一部分,其中的弹性蛋白可以作为构成弹性纤维的重要部分。当产妇在妊娠或者分娩时,会让自身的盆底肌纤维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害,使支持组织削弱。对于维持女性盆底结构而言,弹性纤维的重造以及相关重要组织的变化在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产妇盆底肌肉的强度下降之后,不仅会让盆底肌肉出现松弛,使兴奋点敏感度下降,同时还会让产妇后尿失禁,对今后的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产妇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便显得极为重要。
当产妇产后对其进行提肛肌训练,可以通过有节奏、反复、自主的将阴道、周边以及尿道口的肌肉进行收缩,从而不断加强盆底肌的收缩力以及紧张度,使产妇盆底肌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可以帮助产妇恢复神经细胞功能,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妇神经肌肉以及盆底肌张力的兴奋度,将因受压而导致功能暂停的神经细胞激活。当产妇产后对其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早已被得到广泛认可。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实践研究发现,产妇进行盆底锻炼能够有效使盆底肌强度得到显著提高。
过去,由于操作简单且费用相对较低,阴道哑铃训练备受人们关注,而且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可是因为产妇PC肌本身的强度情况以及产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在使用阴道哑铃训练时往往效果不佳,特别是对于重度患者而言其效果极为不理想,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必须要引进更加先进的治疗技术以及方案,对产妇进行更加全面的治疗。现如今,对产妇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可以有效帮助产妇提升盆底肌肉恢复功能,而且效果显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使用神经肌肉刺激疗法采用强度不同的生物反馈、电刺激以及盆底肌肉训练等各种疗法,可以有效帮助产妇的盆底肌肉恢复健康,使阴道更加紧缩,使产后性生活更加满意,从而有效预防了子宫脱垂、尿失禁等盆底障碍性疾病,从根本上提升了产后产妇的整体生活质量。盆底肌电刺激疗法的治疗机制并没有被完全阐明,很多人们认为,盆底肌电刺激疗法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治疗:①对产妇经分进行刺激,传入神经纤维到骶髓逼尿肌核,控制逼尿肌兴奋,再通过经盆神经至逼尿肌,限制逼尿肌进行收缩。通过这样的反复刺激,可以使其形成条件反射。②传出的纤维能够有效刺激产妇,使产妇尿道关闭压功能得到提升,对尿道周边横纹肌功能以及盆底肌功能进行加强。③电刺激能够直接影响到胸腰段,体内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之后,可以产生动作电位,使β-肾上腺素受到兴奋,膀胱会变得松弛,使膀胱颈的封闭性得到加强;在此基础上,α-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膀胱颈和尿道近端会逐渐收缩,提升了尿道关闭功能。
5结束语
现如今,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在治疗产妇盆底功能疾病方面起步较早,而且治疗方法也相对较为先进。可是从我国情况来看,对于产妇盆底功能的治疗还起步较晚,再加上很多产妇由于心理原因出于羞涩或者胆怯等因素,不敢去医院就诊,往往错过了最佳的就诊时期,给产妇带来了极大困扰。所以,为了能够避免此类情况发生,要对产妇及时进行治疗,使用盆底肌训练法,保证减少产妇盆底功能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京晨.妊娠和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近期疗效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115-118.
[2]刘海静.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30):5019.
[3]张瑞女.知信行干预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1,(20):1-2.
[4]杨梅.126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01):121-122.
[5]吕丽姝.产后盆底康复治疗10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7):178.
[6]邬开会.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现状[J].中国美容医学,2012,(10):134-135.
盆底肌修复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并发症;护理
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2009年我国肿瘤登记前列腺癌发病率为9.92/10万,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6位,主要为老年男性,高峰年龄75~79岁,在我国超过60岁发病率明显增长[1]。前列腺癌根治术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LRP)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它具有创伤小、术野与解剖结构清楚、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却是临床难题。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5例,年龄在41~82岁,平均年龄66岁,体检发现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升高,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后,确诊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在6~9分,全身骨扫描及前列腺MRI检查未见转移。均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8例发生尿漏,15例发生尿失禁,3例发生直肠损伤,3例发生术后出血,5例发生皮下气肿。
2 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护理
2.1皮下气肿和高碳酸血症 皮下气肿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与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腹有关[2],皮下气肿多发于胸腹部,患者有肩背部酸痛、腹胀等不适,触之捻发音感。高碳酸血症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有影响,甚者可导致肺栓塞或脑栓塞。术后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提高氧分压,促进二氧化碳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气分析,严密观察患者酸痛感、烦躁、呼吸、腹部等情况。本组5例患者未发生高碳酸血症,在术后4d皮下气肿均消失。
2.2尿漏和尿道狭窄 尿漏的发生除了与术中膀胱颈与后尿道的吻合技术和组织修复有关外,术后导尿管的引流不畅也可导致尿外渗。所有术后患者均留置左右盆腔引流管及大气囊三腔导尿管。术后患者盆腔引流管若引流出较多黄清液体,引流液肌酐测定为尿液,则考虑膀胱尿道吻合口漏。护理措施:①妥善固定导尿管,可将导尿管牵拉于或重新调整导尿管位置,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延长留置尿管时间,确保吻合口修复好才拔导尿管;②保持盆腔引流管通畅,并观察腹部伤口敷料有无渗液,及有无腹胀、腹痛等不适,每天正确记录引流液量、性质,比较直观反映膀胱尿道吻合口有无修复好。本组8例患者通过上述方法在术后2d渗出液明显减少。尿道狭窄发生主要因为前列腺尖部的解剖分离和膀胱尿道的吻合对合有关,如果患者出现尿线变细,可行尿道扩张术。
2.3尿失禁 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尿道外括约肌受损是造成术后尿失禁的主要原因,而前列腺根治术后近端尿道括约肌破坏,括约肌暂时性的功能不全,逼尿肌功能不稳定也是可尿失禁。除了术中注意使用控尿技术预防术后尿失禁外,还应加强术后的护理[3]。首先向患者解释尿失禁是暂时性,给予安慰和鼓励,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其次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盆底肌锻炼是指患者有意识地进行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自主收缩,它可使尿道括约肌恢复其张力,使膀胱恢复到正常生理位置,影响排尿的控制力,治疗尿失禁。其方法患者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都可进行,深吸气时收缩,产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觉,屏气5s,然后慢慢呼气同时放松,早中晚3次,不少于30下/次。在患者入院后就进行盆底肌锻炼,术前加强盆底肌锻炼可以降低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还能使术后尿失禁的持续时间缩短,越早开始锻炼,效果就越明显[4]。本组1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均恢复尿控能力,无尿失禁。
2.4出血 出血一般在术后48h内发生,术后应严密患者观察盆腔引流管及导尿管引流液的量、质、色,如出现引流液量增多且颜色鲜红、血压持续下降、心率增快、血红蛋白下降等,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止血药、输血、加快补液速度等对症治疗,保持引流管通畅,导尿管必要时行膀胱持续冲洗,以免血液凝固聚集在膀胱内,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5深静脉血栓 前列腺癌患者多为老年人,加上手术时间长,盆腔内分离广泛,腹腔内形成气腹压力升高,因而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士需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双下肢水肿,色泽改变,肌肉深压痛等,及时告知主管医生,必要时行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其护理措施: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协助患者床上多翻身,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指导家属对患者行双下肢伸展旋转、双下肢按摩等预防措施;在术前协助患者正确使用抗血栓压力带[6],保证弹力袜平整无皱褶,穿脱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下肢静脉输液。本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
2.6直肠损伤 直肠损伤在术中分离前列腺尖部或前列腺后壁与直肠粘连较重时易发生,如处理不当可造成肠瘘、尿道直肠瘘、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5],当患者导尿管引流出粪样状液体或排水样便,经直肠指检能触及瘘口,可诊断为膀胱直肠瘘。其措施: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引流不畅时行膀胱冲洗;遵医嘱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必要时行保护性结肠造口,需做好结肠造口护理。本组3例患者1例通过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行保护性结肠造口,3个月之后结肠造口回纳,均好转。
2.7功能障碍 功能障碍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它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年龄、肿瘤侵犯程度及范围、术中对影响功能神经有无保留等。手术前后应向患者尤其是青壮年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在术后1年功能正常者占70~80%[7],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患者疑虑,同时取得患者妻子的支持,术后多给予关心、体贴患者,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另有报道,激素替代疗法和口服磷酸二酯酶Ⅴ抑制剂[8],可预防和治疗功能障碍。
3 小结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方式之一,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技术,在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长,多为老年男性,其基础疾病较多,因此术后易发生并发症。我们认为熟练的手术技术、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正确处理和预见性护理,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且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严重性,存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平浩,赵军.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9):561-564.
[3]定益,唐崎,王名伟,等.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尿失禁的预防[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6):369―371.
[4]许传娜.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尿失禁的预防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31):400.
[5]李卫平,王养民,董永超,等.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并发症及处理相关文献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8):613-615.
[6]王敏英.早期应用弹力袜预防腹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159.
盆底肌修复的方法范文6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手术治疗方法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例儿童骶尾部畸胎瘤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均行肿块切除术。均行病理学检查,其中5例诊断为良性肿瘤。有畸胎瘤各种成分如骨质、牙齿等3例;1例为恶性肿瘤,系畸胎瘤恶变;4例为混合性畸胎瘤。20例均无远处转移。术后均获随访,5例良性肿瘤患儿均存活;4例混合性骶尾部畸胎瘤中。3例生长发育正常,1例肿瘤复发行再次手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3个月后死亡:1例恶性畸胎瘤术后15~24个月内死亡。结论:骶尾部畸胎瘤一旦确诊,无论瘤体大小,都应及早手术切除。肿瘤直径超过10cm的骶尾部畸胎瘤瘤体较大,侵占盆底组织广泛,周围组织失去正常形态,并不同程度影响排便或排尿功能。
畸胎瘤是小儿常觅肿瘤,多发生予纵隔、腹膜后、卵巢及,以骶尾部最为常见。畸胎瘤有恶变倾向,随着小儿年龄增长,恶变率也逐渐增高。Altman等报告,男性者,2个月内恶变率达10%,2个月以上可高达67%;女性者,2个月内恶变率为7%,2个月以上可达48%。良性畸胎瘤如未完全切除,而至复发,其恶变率会显增高。一般囊性畸胎瘤不易恶变,而实质性者较易恶变。恶性畸胎瘤发展快,易穿破包膜侵及周围组织,并可随血液及淋巴液转至淋巴结、膝及骨髂等部位。骶尾部畸胎瘤分为显露型、隐匿型及混合型三种[1]。①显露型:出生时即发现骶尾部包块,多偏向一侧。肿瘤大部分为囊性,含蜂窝状和实质部分;②隐匿型:向盆腔内突出生长,位予直肠和骶骨之间,直肠被肿瘤向前推移并受压,出现便秘或粪便呈扁平带状。肿物间接盛追尿道,发生排尿困难、滴尿或尿潴留。有些病人以肠梗阻或尿潴留而就诊。多能触到肿块,有时腹部可触及;③混合型:向盆腔内及向骶尾部生长,呈哑铃状,也可出现排便和排尿困难。未成熟及恶性肿瘤中隐匿型及混合型多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小儿骶尾部畸胎瘤10例,2例瘤体直径超过10cm,占20%。其中男1例,女1例。年龄30天至9岁。l岁以下5例,1~3岁3例,3~9岁2例。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1例。显型5例(50%),混合型4例(40%),隐型1例(10%)。5例良性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直肠、尿道受压,且出现梗阻现象。
1.2手术方法与操作要点
1.2.1会阴切口①患儿俯卧,臀部抬高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应尽量远离,围绕后方,作穹形或倒v形切口,以免术后被粪便污染;②沿肿瘤包膜进符分离,尽量保持包膜的完整性,以防止破裂后肿瘤组织种植在创腔引起复发;③在分离整个肿瘤时对,助手将食指放入直肠内,作为标记和引导,避免损伤直肠和分清肿瘤界限;④尾骨多与肿瘤紧密附着或包含在内,一定要将它与肿瘤一并切除,以防止复发;⑤骶中动脉为肿瘤的主要供应血管,需妥善缝合结扎,减少出血量。
1.2.2腹会阴切口骶尾部畸胎瘤如深入骨盆,经会阴不可能分离而完整取出者,定先做腹部切口,进入腹腔,切开肿瘤周围包膜,游离肿瘤,找到两侧输尿管加以保护,避免损伤。骶前有丰富的神经和骶前静脉丛,分离时,应提高警惕切勿损伤。待腹腔内肿瘤彻底分离后,在做骶尾部切口,游离会肿瘤,行肿瘤完全切除。切下的肿瘤要在多处,尤其在实质部分多切取组织作病理检查,如有恶性成分,术后需用联合化疗。无论良性或恶性畸胎瘤,治疗后均需长期随诊,因有恶变和复发的可能。
2结果
10例均行肿块切除术。均行病理学检查,其中5例诊断为良性肿瘤。有畸胎瘤各种成分如骨质、牙齿等3例;1例为恶性肿瘤,系畸胎瘤恶变;4例为混合性畸胎瘤。20例均无远处转移。术后均获随访,5例良性肿瘤患儿均存活;4例混合性骶尾部畸胎瘤中。3例生长发育正常,l例肿瘤复发行再次手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3个月后死亡:1例恶性畸胎瘤术后15~24个月内死亡。
3讨论
骶尾部是畸胎瘤好发部位,病因不清。骶尾部畸胎瘤一旦确诊,无论瘤体大小,都应及早手术切除。肿瘤直径超过10cm的骶尾部畸胎瘤瘤体较大,侵占盆底组织广泛,周围组织失去正常形态,并不同程度影响排便或排尿功能。手术要点:①尾骨Henson氏结节是多功能细胞集中的地方,因此,彻底切除尾骨和完整瘤体是防止畸胎瘤复发的关键;②在分离肿瘤前面时,助手将食指置入直肠内作为引导,先在肿瘤和直肠之间,分出一个问隙,沿此问隙进行分离,避免损伤直肠;③骶尾部畸胎瘤多数有完整的包膜,应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力保存已薄弱的臀大肌,否则易发生臀肌缺损,影响臀部外形及其功能。作切口和分离盆膈时均不应超过坐骨结节,否则易损伤肛提肌的血管和神经,造成不可修复的盆膈功能障碍。应从直肠外筋膜上逆行切除肿瘤、尾骨和多余的盆底组织,尽可能不分层解剖分离。④修复盆底,重建肛尾韧带,将其固定于骶骨的较高位置,并具一定张力,从而保证回复到正常位置和重现臀沟,也为肛提肌提供了强有力的附着点。固定直肠以消除骶前死腔,重塑直肠后屈,防止直肠脱垂。盆膈两侧也应同定在骨盆下口的致密结构上,使其有可靠的附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