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网络安全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网络安全就业前景

计算机网络安全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网络工程师;校企合作;认证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940-02

College Courses on the Study of Network Engineers

LV Xiao-chang, DING Li, BAI Sheng

(Daqing Petroleum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 Computer Center,Qinhuangdao 066004,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computer network construction is the national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develop the Internet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ntry directly determin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s strong. So how to improve the college computer network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each of our educators have to face. University computer network is a network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ersonnel, and network engineers as Internet designers, builders and defenders, is the Internet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nature, the net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twork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 This article on the University network engineer curriculum training arrangements, training target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necessary experimental equi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carry out a thorough examin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pe to train engineer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re and better training of personnel.

Key words:network enginee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ertification

中国的互联网络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一直处于迅猛发展中。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中,可以看到2008年中国的IPV4增长率为34。0%,域名增长率为41.0%,网站增长率为91.4%,国际出口带宽增长率为73.6%,而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1.9%),网民人数达到2.98亿人。由此可见,网络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那么与网络息息相关的网络工程师更是有着无比光明的就业前景。根据51JOB,中华英才网等国内资料显示,每年全国各类企业对网络工程师的人才需求缺口在60万人左右,而实际需求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网络工程师不仅IT专业企业需要,广大的非IT企业也需要,就业前景是非常乐观的,同时网络工程师和其他一些专业比起来具有一些特点:工作起点高,发展空间大,职业寿命长,越老越吃香,性别无偏好,工作最稳定,不用频繁跳槽,前景年年好,薪水待遇高!

有鉴于此,各高校普遍设置计算机网络专业,为我国互联网络发展培养人才,而使学生能成为网络工程师,正是很多高校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那么什么是网络工程师呢?如何成为网络工程师呢?

对网络工程师的详细设定,在网络发展比较健全的美国,通常又细分为:

网络工程师:对网络进行拓扑设计、综合布线设计、硬件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的安装设置等等;

系统工程师:对网络操作系统(如:UNIX、Linux、Windows2000、Windows2003)的安装、设置与维护。

网络管理员:对现有网络进行日常的维护。

MIS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技术支持:负责对客户售前、售后的技术咨询进行解答。

技术型销售:对客户进行介绍设备时,能够详细的介绍设备功能、指标参数等信息。

而在我国,常见的是网络工程师像“万金油”一样,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或者是网络问题,都需要去解决。可见,我国现在对网络工程师的设定依然很笼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等学校,作为网络人才的教育主体,可谓任重道远。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还只是徒有其表,只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与实际相联系,更多是与计算机软件和应用专业相冲突,无法体现出计算机网络专业所具有的方向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停留在对网络的初步认知上,反而掌握更多的是软件编程方面的知识。下面,本文就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主干知识――网络工程师课程所需条件,进行分析解说。

1 高校网络工程师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培育对象

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呢?有以下三方面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1)操作系统:包括网络基础知识,硬件基础知识,TCP/IP,以及各种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设置(建立用户、组及管理,漫游配置用户、磁盘配额、打印管理、网络系统监视及备份、邮件系统,IIS、DNS、DHCP等服务,路由与远程访问、安全技术,防火墙和服务等等)。

2)网络安全技术:UDP、FTP、TELNET、SMTP、NetBIOS服务安全,加密技术,系统安全,IDS系统,网络安全防御。

3)网络硬件设备配置:

①基础部分:网络互连配置,硬件配置命令,网络环境管理的配置命令,交换机基本配置,VLAN技术,生成树和链路聚合技术,以及交换机上命名访问控制列表技术,路由器基本配置,静态路由及默认路由技术,动态路由协议RIP V1,PPP、NAT技术,路由器上的访问控制列表技术等;

②高级部分:交换机的集群管理,高级生成树技术,VRRP、组播技术,帧中继、RIPV2动态路由技术、OSPF路由技术、、路由备份、路由过滤、策略路由技术,远程拨号技术及无线技术,高级、专家级访问控制列表,端口镜像,防火墙高级技术等。

其中,第一和第二方面的知识倾向于理论的基础知识,实验环境一般构建在网络操作系统平台上,较容易实现,而第三方面是网络工程师培养的主要内容,更倾向于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环境搭建成本比较高。

高校里都有哪些专业的学生适合来进行网络工程师课程第三方面的学习呢?计算机的应用方面专业及电信方面的通信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基础部分的知识,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

2 高校网络工程师课程的授课方式

对于授课方式的设定,要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并侧重实验教学的方式。实验教学的学时设置要相对多一些,因为这门知识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命令,以达到实际工作环境所需要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高校还可以与相关网络工程师认证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认证企业的网络工程师的认证证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就业帮助。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3 实验环境的设置

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工程师课程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网络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的对网络设备进行实际的操作,所以,一个网络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实验室需要具备至少一组如下设备:

路由器(不少于3台)、核心或三层交换机(不少于2台)、二层交换机(不少于2台)、硬件防火墙(1台)、无线路由器(1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配置带有语音模块的路由器等等高端设备,并且有适量的安装了超级终端软件的电脑,供学生实验配置使用。

4 总结与思考

随着国内信息化工作的迅速推进、互联网业的蓬勃发展及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对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看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自然要紧跟步伐,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设计与建设,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网络人才,如何使学生顺利就业,如何完善网络工程师的课程建设就是我们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需要思考和总结的。通过我校近4年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在网络工程师课程的建设,已经培养了大批准网络工程师,教学效果良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安全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网络专业 专业课调整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5-03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相关计算机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近年来该专业从学校的重点专业降为一般专业,招生人数持续下滑,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展、不能彰显专业特色、缺乏双师技能型人才等问题,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下面从影响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常本专业的导读是放到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进行的,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办学特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学习要求及就业前景等信息。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属于全校性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以就业规划、个人简历书写、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而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前景和规划则没有针对性指导,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再进行专业化的、以行业发展为基础的针对性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纪律。

(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近几年都没有改变,而市场上所需的互联网+、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方面的用人需求,没有及时体现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多年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当前技术发展的进度。图1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

虽然后来也加入了某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机的内容。但整体的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形成。

(三)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专业的教师队伍面临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普遍会采用通过进修培训或到企业半脱产式的挂职锻炼的方式,几年的发展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老师去培训目的性不强,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专长不符或者是培训的内容本身实践性不强。一个专业的发展,师资结构要合理配置,需要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新技术的实践需要青年教师,高职称的教师更多是在理论与经验上的指导,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样的技术发展快速的专业。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双赢”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密切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016年统计的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数据(见表 1)表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校企合作没有铺开,学校走不出去,企业不能融入,深入合作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云计算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措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届时人才缺口将超过数百万。因此,针对我校网络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计算”专业群发展的概念,建设以实现云计算技术要求的课程结构基础,涉及云计算机中的PasS、IasS、SasS三个技术层次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融合的创新思路,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将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云计算”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在于技术知识的转变升级,还应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更要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互利互助,依托行业,以岗导学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长效化

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即入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首先上好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简单认识专业框架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这个阶段的课程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最佳,同时授课形式上要做出改变。可以开展由专业负责人主持的新生专业教育讲座,专业教育应包含两环节,一是专业介绍,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训室、主要就业面向的岗位群、专业学习要求、安全教育等方面来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的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角色转变,同时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专业学习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未来的就业方向等。二是邀请在校学长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和对专业的认识。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中要注意的事项,对专业的认同和对学校、学院的感受。也可邀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佼佼者,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课程安排上要改变固定在某个学期开设的模式,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相关课程,并分散到每个学期进行短期授课,内容包括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方式、工作方式等,包括行业企业内的沟通能力培养、抗压能力训练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第一至第五学期都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面向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

云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平台、云存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主要的云应用。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云计算技术基础理论、云计算平台规划设计、云平台搭建、虚拟桌面、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存储等多种云应用部署、运维和开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实践技能为培养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并更多地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

新增云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展步伐,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不能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就业的主要因素。要想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接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邀请相关的企业或是行业专家一同讨论,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订制,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表2为新增云课程列表。

新增云课程实训课时比重。本专业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仍然显得过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引入云技术课程更需要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大实训课课时量。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减少理论课时量,更多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该开设更多的技能实训课程或者教学做一体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中项目驱动的形式,给学生逐级派发任务单,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三)面向云计算机的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培养。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半脱产或全脱产挂职锻炼,每年选送新入职的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了解云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将老师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技能人才。

专业老师的引进。如何解决云计算专业“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是提高课酬,聘请更多相关企业的兼职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委培单位和 IT 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企业培训讲师或者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计算机行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区内外知名高职院校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6页)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专业转型与发展。

近年学院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机,在重视民族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前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转型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后期我们将着重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云计算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培养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基于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13(3)

[2]朱景锋.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1)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 职教论坛,2012(25)

[4]李丽,王艳阁.“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调查分析报告[J].电子商务,2010(7)

[5]戴微微,王大明.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改课题“面向能力培养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14JGB388);广西区教改课题“五年一贯制高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2013JGA412)

计算机网络安全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创新

1引言

把“物物相连,相互相通”的网络叫做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就是在平常的现实社会中终端通过运用传感器再配合网络以达到具有感知能力、执行能力、计算能力和传输能力目的的一个网络,主要是通过嵌入的方式在芯片和软件中实现整体网络的功能,以达到智慧世界的目标,它通过网络设施进行信息传输,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相互通信。在日益得到重视的情况下,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概念如今得已实现并且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给出了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主要实现物到物(ThingtoThing,T2T)、人到物(HumantoThing,H2T)、人到人(HumantoHuman,H2H)之间的互联。它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是一个相互交叉的领域,如今的物联网已走进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代名词,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2物联网时代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起的作用

物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颠覆了很多传统思维,它适应于各行各业,能加快社会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和提升社会的服务水平,物联网具有如此作用来源于拥有三大关键技术:第一,全面的感知力,就是利用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可以在无须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射频信号,自动、方便而准确地识别目标对象,并能迅速获取所需的相关数据,它对环境的要求极低,常被运用于超市、快运、安检、智能交通、电力、智能家居与智慧农业等工作场所,它具有操作快捷方便、能频繁使用、准确迅速的特点;第二,传递准确而可靠,信息的传递可以是专线也可以通过网络传递,即通过Internet网络,不管是哪种传输方式都能准确将物体的信息实时传递出去;第三,处理智能化,即在处理数据时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先进计算技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收集、分析和处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一般的网络分为七层,而物联网分为三个层次,即感知层(传感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感知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最底层,也是传输与识别的重要层次,它的功能主要是收集与采集原始数据;网络层是中间层,它的功能是传输数据,在传输数据时保证数据的准确与安全;应用层是整个数据链中的最顶层,它的功能主要是负责表征内容信息,也就是数据的各种应用体现。物联网技术是科技的必然产物,它结合了网络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它的本质是一种延伸和扩展的网络技术,其核心构成部件仍然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用户端是进行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讯的。物联网技术所涉及的技术有射频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域名技术、无线网络传感技术等,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依赖于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传统的互联网,通过各种硬件的接入设备与移动通讯网进行相连,实现相互通信。目前全国各高校都设置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物联网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TCP/IP网络协议、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M2M与中间件技术等。目前各个高校侧重点不同,而在不同的地方就业前景也是不一样的,但就目前这种状况,在教学方面仍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3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创新

3.1增加IPV6教学内容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原来的IPV4已不能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要。物联网时代,网络所面对的对象分为两大类:智能小物体和智能终端。智能小物体具有体积小、存储容量小、能量低、运算能力弱的特点,例如终端的传感器节点;智能终端具有自由度比较高、操作方便、准确度比较高、没有智能小物体的约束特点,如生活中的无线POS机、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电控等。以上的对象虽然操作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对象数量比较多而杂,对网络提出了特定的需求,需要巨大的地址空间支持。现在使用的IPV4通信网络协议的地址位数为32位,也就是最多有2的32次方的电脑可以同时上网。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他问题,主要有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IPV6在Windows7及以上系统中增加了增强的组播(Multicast)支持以及对流的支持(Flow-control),为多媒体的长远发展和服务质量(QoS)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IPv6的地址分配一开始就遵循聚类(Aggregation)的原则,这使得路由器能在路由表中用一条记录(Entry)表示一片子网,大大减小了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长度,提高了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IPV6加入了对自动配置(Auto-configuration)的支持,它通过改进和扩展DHCP协议,使得网络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尤其是局域网)。在使用IPv6网络中用户可以对网络层的数据进行加密并对IP报文进行校验,这极大增强了网络安全。在物联网时代,基于以上原因,物联网由于所面对的对象的数量多,对地址的需求量大,对数据的处理质量和空间的需求要求都比较高,而如今的互联网技术IPV4是主流网络基石,它不能满足物联网时代的网络高需求,不能更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制约着科技向前发展,不能实现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所以,在高校现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引入IPV6的教学内容,它适应时代的发展,使教学内容紧贴生活、紧贴科技,符合当前物联网时代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要求。

3.2适当加大无线网技术的教学内容

目前物联网技术的通信载体以公共无线网络为主,同时也用3G、4G网络,还有的采用固定光纤等。利用公共无线网进行通信虽然使用方便,但信息的保密性不好,可靠性及稳定性也不足;利用3G、4G网络传输数据时可靠性与保密性也不高;固定光纤接入具有传输速率高、传输信息量大、成本及费用高、稳定性与保密性好等特点。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通信载体,以达到成本与性能最佳比。无线传输分为近距离与远距离两种,常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有802.11b、Bluetooth、802.15.4(ZigBee)、UWB、IrDAR、FID等。在传输距离短、功耗需求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选择ZigBee是一种不错的选择,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一种低功耗局域网协议,它具有距离短、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低、网络容量大、安全的特点,是一种双向无线通信技术,自身的一个完整的协议栈只有32KB,但它可以嵌入各种设备中与其他设备同时工作,是目前近距离无线传感网络的主流技术之一。鉴于无线网络具有上述特性,应在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中加大无线网技术内容的比重,让高校学生在学习时全面准确掌握各种无线RF通讯技术与标准,比如ZigBee、蓝牙、Wi-Fi、GPRS、CDMA、3G、4G、5G等,使学生在校能学到新知识,走向社会就能直接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推动现有科技向前发展。

4结语

作为信息产业新方向的物联网,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个科技创新产物。高等学校是培养中、高级应用人才的场所,应把握科技时代的脉搏,跟随物联网发展的趋势和制定合理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以此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2]刘兴伟.EPC物联网在车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

[3]李卢一.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

[4]由.浅谈物联网技术及应用[J].科技成果纵横,2010(4):55-57.

[5]何德明.浅谈物联网技术安全问题[J].技术与市场,2011,18(4):103.

[6]蒲红梅.浅谈物联网技术[J].科技资讯,2010(2):191.

[7]向明尚,刘兴伟.EPC物联网在车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

计算机网络安全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管理”

1 信息安全人才需求分析

信息化在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防止各种信息泄密、黑客攻击等行为的信息安全人才的短缺就是严峻的挑战之一。相对于已初步形成的专业信息安全领域以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产业发展速度而言,各个行业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和手段显得非常匮乏。目前各个行业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包括了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我们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对网络信息安全实施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通常来源于安全产品提供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信息安全技术开发人才要求具备良好的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完成安全设备部署。

第二类,是对系统防护和安全应急响应人才的需求。这方面的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学术功底,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能系统深入地掌握密码学、安全协议、安全体系结构、信息对抗、网络安全等信息安全理论和方法以及熟练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

第三类,是对管理服务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目前是广大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主要需求。信息安全管理服务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信息安全技术能力,能够正确使用、配置、维护常规的信息安全设备,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法律知识,并且拥有丰富的信息安全经验,能正确规划、实施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类,是对系统防护和安全应急响应人才的需求。这方面的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学术功底,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能系统深入地掌握密码学、安全协议、安全体系结构、信息对抗、网络安全等信息安全理论和方法以及熟练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

第五类,是网络信息安全培训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和各种培训机构。

2 信息安全专业需求分析

信息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公安局信息监查、网站、病毒杀毒公司以及涉及信息安全的地方,比如电信、网通的技术安全维护部门,政府各个重要部门的网络安全监测部门等。

信息安全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自2010年起顺应当代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开设的新兴本科专业。该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培养,使学生在计算机系统安全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安全的信息系统,或运用、管理和维护安全的信息系统,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抗黑客攻击、保护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和打击计算机犯罪打下扎实的基础。

信息安全的概念在本世纪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深化。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显突出。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国际上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投入力度大,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得以推广应用。

信息安全专业,具有全面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使得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科所要求的基本修养,使学生具有本学科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应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系统的应用、开发以及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努力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既可以承担实际系统的开发,又可进行科学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专业学习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在外。还应开设了大量专业选修课,主要有:数据通信原理、信息安全概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数字鉴别及认证系统、病毒机制与防护技术、网络安全检测与防范技术、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安全协议、VPN等。学生除要完成信息安全体系不同层次上的各种实验和课程设计外,还将在毕业设计中接受严格训练,例如完成网络攻击、计算机病毒、身份认证、等安全实验。

3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3.1 “ 教、学、练”一体化(项目式教学)

1)利用实验平台资源,搭建信息安全教学实训平台,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习技能,获得能力;

2)基于教学流程设计,更加贴近教学需求,提高教学及实验管理效率,贴合教学需求的重视管理的阶段;

3)教学和实验能够更方便灵活的调用;

4)更全面的教学、实验全流程管理;

5)提供远程多人学习、协同实验等需求成为新一代实验室建设时更加看重的管理要要素。同时,提供独立、高效的信息化教学和实验环境采用教学和实验平全融合的架构;自动加载课程所需环境,教学快捷方便;实验数据在内部虚拟化系统传输,从而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化教学的安全,不会受外部网络环境造成影响。

图1

3.2 根据就业前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并完善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认证培训为辅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的大专以上院校应达到80个左右;学历教育年培养人才到达1万人/年,各种职业教育和认证培训人才达到千人/年。到2020年,力争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的大专院校达到200个左右,学历教育年培养人才到达3万人/年,各种职业教育和认证培训人才达到1.5万人/年。职教、高教院校完全应该根据社会需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信息安全专业。暂时不具备条件的院校可以有选择地开设信息安全类课程,开设网络安全基础与防火墙、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加密与PKI技术等选修课,举办信息安全专题讲座,结合培训、认证机制,引进信息安全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途径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我国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3 以就业需求为向导,贴近企业课程置换

在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同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就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进行抽样、分析,根据市场需求改进课程体系、大纲设计,及时引进该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必要时候可以采取企业培训课程进行课程置换。强调学科针对性、应用实践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3.4 德才兼修,开拓新型教学方式

信息安全是“技术+管理”的集合,信息安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安全实验教学以及实战经验的累积,应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沿袭普通高校大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改方案,提高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可以通过组建新型网络攻防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借助业内知名企业搭建模拟信息安全攻防教学环境,以增强信息安全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摒弃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模式,引入研究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演练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选用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